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5 七律长征 部编版 (共20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上课课件

课堂演练
一、判断对错
1.“万水千山”在诗中指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 ) 2.“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 √ ) 3.读“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语气要低沉。( √ )
二、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 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 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英雄气概
课堂演练
一、填空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二、下列词语中红色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C )
A.七律( lù ) 云崖( yá ) 等闲( xián ) B.迤逦( yí ) 逶迤( yí ) 铁索( suǒ ) C.长征( zhēnɡ ) 磅秤( bànɡ ) 磅礴( pánɡ ) D.岷山( mín ) 蒙骗( ménɡ ) 乌蒙( ménɡ )
____
点拨: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结合事件背景理解,注意
“暖”字说明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寒”字影射敌 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六、 积累运用。 1. 根据语境填诗句。 典典要参加学校足球队的选拔考试,但是他 得知参加选拔的同学有很多,而且有一些同学还 经过了专业的训练。典典有些担心,怕自己选不 上。作为他最好的朋友,你准备用《七律·长征》 中 红的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万__水__千__山__只__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来鼓励他。
是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滚动的小泥球
一样,此处“走”的意思是“滚动”。
3. 下列选项中的“等闲”与“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
5《七律.长征》课件(共25张PPT)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感悟精神
红军的身上有着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题概括
课文中心思想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 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5 七律.长征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首著名 的诗歌——《七律·长征》。
背景简介
长征背景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伟大远征,是历史
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在1934年至1936年间,为了摆
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
历经艰难险阻,翻越了十八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四条大
品读诗歌
红军长征途中遇 到的困难。
平常的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译文: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一切艰难困苦,他 们把万水千山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品读诗歌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 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比喻、夸张
译文: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 浪在起伏,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 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句,共四句,形成七个音节的规律。这种体裁富有节奏感
,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诗歌的意境。
“长征”是这首诗的诗题,是指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 军队的围追剿,进行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战略转移。这两个 词语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七律长征这一题目。
整体感知
七律·长征
七言律诗。分四联:
首联、颔联、颈联 和尾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
品读诗歌 红军长征难在何处?
2021秋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 《七律长征》(26张ppt)

2、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 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以 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这样理解对不 对,为什么?
历史事件
“金沙水拍云崖暖”― 成仿吾深刻体验了巧渡金沙
江用兵之巧:当我军逼近昆明,迫使敌人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昆 明,蒋介石也由贵阳飞来昆明督战时,我军却转向西北直趋金 沙江。这是一巧。当皎平渡的敌人认为这里不是主要渡口,红 军还在200里以外时,却受到我军夜袭。这是二巧。成仿吾所 在的干部团完全控制了皎平渡后,渡船急忙地来回在大约300 米宽的江上,载着革命的军队跨过波涛滚滚的金沙江,去完成 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干部团渡江后,就在沙滩上露营。金沙 江两岸都是高山,只有热风随波涛翻腾着,热得气闷。成仿吾 充分体会到:巧渡金沙江成功,终于摆脱了数十万敌人的追击 与堵截,是我军在这次空前的战略转移中取得的有决定意义的 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次伟大胜利。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
长征Leabharlann 七言律诗• 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 • 格律较严,偶数句压韵; • 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
对偶。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读书交流
四渡赤水之后,便是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这正是毛泽东《长征》诗一名联所写:“金沙水拍云 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两次飞越天险,两次 都经过激烈的战斗,但前者主要是智取,后者主要是 力夺。一“暖”一“寒”,虽与气候有关,但显然不 是写气候。前者在5月初,由于金沙江皎平渡地势的特 点,热风炙人;后者在5月末,飞夺泸定桥时,连日风 雨交加。但因智取成功,连金沙江水拍得云崖也生暖 意,这是胜利的喜悦;又因强攻,天险更觉其险,给 人以“寒”的感觉,即所谓触目惊心,反衬出红军战 斗胜利的豪迈之情。这一切都是成仿吾身临其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秀课件(共65张PPT)

5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沁园春·雪》《七 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这 首 诗 写 于 1935 年 10 月 , 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 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 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 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 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 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提问: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 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 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 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 腾越五岭
征 疾跨乌蒙
难 巧渡金沙江
图 ”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夸张手法的妙用
(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 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 大无畏精神。)
感悟远征难
1.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 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 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2.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
喜
夺
踏
泸
岷
定
山
桥
雪
1.正确处理了个别与一般的 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 革命史实。
2.正确处理叙事与抒情的关 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上承“万水”二字 颈联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互动分析结构 小结
•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 为代表。 •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沁园春·雪》《七 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这 首 诗 写 于 1935 年 10 月 , 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 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 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 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 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 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提问: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 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 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 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 腾越五岭
征 疾跨乌蒙
难 巧渡金沙江
图 ”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夸张手法的妙用
(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 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 大无畏精神。)
感悟远征难
1.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 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 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2.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
喜
夺
踏
泸
岷
定
山
桥
雪
1.正确处理了个别与一般的 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 革命史实。
2.正确处理叙事与抒情的关 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上承“万水”二字 颈联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互动分析结构 小结
•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 为代表。 •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
统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课件(共50张PPT)

5 七律·长征
金沙江
5 七律·长征
飞夺泸定桥片段
5 七律·长征
怎样理解诗中的“暖”和“寒”?(课后第二题)
用“暖”“寒”两种感觉互相对 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 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 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暖”暗示了红军巧渡 “寒”暗示了红军飞夺 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 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
5 七律·长征
风风雨雨把春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 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
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 来报。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此词通过对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形象的塑造,寄托了中华民族和 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谦虚磊落,藐视各种困难的情怀,
5 七律·长征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 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 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 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 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5 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会写“律、崖”等4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 等词语;
2.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5 七律·长征
课堂演练
一、判断对错。
1.“万水千山”在诗中指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 ) 2.“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 √ ) 3.读“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语气要低沉。( √ )
5 七律·长征
二、下列词语中红色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C ) A.七律( lù ) 云崖( yá ) 等闲( xián ) B.迤逦( yí ) 逶迤( yí ) 铁索( suǒ ) C.长征( zhēnɡ ) 磅秤( bànɡ ) 磅礴( pánɡ ) D.岷山( mín ) 蒙骗( ménɡ ) 乌蒙( ménɡ )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5课 七律·长征 人教部编版 (共17张PPT)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 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 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 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 效果,而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 着意夸大或缩小。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 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2)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 实还是在夸张。 (3)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 免歪曲事实。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试着把下面的句子 改成夸张句。
运用示例:
(1)他的心眼真小。 _____他__的__心__眼__小__得__像__针__鼻__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饿极了。 ____他__饿__得__能___把__一__头__大__象__给__吃__下__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这橘子真酸。 ____这__橘__子__酸___得__我__牙__都__快__掉__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 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 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 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 效果,而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 着意夸大或缩小。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 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2)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 实还是在夸张。 (3)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 免歪曲事实。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试着把下面的句子 改成夸张句。
运用示例:
(1)他的心眼真小。 _____他__的__心__眼__小__得__像__针__鼻__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饿极了。 ____他__饿__得__能___把__一__头__大__象__给__吃__下__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这橘子真酸。 ____这__橘__子__酸___得__我__牙__都__快__掉__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 《七律长征》(30张ppt)(部编版)

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
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
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
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
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
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
容。
•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 《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 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 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 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 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 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 寒,说明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 4.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 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尽开颜。
• 5.红军:具有大无畏的英雄 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结束
鉴赏 老师备课用
•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
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
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
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
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质课件(共76张PPT)

从“寒”字中能读出什么呢?
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强渡 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对死去的英勇战士的 悼念;体现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会到红 军战士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 神……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开心的心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以“开颜”收尾有什么好处?
“开颜”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 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A
)
··
A.高耸入云的山崖。
B.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 连绵不断的样子。
二、课内阅读。
诗中写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 用的词是“_逶__迤___”;写乌蒙山高大雄伟, 很有气势,用的词是“__磅__礴__”;可五岭在 红军眼里只不过是“__腾__细__浪__”,乌蒙山也 只不过是“__走__泥__丸__”。
三、诗词积累。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课后作业
1. 背诵全诗。 2.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
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 感态度?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
5 七律·长征
攀五岭
越乌蒙山
夸张(扬)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比喻(抑) 扬抑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可以看 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战胜困 难的大无畏精神。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暖”“寒”这两个字的妙处在哪里?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对比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 快心情。“寒”字则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 的惊险悲壮。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当 时的天气情况,又写出了红军的心理感受。
七律-长征课件(共25张PPT)精选全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 骑田岭、大庚岭,位于湖 南、江西、广东、广西四
省区交界处。
(气势)盛大,文中 指山势高大、险峻。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 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
样子。
小泥球在脚 下滚过去。
乌蒙山,贵州、 云南交界处。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 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
样子。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的 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 下十几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感受到深 深的寒意。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既呈现了客观事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既表达出战士们巧渡金沙江后的喜 悦心情,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破,足见 红军的神勇无比。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 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 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用夸张的手法,衬托出红军征服高山、 不畏困难的高大形象。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江,长江上游(青海 玉树—四川宜宾)
大渡河,四川中西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川、甘肃交界处。
指红军队伍。
全都喜笑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 岷山,人人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 本实现,是对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结尾, 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地体现和升华。
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 骑田岭、大庚岭,位于湖 南、江西、广东、广西四
省区交界处。
(气势)盛大,文中 指山势高大、险峻。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 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
样子。
小泥球在脚 下滚过去。
乌蒙山,贵州、 云南交界处。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 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
样子。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的 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 下十几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感受到深 深的寒意。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既呈现了客观事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既表达出战士们巧渡金沙江后的喜 悦心情,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破,足见 红军的神勇无比。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 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 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用夸张的手法,衬托出红军征服高山、 不畏困难的高大形象。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江,长江上游(青海 玉树—四川宜宾)
大渡河,四川中西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川、甘肃交界处。
指红军队伍。
全都喜笑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 岷山,人人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 本实现,是对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结尾, 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地体现和升华。
5 七律长征课件(共31张PPT)

词语 解释
wēi yí
逶迤
形容道路、山脉、 河流等弯弯曲曲延 续不绝的样子。
sān jūn
三军
在古代,大国军队都设中 军、上军、下军等三军。 后来通常用“三军”来泛 指全军。文中指红军队伍。
词语 解释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 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 样子。本课指五岭山脉那样 高低起伏,绵延不绝。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 七律·长征
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 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件
5 七 律 ·长 征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Biblioteka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中 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这一段。 西部。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难
对比
不怕难
夸张
藐视困难
长征是指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 1934—1936年由长江 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 区的战略转移。
飞夺泸定桥
1935 年 5 月 25 日 , 中 央 红 军 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 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 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 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 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 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 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 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
例:他蛮横( hènɡ )地一把扯下墙上 的横( hénɡ )幅。
学习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 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 一幅图?说说理由。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优质ppt课件

生字生词
yá
基本释义: 1.山石或高地的陡立的侧面。
2.边际。
山崖 悬崖勒马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 征》优 质ppt课 件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 征》优 质ppt课 件
生字生词
dù
1.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江河
等)。
2.载运过河。
横渡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 征》优 质ppt课 件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 征》优 质ppt课 件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 征》优 质ppt课 件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级上册语文《七律·长 征》优 质ppt课 件
朗读全诗,数一数全诗 共几句,想一想每一句话的 意思是什么。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 征》优 质ppt课 件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 征》优 质ppt课 件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 征》优 质ppt课 件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 征》优 质ppt课 件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 征》优 质ppt课 件
1.朗读这首诗,尝试背诵。 2.解释:“只等闲”、“尽开颜”、 “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 征》优 质ppt课 件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 征》优 质ppt课 件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 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 安,逐步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 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 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 江,强渡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 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 合,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课件(共26张PPT)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字写出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突出重 围之后的喜悦之情。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寒”字体现出了当时战斗的惨烈, 传递出红军战士经历九死一生之后 的一种回味。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背诵填空
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五 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金 沙水拍( ),大渡桥横( ),更喜 岷山( )。三军过后( )。
七律.长征
年 级:六年级
学 科:语文(统编版)
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
学习目标:
1、会写“律、崖、渡、索”4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毛泽东 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律崖渡索
律崖渡索
““崖律””和和““索渡””是都上是下左结右构结,构写,的写 时的候时要候注要意左上窄小右下宽大。。
律 崖渡
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长征艰 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画出描写红 军战士不怕难的词语或句子,并进行批注。
。
读一读
资料袋:
大柏地在江西瑞金城北。1929 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 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 山。1月14日,毛泽东率红军 主力下山,意图将敌军引离井 冈山。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 不利,直至2月11日,得以在 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两个团, 才打破危局。这是赣南、闽西 的红军根据地创建之始。这首 词是毛泽东重经大柏地时所作。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七律长征·部编版PPT

残月如钩、绿草如茵 等。
4. 通读全诗,我感受到这首词的感情 基调是( B )。
A. 喜悦 C. 悲凉
B. 壮烈 D. 哀怨
通读全诗,我感受到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 的精神。
接下来我们初步感受 通读全诗,我感受到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诗意: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 西风 、 长空 雁 群、 晨霜 、 月 等景物,衬托出一种
凄凉 的气氛。
2. 反复诵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 从头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
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的精神。
3.“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说青山起伏, 宛如 鲜血 ;夕阳鲜红,艳若 大海的波涛 。 我也能运用这样的方法描写景物,如
《忆秦娥·娄山关》,并根 我们从毛泽东创作的《七律·长征》中感受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占领遵义,并举行了遵义会议。 2月,经过激战,夺取娄山关,这首词作于此时。 我也能运用这样的方法描写景物,如
据诗词注释说一说诗词大意。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接下来我们初步感受《忆秦娥·娄山关》,并根据诗词注释说一说诗词大意。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接下来我们初步感受《忆秦娥·娄山关》,并根据诗词注释说一说诗词大意。 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诗意: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细碎,杂乱。 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4. 通读全诗,我感受到这首词的感情 基调是( B )。
A. 喜悦 C. 悲凉
B. 壮烈 D. 哀怨
通读全诗,我感受到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 的精神。
接下来我们初步感受 通读全诗,我感受到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诗意: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 西风 、 长空 雁 群、 晨霜 、 月 等景物,衬托出一种
凄凉 的气氛。
2. 反复诵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 从头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
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的精神。
3.“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说青山起伏, 宛如 鲜血 ;夕阳鲜红,艳若 大海的波涛 。 我也能运用这样的方法描写景物,如
《忆秦娥·娄山关》,并根 我们从毛泽东创作的《七律·长征》中感受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占领遵义,并举行了遵义会议。 2月,经过激战,夺取娄山关,这首词作于此时。 我也能运用这样的方法描写景物,如
据诗词注释说一说诗词大意。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接下来我们初步感受《忆秦娥·娄山关》,并根据诗词注释说一说诗词大意。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接下来我们初步感受《忆秦娥·娄山关》,并根据诗词注释说一说诗词大意。 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诗意: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细碎,杂乱。 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堂小练
一、填空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4.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二、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万水千山只等闲 ··
等闲:寻常、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 ··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 连绵不断的样子。
“喜”和“更”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 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 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知识拓展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 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 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 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 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 安。
三、判断对错。
1.“万水千山”在诗中指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2.“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 ) 3.读“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语气要低沉一些。(√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 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 常的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
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 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 千难万险,毫无惧色 ,顶天立地。
写行程之远 写牺牲之大
,时日之长 ,经历之苦
。
。
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3.说说颈联的意思。“暖”“寒”两个字的妙处体 现在哪里?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 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 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 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 寒意阵阵。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写出了5月春暖的 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 腾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 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 一片沸腾的景象。
写作方法
本诗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腾”“走”以动写静;“暖”“寒” 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 红军之情相交融。
本诗巧用夸张手法,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 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课文结构
七律 长征
整体感知
1.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红军长征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胜利。
2.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 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课文讲解
1.朗读全诗,思考:哪两句是全诗的总纲?这两句的 意思是什么?体现了红军什么精神?
“寒”烘托了泸定桥 自然环境的险恶,反 衬出红军战胜艰险的 英雄形象。
这里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 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思考:尾联写出了什么?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 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过“逶迤”的五 岭和“磅礴”的乌蒙山。“更喜”“开颜”写出了红军翻过 雪山后的喜笑颜开之态,同时预示着长征的胜利。
隐含困难多, 平平常常的
艰险多。
意思。
首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精神。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红军什么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 低起伏,绵延不 绝,可在红军眼 里不过像翻腾着 的细小波浪。
气势雄伟的乌 蒙山,在红军 眼里也不过是 小小泥丸在滚 动。
“逶迤”和“磅礴”写出了五岭和乌蒙山的雄奇、险 峻,表明了红军远征的艰难。“细浪”和“泥丸”用比喻 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五岭和乌蒙山在红军眼里的渺 小。从中可以感受到红军不断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不怕远征难——只等闲
(总起)
山
五岭——腾细浪 分述
千山 乌蒙——走泥丸
岷山——千里雪
大无畏的英雄 气概和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三军过后——尽开颜
(总结)
课文主题
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 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 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