关于区域创新理论的文献综述
区域创新环境、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一个文献综述
企业竞争优势 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 ,探讨 区域创 新环境 、绿色技术创新与 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 内在关 系,
并 对现 有研 究进行评述及提 出研究展望。
[ 关键词 ] 区域创新环境 ;绿色技术创新;企 业竞争优势
《 产经评论》2 1 年 1 02 月第 1 期
区域创新环境 、绿 色技术创新 与企业竞争优势 :一个文献综述
王 鹏
【 摘要 ]如何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是 当前理论 界和企 业界 所关注 的一个 重要 问题。国 内外学者 巳从 多种 不 同的研 究层次 、研究视角和 内涵界定 ,对企 业竞争优势进 行 了深入研 究。本文从 区域创新环境 和绿 色技
[ 中图分 类号 ]F 6 . [ 024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8 9 (0 2 106 1 6 4— 2 8 2 1 )0 -0 8— 2
一
引
言
随着知识 经济 的发展 和全球 化 程度 的 日益 加深 ,世界 经济发 展呈 现 出区域化 的特 征 。依 赖 资源 禀
・
6 ・ 8
势的重要保障 ,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的迫切要求。 另一方面 ,世界人 口的剧增和人们对物质生活条件无节制 的追求,使得地球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 资源大量消耗 ,极其有限的地球 资源储备量 已不能满足企业传统的发展模式。从 目的 、 过程和系统三 方面来看 ,企业 内部传统 的技术创新有着严重的缺陷,存在着传统技术创新无限扩张性与环境资源有 限性之间的矛盾 ,以及传统技术创新价值单一性与环境资源价值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激化的 结果 ,必然是环境资源的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加剧 ,导致企业 自身发展 的不可持续性。面对 困境,企业 必须转变传统 的技术创新模式 ,采用一种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基础上 ,旨在实现人与 自 然和谐的
企业孵化器与区域创新:文献综述和研究框架
吸引人 才 、培育企业 家 、创造 就业机会 、减 少投资 风 险以及 繁荣 区域 经 济具 有 非 常 重要 的作 用 ,在
人 ,孵 化 器 规 模 居 世 界 首 位 。
孵 化器本义 指人 工 孵 化 禽 蛋 的专 门设 备 ,后 来被 引入到 经 济领 域 。1 5 9 9年 ,美 国乔 ・ 库首 曼
次 提 出 了 孵 化 器 这 一 概 念 ,并 在 纽 约 成 立 了 第 一
我 国将孵化 器 作 为 一 项 重 要 的政 策 工 具 。在
湖创业 中心为起 点 。经过 2 O多年 的 发展 ,我 国企
大部 分 研 究侧 重 于孵 化 器对 创 新 影 响 的某 一个 侧 面 ,或从创 新政策影 响企业创新 人手 ,或从 孵化器
业 孵化器 在扶持科 技 企业 创 业 、培 育创 新 企业 家 、 带 动地方 发 展 等 方 面做 出 了突 出 的 贡献 。据 不 完
各 地 政 府 加 速 科 技 产 业 化 、发 展 区 域 经 济 的 进 程 中起 到 重 要 的 作 用 。 正 如 Rc a t e s ( 9 2 i r Se n 19 ) hd f i 所 言 ,企 业 孵 化 器 创 造 了新 的 企 业 ,创 造 了 就 业 机
中国家 ,这些 国家也开始建立 科技企业 孵化器 ,主 要是为 在孵 企 业 提 供创 业 培 训 、种 子 资金 和启 动
2 1 / 9 总 第 4 0 0 1 1 3期
幼儿园区域活动文献综述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发展历程 、现状和趋势。
实地调查法
对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区域活动的具体实施情 况,包括活动环境、材料、教师指导等方面。
案例分析法
对选择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存在 的问题。
实践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城市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实践。该幼儿园在区域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和创新能力,通过设置丰富的活 动区域和材料,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和探索。同时,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研究方法
国内研究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等手段,深入了 解区域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03
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国内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更加重视
,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国外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
与国内研究相比,国外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更加注重 儿童发展理论的应用。研究者们关注区域活动如何促进幼 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创造性
区域活动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 和创造力,通过操作、探索和 表达来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区域活动的目的
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通过操作材料和探索环境,促进幼儿感 知、观察、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
展。
激发学习兴趣
区域活动以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学习,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
区域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自由的学习环境,有 利于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因此受到广泛欢 迎。
随着研究的深入,幼儿园区域活动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 挑战也逐渐显现出来,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综述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
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
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
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
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
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
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
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而谢洪明等及王晓耘等也曾就企业文化、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研究。
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国外已有多位学者从不同层面对个体因素进行研究,王雁飞等认为个人变量也应该纳入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研究中【4】。
如何在文献综述中体现研究的创新性与价值
如何在文献综述中体现研究的创新性与价值文献综述是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找到研究的空白和方向。
在文献综述中体现研究的创新性与价值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在文献综述中有效地展现研究的创新性与价值。
首先,要明确研究的创新点。
在文献综述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研究的创新点在哪里。
这个创新点可以是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
在综述中,可以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和对比,突出自己研究的创新之处。
比如,如果是在研究对象上的创新,可以指出前人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然后介绍自己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其次,要对前人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价。
在文献综述中,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价,包括前人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和评价,可以更好地凸显自己研究的创新性和价值。
在总结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指出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契机。
再次,要突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文献综述中,要清晰地阐述自己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是指研究对学术理论的贡献,可以是对某一理论的拓展和深化,也可以是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实践意义是指研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应用的意义,可以是为某一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可以是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支持和建议。
最后,要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在文献综述中,要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意义,指出自己研究的创新性和价值在未来的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可以提出一些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综上所述,如何在文献综述中体现研究的创新性与价值,关键在于明确研究的创新点,对前人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价,突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展现研究的创新性与价值,为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学术成果的推广奠定基础。
创新文献综述(ppt版)
互补因素
技术
根底设施
资金
技能
(jìnéng)
组织/制度变革
……
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三页。
越是根本性的创新,越是可能需要广泛的根 底设施(shèshī)投资〔或〕组织及社会层面的变 革。
企业需要考虑单个创新背后更为广泛的社会 和经济含义,与系统中其他主体一起推进变 革;政策制定者也需要从系统层面考虑如何 防止“瓶颈〞发生。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三页。
关注空间范畴,并且使用国家或地区边界来 区分不同(bù tónɡ)的创新系统。
国家创新系统
by伦德瓦尔
区域创新系统
by布拉齐克
……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三页。
2、创新系统的连接(liánjiē)机制
通过现有的连接,交流和互动的潜力是否得 到了充分的挖掘?
在创新系统中是否应该建立(jiànlì)潜在的连接, 从而在经济上获益?
七、创新 还须知? (chuàngxīn)
组织层面的知识、创新(chuàngxīn)的运作方式 创新系统分析和政策评估完整框架 跨学科视角的进一步深化
第三十二页,共三十三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创新:文献综述。这期间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事件发生在1965年,即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科 学政策研究中心的成立。流程创新:对产生这些产品和效劳的方式的改进。无法解释的偶然现 象〔“上天的恩赐〞〕。创新工程根本的内在的不确定性。通过现有的连接,交流和互动的潜 力是否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优势:更具有“结构性〞以及持久特征,大多数时候按照被认为是 有益的方向(fāngxiàng)来推动其内部的企业和其他行为主体。组织层面的知识、创新的运作方 式
实际上,大局部重要的创新在其生命周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创新与亮点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创新与亮点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文献综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可以展示研究者对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了解程度,还可以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
因此,如何在文献综述中展现出创新性和亮点成为了每位研究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创新与亮点。
首先,文献综述的创新可以体现在选题的独特性上。
在选择文献时,研究者可以尝试选择一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或者是一些在国内外尚未有系统研究的课题,这样可以使文献综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从而为研究领域带来新的思考。
其次,文献综述的创新还可以体现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者可以对已有的研究方法进行评价和比较,提出自己对于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例如,可以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提出一种更为有效的研究方法;或者是针对已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一种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研究方法的创新,可以使文献综述更具有说服力和实用性。
此外,文献综述的亮点还可以体现在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展望上。
在文献综述的结尾部分,研究者可以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和可以改进的地方;同时,还可以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展望,可以使文献综述更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
总的来说,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创新与亮点是研究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选题的独特性、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及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展望,可以使文献综述更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对广大研究者在撰写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时有所帮助。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绿色创新溢出效应:文献综述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绿色创新溢出效应:文献综述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研究关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研究集中在定性归纳比较、构建评价体系及实证分析三类。
定性归纳比较类文献主要讨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定位、任务与建设策略、发展阶段与发展特征。
张威奕(2016)比较分析了前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定位、主要任务和建设策略,提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需要在完善创新评价体系、整合规划产业布局、建设区域创新协调机制等方面着力。
王双(2017)针对前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我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试点探索、规模涌现、协同发展三个阶段,归纳总结了我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特征,包括空间布局多战略叠加、创新要素集聚、试点领域多元、示范作用突显。
构建评价体系类文献主要构建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甄选指标体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绿色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解佳龙和胡树华(2013)构建了甄选指标体系和综合甄选模型,以2007-2011年指标均值为依据从56个国家高新区中选出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和大连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建设对象。
熊曦和魏晓(2016)基于要素投入、结构水平、功能效应,构建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前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排序结果依次是北京中关村、深圳、江苏苏南、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西安、成都、湖南长株潭、天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马宗国等(2022)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四个维度,构建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绿色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对2014-2018年设立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整体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且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间差异较大。
实证分析类文献主要研究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对城市创新水平、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环境治理效果的影响。
梁向东和阳柳(2021)研究发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高了地区创新驱动效率,但其创新溢出效应不显著。
文献综述报告
文献综述报告1.引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部署。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也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的第一大产业。
没有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
所以要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就要加快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产业集群具有单个企业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所以为了加快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步伐,应当树立集群的发展理念,实施集群化的发展战略。
2.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化意义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基础。
20世纪,是装备制造业给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
装备制造业不仅是高新技术的载体,也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先进的制造技术不仅创造了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更高的生产效率,而且先进的制造技术正在对传统的制造技术进行着系统的改造。
在当今世界上,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胜的关键因素,是决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企业集中度相当低。
这主要表现在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机械工业专业化水平为75%-95%,而我国仅为15%-30%;按市场份额计算的机械工业市场集中化程度,美国为58.4%,日本为53.4%,而我国仅为7.5%。
这说明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还远没有形成企业集群,在国际竞争中还不处于优势。
装备制造业主要是指生产资料制造业及相关的零部件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投资类产品的企业的总称。
装备制造业以机械工业为基础,融合电子、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为一体,它涵盖了主机产品、维修配件和技术服务等。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明确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创新环境研究综述
创新环境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创新环境相关研究的起源以及发展,并详细分析了国内外研究进程。
同时,对创新环境要素的分类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局限也进行谈论,也为今后的创新环境相关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创新环境;创新环境要素;系统属性;空间属性在学习经济中,创新主要被理解为一个交互式学习过程( interactive learning) ,其具有社会和地域上的根植性并且融入当地文化和制度环境之中。
这一观点的流行可以在大量对于区域发展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体现,例如在第三意大利产业区中的中小企业网络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美国硅谷所树立的 IT 行业小微企业创新的良好榜样,以及很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的区域产业集群等。
创新环境论最先是由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的学者们在研究欧洲高新产业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创新环境是学者对高科技和创新密集型中小企业集聚区的指代,这里包括了技术型企业汇聚的科技园区。
根据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的观点,可以把企业看成是环境的产物,把创新环境视为培育创新和创新性企业的场所。
Freeman(1991)把创新环境定义为一种空间集聚体,在这种集聚体里的创新网络是通过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过程中的学习和不断进行创新中得到发展的。
Tether 和Storey(1998)对欧盟的科技园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进行了综述,他们将政策分成了五大类并对这些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他们认为,这些政策体现了科技园区为园内企业发展所提供的科技创新软环境的支持。
五类政策包括: 科技园发展政策、博士供应政策、有关高新技术企业同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联系的政策、直接的资金支持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咨询服务政策。
两位学者通过大量实际调查研究得出结论,欧洲的政策制定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特殊性,而在德国和英国,制定了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实践证明效果十分突出。
政府必须更加重视技术型企业的作用,并认真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技术型企业的发展。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1.1理论基础1.1.1增长极理论最早提出增长极概念的是20世纪50 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 Perroux),增长极理论被后来的学者缪尔达尔(G. Myradal)和赫希曼(A . Hirschman)等人借助地理空间概念,将其发展为经济地理层面的区域不均衡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是不平衡发展的,提出经济增长会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地区凭借着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条件、特殊政策获得优先发展机会,有创新能力的推进型产业在一些地区集聚,形成类似磁场极的增长中心。
它不仅会促进自身发展,还能形成经济网络,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将优势资源向外进行扩散,并对整个地区的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增长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它们好比磁极之间的向心力与离心力。
极化效应,又称回波效应,是增长极不断聚集周边腹地的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资源要素,吸引和拉动相关经济活动的过程。
扩散效应则是极化效应的反向过程,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外转移和扩散,对周边腹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佩鲁(Perrour)将这种极化和扩散归结为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资本的集中和输出,技术的创新和扩散。
缪尔达尔(Myrdal)用极化和扩散效应来说明这种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强度和方式都不相同,当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就会造成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反之,区域差距就会缩小,进入均衡发展过程。
湖北省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以增长极理论为指导,在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中,进行据点开发,通过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增长极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1.1.2点轴理论1984年10月,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教授在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点-轴理论。
他指出我国建国以来为了追求平衡的区域工业发展,没有针对性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而是各地区平分,资源回报率低,在我国生产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地方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决策,影响着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
本文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研究发现,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各种方法和理论,用于指导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整合各种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加有效的选择方法,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影响因素、方法、国内外研究、研究方法、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产业以及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成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主导产业可能面临市场转型、技术更新等问题,而新兴产业的崛起也为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深入研究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旨在解释本研究的动机和重要性,引导读者对本文的关注和理解。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地总结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具体来说,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内在机制,探讨不同因素对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以及各种方法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可以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优化布局和发展。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为了科学、全面地评估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以期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以及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包含的关键要素和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实践案例,分析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方向。
接下来,本文将构建一套新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将综合考虑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等多个维度,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运用这套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实际操作,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或实证研究,对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和评估,以检验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为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估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创新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竞争力理论。
创新理论最早由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新组织形式和新的原材料来源的实现。
区域发展理论则强调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认为某些地区由于其特有的资源和优势,可能会成为创新的热点。
而竞争力理论则着重于分析区域或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被视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国外学者如Porter (1990) 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以及政府和机遇六个方面评估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其中创新能力是核心要素之一。
创新驱动文献综述
创新驱动文献综述
创新驱动是指通过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发展模式。
创新驱动有着广泛的应用,涉及到科学技术、制造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其重要性在不断增加。
本文将综述创新驱动相关的文献,从定义、历史、理论、实践等方面探讨创新驱动的内涵。
一、定义
创新是指创造新的产品、服务或生产方式和流程等方面的想法、发明或实现的过程。
而创新驱动强调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驱动模式注重通过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努力,来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二、历史
创新驱动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美国,早期国家着重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到了21世纪初,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强创新驱动的政策和行动。
三、理论
1.创新链理论
创新链理论是指内在联系紧密的各环节之间,从研究开发、技术应用到市场推广的制度化和系统化管理过程。
要在这个链条中实现创新驱动,必须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同、人才的培养与吸纳等。
四、实践
在中国,创新驱动的实践始于2015年,国家制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体系等途径,推动着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发展。
五、总结
创新驱动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它需要政府、产业界、学术界、金融界等各方面的合作与协同。
在实践中,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竞争力等,创造更为良好的创新生态,最终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文献综述怎么写文献综述模板
文献综述怎么写文献综述模板一、前言部分前言部分主要目的是让研究者和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其撰写的主要关键点:研究的目的、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等等有关信息,当然,并不是一一列举出所有关键点,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有所强调即可。
在撰写实践当中,这一部分内容经常被遗漏,为了强化这一部分撰写的要求,我们通过几个案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与把握。
例一:《集体备课》文献综述的前言集体备课是教研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集体备课日益受到学校、教师、研究者的关注。
在应用这一教研模式过程中,很多问题凸现出来。
关于集体备课的讨论也日益激烈起来(以上提出了研究的需要)。
为了使集体备课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对国内现有的有关集体备课的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归纳,试图从集体备课的概念、集体备课的操作模式、集体备课的争议、集体备课的研究动向等方面将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综述如下……(提出了综述的范围)这个文献前言部分主要概括了“研究意义、综述范围”。
例二:《转化学习困难学生对策研究》文献综述的前言《转化学习困难学生》这一课题在国内外都开展了比较充分、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类型、特点、形成原因、“矫治”的理论和对策都有较详尽的论述……这篇文献综述的前言虽然简短,但扼要说明了研究现状及焦点问题。
例三:《区域学校发展性督导服务机制研究》文献研究综述的前言内容在以往发展性督导工作中,督导为学校发扬成绩、改进不足、解决困难、提高办学水平作出了不少有益学校发展的服务工作,得到了基层学校的好评。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督导控制论思想的影响,人们在监督与指导、监督与服务之间关系的认识上一直存在着一定误区,督导服务工作在服务意识、方式方法上还需要有较大的转变和改进。
特别是在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过程中,督学如何从“居高临下”的“你做我评”转变为“全程服务”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实践、总结、创新(研究意义),为此,我们立足于上述督导实践中仍未解决的问题,启动了《区域学校发展性督导服务机制研究》,旨在使发展性教育督导工作能更好地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服务(研究目的)。
RD投入、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研究
RD投入、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在此背景下,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提升我国各地区的创新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研发投入(RD投入)和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界定了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了其构成要素和特征。
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深入探讨了RD 投入和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
理论层面,本文梳理了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了RD投入和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依据;实证层面,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相应的计量模型,对RD投入和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揭示RD投入和创新环境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程度和作用路径,为政府和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创新政策和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区域创新能力理论,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决定地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区域创新能力不仅依赖于研发投入(RD投入)的多少,还受到创新环境的影响。
因此,深入探讨RD投入、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理论自熊彼特提出以来,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研发投入则是实现创新的重要手段。
后续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创新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包括知识生产函数、创新生态系统等在内的多种理论模型,为分析RD投入、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RD投入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方面,大量研究表明,RD投入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文献综述
区域 经 济 与 产 业 经 济
区域 创 新 系 统 理 论 文 献 综 述
刘 艳
( 宁波大 学商 学院 , 浙江 宁波 3 5 1 ) 1 2 1 摘要 : 文对 区域创 新 系统研 究的相 关文献进 行 了梳 理 , 区域 创新 系统 的含 义及基本 内涵 、 本理论 和 评价 体 系等 本 从 基
二、 区域 创新 系统的基 本 理论
21 . 区域 创 新系 统 的构 成要 素 区域 创新 系统是 一个 网络 体系 , 是一 个社 会 系统 。因此 它 的构成要 素 多而 复 杂 。陈柳 钦 (05 认 为 区 域 创新 体 系 20) 包括 的基 本构成 要素 有 :( ) 1 主体要 素 。 即创新 活 动 的行 为 主体 , 括企 业 、 包 大学 、 科研 机构 、 类 中介组 织 和地 方政 府 , 各 其 中企 业是 创新体 系 的核心 。 ( ) 能要 素 。即行 为 主体 之 2功 间 的联 系与 运行机 制 , 制度 创新 、 术创 新 、 理创 新 的 包括 技 管 机 制和 能力 。 () 3环境 要素 。即创 新环 境 , 括体 制 、 础设 包 基 施、 社会文化心理和保障条件等, 市场环境是企业创新活动 的基本 背景 , 环境 是维 系和促 进创 新 的保 障因素 _。 创新 2 ] 22 . 区域创 新系 统的基 本结 构 区域 创新 系统 由若 干 子系 统 构 成 : “ 新 是 知 识 的产 从 创 生 、 和使 用 ” 角 度 看 , 域 创 新 系 统 由知 识 创 新 子 系 扩散 的 区 统、 技术 创新 子系 统 、 知识 传 播 子 系统 和知 识 应用 子 系统 构 成; 从创 新 的结 构 上看 , 区域 创新 系统 由创新 主体 子系 统 、 创 新基础子系统( 技术标准、 数据库 、 信息网络 、 科技设施等) 、 创新 资源 子系统 ( 才 、 人 知识 、 专利 、 息 、 金 等 ) 信 资 和创 新 环 境 子 系统 ( 政策 法规 、 理体 制 、 管 市场 和服 务等 ) 成 ; 创新 构 从
我国区域创新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VS
数据来源的局限性
本研究的指标数据主要来自公开的统计数 据和调查数据,可能存在数据质量和可靠 性的问题。未来可以加强数据采集和数据 处理工作,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政策建议
优化政策环境
政府可以制定更加有利 于创新的政策,包括财 政政策、税收政策、人 才政策等,为区域创新 提供更加良好的政策环 境。
加强市场建设
政府可以加强市场建设 ,包括知识产权保护、 市场竞争机制、科技成 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 应用。
推动产业结构 升级
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加强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 术产业转型,提高产业 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支持企业创新 发展
政府可以制定更加有利 于企业创新的政策,支 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引进高端人才,提高企 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 力。
企业间的合作可以弥补单个企 业的不足,提高创新效率。
创新链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区域 创新的效率,包括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等环节。
微观影响因素
企业研发投入
企业研发投入直接影响区域创新的效率,是决定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进而影响区域创新的效率。
了解区域创新的效率及影响因素有 助于针对性地制定创新政策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丰富和发展区域创新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实践意义
为政府制定区域创新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创新活动提 供指导
02
文献综述
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现状
01
区域创新效率的内涵
区域创新效率是指创新主体在创新过 程中对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研 发、产业化、推广等环节。
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文献综述
用, 并发现 了区域吸收能 力的门槛 效应。在现有研 究成 果 的基础上 提 出了关于 区域 吸收 能力与创 新 能力的
力 。这一概念提 出后 , 越 来越 多地 被用 来解 释组织 内外 部 出现 的一些现象 。Z a h r a和 G e o r g e ( 2 0 0 2 ) 认 为 吸收能 力是组织 对知识 的获取 、 消化 、 转化 和利用 的一种动态组 织惯例 和流程 , 其 中获取 和消化属于潜在 吸收能力 , 转化 和利用 属于实现吸收 能力 。C o h e n和 L e v i n t h a l 的研究着 重 于企业 组织层 面 , 但其 影 响 已经 扩展 到 了更 宏 观的层
( 2 O l 1 ) 认 为影 响区域 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基 础教育 水平 、 科技创 新指标 、 知识流通 渠道 、 政府 支持程 度 、 知识
能力 ; 陈晓红等 ( 2 O l I ) 结合 吸 收能力 和 区域 创新体 系的
交流能力 、 知识应用成效 。
[ 作者简介 ] 张健 荣 ( 1 9 9 1 一) , 男, 江苏启 东人 , 本科 , 研究方 向: 人 力资源 管理 ; 裴梦婷 ( 1 9 9 2一) , 女, 江 苏常州人 ,
( 2 0 1 1 ) 将 区域吸收能力定义为 某一区域吸收外部知识 的
作 为衡 量指标 。实现 吸收能力则 主要 依赖 于区域 系统 内 的知识 交流能力 ( 用 网络基 础设施 水平衡 量 ) 、 应用 能力 水平 ( 用 专利、 销售额、 出 口 贸易 额 衡 量 ) 。 陈 晓 红 等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文献综述
Ab ta t sr c:Rein lin vt nsse cn it o v d ls k o e g raina it, n we g c ust n a it,eh ooia g a n o ai y tm o sss f emo ue: n wldecet bl k o ld eaq iio b i tcn lgcl o o f i o i y i ly
Ke r srg n,n oao s m,l aztn ywo d: i s i vt ns t g blao e o i ye o li
一
、
引言
世纪 9 年代 , O 弗里德曼通过研究和总结 日 本成功崛起的 经验 , 提出了“ 国家创新系统” 的概念, 它的核心内涵是实
2 世纪初 , 0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从技术和经济相结 合的角度, 探讨了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并提出
标体 系对某些或某个 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但是, 区域创新 系统研 究还远没有形成 内部一致、 逻辑严密的理论体 系。
现有的文献中对理论的 系 统探讨非常少, 对案例的 实 证研究比较多。 区域创新 系统理论远没有成熟 。 亟需开拓性的数理研究,
以实现库克提 出这一命题 以来的理论飞跃。
r oa i oao s m ar dada hme an et bi ne s m o a an g nl noav ait is adte e nln vtns t o n t o m i y8 o ul dx yt f el t g ei a i vt e l r. i g n i ye b a l r di s e v ui r o i b i yf tn h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区域创新理论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关于区域创新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区域创新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引出了产业集聚和FDI对区域创新的作用,而且略述FDI及其效应。
关键词:区域创新、产业集聚、FDI
一、区域创新能力
赵彦云(2009)根据区域创新能力指数,对创新指数的区域机构特征的聚类分析,以及基于经济发展是否支持创新投入、在国内创新辐射和网络活动中扮演角色的因子分析,认为2008年各区域的创新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区域间创新指数落差仍然明显。
在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方面,宋思丽(2009)在构建城市区域创新发展综合指数的基础上,通过计划指数对城市区域的创新计划进行了量化研究。
史修松等(2009)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方法,以省级区域为样本,测算并分析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
二、FDI区位选择
杨先明(2009)认为表明企业层面的因素是造成西部地区吸引FDI困境的重要原因。
赵祥(2009)利用1998—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重点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对FDI在中国区位分布的影响,发现地方政府竞争和区位特征变量导致FDI的初始地理集聚,而由于集聚效应的作用,地方政府竞争的经济后果会被持续加强,导致了FDI在省级地区不均衡分布。
金雪辉(2009)等指出FDI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原因主要在于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地区内部市场、人力资本等环境不同。
三、FDI的影响效应
1,就业效应。
蔡兴等(2009)认为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额就业弹性都呈现出从东部向西部递增的趋势。
2,城乡收入效应。
张广胜(2009)指出FDI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作用非常明显。
3,国内技术。
顾锦芳(2009)认为FDI对国内技术的提升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通过引进FDI 能够提升国内的技术水平和人均产出水平,但是受到FDI技术转让、投资技术先进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4,经济增长效应。
徐晓虹(2009)比较了外商直接投资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效应,认为无论是短期效应还是长期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大于量的影响,所以应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
5,环境影响效应。
陈建国(2009)认为FDI与中国各个经济区域的环境污染状况关系密切,而影响方向、程度却各不相同。
四、推进区域创新的因素
创新发展模式。
汤尚颖(2009)认为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以区域空间形态创新为主导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时期,在创新模式和路径上要分阶段、分区域地分层次发展,并形成点——线——网三维互动、中心城市——二级城市——县域经济——农村地区层次接替的创新发展模式。
饶光明(2009)认为应该围绕知识创新、成果转让、应用推广等需求共建科技创新共享平台,协调好内生与外生因素共同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互动关系。
莫琦等(2009)认为企业的创新热情将促进政府建立和完善创新激励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承担者,同时也是制度创新的原动力。
产业集聚和FDI。
产业集聚和FDI对区域创新能力及效率具有一定的正向溢出效应。
曹休宁、戴振(2009)认为,建立在合作创新基础上的创新优势产业集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集聚中的企业合作关系主要包括水平合作和垂直合作,这两种关系都有利于企业的创新。
曹广喜(2009)分析表明,FDI对中国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正向溢出效应,但不是很显著,表现在西部各种层次的创新能力上。
邓路(2009)运用中国高技术产业1998—2006年13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这些产业FDI强度与企业自主创新效率关系,认为中国高技术产业中,FDI强度的增加总体上对于该行业中的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存在负向影响。
参考资料:
[1] 赵彦云,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中国31省市区创新能力指数[J].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2009(10)
[2] 宋思丽,陈向东.中国四大城市区域创新空间极化趋势的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0)
[3] 史修松,赵曙东,等.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
[4] 汤尚颖.中部地区区域空间形态创新发展路径选择研究[J].经济问题,2009(4)
[5] 饶光明,王勇,吴忠俊.内生共生循环的区域科技创新机理[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
[6] 莫琦.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与企业创新行为的动态博弈研究[J].经济问题,2009(4)
[7] 曹休宁,戴振.产业聚集环境中的企业合作创新行为分析[J].经济地理,2009(8)
[8] 邓路,高连水.FDI强度与自主创新效率——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J].经济与广利研究,2009(4)
[9] 曹广喜.FDI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J].经济地理,2009(6)
[10] 杨先明,袁帆.为什么FDI没有西进——从产业层面分析[J].经济学家,2009(3)
[11] 赵祥.地方政府竞争与区位分布——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9(8)
[12] 金雪军,金建培,等.中国FDI发展地区差异的收敛性分析[J].财贸经济,2009(1)
[13] 蔡兴,莫骄,等.中国出口、FDI与就业关系的区域差异分析——鉴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检验[J].经济地理,2009(2)
[14] 张广胜,周娟.FDI对城乡收入不均等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级面板GMM分析[J].财经科学,2009(2)
[15] 顾锦芳,徐军.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升级的相关性研究[J].经济问题,2009(7)
[16] 徐晓虹.外商直接投资对江浙沪经济发展影响的比较[J].经济地理,2009(8)
[17] 陈建国,迟诚,等.FDI对中国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财经科学,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