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氯气》教学设计公开课

《氯气》教学设计公开课

本节学习化学特有的科学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影响其存在制备和应用”,对以后研究其它非金属及其分合物具有指导意义。

从教育目的看,氯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特殊是在杀菌,消毒方面有很大,很广泛的应用,结合新冠病毒的防疫进行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

氯气的化学性质,氯水的成份,氯气与强碱的反应。

探索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以及次氯酸的杀菌消毒漂白作用。

(1)知识准备:知道氢气、钠、铁能在氯气里燃烧;(2)技能准备:能独立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3)态度:好奇心强,但探索意识淡薄,易将科学神化;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因此,惟独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深入分析和究掘教材内容的认知价值和情意方式,深刻感悟和领会教材内容暗地里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等,才干在化学教学设计时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

①能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②掌握氯气与金属,非金属,与水以及碱的反应③知道氯气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④通过探索实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并完成实验的能力①通过实验录相观察、分析、归纳燃烧的定义②通过观看相像,学会筛选信息进行交流③经历氯气漂白实验演示,对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以及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探索,学习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索能力。

①感受舍勤的成就和遗憾,体味质疑是科学研究的重点品质。

②关注氯气泄漏事件,能够对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③结合新冠病毒防治,特会化学学科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的来选择。

本节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教学,就不能孤立地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而要突出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最终使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影响其存在、制备和应用”的思维方式,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

本人充分挖掘教材的化学史料,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辅以启示讨论和实验探索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匡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使所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迁移性能。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公开课教案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公开课教案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实验活动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课题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单元2学科化学年级高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观察化学物质的质量、体积、状态,从微观上学习化学物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体会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化学仪器分类的基本方法,理解容量瓶、烧杯等化学仪器的区别,通过结合理论与实际感知化学学习的魅力,为后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熟悉掌握多种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通过实验分析不同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的能力,体会化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实验探究和学习,掌握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建立高效学习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容量瓶相关概念以及容量瓶的使用方法;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学习和掌握稀释浓溶液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实在实验室中,我们通常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用量筒称量液体物质。

教师:实验室中,可以直接用称量好的固体或液体试剂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但如果要求比较精确,就需要使用容积精确的仪器,如容量瓶。

容量瓶是什么?容量瓶长什么样?跟随老师的思路思考。

通过提问,引出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图文并茂,能够较快地让学生进入本节课堂学习。

通过思考,打开同学们的思路。

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讲授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新课讲解:容量瓶教师:容量瓶是细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

由瓶体和瓶塞两个部分组成。

容量瓶上标有容量的规格(常用的有50mL、100mL、250mL、500mL 和1000mL等几种)、温度(一般标记温度为20℃),容量瓶瓶颈有一根刻度线。

(展示图片)思考讨论:容量瓶的使用教师:容器瓶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溶液。

当液体的凹液面与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相切时,表示在所指温度下,溶液体积恰好与瓶上标注的容积相等。

《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 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选

《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 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选

《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选题】。

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一、引言本节课将继续介绍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的相关知识,通过展示一次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的概念与特点。

2. 掌握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的结构特点。

3. 能够分辨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的区别与联系。

4. 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介绍分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a. 分子晶体的定义及组成。

b. 分子晶体的结构特点。

c. 分子晶体的性质与应用。

2. 介绍共价晶体的结构和性质:a. 共价晶体的定义及组成。

b. 共价晶体的结构特点。

c. 共价晶体的性质与应用。

3. 比较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的区别与联系:a. 结构差异:化学键的类型、键的强度等。

b. 性质差异:熔点、导电性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在黑板上写下“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这两个概念,并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2. 知识讲解:a. 分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i. 结构特点:分子间通过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力连接。

ii. 应用举例:NaCl、石蜡等。

b. 共价晶体的结构和性质:i. 结构特点: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连接。

ii. 应用举例:金刚石、硅晶体等。

3. 实验演示: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展示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性质差异。

例如,通过加热测试样品的熔点,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份实验方案,用于区分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

要求学生结合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经验,提出明确的假设和实验步骤。

5.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口头陈述和展示实验结果来评估方案的可行性。

6. 总结与拓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总结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的共同点和区别,并引导学生思考更多有关晶体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实验方案设计过程中的表现。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6篇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6篇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初中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篇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3、培养学生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究与活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发展[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人类的衣、食、住、行,生物体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化工生产约50%以上的化学反应等等都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与我们的生活、生命、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例如,研究燃烧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与本节知识有密切关系。

下面我们就讨论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问题。

师:初中学习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现在我们来进一步研究。

请同学们举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

[板书]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新课推进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学生填写此表)。

引导学生讨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分类标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同时发生CuO+H2====Cu+H2OH2跟O2结合生成H2O的过程称为H2的氧化反应CuO跟H2反应失去O的过程,称为CuO的还原反应得氧、失氧的角度是Fe2O3+3CO====2Fe+3CO2生:得出以下结论[板书]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夏向东化学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夏向东化学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夏向东化学教学设计引言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夏向东化学教学设计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化学实验中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介绍夏向东化学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化学实验,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实验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学习。

包括实验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实验室安全常识、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等内容。

2.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指定的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实验过程。

3.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解释。

学生要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得出结论。

4. 实验报告的撰写与提升。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提高他们的实验报告写作能力和科学交流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参与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案例教学法。

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导师制教学法。

教师充当学生的导师角色,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提供适时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任务。

4. 视频教学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技能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评价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操作规范性。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铁及其化合物(公开课)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铁及其化合物(公开课)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铁及其化合物(公开课)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铁及其化合物1. 引言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化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科学思维以及对化学现象的解释能力。

本文将基于化学核心素养,设计一堂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主题的公开课。

通过科学实验和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2.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能够:- 了解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常见形式及其特性;- 学习铁及其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探索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领域。

3. 实验材料- 铁粉- 硝酸铁- 氢氧化钠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 红石脂4. 实验步骤4.1 铁的制备4.1.1 将铁粉放入干净的试管中。

4.1.2 以少量的硝酸铁溶液润湿铁粉。

4.1.3 用滴管滴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4.1.4 观察并记录铁粉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现象。

4.2 铁的特性探究4.2.1 将得到的铁粉取出,并进行干燥。

4.2.2 观察并记录铁粉的颜色和质地变化。

4.2.3 采用磁力法验证铁的磁性,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4.3 高锰酸钾与铁的反应4.3.1 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

4.3.2 观察并记录铁粉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现象。

4.3.3 解释反应发生的原因,并进行讨论。

4.4 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4.4.1 使用红石脂润湿铁粉。

4.4.2 将铁粉沾满红石脂后,使用纸巾将其擦拭干净。

4.4.3 用锡箔纸包裹经过擦拭干净的铁粉。

4.4.4 使用酒精灯将锡箔纸加热并观察。

4.4.5 解释观察结果并介绍铁及其化合物在热能转换中的应用。

5. 拓展学习铁及其化合物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以及医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建议学生自行探索铁及其化合物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并进行报告和展示。

6. 小结通过本次公开课的实验探究,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铁及其化合物的理解,还培养了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有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设计,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硫及其化合物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硫及其化合物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硫及其化合物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教学目标:1. 了解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2. 掌握硫的化学符号、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硫及其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实验;4. 能够运用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硫及其化合物的概述1.1 硫的发现与历史1.2 硫的物理性质1.3 硫的化学性质1.4 硫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第二章:硫的制备方法2.1 硫的矿物资源2.2 硫的提取与净化2.3 硫的储存与运输2.4 硫的安全操作与防护第三章:硫的化学反应3.1 硫的氧化还原反应3.2 硫的置换反应3.3 硫的加成反应3.4 硫的消除反应第四章:硫的化合物及其性质4.1 硫化氢的制备与性质4.2 硫单质的性质与应用4.3 硫化物的制备与性质4.4 硫酸的制备与性质第五章:硫及其化合物的应用领域5.1 硫在工业中的应用5.2 硫在农业中的应用5.3 硫在医药中的应用5.4 硫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结合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利用实验仪器进行硫及其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领域;4. 布置课后习题和实验报告,巩固学生对硫及其化合物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评估:1. 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硫及其化合物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2. 实验仪器和试剂;3. 课后习题和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2课时;5. 第五章:2课时。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化学公开课教案酸碱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公开课教案酸碱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公开课教案——酸碱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特点;(2)掌握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3)学会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酸碱盐的性质;(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究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特点;(2)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3)pH试纸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2)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pH试纸、指示剂、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铜等。

2. 教学课件:酸碱盐的性质、转化关系、pH试纸使用方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特点;(2)提问:酸碱盐之间有没有联系?它们能否相互转化?2. 探究酸碱盐的性质:(1)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铜等溶液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等;(2)实验现象的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发现酸碱盐的特点。

3. 学习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1)展示课件,介绍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2)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酸碱盐之间的转化现象;(3)对比分析:让学生探讨不同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4. 学习pH试纸的使用方法:(1)讲解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原理;(2)演示实验:用pH试纸测定不同酸碱盐溶液的酸碱度;(3)学生操作:让学生自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并记录数据。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酸碱盐的特点及其转化关系;(2)强调pH试纸的使用方法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酸碱盐的知识;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酸碱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调查身边的酸碱盐现象,拍照或绘图,下节课分享。

gkh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gkh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gkh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溶液的组成和特点”,详细内容包括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及其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了解溶液的制备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溶液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浓度的计算。

2.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如食盐水、糖水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溶液的组成和特点。

2. 知识讲解:讲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介绍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及其计算。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溶液浓度计算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有关溶液浓度计算的练习题,及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溶液制备和浓度测定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溶液的概念2. 溶液的组成及其特点3. 溶液的制备方法4. 溶液浓度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溶液的浓度。

例题1:已知某溶液中含有5g食盐,密度为1.2g/cm³,体积为100cm³,求该溶液的浓度。

答案:该溶液的浓度为5%。

例题2:某溶液中含有10g糖,密度为1.0g/cm³,体积为200cm³,求该溶液的浓度。

答案:该溶液的浓度为5%。

2. 题目:某溶液中含有8g食盐,密度为1.0g/cm³,体积为150cm³,求该溶液的浓度。

答案:该溶液的浓度为6.7%。

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不同于研究尺度更小的粒子物理学与核物理学,化学研究的原子 ~ 分子 ~离子(团)的物质结构和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相互作用,其所在的尺度是微观世界中最接近宏观的,下面是就给大家带来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暗中帮助!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需要进行加工。

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矿物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化学弊病与化学本质的认识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湿气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泥沙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描绘出酸雨对我们展示出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以及酸雨知识。

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险性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演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语言:明天我们就明日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二环节:新课教学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砷元素的存在,氟化物的物理性质如下:淡_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

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水蒸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走进化学实验室》公开课教案

《走进化学实验室》公开课教案

《走进化学实验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实验操作方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如溶解、过滤、蒸馏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化学实验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及其使用方法,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烧杯、试管、滴定管、天平等。

2. 实验试剂:酸、碱、盐等常见化学试剂。

3.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化学实验室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室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实验操作方法,如烧杯、试管的使用,溶解、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

3. 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and 准确性。

3.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实验室的专业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分享实验室工作的经验和趣事,增加学生对实验室工作的了解和兴趣。

2.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亲身体验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开展化学实验竞赛,鼓励学生创新和团队合作。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对实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公开课)甲烷教学设计

(公开课)甲烷教学设计

(公开课)甲烷教学设计第一篇:(公开课)甲烷教学设计主题: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一课时——甲烷的化学性化学组王英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用途; 2.认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3.了解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模型、观看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的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增强学生对甲烷分子空间构型这类抽象的知识的理解,提高空间思维能力;2.让学生体会由结构推性质和由性质推结构的过程与方法,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物质可能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积极的探索精神;2.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了解甲烷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及关心能源、社会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化学性质。

难点: 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类比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PPT课件,课本P61“科学探究”中的相关实验仪器及药品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分钟)【新闻导入新课】有关2022年7月8日新疆“大黄山”瓦斯爆炸新闻导入课题。

【过渡】新闻中的“气”指什么气体?主要成分是什么?为了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些新能源,我们今天要来研究天然气的利用以及它的主要成分甲烷的性质. 。

【板书】§3-1 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介绍】本节课学习目标及本节课重难点。

环节二:自主学习检测【讲】现在我们以抽签题号答题方式进行。

并讲述答题规则。

【课件】展示7个数字,让点到名字的学生任意选择题号准确答题。

(4分钟)1、甲烷的存在(C层次学生回答)2、甲烷的物理性质3、甲烷的组成与结构(C、B层次学生上黑板写)化学式:____________ 电子式:____________ 结构式:____________空间结构:___________4、甲烷的稳定性5、是一道空题,给学生惊喜,且能加上1分6、甲烷的氧化性7、取代反应概念的理解【学生板书】1.分子式:CH42.电子式:3.结构式:CH4(g) + 2O2(g)【评价】教师点评并用课件展示答案。

化学公开课初中教案怎么写

化学公开课初中教案怎么写

化学公开课初中教案怎么写教案标题:认识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和作用;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3.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

教学重难点: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元素周期表样本;3. 班级白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样本,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2.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元素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二步:讲解1.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和发展过程;2. 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如: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同一周期中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等;3. 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如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序数等。

第三步:实践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几道关于元素周期表的练习题,以检验他们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程度;2. 教师指导学生在元素周期表上找到某些元素的信息,并加深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第四步:总结1. 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理清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元素的基本信息;2.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和解释,确保学生对元素周期表有清晰的认识。

课堂延伸:1. 分组让学生自行查找元素周期表上某些元素的特性和用途,进行小组展示;2. 让学生制作元素周期表的海报,加深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结束:布置作业1. 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完成一些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题目。

2.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和作用,提高了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元素周期表,并将其应用于化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新)粤教版化学九上《身边的化学》公开课教案(word版) (1)

(新)粤教版化学九上《身边的化学》公开课教案(word版) (1)

课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注意和发现身边的化学物品和现象。

2. 认识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过程与方法知道学探究方法既是学习的方法,又是学习的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化学实验中出现的一些奇妙现象。

教学重点初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奇妙的化学现象并产生猜测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复案与调整导入与新课一、与化学有关的物质及现象●化学与家居●化学与出行●化学与环境、健康●化学与社会开展[检查]请列举以下各类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化学物品教师理发师厨师医生警察[引入]出示收集到的材料,如玻璃、石头、塑料、火柴等,观看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提出问题]1.请仔细观察教室里的物品,2.家里的塑料3.做衣服的化学纤维4.食品中的添加剂5.制造交通工具的材料6.化学药品[问题]如果没有化学产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情景]一座荒无人烟、与世隔绝的荒岛【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与化学密切相关,体会到化学的重要性学生完成,教师评价二、化学课的学习内容1、生活中的化学知识2、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3、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4、学探究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答复,并用多媒体投影展示课常小结1.化学课的学习内容〔4条〕2.提前记忆元素符号碳氢氧氮C H O N3.化学常识:我国古代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瓷器、青铜器、冶铁炼钢学生复述,教师讲评要求学生记忆多媒体展示,教师讲解,学生感受稳固练习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的学。

2. 化学与生活请从以下方面举例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和现象: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命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课程目标了解基本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周期定律,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2.元素周期定律的表述;3.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表的构成;2.元素周期定律的表述;3.氧化还原反应的认知。

教学内容一、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原子核中元素的质子数大小排列的,通常包括元素的符号,元素名,元素原子量和完整的电子结构。

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性质,以帮助他们区分和组织周期表中的信息。

二、元素周期定律的表述根据元素周期表,学生可以学到周期表中相邻元素的特殊性质。

例如,在周期表中,如果将元素排列在氧之前,则它们的原子半径和电子亲和力都会降低。

教学可以着重介绍以下内容:•原子半径的变化•电离能的变化•电子亲和能的变化•化合价的变化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电子从一个原子或分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或分子,其中一个物质氧化而另一个物质还原。

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方程式•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方法1.制作PPT,通过图片、图表、动画等多媒体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示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2.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础知识,例如巴斯德法定量分析;3.设计课堂小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课堂小组讨论,提问和回答,加强师生互动。

教学资源1.化学教材:《初中化学》等;2.化学实验室;3.电子设备:PPT等。

作业1.初中化学陶瓷砖元素周期表;2.通过实验,对巴斯德法定量分析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3.通过学习相关材料,写出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报告。

总结初中化学公开课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知识的好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日后选择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基本性质,应用元素周期体系中相邻元素的特殊性质,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部编六上化学《盼》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六上化学《盼》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六上化学《盼》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材背景《部编六上化学》是一本中学化学教材,该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化学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盼》是该教材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本次公开课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的重要性,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重点1.教学内容- 化学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 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等;- 化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等。

2.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通过示例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应用领域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并对化学的重要性进行概述。

2.知识讲解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等,并给出具体的例子和实验结果进行说明。

3.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4.问题引导提出一些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意识。

5.总结与展望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实验记录和问题回答,评价学生的研究程度和能力提高情况。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和评价标准1.教学资源- 《部编六上化学》教材及教辅资料;- 化学实验室和实验材料;- 图片、视频和实物示例。

反应热及其测定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反应热及其测定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反应热及其测定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教案章节一:反应热的概念及重要性1. 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热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讲解反应热的定义:反应热是指在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3. 强调反应热的重要性:反应热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用来衡量反应的强度和方向。

4. 举例说明反应热的应用:如燃烧反应、中和反应等。

教案章节二:反应热的计算与表达1. 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热在化学反应中的量化表达。

2. 讲解反应热的计算方法:反应热可以通过反应物和物的焓变来计算。

3. 介绍焓变的表示方法:焓变可以用ΔH表示,正值表示放热反应,负值表示吸热反应。

4. 示例计算:以燃烧反应为例,展示如何计算反应热。

教案章节三:实验测定反应热1. 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验测定反应热。

2. 讲解实验测定反应热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量热法、绝热法和流动法等。

3. 介绍量热法的实验步骤:如标准焓的测定、反应热的测定等。

4. 示例实验:以醋和碱的反应为例,展示如何实验测定反应热。

教案章节四:反应热与反应条件的关系1. 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反应热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2. 讲解反应热与反应条件的关系:反应热受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

3. 分析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反应热变化:如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热越大;温度越高,反应热越大等。

4. 示例分析:以氢气和氧气的反应为例,分析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反应热变化。

教案章节五:反应热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1. 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反应热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2. 讲解反应热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能源利用、材料合成、药物制备等。

3. 分析不同应用中的反应热特点:如放热反应在能源利用中的应用,吸热反应在材料合成中的应用等。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设计分子的空间结构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设计分子的空间结构

《分子的空间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积极性。

讲授新课第二节分子的空间结构第一课时分子结构的测定一、分子结构的测定早年的科学家主要靠对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系统总结得出规律后推测分子的结构。

如今,科学家应用了许多测定分子结构的现代仪器和方法,如红外光谱、晶体X射线衍射等。

下面先介绍红外光谱,下一章还将介绍晶体X射线衍射。

1.测定分子结构的现代仪器和方法红外光谱:分子中的原子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振动着的。

红外线透过分子时,分子会吸收跟它的某些化学键的振动频率相同的红外线,再记录到谱图上呈现吸收峰。

通过和已有谱图库比对,或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可以得知分子中含有何种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信息。

红外光谱仪原理示意图测分子体结构:红外光谱仪→吸收峰→分析官能团、化学键。

例如,通过红外光谱仪测得某未知物的红外光谱图如上图所示,发现有O—H、C—H、和C—O的振动吸收。

因此,可以初步推测该未知物中含有羟基(—OH)。

认真思考了解分子结构的测定方法。

了解红外光谱和质谱工作原理及应用。

【思考】红外光谱帮助我们确定分子中的化学键和官能团,还有什么现代化仪器帮我们确定有机物的结构呢?现代化学常利用质谱仪测定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质谱仪的基本原理是:在质谱仪中使分子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荷的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等粒子。

由于生成的离子具有不同的相对质量,它们在高压电场加速后,通过狭缝进入磁场得以分离,在记录仪上呈现一系列峰,化学家对这些峰进行系统分析,便可得知样品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质谱:纵坐标表示相对丰度,横坐标表示粒子的相对质量与其电荷数之比(m/z),简称荷质比,化学家通过分析得知,被测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2,该物质是甲苯。

思考二、多样的分子空间结构在多原子构成的分子中,由于原子间排列的空间顺序不一样,于是分子就有了原子的几何学关系和形状,这就是分子的空间结构。

这就是分子的立体构型。

1.双原子分子(直线形)2.三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3.四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4.四原子分子其他立体构型(直线形、正四面体形)5..五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6.其他多原子分子认真思考通过对典型分子空间结构的学习,认识微观结构对分子空间结构的影响,了解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基本信息
对应信息技术主题T11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T12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T14技术支持的总结与复习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学科化学学段初中年级九年级案例名称
教材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 6 月
教学案例设计参与人员
分工(可修改)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
实施者
学科指导者
信息技术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课程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利用信息技术将生活中的化学引入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比如拍摄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课堂,或通过网络搜集一些生产中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

信息技术环境软硬件要求及搭建环境情况
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视频播放软件、幻灯片播放软件等。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
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方式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未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