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河南版)语文含答案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河南版)语文含答案天一大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五)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斌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趙卡上的指定位置。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題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
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唐?白居易,《忆江南》),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汉乐府中也有《折杨柳》等曲目,故此据不足为证。
【配套K12】[学习]河南省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广雅、东华中学、河南名校2018届高三阶段性联考(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
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
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
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
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
2018年高三联考语文测试卷(含答案)
2018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正变得越来越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并且更加具有世界意识。
但也不可否认,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良社会情绪。
比如,自卑自馁情绪有之,“牢骚太盛”情绪有之,懈怠散漫情绪亦有之。
这些社会心态虽不是主流,却会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如不及时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还会影响整个社会心态,甚至会阻滞社会主义现代化脚步。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心态必须强起来。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社会成员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总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与其发展实际密切相关,是时代的“晴雨表”“风向标”;它同时会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甚至影响整个国家发展大局。
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用短短几十年时间从“饥寒交迫”变为总体小康、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现在正阔步走在“强起来”的大路上。
在这个“强起来”的新时代,应当有与之匹配的社会心态。
心态强起来应增强自尊自信。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尊自信的民族,自尊自信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自尊自信源于深入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
它要求我们既不妄自菲薄,看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拒绝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也不妄自尊大,拒绝其他文明优秀成果。
只有清醒认识我国历史走向、准确定位我国历史方位,才能更加自尊自信。
只有不断增强自尊自信,才能更加敢于正视自身不足、敢于承认别人长处,进而取长补短,更好迈向伟大复兴。
心态强起来应更加理性平和。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天一大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音乐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结构形态,是以声响在时间运动中的自由组合来表现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的。
音乐艺术素有艺术的王冠之称。
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审美主体对现实、人生的深刻体验。
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美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有一种新的感悟。
而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构成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声音。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音乐艺术在具有了一般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下,又具有了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中的想象性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通过对音乐有规律、有组织的排列,演奏出流畅的旋律,给予接受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呈现出一个充满自由想象的灵性世界。
音乐总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这些具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从而产生一系列生动的联系和想象,激起听众强烈的感情反应,产生共振。
这些情感元素与听众原有生活中的经历多少相关,重新再现音乐意象使欣赏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时,这种感情便在听众的心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于是主体便产生了感动。
例如贝多芬在《田园交响曲》中用音乐演奏出的雷声、鸟鸣声让我们感受到了“雨过天晴”后的一种舒展的心情,正是这种心情让我们联想到了雨过天晴后的那种清新爽朗的情景,这样才能使听者对作曲家的感情表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音乐艺术的情感性审美特征。
情感是音乐的内在本质,音乐是情感的直接表现。
情感美是音乐艺术的个审美特征。
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作品中,然后再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听者,使听众产生共鸣。
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了情感体验、“借情”“移情”等多种复杂的因素。
优秀的音乐作品听后能给人一种诉之不尽的意蕴和审美感觉,音乐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
例如我国古代琴曲《高山流水》,讲述的就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曲相交乃至与音乐共生死的动人故事。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一)(附答案与解析)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古代建筑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由最初简单的抵御防护功能扩展为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多样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意味悠长的建筑文化。
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外化融入到建筑之中,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阴阳、时令、地理、地利等融为一体,也借助于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和谐和等阶的价值追求。
《周易·系辞传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中被普遍运用,北京故宫分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前朝是皇帝上朝、议事的地方,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和嫔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这正应验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的理念。
易学还创立了“阳奇阴偶”的数字奇偶观念,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
并且特以六、九为阴阳的代表,规定奇数对应天,属于阳性,象征吉祥、和谐与美满;偶数对应地,属于阴性,有阴冷和不祥的意义。
中国古代有“九重天”之说,建筑构造“九”数的重复出现,意在暗合寰宇之“九重”。
拿北京天坛来说,它分上、中、下三层,第一层径九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层径十五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层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意。
此外,天坛的高度、栏板数目均采用了一、三、五、七的阳数,暗合“太极”和“九重天”。
整个北京故宫建筑同样从数的角度体现了阴阳相合、天地对应的意蕴。
故宫前朝的主要建筑物也是故宫的中心所在,三大殿分别立于汉白玉雕琢的三重台阶之上,太和殿九开间、进深五间,七十二巨柱都是九或九的倍数或奇数。
故宫内廷以乾清门一线为界,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
内廷多用偶数当中较好的数字“六”。
有两宫六寝,体现了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的民间信仰;而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成为五门、三朝之制,正表达了中国传统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意蕴。
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天一大联考2018-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10年来,国家和社会不仅极力倡导工匠技艺,还重视手工技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此举顺应时代发展,承续历史传统,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资源养分。
中国的思想文化极看重匠人职分,对他们的造物之功有极高的评价,与圣人等而视之。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将匠人推到如此高的分位,《考工记》中“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易.系辞上》也有类似的记栽。
“开物成务”,无此物创此物,谓之“开物”,做此事成此事,是为“成务”。
“开物”与“成务”都是圣人之举。
工匠之绩,则在于造物,有再造之功,四时并运,与圣人同位。
工匠文化往往也有深厚的意义。
工匠文化的内里,呈现出一种学理般精神,就像儒家教导儒者要做一个圣贤人一样。
工匠的理想则是成为宗匠和哲匠,达到该领域可能企及的高度。
匠人在日常生活中宁可降低标准,亦不愿为金钱名利所縛;宁可委屈自身,也要克己服理,尊师重道;宁愿牺牲机缘,决不可降低诚信标准。
中国工匠文化有如此深远的渊源,绝不是在应付现实、获取功利的观念下创立,其背后有一种精神,此精神赋予手工艺以光明,形成生命力,流传至今。
中国的工匠是道德的、信誉的、人格的、文化的。
受到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儒家思想讲究修身、立行、立言、德性、礼仪,在匠人的身上这些文化特质都能得到体现。
匠人们在此种风气的熏染下,讲究和气生财,与人为乐,互利互惠。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语文试卷
天一大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语文试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所谓书法结构的美,就是字形的结构伽何能反映出现实中各种事物形体结构美的问题。
汉字虽然早已不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了,但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汉字形体,却仍具有造型的意义,形象的艺术。
字的结构之美离不开五个方面,即平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
一要平正。
它是书法形式美的一个基本要素。
它能给人以稳定感、舒适感和完整感。
书法与人的一般审美心理相一致,人通过社会实践,逐步形成这样的审美观念:整齐为美,芜杂为丑;秩序为美,混乱为五。
所以自古以来的书法家们都十分强调字的平正,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指出写隶书要“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
二要匀称。
就是字的笔画之间、各部分之问所形成的合适感、整齐感。
一般地说,字的匀称只需注意实线的疏密长短适当便能达到,但书法家还常从无实线的白处着眼来使黑白得宜,虚实相成,这叫“计白当黑”。
三要参差。
事物还以参差错落为美。
在书法方面,即使是法度较严的隶书、楷书,也强调结字、布白要有参差错落之美。
书法的平正、匀称与参差错落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平正、匀称是常,是法,讲的主要是结字的基本要求;参差错落是变,是势,讲的主要是各部分的灵活奇巧之美。
写字不能光讲常和法,那样得不到生动活波的书法形象;写字还要讲奇变,那样才能得到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品。
四要连贯。
指一字的笔画之间,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照应、映带,甚至要街接在一起。
连贯能使字的各部分更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对连贯所造成的书法魅力作了这样的表述:“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
”这里的“若”字,就是说线条不是真断,绝对的断,而只是“若断”。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三)(全国卷)语文+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全国卷天一大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 (三)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超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題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蟓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泽。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
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
“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
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教宥'存留养亲'死刑復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定的仁道精神。
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转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文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
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河南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含答案
河南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含答案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古代建筑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由最初简单的抵御防护功能扩展为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多样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意味悠长的建筑文化。
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外化融入到建筑之中,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阴阳、时令、地理、地利等融为一体,也借助于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和谐和等阶的价值追求。
《周易系辞传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中被普遍运用,北京故宫分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前朝是皇帝上朝、议事的地方,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和嫔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这正应验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的理念。
易学还创立了“阳奇阴偶”的数字奇偶观念,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
并且特以六、九为阴阳的代表,规定奇数对应天,属于阳性,象征吉祥、和谐与美满;偶数对应地,属于阴性,有阴冷和不祥的意义。
中国古代有“九重天”之说,建筑构造“九”数的重复出现,意在暗合寰宇之“九重”。
拿北京天坛来说,它分上、中、下三层,第一层径九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层径十五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层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意。
此外,天坛的高度、栏板数目均采用了一、三、五、七的阳数,暗合“太极”和“九重天”。
整个北京故宫建筑同样从数的角度体现了阴阳相合、天地对应的意蕴。
故宫前朝的主要建筑物也是故宫的中心所在,三大殿分别立于汉白玉雕琢的三重台阶之上,太和殿九开间、进深五间,七十二巨柱都是九或九的倍数或奇数。
故宫内廷以乾清门一线为界,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
内廷多用偶数当中较好的数字“六”。
有两宫六寝,体现了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的民间信仰;而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成为五门、三朝之制,正表达了中国传统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意蕴。
河南省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师傅说,你第一次在我家的台阶前就摔了一跤,我当下就有些后悔。粗心、浮躁,走路不看路,这可是杂技演员的大忌啊。
又问,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再和你搭班演对手戏了吗?
他跟师娘说,我那几块大洋太划算了,得了个台柱子。
师娘说,以后也可以给咱金宝做媳妇呢。
师傅笑笑,教得更带劲了。
银红的身体迅速生长,火柴棒长成了杨柳枝,细长青绿,柔软水灵,那小小的脸蛋也如花朵般一日一日地绽放。
晨钟暮鼓,山崖密林,常见师徒两个蹦跳、腾挪,飞身上树,于枝叶间穿梭,如猕猴般敏捷,攀岩爬坡,如岩羊般自如。
银红楞了楞,还没来得及张口,师傅在一旁发怒了,大吼一声,那畜生,如何配得上银红?
银红的眼泪当即流了下来。
当一切陷入半醒半睡的朦胧,银红踏着初冬的积雪,一步一个脚印,悄悄离开了。师傅在她房间的桌上发现一个练字薄,从头到尾,反反复复只有四个字:小心台阶!
不久师娘去世。金宝不学无术,挥霍无度,染上梅毒死亡,杂技班解散了。
5.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三是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去认识理解;四是注意文本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养伤期间,师傅一次也没来看她,倒背着手从窗前走过,也是脸色铁青。
伤好后,师傅让人蒙住她的双眼……
扯下眼罩,只见一片明媚的阳光照耀着一个异常开阔的平台,四周青松翠柏环绕,犹如天然的屏障。无疑,这是一个绝妙的练功之接着一个空翻接着一个空翻,直达一株艳丽的山茶花旁,正准备继续翻滚,赫然发现地下用红漆写了四个大字“小心台阶”。她慌忙又倒着往后翻,翻到师傅这里停住。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三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天一大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六)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題卡对应題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草原与平原、江河等地理区域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家园,自会形成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精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有机构成之一的北方草原文学就形象而鲜明地体现着这一点。
②古代草原文学肇始于先秦,《诗经》中的个别篇章虽然民族、草原特色不著,但北方草原文化的粗犷、豪壮风韵已卓然独树,使先秦诗歌多了一种阳刚壮美和人与自然共生之色。
汉魏六朝,《匈奴歌》首次以民族诗歌的身份亮相于文学园地,充分体现了草原民族的深厚情怀和人文精神;此时草原文学的扛鼎之作当属描绘草原壮美景观和文化精神的《敕勒歌》,它以大开大合之笔传递出浑然天成的自然、人文之美;又有《木兰辞》的奇异亮响,将民族文化交融之美挥洒得浪漫而多彩。
唐人对北方草原的倾心突出体现为边塞性质的诗作,可以说是北方草原使唐人插上了豪壮雄奇的翅膀,使唐人在山水之外发现了草原之美,从而使中国古代诗歌进入了一个流播着雄浑飞动之美的新时代。
宋、辽、西夏、金、元,草原文学体现出多元融合等特征。
明清时期的草原文学愈加丰盈,举凡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成为草原文学的有机题材。
③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发展由涓涓细流逐步汇成汪洋之势的过程中,草原文化精神无疑是其不断表现和深化的中心。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积极、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
北方冰山高耸、草原纵横,既充满了醇厚而质朴的色调,又显示着新奇而刺激的魅力。
2018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
2018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泥淖颤(chàn)栗压轴戏沐猴而冠(guàn)B.碾压粘贴捋虎须鲜为人知C.铁砧偌大(nuò) 发疟子瞠目结舌D.提挈(qiè) 眼睑扎小辫因噎(yē)废食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惊蛰脉搏仪仗队食不果腹舐犊情深B.震撼装祯辩证法融汇贯通孺慕之情C.融洽烦躁蹚浑水死不瞑目嘻笑怒骂D.凋蔽歉收无名火矫生贯养和蔼可亲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陶渊明这种真的隐逸文人自然、审视自然美独具匠心的崭新视角,把文学的审美视野伸展到世俗作家无可企及的地方。
②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成为一种文化记忆。
③希腊神话有较为系统的神系,有专门的神话的书籍与故事留存;而中国古代神话则显得,只在部分史书与文学作品中才见到神话的影子。
A.关照积淀凌乱 B.关照积聚零乱C.观照积淀零乱 D.观照积聚凌乱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今年3月l5曰开始施行的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叫停经营者以各种方式设置的霸王条款。
但目前不少商家对此置身事外,设最低消费等霸王条款的现象依然存在。
B.一个多月前还叫嚣在南海领土争议问题上不惜与中国动武;一个月后却率领近300人的政商代表团,浩浩荡荡到北京访问,临行前更公开承认,中国有13亿人,只有9500万人的菲律宾是打不过中国的。
前倨后恭,莫此为甚,这就是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
C.一位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说:“阅卷时所看到的许多考生作文至今记忆犹新。
有的感情真挚,观点深刻;有的字字珠玑,满口余香;有的却不忍卒读,难以入目。
”D.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
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对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等有着制约作用。
但要做到“民心相通”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
美国学者亨廷顿有“文明的冲突”理论,在西方世界影响巨大。
按这个理论来看,丝路沿线国家国情差别较大,历史文化各异,现实诉求不一,要获得国家间的深度认同与持久合作几乎不可能。
不过,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丝路文明重要遗存敦煌吐鲁番文献就很能说明问题。
通过丝绸之路这条狭长而神奇的丝路走廊,东西方文明进行了长期的对接与交流,敦煌、吐鲁番成了中外文化交汇之地。
据不完全统计,敦煌文献总数近7万号,吐鲁番文献总数约3万号。
其中,汉文写卷占绝大多数,还有不少怯卢文、粟特文、突厥文、于阗文等文字的文献,涉及多个国家多种久已失传的民族古文字。
当时丝路沿线流行的种种宗教信仰,几乎都在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表现了不同宗教的包容共存。
这些文献中,除了汉文、西夏文、蒙古文等佛教典籍,也不乏祆教、摩尼教等源自西亚的丝路沿线地区流行的宗教文献。
特别是一些双语并存的宗教文献,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如元朝时新疆地区虽然渐趋伊斯兰化,但仍有许多回鹘人保持着传统的佛教信仰,像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大量《金藏》本汉文佛经残叶,不少残叶的天头、行间都带有回鹘文批注。
敦煌地处西北边陲,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
敦煌文献中保存有翻译成吐蕃文的《尚书》写卷和《春秋事语》写卷,以及出自唐代翻译大师吐蕃僧人法成的汉、藏文经卷,堪称汉、藏文化交汇融合的难得佳证。
大唐君王倡导宗教和谐共生,儒、释、道逐渐从三教争衡趋向三家融合,如唐玄宗“御注”的《孝经》《金刚经》《道德经》注本在敦煌文献中都有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音乐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结构形态,是以声响在时间运动中的自由组合来表现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的。
音乐艺术素有艺术的王冠之称。
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审美主体对现实、人生的深刻体验。
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美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有一种新的感悟。
而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构成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声音。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音乐艺术在具有了一般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下,又具有了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中的想象性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通过对音乐有规律、有组织的排列,演奏出流畅的旋律,给予接受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呈现出一个充满自由想象的灵性世界。
音乐总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这些具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从而产生一系列生动的联系和想象,激起听众强烈的感情反应,产生共振。
这些情感元素与听众原有生活中的经历多少相关,重新再现音乐意象使欣赏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时,这种感情便在听众的心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于是主体便产生了感动。
例如贝多芬在《田园交响曲》中用音乐演奏出的雷声、鸟鸣声让我们感受到了“雨过天晴”后的一种舒展的心情,正是这种心情让我们联想到了雨过天晴后的那种清新爽朗的情景,这样才能使听者对作曲家的感情表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音乐艺术的情感性审美特征。
情感是音乐的内在本质,音乐是情感的直接表现。
情感美是音乐艺术的个审美特征。
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作品中,然后再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听者,使听众产生共鸣。
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了情感体验、“借情”“移情”等多种复杂的因素。
优秀的音乐作品听后能给人一种诉之不尽的意蕴和审美感觉,音乐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
例如我国古代琴曲《高山流水》,讲述的就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曲相交乃至与音乐共生死的动人故事。
音乐艺术的时间性和流动性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可以直接表达整个情感活动的全过程,所以人们常说它是时间的艺术、流动的艺术。
音乐的物质传达媒介是音响,音响的时间性和流动性,使音乐艺术在反映复杂情感变化方面,更少地受到对象的具体制约,与造型艺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之处。
孔子曾说《韶》“尽善尽美”,因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并感慨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正因为如此,听众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就能根据相应的旋律和节奏来想象出特定空间中的人物、事物和景象,音乐形象带有了一定的宽泛性、朦胧性和模糊性总而言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既丰富多样,又独特鲜明,创作者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上述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艺术的审美活动,才能有助于我们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性思维去解释音乐现象,才能真正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音乐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的王冠,是因为它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结构形态。
B. 声音是构成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它使音乐艺术具有了不同于一般艺术的个性审美。
C.演奏者通过演奏流畅的旋律,将充满自由想象的世界呈现给听众,使听众产生无限想象。
D.情感美是音乐艺术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创作者的情感传递能使听众产生共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顺序对中心论题展开论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B.文章主要从想象性,情感性、时间性和流动性三个方面论述了音乐艺术具有的审美特征。
C.文章列举(田园交响曲》《高山流水》、孔子与《翻》乐相关的例子,有力地佐证了观点。
D.在论述完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后,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其对于音乐创作者和听众具有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音乐艺术的每个音符都是审美主体深刻体验的凝结,音乐艺术对心灵美化起着重要作用。
B.听众欣赏音乐时会产生联想、想象,一般来说,经历丰富的人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C.创作者将个人情感以借情,移情等方式注入作品中,便可创作出包含无尽意蕴和审美的作品。
D.与造型艺术相比,音乐艺术在表现复杂情感变化方面因更少受到对象的具体制约而具有优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放价救灾张爱国北宋熙宁年间,浙江大旱。
朝廷虽然口口声声赈灾救民,但雷声大雨点小,下拨的救灾粮本就少得可怜,再经过各级官吏的雁过拔毛,到了灾民手里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为了保命,灾民们到处借债买粮,然而仿佛一夜间,市场上的粮价就高得离谱。
重灾区越州已有数千人饿死。
饥民们涌到府衙前,请求州府救命,平抑粮价。
知府李之诚深知此种情况最易导致民变,于是紧急张贴布告,严令粮价一律回到灾前水平,严禁粮商私自抬价。
饥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奔走相告,然而等他们再来到市场,所有粮行都关了门,就连大街小巷上那些挑着担子、背着褡裢卖粮的也一个不见了。
李知府大怒,将府里的大小衙役全派到市场上,监督粮商卖粮。
但粮商们一个个都精得很,多数早已脚底抹油溜得不知去向,剩下没有来得及跑的,阳奉阴违,百般推诿、拖延。
总之,任衙门想尽了办法,饥民们也买不到平价粮。
越州饿死的饥民已过万。
朝廷责怪知府李之诚救灾不力,革了他的职,重新派来一名叫赵知非的知府。
赵知府来到越州,摆在面前的是,土黄色的大地上,除了一具具横七竖八无人掩埋的饿殍散发着一阵阵恶臭外,不见半点生机。
大街小巷难闻人声,只有一个个无力逃荒的人或横卧或倚靠路边、墙脚,手里攥着几枚可怜的铜钱——钱买不到粮,钱就只能是废铜烂铁。
赵知府径直走进府衙,命令市场上监督粮商的衙役立马全数撤回。
老师爷闻声,急忙跪下,颤巍巍地说:“老爷不可啊!老爷有所不知,此月余来,全府衙役均已遣去,日夜监商限价,然形势尚且如此,若此时撤回,岂不更甚?”众官员也急忙跪下,齐声附和。
赵知府请起老师爷和众官员:“诸位,师爷适才所言,可知何故?”众官员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回答。
“本府赴任途中已知晓,越州周边府县皆在限价,但状况均与越州一般——饥民无粮可买。
此足可见,限价之举不得要领,甚或南辕北辙!”什么?限价不对?限了都饿死了人,若不限那还了得?众官员忍不住问道:“大人莫不要放开粮价,任由奸商抬升,盘剥饥民?”“正是!”赵知府认真地说,“本府正欲放价,随行就市……”“使不得啊大人,我越州已绵延数千年,望大人开恩,给越州留下几条命吧……”众官员又一次跪下,哭叫着。
“本府所为,诸位自会明白!”赵知府无心多做解释,下令:“即时起,越州粮价一律放开,官府不得半点干涉!”赵知府命衙役们带上官府布告火速奔赴周边府县广为张贴,又亲率官员到越州城大街小巷张贴——他要让远远近近都知道越州粮食新政。
布告一出,那些数日不见人影的粮商们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冒了出来,一个个笑嘻嘻地打开粮行。
当然,他们也仿佛要将这些天所受的损失一下子捞回来,粮价高得能吓死人。
那些饿得奄奄一息的饥民,虽然骂着官府与奸商狼狈为奸,但还是拿着钱争相买粮。
粮商们大喜,一面敞开卖粮,一面想尽办法从外地紧急调粮。
外地粮商们也火速加入其中,不辞山路崎岖难行,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进越州,踌躇满志地要狠赚一把。
然而他们万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周,越州粮食开始积压,供求关系发生了大逆转。
粮商们乐不起来了:粮食运回去吧,山高路险,来回折腾,亏本太重,唯有降价销售。
一家降价,两家、三家,紧跟着降。
一次降价,两次、三次,不断地降。
转眼,越州粮价像跳水一般,从峰顶直落峰谷,并且这个峰谷还没有底,不断地陷啊陷,直陷得那白花花的米面连个糟糠价都卖不上。
更远地方的粮商还不知情,还在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进越州……“大人真神人也!”府衙里,众官员围着赵知府感叹,“大人何来此等妙计?”“诸位过誉!本府之计,一乃深谙商人本性之逐利,但有利,其无不可为,无不能为。
二乃本府相信,放比堵好。
天下万事,堵则必致其反。
”赵知府若有所思,“本府提请诸位牢记,官府并非万事皆可为。
我等朝中之人,当信百姓信物理:诸事只要官府放得开,百姓自有解决之道,物理自有解决之道!”(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前任知府李之诚救灾时认真负责、遵循民意,严格采取平抑粮价的政策,结果落得个被革职罢官的下场,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官吏形象。
B. 赵知非来到越州,将监督粮商的衙役撤回,放开粮价,受到官员反对和百姓大骂,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写,既使情节起伏,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 “那些数日不见人影的粮商们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冒了出来,一个个笑嘻嘻地打开粮行”,文章通过人物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粮商们逐利的本性。
D. 小说结尾借赵知府之口点明了救灾取得成功的原因,既使上文的谜团得到破解,又点明主旨,引发读者对“放价救灾”背后原因进行深入思考。
5. 小说中赵知府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
(5分)6.文章主人公是赵知非,开头四段为什么重点写李知府救灾的情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是指每年11月11日的网络促销日源于淘宝商城(天猫)2009年11月11日举办的促销活动,当时参与的商家数量和促销力度有限,但营业额远超预想的效果,于是11月11日成为天猫举办大规模促销活动的固定日期。
每年的“双11”网购狂欢节,网购订单均会瞬间激增,而下单后的送货环节都成为买家吐槽的重点。
临近“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不少快递员却选择辞职避过这段时间或者干脆转行,“频繁促销使得快递量是起来了,但电商快件的价格却是一路下行,同样的收货量,快递员收入少了而且也更辛苦,部分网点甚至换了一票人,包括老板在内”。
“双十一”前夕,由北京市工商局牵头,市公安局、商务委、质监局、食药局、网信办、北京海关、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8家单位集中约谈了京东、天猫、亚马逊等13家电商。
北京市工商局从5个方面对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提出了指导意见。
针对“双十一”期间,平台商家推出的各种格式条款,市工商局强调了平台经营者不得从事的三大禁止行为。
北京市公安局要求电商平台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警惕冒充商户客服人员通过退换货对消费者进行诈骗的行为。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发展至第九年,天猫“双十一”已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购物狂欢节、最大的线上博览会,更是广泛的全球化共振。
截至11月11日24时,2017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落下帷摹,全天交易额达1682亿元,其中无线成交占比90%。
“双十一”结束了,但交易仍在继续。
在天猫“双十一”诞生之初,它的意义主要在商业层面,它让所有人感知到在线交易的力量,让网上购物的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