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实验的改进
胆汁的分泌实验报告
胆汁的分泌实验报告胆汁的分泌实验报告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一种黄绿色液体,对于人体消化和吸收脂肪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和探究胆汁的分泌过程,以及分析其在消化系统中的功能。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动物模型,选择小鼠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小鼠。
实验组小鼠将被注射一种刺激剂,以促进胆汁分泌;对照组小鼠则接受相同的处理,但注射的是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1. 注射刺激剂:将实验组小鼠按体重计算剂量,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给予刺激剂。
2. 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同样按体重计算剂量,采用相同的皮下注射方式给予生理盐水。
3. 观察和记录:在注射后的一定时间内,观察小鼠是否有胆汁分泌的迹象,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实验组小鼠注射刺激剂后,出现了明显的黄绿色液体排出,而对照组小鼠则没有类似现象。
这表明注射刺激剂能够促进胆汁的分泌。
讨论与分析:胆汁的分泌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神经、激素和消化物质等。
在本次实验中,注射的刺激剂可能通过刺激肝脏或胆囊,促使胆汁的分泌增加。
然而,具体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胆汁在消化系统中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胆汁中含有胆汁酸,能够在肠道中与脂肪结合,形成胆汁酸盐,以便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其次,胆汁中还含有胆红素和胆固醇等物质,可以通过胆汁的排泄,帮助人体排除废物和代谢产物,维持身体的健康。
胆汁的分泌异常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
例如,胆汁淤积可导致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
此外,一些胆汁分泌的遗传性疾病也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胆汁的分泌机制和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胆汁的分泌过程,并初步了解了其在消化系统中的功能。
胆汁的分泌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胆汁的分泌异常可能会引发多种疾病,因此加深对胆汁分泌机制的研究,对于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家兔胆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家兔胆汁的性状,了解胆汁的颜色、透明度、黏稠度等特征。
2. 掌握家兔胆汁的采集方法,熟悉实验操作步骤。
3. 分析胆汁的成分,了解胆汁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一种消化液,主要成分包括胆盐、胆固醇、胆红素等。
胆汁在消化过程中具有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本实验通过观察家兔胆汁的性状,分析胆汁成分,了解胆汁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解剖盘、注射器、镊子、手术刀、手术剪、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酒精灯、烧杯、试管、试管架、滤纸、滤液等。
2.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10%甲醛溶液、蒸馏水、碘液、酒精等。
四、实验步骤1. 家兔胆汁采集(1)处死家兔,取其胆总管。
(2)用注射器抽取胆汁,放入试管中。
(3)观察胆汁的颜色、透明度、黏稠度等特征。
2. 胆汁成分分析(1)将胆汁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2)用显微镜观察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盐等成分。
(3)用碘液检测胆汁中的淀粉酶活性。
(4)用酒精检测胆汁中的脂肪酶活性。
3. 胆汁作用实验(1)将胆汁滴入含有脂肪的烧杯中,观察脂肪的乳化情况。
(2)将胆汁滴入含有淀粉的烧杯中,观察淀粉的消化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家兔胆汁性状观察到家兔胆汁呈黄色,透明度较高,黏稠度适中。
2. 胆汁成分分析(1)显微镜下观察到胆汁中含有胆固醇、胆盐等成分。
(2)碘液检测结果显示胆汁中淀粉酶活性较低。
(3)酒精检测结果显示胆汁中脂肪酶活性较高。
3. 胆汁作用实验(1)胆汁与脂肪混合后,脂肪乳化效果明显。
(2)胆汁与淀粉混合后,淀粉消化效果较好。
六、实验结论1. 家兔胆汁呈黄色,透明度较高,黏稠度适中。
2. 家兔胆汁中含有胆固醇、胆盐等成分,具有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3. 家兔胆汁中淀粉酶活性较低,脂肪酶活性较高,说明胆汁在消化过程中主要作用于脂肪的消化。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规范,防止感染。
消化化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摘要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消化过程,探究不同消化酶对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消化效果。
实验采用模拟唾液、胃液和胰液的溶液,分别对蛋白质、淀粉和脂肪进行消化实验,观察并记录消化过程和结果,以了解不同消化酶的特性和作用。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 试管若干- 烧杯- 滴管- 玻璃棒- 精密天平- 秒表- 水浴锅- 恒温水浴箱- 显微镜2. 实验试剂:- 牛奶(蛋白质来源)- 淀粉- 植物油(脂肪来源)- 氢氧化钠(模拟唾液)- 盐酸(模拟胃液)- 胰蛋白酶(模拟胰液)- 碘液(检测淀粉)- 苏丹Ⅲ染液(检测脂肪)三、实验原理1. 蛋白质消化:蛋白质在消化过程中首先被唾液中的唾液蛋白酶部分水解,然后在胃液中的胃蛋白酶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最后在胰液中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完全分解为氨基酸。
2. 淀粉消化:淀粉在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作用下开始分解,形成麦芽糖,随后在胰液中胰淀粉酶的作用下被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
3. 脂肪消化:脂肪在胆汁的作用下被乳化,然后在胰液中胰脂肪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四、实验步骤1. 将牛奶、淀粉和植物油分别置于三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模拟唾液、胃液和胰液,混匀。
2. 将三个试管分别放入恒温水浴箱中,设定不同的温度(37℃、37℃、37℃),模拟口腔、胃和肠道环境。
3. 在实验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例如5分钟、10分钟、15分钟等)取出试管,观察并记录消化液的颜色变化和沉淀情况。
4. 使用碘液检测淀粉的消化情况,观察淀粉与碘液反应的颜色变化。
5. 使用苏丹Ⅲ染液检测脂肪的消化情况,观察脂肪与染液反应的颜色变化。
6. 将消化后的溶液进行离心,取上清液进行显微镜观察,观察蛋白质的消化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1. 蛋白质消化:- 在37℃下,牛奶在唾液的作用下开始变浑浊,随着时间的推移,浑浊程度逐渐增加,说明蛋白质开始被水解。
- 在胃液的作用下,浑浊程度继续增加,说明蛋白质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
胆汁酸在脂肪消化吸收中的作用
21 进 脂 肪 的 乳 化 .促
如图 1 示 : 所 经过 胃酸和 小肠 蠕 动得 到初 步 乳 化 的脂 肪进 入小 肠 的时候 , 肠粘 膜 细胞 即释放 胆 小
囊收缩素( C ) C K 到血液里 , 刺激胆囊释放胆汁 、 胰 腺分泌胰脂肪酶 , 然后脂肪在胆汁的乳化作用下形 成 乳化 脂肪 微粒 ,胰 脂肪 酶将 脂 肪分 解 为甘 油 、 游
的胆 汁 , 增加胆汁容量 , 使胆道畅通 , 消除胆汁淤 滞 , 到利胆作 用 。 起 4饲 料 中添加 胆汁 酸的必 要性
41 于幼龄 动物 而 言 , 化道 发育 很不 完善 , .对 消 对各种营养物质 的消化吸收有限 , 胆汁酸在体内的 分 泌量 很低 ,远 远不 能满 足动 物 消化脂 肪 的需要 , 因此 添加 胆 汁 酸 可 以解 决 幼龄 动 物 内源性 胆 汁 酸
图 1脂 肪 的 消化 吸收 过 程
的富能物质——油脂的关注却很少。 近几年随着原 料特 别 是能量 饲 料价格 的不断 攀 升 , 油 脂 的关 注 对
才逐 渐得 到大 家 的重 视 。
1 肪 的消化 吸收 过程 脂
后与载脂蛋 白、 固醇等结合成乳糜微粒 , 胆 乳糜微
粒 被 释放 入 淋 巴后 , 过 淋 巴胸 导 管 和辅 助通 路 , 通 主 要 在左 侧 颈 静 脉 和 锁骨 下 静 脉 的交 汇 处 进 人 血
22 将要 进 口 50 00年 00多万 吨 ,00年 预计 进 口量 23 将达 到 80 0 0万 吨 ,这 严重 影 响 了饲料 工业 的健康 发展 。针 对这 一 问题 , 饲料 界不 断 研究 开发 新 的原 料资 源 和添加 剂 产 品 ,提 高对 各种 资 源 的利 用率 , 然 而过 去三 十多 年 的时 间 , 饲料 界 将研 究 的重 点放 在蛋 白质 和碳 水化 合物 上 , 而对 饲 料质 量影 响最 大 小 于 l 碳 原 子 组 成 的 脂 肪 酸 和 甘 油 被 肠 0个 粘膜细胞 吸收后 ,可直接通过门静脉人肝进入血 液循 环 。而大 于 1 碳原 子 组成 的长链 脂肪 酸 在 0个 肠粘膜细胞 内与甘油一酯重新合成 甘油三酯 , 然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测试题(含解析)
初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单选题1.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你的正确选择是()A.被农药污染的食品一定要充分煮熟再食用B.进行人工呼吸过程中,吹气者应始终捏紧被救者的鼻孔C.被毒蛇咬伤手臂后,应首先扎住伤口处的近心端D.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2.下列食物成分中,不经消化即可被人体吸收的是()A.淀粉B.脂肪C.蛋白质D.水3.在下列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种类最多的消化液是A.唾液B.胃液C.胆汁D.胰液4.如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B表示的是淀粉的消化过程B.消化脂肪的酶来自于胆汁和肠液C.甲部位能将蛋白质彻底消化分解D.乙部位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5.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液消化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淀粉、脂肪、蛋白质B.淀粉、蛋白质、脂肪C.脂肪、淀粉、蛋白质D.蛋白质、淀粉、脂肪6.有三种消化液甲、乙、丙,它们都不是唾液和肠液,甲消化液能促进乙消化液消化脂肪,甲消化液和丙消化液不能消化淀粉,而易消化液和丙消化液都能消化蛋白质.那么,甲、乙、丙三种消化液分别是()A.胰液胆汁胃液B.胆汁胃液胰液C.胃液胆汁胰液D.胆汁胰液胃液7.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下列关于食物营养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糖类虽然不直接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但它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B.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营养素”,可帮助人体排出宿便C.西红柿所含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光合作用的产物D.蛋白质作为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中的含量最高的成分8.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下列描述正确的是()①食品本身是否有毒②食品的保质期③食物含能量高低④是否被有毒物质污染⑤维生素种类⑥无机盐含量⑦食物的营养价值⑧食物是否发霉变质A.①③⑤⑧B.①②④⑧C.①②⑦⑧D.①②④⑦9.有关青少年膳食的建议,你认为不科学的是()A.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避免盲目的节食减肥B.青少年应该多吃一些含钙、铁丰富的食物C.多吃果蔬,以增加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摄入D.多吃些富含脂肪的食物,供给充足的能量二、判断题10.绿色食品指的是安全、无公害的食品.11.水不属于营养物质.(判断对错)12.青春期的女生多吃水果不吃饭,既可以保证营养,又可以减肥.13.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由血液进入消化管。
初一生物《消化和吸收》随堂检测及参考答案
初一生物《消化和吸收》随堂检测及参考答案初一生物《消化和吸收》随堂检测及参考答案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组成。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①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②消化腺有两种:大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和胰腺;小消化腺包括胃腺和肠腺。
(2)功能。
消化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
①消化道能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②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大部分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这些酶能促进消化道中食物的消化。
【例1】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 )。
A.口腔、食道、胃B.消化道和肠腺C.消化道和消化腺D.口腔、胃、小肠解析:A×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是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消化器官组成的。
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
所以,只有选项C是正确的。
BC√D×答案:C2.消化腺(1)唾液腺。
唾液腺位于口腔周围,能分泌唾液,通过导管将唾液输入口腔内。
(2)胃腺。
胃腺是散布于胃壁上的微小腺体。
其功能是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胃液过多,会出现返酸、胃痛等现象;胃液分泌过少,会出现消化不良等现象。
(3)肝脏。
肝脏位于腹腔的上方偏右,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成人肝脏重约1.5千克。
肝脏能分泌胆汁,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
胆汁在胆囊中储存,胆囊收缩时,通过胆管把胆汁送入小肠。
(4)胰腺。
胰腺位于胃的下方,是一条狭长而扁平的腺体。
能分泌胰液,胰液中含多种消化酶,经胰管注入小肠腔内。
(5)肠腺。
肠腺是散布于小肠壁上的微小腺体,能分泌肠液。
在小肠内,肠液与胰液、胆汁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唾液中的水和黏液起润滑口腔的作用,有利用食物的吞咽和说话。
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具有免疫作用。
【例2】下列哪一种消化液不在小肠中发挥作用?( )A.胰液B.胆汁C.肠液D.胃液解析:A×胰腺分泌的胰液、肝脏分泌的胆汁都通过导管注入小肠腔内,肠腺分泌的肠液也注入小肠腔内,在小肠中发挥作用。
探究不同生物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探究不同生物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作者:李冬湖陈莹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20年第05期[摘要]对现行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小资料部分进行分析研究,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课外拓展性实验来探究不同生物膽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形成“健康生活”的观念。
[关键词]胆汁;脂肪;乳化作用;健康生活[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4-0077-03一、背景武汉市英格中学一分校位于湖北省农科院内,依托研究所的科研资源,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拓展性实验。
现行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设置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旨在使学生基本理解消化的初始过程。
本节课以小资料的形式提到肝脏的功能——肝脏分泌的胆汁可以促进脂肪分解,但单靠资料介绍和生活经验,学生很难深刻理解胆汁的消化功能。
为此,有必要增设“探究不同生物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拓展性实验,直观呈现胆汁的消化功能,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加强对健康生活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及材料用具1.实验原理传统的胆汁乳化脂肪实验操作如下:取适量胆汁与脂肪混合后,经振动或搅拌使两者充分接触,通过观察脂肪微粒的呈现状态来判断乳化效果。
本实验则是借助省农科院的科研设备,将经高速冷冻离心处理后的胆汁与玉米油混合后,使用间歇式高剪切分散乳化均质机,通过转子高速中产生的剪切力迅速将混合物变成小颗粒,有效增加两者接触面积,提升乳化效果。
通过观察形成乳浊液的体积和维持稳定的时长,分别可以判断胆汁的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1]。
2.材料用具移液枪、容量瓶、离心机、机械均质机、电子天平、数码相机、SDS(十二烷基硫酸钠)、胆酸钠、玉米油、猪胆汁、草鱼胆汁、蒸馏水。
观察胆汁的乳化作用
06 过程
分析交流
记录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体会合作的力量,通过比对,提出更好的实验模式。
06 过程
课外延伸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把多余的胆 汁加入有意准备的红糖水中,观 察物质的变化,提出疑问。
1.胆汁对糖类是否有乳化作用? 2.为什么肝炎患者害怕吃油腻的食物? 3.用胆汁能否把油腻的碗筷洗干净?
07 反思
04
目标
结合三维目标,提出以下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胆汁乳化脂肪后的变化。 难点:分析胆汁乳化脂肪有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
05
改进
探究实验1
探究实验2
优点:1.改用胶头滴管加入花生油和胆汁,更容易控制所需用量; 2.学生可以看到不同浓度的胆汁对脂肪的乳化情况,找到花生油和胆汁的最佳使用比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实验, 注意各物质加入的先后顺序和数量, 注意观察并正确记录实验现象。
06 过程
探究实验1
“小组合作”模式,规范操作,协作完成。
设计意图:学生能成功操作简单的实验,树立学生的实验信心。
06 过程
探究实验2
“小组合作”模式,协作完成。
设计意图:增加实验难度,让学生观察不同浓度胆汁对脂肪的乳化情况。
06 过程
讲解实验步骤
探究实验2
温故知新
探究实验1
分析交流 提出疑问
06 过程
展示人体肝脏模型图,看清胆囊的位置。
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让学生认知胆囊所处的位 置,深入了解胆汁是由肝脏分泌,储存在胆囊中。
注:已知胆汁是消化液,但不含消化酶, 不能消化食物。
06 过程
讲解实验步骤
教师讲解实验具体步骤,说 明注意事项和实验成功的关 键,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并记 录现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章节练习(解析版)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一、选择题1. 下列有关营养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 无机盐在人体的含量很少,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几乎没有作用B. 食物中的“三大产热营养素”指的是蛋白质、维生素和脂肪C.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D. 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儿童缺钙容易患骨软化症2. 如图是某同学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操作步骤,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上存在多处错误,下列关于纠错叙述不正确的是()A. 无对照实验B. 碘液不应在第③步滴加而应在最后滴加B.C. 第④步不需要搅拌 D. 37℃水浴应保持10分钟而不是1分钟3. 成人小肠的长度一般为5-6米,盘曲于腹腔内,如图是小肠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3]是小肠绒毛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利于吸收营养物质B. 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每种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C. 小肠的起始部分为十二指肠D. 小肠内表面有[1]皱襞、[2]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4. 对食物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都能起化学性消化作用的是()A. 唾液和胃液B. 胆汁和小肠液C. 胰液和小肠液D. 胃液和胆汁5.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下列叙述中突出表现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A. 十二指肠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使胆汁、胰液汇入。
壁内有肠腺分泌肠液B. 小肠绒毛的壁很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C. 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管壁由一层细胞组成D. 小肠成毛内有毛细淋巴管,管壁由一层细胞组成6. 下列哪种腺体既有外分泌部分,又有内分泌部分()A. 性腺B. 唾液腺C. 胰腺D. 甲状腺7. 在消化道中能消化脂肪的消化酶来自()①唾液腺②胃腺③肝脏④肠腺⑤胰腺A. ①②B. ④⑤C. ③④D. ③⑤8. 下列有关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A. 胆汁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B. 所有营养物质都需经消化才吸收C. 大肠壁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突起D. 胃不但能初步消化食物、还能吸收部分养分9. 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组成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蛋白质消化的起始部位在③处B. ④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C. ②的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D. 肝炎病人怕吃油腻的食物,原因是①分泌的消化液不足10.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中水浴温度为37℃,这是因为37℃()A. 接近人体体内温度,酶的催化能力最强B. 接近室温,容易保持恒定C. 随意温度,无特殊意思D. 各种生物体内的酶维持活性的最适宜温度11. 下列有关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A. 消化酶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消化功能B. 糖类都可以直接吸收C. 消化和吸收都在小肠D. 胰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12. 某老师肝脏发生病变,这会影响消化系统对下列哪类物质的消化()A. 维生素B. 无机盐C. 糖类D. 脂肪13. 如图为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 1是胆囊,贮存的胆汁能乳化脂肪B. 2是小肠,它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C. 3是肝脏,能分泌胆汁D. 5是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胰岛素14. 下列有关消化道各段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没有消化和吸收功能B. 胃液中的蛋白酶对蛋白质能进行完全分解C. 小肠的结构特点是它有巨大的表面积,所以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D. 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是大肠的全部功能15. 脂肪在人体内开始被分解的场所是()A. 口腔B. 胃C. 肝D. 小肠16. 下列有关消化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胃能分泌胃液,说明胃具有输导组织B. 小肠内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消化液,有利于消化C. 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血液进入十二指肠D. 大肠只有消化功能,没有吸收功能17. 下列各种物质可在胃中被直接吸收的是()A. 水和酒精B. 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C. 甘油、脂肪酸和葡萄糖D. 氨基酸二、填空题18. 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______和______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这是因为:(1)它的内表面有大量的环形______和______ 大大增加了吸收的面积。
验证脂肪的乳化并非消化
验证脂肪的乳化并非消化摘要:在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教材第4单元第八章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节中。
讲到了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有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壁内的胃腺分泌的胃液中有胃蛋白酶,可以将蛋白质初步消化;肝脏分泌的胆汁可以乳化脂肪。
学生在学习理解时常常顺理成章、断章取义的将它理解为:唾液淀粉酶能将大分子的淀粉分解为小分子的麦芽糖,胃蛋白酶能将大分子的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胆汁能将大分子的脂肪分解为小分子的甘油和脂肪酸。
这是对乳化与消化没有弄明白,原理不清楚造成的误解。
关键词:胆汁;胰液;乳化;消化;创新实验一、创新实验来源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消化系统这一主题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和考点。
学生了解了小肠是消化系统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因为小肠的结构特征注定了它有这个功能。
口腔中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淀粉酶能将大分子的淀粉分解为小分子的麦芽糖和葡萄糖,胃壁中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能将大分子的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胆汁能将大分子的脂肪分解为小分子的甘油和脂肪酸。
但学生在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时,教材上讲了人体肝脏分泌的胆汁没有消化脂肪,而是对脂肪进行了乳化,有关消化和乳化,在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上,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如果设计一个实验,能充分说明消化和乳化的关系,对学生理解、掌握这一知识点、突破这一难点就完美了。
在加上现在提出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接合这一学习环境,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学生分组到实验室进行验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创新实验目的观察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验证胆汁对脂肪的乳化并非消化脂肪验证胆汁加胰液对脂肪的乳化作用三、创新实验原理人体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有胆盐,胆盐可减低食物中脂肪颗粒的表面张力,能将大分子的脂肪乳化为脂肪颗粒、脂肪微滴,有利于在小肠内与小肠绒毛、微绒毛接触,从而增加胰液中胰脂肪酶和肠液中肠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使脂肪易于消化。
但胆汁并没有将脂肪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所以它还是大分子物质,不能用滤纸过滤。
中考专题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设计如图,请完善实验方案
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设计如图,请完善实验方案:(1)实验步骤:第一步:取一小块馒头切成碎屑,分成两等份,分别加入到甲、乙两试管.第二步:向甲、乙两试管分别注入2mL 清水和唾液,搅拌均匀.第三步:将两支试管放入37℃温水中,8分钟后取出,各滴加2滴稀碘液,摇匀.第四步:观察并记录试管中的颜色变化.(2)预期结果:乙试管内的物质不变蓝色,原因是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了.(3)预期结论: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在实验过程中,向甲试管加清水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2)、(3)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可以把淀粉消化分解为麦芽糖,淀粉可使碘液变蓝色.甲试管注入的是清水,不能分解淀粉,试管内的淀粉没有被分解,所以滴入几滴碘液变蓝;乙试管注入了唾液,试管内的淀粉被分解,所以滴入几滴碘液不变蓝;该实验说明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故答案为:(1)清水;(2)乙;(3)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注意找出实验设置中的变量和对照实验.知道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碘液遇到淀粉变蓝色.2.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提出了甲、乙两个探究方案如下:(每套培养皿中放等量来自同一木头的锯木屑,且保持湿润.)方案分组培养皿锯木屑是否灭菌处理是否接种细菌培养环境方案甲A组一套5克灭菌不接种无菌条件B组一套5克不灭菌不接种自然环境方案乙A组一套5克灭菌不接种无菌条件B组一套5克灭菌接种无菌条件请分析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你认为方案乙更能说明问题,并简述理由:设计了对照实验、控制了单一变量.考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实验中对照实验的设计.解答:解:由题干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应设置是否存在该种细菌,方案甲内不能确定细菌种类.方案二中单一变量为是否接种该种细菌,同时控制环境条件是无菌条件保持了变量一致.故乙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因其设计了对照实验、控制了单一变量、排除了无关因素的干扰.故答案为:乙;设计了对照实验、控制了单一变量、排除了无关因素的干扰.3.某同学为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置了如下实验:Ⅰ、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C块不做处理.Ⅱ、取3克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为①、②、③号,然后做如下处理:将A馒头碎屑放入①号试管,注入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将B馒头碎屑放入②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充分搅拌;将C馒头块放入③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搅拌.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到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1)该实验尽管用了三支试管,但必须每两两一组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进行对照.(2)该同学将A块和B块馒头用刀细细地切碎,目的是为了模拟咀嚼作用.(3)将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作一组进行探究,其实验变量是有无唾液.(4)10分钟后,滴加碘液,①号试管不变蓝,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消化.分析:“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步骤是: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据此解答.解答:解:(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设置对照实验的目的是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该实验中1号试管起对照作用.(2)将A块和B块馒头用刀细细地切碎,目的是为了模拟咀嚼作用.(3)将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作一组进行探究,其实验变量是有无唾液.(4)①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因此①号试管内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是不变蓝色;③号试管中的淀粉与唾液淀粉酶的接触面积小,没有被完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也变蓝色.②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故答案为:(1)对照;(2)咀嚼;(3)唾液;(4)①;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消化.4在1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质量分数为0.01%的高锰酸钾溶液和滴入适量的果蔬提取液;在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蒸馏水和滴入适量的果蔬提取液;在3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馒头碎屑和2滴碘液;在4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馒头碎屑和2滴碘液。
胆汁酸作为乳化剂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胆汁酸作为乳化剂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胆汁酸作为一种天然的乳化剂,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胆汁酸作为乳化剂的原理,通过对胆汁酸的特性和乳化作用进行深入解析,旨在揭示胆汁酸在乳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胆汁酸在乳化过程中的作用原理,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胆汁酸作为乳化剂的重要性,并阐述本文的目的和文章结构。
正文部分将首先介绍胆汁酸的特性,然后深入探讨胆汁酸在乳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胆汁酸作为乳化剂的原理进行总结,同时展望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希望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胆汁酸作为乳化剂的原理及其应用。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胆汁酸作为乳化剂的原理,深入分析胆汁酸的特性和乳化作用,从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的角度探讨胆汁酸在乳化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通过对胆汁酸的特性和乳化作用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胆汁酸作为乳化剂的原理,揭示其在乳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应用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同时,借助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胆汁酸作为乳化剂的应用前景和展望进行探讨,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胆汁酸作为乳化剂的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2.正文2.1 胆汁酸的特性胆汁酸是一种天然存在于人体胆汁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一些独特的特性。
首先,胆汁酸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具有双亲咀嚼头和疏水尾端的分子结构。
这使得胆汁酸在水和油之间形成乳化系统时非常有效,在水相和油相之间形成稳定的界面。
由于它们的分子结构,胆汁酸能够使水和油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类似乳液的混合物。
其次,胆汁酸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探究实验汇总
探究实验汇总:1、巴斯德曲颈瓶实验:变量:微生物;对照组:直颈瓶;实验组:曲颈瓶;过程:肉汤分装,煮沸杀菌,冷却观察。
现象:直颈瓶中的肉汤里出现了微生物,肉汤浑浊变质,曲颈瓶中的肉汤中没有微生物,新鲜如初。
结论: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2、探究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变量:叶;对照组:甲;实验组:乙、丙;过程:甲保留全部叶片,乙去掉部分叶片,丙去掉全部叶片,罩袋,脱脂棉密封管口,观察;现象:塑料袋内小水珠:甲最多,丙最少;试管内液面:甲最低,丙最高;结论:叶片面积越大,植物散失水分越多。
(叶是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3、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变量:光照;对照组:照光部分;实验组:遮光部分;过程:暗处理→遮光→照光→脱色→漂洗→显色→漂洗→观察;现象:遮光部分不变蓝,照光部分变蓝色;结论: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4、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变量:甲乙对照:光照,甲丙对照:金鱼藻;对照组:甲;实验组:乙、丙过程:组装,照光,检验;现象:甲中气体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复燃,乙中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丙中无气体;结论:绿色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料变量:二氧化碳;对照组:b装置;实验组:a装置;过程:暗处理→对照→密封→照光→脱色→漂洗→染色→漂洗→观察;现象:a装置中叶片不变蓝,b装置中叶片变蓝;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A、变量:种子活性;对照组:乙组实验组:丙组过程:煮熟种子并冷却,组装,观察;现象:乙瓶温度计读数高,升高快B、变量:种子活性;对照组:甲组实验组:丙组过程:煮熟种子并冷却,组装,检验;现象:甲瓶中燃烧的蜡烛熄灭,乙丙瓶中燃烧的蜡烛继续燃烧;结论:种子(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C、变量:种子活性;对照组:乙组实验组:丁组过程:煮熟种子并冷却,组装,注水将杯中气体排入试管,观察;现象:乙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丁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结论:种子(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胆汁酸和脂肪代谢的关系
胆汁酸和脂肪代谢的关系
胆汁酸是由胆固醇合成的一种类固醇化合物,它在脂肪代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胆汁酸在脂肪代谢中起着乳化脂肪的作用。
当我们摄入食物时,胆汁酸会从胆囊释放到小肠中,与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结合,使它们变得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
这对脂肪代谢和营养吸收至关重要。
另外,胆汁酸也可以影响脂肪合成和分解。
它能够调节肝脏中胆固醇的合成,从而影响脂肪的合成过程。
此外,胆汁酸还参与调节胆固醇的代谢,对体内脂肪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胆汁酸还与胆固醇代谢有关。
它们在体内的平衡关系对维持胆固醇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胆汁酸的合成和排泄是体内胆固醇代谢的重要环节,与脂肪代谢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胆汁酸在脂肪代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乳化脂肪、调节脂肪合成和分解、以及与胆固醇代谢的关系,影响着人体内脂肪的代谢和平衡。
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和营养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胆汁酸和脂肪代谢之间的关系。
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1、胆汁(碱性)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减低脂肪的表面张张,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在肠腔内,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使其分解脂肪的作用加速。
2、胆盐因其分子结构的特点,当达到一定浓度后,可聚合而形成微胶粒。
肠腔中脂肪的分解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等均可掺入到微胶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混合微胶粒)。
因此,胆盐便成了不溶于水的脂肪水解产物到达肠粘膜表面所必需的运载工具,对于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3、胆汁通过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对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
4、胆汁在十二指肠中还可以中和一部分胃酸;胆盐在小肠内吸收后还是促进胆汁自身分泌的一个体液因素。
所以肝功能衰减,会导致胆汁分泌减少。
胆汁分泌减少,会有两个影响,一是不能中和胃酸,导致十二指肠酸液反流;其二,降低了对脂肪的分解作用,导致肥胖,脂肪肝。
所以肝脏会阳气日益衰减,而阴气日益增加。
所谓的肝气郁血滞,就是肝的阳气不足,阴血阻滞不行。
因为气行则血行,气不统血,则气滞而血必郁。
肝主疏泄,胆主通降。
肝如何主导疏泄呢?就是通过分泌胆汁来血液的有害物质得以分解,将身体内的酸性物质得到降解。
血液呈中性的,血液酸化,则身体阴气炽盛;血液碱化,则身体阳气足。
其完全靠肝胆的代谢和降解作用来调节。
血液酸性化过度,则血液自身会消耗大量氧气,而供给全身的氧气和阳气即会减少。
所以胃酸、反逆、胃灼热、胃痛等问题,都是由于肝的功能减退所致。
肥胖,脂肪增多,也是一样的道理。
肝与胆的关系一、肝的生理病理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司理周身气血的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肌肉关节的屈伸、情绪的变动等。
现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简述如下:(一)肝藏血其含义有两方面:1.调节血量: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则血运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之说。
胆汁
对“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的演示实验的改进
黑龙江省牡丹江分局八五六农场青山中学任宪柱
我们这个地区很难找到花生油,所以我改用常见的豆油;鱼胆汁和鸡胆汁不容易找到,我就用猪胆汁代替。
但是,在课前实验时发现实验效果不明显。
经过几次实验,在两只试管中各加入1毫升豆油,然后向1号试管内加入1毫升猪胆汁,向2号试管中加入1毫升清水,震荡试管,让学生观察豆油在试管壁上的挂壁情况,这时会发现加入猪胆汁的2号试管的管壁上的豆油挂壁细腻而且量较少,而1号试管的管壁上的豆油挂壁较多,并且颗粒较大。
这时学生还不易理解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教师可以将试管中的液体倒掉,用清水冲洗试管,震荡,就会发现1号试管中的豆油颗粒较大,而2号试管中的豆油颗粒较小,冲洗到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效果更明显。
将冲洗试管倒出的废液收集起来,让学生用手蘸一些,感觉一下,就会发现两个试管倒出来的液体中都有油腻腻的脂肪,这对于学生理解胆汁中不含消化酶有很大帮助。
“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实验的改进
“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实验的改进“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中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演示的效果大多不理想。
笔者作为国家生物课改工作的先导区——辽宁省的一名学科带头人,多次亲自操作,对该实验进行了组合和改进,通过实践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将整个探究过程介绍如下。
1 原教材中演示实验的要求及效果取材:两支洁净的试管。
处理:在两支试管中各注入1ml的花生油。
一支试管内滴入5滴新鲜的胆汁并摇匀;作为对照,另一支试管内滴入5滴清水并摇匀。
缺陷:在做演示实验时,所需用量控制不好,并且观察起来效果不理想。
2 改进实验的探究过程2.1 取材新鲜猪胆汁、洁净试管。
经测量,10滴胆汁约为0.5ml(表1)。
反思:第1、2次试验是按照教材中的配置比例进行,结果发现1 ml 的花生油量太少,所以改用2 ml。
尝试着用6滴胆汁,能看见较大的脂肪微粒,但接近于10滴时近乎乳状液,观察效果不明显。
后经证实,褐色凝聚物为胆汁,为搅拌不匀所致。
用试管操作,学生必须隔着试管壁才能看见实验现象,并且试管细长,不利于充分搅拌,所以笔者用小烧杯取代试管。
2.2 取材50 ml小烧杯、新鲜猪胆汁(表2)。
反思:开始用的是2 ml花生油,滴入1滴胆汁就能看见较大的脂肪微粒。
逐渐增加胆汁,脂肪微粒逐渐变小,数量增多,最后成为乳状液。
在操作过程中,发现2ml花生油仅能把小烧杯底覆盖住,量有点少,所以改用4 ml花生油。
经屡次实验,达到了最佳效果:用4 ml花生油、20滴胆汁(大约1ml)配置实验。
这个比例的配置效果奇佳,用于课堂教学中量不多不少,正合适。
现象如表2中所示,非常奇妙!作为对照试验,4ml 的花生油中滴入20滴清水,水、油分层现象很明显,一目了然。
效果评析:实验没有改进前,学生必须通过试管壁才能看见实验现象。
而改用小烧杯后,经过不断探索,找出花生油和胆汁的使用比例,且可直接用肉眼观察,直观、明了。
生物胆汁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胆汁的提取与鉴定实验时间:2023年11月10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班级:高一(2)班小组成员: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一、实验目的1. 学习胆汁的提取方法。
2. 鉴定胆汁中胆红素的存在。
3. 了解胆汁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一种消化液,其中含有胆红素、胆固醇、胆汁酸等成分。
胆红素是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可以通过与酸性重氮盐反应产生红色沉淀来鉴定其存在。
胆汁在消化过程中起到乳化脂肪的作用,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三、实验器材及试剂1. 实验器材:- 烧杯- 玻璃棒- 试管- 滴管- 酒精灯- 水浴锅- 滤纸- 研钵- 研杵2. 实验试剂:- 酸性重氮盐溶液- 乙醇- 氢氧化钠溶液- 胆汁样品四、实验过程1. 胆汁提取:(1)取一定量的新鲜猪肝,用剪刀将其剪成小块。
(2)将肝块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乙醇,用研杵充分研磨。
(3)将研磨好的肝泥过滤,收集滤液,得到胆汁。
2. 胆红素鉴定:(1)取一支试管,加入2ml胆汁样品。
(2)向试管中加入2滴酸性重氮盐溶液。
(3)观察试管中是否产生红色沉淀。
五、实验结果在加入酸性重氮盐溶液后,试管中出现红色沉淀,证明胆汁中存在胆红素。
六、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提取了胆汁,并鉴定出其中的胆红素。
2. 胆汁在消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将脂肪乳化成微小的颗粒,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3. 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乙醇作为溶剂,这是因为乙醇能够有效提取胆汁中的成分,且对人体毒性较小。
七、实验结论1. 成功提取了胆汁,并鉴定出其中的胆红素。
2. 胆汁在消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将脂肪乳化成微小的颗粒,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操作要规范,注意安全。
2. 使用乙醇时,要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以免造成伤害。
3. 在进行胆红素鉴定实验时,要注意观察颜色变化,以免误判。
九、个人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对胆汁的提取和鉴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
2020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0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生物试卷副标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5小题,共90.0分)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A. 作出假设B.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C. 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D. 表达和交流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哪种关系()A. 合作B. 食物网C. 捕食D. 竞争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 森林生态系统B. 海洋生态系统C. 生物圈D. 农田生态系统4.如果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位于视野左上方,要想将物像调至视野正中央,则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为()A. 正上方B. 正下方C. 右下方D. 左上方5.下列选项中,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有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A. 细胞壁B. 叶绿体C. 线粒体D. 细胞壁和叶绿体6.细胞分裂时最先发生变化的是()A. 细胞壁B. 细胞膜C. 细胞质D. 细胞核7.组织的形成是()A. 细胞分裂的结果B. 细胞生长的结果C. 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果D. 细胞分化的结果8.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①组织②器官③细胞④个体⑤系统A. ①②③④⑤B. ③①②⑤④C. ②③①⑤④D. ③②①④⑤9.下列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A. 草履虫B. 水绵C. 鼠妇D. 蘑菇10.下列植物类群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是()A. 藻类植物B. 苔藓植物C. 裸子植物D. 被子植物11.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是()A. 适量的水分、适宜的肥料、足够的空气B. 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C. 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足够的空气D. 土壤的覆盖、适量的水分、合适的温度12.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不正确的是()A. ①⑤为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B. ②④为营养组织,能制造营养物质C. ③为输导组织,起运输养料的作用D. ⑥为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13.胚胎在母体内的发育场所是()A. 卵巢B. 输卵管C. 子宫D. 腹腔14.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A. 童年期B. 青春期C. 幼儿期D. 成年期15.某位同学患了贫血,体内可能缺乏的物质是()A. 含铁的无机盐B. 含钙的无机盐C. 含锌的无机盐D. 含碘的无机盐16.如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实验的改进
“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中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演示的效果大多不理想。
笔者作为国家生物课改工作的先导区——辽宁省的一名学科带头人,多次亲自操作,对该实验进行了组合和改进,通过实践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将整个探究过程介绍如下。
1 原教材中演示实验的要求及效果
取材:两支洁净的试管。
处理:在两支试管中各注入1ml的花生油。
一支试管内滴入5滴新鲜的胆汁并摇匀;作为对照,另一支试管内滴入5滴清水并摇匀。
缺陷:在做演示实验时,所需用量控制不好,并且观察起来效果不理想。
2 改进实验的探究过程
2.1 取材
新鲜猪胆汁、洁净试管。
经测量,10滴胆汁约为0.5ml(表1)。
反思:第1、2次试验是按照教材中的配置比例进行,结果发现1 ml的花生油量太少,所以改用2 ml。
尝试着用6滴胆汁,能看见较大的脂肪微粒,但接近于10滴时近乎乳状液,观察效果不明显。
后经证实,褐色凝聚物为胆汁,为搅拌不匀所致。
用试管操作,学生必须隔着试管壁才能看见实验现象,并且试管
细长,不利于充分搅拌,所以笔者用小烧杯取代试管。
2.2 取材
50 ml小烧杯、新鲜猪胆汁(表2)。
反思:开始用的是2 ml花生油,滴入1滴胆汁就能看见较大的脂肪微粒。
逐渐增加胆汁,脂肪微粒逐渐变小,数量增多,最后成为乳状液。
在操作过程中,发现2ml花生油仅能把小烧杯底覆盖住,量有点少,所以改用4 ml花生油。
经屡次实验,达到了最佳效果:用4 ml花生油、20滴胆汁(大约1ml)配置实验。
这个比例的配置效果奇佳,用于课堂教学中量不多不少,正合适。
现象如表2中所示,非常奇妙!作为对照试验,4ml 的花生油中滴入20滴清水,水、油分层现象很明显,一目了然。
效果评析:实验没有改进前,学生必须通过试管壁才能看见实验现象。
而改用小烧杯后,经过不断探索,找出花生油和胆汁的使用比例,且可直接用肉眼观察,直观、明了。
猪胆、鸡胆、鱼胆在市场上很容易找到。
经教师指导后,学生可利用周末时间人人动手,也可演示给家长看。
这符合了《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也用生物学知识解释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生活性、生命性等特点。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也逐步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