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 燃烧的秘密1教案 冀教版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燃烧的秘密》是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的内容。
本课是学生在发现生活中燃烧现象的基础上,以蜡烛燃烧进行观察,通过“提猜想—做实验—观现象—论结论”的探究活动,观察蜡烛燃烧后杯壁的变化,进而得出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是水和二氧化碳。
通过这两组实验使学生明白,实验是检验科学的唯一标准。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生成的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提猜想—做实验—观现象—论结论”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2、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实验现象的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本课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从生活中初步了解了物体燃烧时火焰颜色、气味等知识。
虽然学生对蜡烛燃烧较熟悉,但是对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比较陌生。
在熟悉事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鲜事物,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利用多媒体和实验探究相结合,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五、教具准备:纸片、布片、羽毛、火柴、蜡烛、镊子、铁质托盘、集气瓶、玻璃片、澄清石灰水、烧杯、吸管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七、板书设计
燃烧的秘密
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1)
20、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导学流程一、情境激趣,引入新课提科学口号:“动手动脑,认真观察,探究奥秘”,明确行动!欣赏视频,体验火药燃烧之美。
点燃火柴,观察火柴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并说一说:举例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的现象:设计意图:绚丽烟花激趣的同时,又为本课教学做好铺垫。
紧接着,火柴燃烧现象的观察,又为猜想和实验引路!二、合作探究之一“物质的燃烧”1.大胆猜想;出示常见的布片、木片、纸片等可燃物,大胆猜想:这些物体燃烧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实验验证:以小组为单位,用实验来验证猜想。
3、引领学生阅读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其中。
5、实验完毕,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6、探究学习方法。
师生共同回忆探究过程,总结学习科学的正确方法:提猜想——做实验——观现象——得结论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孩子们受益终身。
三、合作探究之二“蜡烛的燃烧”1、思考:三种物体燃烧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果,是什么?2、用探究小妙招继续探究燃烧的其它秘密。
(1)、提猜想:蜡烛,它燃烧后会生成什么?(2)、引导学生看实验步骤一,并找出这个实验的观察重点是“杯壁”,明确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教师参与指导,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
(4)、分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教师评价。
(5)、指导学生做实验步骤二,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6)、让学生观察澄清的石灰水,组长领回附着石灰水的烧杯。
(7)、学生实验,教师参与其中,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适时评价。
(8)分享实验现象和结论,教师引导总结。
3、对比小实验:用吸管分别向一杯清水和一杯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观察现象。
思考:我们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什么气体?得结论:蜡烛燃烧生成的新物质是水和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一个小小的对比实验,就可以化解难点,这就是实验的魅力!四、探究物体燃烧的不可逆性请同学们看两次实验后生成的物质,提问:这些物质还能复原吗?燃烧后有新物质生成吗?总结:燃烧后的有新物质生成,且不能复原,这就是燃烧的不可逆性。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20课《燃烧的秘密》冀教版
20.《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授课题目】20.燃烧的秘密【教材分析】本课从观察多种物体燃烧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具体的“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的猜想、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整理资料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最后利用图片和“科学在线”,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燃烧给人们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并通过认识防火标识,增强学生安全用火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难点是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实验。
【学情简介】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生成新物质。
本课设计的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从观察多种物体燃烧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其具体的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的猜想、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整理资料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为防止学生乱用火,教材利用图片和“科学在线”,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燃烧给人们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通过认识防火标识,增强学生安全用火的意识。
【教学目标】1.探究燃烧过程出现的现象。
2.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4.能认识物体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会生成新物质的现象。
5.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实验。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湿毛巾,镊子,烧杯,纱布,培养皿,布片,木条,火柴,酒精灯,蜡烛,澄清的石灰水,防火标志图片,有关燃烧的利用及其危害的视频资料或图片。
学生:纸片,记录纸,彩笔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设计(师生活动)阶段目标课后反馈一、导1、出示“火”字。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17)
燃烧的秘密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生成新物质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燃烧时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而设计的。
本课从观察多种燃烧现象如手,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而通过蜡烛的燃烧后产生了什么这一个问题的猜想、实验、假设、分析现象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到物体燃烧后产生了新的物质,燃烧是不可逆的变化。
并通过认识防火标识,增强学生安全用火的意识。
设计思路:针对本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参与的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如手,让学生在此了解,生活的知识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燃烧这一现象也有自己平时不知道的秘密。
教材设计了一个“燃烧的变化”活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对燃烧有一定的认识,并通过学生对燃烧后物体的燃烧产物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燃烧现象的认识。
在学生认识燃烧的同时,引到对蜡烛燃烧的猜想、假设、实验中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主研究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物质。
让学生在自己研究的过程中,认识燃烧现象是一种有新物质生成、不可逆的过程。
从而了解燃烧对人类的影响有有利的方面也有有害的方面。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4.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2个以上的事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5.能通过实验知道燃烧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
▲能力与过程:1.培养假设或猜想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各种燃烧之间的区别,并进行记录。
3.学习以实验检验假设或猜测的科学探究方法。
4.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燃烧的利弊。
2.培养学生认识科学进行燃烧的意义。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火柴、酒精灯、铁夹、铝盘学生准备:纸片、布片、木片、沙土(湿布)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教师拿着一根火柴问:这是什么?他是用来做什么的?(点火)学生做答,引出火柴的用途。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
《燃烧的秘密》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在探究活动中能够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活动发现事实、作出判断,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教学准备:布、火柴、蜡烛、镊子、烧杯、澄清石灰水、木片、纸片、蒸发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老师在课前用棉花粘了一个“火”字,现在我请一名同学来帮帮老师,把它点燃,同学们要注意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二、物体燃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揭示燃烧的秘密,(板书课题)我们来做一些燃烧试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易燃材料,我们看看都有什么?在做实验前,我们思考一下,这些物质在燃烧时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猜想汇报)[实验验证]: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刚才的猜想。
(出示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实验验证]:1、学生做实验。
2、把观察现象填入表中:六、安全知识教育1、出示一些安全标识的图片及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让学生猜它表示的意思,并要求学生牢记。
2、发生火灾时我们应该怎么办?七、课堂小结:请你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八、布置作业:现在天气热了,家长都会买些水果,那么你有没有观察过水果呢?课后就请同学们观察切开的苹果、扒了皮的香蕉有什么变化。
自己设计表格记录下来,下次上课的时候交给老师。
板书设计:燃烧的秘密物体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物体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是不可逆的过程。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20)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燃烧的秘密》是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的内容。
本课是学生在发现生活中燃烧现象的基础上,以蜡烛燃烧进行观察,通过“提猜想—做实验—观现象—论结论”的探究活动,观察蜡烛燃烧后杯壁的变化,进而得出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是水和二氧化碳。
通过这两组实验使学生明白,实验是检验科学的唯一标准。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生成的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提猜想—做实验—观现象—论结论”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2、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实验现象的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本课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从生活中初步了解了物体燃烧时火焰颜色、气味等知识。
虽然学生对蜡烛燃烧较熟悉,但是对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比较陌生。
在熟悉事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鲜事物,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利用多媒体和实验探究相结合,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
六、教具准备:纸片、布片、羽毛、火柴、蜡烛、镊子、铁质托盘、烧杯、澄清石灰水、吸管、课件
七、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八、板书设计
燃烧的秘密
火焰气味灰烬
蜡烛燃烧不可逆
水二氧化碳。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12)
《燃烧的秘密》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
2、了解燃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
五、教学用具: 纸片、布片、木片、蜡烛、石灰水、火柴等六、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的实验物品。
(二)、引入新课:古时候,人们生吃各种野菜、野果,甚至打猎的猎物也生吃,很不卫生,人类得不到充分的营养。
后来,雷击经常使森林着火,烧死了很多动物,人类开始吃熟的食物,发现很好吃,火不仅能使猎物的肉变熟,还能取暖、照明。
于是,人类开始保存火种,制造火种,火来到人间,让愚昧化作文明,使黑暗趋向光明,为什么说火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进?今天让我们对火,即燃烧作一个初步的科学解释。
(三)、讲授新课:一、物体燃烧的变化教师提问:物体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你们能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来了解燃烧的秘密吗?(板书课题)学生活动:先猜想燃烧时发生的变化,然后填表。
实验验证:1、实验前教师教育学生注意安全用火,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便燃烧。
2、学生分小组实验,验证猜想。
并把观察结果填在表中:学生讨论:这些物体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检查讨论结果,学生发言。
二、蜡烛的燃烧教师提问:蜡烛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么它燃烧后生成什么?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教师提问:你的猜测是否正确?怎样来证明?这就是我们下面要研究的问题,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存在?教师讲解:大家都知道,我们呼吸时,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老师这里有一杯澄清的石灰水,你往里面吹气,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用这个办法可以验证二氧化碳的存在,你们也能用实验验证蜡烛燃烧后的产物吗?学生按提示进行实验。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9)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活动,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4、结合亲自实验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难点:
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实验。
教学准备:
酒精灯、镊子、火柴、蜡烛、纸板、羊毛布、干树枝、烧杯、澄清石灰水、化纤布、铁质托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物体燃烧时的情景。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的情景
1、师:你的桌上有哪些可以燃烧的物体呢?(蜡烛、纸板、羊毛布、干
树枝、化纤布)你认为这些物体在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设想
3、师:请用这几种材料试一试,仔细观察物体燃烧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之前我们得先把窗户打开以便通风,看看周围有没有易燃物品,并准备好湿毛巾以备灭火使用。
实验时有哪些要求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反思-5.20 燃烧的秘密 | 冀教版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以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
2.了解燃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
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
五、教学用具: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课件。
六、教学思路:1. 选几种不同材料燃烧,观察它们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有关现象即可。
3. 了解燃烧过程是否可逆。
4. 结合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 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搜集到的有关火灾事例,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解一些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七、课前准备:1. 上网查找有关燃烧对人类的意义及危害。
2. 分组材料:纸片、布片、木片、干树叶、蜡烛、火柴、镊子。
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导入:老师这有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播放课件)生:燃烧现象、蜡烛燃烧、火。
师:对!这些都是燃烧现象,物体的燃烧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那物体在燃烧时会发生怎样的奇妙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物体燃烧的秘密吧。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物体燃烧的变化教师提问:物体燃烧时会到底会有什么秘密呢?我们一起用桌面上的器材做一组实验来发现燃烧的秘密吧。
教师对器材进行介绍。
这些器材到底应该怎样使用呢?请你认真看老师的实验小提示(请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1.从给出的材料中选择两种,用镊子夹住一端分别点燃。
2.燃烧后的火柴梗请收到托盘里。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燃烧的秘密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燃烧的秘密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燃烧的秘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燃烧的秘密》一课,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和大家交流。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变化”为主线,而这一课正好体现“变化”这一主题。
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
这一课是本册书最后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们学习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以及生物变化之后进一步学习物质的变化。
学生由认识物体外部形态发生变化发展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发生变化,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知识的一个升华,对于小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于是教材就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蜡烛燃烧能生成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整理资料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到蜡烛燃烧能生成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我初中学到的化学变化)最后让学生知道燃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平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一些防火标识。
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火意识。
目标分析:(一)科学探究目标探究燃烧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以及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2、愿意辩证地分析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2、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让学生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教法和学法:教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1、以燃烧轻小的物体为线索,以实验探究为重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亲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19)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方案设计理念以科学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学科学,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
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设计了《燃烧的秘密》一课,设计的出发点是本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去完成科学学习。
教材分析《燃烧的秘密》是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中的一课。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生成新物质的基础上,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燃烧时,发生怎样的变化而设计的。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用实验验证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结论。
2.愿意辩证地分析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知道一些安全标识,并能举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新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但这个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再加上本课实验又比较多,还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引导和调控。
教法、学法教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类比迁移法1、整堂课以“燃烧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秘密”为线索,以实验探究为重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亲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让学生通过猜想、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整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了解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2、在实验过程中,当干燥烧杯罩在蜡烛上,杯壁上出现了白雾,学生能想得出蜡烛燃烧有水蒸气生成。
冀教小学科学四下册《燃烧的秘密 》word教案 (1)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有趣的变化20.燃烧的秘密教材分析:《燃烧的秘密》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第20课。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发生的变化,了解物体燃烧的秘密。
难点在于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和燃烧后的生成,了解燃烧属于不可逆变化。
最后通过探讨燃烧的利弊使学生懂得如何科学地利用燃烧及预防由于燃烧引起的灾难。
教学目标:1.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观察到不同物质燃烧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4.能对物质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
5.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3个以上的事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6.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教学重点:1.观察物质燃烧时有什么现象。
2.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3.了解燃烧的利弊。
教学难点:了解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CAI 酒精灯镊子蚊香盒火柴木片纸板布条干树枝动物毛皮蜡烛棉花瓷砖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一块用棉花贴着“火”字的瓷砖上沾上酒精,点燃后观察。
师问:看到什么?研究过火吗?燃烧是我们平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你仔细观察过物体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吗?二、探究新授(一)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的情景。
1.出示不同物体。
问:你的桌上有哪些可以燃烧的物体呢?(木片纸板布条干树枝动物毛皮蜡烛)你认为这些物体在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自由说,师给予鼓励,引导大胆思考)2.选择其中一种材料燃烧进行观察。
问:你准备怎么做?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实验前先把窗户打开以便通风,看看周围有没有易燃易炮物品,并准备好湿毛巾以备灭火使用)3.提出实验要求。
CAI出示:1.实验时用镊子夹住可燃物,放在蚊香盒点燃。
2.观察物体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气味、灰烬或其他现象,并做好记录。
4.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用手捏一捏布条(或其它)燃烧后的灰烬有什么感觉?有些一下就碎了,有些却很硬,这是为什么?5.小组内分工合作,尤其要注意安全。
最新冀教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燃烧的秘密》公开课教学设计1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科学探究目标:1.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
3.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2.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燃烧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不可逆。
STSE目标:1.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燃烧过程的利与弊。
2.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实验。
教学准备:木条、布条、纸条、蜡烛、烧杯、石灰水、水槽、打火机、实验记录表、镊子。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表演,你们想看吗?生:想。
师:瞧,这是什么?生:火。
师:我想让这个火字发光发热,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生:用打火机点燃。
(请一位同学上来点燃火字)师:你们现在感受到什么?生:火焰、灰烬、气味、热量……师:观察得真仔细,这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燃烧。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燃烧的秘密,好吗?(齐读标题)师:读得真好,你们还在哪见到过燃烧的现象?生:煮饭、烧水……师:老师这也搜集了一组资料,大家一起看看。
(学生观看)二、实验探究师:燃烧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物体在燃烧时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今天就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请同学们打开实验袋,拿出木条、纸条、布条、打火机、镊子、手套。
我们知道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先猜想一下木条、纸条、布条燃烧的火焰是怎样的?生答。
师:大家有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师解说实验步骤和要求:1、用镊子夹住可燃物分别在水槽的上方点燃。
2、分别观察木条、纸条、布条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气味和是否有热等。
3、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分工合作。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16)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初次备课)(侯文勇)教学目标:1、能把观察到的物体燃烧时产生的种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对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物质进行假设。
3、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能说出燃烧时产生的物质。
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新物质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教学准备:CAI课件托盘火柴烧杯纸片木片布片蜡烛清石灰水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上一节有趣的科学课,在科学课上,大家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做实验)问:(拿出火柴)这是什么?火柴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物品,火柴由擦燃到熄灭,你会看到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仔细观察。
教师演示火柴擦燃,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火苗、烟)教师讲解,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燃烧(板书课题)二、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的情景为了进一步的认识燃烧,我们来进行一些燃烧试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种安全的易燃材料,小组内的同学们,我们看看都有什么?(学生说,火柴、纸片、木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的要求及方法:看CAI课件(找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演示实验步骤按照实验要求,请小组成员先分工,然后开始实验。
刚才同学们实验时大家都能积极参与,热情很高,通过这个实验,你观察到了哪些燃烧现象?(学生说燃烧现象:火焰、气味、灰烬、烟雾等)问:变成烟了,变成灰烬了,还能反过去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吗?(学生回答)三、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问:蜡烛燃烧后还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呢?(学生说)那么,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什么?引导学生猜一猜,学生有的猜到二氧化碳和水。
为了证明咱们猜的对不对,我们通过什么来证明呢?(实验)那好,我们这就来做这个实验来看看我们猜的对不对。
看CAI课件实验方法(介绍演示如何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并告诉学生注意观察干燥的杯子和有石灰水的杯子,杯壁上各有什么现象出现学生开始实验,教师指导同学们刚才试验时,做的都很认真,观察的都很仔细,哪个小组说说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汇报(干燥的杯子有水珠出现,有石灰水的杯子变浑浊)教师讲解:变浑浊的石灰水说明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总结: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生成的这些新物质不能恢复到蜡烛原来的样子了,所以蜡烛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板书)四、生活中的燃烧问: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利用燃烧为我们服务的?(学生自己说说)看CAI课件,你还知道哪些现象呢?问:燃烧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小片段,看CAI课件上的视频哪位同学说说你自己的感受(学生说火灾带给我们的危害和感受)总结:我们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的建筑,在几秒钟就被烧光了,燃烧的破坏力真的很大啊!五、拓展燃烧的秘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燃烧的秘密,其实,关于燃烧的秘密还有很多,比如:怎样让物体燃烧的更旺些,怎样让燃烧的物体熄灭等等。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 冀教版(1)
观察视频和图片,联想实际生活情景中场景,尝试提出燃烧的相关问题。
通过视频和图片来引入,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
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
呈现实验材料,实验步骤。
明确实验要求,发放实验用品和实验报告单,明确实验记录单的填写要求,提醒观察重点。巡视指导。
思考问题:物体在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有序实验,
认真观察燃烧发生了哪些变化,及时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积极思考并回答。
从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获得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实验探究
抛出问题: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在实验记录单上写下自己的假设。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及时出示小提示。
明确实验要求。
组织学生做实验,巡视,做针对性地指导。
积极思考问题,尝试提出假设,及时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尝试设计实验来验证。
做实验,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发现雾霾是怎么产生的?
认真思考并和同学分享讨论。
懂得燃烧产生的物质对空气有很大污染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内容:搜集其他安全标识,并结合燃烧的利与弊,做一篇关于防火的手抄报。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
3.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2.能辩证地分析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13)
20.燃烧的秘密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在探究活动中,能够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⒈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
⒉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科学知识目标:⒈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⒉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燃烧的实验,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三、教法和学法新课标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
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方法,并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影音资料等,把静态的课本材料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
在学法的选择上,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情境,利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现了“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的教育理念。
四、教学准备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打火机、棉花等演示材料,并为学生准备了打火机、蜡烛、烧杯、石灰水、纸片、木片、布片、镊子等分组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用时3分钟)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学生深入探究的动力源于对问题的兴趣。
因此课一开始,我先请一名学生与我合作一个小实验:当我把棉花慢慢点燃,这一直观的感受立即把学生引入了问题情境,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棉花在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学生在回味实验后,会从颜色、气味、灰烬等方面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燃烧现象的热情,引出本课课题——燃烧的秘密。
这既考察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又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用时20分钟)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是学生亲历猜想、合作实验、观察现象和共同交流的过程。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21)
《有趣的变化——燃烧的秘密》详细教案执教:卢龙县第四实验小学王保红一、教学内容分析:《燃烧的秘密》是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学期《有趣的变化》单元中的一课。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产生新物质的基础上,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燃烧是发生怎样变化而设计的。
本课设计思路是,从观察多种物体燃烧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具体的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的猜想、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整理资料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燃烧给人们带来的正反两面的影响,增强学生安全用火意识。
二、教学目标:1.观察记录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
2.对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物质进行假设。
3.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能说出燃烧时产生的物质。
三、教学重点:假设并验证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四、教学难点: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新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五、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可燃烧物品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托盘、打火机、漏斗、烧杯、蜡烛、镊子、澄清石灰水和实验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推测现象导语: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请同学们推测一下:当点燃这个“火”字时,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呢?(教师出示一个用棉花做成的一个“火”字,贴在托盘上。
)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
2.观察演示实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预测学生回答:火瞬间燃烧了棉花拼成的“火”字;看到了红色的火苗;看到棉花烧完后,还残留一些灰烬。
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像棉花这样被点燃的现象,在科学上我们称其为“燃烧”。
(板书:燃烧)3.激发兴趣导语:燃烧有很多秘密,你想知道什么?预测学生回答:我想知道燃烧的东西会不会和没燃烧的东西一样;我想知道燃烧后会不会有特殊的气味;我想知道火会不会瞬间把黑板一样大的棉花点燃……小结:各组同学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相信这节课我们一定能揭开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
2、了解燃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
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四、教学用具: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08年北京奥运会在哪一天开幕?现在奥运会圣火正在世界各地传递,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正是物质的燃烧形成了火,看着烈火熊熊燃烧,我们不禁想问,燃烧有什么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迷端。
(二)、讲授新课:一、物质燃烧时有什么现象1、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观察你们的桌面上都摆放着什么实验器材?像纸、布片、木条、蜡烛都属于可以燃烧的材料。
坩埚钳,沙盘是实验器材。
介绍实验器材的用法。
2、想一想这些材料,它们在燃烧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象?我们在做燃烧实验时,要注意将观察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注意观察火焰颜色、燃烧后有没有灰烬,气味,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这些物质在燃烧时产生的相同现象是什么?不同现象是什么?3、分组实验探究:物质燃烧的现象4、实验结束,请同学汇报实验观察记录。
5、同学们发现了物质燃烧的第一个秘密:物质燃烧时会发光,发热。
那是不是发光、发热的现象都是燃烧?不是。
例如电灯会发光、发热,但并不是燃烧。
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刚才燃烧的这些物质,他们燃烧以后还是不是原来的物质?它们都生成了其它的新物质。
原来燃烧时不仅会发光、发热,还会生成新物质。
二、物质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1、点燃火柴,这是燃烧现象吗?点燃蜡烛,这是燃烧现象吗?那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了?让学生展开讨论,简单叙述理由。
最新冀教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燃烧的秘密》公开课教学设计
《燃烧的秘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
2.了解燃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
课前准备木片、纸板、布条、干树叶、动物毛皮、蜡烛、秸秆、铁盒、火柴、烧杯、石灰水、干布、实验记录表、各种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火”字(CAI)。
2.提问:这是什么字?见过火吗?研究过火吗?3.谈话:物体燃烧会产生火,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物体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寻燃烧的秘密。
(板书课题:燃烧的秘密)二、新课学习(一)物体燃烧的变化。
[教师提问]:物体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你们能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来了解燃烧的秘密吗?(板书课题)[学生活动] :先猜想燃烧时发生的变化,然后填表。
[实验验证] :1.实验前教师教育学生注意安全用火,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便燃烧。
2.学生分小组实验,验证猜想。
并把观察结果填在表中:物质燃烧的变化物体猜想实验火焰颜色气味火焰颜色气味纸片布片木片干树叶实验结论:[学生讨论]:这些物体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二)蜡烛的燃烧。
[教师提问]:蜡烛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么它燃烧后生成什么?[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把猜想填入表中。
[教师提问]:1.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存在?2.大家都知道,我们呼吸时,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老师这里有一杯澄清的石灰水,你往里面吹气,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3.用这个办法可以验证二氧化碳的存在,你们也能用实验验证蜡烛燃烧后的产物吗?[实验验证]:1.学生做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有趣的变化
20.燃烧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
2.了解燃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
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
五、教学用具: 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课件。
六、教学思路:
1. 选几种不同材料燃烧,观察它们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 对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提出假设,再用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3. 了解燃烧过程是否可逆。
4. 结合课本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存工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危害。
5. 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搜集到
的有关火灾事例,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解一些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七、课前准备:
1. 上网查找有关燃烧对人类的意义及危害。
2. 利用假日各学习小组,请到消防大队及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方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有关火灾案例、张贴的安全图标等内容。
3.分组材料:纸张、布、木条、干树叶、蜡烛、火机、酒精灯、镊子。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
(二)引入新课:
天上的火,来到人间,火在大地燃烧,让愚昧化作文明;火在宇宙燃烧,使黑暗趋向光明,为
什么火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进?那么人们如何保留火种,今天让我们对火,即燃烧作一个初步的科学解释。
(三)讲授新课:
一、物体燃烧的变化
[教师提问]:物体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你们能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来了解燃烧的秘密吗?(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先猜想燃烧时发生的变化,然后填表。
[实验验证] :
1. 实验前教师教育学生注意安全用火,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便燃烧。
2. 学生分小组实验,验证猜想。
并把观察结果填在表中:
物质燃烧的变化
物体猜想实验
火焰颜色气味火焰颜色气味
纸片
布片
木片
干树叶
实验结论:
[学生讨论]:这些物体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二、蜡烛的燃烧
[教师提问]:蜡烛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么它燃烧后生成什么?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把猜想填入表中。
[教师提问]:1.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存在?
2.大家都知道,我们呼吸时,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老师这里有一杯澄清的石灰水,你往里面吹气,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3.用这个办法可以验证二氧化碳的存在,你们也能用实验验证蜡烛燃烧后的产物吗?
[实验验证]:
1. 学生做实验。
2. 把观察现象填入表中:
蜡烛燃烧
猜测:实验:杯壁上的现象
生成了________ 干燥的杯子说明有_________生成
有石灰水的杯子说明有_________生成
实验结论:
[学生讨论]:
1. 物体燃烧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 燃烧过程是可逆还是不可逆的?
[教师小结]:物体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此过程是不可逆的。
三、燃烧的应用
[提问] 燃烧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如此重要,那么人们是怎样利用燃烧的,它又会带来哪些危害?
[学生讨论]: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把自己查找的资料与小组同学交流,达成共同结论。
[学生交流] :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
[屏幕显示] :人类如何利用燃烧及燃烧带来的危害的资料和图片。
四、安全知识教育
[讲述]: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玩个猜猜看的游戏好不好吗?
[屏幕显示]:出示一些安全标识的图片及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让学生猜它表示的意思,并要求学生牢记。
[问题讨论] 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场,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油库、面粉加工厂、锯木厂、纺织厂、矿井、煤
气站、加油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学生交流] 各学习小组结合自己的实际调查情况将上述讨论结果进行交流。
[讲解归纳] 教师讲解可燃物爆炸的原因及易燃物和易爆物在生产、使用、运输、贮存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小结: 请你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
九、课后记:本节课贴近生活,学生学得积极活跃。
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