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翻开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文人墨客,都十分喜爱吟咏秋天。他们笔下的秋,或绚丽或冷清或哀婉或惆怅,总而言之,各有各的美。在初中时代,我们也学过了很多关于秋的诗句。(进行关于秋的飞花令)

(注意积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那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笔下的那个秋天。(板书课题)

二、题目解读

“故都的秋”

故都:描写地点,北平

秋:描写内容,秋景

作者为什么称为“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平的秋”呢?

明确:1、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怀念和眷恋之情。(展示老北京图片)

三、走近作者

郁达夫,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与郭沫若、田汉等组建了“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震动文坛。1930年参加“左联”;抗战时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追命他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主要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迷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北平的四季》等。背景探寻

从1921年到1933年,郁达夫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于30年代初由上海迁居杭州,在那里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他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以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

1934年7月,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的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感受了故都的“秋味”,并于次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初读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故都的秋,借以展现故都的秋味?

概括出作者用以描绘“故都的秋”的画面。

明确:3—11段

第3段:秋院图

第4段:秋槐图

第5段:秋蝉图

第6-10段:秋雨图

第11段:秋果图

问:有感情的再读课文3—11段,思考这些画面是如何展现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的?例如:秋晨小院(概括景物及特点)

一椽破屋(衰败沧桑)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看得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听得到)(以动衬静)

一碗浓茶(清闲)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细数)

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冷色调)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萧瑟)

体现出环境的安静,心的宁静,心境的悲凉。

3、小组讨论

结合刚才的赏析,讨论第二、三、四、五幅图,是如何展现秋味的?

提示:找出每幅画面中描写的景物,分析景物色彩、声音、形态、韵味与意境;关注作者感秋的观、听、闻、触与主观情思。

秋槐落蕊图

铺得满地的落蕊(视觉)

无声(听觉)

无味(味觉)

极微细极柔软(触觉)

细腻、清闲、落寞(视觉)

显出清净悲凉之感。

秋蝉残鸣图

景物:

北国的特产: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啼唱

嘶叫(以动衬静的手法)

秋雨话凉图

景物:

灰沉沉的天底下

一阵凉风

息列索落的雨声

云西去,天晴

——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情和境的悲凉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

——悠闲,落寞

秋果奇景图

果树、枣子树

淡绿微黄的颜色

成熟到八九分

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冷色调,显出清冷之感。)

五、拓展:

1、让我们来学学元代的马致远,写曲《天净沙·秋思》怎么样?

2、作者要描写的是故都北平的秋,可文中为什么却一再写到南国之秋?

明确:对比衬托,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喜爱眷恋之情。六、作业:以身边的景物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借景抒情、以景显情。字数在200—300字之间。

七、结束语:鲁迅先生说他爱北方的朔风飞雪,而郁达夫却只爱北国的秋天。故都的秋天,已经长在他的心中,成为他心中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望你心中,也有如此美景。

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指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的教学对象是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十分扎实。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