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第8章 放射性污染监测
环 境 放 射 性 监 测

常用的检测器即利用上述效应工作
电离型检测器 利用电离效应 气体
闪烁型检测器 利用光效应
半导体检测器 利用电离效应 固态半导体
2021/7/23
21
第五节 放射性监测
5.1 监测对象及内容
监测对象
现场监测 对应用核技术的内部场所的监测
个人剂量 对从事与核有关专业人员以及公 众作内照射和外照射的剂量监测
2021/7/23
26
小结和练习题
本章要点 环境放射性的来源 三种核衰变 半衰期计算 复习题
p285 1、2、3 作业
p285 4、6
2021/7/23
27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在正常情况下处于 “动态平衡”。当环境质量偏离稳态时环境质 量随之变化。若在极短时间内激烈“扰动”, 即发生“瞬态局部严重污染”,即突发性环境 污染事故。它是指:非正常的、不可抗拒,在 时间、地点、场合、排污方式、排污途径、排 污种类、数量、浓度等均难以预料的环境污染 事故
环境监测 对外环境的放射性水平监测,对 象有空气、水体、土壤、生物、固体废物等
环境监测的主要核素有:α放射性核素和β放
射性核素
2021/7/23
22
放射性监测
监测内容 放射源强度、办衰期、射线种类及能量 环境和人体中放射性含量、空间照射量
或电离辐射剂量
2021/7/23
23
5.2 放射性监测方法
β射线的电子速度比α射线高10倍以上,其 穿透能力较强,在空气中能穿透几米至几十 米才被吸收;与物质作用可使其原子电离, 也能灼伤皮肤。
2021/7/23
6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γ衰变
γ衰变:原子核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 或者基态时所放射的电磁辐射。
环境监测与分析

河海大学编 (高纲号 0728)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环境分析与监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它的特点是包括了化学、分析化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
理论部分共10章,第1章是绪论,介绍了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和环境标准。
第2章是水和废水监测,介绍了水质污染与监测的目的、方案、样品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技术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
第3章是空气和废气监测,介绍了空气污染的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方法和仪器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
第4章是固体废物监测,介绍了固体废物基本知识、样品采集和制备方法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
第5章是土壤质量监测,介绍了土壤基本知识、监测方案、样品采集和预处理方法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
第6章是环境污染生物监测,介绍了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方法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
第7章是噪声监测,介绍了噪声的基本知识、监测仪器、标准和监测方法。
第8章是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介绍了放射性的基本知识、监测仪器、监测对象、标准和监测方法。
第9章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介绍了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包括数据的处理和表述、标准方法、标准物质以及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第10章是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简介了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的技术。
实验部分包括17个实验内容,其中水监测项目11个、气监测项目2个以及噪声、土壤、固体废物和头发中含汞量的测定各1个。
通过学习应考者可以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在具体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为环境监测工作和研究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和研究中的重要性;2、理解各种监测方法的原理、质量保证的意义,并且掌握其基本内容;3、掌握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和分析技术等有关内容;4、熟练掌握环境监测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精)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精)《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工程门类中极具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它是开展其它环境分支学科的基础、也是环保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监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为学生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进而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目的是准确、及时、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和污染预报等提供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全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是大气、水质、土壤和固体废物、放射性、噪声的监测原理和方法以及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意义、要求和做法。
重点:1、掌握环境监测中的基本概念。
2、理解环境监测优化布点原则。
3、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仪器、采样方法、分析测定方法。
4、理解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表述和质量保证。
难点:1、使用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采样、分析仪器。
2、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分析测定原理和方法。
3、正确进行监测数据的处理。
4、环境监测方案设计。
三、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鉴于该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其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性环节和实验技能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是这一课程的主要特色。
学生在具备基本的环境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熟悉环境监测方案设计和实施方法、掌握环境监测的常用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熟悉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了解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态。
学生可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技能、为在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及工矿企业等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所需知识、达到环境专业本科生在该方面培养的目的。
环境监测第八章.

天然铀
3. 自然界中单独存在的核素
40K
209Bi
自然环境中天然存在的放射性称为天然放射性本 底,它是判断环境是否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基准。
(二)人为放射性核素
1. 核试验及航天事故
地下核爆炸冒 顶事故
大气层核试验 核动力航具事故
放射性尘埃
2. 核工业
原子能核电站
核动力潜艇
事故:三哩岛、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污染:“三废”排放物
原子能反应堆
3. 工农业、医学、科研等部门的排放废物
放疗
示踪试验 发 光 钟 表
化 疗
4. 放射性矿的开采和利用
放射性物质 标志
稀土金属矿的开采、提炼— —排放“三废”
二、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一)在土壤和岩石中的分布
表8.2 土壤、岩石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含量
核素
40K 226Ra 232Th 238U
受照射部位 器官分类 器官名称 全身、性腺、 红骨髓、眼晶体 职业性放射性 工作人员的年 最大容许剂量 当量①/Sv 放射性工作场所、相 广大居民年 邻及附近地区工作人 最大容许剂 员和居民的年最大容 量当量②/Sv ① 许剂量当量 /Sv
第一类 第二类
5×10-2
5×10-3 3×10-2 ②
5×10-4 1×10-2
表8.1 品质因数与照射类型、射线种类的关系
照射类型 射线种类
x、γ、e 中能中子(0.02MeV) 中能中子(0.1MeV) 快中子(0.5~10MeV) 重反冲核
品质因素
1 5 8 10 20
热中子及能量小于0.005MeV的中能中子 3
外照射
β -、β+、γ、e、x
内照射 α 裂变碎片、α发射中的反冲核
《放射性监测》课件

2
监测结果的评估和应对策略
Hale Waihona Puke 监测结果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监测目标是否达成、环境和公众是否受到影响等方 面。在评估的基础上,应对策略包括环境修复、污染源控制、应急处置等。
放射性监测的应用领域
放射性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放射性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应用领域包括核电站周边环境监测、 城市水环境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等。
《放射性监测》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放射性监测PPT课件,今天我将带你深入了解放射性监测的概 念、必要性以及应用领域。愿这份课件能为大家的理解提供更多帮助。
简介
1 概念
放射性监测是一项从环境、生物体及人体中 监测放射性物质的活动,旨在掌握环境中放 射性物质的变化和分布情况,保障公众健康 与环境质量。
监测方案中的要素包括哪些
放射性监测方案主要包括责任机构、监测目标和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技术、监测时间和频 率、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等要素。
监测区域的划分
监测区域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放射性的监测区域包括周边区域和被污染区域两部 分,其划分需要考虑核污染区域范围、环境地理特 征、生物地理学制约因素等多方面因素。
2 建议
我们鼓励更多的专家学者投身到放射性监测 研究中来,通过共同的努力,保障环境安全, 维护公众健康,构建美好家园。
放射性监测在核电站等领域的应用
在核设施建造、运行、关闭和废除等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放射性监测都有广泛的应用,如 地面通风与气体处理系统、辐射控制设施、放射性废物等领域的监测。
结论
1 展望未来
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监测工作,随着技术的 进步和监测要求的增加,未来放射性监测工 作将更加突出其多样化、先进化、智能化和 实时化的发展特点。
环境检测环境中放射性物质监测

射 性 衰
β负,电子俘获-x ) 3、母体——子体(较低能级或基态子体)
变
+γ+α(或β)(同质异能跃迁)
的
类
型
第4页,本讲稿共55页
1.α衰变(4He核-α粒子) 226Ra → 222Rn + 4He 226Ra衰变有两种方式(分枝衰变):
第5页,本讲稿共55页
(三) 放射性活度和半衰期
1. 放射性活度(A): 在给定时刻处于特定能态下的一定量放射性核素的放 射性活度A的定义式是 A=dN/dt
5、土壤样品的采集
(二)样品预处理 (三)环境中放射性监测
第33页,本讲稿共55页
(一)样品采集
1、放射性沉降物的采集 沉降物包括干沉降物和湿沉降物,主要来源于大气层核爆炸所产
生的放射性尘埃,小部分来源于人工放射性微粒。 对于放射性干沉降物样品可用水盘法、粘纸法、高罐法采集。
湿沉降物系指随雨(雪)降落的沉降物,其采集方法除上述方法外,
采集的水样根据需要可供作各种放射性监测分析。
第36页,本讲稿共55页
4、食品、生物样品: ——于收获季节在田地里布设的采样点位采集粮食的样品后混合; ——对已收获的粮食在存放处的上、中、下各层均匀采集后混合。 ——蔬菜应采集不同类型品种的样品。
连续监测是在现场安装放射性自动监测仪器,实现采样、预处 理和测定自动化。
对环境样品进行放射性测量和对非放射性环境样品监测过程一样, 也是经过:
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和选择适宜方法——仪器测定
第32页,本讲稿共55页
(一)样品采集
1、放射性沉降物的采集
2、放射性气溶胶的采集 3、放射性水样的采集
4、食品、生物样品的采集
1R=2.58 × 10-4 C.kg-1 照射量率:指单位时间内的照射量。
奚旦立《环境监测》(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10章)】【圣才出品】

2.环境优先污染物 答:环境优先污染物是指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 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 一类物质。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4 / 13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⑤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5.我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规定了 13 种第一类污染物,请列 举其中的 6 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空题 1.环境监测的工作流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八步。 【答案】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 处理;综合评价 【解析】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一监测方案制订一优化布点一样品采集一运
四、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 答: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 度)及其变化趋势的方法。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样品采集一运送保存一分析测试一数据处理一综合评价等。
《放射性污染监测》课件

2
辐射测量
使用辐射仪器测量样品中的辐射水平。
3
数据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确定是否超过限值。
放射性监测设备和装置
• 辐射计和辐射探测器 • 样品收集器和气溶胶采样器 • 分析设备和仪器
环境放射性监测
环境放射性监测旨在获取环境中放射性物质的数据,确保环境安全。
食品放射性监测
食品放射性监测是为了确保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质不超过安全限值,保证公众健康。
《放射性污染监测》PPT课件
让我们一起探索《放射性污染监测》这个引人入胜的话题。通过这个PPT课件, 你将了解放射性污染的定义、来源、特点,以及监测的方法和意义。让我们 开始吧!
什么是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是指环境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质超过正常水平,对人体和生态系统 造成危害的现象。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放射性监测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将大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放射性监测数据的报告与发布
将监测结果整理成报告,并发布给相关部门和公众。
国际标准与法规
放射性污染监测受到国际标准和法规的规范与指导。
放射性污染应急预案
制定应急预案,应对放射性污染事故的发生。
防范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采取措施,减少放射性污染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放射性监测的意义与目的
放射性监测的目的是保护公众和环境免受放射性污染的威胁,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用于决策和环境
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等自然环境。
2 食品
包括农产品、水产品和加工食品等。
3 个人身体
通过监测人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水平。
放射性监测的方法与技术
1
样品采集
采集环境、食品和个人身体样品。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 放射性与电磁辐射 简介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判断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可以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为预防环境质量恶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优劣和评价一个企业对环境影响的基本依据,是获取正确的环境质量信息和评价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于2007年首次出版,包括《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土壤环境与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噪声与振动》、《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放射性与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水、环境》、《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空气环境》,共5卷。
近年来,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部委颁布了一批新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同时有些标准被代替或作废,为此,我们对《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进行重新编辑出版。
本卷《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放射性与电磁辐射(第2版)》收集了截至2009年7月底前批准发布的有关放射性与电磁辐射方面的国家标准共72项。
本汇编收集的国家标准的属性已在本目录上标明(GB或GB/T),年号用四位数字表示。
鉴于部分国家标准是在国家标准清理整顿前出版的,现尚未修订,故正文部分仍保留原样;读者在使用这些国家标准时一其属性以本目录上标明的为准(标准正文“引用标准”中标准的属性请读者注意查对)。
本汇编包括的标准由于出版年代不同,其格式、符号代号、计量单位乃至名词术语不尽相同。
这次汇编时,只对原标准中技术内容上.的错误以及其他明显不妥之处做了更正。
本汇编可供从事环境监测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标准化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参考使用。
目录GB/T 4078 2008放射性测量用样品托盘、瓶子和试管的尺寸GB/T 4835—2008辐射防护仪器B、X和y辐射周围和/或定向剂量当量(率)仪和/或监测仪GB/T 5202—2008辐射防护仪器α、β和α/β(β能量大于60 keV)污染测量仪与监测仪GB 6249—1986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GB 6566—200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T 6764—1986水中锶-90放射化学分析方法发烟硝酸沉淀法GB/T 6766 1986水中锶-90放射化学分析方法二一(2-乙基已基)磷酸萃取色层法GB/T 6767—1986水中铯-137放射化学分析方法GB/T 67GB—1986水中微量铀分析方法GB/T 7023 1986放射性废物固化体长期浸出试验GB/T 7165.2 2008气态排出流(放射性)活度连续监测设备第2部分:放射性气溶胶(包括超铀气溶胶)监测仪的特殊要求GB/T 7165.3—2008气态排出流(放射性)活度连续监测设备第3部分:放射性惰性气体监测仪的特殊要求GB/T 7165.4—2008气态排出流(放射性)活度连续监测设备第4部分:放射性碘监测仪的特殊要求.GB/T 7165.5 2008气态排出流(放射性)活度连续监测设备第5部分:氚监测仪的特殊要求GB 8702—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999—1988电离辐射监测质量保证一般规定GB 9132 1988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浅地层处置规定GB 9133—1995放射性废物的分类GB 9134 1988轻水堆核电厂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系统技术规定GB 9135—1988轻水堆核电厂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技术规定GB 9136 1988轻水堆核电厂放射性废气处理系统技术规定GB/T 11214—1989水中镭-226的分析测定GB 11215—1989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一般规定GB 112161989核设施流出物和环境放射性监测质量保证计划的一般要求GB 11217—1989核设施流出物监测的一般规定GB/T 11218—1989水中镭的α放射性核素的测定GB/T 112211989生物样品灰中铯-137的放射化学分析方法GB/T 11222.1—1989生物样品灰中锶-90的放射化学分析方法二一(2-乙基己基)磷酸酯萃取色层法GB/T 11223.1 1989生物样品灰中铀的测定固体荧光法GB/T 11224—1989水中钍的分析方法GB/T 11225 1989水中钚的分析方法GB/T 11338—1989水中钾-40的分析方法GB/T 11923—2008电离辐射物位计GB/T 12375—1990水中氚的分析方法GB/T 12376—1990水中钋-210的分析方法电镀制样法GB/T 12377—1990空气中微量铀的分析方法激光荧光法GB/T 12378—1990空气中微量铀的分析方法TBP萃取荧光法GB/T 12379—1990环境核辐射监测规定GB 12711—1991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包装安全标准GB/T 13272—1991水中碘-131的分析方法GB/T 13273—1991植物、动物甲状腺中碘131的分析方法GB 13600—1992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岩洞处置规定GB/T 13695—1992核燃料循环放射性流出物归一化排放量管理限值GB/T 13976—2008压水堆核电厂运行状态下的放射性源项GB/T 13980 2008电离辐射密度计GB/T 14055.1—2008中子参考辐射第1部分:辐射特性和产生方法GB/T 14057.1—2008放射性污染表面去污第1部分:试验与评价去污难易程度的方法GB/T 14318—2008辐射防护仪器中子周围剂量当量(率)仪GB 14500—2002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GB/T 14502—1993水中镍一63的分析方法GB/T 14503—2008放射性同位素产品的分类和命名原则GB 14569.1—1993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固化体性能要求水泥固化体GB 14569.3—1995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固化体性能要求沥青固化体GB/T 14582—1993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GB/T 14583—1993环境地表7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GB/T 14584—1993空气中碘-131的取样与测定GB 14585 1993铀、钍矿冶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技术规定GB 14586—1993铀矿冶设施退役环境管理技术规定GB 14587—1993轻水堆核电厂放射性废水排放系统技术规定GB/T 14588—2009反应堆退役环境管理技术规定GB 14589 1993核电厂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暂时贮存技术规定GB/T 14674 1993牛奶中碘-131的分析方法GB/T 15053 2008使用辐射显色薄膜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剂量测量系统测量吸收剂量的标准方法GB/T 15220一1994水中铁-59的分析方法GB/T 15221—1994水中钴-60的分析方法GB/T 15636—2008电离辐射厚度计GB/T 15950—1995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近地表处置场环境辐射监测的一般要求GB/T 1GB17—2008放射治疗水平剂量监测用热释光测量系统GB 16933—1997放射性废物近地表处置的废物接收准则GB/T 17947 2008拟再循环、再利用或作非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固体物质的放射性活度测量GB/T 21096—2007保健用紫外灯的紫外辐射规定和测量方法GB 21288—2007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局部暴露限值。
放射性污染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放射性污染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科技的不断升级,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环境污染问题。
其中放射性污染是我们必须要严格控制和监测的问题之一。
放射性污染不仅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放射性污染监测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放射性污染,指的是环境中存在过量的放射性物质,导致环境辐射水平升高的现象。
放射性物质会释放出放射性能量,从而导致环境辐射水平的升高。
这种放射性能量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尤其是在长期的接触下。
如果人类长期暴露在放射性辐射之下,就会导致细胞和基因的突变,进而引发癌症等疾病。
除此之外,放射性污染还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例如影响植被的生长,导致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累积等。
放射性污染监测技术的种类为了准确地监测和控制放射性污染,科学家们发明了许多种放射性污染监测技术。
这些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 广域监测技术:广域监测技术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卫星遥感技术对环境进行全方位、远距离的监测。
这种技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地球表面放射性物质的分布情况,极大地提高了监测的效率和准确度。
2. 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重点监测放射性污染物的浓度和辐射剂量,可以在实时监测和紧急情况下快速反应,是保证环境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
3. 生物监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利用生物学和放射化学等学科的知识,通过采样生物体的组织或体液进行监测。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预警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物的影响,还能够监测人体和动物的身体状况,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
放射性污染监测技术的应用放射性污染监测技术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预警:通过监测和分析污染物的类型、浓度、辐射水平等指标,科学家们可以及早预警环境污染的情况,提前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的损害。
2. 灾后评估:在核事故、放射性漏洞等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放射性污染监测技术可以快速反应,及时评估受影响的区域和人群,以便采取更好的措施使情况得到控制。
奚旦立第四版《环境监测》要点总结

环境监测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标准中的一类,目的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行业保护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般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备排放口采样。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放单位的排放口取样。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一节水体污染和监测一、水体和水体污染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等的总称。
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
化学型污染系指随废水及其它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系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系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二、水污染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监测目的:〔1〕对江、河、湖、库、渠、海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对生产、生活等废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
〔3〕对水资源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环境监测教材

See you in summer term!第一章绪论 (7)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7)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7)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7)第二节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8)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8)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8)三、监测技术概述 (9)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9)第三节环境标准 (9)一、分类“三级六类”标准体系 (9)二、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10)三、水质标准 (10)四、大气标准 (11)五、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2)六、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12)七、噪声标准 (12)八、辐射标准 (13)九、其他标准 (13)十、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13)十一、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14)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14)第一节水体污染与监测 (16)一、水质污染 (16)二、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16)三、水质污染监测项目 (16)四、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17)五、污染物形态分析 (17)六、水域功能区 (18)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8)一、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8)二、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21)三、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订 (22)第三节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24)一、水样的类型 (24)二、地表水样的采集 (24)三、地下水样的采集 (29)四、废水样品的采集 (31)五、底质样品的采集 (33)六、排污总量监测 (33)七、应急监测 (34)第四节水样的预处理 (37)一、水样的消解 (37)二、富集和分离 (38)第五节物理指标的检验 (40)一、水温 (40)二、臭和味(水样采集后,最好在6h内完成检验) (40)三、色度 (41)四、浊度: (42)五、透明度:指水样的澄清程度 (42)六、残渣 (43)七、电导率: (43)八、矿化度 (44)九、氧化还原电位 (44)第六节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44)一、铝 (44)二、汞(Hg)(Hg、Cd、Cr、As、Pb)“五毒” (45)三、镉(Cd) (46)四、铅 (47)五、铜 (48)六、锌 (48)七、铬 (48)八、砷 (50)第七节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50)一、酸度和碱度(2-5℃,暗处,最好现场测定) (50)二、PH值(PH=-lg[H+]) (52)三、溶解氧(DO)采样现场加MnSO4-KI固定,冷暗处,几小时之内测定。
《环境监测》绪论.ppt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 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 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 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 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 触的娱乐用水区;
生物监测指标有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2.大气和废气监测
分子态污染物(SO 2 、NO x 、CO、O 3 、氟化物、 甲醛、总烃和非甲烷烃、硫酸盐化速率等);
粒子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 PM 10 、自然降尘、TSP中的主要成分);
此外还有对大气降水进行的常规监测以及大气污染 生物监测,影响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风向、 风速、气温、气压、雨量、湿度等)、太阳辐射 和能见度等。
第1章 绪 论
掌握环境监测的概念和过程,了解环境 监测的目的、内容、类型、原则和要求,理 解环境污染和监测的特点,了解环境监测的 主要分析测试技术,掌握环境标准的种类, 熟悉常用环境标准。
1. 1 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内容 1. 2 环境监测的原则、特点和要求 1. 3 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1. 4 环境标准
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耳目”,其目的是准 确、及时、全面、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 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 环境评价、污染源控制、环境工程设计等工作提 供科学依据。具体目的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与环境质量标准比较,确定环境质量状况; 对照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污染源排污程度及达 标情况。
序号 化学类别
名称
1
卤代 (烷、烯) 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1,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指南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放射性污染的概念、来源及危害, 熟悉掌握放射性监测的方法;了解放射性监测仪器。
8.1 概 述
8.1.1 基本知识
1.放射性核衰变 自然界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有些元素的原 子核是不稳定的,它能自发地有规律地改变其结构而成为另 一种原子核,这种现象称为衰变,也称为放射性衰变。 放 射性有天然和人工之分。 决定放射性核素性质的基本要素是放射性类型、放射性活 度和半衰期。
3.吸收剂量(D) 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吸收的电离辐射的能量,是反映物质 对辐射能量吸收状况的物理量,可表示为 D = dE / dm 式中 dE——电离辐射给予一个体积单元中物质的平均能量; dm——被照射的体积单元中物质的质量。 吸收剂量有时也用吸收剂量率(P)来表示,即单位时间 的吸收剂量。可表示为 P = dD / dt
湿沉降物是指随降雨或 降雪而沉降的物质。采集 湿沉降物除可用上述方法 外,还常用一种能同时对 雨水中核素进行浓集的采 样器,如图8-1所示,离子 交换树脂湿沉降物采样器。
图8-1 离子交换树脂采样器 1-漏斗盖;2-漏斗;3-离子交换柱;4-滤纸浆; 5-阳离子交换树脂;6-阴离子交换树脂
2.放射性气体的采集 (1)固体吸附法 用固体颗粒作收集器。 (2)液体吸收法 (3)冷凝法 3.放射性气溶胶的采集 4.其他类型样品的采集
(1)电流电离室 (2)正比计数管 (3)盖革(G-M)计数管 2.闪烁检测器
闪烁检测器是利用射线与物质作用发生闪光的仪 器,如图8-6所示。
图8-6 闪烁检测器工作原理
3.半导体检测器 半导体检测器的工作原理与电离型检测器的工作原理相 似,所不同的是其检测原件是固态半导体,如图8-7所示。
图8-7 半导体检测器工作原理
8.1.3 放射性污染度量单位
1.放射性活度(A) 放射性活度又叫强度,是指放射性物质在单位时间内发 生核衰变的原子数目,它是度量核素放射性强弱的基本物 理量。放射性活度的定义可表示为 A= -dN / dt =λN 式中 N——t 时刻未衰变的核素数; t——时间,s; λ——衰变常数,表示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的衰变 几率。 2.半衰期(T 1/2 ) 放射性核素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T 1/2 = 0.693 /λ
1.放射性的来源 环境放射性的辐射源可分为天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两 大类。 (1)天然放射性的来源 ①天然系列放射性核素 ②宇宙射线 ③自然界中单独存在的核素 (2)人工放射性的来源 ①核试验及核事故 ②放射性矿的开采和利用 ③核工业 ④医学、科研和工农业等部门使用放射性核素的排放废物
2.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1)急性损伤 当人体遇到核爆炸、核事故时,一次或短期内受到大剂量 的射线照射,体内的各组织、器官和系统将会遭受严重的伤 害,轻者出现病症,重者造成死亡。表8-1叙述了不同的照 射剂量将引起的不同急性机体效应。 (2)慢性损伤 若放射源长期对人体产生辐射,将会引发各种慢性损伤。 (3)远程效应 远程效应指人体遭受急性照射后经过若干时间或长期遭受 低剂量的照射,数年后才表现出的躯体效应或遗传效应的现 象。
Qβ = 1.48 × 10
4
nβ n KCl
式中 Qα ——α放射性活度,Bq/kg干土; Qβ ——β放射性活度,Bq/kg干土; nc ——样品α放射性总计数率,计数/min; nb ——本底计数率,计数/min; ε——检测器计数率,计数/min; S——样品面积,cm2 ; l——样品厚度,cm; F——自吸收校正因子,对较厚的样品一般取0.5; nβ ——样品β放射性总计数率,计数/min; nKCl ——氯化钾标准源的计数率,计数/min; 1.48×104 ——1kg氯化钾所含 40K的β放射性的贝可数。
2.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放射性衰变按其放出的粒子的性质,分为三类:α衰变、β 衰变、γ衰变。 (1)α衰变 226 Ra 222 Rs+ 4 He (2)β衰变 ①β- 衰变 ②β+ 衰变 ③电子俘获 (3)γ衰变 γ衰变是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 或基态时放射的电磁辐射。
8.1.2 放射性的来源、危害
表8-1
受照射剂量/Gy 0~0.25 0.5 1 >1.25 2 4(致半死剂量) ≥5(致死剂量)
急性照射时的机体效应
急 性 效 应
无可检出的临床效应 血相发生轻度变化、食欲减退 疲劳、恶心、呕吐 血相发生显著变化、将有 20%~25%的被照射者发生呕吐等急性放射性病症 24h 内出现恶心、呕吐,经过大约一周的潜伏期,出现毛发脱落、全身虚弱的病症 数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两周内毛发脱落,体温上升,三周后出现紫斑、咽喉感染、 极度虚弱的病症,50%的人四周后死亡,存活者半年后可逐渐康复 1~2h 内即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的症状,一周后出现咽喉炎、体温增高、迅速消瘦 等症状,第二周就会死亡
n c − nb Qα = ns ⋅ V
2.水样的总β放射性活度的测定 水样的总β放射性活度测量步骤基本上与总α放射性活度测 量相同,但检测器用低本底的盖革计数管,且以含 40 K的 化合物作标准源。 3.土壤中放射性监测 α放射性活度(Qα)和β放射性活度(Qβ)分别用以下两式 计算
(nc − N b ) × 10 6 Qα = 60ε ⋅ S ⋅ l ⋅ F
8.4 放射性监测方法
8.4.1环境中放射性监测
1.水样的总α放射性活度的测定 (1)基本情况 水体中常见放射α粒子的核素有 226Ra、222Rn及其衰变产 物等。
(2)测定方法
式中 Qa ——总α放射性活度,Bq铀/L; nc ——用闪烁检测器测量水样得到的计数率,计数/min; nb ——空测量盘的本底计数率,计数/min; ns ——根据标准源的活度计数率计算出检测器的计算率, 计数/(Bq·min); V——所取水样体积,L。
8.1.4 放射性监测对象和内容
1.放射性监测对象 (1)现场监测 (2)个人剂量监测 (3)环境监测 主要监测的放射性核素为 ①α放射性核素,即 239 Pu、226 Ra、224 Ra、220 Rn、210 Po、 222 Th、 234 U和 235 U; ②β放射性核素,即 3 H、90 Sr、89 Sr、134 Cs、137 Cs、
4.剂量当量(H) H = kDQ 式中 H——剂量当量,剂量当量的SI单位是希沃特(SV), 1SV=1J/kg; k——所有其他修正因素乘积,通常取1; D——吸收剂量,Gy; Q——该点处的辐射品质因数(表示在吸收剂量相同时 各种辐射的相对危害程度)。见表8-2给出的Q值。 表8-2
照射类型 射线类型 X、γ、e 外照射 慢中子 中能中子 快中子
各种射线的品质因数
品质因数 Q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5~8 10 内照射 照射类型 外照射 射线类型 反冲核 X、γ、e、β α 反冲核 品质因数 Q 20 1 10 20
【例题】 某人全身均受照射,其中γ射线的吸收剂量为 1.5×10 -2 Gy,快中子吸收剂量为2.0×10 -3 Gy,计算总 剂量当量。 解: H 总 = Hγ+ H 快中子 由 H= kDQ 并查表8-2,得 H 总= 1.5×10 -2 ×1 + 2.0×10 -3×10 1.5 10 1 2.0 10 10 = 3.5×10 -2 (SV)
5.照射量(X ) 照射量只适用于X 和γ辐射,不能用于其他类型的辐射和介 质。照射量表示在单位质量空气中X 和γ辐射全部被空气阻 止时,使空气电离所形成的离子总电荷(正的或负的)的绝 对值。公式表示为 X = dQ / dm 式中 dQ——单位体积单元内形成的离子的总电荷绝对值,C; dm——单位体积中空气的质量,kg。
8.2 放射性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对环境样品进行放射性监测和对非放射性环境样品监 测过程一样,也是经过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和选择适宜 方法、仪器测定三个过程。
8.2.1 样品采集
1.放射性沉降物的采集 沉降物包括干沉降物和湿沉降物,主要来源于大气层 核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尘埃,小部分来源于人工放射性微 粒。 (1)水盘法 (2)粘纸法 (3)高罐法
8.2.2 样品的预处理
1.衰变法 2.共沉淀法 3.灰化法 4.电化学法 5.其他预处理法
8.3 放射性监测仪器
8.3.1 放射性监测仪器
最常用的检测器有三类,即电离型检测器、闪烁检测器 和半导体检测器。 1.电离型检测器 常用的电离型检测器有电离室、正比计数管和盖革(GM) 计数管三种。都是在密闭的充气容器中设置一对电极,将直 流电压加在电极上(如图8-2),当气体发生电离时,产生 的正离子和电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分别移向两极而产生电离 电流。电离电流的大小与外加电压的大小及进入电离室的辐 射粒子数目有关,外加电压与电离电流的关系曲线,如图83所示,可分为六个区域。
4.大气中氡的测定
222Rn是 226Rn的衰变产物,为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
8.4.2 个人外照射剂量
个人外照射剂量是用佩戴在身体适当部位的个人剂量 计测量,这是一种能对放射性辐射进行累积剂量的小型、 轻便、容易使用的仪器。常用的个人剂量计有袖珍电离室、 胶片剂量计、热释光体和荧光玻璃等。
图8-2
电离室示意图
图8-3 外加电压与电离电流的关系曲线
AB段为非工作区 在这一区域,电压较低,正离子和电 子的复合几率大,电流随外加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BC段为电离室区 在这一区域,外加电压已足够大,离 子几乎全被收集,电流会达到一个饱和值,并将是一个常数, 不再随电压的增加而改变。 CD段为正比区 在这一区域,电离电流突破饱和值,随 电压增加而继续增加。 DE段为有限正比区 在此区域内,气体放大倍数与初始 电离无关,不再是常数,故检测器在这一区域无法工作。 EF段为G-M区(盖革-弥勒区) 在这一区域,当外加电 压继续增加,分子激发产生光子的作用更加显著,收集到的 电荷与初始电离的电子数毫无关系。 连续放电区 在此区域,“电子雪崩”无限制地进行,检 测器无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