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考试课内文言文复习 必修一

合集下载

苏教版 2019年第二学期 浙江高二学考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汇总

苏教版 2019年第二学期 浙江高二学考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汇总

必修一学考复习资料《劝学》【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 )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词类活用(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注:也有资料认为是“连词,表因果”)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⑹连词,表假设。

锲而.不舍2.于(1)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注:根据书上的翻译“由此”,也可理解为“兼词,.......................于此”...).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輮(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状语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状语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状语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师说》【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及字词复习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及字词复习

必修一文言翻译复习《劝学》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木头用墨绳量过就能变得笔直,金属(做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能变得锋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变得智慧聪明,在行为上没有过失了。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间的学习(收获多);我曾经踮起脚跟向远处眺望,不如登上高处见到的范围广。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赋(资质、禀性)不是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一直不停,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在地上吃到尘土,在地下喝到泉水,因为(它)用心专一。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螯,如果没有蛇、鳝鱼的洞穴就没有能藏身的地方,因为(它)用心浮躁。

《师说》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道理,哪里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轻,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跟从老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很困难了。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知道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请教,有的不向老师请教,学习小的知识却丢掉大的问题,我看不出他聪明。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就感到很耻辱,以地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认为是谄媚讨好。

202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 文言文背诵篇目

202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 文言文背诵篇目

202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文言文背诵篇目
202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文言文背诵篇目有:
一、古文
1.《论语》十二章
2.劝学
3.屈原列传
4.谏太宗十思疏
5.师说
6.阿房宫赋
7.六国论
8.答司马谏议书
9.赤壁赋
10.项脊轩志
11.侍坐《论语》
12.过秦论(上篇)
13.陈情表
14.归去来兮辞
15.种树郭橐驼传
16.五代史伶官传序
17.石钟山记
18.登泰山记
二、古诗词
1.静女
2.无衣
3.离骚
4.涉江采芙蓉
5.短歌行
6.归园田居(其一)
7.拟行路难
8.春江花月夜
9.蜀道难
10.梦游天姥吟留别
11.将进酒
12.燕歌行
13.蜀相
14.客至
15.登高
16.登岳阳楼
17.琵琶行(并序)
18.李凭箜篌引
19.锦瑟
20.虞美人
21.望海潮
22.桂枝香·金陵怀古
23.江城子
24.念奴娇·赤壁怀古
25.登快阁
26.鹊桥仙
27.声声慢
28.书愤
29.临安春雨初霁
30.念奴娇·过洞庭
3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2.扬州慢。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下面店铺为您整理了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的相关复习资料,供大家学习和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高中会考复习之文言文1-20

高中会考复习之文言文1-20

会考复习检测文言文部分(一)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

二、解释加点的词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2、辞.曰3、是.寡人之过.也4、许.之5、既.东封郑6、又欲肆.其西封7、舍郑以为东道主...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9、因.人之力而敝.之10、失其所与.11、秦伯说.12、乃.还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2、越国以鄙.远3、夜.缒而出4、与郑人盟.四、解释下列虚词的用法以1、以其无礼于晋2、越国以鄙远3、亡郑以陪邻4、舍郑以为东道主焉1、子亦有不利焉2、将焉取之3、焉用亡郑以陪邻之1、公从之2、臣之壮也3、是寡人之过也4、何厌之有其1、以其无礼于晋2、君知其难也3、吾其还也五、翻译句子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邻之厚,君之薄也。

荆轲刺秦王一、文学常识《荆轲刺秦王》选自《》,是一部体史书。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进兵北略.地2、微.太子言3、臣愿得谒.之4、诚.能得樊将军首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燕6、愿足下更.虑之7、顾.计不知所出耳8、而燕国见.陵.之耻;9、秦王必喜而善.见臣10、偏袒..扼腕11、血濡.缕12、人不敢与忤.视13、请.辞决矣14、持千金之资币.物15、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16、使使..以闻大王;17、荆轲顾.笑武阳18、愿大王少假借..之19、图穷.而匕(注音:)首见20、因.左手把秦王之袖21、以其所奉药囊提.轲2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23、被.八创.(注音);24、往.而不反.者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词类活用1、函.封之2、樊於期乃前.曰3、使使以闻.大王4、群臣怪.之5、太子迟.之四、翻译句子: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鸿门宴(一)一、文学常识《鸿门宴》选自《》,这本书是体史书,作者,是时期著名史学家。

2015年学考语文必修1文言文阅读复习

2015年学考语文必修1文言文阅读复习

2015年学考语文必修1文言文阅读复习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2011年)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晋军.函陵(驻扎军队)B.何厌.之有(厌倦)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若毒.之乎(怨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地位低下)D.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认为)2.对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其还也②失其所与,不知③其如土石何④以其无礼于晋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B.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动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你,代词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假如,连词B.⎩⎨⎧诣太守,说.如此陈述,动词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种文体,名词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动词C.⎩⎨⎧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告辞,动词停数日,辞.去告别,动词不辞.劳苦推卸,动词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名词越国以鄙.远卑鄙,形容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形容词4.下面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往,到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取独,不译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B.⎩⎨⎧以.其无礼于晋因为敢以.烦执事拿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来以.乱易整,不武因此C.⎩⎨⎧以其.无礼于晋它,代郑国共其.乏困代使者吾其.还也还是,表商量语气失其.所与,不知自己,自己的D.⎩⎨⎧秦军乃.还于是,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竟然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你的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才5.从句式角度判断,下面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B .是寡人之过也C .唯命是从D .微斯人,吾谁与归?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12-05-17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必修1文言文3必修四基础知识)》(课件)

12-05-17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必修1文言文3必修四基础知识)》(课件)
12-05-17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必修 1文言文修四基础知识)》(课件)
任课教师:
重要语句翻译
1.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 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 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 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 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 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3.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只是)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 法接近秦王。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上学期
The End!
衣着标准
3

学业水平考试课内文言文复习--必修一

学业水平考试课内文言文复习--必修一

一、烛之武退秦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8.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无异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行李..之往来 C.秦伯说.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9.分别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敢以.烦执事②权以.示群下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④若.毒之乎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0.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组是()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夫晋,何厌之有A.①为什么要灭掉晋国而给郑国增加土地呢?②晋国有什么可厌恶的呢?B.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陪伴邻国呢?②晋国有什么可厌恶的呢?C.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②晋国哪里会有什么满足的呢?D.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陪伴邻国呢?②晋国哪里会有什么满足的呢?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正确的意思是()A.你暂时住在郑国,作一个东道主,你的使者往来,可以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这样对你也没有什么害处。

B.如果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东道主,您的使者往来,我们郑国可以随时提供他们所缺乏的物资,这样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C.你暂时住在郑国,让郑国作东道主,你的使者往来,我们郑国可以随时提供他们困乏时的休息,况且我们也不会加害于你。

D.如果放弃灭郑的念头,而让郑国作一次东道主,你的使者往来,我们郑国可以供他们困乏时的休息,我们的君主也不会加害于你的。

学业水平测试课内文言文复习检测必修1

学业水平测试课内文言文复习检测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 越国:国名 B .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C .唯君图之 图:考虑,谋划 D .失其所与, 不知 知:同“智”( )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依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A.①③⑤ B .②④⑤ C.①②④D .②③⑥3.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 、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 、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最新学业水平考试课内文言文复习--必修一

最新学业水平考试课内文言文复习--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石图秦们说,与郑人悯「使杞子、遂孙、扬孙戍乃述「8.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行李之住來C.秦伯说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9. 分别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敢以烦执事②权以示群下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④若诗Z乎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0. 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组是()①焉用亡郑以陪邻'■A. ①为什么要灭掉晋国而给郑国增加土地呢?②晋国有什么可厌恶的呢?B. i②晋国冇什么训厌恶的呢?C. '②晋国哪里会冇什么满足的呢?D. 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陪伴邻国呢?②晋国哪里会冇什么满足的呢?1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正确的意思是(A.你暂时住在郑国,作一个东道主,你的使者往来,可以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这样对你也没冇什么杏处。

B. 如果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东道主,您的使者往来,我们郑国可以随时提供他们所缺乏的物资C. 你暂时住在郑国,让郑国作东道主,你的使者往来,我们郑国可以随时提供他们困乏时的休息,况冃我们也不会加害」;你。

D. 如果放弃灭郑的念头,而让郑国作一次东道主,你的使者往来,我们郑国可以供他们閑乏时的休息,我们的君丄也不会加害你的C12.二、荆轲刺秦王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浙江高中语文学考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1)

浙江高中语文学考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1)

3、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 (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 寄蜉蝣于天地 (在) 托遗响于悲风 (给) 4、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 相与枕藉乎舟中 (在)
三、常见文言句式翻译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 译: 2、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译: 3、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 译: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 译: 5、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译: 7、渺渺兮于怀 (主谓倒置) 译:
二、虚词
1、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修饰) 披草而坐 (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 (承接) 穷山之高而止 (承接)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修饰)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转折)
2、以 相枕以卧 夜则以兵围寓所 以资政殿学士行
(修饰) (率领) (凭借…的身份)
3、乎 悠悠乎与颢气俱 (形容词词尾)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形容词词尾)
浙江高中语文 学考文言文 知识梳理
(必修1)
必修一 劝学 一、实词 1、学不可以已 (停止) 2、金就砺则利 (靠近,接近)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引申为洪亮/清楚) 4、而致千里 (达到) 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停止) 7、用心一也 (因为)
二、虚词 1、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引出对象) 2、而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饰) 吾尝跂而望矣 (修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修饰/转折) 顺风而呼 (修饰)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因果) 蟹八跪而二螯 (并列)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翻译课件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翻译课件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 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 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 属皆且为所虏。”
8、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庄不得击。
9、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10、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 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九、过秦论 贾谊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 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 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 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 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8、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 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六、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五、赤壁赋 苏轼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 章。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 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2021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答案版

2021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答案版

2021年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必修一答案【文言文部分】一、《烛之武退秦师》(一)《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为《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字。

“春秋三传”是解说《春秋》的三部史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通“矣”,了,语气词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5、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外出时随身携带的物品。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2、晋军.氾南驻扎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边远的地方当作边界5、夜.缒而出在夜里6、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增多、加倍7、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8、以乱易.整,不武替代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10、失其所与.,不知依靠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以......为界;扩张;疆界12、邻之厚.,君之薄.也增加;削弱13、供其乏困..缺少的东西14、阙秦以利.晋使......有利(五)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2、其吾其.还也还是,委婉语气以.乱易整,不武用以其.无礼于晋它,指郑国焉用亡郑以.陪邻来,表目的君知其.难也这越国以.鄙远来,表承接3、之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唯君图之.代指这件事(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学考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过关卷

学考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过关卷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驻军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舍:屋舍C.阙秦以利晋阙:侵损 D.唯君图之图:考虑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吾其还也其:其他B.以其无理于晋以:因为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微小D.亦去之去:到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C、子犯请击之.D、因人之.力而敝之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C、夜缒而出,见秦伯见:通“现”,出现D、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5、下列没有古今意义词的一项是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 行李之往来\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6.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是A.晋军函陵B.越国以鄙远C.朝济而夕设版焉D.子犯请击之7.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两句是()A.秦军.氾南B.夜.缒而出C.共其乏困.. D.秦伯说,与郑人盟.8.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以其无理于晋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且贰于楚也C.是寡人之过也D.夫晋,何厌之有?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晋侯、秦伯围攻郑国的理由来看,秦郑两国之间并没有很深的矛盾。

人教资料版学业水平测试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人教资料版学业水平测试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人教资料版学业水平测试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1:《静女》《氓》《离骚》《孔雀东南飞》【一】明通假,指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爱而不见〔〕2、自牧归荑〔〕3、彤管有炜,说怿女美〔〕4、将子无怒〔〕5、犹可说也〔〕6、肇锡余以嘉名〔〕7、扈江离与辟芷兮〔〕8、来吾道夫先路〔〕9、指九天以为正兮〔〕10、终老不复取〔〕11、蒲苇纫如丝〔〕【二】积实词,解释以下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适〔1〕始适还家门〔〕〔2〕处分适兄意〔〕〔3〕适得府君书〔〕〔4〕舟行适临汝〔〕2、谢〔1〕谢家来贵门〔〕〔2〕阿母谢媒人〔〕〔3〕多谢后世人,戒之慎毋忘〔〕3、见〔1〕府吏见丁宁〔〕〔2〕渐见愁煎迫〔〕〔3〕风吹草低见牛羊〔〕4、区区〔1〕何乃太区区〔〕〔2〕感君区区怀〔〕5、为〔1〕君家妇难为〔〕〔2〕为仲卿母所遣〔〕〔3〕阿母为汝求〔〕6、假设〔1〕其叶沃假设〔〕〔2〕君既假设见录〔〕【三】理虚词,说出以下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相〔1〕相见常日稀〔〕〔2〕及时相遣归〔〕〔3〕好自相扶将〔〕〔4〕久久莫相忘〔〕〔5〕会不相从许〔〕【四】懂活用,指出以下句中活用的词语,并作解释。

〔1〕孔雀东南飞〔〕〔〕〔2〕卿当日胜贵〔〕〔〕〔3〕名余曰正那么兮〔〕〔〕〔4〕字余曰灵均〔〕〔〕〔5〕纫秋兰以为佩〔〕〔〕〔6〕交广市鲑珍〔〕〔〕〔7〕冬雷震震,夏雨雪〔〕〔〕〔8〕纷吾既有此内美兮〔〕〔〕〔9〕逆以煎我怀〔〕〔〕〔10〕足以荣汝身〔〕〔〕〔11〕戒之慎毋忘〔〕〔〕【五】辨古今,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1、天气..晚来秋古义:今义:2、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今义:3、多谢..后世人古义:今义:4、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古义:今义:5、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古义:今义:6、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古义:今义:7、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古义:今义:8、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古义:今义:9、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古义:今义:10、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古义:今义:1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1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13、春与秋其代序..古义:今义:1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古义:今义:1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义:今义:1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今义:17、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今义:六、知句式,指出以下特殊句式的句式特点及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烛之武退秦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8.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于君
.. C.秦伯说. D.若亡郑而有益
... B.行李
9.分别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敢以.烦执事②权以.示群下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④若.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0.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组是()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A.①为什么要灭掉晋国而给郑国增加土地呢?
②晋国有什么可厌恶的呢?
B.
C.
D.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陪伴邻国呢?
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正确的意思是(
A.你暂时住在郑国,作一个东道主,你的使者往来,可以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这样对
B.如果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东道主,您的使者往来,我们郑国可以随时提供他们所缺乏的物资
C.你暂时住在郑国,让郑国作东道主,你的使者往来,我们郑国可以随时提供他们困乏
D.如果放弃灭郑的念头,而让郑国作一次东道主,你的使者往来,我们郑国可以供他们
12.
二、荆轲刺秦王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少假借
..之(2)自引而起,绝.袖
(3)秦王还柱而走.(4)而卒惶急无以
..击轲
9.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秦武阳奉地图函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秦王还柱而走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秦武阳色变振恐
10. 解释划线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三、鸿门宴
阅读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10.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从小路B.张良入谢谢:告罪C.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再:第二次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监督11.下列句中的“之”字,指代对象相同的两项是()
A.闻大王有意督过之B.置之坐上
C.置之地D.吾属今为之虏矣
1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与“拔剑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外连横而斗诸侯 D.项伯杀人,臣活之
13.对文段中的四个人物及其言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谋士。

B.张良的话,明为道歉,实为指责项羽,项羽没听出他的意思。

C.项羽接受刘邦的礼物,这说明他非常注意外交礼节。

D.范增看出了刘邦是项羽最大的敌人,所以他把刘邦的礼物打破了。

一、烛之武退秦师
8. 答案:D解析:D
9.答案:A解析:①与②中的“以”:都是“用”,介词,都省略了“之”。

③若:如果。

④若:你,代词。

10.答案:C解析:注意关键词“陪”与“厌”的意思。

陪,增多;厌,满足,
11.答案:B解析:联系上下文理解。

12. 参考答案:夜缒而出,表现其义、勇;与秦伯的谈话的几层意思表现其机巧、灵活。

中心要突出其“爱国、无私”。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意思对
二、荆轲刺秦王
8. (1)稍微(2)断(3)跑(4)没有用来……的办法
9.(1)“奉”通“捧”(2“见”通“现”(3)“还”通“环”(4)“卒”通“猝”(5)“振”通“震”
10.(1)以:按照,做介词(2)之:他,做代词;于:在,做介词(3)因:于是,做连词;之:的,做助词(4)其:他们的,做代词
三、鸿门宴
10.D
11.A、D
12.D
13.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