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道教

合集下载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道教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道教

三官殿
(一)山门殿
一般供奉青龙神和白虎神,相当于佛寺的二 王尊。有的道观山门殿即为灵宫殿。
(二)灵官殿
太清癜
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灵宝、元始、道德
道教主要称谓
1.男教徒称道士,又称道士先生。
2.女教徒称道姑,也可称女冠。
3.道观的负责人可称为监院或住持,俗称 当家的。 4.教外人对道士、道姑一般都可统称为道 长。
以东晋道士葛洪、北朝高山道士寇谦 之、南朝宋庐山道士陆修静、南朝齐梁间 茅山道士陶弘景为代表。
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金元以来至今,全国道教形成全真道 与正一道两大教派。 目前全国道教宫观大部属全真派,正 一道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省。
道教的教义
宣扬“道”是“万物之母” 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道教的教义
护法神将:王灵官
王灵官名王善,是宋朝萨真人(萨守坚)的弟 子。后成为道教重要护法神将,专门镇守道观 山门,镇妖压魔。
从明代起王灵官地位开始显赫,许多地方建 灵官庙。
道观的主要殿堂
道观的名称有宫、观、庙、道院等。’称“宫” 的为有特殊地位的道观。道观主要殿堂有:
山门殿
灵官殿
三清殿
玉皇殿
神仙:真武大帝
明代朱棣发动“靖 难之变”向南京进攻时, 传真武曾显像助威。明 成祖朱棣即位后,在武 当山大力营建宫观,历 时七年,真武信仰达到 鼎盛,全国各地掀起修 建真武庙的高潮,武当 山亦成为全国各地真武 庙的祖庭。
神仙:真武大帝
因北方在五行 中属水,故真武又 是水神,有防止火 灾之威力。全国著 名的真武庙还有: 广东佛山祖庙,云 南昆明太和宫,广 西容县经略台真武 阁。
道教的教义
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传统宗教信仰中国道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

传统宗教信仰中国道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

传统宗教信仰中国道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在中国的传统宗教信仰中,道教被视为独特且丰富的一种信仰体系。

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特点在于尊崇自然、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死。

本文将探讨传统宗教信仰中国道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观念,它汲取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长生不死的向往。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发现了一种包容万物,无穷无尽的自然规律。

这种观察和思考逐渐演化成了对道的崇拜。

据传,道教的创始人为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教的核心理念,即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即“道”。

这种道不仅是物质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行为的指导原则。

老子认为,追求与道的合一可以达到人生的圆满,并最终达到长生不死的境地。

二、道教的信仰体系道教的信仰体系是一种复杂而丰富的系统,包括了众多的神灵、仙人和符号。

道教崇拜的主要神灵包括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他们被视为道教的最高神明。

此外,道教还崇拜一些仙人和神圣的山川地理,如八仙、蓬莱仙岛等。

道教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个体的修炼和内在的改变。

道教徒通常通过修炼内丹和保持身心的平衡来追寻长生不死。

修炼内丹是一种独特的炼丹术,通过调整身体的能量流动和调和阴阳的关系,从而达到身心的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此外,道教还有丰富多样的仪式和教规。

道教的仪式包括祭祀、道场和道观的建立等,这些仪式旨在祈求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道教的教规主要包括道德准则和道教经典的学习,它们被认为是实践与道合一的指南。

三、道教在中国的影响道教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教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教提倡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这一观念被广泛接受并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

其次,道教对中国艺术和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道教为主题的绘画、诗歌和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入了道教的哲学和信仰,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和长生不死的向往。

此外,道教的宗教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格。 目前全国道教宫观大部属全真派,正一道主要流行在江南
和港台地区。
张陵之孙张鲁继续弘扬其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 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因老子宣扬“道”,所以“五斗米道” 即为早期的道教。后来,倡导道教的张陵,被称为张天师, 被尊为道教的创始者。
稍后的张角创(太平道),也属于早期道教。
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以东晋道士葛洪、北朝高山道士寇谦之、南朝宋庐山道士陆修静、南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梁 间茅山道士陶弘景为代表。
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二)正一道 正一道是元代形成的道教宗派,江西龙虎山三十八代天师
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录”。 正一道实则江南道教的统一命名,统归龙虎山天师府领导,
以次与北方全真道相对。 正一道集符录派之大成,以行符录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
驱鬼降妖、祈福避灾),奉持主要经典为《正一经》。 正一道士可以有家室、不出家,清规戒律也不如全真道严
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一)全真道 全真道是金初创立的道教宗派,创派人是王重阳。 全真道《道德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修行上重内丹修 炼,不尚符录,不事黄白之术,以修身养性为正道。全真道士须出家,不得蓄妻室,并有 严格清规戒律,建立有丛林制度。元代王重阳七大弟子开创全真七派,尤以长春子丘处机 龙门派势力最大。
中国四大宗教
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课件提纲
一、原始道教阶段 二、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三、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原始道教的产生
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东汉末年,即东 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在蜀中鹤鸣山(今四川省大 邑县境内),张陵(又称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因信徒入 教必须交五斗米,故名之。

道教文化知识

道教文化知识

寇谦之
(365—448) 南北朝时北魏天师道 道士。得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支持,用儒家 思想为指导,改造天 师道,增加礼教内容, 制定乐章诵戒,使道 教由原来不驯服的民 间宗教变成士族宗教。
陆修静
• • • • • • • (406—477)南朝时宋 朝人。对南天师道进行 改革和整顿,建立道官 论功升迁制度,整理道 教经书,使道教斋仪基 本完善,成为创制道教 科仪的第一位大师。
道观的装饰
• 道教宫观殿堂,常以太极八卦图为装饰。八卦太 极图是道教的标志。道教殿堂常用饰物,如: • 日、月、星、辰——仙家的生活氛围; • 扇——善,鱼——裕,水仙——仙,蝙蝠——福, 鹿——禄 • 莺——友情,灵芝——不老,鹤、龟——长寿, 松柏——健康,竹——君子,狮——避邪,麒麟、 凤——祥瑞 • 课堂提问:佛教寺院与道教宫观建筑及布局有何 相同与不同?
真武大帝
文昌帝君
天官财神
护法神将
• 护法神将很多,多属于流传于民间而为道教所供奉的俗神,常见的有: • A、关帝——关帝圣君,关羽。以河南洛阳关林的关帝庙最著名,山 西运城解州的关帝庙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湖北当阳关林为三大关 林。 • 儒称武圣人,释称伽兰神(鼓楼),道称关帝圣君。唯一受到儒、释、 道三教共同尊崇的偶像 • B、王灵官——道教著名护法神将,,相传为宋朝道士王善。天将之 首,镇守山门 • 门神——汉代为神荼、郁垒;唐后为秦叔宝、尉迟敬德 • C、灶王——主管饮食之神,腊月二十三,灶君要上天表人罪状,民 间用饴糖祭祀,希粘其口,以免上天奏人恶事,除夕夜迎其下降。 • D、土地——道教村社的守护神,又叫社神,俗称土地公公,土地婆 婆。民间年年奉祀,以保四方清静,五谷丰登。 • E、城隍——城市守护神。旧时四五月间举行城隍会,抬城隍游行, 后随人扮的判官、小鬼、牛头马面等,以示惩恶扬善。

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目前,中国最流行的五大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其中只有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本文将简单向你介绍一下道教的起源、发展及一些基本知识。

一千八百多年前,道教在四川创立,后来逐渐流行到全国各地。

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那?其实道教并不像国外一些宗教一样短期内由某个人创立的,而是有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

道教最早的组织出现在东汉,三国演义里的张角便是太平道的创始人之一。

历史上确有其人,传说张角是钜鹿人,他又两个弟弟,一个叫张宝,一个叫张梁。

他的手下还有八大弟子。

他们常以治病的方式传道,以河北为中心,经过十余年的时间,信徒总数竟达到了十万之众。

张角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

于公元184年发动起义,起义军皆身着黄巾。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巾起义”。

最后黄巾起义虽然被各地武装镇压了下来,太平道也随着起义的失败销声匿迹,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影响并没有泯灭,直至宋宣宋徽二年的方腊起义还公然尊张角为教主。

顺帝时,张道陵用符水咒语给人治病,借此传教。

因其治病的方法奇特,而且每有奇效,虽有投奔者络绎不绝。

它规定:“凡信徒入教者,必须教五斗米。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叫五斗米教的原因吧。

张天师显然不像张角那么有野心,而是专心发扬道教,他在世时,五斗米教就已经有了道书、教义、组织和戒律,还崇奉老子为教主。

不过在那个天下大乱、自立为王的年代,英雄岂有不出手之理。

果然,张天师死后,其孙张鲁便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政府,虽然最后还是投降了曹操,不过五斗米教正借此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影响日大。

但是太平道和五斗米教的基本信徒都是平民百姓,其传播手段不依赖于官方,其交易简单、组织单纯,被后世称为原始道教。

而晋魏南北朝时期才是道教的成长期。

这一时期涌现了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一批著名的道教领袖,他们从神学理论、组织制度等方面对道进行了改造。

使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关系。

4.2道教

4.2道教

作业: 1.道教的创立时间:_______________,创立人_____________。道教的 经典是_____________。 2.全国道教形成了两大教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 全真道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山符箓”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道教的教义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道教标志为: ______________。 5.斋醮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道教供奉的尊神中“三清”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四御”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三官(三元大帝):天官、地官、水官 天官——赐福、地官—。) 4)神仙 日月星宿 四方星宿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玄武大帝(真武大帝) 文昌帝君、魁星 八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天妃娘娘(妈祖)
5)护法神将 关圣帝君 王灵官(灵官殿)
道教两大流派的区别: 全真道 正一道 元代 创建时间、 金初,王重阳 人物 道经《道德经》,佛经《般若波 《正一经》 罗密多心经》儒经《孝经》,主 经典 张三教合一
主要特征
戒规
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不事黄 行符箓 白之术,以修真养性为正道

道教文化常识

道教文化常识
(一)道教宫观
1、大体上,道教宫观一般都建有山门、 龙虎殿或灵官殿、三清殿或四御殿、纯阳殿、 重阳殿或邱祖殿、三皇殿、三官殿、三清阁等。
道观的主要殿堂
道观的名称有宫、观、庙、道院等。称“宫” 的为有特殊地位的道观。道观主要殿堂有:
山门殿:一般供奉青龙神和白虎神,相当于佛寺的二
王尊。有的道观山门殿即为灵宫殿。
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全真道和 正一道
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以东晋道士葛洪、北朝高山道士寇谦 之、南朝宋庐山道士陆修静、南朝齐梁间 茅山道士陶弘景为代表。
道教理论的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整理
葛洪《抱朴子》是道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 理论之作,此书是外丹派的代表作品,核心内 容是论证金丹不死的可能性,纠正了早期民间 道教淫祠巫祝之说。书中对道教的一些基本问 题,从宇宙的本体到人的本质和生活哲学,从 神仙的存在到成仙的可能,从斋醮的方法到养 生健体、炼制金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和论证。 这些论述使道教摆脱了原始的巫术形态而具备 了哲理体系,为后来道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框 架,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隋唐兴盛时期 此期不仅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道教学者,如: 唐代的孙思邈、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 而且产生了很多道教流派,如茅山上清派、关 中楼观派、麻姑北帝派等。在诸派之中,影响 最大者乃是茅山上清派。该派在陶弘景之后, 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宗师,司马承祯和吴筠乃其 中最负胜名者。他们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形神 双修”,神仙可学的理论,这些理论对道教由 玄学转为内丹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三官
道教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因道教将三官的诞辰日编在三元日,即上元正月 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故三官大 帝又称“三元大帝”。由于三官职能与民众利害 密切相关,故而知名度很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 广州的三元宫。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编辑/ 中国道家研究院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

传至世间则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

故以黄帝为纪元计,道历至今已有4700多年。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与道合真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

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一起源与称呼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结合本土儒教,如道教的音乐是模仿儒教祭祀的音乐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但是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问,道教是宗教。

道教的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朔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商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道教的简介主要历史介绍

道教的简介主要历史介绍

道教的简介主要历史介绍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从中国的洪荒时代起人类首先开始寻求自然的庇佑,遂而认为万物有灵,这是原始人类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的理论。

下面是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道教的简介。

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从中国的洪荒时代起人类首先开始寻求自然的庇佑,遂而认为万物有灵,这是原始人类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的理论(英语:animism),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敬信,灵魂的敬信,祖先的敬信,直至在历史的河流里慢慢进化成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对天无上的信仰,后世各类至上神的雏形。

在原始社会时代,已有先贤追问生命的意义,挑战人类生命的极限。

炎黄子孙的先祖,中华民族始祖,古部落联盟首领,轩辕黄帝应为第一人,据《史记;封禅书》载“且战且学仙”,“黄帝问道于广成子”。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对自然敬信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天命实际上是指对自然的规律、法则的敬畏信仰。

《荀子;天论》言:“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时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在远古部落社会,政祭本是合一,国家大事便先由大巫事先卜筮以向天帝请求解疑答惑。

(大巫是担任上帝与下帝之间媒介任务的人,掌国家祭祀。

在上古乃至商代,巫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

轩辕黄帝出战之时,都要请巫咸作筮。

国家政事大小,都要徵得他们的同意。

如果他们不同意,即使其它统治者同意了,事情还是不行。

)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信仰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完整的系统。

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法祖。

敬天信仰出自儒教圣经《诗经》:“敬天之怒,无敢戏豫。

敬天之渝,无敢驰驱。

”东汉顺帝时(永建元年丙寅-建康元年甲申[西元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把儒家的敬天与百姓法祖总结汇集并加入其它诸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个崭新的宗教,名曰道教。

道者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玄之又玄,无法用任何语言文字来表达。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四版 第九章 中国四大宗教 第二节 道教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四版 第九章 中国四大宗教 第二节 道教

尊神
神仙
护法 神将
.
五、供奉的主要对象
三清
➢ 是道教最高层神团。 ➢ 玉清元始天尊,住清微天之玉清宫; ➢ 上清灵宝天尊,住禹余天之上清宫; ➢ 太清道德天尊,住大赤天之太清宫。
四御
➢是仅次于三清、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 ➢玉皇大帝,为总执天道之神;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地经
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极
三、道教的法术
1.服食与外丹 2.内丹术 3.符箓与咒语 4.禹步和手诀 5.占验术
1.服食与外丹
包含服食术(食疗法)、辟谷术、 外丹术等。
2.内丹术
主要是通过对人体内的精、气、 神三宝的修炼,结成内丹。
3.符箓与咒语
通过神秘的图文(符箓)和语言 (咒语)役使鬼神,达到降妖镇魔、 治病除灾的目的。
3.自然无为
➢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本性就是 自然。
➢ 《道德经》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要真正达到“自然”的境界,就要 践行“无为”的处世方法。
➢ 强调遵循自然之规律,不要对事物的 自然发生和发展强行进行预。
4.柔弱不争
➢ 道教以柔弱为用,主张一切行为都 不要太刚强,刚者容易先受摧残, 强者容易先受挫折。
正一道 江南和台湾。
历年真题
【答案】ACE
【2016年真题·多选】 下列关于道教全真道特点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修身养性为正道 B.主要流行与江南和台湾省 C.道士须出家住宫观,不得蓄妻室 D.不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 E.主张道、佛、儒三教合一
二、道教的基本教义
1.“道” 2.“气化宇宙”的学说 3.自然无为 4.柔弱不争 5.清静寡欲 6.仙道贵生,返璞归真

中国道教史的简介

中国道教史的简介

中国道教史的简介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国道教史的简介。

中国道教史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

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

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

中国道教史概况道的内容极其复杂,上自老庄的高尚思想,下至房中术,都可以用这个名词来包括它们,可分为思想方面和道与宗教方面的道。

现在名思想方面的道为道家,宗教方面的道为道教。

宗教方面的道教包括方术符谶在里面,思想方面的道家,就饮食易阴阳五行的玄理。

道家的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这思想自与佛教打交涉以后,结果做成方术及宗教方面的道教。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

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

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

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

中国古代宗教道教

中国古代宗教道教

王重阳与全真七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
全真道至元代丘处机时达到全盛时期,丘处机在王重阳 的七大弟子中声名最高,他应成吉思汗之诏西行论道,劝诫 成吉思汗要“敬天爱民”、“清心寡欲”、“不嗜杀人”, 在中原文化受到威胁和破坏之时,全真道糅合儒、释、道三 家思想,对延续中原文化和沟通各民族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这两大教派明代仍继续流传,清代日渐衰落。
陶弘景,梁朝茅山道士,道教茅山宗的开 创者。南北朝时期南方道教的重要人物。陶 弘景“性好著述”,对天文、历算、医学、 药物学都有精深的研究。他写了大量道经, 从养生学、炼丹术、医药学等各方面发展了 道教修炼理论;他还以现实社会的封建等级 关系为蓝本,整理和确立了道教庞大的神仙 系统,主张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而且以 道教神学理论对王朝施以重要影响。他虽于 中年后隐居不出,但朝中每有凶吉征讨大事, 无不向他咨询,故有“山中宰相”之称。陶 弘景将儒道互补的处世观作为自己的处世原 则,身处山中却参与朝政,出世与入世矛盾 统一。成为融通调和儒、佛、道三家的先驱。
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 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降神仪式”和“咒语 ”构成巫术的主要内容。 巫术来自于舜帝部落,原始信仰中用巫术来沟通人 神,而能够在二者之间起沟通作用的是“巫祝”,他 们的职责是降神、解梦、预言、祈雨、治病、占星, 是古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二)神仙信仰和方士方术。 春秋战国至秦汉,神仙崇拜盛行,关于神仙的描述, 先秦典籍如《庄子》、《楚辞》就有很多。道教信仰的 神仙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的无限延伸,其最大特点就 是形如常人却能长生不死而且神通、逍遥。 由对神仙境界的追求,引出以“不死”之方为主旨的 方术的产生。方士们为迎合“长生不死”的社会心里, 专事神仙方术。神仙思想成为道教重要的思想资源,神 仙崇拜也构成了道教信仰的核心。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1.道教的起源
道教的理论体系源于先秦老庄之学和秦汉黄 老之学,其神仙谱系的构成大量吸收了古代民间 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的内容,而长生不老的信仰 则与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思想有直接的渊源,同 时道教的宗教形式如符咒、斋醮、符箓等也显然 取自古代到汉末的民间巫术。此外,中国古代的 医药学和养生术也构成道教的重要来源。
原始道教阶段
张陵之孙 张鲁继续弘扬其教,奉老子 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因 老子宣扬‚道‛,所以‚五斗米道‛即为早 期的道教。后来,倡导道教的张陵,被称为 张天师,被尊为道教的创始者。 稍后的张角创‚太平道‛,也属于早期 道教。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也是南朝 南齐 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梁武帝经常以书信的形式询问他朝中的大 事,因此人称“山中宰相”。
谯郡桓氏。谯郡一地在今天的安徽的亳州。桓氏在历史上的名人,有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鬼,战国时秦国将军桓齿,西汉有汝南名 士桓宽。当然,这只是一些个例,桓氏整个家族的兴旺,还是在东晋朝时,共出过十一位将军,可谓权倾一时。 桓氏一族发迹于桓温的父亲桓彝,桓彝最初在齐王司马冏麾下任骑都尉,晋元帝时受封安东将军,之后“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 名显朝廷”(《晋书》)。桓温是桓彝之子,晋明帝的女婿,受到中书监何充的赏识,被封为荆州刺史、安西将军。虽有皇亲的光 环照耀,但桓温能有后来的地位,客观上说,是靠真本事打下来的。 其时,北方的后赵政权与西南的成汉结盟,对东晋形成半包围之势,两害相权取其轻,灭掉成汉便成为东晋的首要目标,而完成这 一任务的正是桓温,桓温也因此在朝中名声大振,后来升至大司马,长期执掌朝政大权。 桓温的三次北伐,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却在客观上打出了东晋的威风。 桓温有篡晋室自立的野心。攻灭成汉、三次北伐,都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信,捞取政治上的资本,为最终的篡立做着前期准备。“既 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世说新语》)的名言,便是出自桓温之口。 桓温在有生之年虽没能实现篡立的目标,却奠定了家族不可动摇的地位。到了他的儿子桓玄时,终于起兵反叛,逼迫晋安帝禅位, 于公元404年建立桓楚政权。 桓楚政权被刘裕的北府军打败后,桓氏家族余众仍与晋室对抗多年。桓氏一族的反叛,也让本就日趋没落的东晋朝,变得更加摇摇 欲坠,最终被刘宋所取代。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南极长生大帝、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三官:天官、地官、水官。 明代说法:“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4)日月五星 (5)四方之神: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风鬼虎 从物, 虎的为 ’能百 成力兽 为,之 降常长 服常, 鬼跟它 物着的 的龙威 一一猛 对起和 最出传 佳动说 拍,中 档‘降 云服 从 龙
第三节 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形成和派别
(一)道教的形成 1、道教形成的三个时期:原始道教阶段
太平道(创始人张角) 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
理论化阶段 形成宗派阶段 2、中国两大道教系统:全真派、正一派 (二)道教的主要派别 1、早期道派:形成始于东晋,主要有天师派,上清派,灵宝派 楼观派。
2、南宋道教主要派系有:全真派、正一派。
2、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山西芮城永乐宫:为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吕洞宾诞生地。
4、江苏苏州玄妙观
(5)沈阳太清宫:我国东北地区最大道观,
(6) 武汉长春宫:是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修道之处。
(7)台北指南宫:台湾地区道教本山。
第 五 章
中 国 宗 教
第三节 道教文化
第三节 道教文化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
产生于东汉中叶,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之为神明; 《道德经》奉为根本经典。 道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形成和派别
(一)道教的形成 1、道教形成的三个时期:原始道教阶段 理论化阶段 形成宗派阶段
一它朱朱 样也为雀 ,有赤又 故从色可 又火,说 叫里像是 火重火凤 凤生,凰 凰的南或 。特方玄 性属鸟 ,火。 和, 西故 方名 的凤 不凰 死。 鸟

道教起源

道教起源

目录第1章道教简介 (4)1.1 道教的起源 (4)1.2 道教名字的由来 (4)1.3 道教的影响 (6)第2章道教简释及道教历史发展 (6)2.1 道教简释 (6)2.2 道教在古代的影响 (7)2.3 道教历史发展 (8)2.4 道教在现代 (9)第3章道教神仙的来源 (10)3.1 来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 (10)3.2 对圣贤崇拜的承袭 (10)第4章道教法术 (13)4.1 道术的来源 (13)4.2 道术——山 (13)4.3 道术——医 (13)4.4 道术——卜 (14)第1章道教简介1.1 道教的起源道教1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道教名字的由来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

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

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

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

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老子的图像如下图所示。

1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图1-4老子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方术,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四大宗教—道教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四大宗教—道教

文昌帝君
文昌原是星官名(民间俗称文曲星)。宋元间 道士称,天上文曲星曾于西晋末降生四川梓 潼七曲山为张亚子,即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 以后历代转世,玉皇大帝命他掌管人世功名 利禄,遂成为道教大神文昌帝君,备受读书 人的崇拜。自元代起全国各地均兴建文昌庙、 文昌祠、文昌阁等供奉文昌帝君。七曲山文 昌宫(梓潼大庙)是全国文昌庙的祖庙。贵州贵 阳文昌阁,主楼是九角三层宝塔形建筑,国 内罕见。
王灵官
道教一般认为,王灵官名王善,是宋朝萨 真人(萨守坚)的弟子。后成为道教重要护 法神将,专门镇守道观山门,镇妖压魔。 其地位相当于佛教的韦驮,从明代起王灵 官地位开始显赫,许多地方建灵官庙。
五、道观的主要殿堂:
(一)山门殿 山门殿一般供奉青龙神和白虎神, 相当于佛寺的哼哈二将。有的道观山门 殿即为灵官殿。 (二)灵官殿 灵官殿相当于佛教的天王殿。供奉 王灵官。
中 国 四大宗教
——道教
第三节 道 教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一)原始道教阶段: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创立于东汉后期 四川张陵、张鲁的五斗米道和山东张角的 太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 主要经典。 东汉末年——张道陵——五斗米教 东汉末年——张角——太平道
(二) 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三)三清殿 三清殿相当于佛教的大雄宝殿。供 奉道教最高神三清。 (四)玉皇殿 玉皇殿供玉皇大帝,有的供奉四御。 (五)三官殿 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
白云观
五、道教主要称谓 :
道教出家人,男的称道士,女的称道姑。 方丈,道观首领,实为荣誉职务。 住持,道观中地位仅次于方丈者,往往是 掌管一观实际事务的首领,也称监院, 俗称当家的。
玉帝在道教是“四御”之一。全称“昊天金阙无 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 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 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 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 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 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王母指西王母,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后 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慈祥 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 桃园,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亦称为 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西王母。

道教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道教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道教的起源和历史发展道教是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4世纪,尽管准确的起源时间并不确切,但道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却有着丰富的内容。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发展、主要教义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受到了先秦时期众多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影响。

其中,道家学说对道教的起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提倡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思想。

这为道教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道教的发展道教的发展可以分为道教初兴、道教发展壮大和道教的兴盛三个时期。

道教初兴时期,道家学说逐渐演化为独立的宗教体系。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被尊奉为道教的始祖。

道教发展壮大时期,道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元素,如民间信仰、神仙崇拜等。

随着道教门派的兴起,如全真道、正一道等,道教逐渐形成了复杂的教派体系。

道教的兴盛时期,道教开始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信仰之一。

三、道教的主要教义道教的核心教义是“道”,道家学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力量,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道教强调个体寻道修养,追求永生不死和融入宇宙的境界。

道教的修道方法主要包括内丹修炼、外丹修炼和道教仪式等。

内丹修炼注重通过调养自身的身心气神,提升个体的修为。

外丹修炼则强调服用药物或炼制丹药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道教仪式是道教信徒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包括朝拜神明、祈福祭祀等。

四、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并对儒家学说、佛教等其他宗教信仰产生了影响。

在文学方面,道教的思想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例如道教的“仙境”和“长生”观念在诗词创作中经常出现。

在艺术方面,道教的神仙崇拜和画面的描绘为中国绘画提供了主题和灵感。

总结起来,道教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并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义和修道方法。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道教归纳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道教归纳

道教道教创始人:张陵(张道陵或张天师)经典:《老子五千文》,张鲁(张陵孙子)奉老子(李耳)为教主,原始道教:张凌倡导“五斗米道”、张角创“太平道”理论化代表:东晋道士葛洪,北朝嵩山道士寇谦之,南朝宋庐山道士陆修静,南朝齐梁间茅山道士陶弘景两大派系: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金初)经典:《道德经》(道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经)、《孝经》(儒经)。

修行方法: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炼金银之术),以修真养性为正道必须出家住宫观,不得蓄妻室。

丘处机(长春子)开创龙门派势力最大。

正一道:创始人:张盛(元代)经典:《正一经》修炼方法: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可以有家室,可不出家,不住宫观。

流行于台湾、江南。

道教教义:殷周(鬼神崇拜)、先秦(道家学派)、战国后(神仙方术信仰)、西汉初期(黄老学说(认为自己是黄帝子孙)修炼方法:内养,外养,房中术。

目的:追求长生不老经典:唐代《道藏》(中国现存最早)、北宋《大宋天宫宝藏》、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道教尊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老聃)为教主,将其《老子》一书改名:《道德真经》又名《道德经》提出:“道”是“万物之母”、“德”是道德显现、“道”是无所不在的力量、“德”是道的行动标志:八卦太极图尊神三清: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子玉清宫)上清灵宝天尊(禹余天之上清宫)太清道德天尊(大赤天之太清宫)四御:辅助三清的四位天帝紫薇北极大地(紫薇中天北极太皇大帝)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玉皇大帝(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总执天道后土皇地祗(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勾陈南极大帝(勾陈上宫南极天皇大帝)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极/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主持人间兵革命之事三官(三元大帝):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福神(福) 员外郎(禄) 南极仙翁(寿)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神仙:老而不死曰仙真武大帝:水神(北方在五行中属水,有防止火灾之威力) (净乐国太子) 道场:武当山真武庙:(北宋)广东佛山祖庙,(清初)云南昆明太和宫(铜瓦寺,全国最大铜寺) 广西容县经略台真武阁文昌帝君:文曲星,四川梓潼七曲山张亚子,玉皇大帝命他掌管人世功名利禄,读书人崇拜寺庙:七曲山文昌宫(梓潼大庙,文昌庙的祖庙) 贵州贵阳文昌阁(主楼:九角三层宝塔形建筑,国内罕见)魁星:北斗七星中组成斗形的前四颗星,读书人崇拜形象:赤发蓝面鬼(一足立于鳌头之上,一手捧斗,一手执笔)八仙(山东蓬莱阁):葫芦(铁拐李)、芭蕉扇(钟离权)、鱼鼓(张果老)、荷花(何仙姑)、花篮(蓝采和)、剑(吕洞宾)、笛子(韩湘子)、玉板(曹国舅)天妃娘娘:(妈祖,海上保护神):林默(福建莆田湄洲岛升仙)我国三大妈祖庙:湄洲岛妈祖庙,天津天后宫,台湾北港朝天宫护法神将关圣帝君:(关羽或关云长)儒家称“武圣人” 、佛家称“伽蓝神”,道家称“关圣帝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八神”制度与方仙道:齐国的宗教文化结构,为战国至汉的文化整合运动提供了一种内在的构成机制。

所谓齐国的宗教文化结构,是指齐国的上层政治意识形态与下层宗教文化形态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包容、相互支持的思想、伦理机制或文化融贯机制。

具体来说,在历史的进程中,齐国逐步形成了一种“道-巫(仙)”的文化结构形态。

“道”主要是作为一种上层的政治伦理和思想文化理念而存在。

其实践方法论精髓,乃可归之为“简礼从俗”。

按《史记·鲁周公世家》载: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

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

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

‛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1又《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汉书·地理志》亦云: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士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

可见,与鲁伯禽以儒家理念推行的“移风易俗”2路线不同,齐吕尚(姜太公)所表达、推行的“简礼从俗”,被后人称为“道术”3。

所谓“简其君臣礼”,其目的不单单是简化各种繁琐的政治礼仪,实际上是要采取一种相对宽松的治理结构。

而“从其俗”,则明显就是尊重、包容、扶持民间社会习俗、信仰,以及生活、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发展。

“简礼从俗”这种理念,可谓型构了齐国的政治文化传统。

如,齐桓公时期,管仲在政治管理方面虽然极为强调“法治”,但在文化政策上却很似乎开明。

管仲提出“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并积极采取“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之“卑而易行”的政策4。

在齐学术思想上,“简礼从俗”原则也得到直接的支持。

如《慎子·佚文》倡导“礼从俗,政从上”。

荀子也以为,“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荀子·儒效》)。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坚持“简礼从俗”原则下,齐历代政府对齐地民间宗教及巫俗文化不仅很为尊重,而且试图把其提升、融入到国家化的伦理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内容当中。

如此,一种融贯“道”、“巫”(仙)的文化运动机制即贯穿于齐文化传统中。

如,吕尚(姜太公)作“八神”制度,据《史记·封禅书》载:八神称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

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

其祀绝莫知起时。

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

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

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

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峙’;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

三曰兵主,祠蚩尤。

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

四曰阴主,祠三山。

五曰阳主,祠之罘。

六曰月主,祠之莱山。

皆在齐北,并渤海。

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1《史记·鲁周公世家》。

2《淮南子·要略》说,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

3王明先生提出,伯禽治鲁的方法乃是一个思想传统的开端,“后来儒家思想的形成正是继承这个传统文化而发展。

”与此同时,“太公路线的纵向发展,影响所及,在先秦时期,曾经开了两朵花,结了两个果。

一、到春秋时,完成了齐桓公和管仲的霸业;二、到战国时,产生以齐都临淄稷下为文化中心的学派。

”“当时齐国尊贤尚功的政策,已经隐约孕育着后来道家和法家的学说。

”因此可以说,“齐文化在学术流派上的孳乳,总的说来,主要表现为道家思想”;“齐文化主要是道家文化。

”参见,王明:《周初齐鲁两条文化路线的发展和影响》,氏著《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5、18页;《再论齐文化的发展》,氏著《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2页,第31页。

4《史记·管晏列传》。

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

八曰四时主,祠琅邪。

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

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币杂异焉。

按,齐地“八神”崇拜一直流衍到汉代。

梁启超、胡适等人皆注意到,此极可能与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思想的系统化生成有关。

胡适论,“这个宗教(“八神”崇拜)本是初民拜物拜自然的迷信,稍稍加上一点组织,便成了天地日月阴阳四时兵的系统了”5。

齐桓公时期管仲,也非常注意把其政治理念及举措与民间巫文化相适应、融合。

如,他提出“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管子·牧民》)。

“乡有俗,国有法,饮食不同味,衣服异彩”,故应“入州里,观习俗,听民只所以化其上,而治乱之国可知也”(《管子·八观》)。

在专门的仪式修成方面,管仲虽不太情愿齐桓公封禅,然由他叙述或发明“封禅”制度内容一事来看,可见他对于齐地宗教与巫文化极其关注。

及至齐威、宣时期,正是因了此一传统的延续,“东方海上起来了一个更伟大的思想大混合,一面总集合古代民间和智识阶级的思想信仰,一面打开了后来二千年中国思想的变局”。

6在胡适看来,以邹衍创设的“阴阳家”为正统,旁及神仙、黄老、兵家、医家以及各种数术的“齐学”,正是此一混合趋势的表征。

可见,齐文化的“道-巫(仙)”结构功能,不仅仅是文化“杂合”,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成、整合机制。

但是,胡适虽然正确地注意到了“齐学本从民间宗教来的”、“阴阳五行之说都来自民间,阴阳出于民间迷信,五行出于民间常识”等等7,却囿于现代科学哲学或纯学术的视角,只是强调被抽象出来的上层的“阴阳五行”思想的主导性;而否定了“方仙道”(作为齐巫文化传统发展之宗教模型)之文化功能的历史“正当性”,进而剥离了齐巫文化传统本身的“正统性”。

对于齐威、宣时期的“道-巫”文化耦合结果,我们不仅要看到因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而造成“齐稷下学士复盛”(《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的局面,也要看到“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历史事实。

按《史记·封禅书》一记载,已明显透露了齐威、宣之时,学术与宗教的交接: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着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

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事实上,如果说“阴阳五行”之观念系统是齐文化发展的一大思想成果,那么,“方仙道”则是作为当时中国文化之仪式整合结构的核心载体而呈现。

在此意义上,“方仙道”不仅是作为一种知识、技术、思想符号的集合体,更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意义表达方式而存在。

研究表明,除神仙家或方仙道外,其它任一家都没有或缺乏一种终极意义层面的自我表达。

或者说,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系统中唯一的终极意义之表达,即成仙。

在现实层面上,方仙道的外向攫能精神,与齐地的工商经济伦理气质是相呼应的。

例如,管子在经济生活领域主张“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管子·牧民》),积极鼓励人们为创造财富而“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管子·禁藏》),提倡敢于冒险的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在管子那里,“仙”的意义被理解成一种开放性的认识视野和完美的经济生存能力。

善适,善备也,仙也,是以无乏……故圣人博闻多见,蓄道而待物,物至而对形,5胡适进一步论,“阴阳的崇拜是齐民族的古宗教的一部分”,“阴阳的信仰起于齐民族,后来经过齐鲁儒生和燕方士的改变和宣传,便成为了中国中古思想的一个中心思想。

这也是齐学的民族背景”。

参见,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胡适文集》第6卷,第430、42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6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胡适文集》第6卷,第42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7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胡适文集》第6卷,第437、43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曲均存矣。

(《管子〃宙合》)二、太一神崇拜:秦朝时,即称为“太皇”,它与“天皇”、“地皇”并称“三皇”。

这是秦汉时流行的三个天神,但是把太一神提高到至尊的地位,成为汉统治者尊奉的天帝神,应该是汉武帝的功劳。

汉武帝时,亳州方士谬忌首先奏请祭祀太一神(太阳、北极、北斗崇拜),说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大牢。

谬忌提出建设至尊的太一神的方案,打破了秦至汉初的天帝神的观念,明确指出五帝只是太一神之佐,突出了太一是至上神的地位。

屈原的《九歌》中有《东皇太一》一篇,该篇的祀主一直争执不下,因为在先秦文献中,人们找不到这个神的任何记载,只能靠凭空附会来给他定性。

又因汉王逸注《楚辞》时云:‚上皇,谓东皇太一也‛,把东皇太一当作一个神来看,后世人们多承其说。

其实,‚东皇太一‛并非指一个神,而是两个神,东皇即楚人崇拜的太阳神的东君;太一则是星辰派的主神,《九歌》中《东皇太一》一篇是东君与太一合祀的祭辞。

太一神在汉代成为至高神的原因,一方面与汉承楚制有关,太一又是楚人的创造,所以汉人也极其隆尊太一;另一方面出于汉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在宗教中也要树立唯一的尊神的形象。

《太一将行图》,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太一神位居画面正中,头戴鹿角状头饰,面部与上身赤红,张口吐舌,神情威严。

在他的头侧有一行题字作:‚太一将行,(何)荷日,神从之,以……‛三、西王母信仰:活动、象征、丹药;《山海经》里,西王母是一个蓬发戴胜、虎齿豹尾的神人,能发出清越的啸声。

]《大荒西经》曰:“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先秦时期,西王母是西方母系氏族部落首领.战国时代,西王母开始被神化,由人演化为司灾厉及五刑残杀之气的瘟神和杀神.至汉代,西王母又被渴望成仙的人们仙化,成为掌不死之药,能使人长生不死,且度人成仙的吉神.东汉后期,西王母被道教吸纳。

就目前考古文物看,西王母信仰是最普遍的信仰形态。

《汉书·哀帝纪》记载:(建平)四年春,大旱。

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

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又写道: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惊走,持稾gǎo或棷zōu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诏筹”。

道中相过逢多至千数,或被发徒践,或夜折关,或逾墙入,或乘车骑奔驰,以置驿传行,经历郡国二十六,至京师。

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设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

又传书曰:“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

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

”至秋止。

所谓“行诏筹”,就是民众中相互传递被认为来自西王母的神秘“诏书”,其有形物就是人们相互传递的“稾gǎo或棷zōu”。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麻干也。

”其所传言“佩此书者不死”,表明人们认为西王母具有拯救人们度过灾厄的神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