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合集下载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考点]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 一个国家的实力决定一个国家捍卫国家利益所采 取的方式,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作为二战 战败国的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于20世 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A、D两项与史实不 符,C与题干没有直接关联,答案选B项。 [答案] B
[考点] 欧洲一体化。 [解析] 从题干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德 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二战时是法西斯国家,曾经入侵波兰,而 波兰是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在华沙犹太人 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说明局势趋向缓和,因此D项正确; A项与题干无关,B项说法错误,C项从材料无从体现。 [答案] D
考点三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2012高考江苏单科,1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 “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 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 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通过隐形知识点构建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情境 例题 (2012年山东潍坊调研)以下海报是荷兰政府于1949 年刊印的,由此可知,荷兰政府 ( )
A.揭秘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荷兰的阴谋 B.宣传马歇尔计划对荷兰经济的重要性
C.成为美国的盟友,共同遏制苏联
D.希望民众与政府齐心协力克服经济困难 [解析] 由图片中的文字“没有马歇尔计划”“你便没有 面包可吃”“而你的孩子也会挨饿”,可知荷兰政府是在向 人民宣传马歇尔计划的重要性。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 B
真题索引 2011,广东A,23 情境构造 角度切入 二战后初期某政治家的观点 美国的“冷战”政 策 2011,海南,21 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 马歇尔计划 援助状况示意图

二战后世界政 治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 治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

然而,这场战争也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塑造了战后几十年的国际秩序。

二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格局。

美国在战争中崛起,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

其拥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先进的科技水平以及庞大的军事力量。

同时,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重建,进一步增强了其在欧洲的影响力。

苏联在战争中虽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坚定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也成为了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

在政治上,美苏两国秉持着截然不同的理念。

美国倡导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制度,试图将其价值观推广到全球。

而苏联则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专政。

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成为了美苏冷战的重要根源。

在经济方面,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苏联则通过计划经济模式,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军事上,美苏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武器,形成了所谓的“核威慑平衡”。

这种恐怖的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但也让世界笼罩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

除了美苏两极,二战后世界还出现了一批新兴的独立国家。

这些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后,面临着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等诸多挑战。

在国际舞台上,它们往往采取不结盟的立场,试图在美苏两极之间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民族解放运动在亚非拉地区蓬勃发展。

许多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实现了独立。

这些新兴国家组成了不结盟运动,强调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出现了松动。

20 世纪80 年代,苏联由于内部经济体制僵化、政治腐败等问题,实力逐渐衰落。

而美国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后,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巨大的演变和转变。

本文将就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探究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变迁。

一、战后国际秩序的确立战后,联合国的成立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联合国旨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并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其安全理事会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具有重要的决策权力。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机制和支持。

二、超级大国的崛起与冷战局势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崛起,成为世界政治的核心。

冷战的爆发导致了两个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将世界分为两个阵营。

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与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领域展开角力,形成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新面貌。

三、非洲、亚洲、拉美国家的解放运动战后,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纷纷进行解放运动,寻求独立和发展。

这些国家对殖民主义的抵抗,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支持。

这一时期,亚非国家集团和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将世界政治格局推向多极化的方向。

四、苏联解体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苏联解体成为20世纪末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大重大事件。

苏联崩溃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的强大实力使其在世界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

全球化的发展也进一步加强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

五、全球化与新兴大国的崛起全球化的进程促使新兴大国如中国、印度等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些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实力,在重塑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球治理结构的逐渐调整成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新特征。

六、地区冲突与恐怖主义的威胁近年来,一些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的威胁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东地区的冲突、东亚地区的紧张局势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活动对国际和平与稳定造成了威胁,世界政治局势愈发复杂和紧张。

结语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许多转变和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精品课件)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精品课件)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一、冷战政策
1、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加强和资本 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 2、定义: 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 “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称为“冷战政策”。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杜鲁门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开始标志: 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标志 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北约和华约形成的目的是什么?回顾第一次
世界大战后世界体系是什么?比较一下两次 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的格局有什么异同点?
目的:争夺世界霸权,维护本国利益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异:不再是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同: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争夺世界霸权
二、美苏争霸
1、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 中占优势。(美攻苏守)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 (苏攻美守)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双方实现有限缓和直至 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结束。
2、影响:
美苏争霸,不仅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给两国带 来沉重负担,进而也影响到世界的局势。
答:首先,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
同和国家利益,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 战后的敌对关系。 其次,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各自的国 家利益。 最后,美苏争霸的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 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三、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美国是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和国家联盟实力不断增 2 定义: 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3 影响:政治格局多极化,地区冲突 科索沃战争 概况: 1999年,由于南斯拉夫联盟内部民族矛盾激化,北约借口干涉, 科索沃战争爆发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 影响:

高考历史人教通用版课件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考历史人教通用版课件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知识导图】
【单元概览】 本单元主要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世
界格局所取代,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 分化和组合,欧共体成立、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不结盟运动兴起及中国的振兴, 冲击着两极格局,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局瓦解,形成欧 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多个力量中心,对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形成有力 冲击,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它的发展是一 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第十六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内容索引
析 考纲考情·明方向 建 思维导图·知特征
【考情分析】 1.考查知识:近五年对该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极格局的确立及解体以及美 苏“冷战”,题型全部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该部分的考查往往结合国际关系格 局的变化和美中苏三国外交关系的调整,考查“冷战”对美苏及国际关系的影 响是重点。 2.考查能力:以文献材料为切入点,从时空角度解读材料,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 因和影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战后美国力量介绍:
当时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说:“美国今天正处于 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地位。在拿破仑战争 结束后,英国掌握了全世界财富的30%左右,而 今天,美国则掌握了大约50%。”
美国前总统胡佛说:“目前,我们,只有我 们掌握着原子弹, 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
知识结构
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成立 苏联 对抗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2、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约的 建立 ( 1)政治: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
核心的杜鲁门主义,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 对行动。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 (2)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 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3)军事: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美国遏制 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
2、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 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成为政治 大国的目标。 (2)表现: 2004年日本首相在联合国发言申请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 会常任理事国。
3、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961年,不结盟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 盟运动正式形成,实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70年代以反美苏霸权主义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家经济新 秩序为行动纲领;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 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
• 答:(1)”两种生活方式”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极权主义”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 军事同盟

世界政治格局演变-1

世界政治格局演变-1

美苏争夺的特点
(2)美苏争夺的特点 • 美苏争霸的重点地区是亚非拉中间地带 • 美苏争霸的重点领域是核优势 • 美苏争霸的特点是“缓和”中的对抗
苏军入侵 阿富汗
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
欧共体组织扩大,一体化程度加深
经济: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农业政策、 运行欧洲货币体系
政治:1974年首脑会议制度化(欧洲理事会)、
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 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 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
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
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 控制。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 冷战的理论—— 凯南的“遏制”理论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给美国务 院发回长达八千字的电报认为苏联是 “在一切认为适时和有希望的地方,努力 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目前,这种努力限 于某些邻近地区,如伊朗北部、土耳其” 等地。凯南认为,苏联“对武力的逻辑十 分敏感”,如果美国拥有足够的武力,并 清楚地表明它准备使用武力,这 就几乎用不着真的动武,就可 以迫使苏联退却。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49年4月,美国、英国、法国、荷 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葡萄牙、 意大利、丹麦、冰岛和加拿大12国在华 盛顿签订了军事联盟条 约《北大西洋公约》, 北约组织总部设在比利 时首都布鲁塞尔,是冷 战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 NATO 国家在欧洲对抗以苏联 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 1949年12国成立北约组织 军事政治组织。
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
2、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A 东欧国家与苏联的龌龊
把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
1956年的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三个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国苏、美、英出于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波茨坦会议(1945年7-8月)所确定的战后世界政治的基本蓝图。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对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和平、协调大国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但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各自的实力和利益划分了各自在欧洲和远东的势力范围,它明显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损害了一些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政治格局的基础,也促使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状态的产生。

(二)两极政治格局两极格局的特点是以美苏为中心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抗,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上表现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2.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3.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4.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总体而言,两极对峙的基本状态是“冷战”,即“不战不和”或“非战非和”,没有直接诉诸大规模战争。

(三)美苏争夺世界霸权1.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2.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1)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2)社会主义阵营分裂;(3)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四)两极格局终结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终结。

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五)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新旧格局的演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世界经济的发展打破了旧的力量之间的对比,推动着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2ppt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2ppt

(2)欧洲一体化进程
1951年欧洲 煤钢共同体 1958年欧洲 经济共同体 1958年欧洲 原子能共同 体
合一
1967年 欧 洲 共 同 体
1993年欧盟
发展
欧元
欧洲一体化进程有何特点? 成员国不断增加 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 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外交、军事领域
(3)欧共体形成的影响
(3)影响
(对日本) ①日本实力增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对美日关系) ②改变了对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 心的全方位外交。 (对资本主义阵营) ③冲击美国霸主地位,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对世界) ④冲击两极格局,加速多极化趋势。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凭借的是什么?
经济与政治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1.日本军费开支在2002年已达到405亿美元,居世界第二。 2.其常规军力已领先亚洲,据世界前列:陆军坦克火力、机动性、 自动化程度居世界之首;海军“宙斯盾”级驱逐舰装载世界最先 进的雷达、反潜、布雷设备,大型舰艇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空 军拥有高性能的战斗机数量仅次于美国。 3.自行制造发射了人造卫星,具备了导弹制造发射能力,掌握了核 武器的研制和生产技术。 4.日本在短时期内可迅速增兵组成庞大的军队,日本的24万自卫队 一直按军官的标准进行培训,只要需要,立即可以扩军组军。 5.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战争史,参拜靖国神社、鼓吹军国主义, 制造“日中关系新思维” 6.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修改宪法。
二战后,西欧与美国关系的变化
(二)日本经济的崛起
战后初期日本的状况如何? • 政治:美国单独占领 • 外交:追随美国 • 经济:严重破坏
1945年8月,美国投掷原子弹 后,日本广岛一片废墟。 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在⼀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种结构、态势。

它是⼀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较集中⽽概括的表现形式。

战后初期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形成的美苏为⾸的两⼤阵营相对抗的两极格局,经过40多年的发展演变,到20世纪90年代初最终⽡解,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向发展。

(⼀)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国⾸脑主要通过德⿊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美、苏、英三⼤国在第⼆次世界⼤战后期,为了各⾃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问题,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系列国际会议上达成了谅解和协议。

其实质是由美苏两个⼤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范围。

雅尔塔体制的确⽴,反映了⼆战期间形成的国际⼒量对⽐的状况,在⼀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原则;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的作⽤;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平共处;联合国的建⽴也是雅尔塔体制的⼀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个重要标志。

但它具有美、苏、英三⼤国根据各⾃实⼒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彩,损害了⼀些主权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结束了欧洲在世界政治的中⼼地位,也为后来美苏两个超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两极政治格局 ⼆战后,美国⼀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代替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局⾯,独霸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

1947年美国先后抛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949年5⽉策划建⽴了“北⼤西洋公约组织”以及其他⼀些组织,形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

北⼤西洋公约组织的成⽴,标志着以美国为⾸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对美国和西⽅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孤⽴和敌视、意识形态上的攻击与诬蔑、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军事上的包围和威胁,苏联和⼈民民主国家不得不奋起⾃卫。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10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专题五现代西方的政治、经济与科技文化第二讲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专题要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两极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对比,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

②二战后反法西斯同盟基础不存在,加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分歧使美苏关系破裂,同时苏联实力的增强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视。

③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2)形成:①美国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

②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成立“经互会”和“华约”。

2.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关系发展的影响(1)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2)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分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

(3)古巴导弹危机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

由于核恐怖和核平衡,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没有发生。

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给世界带来动荡不安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2.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1)走向联合的欧洲:①原因:抗衡美苏的需要;实现欧洲安全的需要;资源共享的需要;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经过: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③作用:推动欧洲经济发展,提高西欧国家政治地位,促进欧洲政治一体化发展,加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2)日本经济的崛起:①原因: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和民主改革;美国的援助;加强政府投资;重视科技和教育;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计划;朝鲜战争提供的机遇等。

②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 2、实质:东欧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 变化。
• 3、原因:a、自身经济困难

b、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影响
东欧剧变的原因



东因




原外

部 原

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 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 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发展中国家 ——斗争求发展
背景:
①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 ②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避免卷入 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 发展民族经济。
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宗旨: 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影响: 冲击了两极格局
小结
欧洲的联合
日本的崛起
多 极
不结盟运动
实力迅速上升


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 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 年之久。这 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D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6.(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 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 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 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 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 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 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表现为 三个阶段:
• No.1: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导致两极 对峙格局的形成。
• No.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兴力量 的崛起(欧共体、日本、中国、不结 盟运动),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第二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第二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第二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第一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世界政治是指在国际社会中各种政治力量在世界政治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强权与民主、合作与对抗等政治现象。

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是国际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主要有:(1)经济因素;(2)科技因素;(3)军事因素;(4)意识形态因素;(5)自然环境因素。

等等。

第一节: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与斗争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包括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政治形势最根本的特征,是把握国际风云变幻的最基本的脉络,是认识世界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主要依据。

研究世界政治格局是我们研究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开端。

世界政治格局包括: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和无极格局四种。

世界格局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的特征。

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量互变规律。

研究世界格局的意义十分重大:1、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世界;2、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各种角色,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的角色;3、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自从17世纪40年代出现了第一个世界格局以来,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两极格局终结,人类历史经历了350年的发展,其中的世界格局也发生了五次大的变化:1、威斯特伐利亚格局(1648年—1815年)2、维也纳格局(1815年——1914年)3、凡尔塞格局(1919年——1939年)4、雅尔塔格局:5、两极格局: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1、美国的独霸政策导致苏联的反对,美苏两个大国由原先的合作逐渐演变为对抗为两极格局的出现埋下了伏蔽。

2、20世纪50年代,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专题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讲义

专题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讲义

专题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美苏“冷战”及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兴起的背景: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成为主要矛盾;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美国实行“冷战”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

3、“冷战”的兴起: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苏关系公开破裂,标志着“冷战”的开始;经济:1948年“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1955年)。

4、“冷战”的影响: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使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使近半个世纪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爆发了局部“热战”——朝鲜和越南战争,引起了世界的动荡,威胁了世界的和平;在两大集团对峙的夹缝中,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要求改变战后初期受美国支配的局面;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形成过程:①1952年法、意、德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美苏冷战全面展开3.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也就是马歇尔计划.目的:是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4.北约和华约的建立:①北约:为了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1949年春,美、英、法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

同年夏,条约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

②华约:为了稳定东欧,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

1955年苏联和保加利亚等八国在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

同年6月条约生效,正式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5.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②朝鲜分裂: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

1948年8月,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大韩民国.。

1948年9月,朝鲜半岛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被美国发现,后经谈判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这一事件表明了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西欧国家在一些具体经济领域内实现联合的计划,称为舒曼计划。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第二讲当代世界政治(1)

第二讲当代世界政治(1)

第二讲当代世界政治(1)第二讲:当代世界政治教学目的:了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的类型、影响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因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的过程,重点把握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世界政治行为主体的类型;影响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教学课时:2个学时导入案例:(1)主权与霸权的博弈——巴以冲突和中东危机(2)一超多强:八国集团峰会与G8+5(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3)中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揭示西方国家如何利用诺贝尔和平奖干涉他国内政)第一部分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当代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当代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可以分为三类: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等。

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也是政府间国际组织建立、活动和发展的基础。

政府间国际组织。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以主权国家为成员,以各国合法政府为代表进行组织和活动。

它们在协调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和地区矛盾与冲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联合国是当代世界代表性最广泛、规模和影响最大、活动领域最宽、在全球范围内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国际讲坛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场所。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的发展中发挥着其他国际组织、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所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世界,联合国是处理国际事务、解决国际争端的最权威、最具合法性的机构。

除了联合国,当今世界还有一些区域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例如,欧洲联盟、非洲联盟和东南亚国家联盟。

它们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缓和与解决地区矛盾、冲突中发挥着程度不同的作用,是当今国际舞台上十分活跃的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些区域性国际组织,特别是欧洲联盟,积极推进地区一体化。

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日益多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场战争中,各个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破坏和伤亡,同时也带来了全球范围的政治和经济重组。

本文将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进行探讨。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一环。

战后,联合国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应运而生,取代了曾经的国际联盟。

联合国拥有更强的权力和更广泛的成员国覆盖范围,其目标是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并协调各国间的合作。

此外,盟国还成立了一系列的区域和经济组织,例如北约、欧洲联盟和世界贸易组织,这些组织进一步巩固了战后国际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在欧洲发生了重大变化。

战后,东欧国家被苏联占领,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苏联成为了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世界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西欧国家则迅速恢复和重建,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繁荣的市场经济。

欧洲经济共同体(现在的欧盟)的建立,为欧洲国家之间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合作机会,并加强了欧洲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在亚洲,战后日本经历了迅速的重建和现代化进程。

经过重新组织和重建,日本经济开始崛起,并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大国之一。

同时,战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国共内战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转向社会主义道路。

冷战的阴影下,中国与苏联结盟,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一员。

在南亚和中东地区,以色列的建立成为了世界格局演变的关键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并在巴勒斯坦建立了以色列国。

同时,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并成为了独立国家。

这些变化重新定义了中东和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也为今后的地区冲突埋下了伏笔。

冷战的爆发将战后世界格局划分为东西对抗的两个大国阵营。

美国和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意识形态和军事对抗。

在这场竞争中,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另一个超级大国,并主导了资本主义阵营。

这种竞争不仅在军事上存在,还在科技、文化和经济领域上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世界政治是指在国际社会中各种政治力量在世界政治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强权与民主、合作与对抗等政治现象。

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是国际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主要有:(1)经济因素;(2)科技因素;(3)军事因素;(4)意识形态因素;(5)自然环境因素。

等等。

第一节: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与斗争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包括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政治形势最根本的特征,是把握国际风云变幻的最基本的脉络,是认识世界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主要依据。

研究世界政治格局是我们研究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开端。

世界政治格局包括: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和无极格局四种。

世界格局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的特征。

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量互变规律。

研究世界格局的意义十分重大:1、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世界;2、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各种角色,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的角色;3、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自从17世纪40年代出现了第一个世界格局以来,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两极格局终结,人类历史经历了350年的发展,其中的世界格局也发生了五次大的变化:1、威斯特伐利亚格局(1648年—1815年)2、维也纳格局(1815年——1914年)3、凡尔塞格局(1919年——1939年)4、雅尔塔格局:5、两极格局: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1、美国的独霸政策导致苏联的反对,美苏两个大国由原先的合作逐渐演变为对抗为两极格局的出现埋下了伏蔽。

2、20世纪50年代,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3、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个国家的对峙与斗争。

4、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激烈地争霸世界,并出现了疯狂的军备竞赛,力量的不平衡也开始显露。

5、20世纪80—90年代,美苏之间由紧张转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最终使两极格局彻底瓦解,世界从此进入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卷入的人口达20亿,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

战争死亡达6000万人。

直接后果是:打败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严重削弱了英、法,使欧洲衰弱,美苏崛起。

原先那种欧洲中心的世界格局不复存在,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主宰世界的格局已经水到渠成。

1.雅尔塔体制的形成雅尔塔体制的含义:是指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大国首脑在德黑兰(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尔塔(1945年2月4日—2月11日)、波茨坦(1945年7月17日—8月2日)等国际会议上所达成的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国家、战后世界秩序安排以及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权力划分的协议、协定和规章而建立的体制。

由于这些关于战后世界秩序的规章和三大国势力范围划分的协议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故称为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

雅尔塔体制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它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雅尔塔体制的历史作用:雅尔塔体制曾经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①缓和了战时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矛盾,对于增强同盟国的团结,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起过重要作用;②对战后清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势力、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防止法西斯主义势力复活,维持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一欧洲的稳定起过一定作用;③对防止世界大战重新爆发,维护战后世界和平,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战后世界和平是一种美苏激烈争夺下的“恐怖和平”。

消极作用:①雅尔塔体制体现了美苏等大国的强权政治。

②制造了军事上的两极分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长期对立,成为战后世界紧张局势和世界战争危险的根源。

2、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对比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1)、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2)、英、法两个世界强国的实力遭到了极大地削弱;(3)、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4)、美国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得到空前膨胀,成为“称霸世界的强国”;(5)、苏联经受住了战争的严峻考验,成为拥有巨大实力、享有崇高国际威望的社会主义大国;(6)、欧洲、亚洲一大批人民民主国家相继建立,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7)、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预示着民族独立国家的大批涌现。

帝国主义阵营形成的过程:(1)“冷战”的爆发: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发了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提出了一整套“遏制”苏联的政策。

同年3月5日,反共老手丘吉尔在美国的富尔敦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呼吁美英合作,建立军事同盟,对付苏联的威胁。

同年9月,杜鲁门的白宫助理白拉克-克里福德起草了一份长达50页的报告《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正式提出对苏“冷战”的纲领。

为“冷战”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和舆论准备。

(2)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作了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演说。

在演说中,杜鲁门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了共产党领导的几千名武装人员的威胁。

他要求国会批准给予希腊、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帮助他们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他公开打出了反苏、反共的旗号,标志着美苏战时的联盟正式破裂;是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3)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了美国帮助欧洲经济复兴计划。

该计划在1948年4月被国会批准,从1948年--1952年间,美国共向西欧各国提供了约130亿美元的援助。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处于极端困难的西欧各国度过了难关,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同时也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

另一方面,美国也为自己的过剩产品和资本找到了国外市场,通过援助,加强了对西欧国家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控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冷战的轨道,这是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的。

(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马歇尔计划之后,美国又策划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

1949年4月,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葡萄牙、意大利和冰岛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它是马歇尔计划合乎逻辑的发展,是美国称霸世界计划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5)第四点计划”针对第三世界美国又提出了“第四点计划”,通过经济、军事援助的手段,加强对不发达国家的渗透和扩张,争取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

(1949年1月,杜鲁门作为第二任总统发表的就职演说中提出了美国外交方面的四点主要行动计划,其中第四点的内容就是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

故称“第四点计划”。

他是“马歇尔计划”的补充,是杜鲁门主义合乎逻辑的发展。

)3、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莫洛托夫计划”的实施:针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与东欧各国的经济合作。

1947年7-8月间,苏联先后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五国签订了贸易协定,他是苏联与东欧国家建立密切经济联系的第一步,对东欧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九国情报局”的成立:1947年9月,在波兰首都举行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苏联、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意大利九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该机构的成立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形成了中苏两个大国的军事同盟,从而把亚欧社会主义国家连成一片,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4)“经互会”的成立:为了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1949年1月在莫斯科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参加成立大会的有: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六国,2月阿尔巴尼亚加入,1950年9月,民主德国加入。

经互会的宗旨是:在与会国之间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促进各国加速实现工业化,巩固整个民主大家庭。

经互会的建立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又一个重要步骤。

(5)“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5月5日,西方国家不顾苏联的强烈抗议,批准了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组织的《巴黎协定》。

因此,苏联就在1955年5月14日同东欧一些国家在华沙召开会议,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统称为“华沙条约”。

1955年 6月4日华沙条约正式生效,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了(简称“华约”)。

标志着苏联与东欧各国形成了正式的军事集团。

至此,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二、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整个50年代)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这种斗争贯穿整个50年代,主要表现在:(1)政治上,社会主义阵营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和侵略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2)经济上,帝国主义阵营妄图通过封锁扼杀社会主义国家。

1949年11月,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专司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禁运。

社会主义国家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并致力于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关系,以粉碎帝国主义阵营的经济扼杀。

(3)军事上,帝国主义阵营通过拼凑军事集团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军事包围、武力威胁、甚至直接发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两次柏林危机等。

社会主义国家则针锋相对,通过彼此互助反对帝国主义集团的安全威胁。

(4)意识形态上,帝国主义阵营希望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一代会发生“和平演变”,社会主义阵营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阴谋,保持着高度警惕。

第二节:两极格局的发展变化一、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整个60年代)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两大阵营对抗。

6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发展中国家崛起;社会主义阵营走向解体;帝国主义阵营四分五裂。

(一)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与发展1、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原因:(1)德、意、日法西斯被打败,英、法等前殖民地宗主国被严重削弱,为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与壮大,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民族独立运动;(3)亚非拉人民被卷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开阔了眼界,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提高了政治觉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