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溶解性大小的比较方法和规律

合集下载

溶解性

溶解性

三定状态——达到饱和
四定单位——克(g)[溶质的质量]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1、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2、 20℃时,把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制成了饱和 溶液,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3、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了饱 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克。
1、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但饱和溶液 一定是浓溶液 B 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 加入少量溶质 后,其质量不变
C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解 该物质的量达到饱和 D 饱和溶液升温时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2、20℃时,向50克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克硝 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 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 搅拌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 搅拌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 加热后一定不是饱和溶液
5、两条曲线相交,交点的含义为在该点所对 应的温度条件下,两种物质具有相同的溶解 度。
6、从溶解度曲线的走势可以看出:
A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 (硝酸钾、氯化铵) B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很小 (氯化钠) C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 而减小 (熟石灰)
6、夏天,养鱼的池塘里,经常会有鱼浮上 来(浮头),这是因为什么? 7、喝汽水以后,为什么会打嗝? 8、“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是什么道理?
2、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意义
3、7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g的氯 化铵?得到多少的饱和溶液? 4、氯化钾在20℃时的溶解度?90 ℃时的溶 解度?增加了多少?说明了温度升高对氯化 钾的溶解度有什么影响?

溶解度大小比较规律

溶解度大小比较规律

溶解度大小比较规律
化学中溶解度是指溶剂中加入某一特定物质以后,可以完全溶解,而产生的溶液的浓度.可以把溶解度定义为将1克的溶质在特定温度、特定的溶剂中完全溶解,且溶液浓度无太
大变化的所需溶剂的量.通常说的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和溶剂条件下,将1克溶质放
入100毫升溶剂中,做出之间完全溶解而得到溶液的浓度。

根据溶质的性质不同,溶解度是可以有区别的。

首先,溶质的电荷特性是影响溶解度
的主要因素。

以氯化钠(NaCl)为例,氯化钠分子中的阴离子氯和阳离子钠使溶质产生
了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会造成溶质更容易溶解。

而非阳离子性溶质,例如脂肪,会比较难被溶解。

其次,温度也会影响到溶解度。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溶质分子所受的粘附力因子会减弱,溶质往往会更容易溶解。

总的
来说,在给定的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会随着溶质的官能团的电荷量变化而变化。

此外,有些溶质和溶剂之间可能有化学反应,也会影响溶解度。

这是因为有些溶剂和
溶质在溶解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反应,产物可以维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溶解度,使溶质的溶解
度受到影响。

总的来说,各种溶质的溶解度大小规律是:电荷越大,溶解度越高;官能团的电荷量大,溶解度越高;如果溶剂中有可以与溶质发生反应的物质,则溶质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反应后可能会提高或降低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会增加。

物质溶解性大小的比较方法和规律

物质溶解性大小的比较方法和规律

物质溶解性大小的比较方法和规律陕西吴亚南主编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存在什么样的规律可循,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区分和记忆,作为一个中学生是迫切想知道的,现就此问题总结如下。

一、常见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口歌)钾,钠,铵,硝酸,醋酸,碳酸氢盐都是可熔盐,硫酸盐里除去Ba,Ag,Ca和Pb碳酸盐里除去钾钠铵其它都是不熔盐氯化物中只有银沉淀可溶碱有4种钾,钠,钡和铵二、相似相溶原理:溶质与溶剂在结构上相似。

可理解为极性相同的物质间一般易于相溶。

有机物质易溶于有机溶剂,通常难溶于水。

无机物在有机溶剂中一般难溶。

如:氯化钠在水中易溶,但在酒精中却能形成胶体三、物质的分子可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加大其溶解性。

如:NH3,C2H5OH,CH3OH四、常温常压下在1体积水中氨气可溶700体积;氯化氢气体可溶500体积;硫化氢气体可溶40体积;氯气可溶2体积;二氧化碳可溶1体积五、有机化合物中低级醇,多羟基物质可溶于水,有机酸多溶于水但也不绝对。

(个别例外)六、无机酸中只有原硅酸,硅酸不溶于水。

一般碳酸盐的溶解度小于碳酸氢盐。

如:碳酸钙的小于碳酸氢钙的;碳酸镁的小于碳酸氢镁的;碳酸锂的小于碳酸氢锂的;但碳酸钠的却大于碳酸氢钠的(碳酸氢根离子的反极化作用)七、物质间能发生反应时也可溶。

如说铜能溶于硝酸,金可溶于王水八、溶质和溶剂间能形成配位化合物时也能溶。

如:氯化银可溶于氨水,溴化银可溶于浓氨水,而碘化银不溶于氨水,氢氧化铜可溶于氨水。

九、都是难溶物谁的溶解度更小,要在同类型分子的基础上在相同条件下比溶度积常数的大小。

如:相同条件时氯化银,硫化铅和碳酸钙谁更难溶。

十、物质若与溶剂反应可增加容量,相对溶解的多些。

如:I2在KI溶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纯水中的溶解度。

是因为I2和I-反应生成I3-从而溶解度增大。

十一、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和溶剂有关外,还与外界的压强,温度等有关。

通常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大,但也有反例如:氢氧化钙;气体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与测定方法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与测定方法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与测定方法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单位容积的溶剂中能溶解最多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的大小决定了溶质在溶液中的浓度以及晶体的生长形态。

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以及测定方法对于化学、物理领域的研究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影响溶解度的几个主要因素以及常见的测定方法。

一、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升温会增加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分子热运动,使溶质更易于克服吸引力进入溶剂中。

但是,并非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而会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 压力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一般比较小,主要针对气体溶质和液体溶剂的体系。

在高压下,气体溶质的溶解度会增加,因为增加的压力可以迫使更多的溶质分子进入溶剂中。

而对于液体溶剂,压力的变化对溶解度的影响较小。

3. 溶剂性质溶剂的极性、溶解能力和溶液的表面张力等性质也会影响溶解度。

一般来说,极性溶剂对极性物质的溶解度较高,而非极性溶剂对非极性物质的溶解度较高。

此外,溶剂中其他溶质的存在或者溶剂的饱和度等因素也会对溶解度产生影响。

4. 溶质性质溶质的性质对其溶解度也有影响。

例如,溶质的分子结构、化学键性质、相对分子质量等都会影响其溶解度。

一般而言,枝链状分子结构的溶质溶解度较小,而分子间作用力较强的物质溶解度较大。

二、测定溶解度的方法1. 重量法重量法是测定溶解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将溶剂加入已知质量的溶质中,并在恒定温度下搅拌溶液,直到溶质完全溶解为止。

然后,测定溶剂的质量,计算出溶解度。

2. 透明度法透明度法是一种通过测定溶液的透明度来间接推断溶解度的方法。

通过比较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的透明度,可以判断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高低。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颜色较浅、浓度较低的溶液。

3. 密度法密度法是一种通过测定溶液的密度来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该方法根据溶质和溶剂的密度差异,结合添加适量溶质后溶液的密度变化,计算出溶解度。

化学分子的溶解性分析

化学分子的溶解性分析

化学分子的溶解性分析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能否溶解的性质,它通常与溶剂的属性和与溶剂相互作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有关。

溶解性的分析对于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以及预测其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化学分子的溶解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一、溶解性的确定方法要确定化学分子的溶解性,可以采用实验室实际测试或者计算机模拟方法。

实验方法:1. 晶体溶解性测试:将分子溶解于特定溶剂中,观察溶解过程中溶液的透明度和溶解度是否发生变化。

通过改变溶剂的性质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因素对溶解性的影响。

2. 比较溶解度法:将不同化学分子置于相同溶剂中,通过观察物质的溶解程度来比较它们的溶解性。

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进一步分析物质的溶解规律。

计算机模拟方法:1. 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在溶剂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预测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从而分析溶解性。

这种方法常用于溶剂的筛选以及分子设计过程中。

2. 量子力学计算:基于量子力学理论,通过计算分子的电子结构和能量,预测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性。

这种方法在溶解机制的研究以及新材料的设计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二、影响化学分子溶解性的因素化学分子的溶解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1. 分子结构:化学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类型和强度,从而直接影响溶解性。

分子间作用力主要包括范德华力、极性相互作用、氢键等,这些作用力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化学分子在溶剂中的不同溶解度。

2. 溶剂性质:溶剂的极性、介电常数、溶解度等性质直接影响分子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溶剂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与待溶物质的相互作用,还要考虑实际应用场景以及可用性。

3. 温度和压力: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会改变溶液中的分子间距离和能量,进而影响化学分子的溶解度。

通常情况下,温度升高和压力降低有利于提高分子的溶解度。

三、溶解性分析的应用溶解性分析在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 药物研发:溶解性是药物吸收、代谢和释放等过程的重要指标之一。

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 里的溶解度。例如:NaCl在20 ℃的溶解度为36 g,表示 的意义就是:在20 ℃时,100 g水中溶解36 g氯化钠时 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或者说,在20 ℃时,100 g水最多 能溶解36 g氯化钠。
2.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 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用易溶、可溶、 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我们一般根据物质 在20℃时的溶解度来判断物质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溶解度 大于10g 1g—10g 0.01g— 1g 小于0.01g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度或减少溶剂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
一、物质的溶解性
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 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相同。
探究活动1(物质能否无限地溶解在
5g。加了几次后才能使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 续溶解?然后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 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 现象发生?将现象填入以下表格:
二、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 里加入某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 解时,所பைடு நூலகம்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的的溶液,叫做不饱 和溶液。
探究活动4(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 度的影响)
(1) 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引导学生分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2) 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 引导学生分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3) 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检验汽水中溶解的气体 是二氧化碳。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二、溶解度 三、溶解度曲线
四、结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3mL水,分别加入1 少量碘或氯化钠;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mL~ 3mL酒精,再分别加入少量小粒碘和氯化钠。 振荡,观察现象。
加 加 NaCl1g NaCl1g Na 加 加氯化钠 Cl1g
溶 200 解 度 19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g
硝 酸 铵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练习:
/
A.
硝 酸 钾 氯化铵 氯化钾 氯化钠
硝 酸 钠
1、横坐标60,纵坐标110 的交点 表示什么意义? 2、4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现象 KNO3不能全部溶解 不能溶解的KNO3又溶解了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 温度有关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内因:主要受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影响; (2)外因:主要受温度影响; 气体的溶解性还受压强影响;
如:KNO3
2、蒸发溶剂法 氯化钠 适用于溶解度受 温度影响不大的 物质如:NaCl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t)
硝酸钾固体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如何提纯硝酸钾?
溶 解 度 ( 克 )
200 19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物质的溶解性(23)-----溶解度1

物质的溶解性(23)-----溶解度1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
固体溶解度与气体溶解度的比较:
固体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 体积(L)
温度(t)和压强(P)
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温度越 低,溶解度越大 压强越高,溶解度越大;压强越 低,溶解度越小
0
温度(℃)
溶 200 解 度 190
g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硝 酸 铵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练习(1)
1、横坐标60,纵坐标110 的A点 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为110g。
/
40
30 20 10 0
拓 展 提 高
1、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现 将两试管分别装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放进盛有 冰水的烧杯里,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乙溶液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C、试管里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试管里甲、乙两溶液中的溶质都减少
20º C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将这句话 含义里的关系填入下表:
温度 20℃ 溶质的质量 36.0g 溶剂的质量 100g
溶液的质量 136.0g
( 20℃时的溶解度S ) 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易溶物质
可溶物质
微溶物质
难(不)溶物质
10g
难 溶
1g~10g 0.01g~1g
微 溶 可 溶 易 溶
60
3、固体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硝酸铵 硝酸钾
硝酸钠 a 氯化铵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知识点:溶解度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知识点:溶解度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知识点:溶解度溶解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

单位为g,符号为s。

表达式:(2)气体溶解度的定义:指气体在101kpa压力和一定温度下溶解在1体积水中并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并绘制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曲线。

这条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代表物质在该点指示的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状态为饱和溶液。

②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湿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③ 对于溶解度曲线上方区域上的点,根据其数据制备的溶液是相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有残余。

④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溶剂的种类,温度影响气态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质、溶剂类型、温度和压力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有些物质是异常的,如Ca(OH)2。

(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常见的可溶性气体(常温、常压时的体积数):nh(700),hcl(0℃时500),hbr、hi亦易溶,so二(40),c1二(2).h二s(2.6),co二(1)。

难溶气体:h二、co、no。

有机物中:hcho易溶,c二h二微溶,ch四、c二h四难溶。

a、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例如kno 3、纳米等待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如nacl。

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Ca(OH)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过饱和现象,此时的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溶解于溶剂中的物质的能力。

而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性和溶解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溶液中行为的重要参数。

本文将从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和溶解度的计算方法两个方面展开介绍。

一、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溶解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溶质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有利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溶解。

2. 压力:对于溶解气体的情况,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溶解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增加压力会增加气体分子与溶液中溶剂分子的碰撞频率,从而促进气体的溶解。

3. 物质的性质:溶解性也受到物质自身性质的影响。

例如,极性分子通常更容易溶解于极性溶剂中,而非极性分子更容易溶解于非极性溶剂中。

此外,离子化合物的溶解性也受到其晶格能和溶剂中离子的溶解度等因素的影响。

4. pH值:溶液中的酸碱性对一些化学物质的溶解性也有影响。

有些物质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更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则在中性条件下溶解性较好。

二、溶解度的计算方法溶解度是表征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程度的指标,通常用单位质量溶剂中溶质的质量来表示。

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1. 溶解度的质量分数计算:溶解度的质量分数是指单位质量溶剂中溶质的质量。

计算公式如下:溶解度质量分数 = (溶解质的质量 / 溶剂总质量) × 100%2. 溶解度的摩尔分数计算:溶解度的摩尔分数是指单位摩尔溶剂中溶质的摩尔数量。

计算公式如下:溶解度摩尔分数 = (溶解物的摩尔浓度 / 溶剂摩尔浓度) × 100%通过以上计算方法,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衡量出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从而进一步研究溶液的行为和性质。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度规律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度规律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度规律在化学反应中,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可溶解的物质的最大量。

它是描述溶液中物质溶解程度的指标,与反应物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溶解度的规律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溶解度积等方式来进行探究。

一、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描述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变化规律的图表。

通常以温度为横轴,溶解度为纵轴来绘制。

以某一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为例,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规律:1. 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加的情况: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如氯化钠和硫酸钾等。

这是因为随着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变剧烈,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溶质更容易被溶剂分子包围和分散。

2. 随着温度的降低,溶解度减少的情况:另一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如氧气和二氧化硫等。

这是因为在较低的温度下,溶质分子热运动减弱,其溶解度降低。

3. 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比较:通过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可能不同。

二、溶解度积溶解度积是指在给定温度下,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的乘积。

对于一般的反应物A和B,它们在反应中生成C和D,反应可以用如下方程式表示:A(s) + B(s) → C(aq) + D(aq)其中,A和B表示固体反应物,C和D表示溶解于溶液中的物质。

根据化学平衡原理,可有以下溶解度积的表达式:Ksp = [C]c [D]d其中,[C]和[D]分别表示溶液中的C和D的浓度,c和d分别为反应物C和D在该反应中的系数。

Ksp即为溶解度积常数,它是该反应在给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浓度乘积的一个定值。

根据溶解度积的大小,可以进一步推导出溶解度积常数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1. 当溶解度积常数Ksp小于1时,溶解度较小,称为微溶解。

这意味着在溶液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溶质溶解了,大部分仍然以固体的形式存在。

2. 当溶解度积常数Ksp等于1时,溶解度为饱和溶解。

这意味着在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达到了最大值,无法再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

化学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规律

化学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规律

化学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规律化学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溶解物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反映了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化学物质的化学性质。

溶解度的大小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和溶液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化学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规律的关系。

一、溶解度的确定因素溶解度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温度、压力、溶剂的性质、溶质的性质等。

1.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固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随温度的升高而溶解度增大,而气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随温度的升高而溶解度减小。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的热运动能量,使得溶质分子更容易脱离晶体结构进入溶液中。

2. 压力对于气体溶质来说,压力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亨利定律,气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增加压力会增加气体溶质分子与液体溶剂分子的碰撞频率,从而增加溶解度。

3. 溶剂的性质溶剂的极性和溶剂的分子结构对溶解度有重要影响。

通常情况下,极性溶剂对极性溶质具有较高的溶解度,而非极性溶剂对非极性溶质具有较高的溶解度。

此外,溶剂的分子大小和溶液的渗透压也会影响溶解度。

4. 溶质的性质溶质的性质包括分子的极性、分子量、溶质的化学反应等。

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较高,而非极性溶质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较高。

此外,溶质的分子量越大,溶解度通常越小。

二、溶解规律根据溶解度和溶解过程的相关规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重要的溶解规律。

1. 稀释定律稀释定律揭示了溶液中溶解物质浓度与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

根据稀释定律,溶液的浓度与溶质的物质量成反比例关系。

即溶液的体积越大,溶解物质的浓度越低。

2. 希尔定律希尔定律描述了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根据希尔定律,大部分溶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只有少数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 饱和溶解度规律饱和溶解度规律是描述饱和溶液中溶质浓度与温度关系的定律。

气体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大小,首先决定于气体的性质,同时也随着气体的压强和溶剂的温度的不同而变化。

例如,在20℃时,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1 L水可以溶解气体的体积是:氨气为702 L,氢气为0.018 19 L,氧气为0.031 02 L。

氨气易溶于水,是因为氨气是极性分子,水也是极性分子,而且氨气分子跟水分子还能形成氢键,发生显著的水合作用,所以,它的溶解度很大;而氢气、氧气是非极性分子,所以在水里的溶解度很小。

当压强一定时,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一点对气体来说没有例外,因为当温度升高时,气体分子运动速率加大,容易自水面逸出。

当温度一定时,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气体的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这是因为当压强增大时,液面上的气体的浓度增大,因此,进入液面的气体分子比从液面逸出的分子多,从而使气体的溶解度变大。

而且,气体的溶解度和该气体的压强(分压)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在气体不跟水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

例如,在20℃时,氢气的压强是101 kPa,氢气在1 L水里的溶解度是0.018 19 L;同样在20℃,在2×101 kPa时,氢气在1 L水里的溶解度是0.018 19 L×2=0.036 38 L。

气体的溶解度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压强(或称该气体的分压,不包括水蒸气的压强)是101 kPa时,溶解于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的气体的体积(并需换算成在0 ℃时的体积),即这种气体在水里的溶解度。

另一种气体的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是,在一定温度下,该气体在100 g水里,气体的总压强为101 kPa(气体的分压加上当时水蒸气的压强)所溶解的质量,用这种方法表示气体的溶解度就可和教材中固体溶解度的定义统一起来。

气体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判断溶解度大小的方法

判断溶解度大小的方法

判断溶解度大小的方法
判断溶解度大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观察法:根据溶解过程中物质的颗粒状态,可以通过观察颗粒的大小和数量来大致判断溶解度的大小。

如果溶解后的颗粒较小、较少,则说明溶解度较大;反之,溶解度较小。

2. 浓度法:通过测量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来判断溶解度的大小。

溶解度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溶解更多的物质,其浓度会相应较高。

3. 饱和度比较法:将不同溶质分别与相同溶剂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并观察在相同温度下所能溶解的物质量。

溶解度大的物质可在相同溶剂中溶解更多的物质。

4. 温度变化法:在相同溶剂中,改变溶液的温度,观察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温度降低,溶解度减小。

5. 理论计算法:利用气相或者液相平衡常数、溶解焓等参数,运用热力学或动力学模型计算溶解度。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是一种大致的判断方法,实际情况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

正式的溶解度测定需要借助实验方法。

物质的溶解性规律是什么 有什么记忆口诀

物质的溶解性规律是什么 有什么记忆口诀

1物质的溶解性规律是什么有什么记忆口诀物质的溶解性规律记忆口诀铵钾钠钡氢氧溶;碳酸只溶铵钾钠;全部硝酸都能溶;盐酸只有银不溶;硫酸只有钡不溶。

溶解性是物质在形成溶液时的一种物理性质。

它是指物质在一种特定溶剂里溶解力量大小的一种属性。

溶解度是指达到(化学)平衡的溶液便不能容纳更多的溶质,是指物质在特定溶剂里溶解的最大限度。

在特别条件下,溶液中溶解的溶质会比正常状况多,这时它便成为过饱和溶液。

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一,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1,内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2,外因:只与温度有关。

二,气体物质的溶解度1,概念:气体的溶解度是指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kPa(一个大气压)和肯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

2,影响因素(1)内因:气体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1(2)外因: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和温度影响。

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比如:加大压强可以使更多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

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比如:水在加热时,水中就有气泡冒出,由于溶解在水中的气体如氧气溶解度会减小而溢出。

物质溶解性的口诀溶解性口诀一钾钠铵盐溶水快,硫酸沉钡银铅钙。

氯盐不溶氯化银,硝盐溶液都透亮。

碱溶锂钾钠钡氨,口诀未提皆下沉。

溶解性口诀二钾、钠、铵盐、硝酸盐;氯化物除银、亚汞;硫酸盐除钡和铅;碳酸、磷酸盐,只溶钾、钠、铵。

溶解性口诀三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

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酸碱盐溶解性口诀酸类多数都易溶,硅酸微溶是独种。

碱类钾钠钡铵溶,钙是微溶余不溶。

硫酸铅钡沉水中,微溶钙银与亚汞。

盐类溶有钾钠铵,外加易溶硝酸盐。

碳酸能溶钾钠铵,其余俱沉水中间。

盐酸沉淀银亚汞,还有微溶氯化铅。

物质的溶解性ppt课件

物质的溶解性ppt课件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
注意: 对一种溶质饱和,对其他溶质不一定饱和。 溶液的浓和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 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 剂里的溶解度。
条件 —— 一定温度
溶解度4要素
标准 —— 100克溶剂 (水) 状态 —— 饱和溶液
结晶: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一、物理方法: ①过滤法 过滤是将可溶物与不溶物分离的方法,步骤有:溶 解、过滤、蒸发结晶、洗涤干燥,如粗盐的提纯等。 ②结晶法 结晶是将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同的两种固体加以 分离的方法。如KNO3和NaCl的混合物中提纯KNO3等。 ③蒸馏法 是将沸点不同的两种液体加以分离的方法,如分离液 态空气制氧气等。 二、化学方法: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 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该 溶质的饱和溶液。
加溶质
搅拌
继续加溶质 继续加溶质 部分溶解
T ℃定量的水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升温
不饱和溶液
未完全溶解
完全溶解
5mL水+3g硝酸钾
5mL水+3g硝酸钾
结论:__同_一__溶_质__在_同__一_溶__剂_中__的_溶__解_能__力_与__温_度__有_关_____。
归纳总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剂的性质 2.溶质的性质 内部条件
Hale Waihona Puke 3.温度外部条件T℃ 定量的水

第二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二节 物质的溶解性

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由于t1 ℃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t2 ℃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故
降温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等于丙;故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乙>甲=丙,D正确。
答案:B
3.(2021铜仁)下图是KCl、KNO3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KNO3的溶解度大于KCl的溶解度
如氯化钠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
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如氢氧化钙
,
(4)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20 ℃时在水中的
溶解度∕g
溶解性
<0.01
0.01~1
1~10
>10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特别提醒]判断某物质的溶解性,温度必须确定为20 ℃或室温,否则无法判断。
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该气体的压强为 101 kPa
的质量为
。给烧杯加热,使溶液温度升至40 ℃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
质量比为

解析:(1)根据硝酸钠溶解度表可知,2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7.6 g;将90 g硝
酸钠加入100 g水中,只能溶解87.6 g,故得到的溶液质量为187.6 g;40 ℃时硝
酸钠的溶解度为103 g,升温后溶解度增大,未溶解的固体完全溶解,此时溶液的
故 D 正确。
答案:D
[方法技巧]正确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解题关键。
1.(2020舟山)某兴趣小组分别用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将一定质量氯化钾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实验过程中,氯化钾溶解度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D )
A.变大
不变
B.变大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要点归纳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要点归纳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要点归纳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要点归纳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

化学是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要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3、溶解度曲线t3℃时A的溶解度为80g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从A溶解度是80g。

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4、气体的溶解度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5、混合物的分离过滤法:分离可溶物+难溶物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初三化学基础知识氧气一、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溶解度

溶解度

溶解度一、常见物质的溶解性口诀:钾钠铵盐都易溶(即X酸钾,X酸钠,X酸铵都易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即硝酸盐都能溶于水)硫酸钡、铅沉水中。

(硫酸钙微溶)盐酸不溶银亚汞。

(即氯化银不溶)碳酸盐中多不溶(只有钾钠铵盐溶)碱类只有:钾、钠、氨、钡溶二、常温下一些物质的溶解度(1)气体的溶解性①常温极易溶解的:NH3[1(水):700(气)]、HCl(1:500)②常温溶于水的:CO2(1:1)、Cl2(1:2)、H2S(1:2.6)、SO2(1:40)③微溶于水的:O2,O3,C2H2等。

④难溶于水的:H2,N2,CH4,C2H2,NO,CO等。

(2)液体的溶解性①易溶于水或与水互溶的:酒精、丙酮、醋酸、硝酸、硫酸等。

②微溶于水的:乙酸乙酯等用作香精的低级酯。

③难溶于水的:液态烃、醚和卤代烃等。

(3)固体的水溶性(无机物略)有机物中羟基和羧基具有亲水性,烃基具有憎水性,烃基越大,则水溶性越差,反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中。

如甲酸、乙酸与水互溶,但硬脂酸、油酸分子中因-COOH比例过少反而不溶于水而溶于CCl4、汽油等有机溶剂,苯酚、三溴苯酚、苯甲酸均溶于苯。

(4)常见水溶性很大的无机物如KOH、NaOH、AgNO3溶解度在常温超过100g(AgNO3超过200g)。

KNO3在20℃溶解度为31.6g,在100℃溶解度为246g。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改变甚小的物质常见的有NaCl。

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②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④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三、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化学实验探索物质的溶解度

化学实验探索物质的溶解度

化学实验探索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溶剂能够溶解多少量的溶质。

在化学实验中,探索物质的溶解度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内容,对于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实验方法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来探索物质的溶解度。

一、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程度的物理量。

通常用质量溶解度和摩尔溶解度两种方式表示。

质量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质量中所含有的溶质质量,常用g/mL或g/100mL表示。

摩尔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摩尔数中所含有的溶质摩尔数,常用mol/L表示。

溶解度的数值越大,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就越高。

二、实验方法1. 饱和溶解度实验饱和溶解度实验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逐渐加入溶质到溶剂中,直到溶液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为止。

可以通过加热溶剂或者调整溶剂中溶质的浓度来控制实验条件,以确定溶解度的具体数值。

2. 图像法图像法是通过观察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变化来确定溶解度。

一般情况下,溶剂中添加的溶质越多,溶解度就越高,从而溶液的颜色、透明度或者浑浊程度也会相应改变。

通过观察和比较样品的溶解程度,可以初步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高低。

三、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 温度在大部分情况下,升高温度会增加溶解度,即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增加。

这是因为在较高温度下,溶液的分子能量增加,分子活动剧烈,有助于克服溶质的相互作用力,从而促进了其在溶剂中的溶解。

2. 压力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增加压力可以促进气体的溶解。

这是因为增加压力会增加气体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接触机会,从而提高气体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但对于固体或液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压力的改变对溶解度影响较小。

3.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弱也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如果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溶解度一般较高;如果相互作用力较强,则溶解度较低。

溶质分子之间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程度可影响溶解度的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溶解性大小的比较方法和规律
陕西吴亚南主编
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存在什么样的规律可循,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区分和记忆,作为一个中学生是迫切想知道的,现就此问题总结如下。

一、常见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口歌)
钾,钠,铵,硝酸,醋酸,碳酸氢盐都是可熔盐,
硫酸盐里除去Ba,Ag,Ca和Pb
碳酸盐里除去钾钠铵其它都是不熔盐
氯化物中只有银沉淀
可溶碱有4种钾,钠,钡和铵
二、相似相溶原理:溶质与溶剂在结构上相似。

可理解为极
性相同的物质间一般易于相溶。

有机物质易溶于有机溶
剂,通常难溶于水。

无机物在有机溶剂中一般难溶。

如:氯化钠在水中易溶,但在酒精中却能形成胶体
三、物质的分子可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加大其溶解性。

如:NH3,C2H5OH,CH3OH
四、常温常压下在1体积水中氨气可溶700体积;氯化氢气
体可溶500体积;硫化氢气体可溶40体积;氯气可溶
2体积;二氧化碳可溶1体积
五、有机化合物中低级醇,多羟基物质可溶于水,有机酸多
溶于水但也不绝对。

(个别例外)
六、无机酸中只有原硅酸,硅酸不溶于水。

一般碳酸盐的溶解度小于碳酸氢盐。

如:碳酸钙的小于碳酸氢钙的;碳酸镁的小于碳酸氢镁的;碳酸锂的小于碳酸氢锂的;但碳酸钠的却大于碳酸氢钠的(碳酸氢根离子的反极化作用)
七、物质间能发生反应时也可溶。

如说铜能溶于硝酸,金可溶于王水
八、溶质和溶剂间能形成配位化合物时也能溶。

如:氯化银可溶于氨水,溴化银可溶于浓氨水,而碘化银不溶于氨水,氢氧化铜可溶于氨水。

九、都是难溶物谁的溶解度更小,要在同类型分子的基础上在相同条件下比溶度积常数的大小。

如:相同条件时氯化银,硫化铅和碳酸钙谁更难溶。

十、物质若与溶剂反应可增加容量,相对溶解的多些。

如:I2在KI溶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纯水中的溶解度。

是因为I2和I-反应生成I3-从而溶解度增大。

十一、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和溶剂有关外,还与外界的压强,温度等有关。

通常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大,但也有反例如:氢氧化钙;气体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