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 1. 复习《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 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
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 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
【学习重点】:学习文言知识,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学习难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正确评价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 1、作家作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由《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相关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学案3:第5课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3一、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2. 了解文中揭示荆轲的悲剧性格及其他人物性格;二、知识储备荆轲刺秦王背景: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样的策略。
三、课前作业A组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虏赵王樊於期拊心戮没骨髓刎揕其胸变徵濡缕箕踞偏袒扼腕惶急被八创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秦王必说见臣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④秦王还柱而走⑤卒起不意⑥日以尽矣⑦请辞决矣B组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2. 终已不顾3.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4.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5.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6. 愿大王少假借之7. 诸郎中执兵8. 左右既前,斩荆轲9. 将军岂有意乎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11. 仰天太息流涕12. 持千金之币物13. 秦王方还柱走1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15.秦王购之金千斤16.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文章梳理熟读课文,梳理故事梗概。
太子丹多次催促荆轲实施刺秦计划体现及荆轲的回应分别体现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秦廷行刺一幕表现出秦王、荆轲和秦舞阳怎样的性格特征,尝试表演这精彩的一幕。
五、课堂检测1. 下列各句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②见燕使者(于)咸阳宫③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④皆(穿)白衣冠以送之⑤秦王购之(以)金千斤⑥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⑦给贡职如郡县⑧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⑩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 ①⑧/②⑤⑥⑨/③④⑦/⑩B. 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C. ①⑧/②⑤⑦/③④/⑥/⑨⑩D. 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2下列各组中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风吹草低见牛羊B.封:又欲肆其西封函封之C.遗:使人遗赵王书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D.比:比诸侯之列朋比为奸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例:慕大王之威A.千金之资币物B.太子迟之C.皆白衣冠送之D.顷之未发4.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
2、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1)荆轲为什么去刺秦王?
(2)刺秦前,他们做了哪些准备?
(3)出发前,发生了什么事?
(4)简述荆轲刺秦的经过?
3、你怎样看待荆轲刺秦这件事?
(满分5分)
*切记在书本上找标准答案,要有自己的理解
*任务可在小组内再作细分,先化整为零,最后再化零为整
评价标准:
小组全情投入,无交头接耳的小组加5分。如果出现说话、做其它事情、注意力不集中现象,1人次给小组扣1分
自学
互动
(对学)
(群学)
(分钟)
1、各小组针对上述问题起立讨论,先对学2分钟,再群学达到统一的结果
2、各小组将自主学习的结果的要点、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设计要讲究艺术性。以供展示
3、组长做好本小组展示安排(如口头展示、黑板展示、情境展示等)和点评安排。
练习
互查
(分钟)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2)实词:顾、见、发、
(3)虚词:而、为
(4)词类活用
(5)古今异义
(6)特殊句式
(满分5分)
总结
提升
(2分钟)
1、文言文学习首先要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课文大意。
2、古今异义词的收集。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略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课题
形式
体验式
课型
学习展示课
时间
地点
讲课人
流程
具体内容
学法指导
明确
目标
1、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3、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悲剧美,引发心灵的震撼。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一、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整理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迄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
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春秋四刺客专诸刺王僚——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
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
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
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聂政刺韩傀——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
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
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
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主备人:审查:【学习目标】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4、背诵“易水送别”。
【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自主学习】见《优化设计》课前学习导引。
【合作探究】一、小组讨论,找出第一、二部分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二)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三)古今异义: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义: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四)固定结构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五)特殊句式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二、思考下列问题: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
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
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找出描写荆轲的相关语言并分析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荆轲刺秦王学生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学生导学案荆轲刺秦王一、学习目标1.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2)通假字:淬、决、卒;(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二、学习方法1、根据课本下注释疏通文意,勾出重难点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通过分析人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的描写及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的表现来了解人物的性格。
3、通过积累、评述或讨论来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三、课前必知1.《战国策》2.背景3.四刺客4.积累切齿拊心一去不复返发上指冠图穷匕首见无可奈何悲歌击筑变徵之声5.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四、课堂任务环节一读第1——2节1.解释加点词语①进兵北()略()地②旦暮()渡易水③长侍()④微()太子言⑤谒()⑥购()之金()千斤⑦秦王必说()见臣⑧穷困()⑨更()虑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3:探究: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环节二读第3——9节秦之遇()将军深()仰天太息流涕()可以()解燕国之患揕()其胸然则()将军岂有意()乎见()陵()之耻濡()缕忤()视偏袒()扼腕樊於期乃前()曰函()封之其人居远()未来太子迟()之请()辞决()矣皆白衣冠()以送之为()变徵之声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2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3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环节三10——18节解释加点词语持千金之资币()物朝服()假借()郎中()左右()轲自知事不就()卒()起不意秦王还()柱而走振()怖大王之比()诸侯之列唯()陛()顾()笑武阳发()图自引()而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被()八创()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导学案
执笔:审核:姓名:班级:《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目标重难点】1、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字音及相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知识导学】《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史书,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始定名《战国策》。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
【背景知识】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课堂导学】(一)听课文范读,学生在课文中标记难字的读音和难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节奏。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臣愿得谒.()之樊於.()期戮没..()()骨髓.()右手揕.( )其胸偏袒扼..腕()()切齿拊.()心收盛.()使工以药淬.()之人不敢与忤.()视士皆瞋.()目厚遗.()秦王宠臣卒.()起不意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箕.()踞.()以骂(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秦王必说见臣( ) (2)今日往而不反者( )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卒起不意( )【巩固达标】1、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 )A.拜谒(yè) 濡(rú)缕变徵(zhǐ)B.箕踞(jū) 忤(wǔ)视喝叱(chì)C.畸(jī)形揕(chèn)刺偏袒(tǎn)D.拊(fǔ)胸瞋(chēn)目樊於(yú)期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背景链接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3.关于荆轲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一.课前预习1.注音督亢( ) 更( )虑之樊於期( ) 椹( )其胸拊( )心濡( )褛淬( )之忤( )视嗔( )目变徵( )之声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③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课时布置】:四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温习文学知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全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才干。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可以运用所学知识翻译白话文。
学习进程:义务一、自主学习1.关于«战国策»:红对勾p30«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时,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的艺术特征:①富于文采。
言语明快流利,纵恣多变,委曲纵情。
②描写人物的性情和活动,愈加详细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生动。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经常援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故事发作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一致中国之前的六年。
事先,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一致六国的大势已定。
现在,燕王为了却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许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结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成语积聚①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
描画愤怒到极点。
②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许已成遗迹。
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③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
描画极度愤怒。
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荆轲刺秦王_导学案学生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生版)执笔者:先玲玲校对人:_ ____审核人预习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2、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3、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一)预习案一、预习检测1、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长侍()足下樊於()期骨髓()燕()国切齿拊()心匕()首忤()视厚遗()鄙()人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被八创()倚()柱箕()踞以骂目眩()2、注意下列加线字的古今异义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今:)②持千金之资币(古:今:)物③樊将军以穷困(古:今:)来归丹④樊於期偏袒(古:今:)扼腕而进⑤诸郎中(古:今:)执兵⑥乃引其匕首提(古:今:)秦王3、一词多义①解A.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围B.庖丁为文惠君解牛C.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D.后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E.悉埋于地,解其综缚②还A.秦王还柱而走B.壮士一去兮不复还C.予羁縻不得还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E.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③振A.振长策而御宇内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大命将泛,莫之振救D.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E.且迁我如振落叶耳④被A.秦王复击轲,被八创B.同舍生皆被绮绣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D.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E.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4、找出文中活用的词、特殊句式,各不少于三个。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二)探究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3、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探究点一:文本解读1、复述故事,梳理情节。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战国策》;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提高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能力。
4.理解和认识荆轲足智多谋而又刚毅勇敢的性格及同情弱者、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
【学习重点】1.朗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全文。
概括故事情节。
2.荆轲的思想性格。
3.文言词句。
【学习难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师生合作探究法【学时安排】五学时一、【知识链接】1、文学小常识自主预习《战国策》是战国末年至秦汉间编集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是由战国末期至秦汉间一部史料汇编。
西汉刘向整理编辑而成书。
全书共三十三篇。
分国别编辑。
《战国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在语言运用上也相当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了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国已于公元前230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利用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扎实掌握1-9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并背诵易水送别一节。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归纳行刺准备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看待荆轲义激樊於期这一事件4、重点难点: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理解,体会易水送别包含的复杂感情。
【自学互学】一、自主学习:“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是《唐雎不辱使命》中描写著名剑客的句子,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侠客挥笔泼墨,而荆柯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嬬皆知。
今天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故事,去感受侠义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侠义文化的精髓吧。
1、常识了解:《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约240年(460—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背景材料: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
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自主预习】自主学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骨髓()燕()国揕()胸偏袒()匕()首淬()火濡()缕忤()视瞋()目鄙()人倚()柱揕搭()变徵( )之声樊於期()()切齿拊()心长侍()足下厚遗()蒙嘉箕()踞()以骂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被八创()目眩()(2)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第一段: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第二段:微太子言今行而无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必说见臣以穷困来归丹愿足下更虑之第三段: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右手揕其胸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第四至八段:及遂收盛(chéng)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不敢与忤视。
荆轲有所待太子迟之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第九段: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士皆瞋目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终已不顾(3)找出(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
a、词类活用:(3个)b、特殊句式:(3种)(4)重点句子翻译: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何如?d、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e、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5)成语积累:悲歌击筑:变徵之声:一去不复返:发上指冠:(6)朗读“义激樊於期”和“易水送别”,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小组评比。
【合作探究】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达标检测】1、课内巩固(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太子迟之士皆垂泪涕泣。
荆轲和而歌(2)写送别场面着重写了荆轲唱歌,这样写的目的是()A 表现荆轲不是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B 表现荆轲一去不复还,以身殉国的决心。
C 渲染悲壮的气氛,表现荆轲的英雄气概。
D 为荆轲的悲剧结局六下伏笔。
(3)写荆轲“终以不顾”,意在表现他()A 虽然内心激动,但不作女儿态。
B 不忍心看“士皆垂泪而泣”的场面。
C 怀恨太子丹疑心他有悔改,故忿忿而走。
D 意志坚定,态度坚决,义无返顾。
(4)易水送别是非常成功的场面描写。
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下面是对其成功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其成功在于写景。
若无萧萧秋风,刺骨易水,读来就会淡然无味。
B 其成功在于荆轲行为本身就是壮烈的,加上景物烘托,给了这壮举以活动的空间和气氛,从而有了立体感。
C 其成功在于借景言情,秋风寒水与一去不复返的冷意悲情相为表里,催人泪下。
D 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通过环境、歌声、神态、行为描写的场面,烘托了一幅悲壮的画面,能招来人们普遍的激烈情怀,唤起人们身受感同的共鸣。
(5)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C、宋何罪之有D、见燕使者咸阳宫(6)翻译下面句子: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布置作业】背诵“易水诀别”【归纳总结】初读课文归纳行刺准备的过程。
体会易水送别包含的复杂感情。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第10—18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掌握固定结构“有以”、“无以”、“所以”等固定结构的译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场面描写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4、重点难点:从刺秦王事件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
【自学互学】导入: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易水送别”后,就发展到了事件的高潮。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精彩的部分:庭刺秦王。
【自主学习】1.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第10段: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第11段: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第13段:以次进,至陛下。
前为谢曰第14段: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右手持匕首揕之第15段:卒不起意,尽失其度诸郎中执兵,皆在殿下。
第16段: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2.找出(10-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四个)特殊句式(四种)3.翻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方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4.成语积累:切齿拊心:图穷匕见:无可奈何:5.朗读“庭刺秦王”,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小组评比。
【合作探究】1、秦廷行刺写了那几个场面?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3、根据庭刺秦王事件,结合前文,分析归纳荆轲的性格特点。
【达标检测】1、课内巩固(1)指出下边各组加点的字词的具体意义A、不得持尺兵B、不及召下兵C、秦兵旦暮渡易水A、乃私见樊於期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C、图穷匕首见D、未尝见天子A、图穷匕首见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A、至陛下B、窃为陛下惜之A、荆轲顾笑武阳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C、莫我肯顾D、顾不知计所出(2)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B、又前而为歌曰C、使毕使于前D、左右既前,斩荆轲(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轲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2、拓展练习仿照“庭刺秦王”一节,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及烘托手法,叙写一生活场面。
【归纳总结】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易水送别”后,就发展到了事件的高潮。
从刺秦王事件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布置作业】背诵“易水诀别”,【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通假字,古今字,掌握课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记固定结构“有以”、“无以”、“所以”等的译法,夯实文言基础。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本文写作特色。
讨论归纳荆轲的形象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4、重点难点:对荆轲义侠精神的认识及写作特色的理解【自学互学】导入:本文以“刺”为线索,以“荆轲”为中心,把国仇家恨与义侠精神融为一体,广泛反映了战国末期的社会生活。
恰切的话语,鲜活的人物,具体的神情动作,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似乎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人类的童年时代。
一、自主学习:(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a.秦王必说见臣b.日以尽矣c.今日往而不反者d.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e.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f.图穷而匕首见g.秦王还柱而走h.群臣惊愕,卒起不意(2)比较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d、持千金之资币物e、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f、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h、乃引其匕首提(dǐ)秦王(3)互相抽背“易水诀别”二、合作探究1、荆轲形象分析2、附:太子丹、樊於期、高渐离、秦武阳形象分析3、写作特色分析4、文言知识梳理(1)一词多义【之】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②结构助词,“的”/不译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而】①连词,表转折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连词,表并列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③连词,表修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④连词,表承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⑤连词,表递进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以】①介词,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②介词,用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③介词,按照以次进④已经日以尽矣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⑥连词,表修饰箕踞以骂曰【为】①动词,做,整治乃为装遣荆轲②介词,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③介词,替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其】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②指示代词,那其人居远未来(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