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宠儿》文体特征
《宠儿》中的语相特征及语用功能赏析
《宠儿》中的语相特征及语用功能赏析《宠儿》是鲁迅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宠儿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假装道貌岸然、讲究权力欺压的陋习。
在《宠儿》中,鲁迅运用了特定的语相特征和语用功能,凸显了小说的讽刺意义。
首先,《宠儿》中的语相特征体现在对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整篇小说以叙述性的语言为主,句式简练,段落短小,完整而有序地呈现了故事的发展进程。
鲁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借代、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其次,《宠儿》中的语相特征还表现在对口语化语言的运用上。
小说中许多角色的对话使用了当时流行的口语,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例如,“瞧,那人脖颈上有记;跪了,瘪瘪瘦瘦的,皮精蓝脚的;蹲了,肚皮紧似正中心的;望了,眼白暗黑,豆大瞳子”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普通民众的形象。
在语用功能方面,《宠儿》中的语言主要具有讽刺和批判的功能。
通过对主人公,宠儿的描写,鲁迅揭露了当时社会上权力滥用、道德沦丧的现象。
宠儿作为一个虚伪、自私、附庸风雅的人物,代表了一类喜欢奉承权贵、追逐权力的人。
他虚情假意地装作为他人着想,实则只顾自己的私利,虚伪的表现让人生厌。
通过对宠儿的描写,鲁迅借讽刺手法抨击了这种为了迎合权贵而放弃原则的人。
此外,《宠儿》中的语言还具有启示作用。
通过对宠儿的形象描写和周围人对他的态度,鲁迅警示读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为了迎合权贵而丧失自我。
小说通过描写宠儿最终遭受到的失败和唾弃,给人们以警醒,让人们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在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是否真正坚守自己的原则。
总之,《宠儿》中的语相特征和语用功能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有趣、诙谐幽默。
通过对宠儿形象的描写和对社会陋习的讽刺,鲁迅在小说中传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社会观点,挖掘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
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体会到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还能在娱乐中获得对现实的启示。
评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后现代叙事手法及叙事话语
评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后现代叙事手法及叙事话语摘要:后现代主义以其反传统的叙事策略成为了二十世纪文学创作的主要体裁之一。
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被看作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名篇佳作。
本文从该小说的叙事手法和叙事话语角度,分别论述该作品的碎片式叙事模式,多重叙事视角以及该作品的哥特式叙事话语,布鲁斯音乐风格等,进而探讨了该作品的后现代特色及其艺术风格。
关键词:碎片式叙事模式多重叙事视角重现回布鲁斯音乐《宠儿》是二十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发表后,在美国文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宠儿》不仅“深深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之中”,而且“在叙述手法的运用上,将黑人小说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小说中莫里森采用了碎片式叙事模式和多重叙事视角等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并通过哥特式的叙事话语和具有布鲁斯音乐风格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充满悬念与神秘气氛的故事,从而使小说具有深刻的震撼力。
形成了作者独特的后现代风格,成为“表达后现代的另一种声音”。
1碎片式叙事模式和多重叙事视角莫里森在《宠儿》中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线性展开情节,而是采用碎片式叙事模式打破时空界限,把不同时间、地点组合交织在一起,在现在与过去之间自由穿梭。
在小说的开始,读者首先看到的是:一所整天闹鬼的房子——蓝石街124号。
就此展开的叙事支离破碎,时空不断错置。
与现实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的是多种层次的过去:有作为历史回忆的贩奴船的故事,有在昔日农场“甜蜜之家”黑奴受到的种种磨难,有赛斯于逃亡途中生下丹芙的情景……这些过去的故事时而出现在人物的回忆中,时而出现在现实的故事里,仿佛成了正在发生的故事。
碎片式叙事模式还体现在对小说的中心事件——赛丝杀婴的叙述上。
小说第一章提到孩子的阴魂不散,为“割断脖子”怒气冲冲,但并未点出是谁割的。
第三章里赛丝向保罗介绍丹芙,说她命大,当初坐牢时,“耗子什么都咬,但就不碰她”。
《宠儿》文学分析——女性主义
关键词形象 作为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在《宠儿》中为我们讲述了塞丝 杀婴的故事,她塑造的不再是温良淑德的“家庭天使”,而 是在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下奋力抗争的“恶女人”,深刻地 体现了主人公的女性解放意识,也表达了作家自己的女性主 义立场。 相比较而言,祖母贝比・萨格斯是一个极为传统的美国黑人 女性,她也有着所有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她曾说过:“在 这个国家里,没有一座房子不是从地板到房梁都塞满了黑人 死鬼的悲伤。”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默默隐忍的女性,在“林 间空地”进行“布道”时,号召她的黑人同胞们热爱自己的 肉体,“比眼睛比脚更热爱。比呼吸自由空气的肺更热爱。 比你保存生命的子宫和你创造生命的私处更热爱,现在听我 说,爱你的心。因为这才是价值所在”。这种对身体的热爱 是对身体本能的爱抚和赞颂,是对黑人女性自身顽强生命力 的认知和感叹,更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
角度二:小说主题
小说一方面真实地再现了黑奴们在奴隶制下所 遭受的种种非人的待遇,而且深刻地揭露了这 些黑奴们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残与伤害,这些 伤害阻碍了他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确认。 然而在作者看来,女性主义者还应献身于黑人 的民族事业,维护民族的整体性。所以小说不 单单停留在控诉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与 压迫,而是从独特的角度写女性经验,在抨击 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或者主要反映 黑人妇女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斗争 ——主题 升华
托尼·莫里森《宠儿》艺术特色探析
托尼·莫里森《宠儿》艺术特色探析摘要托尼·莫里森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
小说《宠儿》被公认为是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出版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撰文来评论这部作品。
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语言的隐喻性、叙事模糊性,以及非洲文化和《圣经》文化的结合三个方面来管窥这部作品,以期更好地挖掘这部经典之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艺术特色隐喻模糊叙事非洲文化《圣经》文化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托尼·莫里森是非洲裔美国女作家,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
自197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以来,托尼·莫里森共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其中第五部小说《宠儿》可以说是她的巅峰之作。
小说《宠儿》1987年出版后一周即列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三名,并获得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提名,出版的第二年就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
1993年,莫里森凭借她构思独特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托尼·莫里森之所以能得到世界文坛的公认和青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作品常以女性的视角关注美国黑人女性的命运,进而转向关注美国黑人民族的种族命运。
莫里森以其锐利的笔触言说了美国黑人受奴役的历史,并以超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在历史上被压抑的种族在她的作品中发出来了自己的声音。
《宠儿》被公认为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而这部小说的灵感则来源于莫里森在兰登书屋编辑《黑色之书》的时候看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黑色之书》是收集三百年来美国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而进行斗争的大型史料总集。
在编辑过程中,莫里森为一个宁可杀死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意孩子重复自己做奴隶的命运的黑人女奴所感动,于是,她围绕这一情节创作了小说《宠儿》,并且把黑奴弑子这一事件作为小说的中心事件。
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刻画了一个叫塞丝的黑人女奴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面临即将追踪而至的奴隶主,为了不使儿女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
《宠儿》读后感
《宠儿》读后感《宠儿》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小说,它是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环境,通过女黑奴塞丝携女逃亡的悲惨经历,展现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更是一部触动人心的文学作品。
首先,这部小说的题材独特而深刻。
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一页,而莫里森通过塞丝的故事,将这一制度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与矛盾。
这种深入人心的题材使得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次,莫里森在小说中塑造的角色形象生动鲜明。
塞丝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她勇敢、坚定、充满母爱,但又备受折磨。
她的经历和悲惨命运令人痛心,但她的坚强和不屈精神也令人敬佩。
另外,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活的世界。
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为小说增色不少。
再者,这部小说的叙事风格独特。
莫里森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将塞丝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塞丝的内心世界,更深刻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挣扎。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这部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更让读者深刻反思人类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它呼吁人们要珍惜自由和平等,不断追求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总之,《宠儿》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文学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题材、生动的角色形象、独特的叙事风格以及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更让我们明白了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了解美国历史和文化、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一本重要书籍。
论《宠儿》多视角叙事的创作手法
论《宠儿》多视角叙事的创作手法鲜于静(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英语旅游文化系,北京100000)摘要: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作家,她的《宠儿》被公认为是她最好的作品。
《宠儿》写作手法别具一格,本文通过分析该小说多视角叙事的创作手法,来探讨其创作效果。
小说中多视角叙事模式使故事的讲述具有客观性、真实性、模糊性和重复性等特点。
多视角叙事呈现的真实画面有力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和人物的心灵创伤.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解放了读者的审美意识,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小说真正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宠儿》多视角真实模糊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作家,她的《宠儿》被公认为是她最好的作品。
在小说中,莫里森把笔触伸向奴隶制时期,以独特的创作手法挖掘_广那一段人们不愿提及但又时时影响着现在的历史。
《宠儿》写作手法别具一格,近年来一直是海内外学者评论的热点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该小说多视角叙事的创作手法.来探讨其创作效果。
一、《宠儿》多视角叙事的特色莫里森摒弃r传统的单一叙述视角.代之以多霭叙事视角。
传统的小说家一般或用“伞能角度”亦即作家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角度来叙述.或用书中主人公自述的口吻来叙述。
发展到亨利詹姆十与康拉德,他们认为“全能角度”难以使读者信服,便采用书中主人公之外的一个人物的眼睛来观察,通过他(或她)的话或思想来叙述。
福克纳又进了一步,分别从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的角度,让每一个人讲这方面的故事。
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法是传统小说中少见的。
莫里森运用多视角叙事模式,真实、客观地展现了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
小说《宠儿》中多视角叙事模式使故事的讲述具有客观性、真实性、模糊性和重复性等特点。
1.客观性和真实性小说中重要的事件不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声音一次性讲述。
而是由多人多次讲述。
视角的不断变化使风格不同、长短不一的片断最终拼出一幅完整而精彩的画面。
小说《宠儿》在两个层面展开,赛丝和丹芙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的现实生活组成了其中一个侧面,而发牛于约二十年前肯塔基州的种植园“甜蜜之家”的一系列事件则组成了另一个层面。
宠儿论文——精选推荐
摘要《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聚焦了美国历史与黑人女性,从莫里森自己独特的角度成功地描绘了奴隶制的残酷和黑人女性自我寻找的心路历程。
小说更是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塞丝在奴隶制影响下从迷失自我到自我意识觉醒、探索直至成功构建主体的自我寻找之路,同时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达到了记住过去与忘却过去的和谐统一,指出了团结互助是黑人民族得以生存和强大的关键。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黑人女性;《宠儿》;塞丝;自我寻找AbstractBeloved is Toni's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 which excite people's mind.This work focused on American history and black women, Toni's own unique perspective and the feminist ideas successfully portrayed the mentality of self seeking and the cruelty of slavery.The novel demonstrates respectively Seth suffering to resist until her self-awareness built. At the same time,Morrison in the novel produce harmony of remember the past and forget the past,she stresses the cooperation is the key to survival for black people.Key words : Toni Morrison; black woman; Beloved;Seth ;self - atonement目录一、引言 (1)二、主体的缺失(一)父母之爱的缺席 (1)(二)白人文化的侵蚀 (2)(三)男性的压迫 (3)三、主体的建立(一)内在因素 (4)1.塞丝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探索 (4)2.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5)(二)外在因素 (6)1.民族文化的影响 (7)2.他人的帮助 (7)四、结语 (8)注释 (9)参考文献 (10)附录1文献综述 (11)致谢 (16)引言《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现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宠儿》叙事特征及艺术效果
文学WEN XUE2017.04《宠儿》是美国当代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取材于历史上的真实事件,通过一个黑奴家庭中三代女人的遭遇,揭露了蓄奴制度对黑人精神和肉体的摧残,即使是在废除黑奴制度后,也没能彻底消除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小说不仅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且其叙事手法在后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加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具有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
《宠儿》的创作灵感,源于作者在研究黑奴历史时偶然发现的一份美国南北战争之前的剪报,上面有一则报道:一个名叫玛格丽特·加纳的女黑奴在从肯塔基逃往辛辛那提后,为了反抗当时的《奴隶逃亡法》,用斧子砍断了自己孩子的喉管,并企图杀死其他黑人孩子。
玛格丽特被捕后,对自己的疯狂行为毫无悔意,而她作为牧师的婆婆当时就在旁边,既不制止,也不反对。
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争取自由,更为了孩子不受奴役,玛格丽特的行为在黑人看来是高尚的,但白人却认为太残忍。
将这样一件真实的事件作为小说素材,想要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最主要的就是要在叙事方式上有所创新。
因此,托尼·莫里森将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以及侦探小说的叙事手法熔于一炉,创作了小说《宠儿》。
一、《宠儿》中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在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方面具有反传统的倾向。
在表现内容方面,它不像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那样强调完整的叙事,而是通过一些碎片化的文学片段进行叙述,比如将几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事情放在同一空间,因此故事内容常常具有矛盾性。
另外,后现代主义作品在情节安排上具有随意性和不连贯性。
这种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在《宠儿》中非常明显。
“宠儿”又被译作“宝贝儿”,从名字看,书中的主人公应当是一个备受珍惜的孩子,但实际上她不到两岁时就被母亲塞丝割断喉管而死,而她死后墓碑上刻着“宠儿”这个名字,这初看起来充满矛盾。
《宠儿》文化及文本互文性之浅析
《宠儿》文化及文本互文性之浅析摘要:互文性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本之间的指涉,还包括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即言语所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关联。
莫里森的名著《宠儿》在创作中成功地体现了文化和文本的互文性,使其成为一部扣人心弦之作。
关键词:互文性文本互文性小说《宠儿》一、互文性理论简述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了互文性理论。
这一概念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特瓦于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意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探讨语言、文化的关联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作为一个学术术语大量出现在西方文论中,涉及多门学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切社科人文文本都存在互文关系。
互文当代互文性理论产生于后现代文本创作研究的背景之下,属于文学理论范畴。
因为正是米伊尔·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结构小说,对话主义和文学狂欢节的研究,为互文性理论提供了内涵。
巴赫金的研究者朱丽娅·克里斯特瓦(julia kristeva)在1966年首次使用了intertextuality 这个词(中文译成“互文性”),她在1967年又指出,互文性是“一篇文本中交叉出现的其他文本的表述”,“已有和现有表述的易位”。
克里斯特瓦的定义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把文本看成语言的载体。
克里斯特瓦在总结巴赫金和巴特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的互文性理论更为深入地剖析了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及其他文本的联系。
互文性理论强调文学文本不能脱离其宏大的文化文本,所有的文学文本的背后都蕴涵着意识形态和阶级性等社会因素。
文学文本的效果往往与其所处的历史、社会及政治等文化文本或其他文学文本相互指涉。
克里斯特瓦提出的互文性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本之间的“吸收和转化”,还包括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的关联。
所谓的文化文本就是指言语所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
因此,根据互文性理论,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文化文本的意识形态中,是对社会、历史文本的摘取和反映。
宠儿 论文
摘要《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聚焦了美国历史与黑人女性,从莫里森自己独特的角度成功地描绘了奴隶制的残酷和黑人女性自我寻找的心路历程。
小说更是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塞丝在奴隶制影响下从迷失自我到自我意识觉醒、探索直至成功构建主体的自我寻找之路,同时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达到了记住过去与忘却过去的和谐统一,指出了团结互助是黑人民族得以生存和强大的关键。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黑人女性;《宠儿》;塞丝;自我寻找AbstractBeloved is Toni's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 which excite people's mind.This work focused on American history and black women, Toni's own unique perspective and the feminist ideas successfully portrayed the mentality of self seeking and the cruelty of slavery.The novel demonstrates respectively Seth suffering to resist until her self-awareness built. At the same time,Morrison in the novel produce harmony of remember the past and forget the past,she stresses the cooperation is the key to survival for black people.Key words : Toni Morrison; black woman; Beloved;Seth ;self - atonement目录一、引言 (1)二、主体的缺失(一)父母之爱的缺席 (1)(二)白人文化的侵蚀 (2)(三)男性的压迫 (3)三、主体的建立(一)内在因素 (4)1.塞丝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探索 (4)2.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5)(二)外在因素 (6)1.民族文化的影响 (7)2.他人的帮助 (7)四、结语 (8)注释 (9)参考文献 (10)附录1文献综述 (11)致谢 (16)引言《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现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宠儿》研究微探
《宠儿》研究微探《宠儿》是法国文学家夏尔·波尔的小说作品,被认为是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小说中的杰作之一、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描绘了一个充满政治斗争、宫廷阴谋和爱情纠葛的法国历史时期。
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描绘了一个充满政治斗争、宫廷阴谋和爱情纠葛的法国历史时期。
主要人物包括贵族埃德蒙,他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人物,被宠爱与否都可以称之为“宠儿”,他还有个别名,是镜子王,因为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丑恶面孔,而后,另一个主要人物马汉也是同等性格,他们两人都是有很大的有缺陷的人物,“宠儿”的“宠儿”,马汉的“小老婆”。
则变成一代都无可救药的所谓民族英雄,但他却成为了众矢之的!到了最后,他还是被波尔给判定为了是为了要被扼杀生命……他不断追问自己:“我的命运充满了无限的远见却陷于不祥“小说的情节围绕着埃德蒙被冤枉入狱和复仇展开,他经历了悲伤、愤怒、苦难和复仇的心路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很多人,有一些人帮助他,有一些人阻挠他,还有一些人背叛他。
埃德蒙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复仇计划,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小说中,波尔对人性、社会和权力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揭示。
他通过埃德蒙和其他人物的命运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和无情性。
通过描绘政治斗争和宫廷阴谋,波尔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腐败和不公,警示人们警惕权力的腐化和滥用。
不过,小说的结尾却留下了一些疑问和反思。
埃德蒙虽然复仇成功,但他的心灵却永远留下了阴影,他的复仇之路也让他蒙上了不可磨灭的污点。
在他达到目的之后,他是否还能够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宁静?他的复仇行为是否值得赞赏和提倡?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总的来说,《宠儿》是一部充满悬疑、刺激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它通过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形象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它引发了读者对正义、复仇、权力和人性的深刻思考,是一部具有深刻启示和意义的文学杰作。
《宠儿》中托妮·莫里森的主要写作风格
杨 玉涛
的时时被母 亲杀死 ,1 8 年后 复返人 间却一 身 怨气 ,这些 名字象征 了千万受奴隶制度压 迫 的美 国黑人的冤屈与仇恨。另一个带有象 征 意 义 的 是 塞 丝 背 上 的 树 。 这 颗 美 丽 的樱 桃 树 是奴隶 主鞭 打 留下的伤疤 ,这个伤疤将永远 跟随者 塞斯 ,是对 她的过去 的象征 ,同时也
小说宠儿鼓励黑人从过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莫里森认为从过去的痛苦中解脱的唯一办法就是直面过去墨里森曾说非洲人和非裔美国人过去和现在以及生与死之间的差距是不存243都市家教学困生的转化案例及策略743023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葛家岔镇大营学校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关心和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让人 明白奴隶 制度 带给黑人的伤害是永远无 在非洲神话 里大 自然就是人类 的母亲 ,她以 法抹去和淡忘的。 树的形象 出现 ,她 可 以创造一切 ,同时也可 在 小说 中出现 的房屋 和社区 ,为整个故 以毁灭一切 。塞丝 背上的伤疤就 像一棵树 , 事的发展提供 了背景,同时也象 征着历史事 【 关键词 】 神话 ;象征主 义;意识 流 她孕育 了这棵树 同时也承受 了这棵树所 带来 件。在小说 中,塞斯是一个 种植 园的奴隶 , Abs t r a c t :I n t h i s p a pe r ,I t a k e Be l ov e d 的痛苦记忆 。文 中的水有着 同样 的含义。水 这个庄园叫做 “ 甜蜜之家”, 象征着白人的 “ 甜 a s t he t e x t ,a t t e mpt i ng t o g i v e a br i e f a n a l y s i s 是非洲神话里是生 死的界 限,宠儿是从水 中 蜜”,但 是这种甜蜜却是建立在黑人奴 隶的 of M o r r i s on’ w r i t i ng s t yl e s . S he a p pl i e s 走 出来 ,最后又消失 在水 中。圣经 中的诺 亚 血泪和生命基础之上 。房子 和家都是相 对稳 my t h o l og y, s y mbo l i s m, s t r e a m o f c o ns c i ou s ne s s 方舟的故事在 《 宠儿 》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 定 的空间状态 ,而 《 宠儿 》中的 1 2 4号房子 , a n d c o mp l e x n a r r a t i v e s t o a d d Be l o v e d my t h i c a l 雨 持续下 了一个 月,周 围一片死寂 ,为文 章 却始终充斥着不安与恐惧 , “ 1 +2 +4=7 ” , … 7’ c o l o r a nd r e mi nd t h e r e a d e m o f t h e e n s l a v e me n t 营造了神话色彩 。雨具有 毁灭性 ,但是它 可 是 黑人 的宗教和神话 中的一个具有诅咒含 义 o f Af r i c a n Ame r i c a n s . 以洗去罪恶 , 预示重生。 虽然大雨吞噬 了一切 , 的数字 , 预示着这个房间将充满邪恶和仇恨。 Ke y wor d s :my t h o l o g y ;S y mb o l i s m; s t r e a m 但却给保罗和同伴带来》 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儿 》中,莫里 森一直探索着 非洲文化 ,并运 从颁 布至今 已经过 去 1 2 4年 了,虽然法律规 用丰富而神秘的非洲文化明确表达了 《 宠儿 》 定黑人 是 自由的 ,但 奴隶制的阴影却无法 消 托妮 ・ 莫里 森是美 国黑 人女作家 ,曾荣 的主题 。 散 ,给黑人带来 的伤害永远无法抹去 。美 国 获普利 策文学奖和全美图书评论奖 ,在 1 9 9 3 二 、象征 主义手 法的运 用 黑人要有 直面历史的勇气 ,才能获得精神上 年 ,她获 得了诺贝尔文学 奖,成 为全球首位 般地讲 ,象征 是外界存在 的某 些形 的救赎和真正的 自由。 获得该 奖项 的黑人 女作家。 《 宠儿 》是 以真 式直接呈 现给感官。它的价值 ,并不 在于它 莫 里森通过象征 主义手法的运用 ,对美 实 的故 事为背景 ,通过多元化 的写作手法揭 的本身 ,而在 于它呈现给我们 的直接性 ,在 国黑人 的历史 以及生存 现状 进行了剖析和反
托妮莫里森《宠儿》分析解析
托妮莫里森《宠儿》分析解析
《宠儿》是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于1977年出版的小说,故事讲述了
一个关于种族歧视和暴力的悲惨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展开,
通过主人公受害者的视角,深入探讨了种族主义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本文
将从角色塑造、主题和故事结构等方面对《宠儿》进行分析解析。
总之,《宠儿》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深刻揭示了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通过席薇亚的艺术性叙述和文学
技巧,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她所受的苦难和痛苦,感受到她的坚强与勇敢。
本书构思巧妙,情节复杂,既有力地展示了一个个人的悲剧,又揭示了整
个社会中的不公和暴力。
这部小说让人们重新思考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
问题,并引发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论《宠儿》文本叙事的“不确定性”
这些猜测都说明 了, 宠儿作为 一个灵魂 , 是没有 家 , 没有 身份 , 甚至是没有生死之分 的。莫里森的这种模糊化处理 , 巧 妙地给读者 留下 了充分 的想象 空 间, 期待着 读者做参与性 阅
读。 二、 人物性格的不确定性
了一座 桥之类 的地方 , 将其余 的一切从记 忆 中洗去。 斯坦 普 ”
・
沛德 也曾猜测宠儿 “ 是在母鹿 溪边被一个 白人锁在房子 里
的那个姑娘 。去年夏天 有人发现他 死 了, 姑娘不见 了。说 不 定就是她 。人们都说 , 还是只小 狗崽 的时候就被他关在 那 她
里 了 。 ”
宠儿 的第三个可能的身份是耶稣 。这本 小说运用 了很多 圣经典故 。例如 : 塞丝 背上的树会使 人联想 到耶稣被钉死 在 十字架上 ; 在塞丝家举 行的 聚会 最后变成 了众人 的盛 宴。作
爱, 要么不是 。淡 的爱根本 就不是爱 。 ’ 丝 的回答 向所有 ”塞
人显 示出了一个母 亲浓烈的母爱 , 塞丝 一直很爱她 死去 的女
医治 了塞丝无止境的精神创 伤。 最后 ,树 ” “ 这一意 象 , 还被看 作是黑 人顽强 不息 自救 精 神 的象征 。在书中 ,林 间空地 ” “ 这一场 景出现过好几 次。它
第2 4卷第 1 O期
21 年 1 01 O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u a fHUB ICorso d n eU iest or l n o E rep n e c nv ri y
V0 . 4 N0. 0 12 . 1 O t 2 1 c. 0 l
论《 宠儿》 本叙事 的“ 文 不确定性 ”
、
人物形象 的不确定性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多重叙述视角
作者: 颜研
作者机构: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出版物刊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5-2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叙述视角 零聚焦 内聚焦 外聚焦
摘要: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体现了西方小说叙事艺术的典型特点。
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采用零聚焦叙述视角交代背景,采用固定式内聚焦、转换式内聚焦、多重式内聚焦展示细节、揭示人物心理,采用外聚焦叙述视角邀请读者参与小说创作。
多重叙述视角的运用,对彰显小说的主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宠儿》中托妮·莫里森主要写作风格=.docx
《宠儿》中托妮•莫里森主要写作风格二【摘要】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为文本, 对她的写作风格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小说体现的黑人的种族意识,其对莫里森的童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文中运用了民间传说和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为《宠儿》增添了神话色彩, 让非裔美国读者牢记奴隶制度的罪恶。
莫里森还利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创造了过去和现在的连续性,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限制。
此外,莫里森的多角度叙事手法。
【关键词】神话;象征主义;意识流Abstract: In this paper, I take Beloved as the text,att emp ting to give a brief analysis of Morri son? writing styles ・She applies mythology, symbolism, st ream of consciousness and complex narratives to add Beloved mythical color and remind the readers of the enslavement of African Americans・Key words : mythology;Symbolism;stream of consciousness托妮•莫里森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曾荣获普利策文学奖和全美图书评论奖,在1993年,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全球首位获得该奖项的黑人女作家。
《宠儿》是以真实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多元化的写作手法揭示了奴隶制服的罪恶,剥夺了黑人女性为人母和为人女的权利,主要描述了女主人公在奴隶制度下解救自己和孩子的悲惨经历,这部小说成为黑人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的佳作。
《宠儿》充分展现了莫里森的出色的写作风格,揭示了奴隶制给黑人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灾难,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美国黑人民间传说是小说创作的基础,每一代黑人作家都从民间传说中获得灵感。
宠儿文章分析范文
宠儿文章分析范文宠儿,是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奥斯卡尔·福伏尔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福伏尔最杰出和最受争议的作品。
该小说出版于1880年,描绘了一个贵族家庭内的禁忌爱情和背叛的故事。
宠儿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备多重层次的意义,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法国上层社会的贵族家庭中。
故事的主人公是尤根公爵夫妇,他们拥有一对双胞胎儿,一个是男孩,一个是女孩。
悲剧发生在女孩莱蒂茜亚出生后,医生告诉父母女孩是患有寿命不长的疾病,只能活到15岁。
父母对这个消息感到极度的震惊和困扰,于是决定将女儿与外地一位牧师的养子保罗结婚,以确保她能够得到一份快乐和平静的生活。
然而,莱蒂茜亚长大后,并没有被安排嫁给保罗,而是与奥基师傅展开了一段禁忌的恋情。
她们的爱情之间充满着矛盾和痛苦,因为她们都清楚这段感情的不可行性和道德上的错误。
尽管如此,她们仍然选择了爱与堕落,带着罪恶感和内疚,沉溺于她们禁忌的世界里。
福伏尔通过宠儿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性的弱点和扭曲。
尤根公爵夫妇以一种自私的方式对待他们的孩子,将她们视为象征和工具,而不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为了维护家族的名誉和财富,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孩子置于现实的需要面前。
这使得莱蒂茜亚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和理解,她被迫去扮演一个她不想要的角色。
这导致了她对禁忌爱情的渴望和寻求,在追求自我满足的同时,也陷入了自我毁灭。
宠儿也探讨了社会对异性爱的偏见和歧视。
这段禁忌的恋情引发了社会的厌恶和谴责,被视为道德败坏和犯罪行为。
奥斯卡尔·福伏尔以写实的手法,揭示了法国大众对同性恋的歧视和迫害,呼吁人们摒弃传统观念和偏见,接纳不同性取向的人。
此外,宠儿还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莱蒂茜亚追求她的爱情,不仅违背了家族和社会的道德准则,也违背了她作为一个贵族女孩的身份和责任。
她的选择是个体自由的表达,她试图摆脱集体的束缚和压力。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成为家族和社会的受害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小说《宠儿》文体特征
摘要:《宠儿》是美国黑人作家莫里森的代表作。
长期以来,已经有很多作家、评论家对这部小说的很多方面进行了研究。
本文试从语音、语法和叙述结构等层面来研究《宠儿》的文体特色。
关键词:《宠儿》;文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
《宠儿》作为莫里森的代表作,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小说语言的运用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本文试从语音、语法和叙述结构三个方面来具体探讨作品的文体特点。
一、语音特点
在《宠儿》写作中,莫里森特别注重语音层面的写作技巧,这一技巧主要体现在重复、拟声和格律上。
(一)重复
1、行内重复:头韵。
头韵是两个以上的词的词首辅音相同,相当于汉语中的“双声”。
头韵在整篇小说的散文行文当中比比皆是。
2、行间重复:重复是对某个词语或句子成分或结构的重复。
重复能加强语气和渲染人物的感情。
(二)拟声
《宠儿》的另一种修辞形式是拟声。
作家通过对外界真实、自然的声音的模拟,使语音的音韵与作品的意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声觉形象来表现人物的思维表象。
18年后再次见面的塞丝和保罗·d,
他(她)们都已成为自由人,对保罗·d来说,能找到124号,最主要的是能找到在124号中住的塞丝,使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塞丝一直是他暗恋的女人,也是他的好友,因此见面时的兴奋溢于言表;同时保罗·d也为塞丝怀着身孕却能成功地出逃感到高兴。
莫里森用了“chuckle”一词表现了保罗·d的喜悦与对生活的向往。
可以说,莫里森以声觉形象来表现人物的心理,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在由拟声手段塑造的声觉形象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含义,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
(三)格律
格律经常在英诗中出现,格律就是重音节与非重音节在诗歌中的组合形式。
莫里森在小说叙述中也注重重音与格律的密切关系。
她的小说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通常是短小的诗化叙述。
莫里森运用高雅文风,同时注重语音技巧,使读者不但感受到小说的形式之美,而且感受到它的节奏之美。
二、语法特点
(一)圆周句
一个包含着几个概念的句子,先介绍细节而把重点保留在句尾,称为圆周句。
《宠儿》中也经常使用圆周句。
圆周句是作者对句子结构的一种精心安排,以松散句描述一般,以圆周句强调重点,以此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小说的语言庄重文雅。
(二)倒装句
句子中正常词序的任何变化,都会同原句在意义上、程度上或语
气上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倒装形式也是文体中取得某种效果的修辞手段。
例如:“not a house in country ain’t packed to its rafters with some dead negro’s grief.”这是贝比?萨格斯劝慰塞丝时说的一句话,却让读者感到震惊,作者不但运用了倒装,也用了双重否定的形式,使这一句子得到强调,让读者感到黑人鬼魂的悲伤充斥着每一间房子的悲凉。
(三)对语速的控制
莫里森在小说中常采用长句的形式。
例如:“disremembered and unaccounted for, she can not be lost be cause no one is looking for her, and even if they were, how can they call her if they don’t know her name.”这是一个分词提前的长句,格调高雅清新,如同散文诗一般,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能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她的哀婉、悼念和惆怅的情绪。
长句通过元音,尤其是长元音或双元音减慢叙述速度,增加抒情色彩,真实传递作者感受。
(四)非正常的语法结构
1、缺少冠词
小说以《宠儿》,有其特殊含义。
莫里森在使用这一词语时,违背了英语语法规则,之前没有加定冠词就直接使形容词名词化,这种用法赋予书名极其深刻的内涵。
这个特殊的名字告诉我们“宠儿”不只是书中描写的那个鬼魂,不只是一个人,“宠儿”代表的是几百年来在贩卖黑人活动中死去的数百万黑人同胞,代表的是非洲祖
先。
2、缺少be动词
在小说中,作者经常使用一些缺少be动词的句子。
例如:“beloved, she my daughter .she mine.”在这两个短句中,作者没有用be
动词,这一特殊用法说明塞丝知道是自己的女儿回来找她时,自己激动而又喜悦的心情。
三、叙述结构特点
《宠儿》这部小说中采用了撕裂、拼凑、重组的写作方式,将历史的回忆以图版的形式展现给读者。
整个故事将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回忆与忘却、掩埋与保留这些矛盾在破碎的回忆中冲撞,在灵活的拼凑中重组。
作者借助了几个叙述者的声音才将塞丝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这一主要情节拼凑为一体。
这种”拼凑”式的框架结构留给作者极其广袤的想象及参与空间。
小说在语言阻力中挣扎,在情节矛盾中推进,一切矛盾都搁置在一块撕裂的拼图上等待读者的重组。
回忆是在遗忘中回忆,而忘却只能在在回忆中忘却。
这种“重现回忆”不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的追忆,而是对往事的一种回归、再现,最后以获得重生。
这种重现回忆的重组过程是痛苦的、艰难的,与此同时又是活跃的、不可阻挡的。
多个声音、多重回忆、不同视觉、不同层面的重新组合展现出黑人奴隶复杂的心理,浓缩了整部黑人苦难的历史,展现了一个被压迫种族的记忆沉淀。
综上所述,作者编织出一幅绮丽的图画,拼凑出一幅绚烂的图版。
在《宠儿》这部作品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写作技巧和风格,将奴隶
制度下黑奴的悲惨经历和精神创伤展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罗选民.荒诞的理性和理性的荒诞[j].外国文学评论,1933,(1).
[2][美]托尼·莫里森,潘岳,雷格译.宠儿[m].南海出版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