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公开课教案
《走进化学实验室》公开课教案
《走进化学实验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实验仪器;(2)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如称量、溶解、过滤等;(3)了解常见化学试剂的性质和用途。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方法;(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态度。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知,培养正确的科学观;二、教学内容1. 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实验仪器;2. 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如称量、溶解、过滤等;3. 常见化学试剂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实验仪器,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常见化学试剂的性质和用途。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方法的掌握,化学试剂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2. 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4. 结合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施、仪器和试剂;2. 实验指导书;3. 安全防护用品;4.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化学实验室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课堂讲解:讲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实验仪器,演示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如称量、溶解、过滤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实验安全。
5.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6.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教后反思优秀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教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氧气化学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氧气吗?氧气有什么作用?(2)学生回答:氧气是呼吸的必需品,可以支持燃烧等。
2.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1)引导学生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闻一闻氧气的气味。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3)教师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3.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1)实验一:木条燃烧①提出问题:木条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②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火焰更明亮。
(2)实验二:铁丝燃烧①提出问题: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②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溅,黑色固体。
(3)教师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具有氧化性,可以支持燃烧。
(2)教师点评、补充。
5.拓展延伸(1)提问:氧气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2)学生回答:氧气用于呼吸、炼钢、焊接等。
6.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了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四、教后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性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4.不足之处:在讲解氧气化学性质时,部分学生对于氧化反应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初中化学公开课酸碱平衡教案
初中化学公开课酸碱平衡教案
课时:40分钟
年级:初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酸碱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常见酸碱的性质和用途;
3. 理解酸碱中的pH值和酸碱中和反应;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酸碱的定义和性质;
2. 常见酸碱的性质和用途;
3. pH值和酸碱中和反应;
4. 实际应用案例。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器材和药品;
2. PowerPoint课件;
3. 学生手册和实验报告表;
4. 实际应用案例。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酸碱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平常生活中酸碱的应用和产生。
2. 知识讲解(15分钟)
讲解酸碱的定义、性质、pH值和酸碱中和反应,举例说明常见的酸碱物质及其特性。
3. 实验操作(10分钟)
实验测定不同物质的pH值,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器材,观察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4. 案例分析(5分钟)
列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酸碱平衡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作业布置
布置关于酸碱平衡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方式:讲授结合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互动问答、实验操作、案例分析。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一化学公开课优质教案
高一化学公开课优质教案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育的基础。
化学的进展与进步伴随着人类生存与进展得全过程。
纵观人类历史,大量的、详实的历史记载了化学对于人与自然、科学进展的重要意义,也再次验证了实验对于化学进展与进步的重要意义。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一化学公开课优质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高一化学公开课优质教案1教学目的1.使了解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2.使掌握氯气的性质及在实验中制取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3.使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育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氯气的性质实验准备烧瓶、分液漏斗、导管、橡皮塞、铁架台、烧杯、集气瓶、水槽、试管、试管架、坩埚钳、红色布条、砂布、塑料片、培育皿。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研讨——练习提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知道碱金属元素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金属元素。
这一章我们将要学习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它包括f、cl、br、i、at等五种元素。
卤素及其化合物的用途非常广泛。
[投影](第四章章图)卤素中最主要的单质是氯气。
这一节我们学习氯气,让我们先来学习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第一节氯气一、氯气的性质和用途(一)性质[引导观察]集气瓶中氯气的颜色、状态、嗅气味。
[板书]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二)性质[讲解]氯气的性质是否活泼呢?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大家回忆一下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2.写出金属钠和氯气反应的方程式,并指出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板书]1.与金属反应2na +cl2 2nacl[讲解]氯气是一种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活泼金属反应,氯气能否跟不活泼金属反应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高中化学试讲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化学试讲教案一、教案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并能用简单的实例进行解释。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
2. 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化学教材。
2. 教具:投影仪、教学课件、实验器材。
3. 实验材料:硫酸、锌粉、盐酸、气球、火柴等。
4. 多媒体资源:化学键的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讲过的有关化学分子的内容,并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化学键的相关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与示范(20分钟):a. 定义化学键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化学键在化合物中的重要性。
b. 介绍离子键的形成原理及特点,通过实验演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c. 介绍共价键的形成原理及特点,通过实验演示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d. 介绍金属键的形成原理及特点,并通过实验演示金属键的形成过程。
3. 学生实践与探究(30分钟):a.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现象,例如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过程等。
b.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并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其化学键的类型。
c.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化学方程式,并解答相关问题。
4. 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归纳总结化学键的种类、特点和形成过程,并进行板书。
5. 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小组练习题,鼓励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对练习结果进行讲解和讨论。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出几个具体的实例,解释其中所涉及的化学键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实验演示和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
高中化学必修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人教版第一课时:化学基本概念的引入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掌握化学常用的单位和符号;3. 熟悉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4. 学会使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
教学重点:1. 理解化学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掌握化学常用的单位和符号;3. 熟悉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1. 学会使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2. 多媒体课件;3.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入新知识:“你们对化学了解多少?化学可以研究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然后,教师出示“化学”的定义并解释。
Step 2 化学单位和符号的学习(20分钟)1. 教师解释化学单位的概念,并列举常用的单位如质量、长度、时间等,并与物理单位进行对比。
2. 教师讲解化学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并给予示范,要求学生掌握常用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Step 3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讲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教师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特点。
Step 4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30分钟)1. 教师讲解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的概念,并介绍分子式和离子式的表示方法。
2.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如何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化学式。
3.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根据给定的实验结果写出化学式。
4.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并与全班讨论验证。
Step 5 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拓展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
学生可以自主完成,或者与同学进行合作,互相讨论和纠正答案。
Step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难点,让学生做好复习准备。
作业要求: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2. 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符号以及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高三化学公开课教案
高三化学公开课教案 1【学校】:汤坑中学【学科】:【年级】:高三【学科】:化学【课题】:电化学知识复习专题【授课人】:刘丽敏【时间】:2012---11--22【学校】:汤坑中学【课型】:复习课【学习目标】:1、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化学电源;了解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及一般防腐蚀方法。
2、理解电解原理;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
【教学重点】:1、原电池原理和电解原理,2、电极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教学方法】:讨论——分析——归纳【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投影:高考题(2011全国高考题)阅读、思考明确高考什么?如何考?投影本节课学习目标、思考明确本节习题课的要求复习导入投影问题:下列装置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阅读思考回答:分别是:电解池、原电池、电解池、电解池回顾知识- 设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以Cu―Zn—H2SO4为例)回答: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回顾知识:理解原电池和电解的工作原理例题1 投影:例题1 引导学生思考例题1,点拨解题思路思考、回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2 投影:例题2 思考回答:明确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和规律、、设问:如何判断原电池的两个电极?如何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提示:书写电极反应式应注意的问题。
思考回答: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1) 明确反应物和生成物及产物化合价(2) 介质(如H+、OH-)是否参加反应(3) 是否满足质量守衡、电荷守衡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练习1 投影:练习1完成练习1 进一步巩固书写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方法规律、投影:例题3 分析、讨论、回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投影:例题4:提示解题思路学生分析解题思路:由pH从 6.0变为3.0,可知生成了n(H+)=(10-3-10-6)mol/L×1L=10-3mol 由电极反应式可得关系式:OH-~H+~Ag 所以生成Ag的质量为:10-3mol×108g/mol = 0.108g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投影:练习2 思考回答进一步加深巩固【规律总结】:1、原电池电极名称的判断方法2、原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小结】1. 如何判断电极名称物质1 + 物质2 物质3 + 物质4 (负极)(正极)(阳极)(阴极)2、原电池负极:氧化反应正极:还原反应电解池阳极:氧化反应阴极:还原反应布置作业整理好学案、完成课后练习【教学总结】这节课是一节专题复习课,通过几个典型例题,复习巩固了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初中化学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大全优秀8篇
初中化学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大全优秀8篇初中化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谈]原子的结构[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二、核外电子的排布活动1:[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
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化学优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化学优学教案第一部分:教案概要教案名称:化学优学教案目标学科:化学目标年级:高中教学时长:3课时教学目标: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简述本优学教案主要涵盖化学中的基础概念、实验技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和实践案例,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对实验的思考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学习活动安排2.1 第一课时:基础概念的学习活动1: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实验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教师可简要介绍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活动2:基础概念学习教师讲解一些化学基础概念,如元素周期表、化学式、化学键等。
通过实例演示和互动讨论,巩固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
活动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化学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份小组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该概念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相关实际应用。
学生可以通过图表、实例等方式展示报告,并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
2.2 第二课时:实验技巧的培养活动1:实验室规范的学习教师详细介绍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和实验操作流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室习惯和安全意识。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室规范的重要性和意义。
活动2:实验技巧训练教师组织实验技巧训练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如称量固体、准确使用容量试剂、实验仪器的使用等。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活动3:小组合作实验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进行操作。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实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验技巧。
2.3 第三课时:思维能力的培养活动1:实验结果分析学生将之前进行的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出规律和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背后的化学原理,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活动2:问题解决模拟训练教师提供一些化学问题,学生在团队合作的情境下进行模拟训练。
化学公开课教案酸碱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公开课教案——酸碱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特点;(2)掌握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3)学会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酸碱盐的性质;(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究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特点;(2)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3)pH试纸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2)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pH试纸、指示剂、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铜等。
2. 教学课件:酸碱盐的性质、转化关系、pH试纸使用方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特点;(2)提问:酸碱盐之间有没有联系?它们能否相互转化?2. 探究酸碱盐的性质:(1)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铜等溶液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等;(2)实验现象的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发现酸碱盐的特点。
3. 学习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1)展示课件,介绍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2)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酸碱盐之间的转化现象;(3)对比分析:让学生探讨不同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4. 学习pH试纸的使用方法:(1)讲解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原理;(2)演示实验:用pH试纸测定不同酸碱盐溶液的酸碱度;(3)学生操作:让学生自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并记录数据。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酸碱盐的特点及其转化关系;(2)强调pH试纸的使用方法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酸碱盐的知识;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酸碱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调查身边的酸碱盐现象,拍照或绘图,下节课分享。
九年级化学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九年级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的组成2. 物质的分类第二章:原子和分子1. 原子结构2. 分子概念第三章:离子化合物1. 离子化合物的形成2. 离子化合物的性质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与计算第五章:酸碱盐1. 酸碱盐的概念2. 酸碱盐的性质和反应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
2. 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化学教科书。
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3. 多媒体课件:化学知识讲解、实验演示等。
4. 网络资源:化学知识拓展阅读、实验视频等。
六、第六章:有机化合物1.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与特点2.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七、第七章:化学反应能量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2. 燃烧反应与能源八、第八章: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的概念与原理2.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九、第九章:电化学1. 电化学基本概念2. 电化学反应及其应用十、第十章:化学实验技能1. 实验基本操作技巧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六、教学方法1. 采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异同。
2. 运用实例讲解法,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能量的变化及其应用。
化学如何上公开课教案初中
化学如何上公开课教案初中主题:化学元素和周期表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及相关知识;3. 能够根据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性质和位置。
教学重点:1. 化学元素的定义和分类;2.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3.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化学元素和周期表的示意图;3. 化学元素周期表手册。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化学元素和周期表的知识,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周期性规律。
2. 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化学元素吗?元素周期表是如何组成的?二、讲解化学元素(10分钟)1. 定义:化学元素是由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2. 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3. 示意图展示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
三、介绍元素周期表(15分钟)1. 构成:周期表由水平周期和垂直周期组成。
2. 结构: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
3. 示意图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布局和排列规律。
四、周期性规律(15分钟)1. 周期性规律:原子序数增大时,元素性质具有周期性变化。
2. 周期性性质: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
3. 示例:氧气和硫磺的性质对比。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复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2. 完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位置的预测练习。
六、总结反馈(5分钟)1. 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化学元素和周期表的关系是什么?2. 反馈问题:你能用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位置预测元素的性质吗?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作业:根据元素周期表,分析两种元素的性质差异;2. 预习下节课内容:了解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元素和周期表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预测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验和案例分析,深化学生对化学元素和周期表的理解。
化学公开课初中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化学公开课年级:初中课题: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掌握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和实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和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1. 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试管夹、玻璃棒、滴管等3. 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铜悬浊液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物质吗?物质有哪些性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体积、颜色、气味等性质。
二、新课讲授1. 讲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会发生性质的变化,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
2. 介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3. 讲解实验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观察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步骤: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现象。
实验目的: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
2. 实验二:观察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步骤:将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现象。
实验目的:了解置换反应的现象。
3. 实验三:观察氢氧化铜悬浊液与盐酸的反应实验步骤:将氢氧化铜悬浊液滴入盐酸中,观察现象。
实验目的:了解复分解反应的现象。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和实验方法。
2. 学生反思:通过实验探究,我们了解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掌握了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和实验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撰写一篇关于化学与生活的短文。
《走进化学实验室》公开课教案
《走进化学实验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实验操作规程,培养学生遵守实验安全注意事项的意识。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
3.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实验操作规程。
2.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
3.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和实验突发事件的处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化学实验技能。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和药品的准备。
2. 实验操作规程的打印和学习资料的准备。
3. 安全注意事项的宣传资料和处理突发事件的预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实验操作规程,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2. 基本技能学习:教师讲解并演示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学生跟随教师动手实践。
3. 小组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解答学生疑问。
4. 实验安全:教师讲解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学生签名确认已了解并遵守实验室规定。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7. 课后跟进: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8.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实验表现和课堂参与度等方面,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0. 家长沟通:教师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结果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问题解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走进化学实验室》公开课教案
《走进化学实验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实验操作方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如溶解、过滤、蒸馏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化学实验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及其使用方法,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烧杯、试管、滴定管、天平等。
2. 实验试剂:酸、碱、盐等常见化学试剂。
3.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化学实验室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室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实验操作方法,如烧杯、试管的使用,溶解、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
3. 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and 准确性。
3.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实验室的专业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分享实验室工作的经验和趣事,增加学生对实验室工作的了解和兴趣。
2.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亲身体验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开展化学实验竞赛,鼓励学生创新和团队合作。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对实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化学公开课初中教案怎么写
化学公开课初中教案怎么写教案标题:认识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和作用;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3.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
教学重难点: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元素周期表样本;3. 班级白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样本,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2.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元素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二步:讲解1.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和发展过程;2. 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如: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同一周期中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等;3. 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如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序数等。
第三步:实践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几道关于元素周期表的练习题,以检验他们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程度;2. 教师指导学生在元素周期表上找到某些元素的信息,并加深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第四步:总结1. 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理清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元素的基本信息;2.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和解释,确保学生对元素周期表有清晰的认识。
课堂延伸:1. 分组让学生自行查找元素周期表上某些元素的特性和用途,进行小组展示;2. 让学生制作元素周期表的海报,加深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结束:布置作业1. 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完成一些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题目。
2.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和作用,提高了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元素周期表,并将其应用于化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高中化学乙烯公开课教案
高中化学乙烯公开课教案【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乙烯【教学目标】1. 了解乙烯的基本性质和化学结构;2. 掌握乙烯的制备方法;3. 理解乙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1. 乙烯的基本性质和化学结构;2. 乙烯的制备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乙烯的分子结构;2. 掌握乙烯的制备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出示乙烯的分子结构,并让学生讨论乙烯在生活中的应用;2. 引导学生思考:乙烯是如何制备的?二、乙烯的基本性质和化学结构(10分钟)1. 讲解乙烯的分子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2. 介绍乙烯的化学性质,强调其具有不饱和性和活泼性。
三、乙烯的制备方法(15分钟)1. 讲解乙烯的制备方法,包括蒸馏法和裂化法;2. 对比两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引导学生讨论。
四、乙烯的工业应用(10分钟)1. 介绍乙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如合成聚乙烯等;2. 引导学生思考:乙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五、小结(5分钟)1. 总结乙烯的基本性质、化学结构和制备方法;2. 强调乙烯在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乙烯的应用;2. 实验演示乙烯的制备方法。
【教学案例】1.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比如合成塑料、合成橡胶等;2. 制备乙烯的蒸馏法和裂化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工业生产需求。
【课后作业】1. 搜集乙烯的相关信息,了解乙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2. 思考乙烯的未来发展方向,写一份小结。
【教学反思】1. 本节课内容涉及乙烯的基本性质、化学结构、制备方法和工业应用,涵盖了乙烯这一有机化合物的全貌;2. 课堂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初中公开课化学教案模板
初中公开课化学教案模板教学内容:化学元素及周期表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掌握常见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3. 了解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方法教学重点:1. 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2. 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教学难点:1. 阐述元素的周期性规律2. 探讨元素的性质及其在周期表中的分布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化学元素周期表3. 实验器材及化学品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尝试从表中找出一些元素的符号和原子序数,引出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周期表的作用。
二、讲解化学元素(15分钟)1. 介绍化学元素的定义和性质2. 分别介绍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惰性气体元素的特点3. 展示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及原子量三、介绍周期表(15分钟)1. 讲解周期表的构成和分类方法2. 解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和周期性性质3.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的主族元素、副族元素和过渡族元素的特点四、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元素在反应中的表现,加深对元素性质的理解。
五、讨论互动(10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周期性规律,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六、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周期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
教学延伸: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整理元素周期表,并研究其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及性质,以加深对化学元素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元素及周期表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加深,但在实验演示环节,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和观察不仔细等问题,需要重点训练。
最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化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
最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化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一、课程概述本教案是根据最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化学全册编写的优质公开课教案。
旨在帮助学生系统研究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术语;2. 研究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3. 掌握有关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化学与我们的生活- 认识化学及其应用领域;-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术语;- 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 第二单元: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认识和使用;- 常见化学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安全实验室规范和常用实验室用品。
3. 第三单元: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平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实验法:开展简单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3. 演示法:通过演示化学实验和现象,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1. 笔试评价:通过书面测试,检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能力。
2. 实验评价:评估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3. 口头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口头答辩,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课本:最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化学教材。
2. 教具:化学实验器材、化学实验样品、多媒体设备等。
以上是最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化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的概述。
希望通过本教案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祝教师和学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公开课教案(1)
一、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
二、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3、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
三、教学重点:目标之2、3
教学难点: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方法:引导、练习、实验课型:新课
五、教学时间:2009、12、8上午第二节
地点:化学实验室
六、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评讲相关练习
3、补做实验
双氧水制氧气化学反应前后天平指针是否偏转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4、化学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5、总结化学变化前后的“两”变和“五”不变
6、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题
欢迎各位指导!授课人:邬碧涛
化学课堂练习(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一、计算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1、现将10gA和10gB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经测定发现有C,还有5g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C的质量是( )
A、20g
B、5g
C、15g
D、无法确定
2、X、Y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化合生成一种物质Z。
如果X、Y两种物质的质量分别为ag和b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成物Z的质量一定等于(a+b)g
B、生成物Z的质量一定小于(a+b)g
C、生成物Z的质量一定大于(a+b)g
D、生成物Z的质量一定不超过(a+b)g
二、确定某一反应物或某一生成物中元素的种类
1、我国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运载火箭的动力由高氯酸铵(NH4ClO4)分解提供.高氯酸铵分解有可能排入大气的物质是( )
A、H2O
B、SO2
C、CO2
D、CO
2、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3、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9.6g氧气,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
对该化合物的组成判断正确的是()
A、含有C、H、O三种元素
B、只含有
C、H两种元素
C、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三、确定某一反应物或某一生成物的化学式
1、酒精(以X表示)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反应可表示为:
X+O2 =2CO2 +3H2O,试写出酒精的化学式。
2、如下图所示,每两个甲分子和一个乙分子反应恰好能生成两个丙分子(已知甲、乙、丙三者为不同的纯净物),则丙物质的化学式为()
表示X原子甲乙丙
表示Y原子
A、XY3
B、XY2
C、X2Y
D、XY
3、如下图所示,两个甲分子分解生成三个乙分子和一个丙分子,则从图示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甲乙丙
表示A原子表示B原子
A、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改变
B、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C、反应生成的丙物质属于单质
D、乙分子中含有一个A原子,一个B原子
4、某高速公路发生一起两辆货车相撞的交通事故,导致槽罐车中的液氯(Cl2)大面积泄漏,造成公路旁乡镇的村民重大伤亡.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有毒、有剧烈刺鼻的气味,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氯气密
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抢险中,可喷洒Ca(OH)2溶液来吸收氯气。
已知反应为2Cl+2 Ca(OH)2=X+Ca(ClO)2+2H2O,则X的化学式为。
5、下列四个反应的生成物都是C,如果C的化学式为A2B5,则该反应的表达式为
A、2AB2+B2=2C
B、3AB2+B2=2C
C、4AB2+B2=2C
D、AB2+4B2=2C
6、硝酸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工业制取硝酸的关键反应为:4NH3+5O2=4NO+6R,其中R的化学式为。
7、“祥云”火炬所用的燃料为丙烷(C x H8),它燃烧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它燃烧的化学表达式为C x H8+5O2=3CO2+4H2O,则x的数值是( )
A、1
B、2
C、3
D、4
8、化学反应:X+3O2=2CO2+2H2O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X 的化学式为()
A、CH3OH
B、CH3COOH
C、C2H2
D、C2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