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比较、分类、排序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
3.通过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题技巧。
1.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人的不足,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既要关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情感态度。
4.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思和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互补性。
2.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到讨论和实践中。
3.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
4.教师要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数学广角”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例1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
然后计算参加两个小组一共多少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
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有3名学生同时属于这两个小组,所以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这个例题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以前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集合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课中,我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这也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课后,感慨颇多。
下面选取了3个教学片断,略加分析,发表一些粗浅的想法。
教学片段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师:这是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观察这个表格,看看有什么发现?三(1)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同位商量后汇报交流。
生:从表上可以看出语文小组人数比数学小组人数少一人。
生:我发现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前面3个人名字一样的。
生: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
生:我从表上看到杨明、李芳、刘红3人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同学们从这个表上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数学问题。
生1:语文小组人数比数学小组人数少多少人?生2:数学小组人数比语文小组人数多多少人?生3: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有没有17人呢?生4: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解决生1、生2提的问题。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
生:语文小组比数学小组少1人。
9-8=1(人)生:数学小组比语文小组多1人。
也是9-8=1(人)师: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呢?生:两个小组一共有17人。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例1,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
关注不同的答案,抓住“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你能不能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其他人清楚地看出结果呢?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问“如何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预设1: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出,把相同的名字连起,就找到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了,有3人。
这样参加跳绳比赛的9人,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8人,再去掉3个重复的,应该是14人。
预设2:先写出所有参加跳绳比赛同学的姓名,再写参加踢毽比赛的。
数学广角(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意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数学广角,了解数学广角的含义和作用。
2. 探索数学广角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 通过数学广角,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意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数学广角教具、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数学广角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广角,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数学广角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广角中的数学问题。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数学广角2. 板书内容:数学广角的含义、作用、数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广角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3.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数学广角的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意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广角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数学广角的图片,如数学游戏、数学谜题、数学趣事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广角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三年级数学广角教案
三年级数学广角教案1.三年级数学广角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几分之一”的分数,了解它的产生和应用,会读会写,知道各部分名称。
本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是数的认识的突破(从整数向非整数的突破),是认知结构上的新建,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
本课的学习将对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产生直接影响,对日后建立完整的“分数意义”有着特别重要的启始作用。
设计理念我以“动态生成”和“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设计本课教学的。
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出发,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从“形”中来,到“数”中去,从图形中找到分数,看到分数想到不同的事物,让学生运用平日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验,动手“创造”分数,在讨论交流活动中学习新知,目的在于想充分展示新知的趣味性和奥妙无穷,让学生一接触到就能喜欢上,从而萌发进一步的探究。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2)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认识1/2(1).分一分师:星期天的上午,小红家的门铃响了,她一开门,原来是邻居明明来玩,小红赶紧拿出东西招待小客人,都有些什么呢?如果要把这些食物平均分,该怎样分呢?生: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2个。
生:两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分,每人分1瓶。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5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5篇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呢?(赏月、吃月饼)(课件)同学们爱吃月饼吗?(爱)师:这里有4块月饼,怎样分给两个小朋友才公平呢?(课件)生:一人分2块,这样才公平。
师:数学上把“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师:如果有两块月饼,又该怎么分呢?(课件)生:每人分一块。
师:现在月饼只有一块(课件),还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生:能。
(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分的过程)师:每人分得多少呢?(半块);半块用哪个数表示呢?用我们学过的数能不能表示出来呢?(不能,学生猜测12)师:对!就是 12,(课件出示12),谁知道12是个什么数?生:分数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
(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12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 (板书: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师:指名学生再次说说12的意思师:(师指另一份月饼)那这一份呢?(让学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12) 师:现在同桌相互说说12的意思。
师:12怎么写呢?(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师:12怎么读呢?(生读一遍,再书空写一遍。
数学广角(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数学广角(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 通过数学广角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学的起源和发展2. 数学的分类和主要内容3.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数学家的故事5. 数学趣题和游戏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数学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数学的分类和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数学家的故事,分享数学趣题和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学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与数学广角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数学广角活动的参与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分享等。
3.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题和游戏等。
4.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完成情况。
五、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 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广角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4.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广角活动中得到提高。
5.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数学广角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设计第一章:集合的概念1.1 集合的引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用集合来描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集合的定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教学步骤:(1) 引入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定义。
(2)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用卡片表示不同的集合,理解集合的特点。
(3) 举例说明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集合的意义。
1.2 集合的表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方法。
(2) 培养学生正确表示集合的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表示集合。
教学步骤:(1) 讲解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方法。
(2) 让学生进行集合表示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引导学生运用集合表示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容斥原理2.1 容斥原理的引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容斥原理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容斥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容斥原理的定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容斥原理。
教学步骤:(1) 引入容斥原理的概念,讲解容斥原理的定义。
(2)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用卡片表示不同的集合,理解容斥原理的应用。
(3) 举例说明容斥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容斥原理的意义。
2.2 容斥原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运用容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容斥原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容斥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容斥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1) 讲解容斥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2)让学生进行容斥原理应用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引导学生运用容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简单的逻辑推理6.1 逻辑推理的引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讨论。
2. 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共同思考、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分享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认真聆听,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
3. 过渡:通过学生分享的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学广角》。
(二)讲授新知
1. 基本概念:讲解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如排列、组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2. 方法指导:教授排列组合的方法,如用图形、符号等直观工具来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例演示:结合课本例题,展示解题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规律。
五、案例亮点
1. 生活化的情境创设
本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如排队、分组等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境创设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还能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价值。
2. 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
案例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数学规律。这种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4. 创设竞争性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问题导向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数学规律。
2. 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广角——搭配》(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搭配》: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主要内容为搭配问题,涉及两个元素的组合计算,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排列组合原理。具体内容包括:
1.理解搭配的概念,能够列举出给定事物的所有可能搭配方式。
2.掌握利用乘法原理解决简单的搭配问题。
3.能够运用所学的搭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服装搭配、食物搭配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搭配的基本概念、乘法原理以及有序性与无序性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搭配方法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搭配问题的探究非常感兴趣,这让我感到很高兴。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他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搭配的概念和乘法原理的应用。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首先,理论介绍环节,我尽量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乘法原理,并通过实物演示来帮助学生们形象地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是有效的。然而,我也意识到有些学生对这一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的课堂中继续巩固。
总体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数学广角——搭配》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逻辑推理与数学抽象能力,通过搭配问题的探究,理解并掌握乘法原理,能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篇1教材分析:“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
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运用集合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父与子2.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父亲黄伟光。
李煜,他的父亲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父亲王立成,王立成的父亲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师追问:为什么减1?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
(课件出示)书法比赛小丁李方小明小伟东东绘画比赛小明东东丹丹张华王军刘红老师:你从这张表格中学到了什么信息?(2)老师:有多少学生参加比赛?老师:怎么会错呢?仔细看看。
谁能告诉我?(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9《数学广角集合》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存在,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集合的思想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3.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9《数学广角集合》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数学广角集合》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它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学会用集合的思想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感到陌生,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了这个优秀教学案例,希望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趣味性的活动和启发性的思考,帮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毅力,使他们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5.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概念,我将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集合的存在。首先,我会利用校园环境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集合,如“校园里的树木”、“教室里的文具”等。通过观察和描述,让学生体会到集合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此外,我还将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趣的集合图片,如“水果集合”、“交通工具集合”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数学广角》案例优秀教案实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数学广角》案例优秀教案实录一、教学内容:数学广角;课本第112、113页的例1及做一做,第113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2、3、4、5、6题。
二、教材分析;(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策略;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可能性的知识,与本文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就是对较为抽象、较为繁琐的例子的现实把握。
这一章中初步排列和组合的知识非常有意思,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其中涉及到的分类与分步原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可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语言中尽量避免出现排列和组合这些术语,也不要过多的跟学生解释。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2、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3、自然过渡到本课的教学(三)分析教材的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简单的组合规律。
难点: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简单事物的组合。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实践观察、讨论,实际动手摆一摆等活动突破重难点,用数字排列不同组成,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等突破难点。
三、学情分析;元旦节快到了,学校要出版一期校报,其中一个内容是介绍学校艺术节的情况,版面上要插两幅照片。
如果让你来选,你会选择哪两幅呢?学生可能会选择两张唱歌或两张跳舞的照片,或者一张唱歌一张跳舞的照片;并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这几种情况,估计有6种、8种或9种等。
四、目标预设;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以及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4、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优秀3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这次漂亮的为亲带来了3篇《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P108例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重叠问题的价值,掌握用“韦恩图”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题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进一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带有学生姓名的小贴片。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下面统计表师:朝阳小学三(1)班选出8人参加学校的语文活动小组,又选出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
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生:8+9=17人,师:同意吗?一定吗?生:齐说同意、一定。
师:出示图1集合圈,语文组数学组师:你能把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人的姓名图片贴在下面两个圈里吗?师:相机出示带有17个同学姓名的图片。
【评析: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巧搭“脚手架”,也使问题的引出顺理成章。
】二、探究新知1、问题的引出师: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生:有几个同学重复了。
生:有三个同学既参加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重复”是什么意思?生:重复,就是一个人参加了两项活动。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了吗?生:遇到过,比如我既参加了象棋小组又参加了绘画小组。
生:我参加了三个兴趣组。
师:如果还用两个圈来表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你认为下面那幅图能代表你们的意思?生:图2。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广角?教学案例设计意图:因此,吃透了教材之后,备课时我首先考虑几个问题。
第一,借班上课,事前不能与学生见面,也不能要求学生预习,对学生的根本能力、水平无法了解,因此我决定把例题的 2个与3个搭配,降低为2个与2个搭配。
我认为,这并不影响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降低一点难度,能防止学生在初次见面的老师面前一开始就遇见困难、受到挫折,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
第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也是课能否上得成功的关键。
我开始冥思苦想,用什么来吸引学生。
那时,我们学校的几个年段正热烈地开展外出秋游的活动,何不把数学问题放进孩子们的生活里,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又能够到达激发兴趣、探究方法、解决问题、训练思维的目的呢?因此,我创设了模拟秋游的情境贯穿了全课,让在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又得到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第三,除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更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家郑毓信说过“数学化是人开展中不可缺少的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我想从两个方面来渗透数学化思想。
由2种主食品搭配2种饮料的早餐问题,再到2座大桥搭配3条路的路线问题,最后到3对3到4对5的照相问题,让学生经历横向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算一算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让学生经历由“物体〞到“符号〞〔图形〕,再由“符号〞〔图形〕抽象到“数〞的纵向数学化的过程。
案例实录及评析: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师:你们出门旅游的时候见过这样的标志吗?〔点击出现:AAAA 风景区〕生:见过!〔没有!〕师:你们知道在我们厦门有那些风景区是AAAA 风景区?大胆猜一猜!生:中山公园!生:鼓浪屿!生:海沧动物园!生:植物园!生:科技馆生:环岛路师:谁猜对了呢?我们一起看屏幕——厦门市的AAAA 风景区有——生〔看屏幕的图片说〕:鼓浪屿!万石植物园!海沧大桥风景区!师:今天我们一起去这些风景区做一次模拟秋游,好吗?生〔兴奋〕:好![评议: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秋游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关于4A级风景区的问题,潜移默化中,能促进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的数学品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设计指导思想:本文的课题是结合文中的活动素材特点及教学要求编拟的,这个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
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整节课以陪同小红参加生日会为线索,设计了“服装搭配”---“路线搭配”---“饮料点心搭配”---“数字搭配”等一系列的活动,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
教材与学情分析:以前的老教材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
考虑学生的年龄较小,这部分内容又比较抽象,教学目标需准确定位。
只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经历排列与组合的过程,感受排列与组合的方法,体会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向学生渗透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所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学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媒体选择:电脑课件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
(课件)周末到了,小红要去参加好朋友童童的生日会,她想邀请大家去参加,你们愿意吗?不过小红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协助她。
大家有信心吗?2、服装搭配师:好的。
既然是参加生日会,当然要穿的漂漂亮亮的,小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该穿什么衣服呢?首先我们打开衣柜看看,(课件)小红的衣柜里有些什么呢?小红的衣柜里放着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分别有…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就是一种穿法,请同学们猜一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师: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小组同学商量讨论一下,说一说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每想到一种搭配的方法就即时把它记录在本子上。
(学生讨论记录,师巡视。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搭配方法汇报一下呢?(小组同学上黑板操作)生:我们组认为一共有六种不同穿法:红上衣和红裙子搭配、蓝上衣和蓝裤子搭配、红上衣和紫长裙搭配、蓝上衣和红裙子搭配、蓝上衣和紫长裙搭配、红上衣和蓝裤子搭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广角》教学案例背景分析:集美区教育局20XX年11月16日组织对学科带头人申报对象进行现场教学考核,11月14日中午才知道要上的课题是什么。
准备时间只有一天半,时间非常紧迫。
设计意图:因此,吃透了教材之后,备课时我首先考虑几个问题。
第一,借班上课,事前不能与学生见面,也不能要求学生预习,对学生的基本能力、水平无法了解,因此我决定把例题的2个与3个搭配,降低为2个与2个搭配。
我认为,这并不影响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降低一点难度,能避免学生在初次见面的老师面前一开始就遇见困难、受到挫折,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
第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也是课能否上得成功的关键。
我开始冥思苦想,用什么来吸引学生。
那时,我们学校的几个年段正热烈地开展外出秋游的活动,何不把数学问题放进孩子们的生活里,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又能够达到激发兴趣、探究方法、解决问题、训练思维的目的呢?因此,我创设了模拟秋游的情境贯穿了全课,让在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又得到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第三,除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更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家郑毓信说过“数学化是人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我想从两个方面来渗透数学化思想。
由2种主食品搭配2种饮料的早餐问题,再到2座大桥搭配3条路的路线问题,最后到3对3到4对5的照相问题,让学生经历横向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算一算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让学生经历由“物体”到“符号”(图形),再由“符号”(图形)抽象到“数”的纵向数学化的过程。
案例实录及评析: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师:你们出门旅游的时候见过这样的标志吗?(点击出现:AAAA风景区)生:见过!(没有!)师:你们知道在我们厦门有那些风景区是AAAA风景区?大胆猜一猜!生:中山公园!生:鼓浪屿!生:海沧动物园!生:植物园!生:科技馆生:环岛路……师:谁猜对了呢?我们一起看屏幕——厦门市的AAAA风景区有——生(看屏幕的图片说):鼓浪屿!万石植物园!海沧大桥风景区!师:今天我们一起去这些风景区做一次模拟秋游,好吗?生(兴奋):好![评议: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秋游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关于4A级风景区的问题,潜移默化中,能促进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的数学品质。
]师:秋游的过程中,我们比一比,谁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最强!(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师:出发之前,我们先去吃早餐吧!(出示肯得基的图片)今天,肯得基提供两种主食,分别是汉堡和虾卷,两种饮料,分别是奶茶和果汁。
如果,每人可以选择一种主食搭配一种饮料,那么,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案呢?生跃跃欲试。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生:可以摆一摆!生:可以算一算!生:可以画一画!生:可以连一连!(师有意识地按以下顺序板书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算一算。
)师:还有其他的办法吗?生:没有了。
师:现在请你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生动手操作。
有的拿出学具摆,有的在纸上画、连线……师:谁想把你的方法与大家分享?生1上台,在黑板上摆出了四种搭配方案。
生2:我先算1×2=2,2×2=4师:你是怎么想的呢?生:汉堡可以搭配2种饮料,果汁也可以搭配2种饮料,一共有4种,所以我写1×2=2,2×2=4。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
谁能理解他的想法,帮他再说一说?生:1种主食搭配2种饮料,2种主事就是2个2种,就可以用1×2=2,2×2=4来算。
[评议:学生提出用“算一算”的方法来解决,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
后来,竟出现了用1×2=2,2×2=4的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更是超越预设的自然生成。
此时,教师如何应对,是压制或是顺势引导呢?该教师采取了顺其自然、顺势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清楚思维过程,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生:我用画的,再连线。
师:你怎么画呢?生:我想画汉堡、虾卷、和饮料。
师:请你上台来画吧!生上台,怎么画也不象……师:很难画是吧?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图形或别的什么来代替呢?生:用圆形表示汉堡和虾卷!生:用三角形表示饮料!师:那请你试一试他们建议的办法吧。
生画出2个圆形、2个三角形。
[评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遇到困难,自发产生用符号或图形表示物体的需要,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把方法教给学生。
好!]师:解决了早餐问题,我们就准备出发吧!从学校到厦门植物园有几条主要通道呢?再到达鼓浪屿生:可以走厦门大桥,还可以走海沧大桥。
师出示路线图厦门大桥镇海路学校中山路鼓浪屿海沧大桥鹭江道师:一共有多少种走法呢?请你用喜欢的方法常识尝试解决。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生汇报生1:用圆形表示两座大桥。
用三角形表示3条路。
用连一连的方法,找出6种路线。
生2:1座大桥可以有3种走法,2×3=6生3:3+3=6师:一共有6种路线,你想建议我们的司机叔叔走哪条路线?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建议他走厦门大桥,再走其他3条路都可以,因为我们学校离厦门大桥很近,比较节约时间!生2(振振有词、迫不及待):我不同意,因为厦门大桥经常塞车啊!还是走海沧大桥,再走中山路比较快!生3:我听我爸爸说厦门大桥是傍晚的时候很容易塞车。
我们现在出发,应该是没问题啦!(大家都笑了!)师:你们讲的都很有说服力,黄老师觉得很难决定啊!那我们还是听司机叔叔的吧,出发咯!点击出示鼓浪屿的风景图片(生看得津津有味)。
师:我们来到了四季如春、风景秀丽的鼓浪屿……你们想不想在这里拍照留念呢?生(异口同声):想!师:那我们拍照吧!如果有3个男生每人想和3个女生分别拍1张照片,一共需要拍多少张呢?请你动手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汇报。
生1拿练习纸上台展示边叙述:我用连线的(方式)。
我画3个三角形代表3个男生,画3个圆形代表3个女生,……许多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还有!还有!……生2:我用3×3算更快!要拍9张!师:你是怎么想的呢?生2:我想,1个男生要和3个女生分别拍,那就要拍3张。
那有3个男生,就要拍9张。
三三得九。
师:同意吗?生:同意!生3:我还有不同的办法!我算3+3+3=9,因为1个男生要和3个女生分别拍,那就要拍3张。
那有3个男生,就要拍3+3+3=9张。
师:说得有道理吗?生:有!同意!师: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拍照……现在就只剩下17张底片了,可是还有5个男生每人想和4个女生分别拍1张照片,这些底片够不够用呢?生思索片刻,纷纷举手。
生1:不够!因为还需要20张才够!师:为什么呢?生1:因为5×4=20师:为什么可以这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生1:因为1个男生要和4个女生分别拍,那就要拍4张。
那有5个男生,就要拍20张。
四五二十。
师:你表达得真清楚!你们同意吗?生:同意。
师:秋游就要结束了,我们来到轮渡广场准备乘船返回。
在广场上有个小丑在表演呢!(点击出示小丑图片,学生惊喜地喊:“哇!……”)小丑说:同学们,想观看我的表演吗?先帮我解决1个问题,好吗?生:好!小丑说:我有2顶帽子、2件上衣、3条裤子,如果今天我要戴1帽子、穿1件上衣和1条裤子,我一共有多少种选择呢?(一边点击出示小丑的2顶帽子、2件上衣、3条裤子,学生看得很开心!)请你动手试一试,可以独立解决的就独立解决;需要和同学合作解决的,可以进行小组合作。
生动手尝试解决问题。
师:谁想把你的办法和大家分享呢?生1拿练习纸上台展示边叙述::我用连线的办法。
我画2个圆形表示2顶帽子,画2个正方形表示2件上衣,再画3个三角形表示3条裤子……师表扬生1:这么难的问题被你这样就解决了,老师真佩服你!生2:我列算式。
我想同1顶帽子搭配1件上衣可以搭配3条裤子,那就有3种选择了。
(师板书:3 )同1顶帽子搭配另1件上衣可以搭配3条裤子,那又有3种选择了。
(师板书:3 )第2顶帽子搭配1件上衣可以搭配3条裤子,那又有3种选择了。
(师板书:3 )同1顶帽子搭配另1件上衣可以搭配3条裤子,那又有3种选择了。
(师板书:3 )那4个3想加就是12。
(师板书加号,把4个3连接起来,3+3+3+3=12)师:思路清晰、表达完整吗?生:嗯!师表扬生2:你真是个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真棒!生3:我还有办法!我用4×3=12。
因为求4个3相加,可以用乘法比较简便!师:你很注意倾听啊!他的思路确实也可以用4×3=12表示。
同学们可能还有许多不一样的想法,下课以后可以找时间互相交流交流!现在,轮船就要靠岸了,没有时间看小丑表演了,看……点击出示小丑图片,小丑说: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谢谢你们为我解决了问题!欢迎你们有机会再到鼓浪屿!再见!师:秋游结束了,回到了学校,老师就要和你们分别了,真是依依不舍啊!如果老师想和“你”跟“他”3个人合影留念,我们可以怎么排列呢?一共有多少种排列方式?(铃声响了)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下课吧,请你回家再好好思考。
相信这次秋游一定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同学们,再见![评议:本课的教学特色在于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收获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不失为较成功的教学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