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病因学说
4、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 “三因学说”----病邪与发病途径相结合。
外所因----六淫侵袭 内所因----七情所伤 不内外因----饮食饥饱、劳逸、外伤等
5、金元朱丹溪——”百病皆由痰作祟” 明代吴又可——“戾气”致病说 清代王清任——瘀血致病说
现代分类法:
外所因----外感病因(六淫、戾气) 病 内所因----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因 不内外因----其他病因( 外伤、虫兽伤等)
温燥——初秋,夏热之余气与燥相结合侵犯
人体
凉燥——深秋,近冬之凉气与燥相结合侵犯
人体
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孔窍、皮毛、二 便
(2)燥易伤肺。
(六)火(热)邪——无明显季节性
1、含义
火(热)邪是指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 性的外邪。
火热温暑的区别
邪 程度 气
火 火为热之极
二、 疫 气
1、概念: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
性的外感病邪。又名“疠气”、“疫疠之气”、
“戾气”、“异气”、“杂气”、“乖戾之气”
等。
2、戾气的 (1)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
性质和致病 (2)发病急骤, 病情危笃;
特点
(3)一气一病, 症状相似;
3、影响疠气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饮食因素; (3) 预防隔离措施;(4)社会因素。
暑厥—伴有神昏、肢冷、抽搐者,是暑病中的危证。
阳暑—暑月受热,如盛夏之日,气温过高,或烈日曝晒
过久,或工作场所闷热,则导致阳暑;
阴暑—暑月感寒,如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
或冷浴过久,则导致阴暑。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热、烦 (2)暑性升散,易扰神伤津耗气;—“炅则
病因的名词解释医学
病因的名词解释医学病因的名词解释及其在医学中的意义病因(etiology)是医学中一个关键的概念,它指的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或因素。
研究病因是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和蔓延的重要途径,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源性病因内源性病因是指通过机体自身的异常状态引起的疾病。
例如,遗传因素、基因突变或突变基因受到环境影响等造成了体内某些物质合成或代谢的异常,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举例来说,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小儿肺炎等就属于内源性病因所致。
二、外源性病因外源性病因指的是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导致的疾病。
这些因素可以是环境因素、感染性因素、外伤、药物、毒物等。
环境因素包括空气质量、饮食习惯、工作环境等,这些因素对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
感染性病因是指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而外伤、药物和毒物则是直接或间接引发疾病的原因。
三、复杂的病因事实上,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往往是由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相互影响而导致的。
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加上基因遗传,容易引发这些慢性病。
四、病因研究研究病因是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和统计数据,逐渐揭示出各种疾病的病因。
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病因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和理解。
例如,冠心病的病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等,这些因素的长期作用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但是,仍然有很多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这就需要医学界的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病因研究,努力发现更多疾病的病因。
五、病因对预防和治疗的指导作用对于大多数疾病来说,了解病因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通过深入研究各种疾病的病因,医学界可以针对疾病的发生机制,研发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例如,疫苗的研发就是通过对感染性病因的深入了解,让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通过了解病因,医生可以给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建议,使患者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七讲--病因ppt课件
③风性主动
其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症状——眩晕、震颤、抽搐 、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
④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概
念
概念:
寒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
邪。
寒为冬季的主气,也可见于其它季节。
劳逸失度
过逸
安逸少动,气血不畅——气滞血瘀而产生它病
脾主四肢,四肢少动——脾运不健,化气生血减 少--精神不振,食少乏力,肢体软弱,甚则形 体虚胖,动则心悸、气喘汗出,抗邪无力,易感 外邪致病。
“久卧伤气”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 过饥——摄食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脏
腑组织失养,正虚易招邪侵,影响儿童 发育。 过饱——饮食超量——脾胃损伤——脘腹 胀满、嗳腐吞酸、呕吐泄泻、纳呆厌食 ,引发他病。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
火热之性燔灼升腾——故为阳邪。 ①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
阳胜则热——临床多见高热、烦渴、汗出、 脉洪数等症。
火性趋上——火热病证多在人体上部,以头 面部多见。如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牙龈肿痛、耳内肿痛或流脓等。
②火热易扰心神——火热之邪躁动,与心相应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尤易影响心神 心神不宁--心烦失眠(轻)
火热无明显的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生。
火热侵人所致病证称为外感火热病证或外火证 。
火与热的异同——
相同点:本质皆为阳盛,火为热之极
主要区别:热归于邪气,而火可指具有温煦生 化作用的阳气(少火),也可指火热之邪(壮 火);热邪多为外感,而火邪可内生。
Fire pathogen (Heat pathogen)
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
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即是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病因学说,就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系统理论。
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病源、病邪等。
它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等。
另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有时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如痰饮、瘀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内经》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如《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 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指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
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前人病因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始以六淫邪气为“外所因”,情志所伤为“内所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
这种把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为合理、明确,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延用至今,即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和其他致病因素三大类。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中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病理反应。
由于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不同,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就不同。
因此,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某些直接致病的病因外,即可根据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来推求病因,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学病因
发病急,变化快
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 痫、中风、惊风
动摇不定、风胜则动
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 抽搐等
易与他邪相合,为外邪致 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
病的先导
湿、风热、风燥等
【寒 邪】
气温骤降,保暖不当
寒
邪
为
病
汗出当风、淋雨冒雪
的
途
径
饿冻露宿,过饮寒凉
【寒 邪】
伤寒:寒邪外袭,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入脏腑,伤及阳气。
膀胱 尿
四、痰饮的致病特点
咳
1.阻碍经络气血——经络脏腑失常
喘
2.症状复杂,变幻多端——表现各异
悸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湿邪
眩
呕
4.易于扰乱神明——蒙蔽清窍
满
5.多见滑腻舌苔
肿
痛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头—眩晕,昏不知人
咽喉—喉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气)
肺—胸闷,咳喘,痰多
湿
邪
为
病
感受雾露之气
的
途
径
涉水淋雨
【湿 邪】
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
湿为阴邪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体困重, 胸闷脘痞,泄泻等
损伤阳气 易伤人体阳气,尤以损伤脾阳为著
湿性重浊
沉重重着 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周身困重、头重如裹、四 肢沉重等
秽浊垢腻 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粘 腻 性 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 等
停 滞 性 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 缠绵难愈
就 下 性 易于伤人下部,腰膝症状为多
中医学基础》第三篇第11章病因
七情对气的影响: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郁
01
七情对脏腑的影响:怒伤肝、惊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TEP 02
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风性善行、数变(多变)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善行——风性善动不居,行无定处 数变——风性来去迅速,变幻无常
性质: (多变)
病位游移不定——— 行痹 发病快,传变快—— 风疹瘙痒
致病特点:
贰
壹
叁
1、风
01
风性善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多兼其他邪)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收引,收缩牵引。 性质:收引,寒性有收缩牵引之性。 致病特点: 气机收敛,腠理闭塞---恶寒发热、无汗 经络筋脉收缩挛急—— 头身疼痛、脉紧、关节曲伸不利等。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所化。
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纯属外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炎热)
性质:
(二)病因学说的概念
02
病因,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亦称致病因素。
(一)病因的概念
01
一、概念
01
02
03
04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P116
《金匮要略》将病因入侵概括为三个途径P116
宋·陈无择提出了“三因学说” ---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P116
现今教材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性病因、其他病因四类。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风
• 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它邪多依附于 风邪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风燥、风痰等。
邪
• 风邪致病广泛
侵犯部位较广,引起多种疾病。如伤风、漏 风、肠风、白殿风、油风
病案1
男,13岁。2002-10-07初诊。
初诊:全身浮肿10d,发热2d,抽搐3次。患儿10d
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此后患儿自颜面开始
六气太过或不及
六
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淫
b.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寒暴热
c.人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气候 变化
导致发病 即为六淫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
六
2.季节性
3.地域性
淫
4.相兼性 ①依风相合 ②同类相兼
5.转化性
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 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
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 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
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等 病以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
邪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
燥 便干结等。
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胜则干”
艽 12g,木瓜 15g,五加皮 15g,忍冬
藤 15g,土茯苓20g,防己 10g,萆薢
15g,7剂。
病案2
主症: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次症:身热腹痛、
大便臭垢、里急后重、口苦口臭、纳呆胃
病因名词解释
病因名词解释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或机制。
病因既可以是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也可以是间接原因。
研究病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找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病因可以分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三类。
1. 遗传因素:指由基因突变或突变导致的疾病。
遗传因素可以是单基因遗传病,例如白化病、先天性视力障碍等;也可以是多基因遗传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遗传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个体的基因组构成,导致异常形态、功能或代谢的产生。
2. 环境因素:指外界环境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生物性环境、化学性环境和物理性环境等。
生物性环境是指微生物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有机体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性环境是指毒素、重金属等在体内积累或诱发疾病的因素;物理性环境是指辐射、噪音、高温等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
3. 行为因素:指个体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睡眠、运动等行为习惯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等都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
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不良的行为习惯与一些常见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此外,病因还可以根据时间因素进行分类。
病因可以是先天性的,即由出生前或出生时就存在的因素导致;也可以是后天性的,即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于环境、行为等因素所致。
了解病因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基础。
在预防疾病中,通过识别和控制遗传、环境和行为因素,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
在治疗疾病中,了解病因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同时,对病因的深入研究还可以推动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基因治疗的发展。
总体而言,研究病因对于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改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病因及发病机制范文
病因及发病机制范文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而发病机制则是病因作用下引发疾病的过程。
病因可以分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等。
遗传因素是指由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或遗传突变等遗传变异引起的疾病。
例如,先天性疾病如唐氏综合征和血友病等就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这些遗传突变可以是来自父母的遗传基因变异,也可以是随机发生的。
环境因素是指外界环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包括气候、污染、化学物质、辐射和噪音等。
环境因素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比如空气污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也可以通过改变人体代谢或免疫系统的功能而引发疾病,如长期暴露在重金属中可能导致神经毒性。
生活方式因素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习惯所导致的疾病发生。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常常与饮食、体力活动、吸烟、酗酒以及缺乏运动等有关。
例如,高脂肪饮食和缺乏运动常常是导致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机制是由于病因作用下产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发病机制可以根据病因和疾病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病原体作用:一些感染性疾病是由于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病原体在人体内繁殖和侵害组织器官,导致疾病的发生。
2.免疫系统异常:免疫系统是维持机体免疫力和防御能力的关键系统,但当免疫系统发生异常时,机体容易受到感染和自身免疫的攻击。
例如,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糖尿病等就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器官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
3.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一些病因可以直接损伤细胞和组织,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化学物质或药物的毒性作用可以引起细胞死亡和组织损伤,进而导致器官功能异常。
4.代谢紊乱:代谢紊乱是引起一些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例如,糖尿病就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异常和葡萄糖代谢紊乱导致的。
代谢紊乱还可以通过改变机体内环境和细胞功能,间接影响其他系统的正常功能。
总而言之,病因和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疾病的发生是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异常反应导致的结果。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第一章:病因概述1.1 定义介绍病因的概念和意义解释病因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1.2 病因分类介绍中医学中病因的分类详细解释每种类型的病因特点和表现第二章:外感病因2.1 风邪解释风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风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2 寒邪解释寒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寒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3 暑邪解释暑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暑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4 湿邪解释湿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湿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三章:内伤病因3.1 情志病因解释情志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情志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2 饮食病因解释饮食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饮食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3 劳倦病因解释劳倦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劳倦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4 痰饮病因解释痰饮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痰饮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四章:病理产物病因4.1 瘀血解释瘀血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瘀血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4.2 结石解释结石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结石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4.3 湿毒解释湿毒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湿毒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五章:其他病因5.1 外伤解释外伤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外伤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5.2 寄生虫解释寄第六章:环境因素病因6.1 气候因素解释气候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体易感受的病因6.2 地域因素解释地域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同地域特点与相关病因第七章:遗传与体质病因7.1 遗传因素解释遗传因素在病因中的作用介绍遗传性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7.2 体质因素解释体质因素在病因中的作用介绍不同体质类型易感受的病因和保健方法第八章:现代医学病因概念8.1 西医病因概念解释西医病因的分类和特点对比中医和西医病因概念的差异8.2 生活方式因素解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病因和预防措施第九章:预防与治疗9.1 预防病因策略介绍预防病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预防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9.2 治疗病因方法介绍中医治疗病因的常用方法解释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的作用和适用范围第十章:案例分析与讨论10.1 案例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因案例分析案例中病因的识别和治疗过程10.2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对病因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探讨如何运用中医学知识预防和治疗病因相关疾病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病因分类难点解析:不同病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如何根据病因分类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病因
因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 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病因学说: 研究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的学说。 病因(致病因素)的分类 1 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2 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3 病理产物 所致病因:水饮痰湿、瘀血、结石 4 其他病因:外伤、 寄生虫、药邪 、医过、 先天因素
二、七情的致病特点与脏腑的关系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从口 鼻、皮毛肌腠入侵,而是直接影 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 气血失调,导致种种病变的发生。
1、直接伤及内脏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情志异常耗损内脏的精气从而影响了 内脏的气机,使内脏功能活动紊乱而发病,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怒
湿性趋势下 ,易袭阴位
水性下行,湿性类水,故湿邪有趋下的特 性.湿邪致病也具有易伤于人体下部的特点.
燥邪
1、燥邪的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 的外邪称为燥邪。
2、燥邪的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有干燥的特性,致病最易耗伤人 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病变,如口鼻 干燥,咽干唇焦,皮肤皲裂,毛发不荣, 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干咳少痰或无痰, 苔干等。
风性善行数变
善行—指风病的病位行无定处; 数变—指风病的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的特性。
风性主动
风邪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故其致 病具有类似摇动的症状.
风为百病之长
长,首也。是指风邪致病极为广 泛.六淫的寒、湿、暑、燥、火多附于 风侵犯人体致病.
寒邪
1、寒邪的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 邪称为寒邪。
病因病机
暑邪致病,使动物出现热象。
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暑为阳邪,阳性升散,暑邪致病,多直入气分,使腠理 开泄而出汗,汗出过多,耗伤津液,气随之而耗。
暑多挟湿
夏季气候炎热,还常多雨潮湿,故暑多夹湿侵入机体。
(4)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但四季均有。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损阳气
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留滞脏腑经络,阻遏气机;脾喜燥恶 湿,故湿邪最易伤及脾阳。
火邪最易伤津
火邪消灼阴液,严重的可见脱水症状。
火邪易致疮痈
《灵枢》:“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曰痈”。《医宗金 鉴》:“痈疽原是火毒生”
(二)疠气
疠气,又称“疫气”、“毒气”、“时气”、“杂 气”,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疫疠,又称“疫病”、“瘟病”、“瘟疫”。由疠 气引起的一类疾病。
气候因素 环境和饮食 预防措施 社会因素
二、内伤性致病因素
七情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忧伤肺”
饥饱劳逸
三、其他
外伤 烧伤 冻伤 虫兽伤
四、致病性病理产物
痰饮
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水湿。饮——清稀如水;痰——粘 浊而稠。
疠气致病的特点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可通过空气、食物、接触等途径传 播。
发病急骤,病情危急:疬气>六淫>内伤杂病。 一气一病:《素问》:“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三农. 卷八》:“人疫染人,畜疫染畜, 染其形相似者,猪疫可传牛,牛疫可传猪,……..”
影响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气陷
在气虚基础上发展而来,气的上升不及,升举无力。 中气下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热——阳主热 致病特点 :阳热亢盛之象 外被暑热所伤,郁热在里——高热、面 赤 热扰心神——烦躁 热迫津液外泄——汗出口渴 热迫血行加速——脉洪大而数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升——上升 性质
散——发散、开泄 致病特点 : 腠理开泄——汗出津伤,口渴喜冷饮、 小便短赤 轻:体倦乏力,头晕短气 气随津泄:气虚 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甚则阳气暴脱,四肢 厥逆、冷汗淋漓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六淫邪气
从口鼻、皮毛、或二者兼有侵入 人体——“外感致病因素” 疫疠之气
六淫 (一)含义 六气:(六元)正常情况下,自然界六种气候 的变化——万物生存的条件。 六淫:(六邪)反常情况下,自然界六种气候 的变化——致人于病。
淫:过也、浸淫之意。“六淫”之名,首见于
病因学的沿革
沿革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秦国名医医和“六气 学说”——《黄帝内经》,将病因归纳为阴和 阳两大类——东汉末年,张仲景《金匮要略》 将病因分为三条——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 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后世多崇其说。
病因的分类
六淫 外因 病因分类 外感致病因素
疫疠 内因—七情所伤—精神致病因素 饮食所伤 劳逸失度 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跌仆、
致病 特点
使人发病最多——四季皆有风病发 生 易与其他邪气相合伤人——风寒、风 湿、风热、风燥等
可伤及不同部位、脏腑,发生不同 证候——致病种类繁多,具有广泛性 易转化为其他多种证候 鉴于此,“风为百病之长”。古人也时把风邪 作 为外感致病因素的代称。
寒邪
寒为冬天之主气,太过伤人而致病,即寒邪。 寒邪以冬令最多,其他季节也可见, 寒邪致病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 据所伤部位 阳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 腑阳气(直中)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邪——阴胜则寒 性质 阴胜则阳病——寒邪易损伤人体阳气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六淫乃六气太过,为 不正之气,故为“邪气”。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
共同 特点
常先侵及肌表经络,或从口鼻而入, 或二者同时受邪,由浅入深——“外感 病” 季节性: 与时令气候关系密切 ——“时令病” 地区性: 与居处、生活、工作环境有关——“地 方病” 相兼性: 可单独侵犯人体,也可两种以上邪气 同 时侵犯人体——复杂性 转化性: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动态性
金 刃、虫兽所伤等
病理产物:痰饮、 瘀血、结石等
病因学说的特点
通过发病的客观条件认识病因 特点 用“取象比类”方法认识病因 “审证求因”是认识病因的主要方法 审证求因:通过分析归纳病人的症状、体征及 发病过程等,推断疾病发生的原因。 注:掌握中医病因学,对临床审证求因、随因 施治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 1 、掌握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及 分类 2 、掌握六气、六淫的基本概念及六 淫共同的致病特点 3、掌握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 4 、掌握疠气、七情内伤、痰饮瘀血 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病因与病因学的含义
病因
破坏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造成生 理功能异常而发生疾病的原因——导致人体发 生疾病的原因。 中医又称“致病因素” “病邪” “病原” 病因学 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 的学说 ●病因性质——特性 ●致病特点——临床特征 特性决定了临床表现的产生,临热太过伤人致病谓之暑邪。 暑邪致病: 具有严格季节性,独发于夏季(主要 发病于夏至后、立秋前) 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发病形式 起病缓,病轻——伤暑 发病急,病重——中暑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阳邪——暑为夏季火热之邪,火热属 阳 性质
故暑邪致病,多呈气阴两伤之证候。 3、暑多挟湿 性质 —— 暑季酷热多雨,气候淫湿,热蒸湿动, 暑湿挟杂,合而伤人 致病特点:除暑热证外,尚有湿阻症状(湿邪 困脾) —— 胸脘痞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四肢重着、大便溏泄、舌苔黄腻等(暑湿证) 注:1、暑多挟湿,不等于“暑必挟湿“ 2、古有“凡治暑者,不兼治其湿,乃医 之过也”之说 3 、暑挟湿除与气候有关,也 与暑季多 食生冷伤脾有关。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
风为春天之主气,太过伤人而致病,即风邪。 风邪以春季为多,但四季皆有,为外感六淫之首, 也是外感六淫中最重要的病邪。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阳邪——轻扬飘浮,向上向外 性质 开泄——发散,开泄
头痛,头胀 上部头面
易袭阳位
口眼呙斜、麻木抽搐 致病 肌表:恶寒发热 特点 肺:咳嗽、鼻塞流涕 腠理疏泄开张:多汗、恶风(气液外泄) 2、风性善行数变 善行 —— 风为气之剧烈运动,流动性大, 性质 飘乎不定 数变——来去迅速,变化多端
致病特点 肌表:恶寒、发热、无汗、脉 浮紧 直中脾胃:脘腹冷痛、 呕吐、腹泻等 直中心肾:恶寒踡卧、手足 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
阴寒偏盛 之寒实证
脉微细。 总以阳气损伤而失其正常温煦作用,造成脏腑 功能减退或抑制为主。 判断寒性指针:水液澄清冷(小便、大便、
白带、呕吐物、痰液等) 2、寒性凝滞 凝——凝结,如同水寒凝冰 性质 滞——阻滞不通,如同河水凝冰 而阻塞不通
致病特点 : 寒袭经脉:气血通行不畅而气滞血瘀, 不通则痛 寒袭肌表:营卫通行不畅,头痛、身痛 寒侵筋骨关节:肢体关节疼痛、拘急、 屈伸不利 直中胃肠:脘腹冷痛 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 《内经》“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3、寒性收引
性质 : 收——收敛 气机收 引 “寒则气收”
引——牵引 致病特点 : 寒袭肌表:腠理闭塞、毛窍收缩、发 热恶寒、无汗、头身痛、 脉紧等 寒侵经络:经脉拘急,肢体疼痛、屈 伸不利 寒气与肾相应,也易伤肾脏阳气。
致病 特点
病位不定 行痹(风痹)——肌肉 痠痛或四肢关节交替疼痛 发无定处 风疹——皮肤瘙痒、漫无 定处
发病迅速,变化快 行痹——相对而 言,病愈较快 症状变幻无常 风疹——此起彼 伏,出没无常 3、风性主动 性质:风具有使物体动摇的特性
致病特点: 头——眩晕、上视、口噤、 项强 震摇不定而多动 肌肉、肢体——震颤、抽搐 躯干——角弓反张 《内经》:“风胜则动” “诸暴强直,皆属于 风”。 4、风为百病之长 长——先导 性质:风邪是六淫中最常见最易中人的致病邪气, 且常 挟带其他邪气同时侵犯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