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购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 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课时 教案
第 2 单元第 课第 课时
《买文具》
课型
新授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 10 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重点
实际情境中认识 10 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你还能在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后,可以当场引导学 生回答;有难度的就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探究 解决,或给予适当的提示。
我知道了长袖上衣的价钱是 26 元,短袖 上衣的价钱是 31 元。 我知道了一套连体衣的价钱是 41 元。 我知道了一条裙子的价钱是 23 元。 笑笑还告诉我们,今年暑假,笑笑的妈 妈给她买了一件长袖上衣和一条裙子。
教师: 课件、人民币样张
学生: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教师主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问题情境 同学们,知道今天咋们去哪儿转转吗? 今天咋们一起去服装店看看吧。从图中你了 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 )自主探究 1、认一认。 你认识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吗?给大家介 绍一下吧。教师依次出示 100 元、 50 元、 20 元、 10 元面值的人民币样张 2、妈妈买一件短袖上衣, 可以怎么样付 钱? 如果笑笑的妈妈买一件短袖的上衣,可 以怎么付钱呢?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样张摆一 摆,然后说一说。 教师巡视,组织交流汇报。
,让学生回答问题,介绍自己能认出这 些人民币的依据。
创设情境, 激发学 生探 究 的兴趣
引导学 生认 识 不同面 值的 人 民币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
学
设
想
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模仿类型,强化技能操练果然在教学中需要去做,但如果这些措施离开了数学思考,也只能是无效行为,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课
时
安
排
3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认识常用的面额较小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用途。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
学
重
难
点
认识元、角、分及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学会兑换人民币。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是在大部分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以课堂中的模拟购物活动为主线认识人民币,在多样化的付款方式中发展学生数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在小组内选择要购买的物品,进行算钱,付钱和找钱的活动。
学
情
分
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本单元是学生首次接触有关购物的知识,认识人民币的基础是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活动,学生在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同学都认识人民币,都有过买文具的经历,但对如何付钱,该找回多少钱缺少换算能力,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悉的情景,使他们体会到这部分内容的实际背景。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加减运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加减运算》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概念。
2.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加法运算的概念。
2.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三、教学准备1. 课本《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
2. 单元研究用具:计算器、小黑板、教具卡片。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复1. 复上节课学过的数字。
2. 让学生口头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步骤二:引入新知1. 引导学生讨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定义。
2. 用教具卡片上的数字进行加法和减法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步骤三:引导讨论1. 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的应用场景。
2. 提问学生一些具体的问题,让他们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
步骤四:巩固练1. 教师出示算式,让学生逐一计算。
2. 学生互相出题,进行口头练。
步骤五:拓展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并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
步骤六: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重点。
2. 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检查他们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程度。
五、课堂实施效果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3. 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积极参与,思维活跃。
六、板书设计加法运算:数字相加的计算方法。
减法运算:数字相减的计算方法。
七、教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够进行基本的运算。
但是在拓展应用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困难。
下次教学时,我将增加更多的实际问题和应用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加法和减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数学中的加法和减法符号。
2.能正确读写加法和减法算式。
3.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4.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加法和减法算式的读写,以及简单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符号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二单元相关内容。
2.教具:计算器、数字卡片、实际生活中的小物件等。
3.课件:准备相关的数字、符号和算式图片,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在黑板上写出几个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要求学生口算出答案,并解释答案的计算过程。
2. 讲解1.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及符号。
2.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如何正确读写加法和减法算式。
3.教授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3. 练习1.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练习,计算给出的加法和减法算式。
2.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形式加强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4. 实践1.分发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加法和减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建立对加法和减法的正确认识,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布置练习册中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完成并及时交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并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9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9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9-40 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小调查:[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
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
(媒体播放)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学习新知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3、尝试记录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
引出统计表格。
(出示表格)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种类辆数(辆)小轿车10公交车8卡车11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
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
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
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
(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
交流反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精选6篇_1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精选6篇二班级上册数学其次单元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引导同学从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逐步培育同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力量。
2、鼓舞同学进行算法探究,把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同学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究并把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爱好1、观看2023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段视频。
2、出示主题图。
(出示课件)3、师生互动沟通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这些图片上都有什么?(师简洁介绍图片上关于2023年北京奥运会的状况。
)4、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中国第一名?你们兴奋吗?(课件出示奥运金牌榜的前五名。
)二、探究新知(一)教学例1。
依据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师引导同学提问)板题:《不退位减法》(二)合作沟通,把握算法。
(课件出示)代表团金牌数美国36俄罗斯23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同学自由沟通反馈。
)列出算式并板书:36—23= 。
2、怎样计算呢?(四人一小组合作沟通计算方法。
然后指名汇报)(1)口算。
方法:先算6—3=3再算30—20=10最终算10+3=13(2)列竖式计算。
生汇报后,师引导同学观看动画数位板,并提示,用圆片表示36,再去掉23,观看还剩多少?师:那么依据摆圆片的方法,你会笔算吗?(其他同学试着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到黑板上列式计算,并试着说出计算方法。
依据同学列出的算式沟通计算方法,老师适时进行讲解、补充。
老师:列竖式时应留意什么?(同学自由发言)老师组织全班同学沟通计算过程,重点突出笔算过程。
引导同学完整地说出笔算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三、学问应用1、数学医院师:数学医院的小伴侣得病了,你会诊断吗?(同桌沟通,找出错因,并正确计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到100以内的整数读法,了解0-100之间数字的大小关系。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懂得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掌握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进行比较的方法。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数的读法。
2.数的大小关系。
3.数的比较。
教学难点:1.数的比较大小。
2.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的知识。
教具准备:1.数字卡片(0-100)。
2.比较符号卡片(大于、小于、等于)。
3.练习册和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准备数的卡片,让学生一起读出卡片上的数字。
2.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按顺序站起来。
二、引导探究(10分钟)1.出示数字1和数字10,询问学生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并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
2.引导学生思考数字的大小关系,比较更多的数字。
三、讲解新知(10分钟)1.利用数字卡片,教授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进行跟读。
2.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大小关系,讲解数的比较大小方法。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练习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进行比较。
2.老师巡视课堂,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分组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张数字卡片,要求学生将数字按照顺序排列。
2.比赛环节:用数字卡片随机出示两个数字,要求学生迅速作答并用比较符号卡片表达出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
六、总结归纳(5分钟)1.小结数的读法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2.老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指出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七、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里继续巩固本堂课的知识。
2.老师检查学生课堂笔记,并布置下节课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导入新课环节利用了数字卡片和站立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熟悉数的读法和数的顺序。
引导学生探究数的大小关系时,学生参与度较高,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五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五篇】导读:本文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
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
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二、自主探究: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 ,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
(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
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第4课时《退位减法》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第4课时《退位减法》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退位减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能够准确运用退位减法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退位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运用退位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原理。
2.如何让学生熟练运用退位减法进行计算。
三、教学准备1.教案、黑板、粉笔。
2.数学教具:计数棒、计数器。
3.练习题、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导入:老师用计数器和计数棒进行简单的数目减法示范,引起学生兴趣。
2. 学习退位减法1.引导学生理解:老师用例题解析退位减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带领学生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掌握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3. 合作解决问题1.小组讨论:小组学生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退位减法进行计算。
2.展示成果:让每个小组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进行讨论。
4. 拓展1.加深理解: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退位减法,对学生答疑解惑。
2.综合练习:布置一些综合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课堂总结1.回顾复习:老师对退位减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算方法进行简单总结。
2.展示成果:让学生展示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
2.思考并解决一个退位减法实际问题。
这份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第4课时的《退位减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老师们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本教案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如需更多教学资料和辅助工具,欢迎在课后向老师咨询。
2024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第二单元的基本概念,如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表内乘法和除法。
能够正确进行两位数加减、表内乘法和除法的计算。
理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观察、归纳等方法自主发现数学规律。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思维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加减法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表内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实际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对计算错误进行自查和纠正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故事引出新课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复习相关基础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清晰阐述第二单元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和方法。
结合具体例子演示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课堂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确保学生得到充分练习。
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计算中的错误。
互动讨论组织小组讨论,探讨计算方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促进彼此间的思维碰撞。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和计算方法。
强调易错点及计算技巧,加深学生记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直观教学法利用教具、实物、多媒体等直观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互动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游戏化教学法设计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安排适量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
引导学生自查错误,培养自我反思能力。
家庭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要求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加强家校沟通。
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测验等。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7篇】数学课件分析是重要的。
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
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控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运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定能力。
重点难点:查漏补缺,反馈显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进程:一、复习引入1、36+28+17=65-25-21=说一说你的`运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题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知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3、总结算法: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运算时应当怎样做?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
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
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
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查。
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师巡查。
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
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换。
指名汇报。
挑选两个你爱好的问题列式算一算。
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检查,并说说运算的方法。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精选篇2[教材简析]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能够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进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6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6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3、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以学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而且,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很不错,但也有个别学生计算较慢,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指导外,还特别要关注计算较慢的学生。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经常进行口算练习。
教学重点: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规避计算错误。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们都上哪旅游过?旅游的时候你们感觉怎么样?生:非常高兴、非常开心“”二:探究新知师:的确,我们大家都很喜欢旅游,旅游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今天,我们书中的一个小学,假如这就是我们学校。
我们要组织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去旅游,参观历史博物馆。
我们打开书11页一起来看一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请把这些有用的信息用铅笔给底下画横线标记出来。
生:观察图画,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二(1)班有35 人、二(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
生2: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两名带队老师。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教师随即板书:二(1)班35名学生2名老师二(2)班有32名学生2名老师二(3)班有37名学生2名老师二(4)班有34名学生2名老师(两辆汽车用图片代替)师:现在我们学校准备了两辆大巴车专门来送小朋友们到博物馆参观。
但是每辆汽车准乘70人,如果让你来设计乘车方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生:自己设计乘车方案,可同桌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第一种:二(1)班和二(2)班二(3)班和二(4)班第二种:二(1)班和二(3)班二(2)班和二(4)班第三种:二(1)班和二(4)班二(2)班和二(3)班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帮助老师设计了3种乘车方案,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要想知道二(1)班和二(2)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我们应该怎么办?生:算一算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人?师:真棒!谁会列式?生:35+32=师:那我们如何计算呢?生:用一年级所接触过的前后排队法(即竖式法)。
二·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二·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第一章:认识分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定义: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为分数。
2. 分数的表示方法:分子表示取的份数,分母表示总份数。
3.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难点: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的概念。
2. 采用对比法,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分数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分苹果、分糖果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分数。
2. 讲解:讲解分数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基本性质。
3. 演示:进行分数的直观演示,让学生感受分数的意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数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 家长签字确认。
第二章:分数的加减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异分母分数相加,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2. 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异分母分数相减,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减法计算。
3. 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与整数加减法相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 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概念。
2. 采用对比法,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二·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二·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概念;(2)能够进行分数的比较和大小判断;(3)能够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概念及相关知识;2. 分数的比较和大小判断;3.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应用;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概念,分数的比较和大小判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提高学生的数感;2. 直观教学法:利用教具、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 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分数的概念及相关知识:(1)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如“把一个苹果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2)讲解分数的表示方法,如“2/3”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3)讲解分数的性质,如分子和分母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 分数的比较和大小判断:(1)讲解同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如“比较2/5和3/5,因为分母相同,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大”;(2)讲解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如“比较2/5和3/4,先通分,变成8/20和15/20,比较分子的大小”。
3.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应用:(1)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2/5 + 3/5 = 5/5 = 1”;(2)进行相关计算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二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
二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第一章:认识数字2-5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数字2-5,理解它们的大小顺序。
2. 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数字2-5的认识。
2. 数字2-5的大小顺序。
教学难点:1. 数字2-5的写法。
2. 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
2. 画有数字2-5的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数数,从1数到5,巩固对数字1的认识。
2. 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数字2-5,让学生触摸卡片,加深记忆。
3. 展示画有数字2-5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对应的数字。
4. 进行数字2-5的写法教学,让学生书写数字2-5,纠正错误的写法。
5. 进行数字大小顺序的教学,让学生理解数字2-5的大小顺序。
第二章:比较数字2-5的大小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比较数字2-5的大小,理解它们的大小关系。
2. 培养学生比较数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数字2-5的大小比较。
2. 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1. 数字2-5的大小比较。
2. 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
2. 画有数字2-5的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复习数字2-5,巩固对数字2-5的认识。
2. 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比较数字2-5的大小,让学生触摸卡片,加深记忆。
3. 展示画有数字2-5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对应的数字,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 进行数字2-5的大小比较教学,让学生理解数字2-5的大小关系。
第三章:学习加法运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运算,掌握加法运算的规则。
2.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1. 加法运算的理解。
2. 加法运算的规则。
教学难点:1. 加法运算的理解。
2. 加法运算的规则。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
2. 加法运算的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复习数字2-5,巩固对数字2-5的认识。
2. 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让学生触摸卡片,加深记忆。
二·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二·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第一章:认识分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 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掌握分数的基本运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定义: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 分数的表示:分数线上面的数表示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表示分母。
3. 分数的大小比较: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4.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数的概念、分数的表示方法、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 难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
2. 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分数的知识。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出示一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来表示这个苹果的一部分。
2. 讲解:讲解分数的定义、表示方法,举例说明分数的大小比较。
3. 练习:让学生练习比较分数的大小,并及时给予反馈。
4. 拓展: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计算。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分数的加减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 能够正确计算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计算。
2. 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步骤:a. 确定通分的方法,使分数的分母相同。
b. 分子相加减,保持分母不变。
c. 化简结果,如果需要的话。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 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步骤。
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与社会实践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后者是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专业人才。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1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会指物数数,结合他们已有的数学经验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1.激趣导入,逐层深入,理解新知。
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观察能力有限。
在观察教材主题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
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结合这一特点,我用“校园图”(课件)导入,让他们先看看图上都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一一说出校园图里的人和物后,再给出数数的任务。
数一数图中有几座房子,有几面红旗,有几个看球的小朋友,有几个单杠……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观察探究空间。
在和谐愉悦的探究氛围中,通过集体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2.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课后我布置了口头作业,回家数数家里的东西,哪些可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 1~10数字卡片一套课堂活动卡学生准备1~10数字卡片一套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老师会带领你们一起探索数学王国里的奥秘,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一数。
(板书课题)出示教材2~3页的主题图(课件出示)。
提出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这幅图画是什么地方?图里都有什么?(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第一课时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和相应“做一做”;练习五的第1、2、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简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课本26页“摘西瓜”和课本27页“运西瓜”图片各一张。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
8+7 20+17 37+5015-6 45+8 61-2023+5 22-6 34-92.提问:“下面各题应该怎样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8+5= 17-8-4=二、新课1.教学教科书第26页的例1。
先请一名学生读题;教师:“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应该怎样列式?”(1)指名叫学生说出列式后,教师板书:28+34+23=教师:“这道题要我们算什么?有几个加数?”(要我们把三个数加起来,有三个加数。
)教师:“三个数连加,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个数连加,要先把前两个数加起来,再把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加。
)教师:“前两个数是28和34。
这两个数相加可以用笔算。
”指名叫学生口述,列竖式,并计算,教师板演。
教师:“算完了没有?”“还要怎样算?”(还要把得数62与第三个加数23相加。
)指名叫学生口述,列竖式,并计算,教师板演。
教师:“因为做第二步计算时,是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62再加上23,所以为了写起来简便,我们可以把第二步计算的竖式接在第一步计算的竖式下面”教师板书。
教师:“现在做完了吗?”(算完了,还要把最后算出的得数写在横式等号的后面。
)教师板书:85(2)让学生做例1下面“做一做”的习题。
先分步用两个竖式计算,再用简便写法计算。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竖式写得对不对。
2.教学教科书第27页的例2。
教师板书:例2:85-40-26=教师:“这道题要我们算什么?怎样算?”指名叫学生口述,列竖式并计算。
先分步列竖式计算,教师板演。
教师:“如果用简便写法列竖式计算,该怎样写?”指名叫学生口述,教师板演。
教师:“我们在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可以用竖式计算,而有些题比较简单,就可以用口算。
比如,例2中的第一步是两位数减整十数,85减40可以直接口算出得45,第二步用45减26,再用竖式计算。
以后我们做题时,可以根据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情况,能用口算的就用口算,不必每一步计算都写竖式。
”课间活动。
三、独立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7页下面“做一做”的习题。
第1题,要提醒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每一题中哪一步要写竖式,哪一步可以不写竖式用口算。
第2题,让学生口算,直接写得数。
四、教学小结今天学的是三个数连加,一个数连减两个数计算,连加、连减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列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加、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减起,遇到哪一步能口算的,就用口算。
五、巩固练习:练习五中的1-3题。
第二课时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教学内容】:第28页例3、例4和“做一做”的习题,练习一的第4~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两步计算的加减混合式题和带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式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出示下面的式题,指名学生口算,并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2+8+5 =33-9-20=43-5+20=27-(15-6)=二、新课1、教学不带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
(1)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28页看例3,指名问学生:“例3是一道什么样的计算题?应该怎样计算?”(是加减混合计算题,应按从左向右顺序计算。
)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填写第一步,用竖式算出的得数(39),提问:“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应该怎样写?”(让学生填写第二步计算竖式,并把得数写在横式等号的后面。
)提问:“这道题的竖式有简便写法吗?”(让学生把简便写法的竖式填完全。
)(2)让学生做例3下面“做一做”的习题。
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需要笔算的要写竖式,遇到某一步能口算的,就不必写竖式。
学生做完,可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算,全班集体订正。
2.教学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
教师出示:72-(47+16)=提问:“这道题是什么样的计算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是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题,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用72减去括号里的得数。
)指名学生口述如何写竖式,教师板书如下。
教师把最后的得数9写在横式等号后面以后,用手指着两个竖式提问:“这道题有简便写法吗?能不能把两个竖式合起来写?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教师归纳:“因为第一步计算的得数63在第二步计算中要做减数,要用72减去63,所以第二步计算的竖式不能接在第一步的竖式下面。
这道题的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因此,我们今后计算时要注意,不是所有的题的竖式都有简便写法。
课间活动。
3、练习:P29 2、4三、独立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相关习题。
第三课时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计算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练习五的6--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计算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出示下面的式题,指名学生口算,并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4-(17+28)= 26+(86-59)二、练习1.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
3.第8题,争夺红旗,看哪个小朋友最先取得红旗。
4.第9题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第四课时加、减法估算【教学内容】:课本P31例4【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难点】: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小朋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
二、合作探究1、教学例4。
想一想,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
(1)、出示主题图。
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估算方法。
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学生汇报,归纳。
(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合理。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
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
2、完成P31页做一做。
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
2、完成练习六第2 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课本P33【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口算。
P35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34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个别回答。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1、整理。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
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4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
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汇报。
4、完成P35练习七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1、完成P34练习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3、完成P35第5题读题理解题意。
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是怎读想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指名回答。
4、完成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随堂练习实践活动我长高了【教学内容】:课本P36、37【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巩固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并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动手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卷尺、直尺、米尺,可以测量身高的体重秤,学生记录统计表【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活动问:你们想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两手身开有多长?你的步长是多少?教室的门宽是多少?窗户宽是多少吗?怎样做就可以知道这些答案呢?二、实践活动1、测量身高。
“你的身高是多少?”我们怎样做就可以知道?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哪个高度的人最多?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使用统计表让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同学们的身高情况。
认识统计表。
用测量工具测量身高。
一边测量一边计录。
测量完后进行讨论交流。
观察统计表,在小组内交流从表中了解的信息。
指名回答。
2、测量活动。
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测量什么?学生进行测量。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学生汇报测量情况。
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四、随堂练习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