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优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4篇课文。

文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崇高的品质。

《古诗三首》描绘了栩栩如生的边塞风光图、春日送别图和遗民思国图;《军神》叙写了刘伯承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而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叙写了毛主席得知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清贫》叙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3 1.会认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5个字,正确读写2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抓住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并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4.抓住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抓住对国方兵士和方志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青山处处埋忠骨2 军神 2 清贫 1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随文认识“仞、岳、蓟”等6个生字。

本文要求会正确书写6个字,关键是“仞”和“遗”这两个容易写错的字,应重点指导。

2.阅读理解课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入情、在品味意境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的第四单元古诗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是王昌龄的《从军行》,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及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古诗的魅力,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材通过对这三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感受诗人对国家、人民的关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但对于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和历史背景的知识相对匮乏,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把握诗人的情感。

3.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学生关爱国家、人民的情感。

4.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把握诗人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学生关爱国家、人民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战争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对比教学法:分析三首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战争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2.参考资料:关于战争和历史背景的资料。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战争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a.学生朗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b.学生背诵古诗,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a.学生讲述古诗的意思,分享自己的感受。

9《古诗三首》完整版

9《古诗三首》完整版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
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 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 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 史称南宋。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 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 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将晓:快要天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秋天的后半夜,天快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 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磨破的意思。
金甲
【诗意】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 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楼兰古城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 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 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但战士们 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不减。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 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诗意】再回
古代诗文皆 头看看妻子儿女, 写在卷子上。 忧愁不知去向。胡
乱收卷前四句,读出诗人初闻喜讯的惊喜。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放声高歌。 应当。 开怀痛饮。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指春天。
9 古诗三首
知诗人,解诗题 读诗句,明诗意 抓诗眼,悟诗情
三首诗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 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 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 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 国的一束奇葩。
我会认
rèn yuè
五千仞 岳
cháng
三万里河/东入海, ···· 五千仞岳/上·摩·天·。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然而,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可能过于关注操作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过程。这可能使得一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实验操作。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拓展内容相关的作业,如分析古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等,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十.板书设计
1. 教学内容:《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对比分析
2. 教学目标: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 教学重点:古诗的语的深入理解
再次,我在教学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为了保证课堂的秩序,我制定了明确的课堂规则,并要求学生遵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仍然存在走神、交头接耳等不良行为。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课堂规则的执行不够严格,或者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课堂规则的执行,并采取更多的引导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知识方面,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字和词语,能够自主阅读课文。但是,对于古诗文中的一些生僻字和古汉语用法,他们可能还需要一定的辅导。此外,对于古诗文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生平,学生了解程度不一,这也可能影响他们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在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他们在诗歌鉴赏和逻辑思维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对课文的对比阅读,我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7. 教学反思与总结: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8.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唐诗三百首》或《宋词三百首》,观看相关纪录片或电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课文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课文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3.思维品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他们能够通过分析和比较古诗文,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4.审美鉴赏能力: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他们能够通过欣赏和分析古诗文,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欣赏水平。
5.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能够激发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动机,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语言运用能力:学生需要理解和运用古诗的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2.文化理解与传承: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3.思维品质: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4.审美鉴赏能力: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2)请谈谈你对《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中古代诗歌艺术魅力的理解,并结合现代诗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1)王昌龄;(2)陆游;(3)边塞征战;(4)自然景色;(5)思家;(6)爱国;(7)借景抒情;(8)借事抒情。
2.(1)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家乡和祖国的思念之情。
内容逻辑关系
1.语言运用能力:重点知识点是古诗的语言特点,包括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这些关键点,以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2.文化理解与传承:重点知识点是古诗的文化背景和价值。板书设计应包含古诗的来源、发展和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3.思维品质:重点知识点是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板书设计应包含分析比较古诗文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9.《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pt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课件

9.《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pt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课件
却 看 妻 子 愁 何 在 , 漫 卷 诗 书 喜 欲 狂 。 的韵
基本
白 日 放 歌 须 纵 酒 , 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 。 都是




穿



便
xiāng
下襄阳




ang
韵。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 元年春天。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 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蒿、张 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 朝义兵败自缢,至此,持续八年元之的“安 史之乱”宣告结束。当时,杜甫正流落在四 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 遂起笔写下这首诗。
我会写
注释
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整体赏析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泪尽”二字包含着无限的辛酸,老百姓们眼巴巴地望着南方,盼 望朝廷军队前来收复失地,可是一年又一年,他们所等来的只有失望和 痛苦。一个“尽”字,表现了沦陷区人民苦难的深重;一个“又”字, 表现了沦陷区人民对南宋朝廷的彻底失望。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 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字里行间也流露 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无比失望和愤慨。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9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课时完整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9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课时完整版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出了怎样的 边塞之景?
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表现出了边塞战场 环境的荒芜苍凉之景。
对比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说明边塞 说明战事 环境恶劣。 很频繁。
说明战事时 间之长, 战斗之艰苦。
从这两句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我们可以感受到边境的荒凉、条件的 恶劣、战争的频繁艰难,还有将士们不畏 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
万仞
五岳
蓟北
涕泪
衣裳
襄阳
仞岳摩遗涕巫
多音字
原文示例
(还有)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偿还) 终不还( )。
他还 有债务需要偿还 。
注意红色 字的读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探究读
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文,探究下列问题:
读完诗文,说说诗中最 能表现诗人志向的是哪一句?
朗读指导
《从军行》要表现出将士们大无 畏的英雄气概,朗读基调应该是豪迈 奔放的,最后两句感情浓烈,朗读时 要用铿锵有力,充满坚定的语气。
表达了诗人对饱受战乱的老百姓的同情之情。
诗中的“又”字用得好不好?说明了什么?
用得好。说明了遗民盼望王师的军队 不止一年,他们一年又一年的苦苦盼望着, 却又一年又一年的失望着。
诗的前两句描写祖国山河的壮丽,后两 句又写北地遗民的悲惨遭遇,这是为什么?
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 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然而,大好河山, 如今却陷于敌手,更使人感到无比愤慨,突 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失望。
9 古诗三首
寥寥数语 款款真情
七言绝句:我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 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 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 求。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 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生字组词
仞:rèn(千仞、五千仞、山高千仞)
岳:yuè(东岳、五岳、岳父)
摩:mó(摩擦、摩天楼、摩拳擦掌)
遗:yí(遗书、遗忘、遗憾)
涕:tì(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ū(巫婆、巫师、巫峡)
蓟:jì(蓟北、山蓟、蓟县)
襄:xiāng(襄阳、襄办、襄理)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导语】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以下是wo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从军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
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高耸入云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 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
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 实 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快要天亮。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3[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4[摩天]碰到天。
5[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6[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涕:ti(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u(巫婆、巫师、巫峡)
蓟:ji(蓟北、山蓟、蓟县)
襄:xiang(襄阳、襄办、襄理)
多音字
裳:chang(裳裳者华)、shang(衣裳)
遗:yi(遗民)、wei(遗赠)
问题归纳
1.《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 情?
(1)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 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 可以看到玉门关。
7[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 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唐)杜甫 761年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可上传战争废墟图片)
(可上传战争废墟图片)
(可上传战争中抢救伤员图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行:《从军行》《古朗月行》 歌:《登幽州台歌》 曲:《塞下曲》 吟:《游子吟》《暮江吟》
“行”没有特定的意思,它是一种诗歌体裁。诗的题目中最后出现的 “行”“歌”“曲”“吟”等,是古代乐府诗的体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 《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 《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

“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摩”
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俊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前两句诗中描写了黄河、华山,运用夸张 手法极力表现了黄河一泻千里,华山高耸入云 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沦陷区的大好河山,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 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 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 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
三、精彩赏析。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 我们从__黄__沙____、
____百__战____、___穿_______等词中能体会到环境的艰苦、战 争的残酷和时间的漫长。从___终__不__还___一词我们能体会到将 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之坚定。
推荐阅读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思考:作者望见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满江红
[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 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 头,空悲切。
yí ( 遗民 ) 遗
wèi( 遗赠 )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读一读:1.还从来没有哪个时代遗. ( yí )民词创作,能达到明末清初的高度; 2.他已将他的金表遗. ( wèi )赠给我。
我会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闻传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导语】本课的三⾸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活和⾃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发展的黄⾦时代。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9课《古诗三⾸》课⽂原⽂ 从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 孤城遥望⽟门关。

黄沙百战穿⾦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_________ ①[从军⾏]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的⽣活。

②[⽟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城古国名,这⾥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译⽂】 青海湖上蒸腾⽽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频繁的战⽃磨穿了战⼠们⾝上的铠甲,⽽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送元⼆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杯酒, 西出阳关⽆故⼈。

注释 _________ ①[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治区库车县附近。

②[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位于渭⽔北岸。

③[浥]湿润,沾湿。

④[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肃敦煌西南。

【译⽂】 渭城早晨⼀场春⾬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朋友请你再⼲⼀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河东⼊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 南望王师⼜⼀年。

注释 _________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河]指黄河。

“三万⾥”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岳]指华⼭。

“五千仞”形容它很⾼。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⑥[胡尘]指⾦统治地区的风沙,这⾥借指*。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 三万⾥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海,五千仞⾼的华⼭耸⼊云霄上摩青天。

【预习】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预习】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 <<《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教师朗诵: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

(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但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和平的珍惜。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提高理解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知育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图片等。

2.资料: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3.音乐:准备与诗歌氛围相符的音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时期,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展示诗歌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然后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模仿语气、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及时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相互评价,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共计2课时)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共计2课时)

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共2课时)一、课前解析本课编排了三首七言古诗,分别是《从军行》《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它们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

这首诗是边塞诗中的佳作,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本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与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的写法,从而体会古诗的意蕴之美。

《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概。

这首诗以遗民视角来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使得本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本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喜欲狂”的表现和原因,从而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认识“仞、岳、摩”等5个生字,读准多字音“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仞、岳、摩”等5个生字,会读“仞、岳、蓟”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过程】一、导语切入,引入新课教师导入:清朝爱国将领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这不仅仅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9课《古诗三首》,就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诗人心系国家命运的情怀。

现在,让我们一起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那份至诚的赤子之心吧!二、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语。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战争、人民生活以及历史变迁的背景下,人们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的意境、抒发情感以及分析诗文结构方面仍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情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战争、人民生活以及历史变迁背景下,人们的情感和态度,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文结构的分析、古诗意境的体会。

2.针对重难点,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突破学习障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战争、人民生活、历史变迁为话题,引导学生谈论对这些事物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诗文内容、结构、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实践环节:让学生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范教学课件第1课时【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范教学课件第1课时【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朗读指导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家介绍:陆游
生平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 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谟 阁待制。晚年退居蒙乡。
名言佳句 文学成就
暗,荒凉,阴沉。
理解诗意
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看到的又一种 景象:“孤城遥望玉门关”。
“孤城”是什么意思? 孤零零的一座城池。
“遥望”是什么意思? 远远地望去。
理解诗意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 态势有关。“青海”地区,正 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 势力范围。
艺术风格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今存诗九千余首。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南宋四大家” 。
诗风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主要作品
《游山西村》《关山月》《书愤》等。
词语解释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将晓:快要天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理解诗意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 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 壮的誓言?
“不破楼兰终不还”
理解诗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教师朗诵: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

(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6.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4)学生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思。

(1)理解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看到的画面。

②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③问题交流:a.谁知道作者看到的是哪座雪山?(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

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

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

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

)b. 课件出示雪山图,学生观赏图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

c.作者王昌龄诗句中描写的雪山和同学们看到的一样吗?(不一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青海长云暗雪山)d.水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眼中的雪山?(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e.谁能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指名朗读。

)④这样美妙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变“暗”了?a.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b. 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

c.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⑤“孤城”是哪座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⑥你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接触过和玉门关有关的诗句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⑦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说能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⑧引导理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理解时调整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到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⑩谈话过渡: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戍边将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课件出示古战场图片,理解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学生齐读诗句,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谁来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疆战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③引导交流:“穿金甲”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穿金甲”意思是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了。

让人感受到征战时间之久,战争的激烈频繁。

)④指导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战争的惨烈;读出戍边将士的豪壮语言,表达出戍边将士不把敌人消灭誓不回家的决心,表达出戍边将士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三、总结全诗,感情升华。

1.同学们,古代战争的惨烈绝非我们能想象得到的,在中华诗词这一历史长河中诸如“一将功成万骨枯”“白骨掩蓬蒿”“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还”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

战争也牵动着无数个家庭,无数个家庭的亲人无不牵挂着戍边的亲人。

2.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

请你们大声地告诉边关将士们的亲人,告诉他们将士们为什么‘终不还”?——不破楼兰终不还!3.教师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4.熟读成诵,试着默写。

四、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 简介作者。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

三年后北归。

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有《王昌龄集》。

2.拓展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其四,还有另外六首大家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并深入感悟。

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3.希望同学回家之后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请教别人、上网浏览等方法收集其他诗人的更多的边塞诗读一读,思一思,议一议,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五、总结学法,学以致用。

(一)总结学习方法,导入新诗的学习。

(1)小组交流总结《从军行》的学习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初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词句;再读古诗,借助画面了解大意;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感情。

)(3)请同学们借助《从军行》这首诗的学习方法,默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二)导入1.(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

(出示杜甫简介)2.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

它就是——(出示课题)(三)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

(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2.过渡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②听录音朗读(出示录音朗读)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四)理解诗的大意1、小组讨论2、交流理解诗意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四、悟诗情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