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在易艺术歌曲_桥_的钢琴伴奏研究

合集下载

艺术歌曲《家》《桥》《盼》创作与演唱研究

艺术歌曲《家》《桥》《盼》创作与演唱研究

湛的创作技法。

(二)《家》之创作分析《家》创作于1998年,词作者是附加著名作家孙新凯。

当时的陆在易正在上海歌剧院工作,一方面是多年都在上海求学和工作,与家人聚少离多,人到中年后难免会有思乡情绪。

另一方面则是香港刚回归祖国,所以也借这首作品表达了对祖国统一欣喜之情。

从整体来看,作品采用了单二部曲式结构,在d羽七声调式上行进发展,因而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作品的一开始,作者先采用了四五度叠置和弦,获得了空旷辽远的音响效果,同时也使民族化色彩得到了强化。

而且作者在开始部分就通过速度变化为全曲埋下了伏笔。

一开始是柔板,先渐快又渐慢,正是游子想要回家探望却又不知道何时能回去的复杂心情。

A段“家啊家,家在哪?家不在人家的屋檐下”,这三句的伴奏织体采用了柱式和弦的长琶音,与旋律形成了良好的呼应,突出了一种倾诉感,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家在长长的乡愁里”一句,伴奏织体从之前的柱式和弦变为了分解和弦,节奏紧凑,速度加快,迎来了A段情绪的最高点。

仿佛家乡就在眼前,正张开怀抱迎接自己。

随后速度减弱,旋律也变为了连续的下行,预示着A段的结束。

A段与B段的连接部分,为了使情绪得到预先烘托,作者采用了大跨度的上行音阶,随后是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的交替运用,每两个小节一换,分别对应两种不同的情绪和形象。

柱式和弦对应的是坚定地回家之情,分解和弦则是对现实无奈的写照,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乐曲情感得到了立体化的呈现。

尾声部分中,作者再次使用柱式和弦作为伴奏织体,与旋律一唱一和,互为补充。

一个“啊”字可谓是百感交集,又有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奈,表现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思考。

作品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旋律也没有大幅度地跳进,却给人以深情和质朴之感,特别是最后的虚词“啊”,更像是中国画中的留白,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回味空间。

(三)《盼》之创作分析《盼》创作于1988年,虽然在时间上要早于《桥》和《家》,但是却经常放在三部曲的最后一位。

简析陆在易艺术歌曲《桥》

简析陆在易艺术歌曲《桥》

浅析陆在易声乐作品《桥》音乐学专业学生李国迎指导老师岳雷摘要: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陆在易作品《桥》,创作于1981年。

《桥》《家》《盼》三首艺术歌曲在2001年获得第一届金钟奖。

陆在易在中国艺术歌曲方面的贡献卓著。

《桥》这部作品情感真挚、词曲结合完美,旋律优美流畅,浓郁的乡土特色使这部作品美感丰盈。

本文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歌曲的二元化特征等方面浅析此作品的艺术特征以及对于歌曲的处理和演唱体会。

关键词:陆在易《桥》;艺术歌曲;处理和演唱体会Lu Zai Yi of work in "bridge"Student majoring in Musicology Li GuoyingTutor YueLeiAbstract: The well-known composers of contemporary works in vulnerable land "bridge", created in 1981. "The Bridge", "home ", "hope" three art songs in 2001 for the first annual Golden Bell Awards. Lu Yi in China in terms of art songs and well. "The Bridge" sincere emotion this work,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lyrics, smooth melodies, strong loc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undance of this work. This paper from the works of creative background, tuning tone, musical structure, the song features the dual aspect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is work and for the treatment of songs and singingexperienceKey words: land in the easy "bridge"; art song; processing and concert experience引言:陆在易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由于陆在易所取得的卓越的艺术成就,1993年曾由多家单位联合,为他举办了“上海之春”音乐节历史上第一个个人作品音乐会,被誉为“国内最高水平的个人作品音乐会之一”。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桥》《家》《盼》的创作特色及演唱处理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桥》《家》《盼》的创作特色及演唱处理

第一章艺术歌曲的概念界定与主要特征声乐属于音乐范畴,艺术歌曲是声乐作品的一种。

在人类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时候音乐的代名词就是声乐,由此可见艺术歌曲比其他任何音乐形式(如室内乐、钢琴曲等)的存在都要早好几个世纪。

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再到二十世纪和近现代,艺术歌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我们当今意义上的艺术歌曲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形成的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其代表人物有舒伯特、舒曼、沃尔夫、勃拉姆斯等等,其中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成就最高,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

对于这种音乐体裁形式,中外许多音乐类刊物上都有明确的界定,如《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这样定义艺术歌曲:“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

”①《音乐百科词典》中这样写道:“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的创作的歌曲,多为独唱曲。

”②《牛经简明音乐词典》对艺术歌曲的界定是:“它们产生乃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运动的成果。

”③《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这样表述:“一种由专业作曲家创作且与民歌相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

”④艺术歌曲能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而存在,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

其主要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歌词大多选自著名作家所作的的诗词,这些诗词一般文学性强且富有音乐感,诗词内容丰富、抒情性强(个人情感的抒发)、富有诗情画意、思想深邃等等。

2.其篇幅比较短小,且结构精致。

作曲家在创作时音乐的写作和表达都非常细腻,因此,演唱时要特别注意细节,表达要到位。

3.往往为指定声部而作,因为每个声部的声音线条与色彩所能表现的艺术形象和情感是不一样的。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4月, 第210页。

②缪天瑞主编:《音乐百科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10月,第706页。

简析陆在易艺术歌曲《桥》

简析陆在易艺术歌曲《桥》

浅析陆在易声乐作品《桥》音乐学专业学生李国迎指导老师岳雷摘要: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陆在易作品《桥》,创作于1981年。

《桥》《家》《盼》三首艺术歌曲在2001年获得第一届金钟奖。

陆在易在中国艺术歌曲方面的贡献卓著。

《桥》这部作品情感真挚、词曲结合完美,旋律优美流畅,浓郁的乡土特色使这部作品美感丰盈.本文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歌曲的二元化特征等方面浅析此作品的艺术特征以及对于歌曲的处理和演唱体会。

关键词:陆在易《桥》;艺术歌曲;处理和演唱体会Lu Zai Yi of work in ”bridge"Student majoring in Musicology Li GuoyingTutor YueLeiAbstract:The well-known composers of contemporary works in vulnerable land "bridge”,created in 1981. "The Bridge", ”home ”, "hope" three art songs in 2001 for the first annual Golden Bell Awards。

Lu Yi in China in terms of art songs and well。

”The Bridge” sincere emotion this work,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lyrics,smooth melodies, strong loc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undance of this work. This paper from the works of creative background,tuning tone,musical structure, the song features the dual aspect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is work and for the treatment of songs and singingexperienceKey words:land in the easy ”bridge”;art song;processing and concert experience引言:陆在易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由于陆在易所取得的卓越的艺术成就,1993年曾由多家单位联合,为他举办了“上海之春"音乐节历史上第一个个人作品音乐会,被誉为“国内最高水平的个人作品音乐会之一”。

探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探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探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摘要:陆在易是当代的一位资深的作曲家他借鉴传统的作曲技法,吸收民族音乐的精华,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在中国乐坛享有盛誉。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歌词平实,涵蓄深刻,旋律婉转、流畅,具有浓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性质。

他的艺术歌曲充满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伴奏特点一、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陆在易,1943年出生于浙江余姚县(今属慈溪市)的一个水乡小村。

艺术歌曲三首《桥》《家》《盼》《我爱这土地》《望乡词》及艺术化通俗歌曲《故乡雨》在20XX年、20XX年与20XX年分别获首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在新时期2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持之以恒的深情关注和哲理审视,成为他为之不倦歌唱的主题。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情感丰富、内涵深刻,且具有浓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气质,尤其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更具特色。

他深刻理解艺术歌曲体裁的艺术特征和美学规范,深刻研究中国语言的特征,在借鉴前辈们创作艺术歌曲的宝贵经验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了具有民族风格、个人风格的艺术歌曲。

陆在易从小喜欢粤剧,学习民族乐器,有着深厚的中国音乐文化底蕴。

他创作艺术歌曲,首先建立在对我国民族音乐风格的深刻研究基础上,其次是对祖国语言的悉心研究。

他努力研究“腔”与“词”的关系,即曲调与词的关系,对汉字的四声走向与音乐旋律声腔的紧密结合有较细致的研究。

他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及吸收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前辈们的宝贵经验进行创作。

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用他本人的话说是深刻认识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创作技术的积累。

他热爱大自然,是大自然美丽的风景赐予了创作的灵感。

社会中人与人的真诚相待,人们纯真而朴实的情感是他歌颂的主题。

陆在易忠实于现实人生,努力挖掘和表现人性,把自己要宣泄的真情实感,要表达的哲理思考,用所掌握的各种音乐技法真诚地袒露给听众。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作者:张珊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06期摘要:陆在易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也是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其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情,更有着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本文以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桥》为例,结合陆在易本人的家国情怀和创作背景,对其创作的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陆在易; ;艺术歌曲; ;美学; ;意境中图分类号:J60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05-02艺术歌曲源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虽然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在众多音乐家的努力下,扎根民族文化的沃土,积极学习西方艺术歌曲写作手法的精华,艺术歌曲在中国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路程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发展到今天,众多音乐家已经创作出了大量的符合我国民族传统、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用中国的语言演唱的中国艺术歌曲,而陆在易先生就是我国当代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一、艺术歌曲《桥》的创作背景(一)作曲家简介陆在易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个有着江南水乡风情的小村,自幼喜欢粤剧,学过民族乐器二胡和竹笛,经贺绿汀的指点,先后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大学部进行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先后任職于上海京剧院、上海乐团。

从陆先生的这些经历和他从小到大所处的环境来看,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他的艺术创作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底蕴;他热爱祖国,因此他的大量作品都洋溢着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深切关注的赤子之情;他拥有传统文人情怀,因此他的作品热衷于“乡愁”这一中国人传统审美情结。

曾获首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的三首艺术歌曲《桥》《盼》《家》就将陆先生的创作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创作背景《桥》创作于1981年,是陆在易先生创作的第一个代表性时期,陆先生的创作生涯有两个代表性时期,即80年代的“阳光歌者”以及90年代被称为“忧患诗人”的时期,80年代的作品多为抒情性、颂扬祖国大好河山一类。

清新秀美 诗画江南——陆在易艺术歌曲《桥》的作品赏析

清新秀美 诗画江南——陆在易艺术歌曲《桥》的作品赏析
二 、结 构分 析
二段曲式为中国歌 曲常用的曲式结构 , 也 是建构在这一结 构基础上的作品 ( 见下表) 。作品 A段是以 “ 起一 承一转一合 ”为结构 形态 的 4句 ,但 4 个 句子长短 不一 ,体现 出中国传统文化 中 “ 意散 ” 的特点 。但 4句之间有环环相扣 ,联系密切 ,旋律风格温婉清新 ,呈 现出江南桥水相映的秀美画卷 。B段先述人 ,后转 而抒情推 向作 品高 潮。B段没有再现部分 ,但整个作 品相互呼应 ,相互关联 。如 B段结
尾 ( 5 3 小 节 ) 回应 A段 结 尾 ( 2 4小 节 ) ,尾 声 除 了 在 音 型 上 采 用 连 接 的材料 以外 ,其水滴声也是在意境上形成对引子 中水的 回应 。桥不离
3 5 / 音 乐 教 育 与 囟 作/ 2 o l 5 5
水 ,作品处处 用江南 的水作为主导贯穿全 曲 ,显示 出陆先生对音乐结 构强大的掌控能力 。
结 构

二段 曲式 A 连接 B c o d a
级 结构 引子
二级 结 构
小 节
a ( 起) b ( 承) c ( 转) a ・ ( 合)

d ’
e l
1 - 1 l 1 2 - 1 6 1 7 - 1 8 1 9 — 2 0 2 1 - 2 6 2 6 - 2 9 3 0 - 3 3 3 4 - 3 7 3 8 — 4 5 4 6 — 5 4 5 5 - 5 9
3 6 / 音乐教育 与钠 ̄  ̄  ̄ / 2o 1 5 . 5
和弦 ,G大小 7和弦及带变化音 的 E小 7和弦 。每个 和弦连接 自然 , 色彩浓淡相宜 ,别出心裁。陆先生笔下 的水五彩缤纷 ,每每弹这个前 奏 ,都让我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 主题进入 ,水乡的小桥 “ 姿”态多 ,石板缝里 长藤 萝。陆先生这 里用 了 B小三和弦第一转位接 E小三和弦去点缀这个 “ 姿态多” ,江南 水 乡那一座座千姿百态 的桥 ,随着这三个字 的映入眼帘 。驻足岸边 , 看那 略带斑驳 的石板围墙上长满一 片片的藤蔓 ,忽然发 现 ,这声与人 已完全进入江南画卷 。C 句与 a ’句作曲家用条条不 同的玉带来 描绘形 态各异的 “ 桥”映在碧波荡漾 的水 中。这里 的妙 笔是这个 “ 碧 ”字 , 作 曲家在 2 3 小节 “ 碧”字这个 B音给了个属 7 — 1 3 和弦 ,随后在 2 4 小 节 的装饰音采用 了 B小三和弦 D、 、B三个音与 C 、 、B音 4度叠 置的和弦组合在一起 ,形象 地描绘 出江南这碧玉 如翡翠 般的水 ( 见谱 例) 。这些音响的组合新颖却又含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儿 ,从音响的组合 可 以听出陆先生对江南情有独钟的情怀 。

从钢琴伴奏视角分析陆在易艺术歌曲民族风格——以《桥》《家》《盼》三部曲为例

从钢琴伴奏视角分析陆在易艺术歌曲民族风格——以《桥》《家》《盼》三部曲为例

SONG OF YELLOW RIVER2023/ 061981年在江苏吴县生活时谱写的曲谱。

在这里的生活让作者回想起自己的故乡,同时这个时期正是刚刚经历社会动荡,经济复苏的时代,陆在易在创作中表达了浓浓的思乡真情和歌颂自然之美。

2、《家》创作背景《家》是陆在易艺术作品中传唱度最高的一首,由福建著名词人孙凯新创作歌词,歌词表达了游子在外,心系故乡的无奈与惆怅。

陆在易先生在阅读词作后受到歌词的感染,从主人公的角度出发,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了这首惆怅凝重的艺术歌曲。

3、《盼》创作背景《盼》创作于1989年,和《桥》属于同一时期,情绪表达也有所相似,但1989年已经是陆在易“阳光歌者”时期的后期,此时已经出现“忧患诗人”时期的风格,虽然和声,钢琴的编配依然是阳光轻快的风格,但主题表达是盼望游子回归,与《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桥》《家》《盼》三部曲曲式分析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常采用二段体,《桥》《家》《盼》皆采用二段体所作,各部分之间用钢琴伴奏与独唱互相连接。

《桥》《家》《盼》三部曲皆是采用中国民族调式所作,从美学角度看,听众判断作品是否具有美感首先是基于历史观,具有中华民族曲调特征的作品会自然引起中国人的熟悉感。

(一)《桥》曲式分析《桥》曲式结构大致可分为:前奏+A段+间奏+B 段+尾声。

引子部分,音乐一开始,以流畅的琶音演奏自由流畅的主题,给予听者无限遐想,立体展现出江南水乡的风貌引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音乐的第一段使用的是标准的中国民族风格的“起”“承”“转”“合”结构,节拍具有自由性,“起”“承”“转”“合”的小节数量并不一致,旋律小调色彩浓郁,钢琴部分则是以大调的和声效果为主,属于“异调配置”的手法。

(二)《家》曲式分析以《家》为例,《家》为二段体,结构为:前奏+A 段+间奏+B段+尾声。

全曲共57个小节,引子共5个小节,中间基本以4小节为一个乐句。

前奏部分,第一个和弦一出,就奠定了全曲的基调,用“商”“角”“羽”构成中国风格的和弦形式,紧接着五声音阶以大幅跳进的形式出现,将全曲的民族风格引出,进入第一段,歌词与柱式和弦的搭配使用则让民族化的和声效果得到丰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9月第5期浙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ZHE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Septe mber 2007No 5收稿日期:2007-08-04作者简介:李晨(1970-),男,江苏南通人,浙江教育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

陆在易艺术歌曲 桥 的钢琴伴奏研究李 晨(浙江教育学院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摘 要:钢琴伴奏声部是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是与演唱声部等同的,这是艺术歌曲在创作上的重要特点。

陆在易所作艺术歌曲 桥 的钢琴伴奏部分在和弦写作多样化与音型、节奏的合理布局等方面都体现了伴奏在歌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陆在易; 桥 ;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图分类号:G614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74(2007)05-0093-04艺术歌曲源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它有一些区别于其他类型歌曲的特征:(1)它的歌词是具有较高艺术性的文学作品。

(2)它的声乐部分与器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钢琴或乐队部分起的作用绝不只是单纯的伴奏,而是与演唱者平等的 演奏者 [1]。

这些特征可以从国外古典时期及浪漫时期的艺术歌曲中发现,如:贝多芬、舒伯特、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作品。

中国的艺术歌曲起步较晚,但从一开始就具有既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又注意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的特点[2],如赵元任的 教我如何不想她 、张肖虎的 声声慢 等。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逐渐涌现出一些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家,陆在易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桥 [3]是陆在易创作于1981年的一首艺术歌曲,描绘的是一幅游子眼中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钢琴伴奏部分的写作无论从中西风格的结合,还是音型的安排等都恰到好处地衬托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

正是因为钢琴伴奏部分与歌曲融为一体,因此,这首歌曲就像呈现在听觉世界里的一幅江南水墨画,写意与具象并举,浓墨与淡彩共存,令人遐想无限。

本文将从两方面对 桥 的钢琴伴奏部分进行分析。

一、和弦多样化歌曲除了前奏为小调式之外,基本以大调式为主线贯穿全曲,伴奏部分的写作中穿插色彩变音,使歌曲的风格从纵向上呈现出多样化,暗合了江南风景中 一步一景 的特点。

表1 前奏中的和弦性质小节和 弦123 4567 89 10 11九和弦 大七和弦 小三和弦小三和弦 减三和弦小三和弦 大七和弦减小七和弦 小三和弦小三和弦 大三和弦 减三和弦小三和弦 大小七和弦带倚音的小三和弦 小三和弦歌曲前奏(第1小节 第12小节)中的和弦性质见表1。

其中第1小节中用了三种不同性质的和弦,并且在前两个中还带有大七度这样具有动荡感的音程,因此在一小节中能如此迅速地更替和弦勾勒出主人公在离乡多年后,又将再次踏上故土时急迫而不安的心情;接着在第2小节出现的减三和弦所特有的内敛感则为这种心情埋下了伏笔,仿佛随着故乡的临近,主人公心中的急迫感也越来越强;到第4小节为止是前奏的前半部分,其中出现的大七和弦与第1小节相呼应;在色彩上,第5小节至第6小节中减三和弦与小三、大三和弦的递进关系,与其后大三和弦至减三和弦的跳进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和弦力度由弱到强,第8小节中出现的大小七和弦将和弦力度做了缓冲,并逐渐进行至前奏部分的主和弦。

接下来,歌曲进入了本体部分,首句为大调式,明亮的调式色彩将前奏中急迫紧张的心情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展现在主人公眼前似曾熟悉的江南水乡画面。

表2 第一段中的和弦性质小节第一段和 弦12 16第一部分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 小七和弦 小三和弦17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第二部分第三部分间奏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 小七和弦大七和弦 小三和弦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小七和弦 大小七和弦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小七和弦 加六音的大小七和弦 大三和弦小七和弦 加六度音的大三和弦大七和弦 小三和弦第一段(第12小节 第25小节)中的和弦性质见表2,从第17小节开始至第25小节为歌曲的第一乐句,共分为三个小部分:第一部分(第12小节 第16小节),结构较松散,节奏较自由,描绘了静卧水乡的小桥姿态;第二部分(第17小节 第20小节)随着画面的展开,刻画了主人公看到小桥后激动的心情;第三部分(第21小节 第25小节)的情绪与第一部分相呼应,较为舒缓。

在这三部分中,和弦性质的变化并没有前奏那么丰富,基本以大小三和弦为主体进行穿插变化,和弦力度上显得较舒缓,但此句仍有几处点睛之笔,就是将中国民族调式的色彩嵌入了旋律之中。

如:第16小节,右手和弦的平行五度下行,通常在和弦进行中平行五度的连接是禁忌,但在中国乐曲中则较常见,而且尤以下行效果为好,这在 夕阳箫鼓 等乐曲中已有印证,德彪西的作品 棕发少女 也使用了这一技法来表现东方色彩,而此处的平行五度下行因持续低音的陪衬,则有一种空灵感,很好地描绘了水乡的静谧之美;而第23、24小节中以替代音形式出现的大小七和弦,在右手部分的排列上采用了纯四度叠置的方法,从和弦效果看,中和了C1到B1之间的不谐和感,从结构看,用B1代替A1削弱了大小七和弦的刚性,使其产生了飘逸感,一方面和弦的连接功能没有被破坏,另一方面增加了民族特色。

接着是四小节的间奏,前二小节是小七和弦与加六度音的大三和弦,这两个和弦的民族特性较强,后二小节为大七和弦与小三和弦。

短短的四小节后又回到小调式。

第二段从大调开始,旋律的节奏采用了切分的形式,使旋律具有推动感,表达了主人公看到故乡熟悉的风土人情后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这一乐句也分为三个小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为一个上句,两个下句,上句旋律起伏不大,下句则相反。

94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表3 第二段中的和弦性质小节第二段和 弦30 3738 4041 4243 4445 4647484950515253 5657 60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尾声加六度音的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大三和弦 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 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加六度音的小三和弦加六度音的大三和弦 加四度音的小三和弦小三和弦 大三和弦主和弦降低三音后产生的小三和弦小三和弦 加二度音的小三和弦大三和弦 小三和弦降七级音上产生的大七和弦 主音上产生的大七和弦加四度音的小三和弦小三和弦 加六音的大小七和弦 大三和弦大七和弦 在第二段中出现了很多加音和弦(见表3),使旋律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加音后产生的大二度委婉舒缓的的音程效果,适度地描绘了江南水乡风情中的 柔 ,这与旋律中表达的主人公归来后激动的心情相呼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47小节降低三音后变成小三和弦的主和弦,这与前句同旋律所运用的大三和弦形成了力度对比,但在重复句中使用同主音的小三和弦,正是曲作者的精彩之笔,这样写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激动而表面平静的状态,同时也为演唱者和伴奏正确处理此处作了暗示。

在尾声部分,作者运用了大七和弦的分解形式,描绘了桥下河水随主人公的思绪慢慢荡漾开去,颇具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之意。

二、完美的音型与张弛有度的节奏动静搭配得当、形式错落有致是这首歌曲音型的特点。

由于此曲是以江南水乡作为背景写作,所以在选择时作者选择了如琶音、分解进行等流动性较强的音型,以此来描绘动态的水景;同时作者穿插使用的柱式音型来描绘水乡的静景,可谓动静皆宜,相得益彰。

前奏描绘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河中荡漾的水波,二是主人公按捺不住、看似平静的心情。

为了能恰当的表现这两方面的内容,曲作者采用了柱式音型琶音奏法以及快慢交错的节奏。

前奏中的第1、2和第5、6小节,连续半拍的和弦琶音表明了两种意思,一是模仿潺潺流动的河水,二来表现了主人公急迫的心情;在第3、4小节用柱式音型作了语气上的停顿,并没有让前面的乐思继续发展下去,有欲言又止之意。

接下来的后半部分与前面是同样的安排,不同的是停顿的时间较前面长,而且后五小节的柱式音型写作非常简洁,这样做是为了与歌曲本体进行无缝衔接,符合绵延展开的乐意。

歌曲第一段的第一部分演唱速度为Adagio,第一部分共四小句,歌词将江南水乡的静景通过小桥勾勒出来,使水乡特有的湿润感跃然眼前。

这里采用了柱式音型,只是在旋律延长的地方做了和弦式的陪衬,用以和歌曲旋律作呼应,其余均为柱式音型,很好地勾勒出水乡静谧安详的画卷。

同时这样的安排给演唱者的二度创作以极大的自由,歌曲第一段的首句中第1、3、4三小节演唱部分的旋律较密集,与之相对的伴奏部分则用了几乎静止的音型,在第2、5小节采用了与旋律相呼应的写法,恰似旋律的回音。

在歌曲起始时,曲作者并没有采用较厚重的音型写作,而采用了留白的手法,把思乡情与秀美的水乡景色有机的结合起来,呈现于听众眼前。

第二部分演唱速度为Moderato,为了陪衬歌曲旋律中体现的急迫心情,此处将音型安排得95第5期 李 晨:陆在易艺术歌曲 桥 的钢琴伴奏研究96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较密集,特别是在第17小节,伴奏音型的节奏与旋律同步,和声层加厚。

在这段的首句四小节(第17小节 第20小节)中,前二小节旋律呈上行,后二小节为下行,头尾两小节的音符以级进为主,中间两小节大跳居多,将乐意的展开与收拢处理得非常恰当,表达了主人公见到熟悉景物后激动而难以言表的心情。

此处的伴奏做了较少见的连续六和弦级进,并且音型节奏与旋律同步,仿佛是主人公急促的脚步。

在第2、4小节采用了伴奏手法中常见的呼应手法,将歌曲旋律在伴奏声部进行发展,使伴奏部分与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三部分的音型采用了柱式音型与第一部分呼应,与间奏连接前采用了与间奏一样的音型 分解式音型,这样就做到了过渡自然。

第二段的第一部分旋律起伏不大,叙事性较强,歌词通过对 姑娘 老汉 我 三个人物的动态描写,刻画出水乡人生活的悠闲与惬意,以及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伴奏音型为带低音的完全分解音型,这种音型平稳舒缓,第30到37小节是这首歌曲中音型最规范的部分,其中歌曲旋律、伴奏右手部分的分解和声层与低音层构成了完整的三层次,使伴奏与旋律融为一体。

第二部分右手部分为八度分解音型,强调了旋律的再现,左手为分解音型;第三部分虽然旋律与第二部分相同,但采用的却是柱式音型,暗示歌曲即将结束,并与前奏呼应。

尾奏为右手持续三连音分解音型。

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重要性与歌曲本体是一样的,是作曲家通过运用和弦、音型等要素使伴奏与旋律成为统一体,从而达到更深刻揭示歌曲内涵的目的。

陆在易艺术歌曲 桥 的钢琴伴奏部分,在和弦与音型的运用方面,都达到了这些要求,使这首篇幅不大的艺术歌曲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江南水墨风情画,深深地打动每一位听者的心。

参考文献:[1]张佳林.钢琴演奏与伴奏技巧[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34.[2]陆在易.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我见[J].人民音乐评论,2007(8):34.[3]陆在易.我爱这土地 陆在易艺术歌曲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7 9.A Study of the Piano Accompaniment ofLu Zaiyi s Artistic Song QiaoLI Chen(Art School,Zhejiang Education Institu te,Hangzhou310012,China)Abstract:The piano accompanimen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artistic songs.It has got the same position as the singing and is the important feature of artistic songs in creation.The piano accompaniment of the artistic song Qiao by Lu Zaiyi has reflec ted the importance of ac companiment in songs in the variety of chords composing and the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fig ure and rhythem.Key words:Lu Zaiyi;Qiao;artistic songs;piano accompani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