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思想界的“圣人” 孔子及儒家思想.

合集下载

孔子──我国封建社会的圣人

孔子──我国封建社会的圣人

孔子──我国封建社会的圣人
孔子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学识渊博的学者。

同时他对古代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

相传《诗》《书》《礼》《乐》《春秋》等都是经过孔子整理的,这些典籍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孔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圣人,是封建统治思想的创立者。

两千多年来,对孔子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有的是从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来评价孔子,有的是从封建社会中被压迫阶级的立场来评价孔子。

近代,我国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在不同时期也都给过孔子以不同的评价。

但过去的任何阶级或任何阶层,对孔子的评价都不免有片面性。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课题是“打倒孔家店”。

当时“打倒孔家店”就是要打倒封建礼教。

这次运动是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派向封建思想的猛烈冲击,它对推动我国的社会进步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但是,在“打倒孔家店”的队伍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成分,而且由于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因此对孔子也没有能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评价。

毛泽东同志说过:“五四运动本身也是有缺点的。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

他们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

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

”正确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应该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对历史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总结,对待孔子的研究也应这样。

论孔子的儒家思想

论孔子的儒家思想

论孔子的儒家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内容提要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博大精深,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对当时社会进行了伦理道德化的提升,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礼”为原则,“中庸”为方法论,并兼有独特的教育思想为内容的一套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据着正统思想的地位,影响极为深远。

在当代中国社会,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孔子儒家思想的渗透,曾经多次出现了研究孔子思想的热潮,并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孔学”,由此可见,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孔子的“仁”、“礼”、“中庸”及其教育思想对其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儒家思想“仁”“礼”“中庸”教育思想影响论孔子的儒家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春秋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便出现了一些传统观念开始动摇和一些新的思潮萌发的变化状况。

在社会上,尤其是先进的“士”阶层人们中间既反对君本又反对神本的“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

虽然这一思想是立足于维护和巩固贵族阶级的封建统治,但是其中又承认了“民心向背”是决定统治阶级的统治能否长久地维持下去的根本因素,其核心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于是人的问题就成了当时的进步人士所关注的问题。

孔子正是站在这个转折点上,从人的问题出发,通过总结前人的思想文化成果,成功地对中国社会的生活秩序进行伦理道德化的提升,创造出了以“仁”为核心,“礼”为原则,“中庸”为方法论,并兼有独特的教育思想为内容的一套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的影响,曾多次出现了研究孔子的热潮,并逐渐形成了“孔学”。

下面笔者就从“仁”、“礼”、“中庸”及教育思想四个方面来谈孔子的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意义“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伟大的思想家孔子

伟大的思想家孔子

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相传出生于公元前551年。

他出生在鲁国孔氏家族,出身显赫,但在孔子三岁时,他的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孔子从小聪明好学,勤奋好问。

年轻时,孔子担任过鲁国的官职,但由于不满于政治上的腐败和纷争,他选择离开官场,四处游历,广泛学习各地的文化和思想。

二、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规范。

他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美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孔子主张,一个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影响和改变社会。

他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良好品德的关键途径。

三、孔子对中国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首先,孔子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孔子对教育的重视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建设,儒家教育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教育理念和方法。

再次,孔子倡导的“仁爱”、家庭伦理等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生平及思想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和价值观,来提高个人修养,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和谐与发展。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孔子不懂农业生产, 也鄙视劳动。 孔子也有被难倒的 时候,并非“万事 通”。
从上面这些事实看来,孔子并不是一个道貌岸然 的超人,更不是先天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 性格、有抱负、又有世俗心理的现实的人。
孟子也非天生的圣人,他也有过性 格不稳定的幼年,能成为“亚圣”, 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是 位伟大的女性,她含辛茹苦坚守志 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 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 年如一日,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 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 的教子方案。
孔林
《孟子》的影响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 言行的一部书。五代后蜀时, 《孟子》开始列入“经书”, 南宋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 《孟子》。元、明以后又成为 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 的必读书了。《孟子》中有许 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 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 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 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 会里,被尊为“圣人”和“亚圣”。他 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 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 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 位。 让我们走近这两位先哲,让他们思 孔子和孟子
孟母三迁
孟子很小的时候,孟母就十分注意对他的 培养,只要周围的环境对他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 孟母就会立即搬家。起初,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 住在一所公墓的附近,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埋 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心想:“我的孩子住 在这里不合适。”就立刻搬家。他们母子搬到了 集市的附近,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 钱,他又学着玩,孟母又在心里想:“我的孩子 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就连忙又搬家。最后,孟 母和孟子搬到了学堂的附近,这时,孟子开始学 习礼节并要求上学,孟母这才在心里高兴地说: “这里才是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

孔子与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哲学的奠基人

孔子与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哲学的奠基人

孔子与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哲学的奠基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其中最为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就是儒家思想。

而儒家思想的奠基人正是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生活在中国春秋时期末期,是大家族子弟,出身贵族。

孔子创立了一套广泛影响后世的思想体系,被后世誉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是仁。

孔子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仁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倡导“仁爱”、“和谐”、“中庸”的理念。

孔子认为在实践中维持和谐关系的道德中,个人必须尊重他人,并且具有高尚的品德。

他主张通过学习来强化个人修养和提升道德水平。

孔子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达各种学问,以培养品德和实践能力。

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

他强调孝道,主张子女对父母要有敬心、孝心,同时也注重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社会关系中,孔子强调君臣、父子、夫妻和朋友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出了君主政治的理论。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以身作则,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他主张君主要依靠德行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以权力和武力来维持统治。

孔子认为,政治领导者应该遵循道德准则,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尽力为人民谋福利,并且倡导民主和良好的治理。

孔子的影响力和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持续至今。

自孔子时代以来,儒家思想一直被奉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代表。

在中国历史上的多个朝代,儒家思想都被当做国家的正统思想,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道德和思想指导人们在人际关系、教育、政治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对自身的修行和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来说,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奠基人,创立了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谐和中庸的理念,同时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儒家主要代表⼈物及其主要思想2016-11-05整理/闺⼥的妈咪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学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儒⾼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能随时⾃我调整,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且相当⼤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于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化)的代名词。

了解它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代表⼈物及其思想,对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化的地位有⼀定作⽤。

⼀、孔⼦孔⼦,儒家创建⼈,思想核⼼是“仁”和“礼”。

提出“仁者爱⼈”“⼰所不欲,勿施于⼈”“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以爱⼈之⼼调节与和谐社会⼈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古典⼈道主义的性质。

主张“克⼰复礼”,做⼈要克制⾃⼰,使⾃⼰的⾏为符合“礼”的要求。

为了实现“礼”,孔⼦进⼀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名正⾔顺,贵贱有序,这是孔⼦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被各朝各代统治者作为施政的⼯具,使儒家⽂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化也使孔⼦饱受各种争议,被改⾰者视为影响社会进程的阻碍之⼀。

⼆、孟⼦孟⼦,儒家理想主义派代表,核⼼思想是“仁政”,主张“政在得民”,要养民、教民,取民有制,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定的⼟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向背,民⼼归服是统⼀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推崇“得民⼼者得天下”。

孟⼦的主要哲学思想是“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们与⽣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虽为唯⼼主义说法,但以“性善论”为⼈们修养品德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有⼀定的积极意义。

三、荀⼦荀⼦,儒家现实主义派代表,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发展了先秦时期的⾃然论,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彩的天道观;在⼈性论上与孟⼦相对⽴,提出了“性恶论”,认为⼈性只限于⾷⾊、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君⼦、⼩⼈都⼀样,“⼈之⽣也固⼩⼈。

儒家四圣三贤分别是谁

儒家四圣三贤分别是谁

儒家四圣三贤分别是谁儒家四圣指的是孔子、颜回、曾子和孟子四人。

三贤指孔门圣贤卜子、闵子和冉子。

儒家学说产生于春秋时期,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很多思想家为儒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儒家四圣至圣孔子:他是儒家的始祖,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人,曾经收了三千弟子,不论出身,因材施教。

他去世后,他的弟子把他的语言整理成《论语》,至今仍是中华的治学宝典,珍贵无比。

复圣颜回: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此人的特点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就连孔子都对他赞不绝口,这个人学习学到什么程度呢?才29岁他的头发就全白了,32岁的时候因为贫困苦学不幸先孔子一步去世,孔子得知后伤心不已。

后人被颜回这种精神感动,称呼他为复圣。

宗圣曾子:他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为人至亲至孝。

他一生遵从言出必行的行为准则,被世人尊重,死后被尊称为宗圣曾子。

著作有《大学》,《孝经》流传世间。

亚圣孟子:他一生遵从“民贵君轻”的主张,并且积极到各国游说他的思想,但是都得不到重用。

他去世后,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成为《孟子》,后代帝王也发现孟子理论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尊称孟子为亚圣。

儒家三贤卜子: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

性格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

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

后来到魏国西河进学。

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

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

相传《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传授下来。

闵子:闵子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冉子: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

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

以政事见称。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浅析孔子的社会思想

浅析孔子的社会思想

浅析孔子的社会思想摘要: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身处乱世时期,毕生都致力于探索国家的治理,百姓的安居。

为此孔子提出过许多思想,其涵盖面极广,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等等,这些思想的核心内容也都是围绕着“仁”展开。

本文旨在研究孔子的社会思想,从仁政到礼治,来解读这位圣人思想的精髓,以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仁政;礼治;社会思想春秋乱世时期,面对着君王位置的动摇,百姓生活的苦不堪言,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有益于当时社会安定的思想,从“仁政”“礼治”到“忠恕”,无一不体现出他对于治理国家,百姓生活安稳的期盼。

可以说孔子的思想不仅仅是影响当时的社会,也对春秋时期之后,直至现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因而孔子所提出的“仁政”,“礼治”等社会思想,是具有着很大的探索、研究价值的。

一孔子的社会思想(一)民本思想在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下,孔子看到了百姓对于君王统治国家的重要性,认为一国君主要想真正统治国家,并很好地治理国家,就必须关注“民”的问题,把百姓放在国家治理的首要位置。

1、爱民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孔子提倡爱人,爱一切人,不分等级、地位。

对于一国之君来说就是要爱戴自己百姓,“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言下之意也就是要执政者尽心处理国家事务,爱戴官吏、百姓。

孔子认为“爱民”对于执政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孔子早先晏婴就曾提出“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孔子后来提出的“爱民”也受到这一思想是影响,并将其作为执政者治理国家的根本途径。

《论语.为政》中孔子也说道:“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意思就是说执政者如果对待百姓的事情严肃认真,百姓也会对你恭敬起来,若执政者有着尊老爱幼的胸襟;关心、体恤百姓,那么百姓也会爱戴你的,孔子主张执政者要使百姓“皆有所养”。

孔子认为“爱民”不仅仅是执政者的一种政治修养,也是一种治理国家的行为,只有足够的了解民心、民情,才能为更好的治理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石。

孔子知识点

孔子知识点

孔子知识点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人伦道德、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他的理念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孔子的生平与背景孔子出生于鲁国(现今山东省),出身于一个小地主家庭。

他的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长大。

孔子自幼聪明好学,十五岁时已经读遍了当时流传的经书。

后来他成为一名政府官员,并担任过鲁国宰相之职。

然而,由于鲁国内部政治腐败和动荡不安的局势,孔子感到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因此他离开了政务工作,并开始四处游历,寻找可以实践他理念的机会。

二、孔子思想的核心要点1. 仁爱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仁者爱人,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困扰。

孔子认为通过培养仁爱之心,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素养。

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建立良好的家风。

最后才能管理好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教育与学习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与学习。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并提出了“五经”(诗、书、礼、乐、易)教育体系。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学习经书和经典著作,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4. 君主道德孔子对于君主道德也有独到见解。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做到“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君主本身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得到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三、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延续至今。

他的理念被奉为儒家学派的核心,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基石。

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出了“仁政”、“君主有道”等思想,影响了后世君主统治方式和政治伦理。

在教育方面,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育目标和方法。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伟大思想家和学派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伟大思想家和学派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伟大思想家和学派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文化之一,其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思想体系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学派,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学说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伟大思想家和学派,带领读者一起探索中国古代智慧的源泉。

孔子和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孔子被尊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圣人,他提出了众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如“仁爱”、“礼治”等,对中国的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以孔子的思想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道德修养,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学派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后世的政治、教育和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另一重要的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家学派强调“道”这一概念,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所构成,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道家学派提倡“无为而治”,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道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文化中较为特殊的学派之一,以墨子为代表。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等重要思想,强调人们应该彼此关爱,避免战争和冲突。

墨家学派主张以和平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伦理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世的和平思想奠定了基础。

除了以上几位思想家和学派外,中国古代文化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

如法家学派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提倡法治社会;兵家学派以孙子为代表,研究战争和军事战略;阴阳家学派以张仲景为代表,研究医学和天文学等等。

这些思想家和学派各具特色,为中国古代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伟大思想家和学派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孔子简介

儒家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公元前551~前479)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迁居鲁国。

父叔梁纥,母颜氏。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鲁国是周公的封邑,素称“礼乐之邦”;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社会政治秩序弛废,然而“周礼尽在鲁”,鲁国的礼乐制度仍然保存完好。

鲁国的文化环境深刻影响了孔子思想的形成。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

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

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

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传统,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众多,据说有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记载于他的学生纂辑的《论语》中;《左传》《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了一些孔子的言行,都是比较可靠的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学术思想1.仁义孔子确立了儒家“留意于仁义之际”的思想传统。

他的仁学是以“仁”为价值核心、以“礼”为外在规范的思想体系。

“仁”的语词在春秋时期已广泛使用,然而孔子赋予其新的含义,使之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范畴之一。

《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仁的本义是爱人,视人如己,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这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对行为的某种节制、约束。

节制就是行为者对他人的宽容、礼让,并通过这一行为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其精神实质即仁。

孔子和儒家学派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

孔子和儒家学派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

孔子和儒家学派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孔子是中国的一位伟大的先哲和思想家,他被誉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学派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而是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各地的哲学、伦理和文化。

本文将探讨孔子和儒家学派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

一、孔子及其思想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字叫做孔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中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孔子的家庭历史较长,属于贵族,但是孔子的人生经历并不顺利,他经历了流亡、寂寞和困苦的时期。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政治,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或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仁”的不足。

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

此外,孔子关注人的关系和社会秩序,他主张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友善待人、尊重师长、推崇礼仪、勤劳节俭等道德规范。

二、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战国时期。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儒家学者不断发展和丰富。

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包括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方面,并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等。

其中,“仁”作为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关怀。

儒家学派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提倡“道德化人”和“从己及人”的思想。

儒家学派对于人性和道德问题的关注,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儒家学派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影响了整个东亚文明和全球的人文思想。

儒家思想推动了传统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思想研究,形成了以经典为中心的学术体系和社会文化习惯。

同时,儒家思想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被视为中国特色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世界民族文化的推广和交流发挥着积极作用。

尽管儒家学派存在着一些争议,但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我国古代的四大学派思想

我国古代的四大学派思想

我国古代的四大学派思想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

生前反对封建制的孔子,死后为什么却被捧为封建社会里的圣人?

生前反对封建制的孔子,死后为什么却被捧为封建社会里的圣人?

生前反对封建制的孔子,死后为什么却被捧为封建社会里的圣人?孔子并不反对封建制,而是拥护封建制,准确的讲是拥护封建社会的礼制。

孔子及儒家学派思想的核心是礼制,而孔子推崇的礼制便取材于西周封建社会的封建制度。

东周时社会剧变,阶级矛盾变得剧烈,导致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没落,诸侯国征战不断。

在孔子眼里,社会出了问题,需要解决。

孔子提出的解决方案便是西周封建社会的礼制。

东周时的礼崩乐坏和天下大乱的本质其实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的崩塌,直到秦汉统一天下,才基本消灭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

对于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诸子百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提倡复古的儒家、墨家、道家的方案都没能解决社会的问题,也没能帮助君主治国平天下。

唯有提倡历史前进的法家的方案起到了作用,对秦统一天下功不可没。

然而东周时法家的方案是适合打天下的方案,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没能与时俱进转变为治天下的方案,于是秦二世而亡。

在儒道墨法四大学派中,唯有儒家的思想最适合君主治天下,而孔子所推崇的礼制,也本就是治天下的方案。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更是成为了专制王朝官方的正统思想。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中国历史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只存在于先秦时期,秦汉统一天下后就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

孔子不是封建社会里的圣人,而是专制社会里的圣人。

秦以后,封建社会虽然消亡了,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却依然存在。

西汉时“七王之乱”就是封建制度的遗祸,历朝历代的分封就是封建制度的遗留,而封建思想更是随着儒家学派的官学化一直影响着社会。

孔子及儒家学派礼制本就源自封建制度,而后在专制社会里与专制王权合作转型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天下的工具。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孔子成为圣人的原因除了他的思想以外,还在于他在教育事业上所做的贡献。

孔子周游列国在政治上碰壁之后,便转而办教育,培养了诸多人才,也发展了中国的教育。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种教育理念放到如今也一点都不过时。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文化名人与思想家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文化名人与思想家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文化名人与思想家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文化名人与思想家的时期。

他们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贡献而被后人所敬仰和记忆。

本文将通过对几位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脱颖而出的文化名人和思想家的介绍,来展示他们的贡献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伦理的培养和人格完善,他提倡“仁爱”、“中庸”等伦理价值观,强调孝道、忠诚、仁爱、尊重等美德。

孔子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儒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孟子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思想被称为“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影响,就能够实现道德的完善。

孟子提倡人的自我努力和积极奋斗,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和人类道德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贡献。

三、荀子荀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被称为“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人类的欲望和自私是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源。

他主张通过建立严密的礼法制度和道德规范来限制人的私欲,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荀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墨子墨子是一位儒家学派之外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种标新立异的思想体系,以墨子命名。

墨子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和平和社会公正。

他主张用爱心和亲和力来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这种思想对古代中国的人道主义和社会文明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韩非子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家思想家,他的思想被称为法家思想。

韩非子主张以法治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和权威性。

他提倡以法律约束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正。

韩非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发展和社会治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上只是列举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几位文化名人和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和贡献远不止于此。

他们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不同思潮和文化传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两大思想家

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两大思想家

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两大思想家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要数孔子和老子。

他们分别代表了儒家和道家两大思想流派,在中国思想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历史教案的形式,分别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了解和探讨。

一、孔子的思想1.1 孔子的生平和背景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于公元前551年出生在中国鲁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并担任过鲁国的官吏。

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言行和学说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孔子的思想主要围绕着道德、教育和政治展开,他强调“仁”、守礼以及君子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们达到人性最高境界。

“君子”是孔子对人格高尚、道德完善的人的称呼,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礼仪之道、孝道、忠诚等美德。

1.3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倡导教育以德育为先。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石。

二、老子的思想2.1 老子的生平和背景老子,姓李名聃,字聃,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初的中国春秋时期。

关于老子的生平事迹,历史上并没有确凿的记载,他的思想主要通过《道德经》一书传世。

2.2 老子的主要思想观点老子的思想以“道”为核心,主张顺应自然、放弃功利、追求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问题源自于人们的道德沦丧和对利益的争夺。

老子主张对人性持无为而治的态度,认为人们应该尽量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分干预。

2.3 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的思想形成了道家思想体系,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道家强调道的存在和无为而治的原则,注重个体的修养和做事的无为。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财富。

关于圣人孔子的教育思想

关于圣人孔子的教育思想

关于圣人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他的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如果你想更详细了解孔子教育的思想是怎样的,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建社会思想界的“圣人”──孔子及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既在急遽的变动当中,各封建诸侯的斗争和吞并成为盛行的潮流,在这样的基础上,各种学术思想便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许多思想家、技术专家、军事学家等等。

这是中国学术空前发展的时代,从所谓“诸子(古时‘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蜂起,百家争鸣”(实际上只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这句话便可以看出当时学术兴盛的概况了。

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他在封建社会被尊称为“圣人”,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极大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人,距离现在有二千四百年了。

他本是鲁国穷下去的贵族,做了短时期的官,官运不佳,便带着些学生去周游列国,想找个官做,来实现他的主张。

当时各国诸侯都忙着打仗,结果到处碰壁,十四年后回到家乡著书立说,教授学生。

这时许多小地主和自由农民,都想学点本领好去做官,孔子门下便有了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身通六艺”,被后人称作七十二“贤人”。

孔子在学术上的贡献很大。

他作的《春秋》,按年纪事,是一部有名的历史著作,春秋时代的得名即由此而来。

据说他又删订《诗》、《书》,编订《礼》、《易》、《乐》,这些书合起来称作“六经”(又称“六艺”)。

他的弟子把他的谈话记了下来,即《论语》。

在这许多书里,孔子发挥了他的哲学、政治、伦理等各方面的思想。

这许多书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文学、史学都有很大的贡献。

他是中国古代一个大思想家。

由于他是一个贵族,他是拥护封建制度的。

他说“小人”(农民,被剥削者)应该受“君子”(贵族、地主)的统治。

他说的话里充满着对“小人”的蔑视。

他以为封建社会君臣父子的尊卑秩序必须尊重,被统治者要死心塌地的受统治,否则便是“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

他在政治上的主张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国家大事只可使人民服从,不能让人民了解)的愚民政策。

他的“仁义”是统治者粉饰吃人罪恶的幌子,他的“礼乐”是巩固封建秩序的工具。

到了战国时代,大约在孔子一百年之后,出了个孟子。

他名叫轲,他的官运并不比孔子好些。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的学生,接受了孔子的遗教,更发挥了孔家的学说,讲了许多仁义礼智的道理。

他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说人有两等,“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供养别人),治人者食于人(受别人供养),天下之通义也”。

他这些话即把地主阶级不劳而食的寄生生活,把他们对于农民手工业者的剥削,完全当成天经地义的合理现象了。

孔孟这一派要被剥削者像羊一样的甘心受人宰割的思想,对封建社会统治阶层自然是非常有利的,但春秋时代各封建诸侯自己都想乘机吞并别人,都不把周王放在眼里,
对孔子的尊崇上下秩序的主张自然不愿理会。

所以“诸子百家’’当中,儒家在当时不占特别的优势。

后来到了汉朝封建统治巩固以后,汉武帝懂得儒家思想对于统治阶层十分有利,便竭力提倡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从此被定为“一尊”。

以后的封建君主把儒家捧得更高,修孔子庙,每年皇帝亲自祭祀,实行科举制,以“五经”“四书”等为考试的内容,称他为“万世师表”。

这些都只为了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以巩固其封建统治。

孔孟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之久之大,除了因为他们在学术上的成就以外,历朝封建统治者的提倡与推崇是一个更主要的原因。

所以,孔子终于成了封建社会思想界里的“至圣先师”,孟子也成了“亚圣”。

儒家思想是反封建斗争的障碍之一,但它已随着中国封建经济基础而一同没落。

我们对儒家的东西不是一概抹煞,而要把其中好的部分当作文化遗产加以研究和批判地接受。

例如儒家某些改善民生的改良主张,在一定条件下说,显然比以严刑峻法压迫人民的主张好些;
儒家重视气节,也是值得发扬的地方。

接受与发扬好的部分,丢弃坏的部分,是对于我们民族一切遗产应该有的态度,并不止对儒家思想如此而已。

摘自《中国史话》
2009-09-10
黄帝
传说在四千多年以前神农氏统治着的时候,有个蛮族首领叫蚩(chi)尤的,兽身人言,吃砂石,头上有角,他把牛首人身的炎帝驱逐到了涿鹿,炎帝便请黄帝轩辕氏来帮助,黄帝和蚩尤在涿鹿大战一场,蚩尤造了大雾来使黄帝的兵士迷失方向,黄帝却造了“指南车”来辨别方向,结果把蚩尤捉到杀死了,诸侯们公推黄帝做了“天子”。

传说黄帝做了天子以后,发明了许多东西,如衣裳、舟车、宫室、棺椁(gu?),改进音乐,划定行政区域,命令臣子仓颉(jié)制造文字,他的后妃西陵氏嫘(Léi)祖教人民养蚕。

他做了百年的天子,天下大治,人民安乐,凤凰麒麟都来凑热闹了。

他死后葬在陕西中部县(现在那里还有“黄帝陵”的古迹)。

这些传说自然不全真实,但中国的历史可以被承认从黄帝开始。

氏族社会里许多氏族联合成为部落,由氏族的成员民主地选举酋长来解决纠纷和管理祭祀,选举指挥战争的军务酋长。

酋长和大家一样参加劳动,和大家是平等的。

传说中的神农氏、黄帝可能是有名的酋长,而当时黄河流域有许多民族在活动,在中原地区的周围,东部有夷族,南部有蛮、苗、黎等族,西部有羌族,北部有狄族。

黄帝是华族的祖先(即汉族的祖先,华族是周朝的称呼,汉代以后才称汉族),他的征服蚩尤,是汉族祖先和外族的斗争,他终于胜利地为汉族争得了黄河流域生存的地盘,所以直到今天,中国人称自己为“黄帝子孙”。

黄帝时代劳动工具有了许多进步,如衣裳、弓箭的发明等,后来人便把许多发明,不管是否合理,都归功到他的身上。

“指南车”是否即是后世指南针原理的运用呢?大概还不是的,它的构造今天是无法考究的了。

至于其他各种传说的可靠性,同样也是不大的。

摘自《中国史话》 2009-09-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