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1-《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导学案

合集下载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A部语文《春夜别友人二首》导学案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A部语文《春夜别友人二首》导学案

班级:学号:__ _ _ __ 姓名____ ______《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送魏万之京》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2. 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一、前置性补偿(一)知识链接:1、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2、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1、折柳送别2、饮酒饯别3、唱歌送别3、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4、离别诗中常见意象(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春夜别友人二首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春夜别友人二首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2021年整理)

江苏省徐州市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春夜别友人二首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徐州市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春夜别友人二首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徐州市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春夜别友人二首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的全部内容。

春夜别友人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情感。

2、掌握炼字的技巧.学习重点:同“目标”学习难点:炼字的技巧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学过哪些写离别的诗句?你所知道的抒写别离之情的方法有哪些?二.知人论世1、作者: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有《陈子昂集》。

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

存诗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2、背景: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春。

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

《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课本所选的是第一首.三、诵读感知1、体裁2、题材3、大意4、感悟性诵读四、精读品鉴1)首联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对”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教案【1】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教案【1】

春江花月夜(1)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古人的月亮情结)在我国浩瀚的文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从而写下无数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

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读到了哪些关于月的诗句,能举出来吗?学生说诗句。

教师小结:是啊,月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整体感知1、略介此诗,创设情景这首诗写农历二月间诗人在长江边上思念家乡扬州的种种感慨和想象。

诗就是从春天、江水、花林、明月、夜晚这五个方面写起:2、教师配乐示范背诵,学生整体感知三、赏析诗歌(一)欣赏诗的景物美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出示诗歌前八句的幻灯字幕,学生齐诵。

3、问:在这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4、学生描绘画面意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5、展示三副春江月夜的幻灯图片,学生根据画面说出相应的诗句。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_0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_0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学习渲染烘托、以景衬情、精于炼字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

(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作者介绍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三、从题目入手分析诗歌内容(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明确:银烛、明月、长河、晓天(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别”?明确:金樽、离堂、别路(3)全诗在时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明确:夜晚→拂晓(4)全诗在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明确:室内→室外(5)全诗通过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感情?明确: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

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面对金樽美酒。

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

所以,由一场筵席来表达朋友信念惜别之情。

四、艺术手法1.渲染烘托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使形象鲜明突出。

烘托,也是衬托,只不过烘托不是一般的衬托,它还要用气氛的渲染来加重衬托的力度。

也就是说,烘托侧重于指气氛的衬托。

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首联用华丽的色彩渲染了隆重、华美的筵席,烘托出二人友情的深厚;但是这筵席又是为送行而设,这就为全诗笼罩上了一种离别的伤感。

苏教版唐诗宋词送别诗导学案教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送别诗导学案教师

“唐诗宋词选读"之“送别诗”导学案参考答案(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

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

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

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1)该诗从体裁分是一首,从题材上看是一首,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别之情的?(教材P5第4题)【答】诗人先写离别时室内的华筵,室内的景色重点写银烛青烟,金樽绮筵,这组静景表现的是送别筵席上的相对无言,突出表现了沉静之中别意的深沉。

再写朋友告别时室外的环境,以“别路山川”、“明月高树”、“长河晓天”、“悠悠远道”多层面的景色表现分别后陷人的悲伤。

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随着时间而渐深。

最后“此会在何年”一问,暗示后会难再。

)(2)指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用了拟人的手法。

“吐”“对”分别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3)这首诗歌的颔联是怎样表现离愁别绪的?试从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分析。

①运用典故,“琴瑟”典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

诗人在别离之际“思琴瑟”,可见友情之深。

②情景交融,“绕山川”表示道路遥远,“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写出了离情的缠绵。

(4)古人创作诗歌大都精于炼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哪两个字特别传神?请简要说出好在何处。

【答】一个“隐”字,一个“没”字两字特别传神。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的难舍难分的心绪。

(二)李颀《送魏万之京》早晨听你唱着离别的歌,昨夜初下微霜你就要渡过黄河。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 1. 了解唐代诗人张籍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2. 理解诗歌《春夜别友人二首》的意境和主旨; 3. 掌握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介绍张籍唐代诗人张籍(约767年-约830年),字子厚,汉族,湖南醴陵人。

他入仕后因上表谏言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多次遭受排挤和折磨。

他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歌,被誉为“永州诗派”的代表人物。

诗歌解读春夜别友人二首,是张籍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其一》表达了作者与好友分别的情感和思考。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别来四载寻常事,晚翠楼高空水碧。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里江山寒色迷。

这首诗是在春夜告别友人时所作,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慨和情感。

第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写出了春夜的珍贵和似乎能够买到的价值,强调了诗人在告别友人时的重要性。

接下来两句“花有清香月有阴”,运用花香、月色等自然景象,表现出诗人当时的环境和心情。

第四句“秋千院落夜沉沉”,则表达了离别时的悲伤和无助。

第二节写出了作者与好友已别四年,此时想起曾经的相聚,心情却依然不能平静。

借用“晚翠楼高空水碧,千里江山寒色迷”这样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惆怅。

最后两句写出得意洋洋的皇帝这一荣耀的背面,借以表达了“名利皆空”的思想。

在诗歌的整体结构上,张籍采用了七绝的形式,用平仄和韵律完美的呈现了诗歌的意境。

操作规范1.课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2.教师在讲解韵律和修辞手法时,应该举一反三,让学生了解到其他古诗中同样运用了这些手法;3.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应该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唐代诗人张籍的生平和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懂得如何解读诗歌,把握韵律与修辞手法。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教学设计苏教版优质教案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教学设计苏教版优质教案

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四步教课法”课时教课方案年级组别主备人课题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课重点教课难点教课方法批阅批阅高二语文备课组(备课组长)(学科校长)使用人讲课时间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一《春夜别友人》课型新讲课鉴赏诗歌要经过意象,进入诗歌的境界,掌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研究诗歌的丰富意蕴,领悟诗歌的要旨。

. 让学生认识陈子昂的平生。

知识与技术. 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

. 领会本文炼字艺术。

过程与方法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经过空间和风景和变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人在本诗中所传达的感情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经过空间和风景和变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 领会炼字艺术。

. 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

朗诵法、研究法教课程序设计教环节一明标自学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过一、导入:回首描绘离其他诗句: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分别,更那堪,冷淡清秋节。

及明月不谙分别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方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晓来谁染霜林醉,老是离人泪!法二、学习目标:、理解诗歌内容,认识诗人感情。

、重点掌握炼字的技巧。

三、预习检查:作者简介、陈子昂,唐朝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代称陈拾遗。

有《陈伯玉集》(或《陈子昂集》)。

、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望,倡导汉魏风骨。

存诗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首和《登幽州台歌》。

、地位:他的诗歌创作,是唐朝诗坛从初唐向盛唐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白居易评论:“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写作背景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共有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 () 春,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辞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摆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面对金樽美酒。

他不由要歌唱恋恋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

苏教版-语文-高二-《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苏教版-语文-高二-《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教材分析《春夜别友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第一首诗,作者陈子昂,这节课主要学习的是诗人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变表达离情别意的,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内容,掌握作者的写作特点。

由于本诗是初唐诗歌的典型代表,要体会作者“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陈子昂的生平及其代表作2.能力目标通过诗歌学习,掌握作者表达离情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诗和作者生平了解,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读书人重视友情,期望报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和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读书人重视友情,期望报国的思想感情。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积累很少,理解水平也不高。

有些学生,连基本的诗歌知道的都不多,所以不宜讲解涉及诗歌和人物太多,要结合诗歌,把这一首诗讲透,讲好,需要教师的诵读引导和方法引导。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发现问题→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课前准备:预习《春夜别友人》,初步了解作者和诗歌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发现问题。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发现的问题,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有一首诗叫作《登幽州台歌》,诗歌的内容是什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教师:请同学讲出此首诗的作者(陈子昂)抒发的感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特点――(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因此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学案展示本节课的三个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主备:陈霞审核:授课人:备课时间:2010-3-30【学习目标】一了解陈子昂的生平。

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是如何通过空间、景色的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学习流程】一资料链接:作者简介:陈子昂,24岁举进士,他屡上书言事,辞多真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后因忤上被降职,解职还乡后,被县令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的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

代表作还有《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诵读品味。

1、自读诗歌2、个别小组展示3、个人朗读,齐读。

三品读理解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银烛,名月,长河(银河),晓天2、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别”?金樽,绮筵(饯别之宴),离堂,别路3、诗歌在时间上有何变化?夜晓——拂晓4、诗歌中的场景,在空间上有何变化?室内——室外四品读探讨1、诗人施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空间上从离堂华筵到别路山川,作者遥想到洛阳古道。

景色上从银烛青烟,金樽绮筵到明月高树、长河晓天,作者想到悠悠道远。

情感上从室内的相对无言的离情缠绵到室外的时光催人难舍难分,作者想到悠悠离情相会在何年。

总之,景色随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物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变化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渲染:对环境、景物的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渲染出人物的离情之悲切。

衬托:以景衬情,如“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明写时间和景物,暗写离人的难舍难分,即通过写景物来烘托深化人物的感情。

【学习总结】本诗写惯见的离情别绪,却无惯用的吁叹哀伤之词,而是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学习巩固】归自南阳李昌祺去日犹秋暑,归日已冷霜。

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

苏教版-语文-高二-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导学案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诗人名片陈子昂(659~700),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活动年代主要在武则天时期,比“四杰”中的王、杨还略晚一些。

陈子昂家世豪富,少任侠,性情豪迈。

十八岁始发愤读书,博览群书。

二十四岁举进士,官至右拾遗,多次上书论政,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军出击契丹,相处不合。

后解职还乡,被受武三思指使的县令段简诬陷入狱,忧愤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二岁。

他渴望乘时代风云而大展宏图,却重蹈了具有诗人气质的慷慨之士在官场中难以逃脱的厄运,陷没于险要的政治漩涡。

有《陈伯玉集》。

他反对齐梁的浮艳文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为唐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二、诗词故事碎琴求名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

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

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市之。

”众惊问,答曰:“余善乐此者。

”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扬里。

”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

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宜其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遍送会者。

一日之内,声华溢郡。

(《唐诗纪事》)三、文题背景这首诗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

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有人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

提示此诗虽写离情别绪,但无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于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

朗读时,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二、悟读,诗情画境面对华筵,频频举杯,劝君更饮一杯酒;别筵将尽,离愁丛生,竟无语凝噎。

把臂送行,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远去,路也迢迢,心也遥遥,不知何处是归程!三、品读,鉴赏评析1.本诗是一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该诗的炼字艺术。

春夜别友人导学案学生版

春夜别友人导学案学生版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复习检查背诵《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二、导入新课导入:回顾描写离别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

三、目标展示1、了解作者生平和相关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四、预习提示1、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有《陈子昂集》,存诗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为盛唐诗歌开拓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广阔天地。

2、.背景简介这首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春。

这时26岁的陈子昂将要告别家乡,辞别亲人,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他胸中的诗潮。

面对金樽美酒,他旋即写成了这首离别之作。

五、解惑新授1、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⑴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⑵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

提示:此诗虽写离情别绪,但无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于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

朗读时,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2、再读诗歌,理解诗意。

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一联的场景。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3、研习诗歌。

⑴自由读诗,找出主旨句。

⑵朗读诗歌,初探诗意。

①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②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别”?③全诗在时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④全诗在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4、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5、默读诗歌,鉴赏手法思考:这首诗歌主要有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六、达标检测1、为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2、字词释义①绮筵:②琴瑟:③长河:3、用两分钟时间背诵本诗。

高中语文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学案

高中语文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学案

徐州市王杰中学导学案2教学过程:(一)由《登幽州台歌》导入:1、学生回顾:2、理解诗意:(二)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三)朗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四)诗歌鉴赏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4、具体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尾联:5、探讨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五)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

(六)陈子昂与徐陵诗的简单比较(“风神初振”总结)附:徐陵的《长相思》长相思,望归难。

传闻奉诏戍皋兰。

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

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

2、抓住关键词,转换成画面,赏析诗的情感。

高中语文 专题一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 专题一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8226;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
颈联: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
明确:银烛、明月、晓天
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别”?
明确:离堂、别路、金樽
3、全诗在时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
明确:夜晚→拂晓
4、全诗在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
明确:室内→室外
6、品读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明确: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
八、语言特点――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九、2、诗人简介:
十、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某某)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板书设计
空间: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 某某古道(遥想)

苏教版-语文-高二-《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导学案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导学案一、诗人名片陈子昂(659~700),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活动年代主要在武则天时期,比“四杰”中的王、杨还略晚一些。

陈子昂家世豪富,少任侠,性情豪迈。

十八岁始发愤读书,博览群书。

二十四岁举进士,官至右拾遗,多次上书论政,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军出击契丹,相处不合。

后解职还乡,被受武三思指使的县令段简诬陷入狱,忧愤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二岁。

他渴望乘时代风云而大展宏图,却重蹈了具有诗人气质的慷慨之士在官场中难以逃脱的厄运,陷没于险要的政治漩涡。

有《陈伯玉集》。

他反对齐梁的浮艳文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为唐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二、诗词故事碎琴求名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

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

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市之。

”众惊问,答曰:“余善乐此者。

”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扬里。

”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

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宜其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遍送会者。

一日之内,声华溢郡。

(《唐诗纪事》)三、文题背景这首诗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

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有人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

提示此诗虽写离情别绪,但无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于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

朗读时,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二、悟读,诗情画境面对华筵,频频举杯,劝君更饮一杯酒;别筵将尽,离愁丛生,竟无语凝噎。

把臂送行,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远去,路也迢迢,心也遥遥,不知何处是归程!三、品读,鉴赏评析1.本诗是一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该诗的炼字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一、诗人名片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活动年代主要在武则天时期,
比“四杰”中的王、杨还略晚一些。

陈子昂家世豪富,少任侠,性情豪迈。

十八岁始发愤读
书,博览群书。

二十四岁举进士,官至右拾遗,多次上书论政,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军出
击契丹,相处不合。

后解职还乡,被受武三思指使的县令段简诬陷入狱,忧愤死于狱中,时
年四十二岁。

他渴望乘时代风云而大展宏图,却重蹈了具有诗人气质的慷慨之士在官场中难
以逃脱的厄运,陷没于险要的政治漩涡。

有《陈伯玉集》。

他反对齐梁的浮艳文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为唐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二、诗词故事
碎琴求名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

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

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市之。

”众惊问,答曰:“余善乐此者。

”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扬里。

”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

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宜其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遍送会者。

一日之内,声华溢郡。

(《唐诗纪事》)
三、文题背景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

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有人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
△。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

提示此诗虽写离情别绪,但无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于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

朗读时,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二、悟读,诗情画境
面对华筵,频频举杯,劝君更饮一杯酒;别筵将尽,离愁丛生,竟无语凝噎。


臂送行,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远去,路也迢迢,心也遥遥,不知何处是归程!
三、品读,鉴赏评析
1.本诗是一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答案 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与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可用下表来显示:
2答案 “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离别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

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3.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技巧。

答案 衬托(融情于景),借树阴遮住西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情。

(亦可从“炼字”的角度回答,抓住“隐”、“没”两字来体会)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大①
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②道, 言追六郡③雄。

雁山横代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⑤上, 惟留汉将功。

注 ①魏大:陈子昂的朋友。

②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的中段平原地区。

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

③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

“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

④代:代州,地名。

⑤燕然: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曾以卓越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

(1)本诗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答案 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遥接云中郡,与之连成一片。

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

此外,
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可以看作实写,也可以看作虚写。

总之,地理位置的重要,山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作了铺垫。

(2)本诗与一般的送别诗相比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一气呵成,洋溢着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励出征者在战场立功,抒发了御边保国的壮志豪情,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凄苦、悲切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