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考考纲自整
上海中考物理考纲
上海中考物理考纲
一、考纲概述
本考纲旨在明确上海中考物理考试的范围、要求和考试方式,为考生提供备考指导,并为评价部门提供评价依据。
本考纲基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制定,分为知识内容和实验技能两部分,重点考察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二、知识内容
物质的基础知识:包括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分类、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等。
运动与力:包括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加速度、力的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能量与做功:包括动能、势能、机械能、内能、热机、电功、电功率等。
电路与欧姆定律:包括电路的组成、电路图、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
电磁现象:包括磁场、电流的磁场、电磁感应等。
光学知识: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
量与测量:包括国际单位制、测量的基本知识、长度测量、质量的测量、时间的测量等。
三、实验技能
实验操作技能:能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正确使
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处理技能:能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表,分析图表,得出结论。
实验安全技能:了解实验安全常识,能正确操作实验器材,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
四、综合能力
理解能力:能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含义,理解物理公式和符号的意义,理解物理图像的意义。
分析能力:能分析物理现象和过程,分析物理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物理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应用能力:能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物理实验技能进行实验探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西安物理中考考纲和考点
西安物理中考考纲和考点物理学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
物理学充分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今天作者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西安物理中考考纲和考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西安物理中考考纲和考点一、能量的转化与守恒(1)能量及其存在的情势: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自然界有多种情势的能量,如机械能、内能、光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
(2)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如产生碰撞或热传递时;也能够从一种情势转化为另一种情势,如太阳能电池、发电机等。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情势转化为其他情势,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进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4)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基本定律。
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核,也不论是物理学问题还是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的问题,所有能量转化的进程,都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二、热机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按燃烧燃料的不同,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等。
(1)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吸气冲程、紧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的热机。
(2)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和飞轮转2圈,对外做一次功,有四个冲程。
(3)紧缩‘冲程是对气体紧缩做功,气体内能增加,这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做功冲程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它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完成。
(6)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不同处2、燃料的热值(1)燃料燃烧进程中的能量转化:目前人类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是从化石燃料的燃烧中获得的内能,燃料燃烧时开释出大量的热量。
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烧进程中,储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被开释,物体的化学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内能。
2024年全国中考物理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中考物理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与目标1、中考物理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在物理学科方面的学习水平。
2、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参考。
二、考试范围1、物质1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111 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112 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3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114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115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12 物质的属性121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122 知道质量的含义。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23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124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13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131 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132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133 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134 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
2、运动和相互作用21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11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12 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13 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22 机械运动和力221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完整版)中考物理考试大纲
中考物理考试大纲物理一、考试性质与命题依据初中毕业升学物理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的终结性考试。
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物理学习方面达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中阶段物理毕业水平的程度。
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物理学业考试命题主要依据教育部20学校年《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20xx年《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制定的《物理课程标准》《大连市20xx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中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和我市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力求反映考生的真实学业水平,发挥评价对初中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以促进全市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命题原则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全面考查,灵活多样地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教学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注意从实际中选取素材,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仅在背景材料上联系实际,在试题的考点上也突出应用性。
注意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
进一步加强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以引导学校重视实验教学。
试题内容兼顾学生的性别、地域和民族等差异;试题内容科学、正确,表述无误;试卷题量适中,难易程度适当,难点分散;试卷结构科学、合理;试卷形式规范。
注重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考试命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考试命题要有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初中毕业升学物理学业考试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大连市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考查物理课程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注意学科内各部分内容的合理分布;全面考查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中考查。
初中物理考点大纲
初中物理考点大纲物理学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和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这种运动和转变应有两种。
一是早期人们通过感官视觉的延伸;二是近代人们通过发明创造供视察测量用的科学仪器,实验得出的结果,间接认识物质内部组成建立在的基础上。
今天作者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中物理考点大纲,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2X初中物理考点大纲1、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
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特别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2、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3、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
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4、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5、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
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
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6、安稳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安稳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遭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安稳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是属性不是力。
不能说遭到,只能说物体由于具有惯性。
9、受力分析的步骤:肯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定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10、物体受安稳力与物体处于安稳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可以相互推断。
物体受非安稳力时,若非安稳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
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安稳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产生力的作用。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提纲(初中全部)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中。
2.微观粒子:●分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为分子。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的大小通常以10-10m做单位来量度。
我们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分子。
●原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只由一个原子组成。
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由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
3.物质三态的微观模型:●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
但水结冰时体积变大。
●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显著增大。
4.纳米科学技术(1nm=10m):●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为0.3~0.4nm,蛋白质分子的直径可达几十纳米,病毒的大小为几百纳米。
●纳米尺度:0.1nm~100nm●纳米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是纳米尺度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第二节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SI)中,千克(kg)是质量的基本单位。
常见的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为10-3t=1kg=103g=106mg。
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4.质量的测量:在生活中,我们常用杆秤、台秤、电子秤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室常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天平分为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
5.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①选程:使用前,观察称量(最大测量值)、感量(最小测量值);②放平、归零: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③调平:调整天平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或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天平平衡);④称量:将被测物体轻放在左盘,用镊子从大到小地往右盘夹取砝码。
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⑤读数: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即m物=m砝码+m游码;⑥整理器材,把砝码放回砝码盒,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
最新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
物理一、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原则(一)落实“立德树人”。
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深刻领悟“立德树人”的思想精髓,充分挖掘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德育内涵,在物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基础,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和谐、自然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三)注重实验、探究。
合理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有效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理解概念、发现规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四)发展科学思维。
关注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从中感悟科学方法的应用,逐步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等的联系,引导学生了解物理概念、规律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课程实施(一)课程开设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的要求,按照规定的课时安排,开足开齐初中物理课程,尤其要加强实验教学。
(二)教学要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为依据,针对我省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提出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建议。
【力学】科学内容1 机械运动教学建议:1.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归纳出机械运动的定义,知道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
分析机械运动的实例,让学生体验,选择不同的参照标准观察同一机械运动时结果可能不同,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让学生知道参照物在描述机械运动中所起的“标准”的作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给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或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择的参照物。
初二初三中考物理知识点提纲超全超详细
初二初三中考物理知识点提纲超全超详细好多同学在学了一年多接近中考的时候就说,物理成绩不好,好多知识点都理解不透,怎么办?原因就在于学习对于物理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没有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此应该做的是整理出物理所有知识点统一复习,就能将各种知识点融会贯通了。
小编整理了初二初三中考物理知识点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
物理学家及其重要成就牛顿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色散实验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原理杠杆平衡条件焦耳焦耳定律功能关系伽利略将望远镜用于科学研究奥斯特电流的磁效应欧姆 - l e f t - s t y l e : i n i t i a l ; p a d d i n g : 0 p x 7 p x ; m a r g i n : 0 p x ; m a x - w i d t h : 1 0 0 % ; w o r d - b r e a k : b r e a k - a l l ; b o r d e r - t o p - s t y l e : i n i t i a l ; b o r d e r - r i g h t - s t y l e : s o l i d ; b o x - s i z i n g : b o r d e r - b o x ! i m p o r t a n t ; w o r d - w r a p : b r e a k - w o r d ! i m p o r t a n t ; " v a l i g n = " t o p " w i d t h = " 2 5 6 " b d s f i d = " 1 0 4 " > p s t y l e = " B O X - S I Z I N G : b o r d e r - b o x ! i m p o r t a n t ; P A D D I N G - B O T T O M : 0 p x ; L I N E - H E I G H T : 2 e m ; M A R G I N : 0 p x 5 p x ; M I N - H E I G H T : 1 e m ; P A D D I N G - L E F T : 0 p x ; P A D D I N G - R I G H T : 0 p x ; M A X - W I D T H : 1 0 0 % ; W O R D - W R A P : b r e a k - w o r d ! i m p o r t a n t ; C L E A R : b o t h ; P A D D I N G - T O P : 0 p x " b d s f i d = " 1 0 5 " > 'k 芛歔媉 I = U / R / p > / t d > / t r > t r s t y l e = " B O X - S I Z I N G : b o r d e r - b o x ! i m p o r t a n t ; P A D D I N G - B O T T O M : 0 p x ; M A R G I N : 0 p x ; P A D D I N G - L E F T : 0 p x ; P A D D I N G - R I G H T : 0 p x ; M A X - W I D T H : 1 0 0 % ; W O R D - W R A P : b r e a k - w o r d ! i m p o r t a n t ; P A D D I N G - T O P : 0 p x " b d s f i d = " 1 0 6 " > t d s t y l e = " b o r d e r - b o t t o m - s t y l e : s o l i d ; b o r d e r - c o l o r : r g b ( 2 2 1 , 2 2 1 , 2 2 1 ) b l a c k b l a c k ; b o r d e r - l e f t - s t y l e : st h : 1 0 0 % ; w o r d - b r e a k : b r e a k - a l l ; b o r d e r - t o p - s t y l e : i n i t i a l ; b o r d e r - r i g h t - s t y l e : s o l i d ; b o x - s i z i n g : b o r d e r - b o x ! i m p o r t a n t ; w o r d - w r a p : b r e a k - w o r d ! i m p o r t a n t ; " v a l i g n = " t o p " w i d t h = " 9 5 " b d s f i d = " 1 0 7 " > p s t y l e = " B O X - S I Z I N G : b o r d e r - b o x ! i m p o r t a n t ; P A D D I N G - B O T T O M : 0 p x ; L I N E - H E I G H T : 2 e m ; M A R G I N : 0 p x 5 p x ; M I N - H E I G H T : 1 e m ; P A D D I N G - L E F T : 0 p x ; P A D D I N G - R I G H T : 0 p x ; M A X - W I D T H : 1 0 0 % ; W O R D - W R A P : b r e a k - w o r d ! i m p o r t a n t ; C L E A R : b o t h ; P A D D I N G - T O P : 0 p x " b d s f i d = " 1 0 8 " > dl 芛 u / p > / t d > t d s t y l e = " b o r d e r - b o t t o m - s t y l e : s o l i d ; b o r d e r - c o l o r : r g b ( 2 2 1 , 2 2 1 , 2 2 1 ) b l a c k b l a c k r g b ( 2 2 1 , 2 2 1 , 2 2 1 ) ; b o r d e r - l e f t - s t y l e : i n i t i a l ; p a d d i n g : 0 p x 7 p x ; m a r g i n : 0 p x ; m a x - w i d t h : 1 0 0 % ; w o r d - b r e a k : b r e a k - a l l ; b o r d e r - t o p - s t y l e : i n i t i a l ; b o r d e r - r i g h t - s t y l e : s o l i d ; b o x - s i z i n g : b o r d e r - b o x ! i m p o r t a n t ; w o r d - w r a p : b r e a k - w o r d ! i m p o r t a n t ; " v a l i g n = " t o p " w i d t h = " 9 4 " b d s f i d = " 1 0 9 " > p s t y l e = " B O X - S I Z I N G : b o r d e r - b o x ! i m p o r t a n t ; P A D D I N G - B O T T O M : 0 p x ; L I N E - H E I G H T : 2 e m ; M A R G I N : 0 p x 5 p x ; M I N - H E I G H T : 1 e m ; P A D D I N G - L E F T : 0 p x ; P A D D I N G - R I G H T : 0 p x ; M A X - W I D T H : 1 0 0 % ; W O R D - W R A P : b r e a k - w o r d ! i m p o r t a n t ; C L E A R : b o t h ; P A D D I N G - T O P : 0 p x " b d s f i d = " 1 1 0 " > 裇皊 5u P[ / p > / t d > t d s t y l e = " b o r d e r - b o t t o m - s t y l e : s o l i d ; b o r d e r - c o l o r : r g b ( 2 2 1 , 2 2 1 , 2 2 1 ) b l a c k b l a c k r g b ( 2 2 1 , 2 2 1 , 2 2 1 ) ; b o r d e r - l e f t - s t y l e :i d t h : 1 0 0 % ; w o r d - b r e a k : b r e a k - a l l ; b o r d e r - t o p - s t y l e : i n i t i a l ; b o r d e r - r i g h t - s t y l e : s o l i d ;b o x - s i z i n g : b o r d e r - b o x ! i m p o r t a n t ; w o r d - w r a p : b r e a k - w o r d ! i m p o r t a n t ; " v a l i g n = " t o p " w i d t h = " 7 2 " b d s f i d = " 1 1 1 " > p s t y l e = " B O X - S I Z I N G : b o r d e r - b o x ! i m p o r t a n t ; P A D D I N G - B O T T O M : 0 p x ; L I N E - H E I G H T : 2 e m ; M A R G I N : 0 p x 5 p x ; M I N - H E I G H T : 1 e m ; P A D D I N G - L E F T : 0 p x ; P A D D I N G - R I G H T : 0 p x ; M A X - W I D T H : 1 0 0 % ; W O R D - W R A P : b r e a k - w o r d ! i m p o r t a n t ; C L E A R : b o t h ; P A D D I N G - T O P : 0 p x " b d s f i d = " 1 1 2 " > bS _t 弝 / p > / t d > t d s t y l e = " b o r d e r - b o t t o m - s t y l e : s o l i d ; b o r d e r -c o l o r : r g b ( 2 2 1 , 2 2 1 , 2 2 1 ) b l a c k b l a c k r g b ( 2 2 1 , 2 2 1 , 2 2 1 ) ; b o rde r - l ef t - s t y l e : i n i t i a l ; p a d d i ng : 0 p x 7 p x ; m a r g i n : 0 p x ; m a x - w i d th : 1 0 0 % ; w o r d - b r e a k : b r e a k - a l l ; b o r d e r - t o p - s t y l e :i n i t i a l ; b o r d e r - r i g h t - s t y l e : s o l i d ; b o x - s i z i n g : b o r d e r - b o x ! i m p o r t a n t ; w o r d - w r a p : b r e a k - w o r d ! i m p o r t a n t ; " v a l i g n = " t o p " w i d t h = " 2 5 6 " b d s f i d = " 1 1 3 " >。
初二初三中考物理知识点提纲超全超详细
初二初三中考物理知识点提纲超全超详细就是把一个多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通过控制某几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研究研究滑动摩檫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松紧、长短的关系;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研究物体吸热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的关系;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电功或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因素;研究动能(或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研究光现象时用到光线模型;研究磁现象时用到磁感线模型。
研究连通器原理时用到液片模型;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的研究方法。
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可证明此物受到力的作用。
影的光沿直线传播。
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有磁场。
指南针指南北可证明地磁场的存在。
温度计把温度的测量转化为长度的测量。
弹簧测力计测重力.音叉的振动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小泡沫球将其现象放大。
观察压力对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时我们将玻璃瓶密闭,装水,插上一个小玻璃管,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变化。
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
用总电阻代替支路电阻;用电阻箱测未知电阻;等效电路:曹冲称象;浮力;合力.串联电路总电阻。
用水流表示电流。
用水压表示电压。
用操场的学生排队、做操、玩耍的情况类比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结构.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如,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如,电动机和热机;如,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
中考物理复习系列三(九年级全一册复习提纲).docx
物理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第15章电流和电路一、电荷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换句话说,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o2、使物体带电的方浇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①摩擦起电1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能的转化:机械能一电能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1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1实质:物质中的原了得到了多余的电了4、电荷间的相至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带电体排斥带同种电荷的物体;带电体吸引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和轻小物体。
例:A带正电,A排斥B, B肯定带正电;A带正电,A吸引B, B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B是轻小物体)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L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Y单位:库仑(C)-元电荷e le=l. 6X10_,9C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
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
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上海中考物理大纲
上海中考物理大纲一、力学1、掌握物体的运动和力,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基本概念。
2、掌握重力、弹力、摩檫力等力的性质和产生原因。
3、掌握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速度、位移等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4、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和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二、热学1、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和热传递的方式。
2、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3、掌握气体的性质和状态变化,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4、掌握热传递和热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三、光学1、掌握光线传播的规律和光学基本感念,如反射、折射、漫反射等。
2、掌握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如显微镜、望远镜等。
3、掌握光的色散现象和光谱分析的基本方法。
四、电磁学1、掌握电场、磁场的基本性质和产生原因,理解电磁感应的概念和应用。
2、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基本原理,如欧姆定律、基本霍夫定律等。
3、掌握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规律,理解电磁辐射和电磁兼容的概念。
五、现代物理概念与应用1、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如波粒二象性、量子态等。
2、掌握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如时间膨胀、长度收缩等。
3、了解现代物理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如激光技术、电子显微镜等。
六、实验操作技能及数据处理方法1、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测量、控制变量等。
2、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如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等。
3、了解误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等。
七、物理原理和定律应用1、掌握经典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如牛顿第三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
2、掌握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
3、掌握光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如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等。
4、掌握电磁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如库伦定律、安培定律等。
初中中考物理总复习提纲(含八九年级物理全册)
150C 的空气中,声速 v 声 =340m/s (气温越高,声速越大)
声音在固体中的速度 >声音在液体中的速度 >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
乐
定义:数。单位:赫兹( Hz)
的
影响的因素: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三
定义: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强弱。 (也叫音量或声量)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略小但也认为是
3.0 ×108 米 /秒 (m/s) )。
3、光年: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光年是距离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
三、光的反射: 1、定义: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2、 光的反射定律 :( 1)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 (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L ;算出纸的张数 n,则一张纸
的厚度为 d=L/n 。 (2)测曲线的长度:取一段细棉线,用少量的胶水粘湿,贴在被测曲线上,用笔在棉线上
作下曲线两端点的记号, 将棉线取下拉直, 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端点记号间的距离就是曲线的长度。
( 3)
测细铜丝的直径: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记下匝数
n,用刻度尺测出线圈的总长度 L ,细铜丝的直径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物理学是研究 声、光、热、力、电 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观察 和实验 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二、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
1、国际单位( SI): m
2、单位换算: 1km=1000m,1m=10dm=10 2cm=10 3mm=10 6μ m=10 9nm
缩小
物理中考考纲
2013年湖南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标准物理一、考试指导思想初中毕业物理学业考试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的终结性考试。
考试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有利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初中毕业物理学业考试应考查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业考试的试题应注重与学生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物理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把握运用规律的能力,积极引导初中物理教学朝着全面落实物理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整体提高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方向推进,杜绝偏题、怪题。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1.考试范围《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内容标准所要求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
2.内容和目标要求考查的内容分科学探究及科学内容(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两部分。
把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融合在试题中,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渗透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对科学探究的能力要求如表一所示;对科学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二中用字母A、B、C、D标出。
字母A、B、C、D的含义如下:A:了解属于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主要有了解、知道、描述、列举、说出、举例说明、说明等,这些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复述,即把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回忆,按问题的要求陈述出来。
B:认识对于认识水平的学习要求,不仅需要通过回忆提取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还要对所学这些知识有所领悟,能在具体问题中辨认和识别它们。
C:理解属于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有理解、解释、计算等。
理解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转化,即能够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呈现知识的本质特征。
D:会技能性目标的要求是对所提出的项目能独立地进行操作,动词主要有会测量、会估测、会使用、会选用、会连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中考考纲自整版————————————————————————————————作者:————————————————————————————————日期:物理一、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原则(一)落实“立德树人”。
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深刻领悟“立德树人”的思想精髓,充分挖掘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德育内涵,在物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基础,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和谐、自然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三)注重实验、探究。
合理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有效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理解概念、发现规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四)发展科学思维。
关注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从中感悟科学方法的应用,逐步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等的联系,引导学生了解物理概念、规律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课程实施(一)课程开设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的要求,按照规定的课时安排,开足开齐初中物理课程,尤其要加强实验教学。
(二)教学要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为依据,针对我省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提出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建议。
介绍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让学生练习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练习使用科学记数法。
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长度和时间的大小及单位,让学生对长度和时间的大小及单位形成感性认识,明白孤立的、缺少单位的数值在物理学中是没有意义的。
【力学】科学内容1 机械运动内容要求学习要求●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1.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 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及其换算。
3.知道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会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知道用测量工具测量物理量时误差的不可避免。
4. 会估测长度和时间。
●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明确速度的物理意义。
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
了解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明确v-t图像、s-t 图像的物理意义。
6.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教学建议:1.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归纳出机械运动的定义,知道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
分析机械运动的实例,让学生体验,选择不同的参照标准观察同一机械运动时结果可能不同,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让学生知道参照物在描述机械运动中所起的“标准”的作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给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或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择的参照物。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渗透辩证思想。
2. 介绍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让学生练习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练习使用科学记数法。
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长度和时间的大小及单位,让学生对长度和时间的大小及单位形成感性认识,明白孤立的、缺少单位的数值在物理学中是没有意义的。
3. 指导学生观察刻度尺的量程、零刻度线、分度值,示范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明确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组织学生使用刻度尺测量具体的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具体的时间,学会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让学生意识到使用测量工具之前要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时要遵循科学的测量方法,知道测量值是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的。
介绍误差的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知道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引导学生了解长度测量的多种方法。
4.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日常物品、自然现象,或自己身上的“尺”和“表”,估测长度和时间,感受身边的物理。
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实践能力。
5. 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例,让学生经历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从速度公式中得出速度的单位,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不同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通过实例,让学生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强调运用物理公式解题的规范性。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及规则。
通过具体实例,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含义。
展示v-t图像、s-t图像,引导学生从图像中进一步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体验运用数学图像描述物理过程的方法,感受数学工具在物理中的应用。
6. 组织学生使用刻度尺和计时工具(如停表、手表等)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步骤。
关注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的过程,训练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学会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学习用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学习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培养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
科学内容2 质量与密度内容要求学习要求●知道质量的含义。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知道质量。
能根据生活经验估测物体的质量。
2.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会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理解密度。
记住常温常压下纯水的密度。
4.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 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1. 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具体实例,让学生体会物质和物体的不同,知道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称为物体的质量。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常用的质量单位的大小形成感性认识,练习估测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
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 引导学生观察天平和砝码,认识天平的构造、量程、分度值及各部件的作用。
教师示范使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操作程序,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天平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中蕴含的道理。
组织学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让学生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熟悉天平的操作程序和规则,进一步认识到,有的测量工具使用之前不仅要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还要调零。
介绍体积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让学生练习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引导学生观察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进一步体验使用测量工具前要明确其量程和分度值的规范。
让学生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培养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养成规范操作实验仪器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 指导学生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体验利用比值来定义物理量的科学研究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引导学生通过密度概念得出密度的公式和单位,练习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引导学生阅读密度表,让学生对不同物质的密度有一个感性认识,要求学生记住常温常压下纯水的密度。
4. 组织学生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训练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
在测量液体密度实验中侧重评估和设计实验环节,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评估,设计出更优化的实验方案。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熟练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5.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鉴别物质、计算质量、计算体积等。
强调运用物理公式解题的规范性,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重视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介绍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让学生练习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练习使用科学记数法。
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长度和时间的大小及单位,让学生对长度和时间的大小及单位形成感性认识,明白孤立的、缺少单位的数值在物理学中是没有意义的。
介绍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让学生练习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练习使用科学记数法。
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长度和时间的大小及单位,让学生对长度和时间的大小及单位形成感性认识,明白孤立的、缺少单位的数值在物理学中是没有意义的。
科学内容3 运动和力内容要求学习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用示意图描述力。
会测量力的大小。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1. 明确力的物理意义。
知道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能识别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知道力的三要素。
会画力的示意图。
3.了解弹力。
了解弹簧测力计。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4.知道重力。
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自身的质量成正比,运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
知道物体的重心。
5.知道滑动摩擦力。
会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运用摩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6.知道合力。
会进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7.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知道平衡力。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8.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9.运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建议: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感知力的存在,体会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归纳、概括出力的概念,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对力的单位的大小形成感性认识。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归纳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引导学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解释有关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实例,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从而归纳出力的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