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古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河古镇
20130103,上午自大埔泰安楼出发往梅州,大概20多分钟到达三河镇政府门前广场,把车停定。徒步转了该镇汇城村。
三河镇位于大埔西部,因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境内交汇而得名。三河汇合成韩江,所以这里又是韩江源。三河镇中心为汇成村,为了防洪,在该村沿江一侧修了大坝,其坝顶非常宽大,可以行车走人,当年三河镇为交通要道,也是商贸中心,走南闯北的商人,闽南人潮汕人客家人皆于坝顶交通商贸。因此该坝名气很大,故三河镇又被称为三河坝。
下图为三河汇合处,右侧即为韩江,这里就是韩江源。
韩江源旁的“客家母亲”雕像,她眼睛看向韩江。
三河建制于北宋开宝年间,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三河驿站、递运所、巡检司,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筑三河城,自明至清沿称三河社。民国后立区,1949年建国后设为镇,可谓为千年六朝古镇。
在过去尤其是古代以水路交通为第一的年代,注定了三河镇为交通要道,且是军事重地,为兵家必争之地。“宋末帝赵丙被元兵追逼,曾在三河旧寨建造行营,作为驻跸之处,今存有‘王子殿’遗碑一块;清初总兵吴六奇在此设营,扼守20余年;明朝兵部尚书翁万达墓御葬于此。如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筑三河司城,政府驻兵防守。民国7年(1918年),孙中山曾亲临三河坝慰劳驻军。1927年10月1日,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就在这里打响。
当然这里也是机会多多,人才辈出的地方。三河镇的名人和将领众多,其中“兄弟三将军”、“一门九清华”、“国叔”徐统雄等均被传为佳话。
上图为华萼楼与坝顶公路,这个宽大的坝顶公路使三河镇又被称为“三河坝”。下面展示城门,这是南门。
下为西门。
西门原名,镇宁门。
下面说说著名的“华萼楼”,
华萼楼,有2个特点,一为自大门往里,房越来越高。二是,大门上书“廉让家风”,二门上书“华萼楼”,这叫啥,外表谦恭,内里骄傲。
下面展示“中山纪念堂”,
厅内为中山纪念堂碑记,由三河籍名人陈力堂书写。
下面内容转自搜搜百科。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国内军阀割据,南北分裂,内战频繁,列强入侵。孙中山先生为挽救国家危亡,意欲把粤、桂、滇三省军队联合起来,然后挥师北上,铲除军阀,统一中国。1918年初,粤军总司令陈炯明部队驻扎在大埔茶阳、三河等地,司令部设在三河汇城天主教堂。同年5月,孙中山先生专程从潮州乘“协和”号火轮逆江水而上,亲临三河汇城与陈商议援闽护法事宜并敦促其北伐。孙中山先生在三河停留时间长达六天之久(其间到松口住了一晚)。1928年,中华革命党党员、同盟会会员、新加坡同德书报社社长、中国国民党新加坡支部长徐统雄倡议并筹集巨资,在翁万达
石坊内,兴建“中山纪念堂”和“中山公园”,以作纪念。解放后及文革期间,中山纪念堂被当作学校礼堂使用,但堂内文物及公园设施尽遭损毁。2003年冬,在省、市文物部门的指导下,本着尊重历史、恢复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结合现代气息,增设孙中山铜像、石雕平台,四周漆栏、古鼎、人物造型、亭阁、塑山、石刻、花廊以及“孙中山生平事迹”、“孙中山与徐统雄”字画展等。修复工程于2004年7月动工,10月底竣工,以此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公园。中山公园占地11000多平方米,园门石坊上书“中山公园”四字,为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题写。公园里竹木花卉,葱茏吐艳,环境优雅。
中山纪念堂,为两层水泥框架结构,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楼顶额书“中山纪念堂”,亦为胡汉民所书。纪念堂面前是四根石华表及孙中山先生全身铜像。一楼中堂有蒋中正书题“景仰国父”、林森书题“作君作师”匾额等。孙中山先生挂像旁书写的“博爱”两字,为孙中山生前真迹。一楼摆放的蜡像,再现了当年孙中山先生与陈炯明在天主教堂内商议援闽北伐护法的情景,侍从有蒋介石、胡汉民等人。一楼还有中华民国海、陆、空军总司令蒋中正、副总司令张学良联衔的保护纪念堂布告;二楼陈列“国父”孙中山、“国叔”徐统雄的一些图文资料。
鉴于三河坝交通要道的优点,同时它又是商贸要地,闽粤赣商人于此贸易货物,互通有无。
老街房屋外墙上的民国时期广告仍清晰可见。
地球香烟,为南洋兄弟公司于民国初年的主打产品。下为其烟标。
三河坝号称拥有“百家姓氏”。有多户大姓,如陈,周,刘,李,尤其陈家甚是了得。陈氏宗祠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因此被当地的人们所钦羡.
全国最早的“中山纪念堂”可看到高大的纪念碑石上刻着端庄整齐美观、苍劲浑厚有力的字迹。其碑文书法作者就是书法家陈力堂先生。
陈力堂(1880年—1960年)字其礼,别号懵僧,大埔县三河镇汇城村人。其生于世代书香的家庭,曾祖光韶,是道光十二年的举人;祖父虞封,是咸丰十一年的副贡生;父亲瑜瑛,是同治十二年的举人(23岁中第十八名举人),故其屋名为“世魁第”。因其祖父及父亲曾任湖北宜都、竹山的知县,其自幼随父至湖北读书,为人聪敏,过目成诵,十一岁便熟读四书五经,后左史古文诸书皆读,博览群书,旁及六书金石文字,精书法绘画,通篆刻,成为多才多艺的人才,颇得当时名流梁鼎芬的赏识,并介绍其表妹张小姐与陈为妻。因陈的书法好,当时湖北不少商家的招牌匾额,都请他书写,名噪湘鄂。其画学习八大山人、徐渭、陈白阳等名家笔法。其书法初学欧柳,后学晋人,颇得二王神髓,风姿洒落,清逸逼人,晚岁甚为自珍,不肯轻为人作,得者多宝贵之。
由于其书法好,名望高,所以1929年建三河“中山纪念堂”时,特请他书写碑记,该碑记由时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范撰稿,分别介绍三河的地理位置及水患,1918年孙中山先生莅临此地及徐统雄先生筹建中山纪念堂等内容。全文共345字。
“一门九清华”
说的是三河坝人陈明绍家的故事。陈明绍早年先后就读于大埔三河公学、大麻中学、汕头礐石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在“一二?九”运动中,陈明绍被推为清华大学的总指挥,率领清华学生参加了北平6000余学生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1949年3月加入九三学社后,陈明绍始终致力于九三学社的自身建设,并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不断发展做了大量而有意义的工作。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副主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同时,他又是中国著名的能源环境专家和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专家,为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8年,《人民日报》曾以“集科学家、政治家于一身”对他作出高度的评价。2009年,陈明绍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时年95岁。其夫人陈霭民系1937年清华化学系高才生,在高教部、北京工业大学工作、任教。2003年病故。
陈明绍和夫人及子孙三代10人,除一个孙媳一曽就读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外,其余9人均毕业于清华大学,而且都卓有成就。其中陈明绍的儿子陈虎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北京机械工学院院长、教授,如今已退休;儿媳妇葛德玉也是清华学子,在北京联和大学任教授;女儿陈安清华毕业后1989年从北京工业大学赴美,如今留在美国。孙辈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大孙子陈凡是清华大学1991届毕业生;其妻宋晔系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小孙子陈鹰1993年清华大学土木系建筑管理专业高材生。
周家也不含糊,出了个将军,周伯明,下图为其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