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仿真试题(一)

合集下载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

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

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

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

“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

“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雅”是规范、典雅。

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

“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

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

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

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

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

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

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

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

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

2024年九省联考新高考考后语文仿真适应性试题卷(一)附答案解析

2024年九省联考新高考考后语文仿真适应性试题卷(一)附答案解析

2024年九省联考新高考考后语文仿真适应性试题卷(一)2024.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们感受一个民族文化的伟大,往往先是从直观领略其文化创造成果开始,继而才认同其文化观念及其所蕴藏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后者无疑是构成一个民族独特文化身份的内在因素与核心所在。

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语境中,人们就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了更多共识,也提出了关于传统再生的各种理论设想,以及实践层面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无缝对接等问题。

中华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与表征,其独特的美学风格与意趣构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核心。

新时代的文化创造离不开对传统艺术资源与美学基因的选择和提炼,文化创新的过程就是对富有时代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审美精神的辨识、认知过程,也是对文化基因进行提纯和重新编码的过程。

因此,继承传统应从文化原点开始,追溯和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本源,选择传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基因作为创新起点。

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关键性概念入手,从中捕捉和把握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或许是实现传统之现代转化的基本进路。

中国古代在文化艺术领域经由长期实践,形成一套独特的美学概念体系,诸如意境、气韵、形神、中道、谐和等。

它既是艺术创作的特征描述,更是艺术观念的特质体现,构成了中华古典审美的重要观念元素。

在这些艺术概念下形成的审美意趣与风格,在世界艺术殿堂中可谓孤标高致、魅力独具。

总体上看,在艺术领域中,西方更多地偏重于具象化、描述式、叙事性的表现,是色彩、画面的视觉冲击与场景讲述,更侧重于诉诸外在感官;而东方中国则偏倚于抽象化、象征式、感悟性的表达,是意境、韵致的营造与境界构筑。

意境美是中国山水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的特征。

唐中期以来,逐步成熟的文人山水画,在笔墨韵致上更加注重依照主体的想象与意趣进行创作,现实形象退居其次,代之以抽象之形和象征之形,并于其中寄寓主体自身的艺术情怀与境界,由此形成“以形捉神”的独特审美创造方式。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

《荀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国语·周语》载:“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五服”之分,置蛮夷于“要服”,与实际情况不符。

岭南属于蛮夷之区,其所在地区应为“荒服”。

“荒服”距离王畿二千五百里,最为遥远。

《尚书·禹贡》云:“五百里荒服。

”《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在诸夏看来,中原(即中国)居天地之中,风土最佳,为文明的诸夏所居;东、南、西、北四方为非边缘,风土各有欠缺,为野蛮的蛮、夷、戎、狄所居,他们的气性、语言、衣服、器用等均不同于中原。

这实际上是一种从地域和民族上划分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的做法。

这种建立在空间距离和华夷之辨上的划分,其实也是政治经济权利的划分。

《史记·五帝本纪》云:“方五千里,至于荒服。

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

”将荒服地区纳入王土,其目的是为了“致异物”,即招致各方不同物产入贡。

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即中央政权通过罗致异物显示四方来朝,而地方政权通过贡物表达对中央政权的承认。

“五服”的划定和“致异物”的一样,都是一种权利划分,汉晋时期地理志的“异物”书写传统与此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中国文学在从古典向现代发生转型变化之际,就在创作中显示了自身的特色。

近代发生的文学变革,虽然以“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相标榜,但其创作带有很深的传统文学印记。

五四文学革命,结束了这种新旧杂糅的状态,但新文学最初的创作尝试,仍免不了要经历一个“小脚放大”的蜕变过程。

这期间,所谓中国特色在创作中的最初表现,是从中国文学的母体中带出来的鲜明胎记。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中国文学受外来影响渐多,取法于外渐成一时风气,但新文学并未就此泯灭中国特色。

只要祛除阐释的遮蔽,就不难看出,在这些新式的外衣下,各体文学创作,仍然具有中国文学的特质。

以鲁迅的小说创作为例,笔者曾把鲁迅的小说分为以下几类:承袭古人“发愤”著书的传统,如“忧愤深广”的《狂人日记》;以古仁人之心,关切民痰,悲天惘人,而以写实笔法出之的《祝福》等;直接继承清代讽刺小说的传统,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冷嘲热讽”的《孔乙己》和《阿Q正传》等;受“诗骚传统”和古代散文影响,如“诗化”“散文化”的《故乡》和《伤逝》等;化用笔记文体,而以“油滑”之笔出之的《故事新编》等。

这些都留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传统印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因为有“革命文学”的提倡和左翼作家的实践,成长期的现代中国文学,在接受传统浸润的同时,又自觉地开发民间资源,汲取民间滋养,逐渐在民族化、民间化的方向上,凝聚自身特色。

到四十年代的根据地、解放区文学,“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成了这期间及此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文学追求中国特色的主要方向。

李季等人的长篇叙事诗创作、赵树理等人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榜样。

他们的作品在改造民间曲艺方面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是这期间的文学锻造中国特色的主要表现。

同样缘起于根据地、解放区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长足发展的“革命历史演义”和“新英雄传奇”创作,是中国特色创作追求的又一重要成果。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屡仆而屡兴、愈挫而愈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千百年来锤炼的“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密不可分。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具有丰富内涵。

其中,包含了反思“时艰”的深沉忧患意识。

从《周易》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包含了“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爱国主义“根”之深、“蒂”之固息息相关。

包含了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气节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推动民族奋进、矢志报效祖国。

包含了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在变革中前进的历史。

中国是有着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国,政治、经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各民族共同铸就了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的历史。

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中国的国家力量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如何在谋求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将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惠及普通国民与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

已成为一项亟待取得突破的事业,而“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推动这一事业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实现有效的共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将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以及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近些年来,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东方卫视出品的节目《这就是中国》,紧扣时代脉搏,积极传达民族自信的精神。

《上新了·故宫》以勃发创新的时代力量,让文物活起来。

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已经建成多语种电视频道,在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实现了节目制作与播出。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弱化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媒介的壁垒。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舞台。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纷纷开通了视频号,利用网络的便捷,提高及时性。

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讲好中国故事”也面临着被“污名化”“政治化”的挑战。

同时,传播技术不断进步,媒体融合全面推进,也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叙事提供了可能性与挑战性。

因此,提升媒体讲故事的能力,便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甚至是历史意义。

尚克和艾贝尔森认为,故事解释着世界,人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故事允许他们看到的世界。

当下的中国不乏好的故事,关键在于如何讲。

不同的媒体类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叙事资质,不同媒体对不同故事类型或者叙事性模式有着特别的适用关系。

有的媒体强调“情境再现”,有的凸显“煽情陈述”,有的注重“理性分析”,有的体现“深度解剖”。

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利用媒体的这些特质,在叙事话语、叙事符号、叙事关系和叙事主体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2025届河南省唐河一中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河南省唐河一中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河南省唐河一中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珍珠陈忠实不用收听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我已确信室内温度超过人体常温了。

墙壁是热的,桌椅是热的,窗户敞开着却没有一丝风,刚用新打的凉水洗浸了头脸,短暂的一阵舒适之后,热汗又涌流出来,胸膛里憋得人简直要窒息了,我关了电灯,锁上门,到河边上去,那儿也许有点夜风。

古老的乡村小镇南头儿,传来一阵弦索声。

我猜定是哪一户有丧事,请来了乐人。

一个沙哑的男声和一个清脆的女声正在对唱。

待走到跟前,一折戏刚刚唱完,围观者交头接耳,说那女的唱得美。

我的心里微微一动,从男人和女人的头上看过去。

她正好放下毛巾,抬起头来。

唔!珍珠,果然是她。

她坐在那里,坦然而又庄重。

我立即转身走开,许是不愿意在这样的场合听珍珠唱戏,许是怕珍珠偶然看见我会使她难堪。

心里却不知是一股什么味儿。

月色朦胧,我坐在柳树下,看着里光粼邦的河水,点燃一支烟……两条又粗又长的黑辫子,两只黑乌乌的大眼珠,活脱就是两颗晶尝的宝石,这是田珍珠。

她是班长,又兼着学校文艺演出队队长,舞蹈和歌唱,都是学校里拔尖的。

尤其是地表演的秦腔清唱,音色纯正,韵味悠长。

记得有一天放学,地抱着一摞作文本,放在我的桌案上,刚要出门,坐在门口的李老师挡住地:“珍珠,不要走!她站住。

宝石似的黑眼珠盯着李老师,“有什么事呀?“唱一段戏!”李老师笑着说。

珍珠唱起来:耳听得谯楼上起了更点,小舟内,难坏了胡氏凤莲。

……这样的事在我心里本来留不下任何记忆的。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

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

《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

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

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

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

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

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

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

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

他说:“屋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意思是说:《离骚》是国情而生文的。

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强》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退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

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

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

”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

《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把自己变成了断片了。

”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在一个工业流水线中,每一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工序,永远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人被死死地捆绑在机器的一个局部上。

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实际上是很不文明的,因为在这里,人不再是人,原本是完整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一个个断片,现代人本性的内在纽带断裂了。

人们的知、情、意被活活地割裂,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了“一代感觉迟钝的人”。

卡尔·马克思也认为“人(劳动者)除掉吃、喝、生殖乃至住和穿之类动物性功能之外,感觉不到自己自由活动,而在人性的功能方面,他也感觉不到自己和动物方面有任何差别。

动物性的东西变成了人性的东西,人性的东西变成了动物性的东西”。

有人可能会提出,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可以自动运转,劳动者的生活也改善了,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类是不是就可以免除人性断片化的危险了呢?情况并非如此。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美国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恰恰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自然结果。

“人对人最有效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类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

”这是马克思的弟子在20世纪向人类发出的新的警告。

为了克服人性的断片化,席勒提出了美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这里说的“游戏”,是指基于审美需要的审美活动,其中又以对文学艺术美的创造和鉴赏为主要内容。

他认定,从感觉的受动性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过渡,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

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

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

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

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

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

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分类管理一直是我国传染病防控的策略,实行动态调整、依法科学管理一直是我国应对传染病的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共有40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

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

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等。

将传染病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要具备相关条件。

在依法的前提下,根据对病原体,疾病的性质和危害性的认识,根据人群免疫力和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力,根据疫情现状和未来走向,聚集专家的智慧、借鉴国内外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决策。

从法理依据来看,当一种传染病可能对公民的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时;国家可以对公民和社会采取高强度的干预措施。

但是当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减弱,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减轻时,国家就应当动态调整干预措施的强度,保证传染病防控措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

如我国曾采取“乙类甲管”的非典、禽流感后回归乙类传染病管控措施,而甲型H1N1流感则并入流行性感冒,按照丙类传染病监测管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将在感染者与密接人员隔离、疫区封锁、交通卫生检疫等防控措施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针对乙类传染病,对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一般不再进行严格的隔离管理,因此,在防控措施调整初期可能会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增加,继而引发药品供应不足,公众恐慌等现象,为此,我国积极针对这些风险准备应对方案,保障调整的平稳过渡。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第一卷(选择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在教化中让人心生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

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

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

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

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

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

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

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

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

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

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

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

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材料二:礼治是传统社会的规则,法治是现代社会的规范,新时代也提出了“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

法治之治平等待人,法治的治理对象包括所有人,对各级各类当权者以及不当权者,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不仅治民,而且治官。

法治相信人皆有善恶,在这方面人与人没有本质差别,掌握权力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高尚的道德操守,教化可能难以让他们抵挡腐蚀和诱惑,即使对圣君贤人廉吏也不能放松制度的监督和制约,不能放任他们在行使权力时为所欲为,要不留面子地严格督察。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登泰山记》)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

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

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出了“风雪”二字,接着便步步深化。

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

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

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

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蒱”,山本来是青色的,现在却白如樗蒱,当然是积雪覆盖所致,于是,严冬的特征被点染出来了。

“绛皓驳色”,山峰蒙雪,当然是白的了,这样,时令的特征又被点染出来了。

在文章中,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

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

其次,繁简得宜,详略得当。

出京都的一路风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

观日出,是重点,因而笔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点染;写泰山的树木、石头,用墨更少,两三字就交代完毕,只要说明清楚就行,没有枝蔓。

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简,更做到繁中有简、详中有略。

例如写日出的情景是详细的,但是,具体的每一句,又是简明的,只用几个字就描述了某一具体的形象。

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

材料二: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

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

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

高考语文仿真试题

高考语文仿真试题

高考语文仿真试题(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狙.(jū)击抽搐.(chù) 吹毛求疵.(cī) 断壁颓垣.(yuán)B.缜.(zhěn)密贻.(yí)误安步当.(dànɡ)车良莠.(yǒu)不齐C.隽.(juàn)永冬蛰.(zhã) 海市蜃.(shân)楼怙.(ɡú)恶不悛D.栖.(qī)息创.(chuānɡ)伤咎.(jiù)由自取改弦.(xián)易辙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戏谑烦躁并行不背责无旁贷B.启讫筹划枉费心机签字盖戳C.觊觎赝品穷兵黩武满目疮痍D.肇事广袤礼上往来始作俑者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阳光虽然为生命所,但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

②他把分散在各处的资料卡片在一起,加以分类。

③中新网北京站2000年12月21日消息称,电子邮件已跃升为计算机病毒的主要传播。

④日本自卫军在有关军事用语上玩弄文字游戏,刻意有别于国际上通用的用语,目的是其军事性、战斗性。

A.必须搜集媒体掩盖B.必需搜集媒介掩盖C.必需收集媒介掩饰D.必须收集媒体掩饰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明哲保身....、洁身自好还是要继续提倡的,如若律己尚且不能,那又如何律人?B.冰心老人生前曾三令五申....地强调中学生要学好作文。

C.真是无独有偶....,你刚才谈的那个骗子行骗的手法,我在别的地方也见到过。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

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

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

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

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

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

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

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

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

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

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超然客公众号深远意义。

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

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2024年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一语文

2024年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一语文

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惊蛰温故知新融汇贯通
B.蘸酒情不自禁人才汇萃
C.糟粕厉行节约珠联璧合
D.痉挛挺而走险明察秋毫
2.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整个房间。

B.秋雨绵绵,如同轻柔的乐章在耳边响起。

C.他的心如止水,不受任何外界干扰。

D.她迈着轻盈的步伐,如同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3.下列选项中,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修改:将“无时无刻”改为“每时每刻”)
B.只要认真学习,成绩就能提高。

(修改:将“认真学习”改为“努力学习”)
C.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很感兴趣。

(修改:将“内容”与“这本书”位置互换)
D.尽管下着倾盆大雨,但他还是准时到达了目的地。

(修改:去掉“下”)
4.下列选项中,符合逻辑顺序的一项是:
A.秋分春分夏至冬至
B.清明冬至白露秋分
C.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D.大雪小寒霜降小满
填空题
1.《离骚》中,“__________,余不忍为此态也。

”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
情操。

2.《赤壁赋》中,“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表达了苏轼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的
感慨。

3.《长恨歌》中,“蜀江水碧蜀山青,__________。

”描绘了唐玄宗对杨贵妃深深的相思之
情。

4.《短歌行》中,“对酒当歌,__________?”表达了曹操渴望贤才、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冰心老人生前曾三令五申 地强调中学生要学好作文。
C.真是无独有偶,你刚才谈的那个骗子行骗的手法,我在别的地方也见到过。
D.要懂得生之可贵,但不可苟延残喘.;要懂得死不足惧,但不必轻易言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清华大学采用网络测试的方法,让考生在网上与教授“高谈阔论”,然后由多名教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考古学在某些地区, 从旅游的极大重要性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在另一些地区,从各种实
际应用中找到巨大优势。最为显著的贡献是在农业考古学领域。因为,在一些情况下,考古
学家可以变得像上帝一样,灌溉荒芜的沙漠或极大地增加谷物的产量。然而他们做到这一点,
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的才能而是通过重新发掘出被遗忘的我们祖先的智慧。例如,纳巴塔人在
两千年之前占据着以色列险恶的内盖夫沙漠,他们生活在城市里,种植葡萄、小麦和橄榄。 空中摄影和考古学已经联合起来揭示出,他们做到这一点是借助一种精巧的系统,把这一地
尊重个人权利基础上的。②主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C•①没有无数个体的道德确认,哪里还谈得上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它正是建立在承认并
尊重个人权利基础上的。②受动性和主动性的统一。
D.①它正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个人权利基础上的;没有无数个体的道德确认,哪里还谈
得上全社会的道德建设。②主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二、(15分,每小题3分)
10.全都能体现宋世景为官清平忠直的一项是
景将绳之以法⑤终日坐于厅事,未尝寝息⑥王显毁之于世宗
列述说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宋世景是当时难得的良吏。当时的左仆射袁怀说他才兼文武,
升他为尚书右丞,因他的仇人王显的诋毁,而没办成。
B.宋世景刚做荥阳太守,便对贪官郑远庆说:我与你关系亲近,应该对你宽容点。你以 前做的坏事我不加追究,以后再做坏事我决不放过。郑仍我行我素,宋世景便要将他绳之以 法。
日之后,终不相舍。”而远庆意行自若。世景将绳之以法,远庆怕,弃官亡走。于是僚属畏 威,莫不改肃。终日坐于厅事,未尝寝息,县吏、里正及诸细民,至即见之,无早晚之节。 来者无不尽其怀抱,皆假之恩颜,屏人密语。民间之事,巨细必知,发奸??伏,有若神明。
尝有一吏,休满还郡,食人鸡豚,又有一吏,受人一帽,又食二鸡。世景叱之曰:汝何敢食 甲乙鸡豚,取丙丁之帽!于是上下震悚,莫敢犯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1题。
宋世景,广平人。少自修立,事亲以孝闻。下帷诵读,博览群言,尤精经义。举秀才, 对策上第。拜国子助教。迁彭城王勰开府法曹行参军。勰爱其才学、节义,雅相器敬。高祖 亦嘉之。迁司徒法曹行参军。
世景明刑理,著律令,裁决疑狱,剖判如流。转尚书祠部郎,彭城王勰每与之,曰:“宋 世景精识,尚书仆射才也。”台中疑事,右仆射高肇常以委之。世景既才长从政,夙勤不怠, 兼领数曹,深著称绩。频为左仆射袁怀引为行台郎,巡察州镇十余所,黜陟赏罚,莫不咸允,
?
勰爱其才学、节义
?
C.
怀大相委重
D.
至即见之无早晚之

9对下列句中带点的虚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中两个“与”用法和意义相同,②中两个“而”的用法和意义也相同。B•①中两个“与”用法和意义不同,②中两个“而”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C•①中两个“与”用法和意义不同,②中两个“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①中两个“与”的用法和意义相同,②中两个“而”的用法和意义不同。
高考语文仿真试题(一)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用铅
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阳光虽然为生命所,但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
《魏书•良吏列传》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决裁疑狱,剖判如流
狱:
案件
B.黜陟赏罚,莫不咸允
陟:
降职
C.文武才略,当今寡俦.
俦:
伴侣(相同的人)
D.王显与高肇有隙
隙:
仇怨
8•下列加点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事亲以孝闻
?
故事寝不报
?
a
■与卿亲,宜假借
?
B.
终日坐于厅事未尝
寝息
?
台中疑事,右仆射高肇常以委之
2他把分散在各处的资料卡片在一起,加以分类。
3中新网北京站2000年12月21日消息称,电子邮件已跃升为计算机病毒的主要传
播。
4 日本自卫军在有关军事用语上玩弄文字游戏,其军事性、战斗性。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明哲保身、洁身自好还是要继续提倡的,如若律己尚且不能,那又如何律人?
怀大相委重。荐之于世宗曰:“宋世景文武才略,当今寡俦,清平忠直,亦少其比。陛下若
任之以机要,终不减古之贤相也。”世宗曰:“朕亦闻之。”广阳王嘉,右仆射高肇,中山王 英共荐世景为尚书右丞。王显与高肇有隙,毁之于世宗,故事寝不报。
寻加伏波将军,行荥阳太守。郑氏豪横,号为难治。济州刺史郑尚弟郑远庆为宛陵令, 多所受纳,百姓患之。世景下车,召而谓之曰:“与卿亲,宜假借。吾至之前一不相问,今
社会公德并不排斥个人权利, 恰恰相反,①。但个人权利从来就不是
无约束的权利,它必须抑制某些冲动,也只能够行使有条件的,为社会所允许的权利,从而
体现为②。
A.①它正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个人权利基础上的;没有无数个体的道德确认,哪里还谈
得上全社会的道德建设。②受动性和主动性的统一。
B•①没有无数个体的道德确认,哪里还谈得上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它正是建立在承认并
投票推荐,最后学校决定是否录取。
B.中国要加入WTO,参与国际竞争,急需把保护知识产权和执行商标法管理好。
C.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因为人口基数大,劳务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 期存在。
D.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具体讲述了一个流氓恶棍在伏法前16年横行乡里的罪恶,其
行径实在令人发指。
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衔接自然的一组是
C•宋世景终日坐在厅堂里, 不管是县吏,里正还是老百姓向他诉说民情,宋世景随时接
待他们。和颜悦色地和他们谈话,为了不使谈话的内容泄露,还把旁边的人支走。
D.由于细察民情,官吏们暗中做的坏事宋世景都掌握了,连吃老百姓两只鸡、拿百姓一
顶帽子的事他都知道,予以责备。使荥阳郡一时吏治肃然。
三、(12分,每小题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