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上课文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合集下载

《山水画的意境》背景简介

《山水画的意境》背景简介

《山水画的意境》背景简介
《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

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

学以致用。

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

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18张PPT) 2022-2023学年部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18张PPT)   2022-2023学年部
独特性。
造出美好意境; ✓ 对所写景物有强烈、真挚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
刻,认识全面,打动人心; ✓ 要思考和感悟生活,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课堂小结
1.主题:
本文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 观点,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也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 例如,齐白石画虾……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 ……
含义: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 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作用:在议论文中,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可以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课文精读·感受表达
2.引用论证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使得其真”。 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
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杜甫说“意境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
课文延申·思考反思
二、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相互借鉴。文章中出现了很多作 者的山水画的创作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提示: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好画。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木然地画画,是
画不好画的。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事物……说假话不行。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谈不上意境的
齐白石:
(1864-1957)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
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 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形成独特的 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8张PPT)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8张PPT)

字思 词考 学探 习 究
•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多以古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人民耳熟能 详的词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 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 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这段话中引 用这些耳熟能详的改造过的词语,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 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 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任务一: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
• 默读文章,在阅读中圈点勾画,注意圈画出以下要素: 1.核心概念 2.主要观点 3.所用实例 4.所做结论
字核 词心 学概 习 念
• 意境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字主 词要 学观 习 点
• 为什么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作者:李可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毛泽东
作者:李可染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沁园春•长 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 该系列作品画功独特,扣人心弦,充分体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 术的精华。
教学目标
把握核心概念,理解 作者观点。
梳理论述思路,体会 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 系。
字思 词考 学探 习 究
•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多以古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人民耳熟能 详的词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和表达效果。
(3)《沁园春·雪》中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列 举《沁园春·雪》的例子证明了写诗、作画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 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部编版九上课文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部编版九上课文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部编版九上课文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山水画的意境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⑤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⑥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⑦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三首诗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⑧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⑨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45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45张PPT)
2.第3、4段,作者列举的李白和毛泽东的诗,其目的是什么?
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 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
列举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了“写景就是写 情,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3.说说1~4段的论证思路。
由画山水引出“意境”
阐释什么是意境
列举李白和毛泽东的诗, 分别说明了xxxxx
C解析:“浮光掠影”的意思是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 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 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 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 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4.依据课文,说说意境与意匠有什么关系。
“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 表现手段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 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由此可见,二者 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思考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 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 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 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 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引出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作者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接着阐释了“什么是意境”“为什么要有意境”两个问题,然后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最后论述意匠和意境的关
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 系。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33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33张PPT)

得出结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
突出强调对客观事物的熟悉,才是画好画的条件,语气肯定,不容置疑。
以齐白石画虾为例说明了什么?
钱食芝为师,据称习王石谷一派山水;
文章论述的中心是意境,而结 然后以设问句提出怎样才能获得意境,通过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说明了意境产生的条件。
作者引用四川人的话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这样写不合适。
结构梳理
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阐释什么是意境
山水画 的意境
分析问题
获得意境的途径
表达意境的方法是意匠
举对 例比 论论 证证
得出结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 的两个关键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 观点,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 识对象,有强烈真挚的感情。
写作特色
1. 引用大量诗词,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为了 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文采,文 章中引用了大量诗词,使论据确凿充分,富 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如: 文章为了论述什么是意境、山水画里包含着 意境,就引用了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的诗句加以阐述。
深入探究 在20世纪50年代,李可染漫游山川,一路写生,其山水画面目一变而“新”,形成特有的山水画语言范式。
但新文化运动兴起,文言文及古体诗受到了白话文与新诗的冲击,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此风尤烈。
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意境”,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意境”,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钱食芝为师,据称习王石谷一派山水;1923年入上 海美术专门学校普通师范科,曾听过康有为的演讲; 1929年考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学习西画。 这种经历使李可染认识了中国新山水画中的“意 境”。在20世纪50年代,李可染漫游山川,一路写 生,其山水画面目一变而“新”,形成特有的山水 画语言范式。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而 所谓“魂”者,便是他在本文中所言的“意境”。

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原文阅读

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原文阅读

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原文阅读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重点研讨
7.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首先:开篇点题,直接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引出下文 的论述。
然后:接着以设问的方式引出“意境”的概念—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并通过 列举李白的诗和毛泽东的诗加以论证。
接着:通过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证了获得意境的方法——要深刻 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并且把握客观事物的精神实质。
第一部分(1-4):点出“意境”的概念——景与情的结合。 第二部分(5-8):阐述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第三部分(9-10):补充论述意境和意匠之间的关系。
重点研讨 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意境” 比作“灵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意境 对山水画的重要性。
结构上: (1)点明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总领全文。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意境( jìng )
惆怅( chóu)
夔门( kuí)
浮光掠影( lüè)
真 zhì( 挚 )
fù( 赋 )予
chóng( 崇 )高
朝霞暮 ǎi( 霭 ) yí( 颐 )和园
身lín其境(临 ) xiōng有成竹( 胸 ) 朝朝mùmù(暮 暮 )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2.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不重复 两个事例侧重点不同,一水一山、一古一 今。相互补充,使论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拓展延伸
李可染《万山红遍》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 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 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 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 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 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 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 “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 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优秀课件(共52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优秀课件(共52张ppt)

2.作者为什么多处引用诗词,目的何在? 李白的诗 毛泽东的诗
为了论证意境 的概念
荆浩的话 四川人说
为了论证意境 获得的方法
杜甫的诗
为了论证意境 和意匠的关系
❶ 引用诗词,充当道理论据, ❷ 是为更好地 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以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和强 调意境与意匠对山水画的重要性 ❸ 从而使论证更 具体、更有说服力。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接着:通过举例、对比、引用等 论证方法,论证了获得意境的方 法——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 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并且 把握客观事物的精神实质。 最后:引用杜甫的诗句作结,补 充论述了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意境和意匠。
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 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 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 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 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 “万山”;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 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 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 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 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 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然后: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事例, 论证这个观点;
最后:反面假设得出结论‚对客观 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 不出好画‛。
论证思路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
6.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各举一例分 析其作用。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
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 举例论证:列举中国画家观察松树没有特定
意境 惆怅 真挚 渲染 身临其境 胸有成竹

《山水画的意境》ppt课件

《山水画的意境》ppt课件
(3)要苦心经营意匠,千方百计地传达感受和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6、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
品出来呢?请结合课文最后两段说说。
不是。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 即表现方法、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 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空了。
深入探究
1、作者谈论“怎样才能获得意境”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齐白石的印章佐证齐白石讲究意匠,以齐白石讲究 意匠论证意匠对于画画的重要性。
深入探究
3、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
道理论证
引用杜甫的话,深入浅出地论证了“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 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这个观 点。有力地指明了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 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这样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深入探究
4、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
青城天下幽。”
道理论证
有力地论证“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的观点, 进而论述了画作要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创造出鲜明意境。
深入探究
5、五代画家荆浩画松树 一位作者出外写生。
对比论证
正反对比,证明了注重长期观察,才能深刻认识对象,才 能创造意境。
惆怅(chóu zhàng) 赋予(fù yǔ) 浮光掠影(lüè) 金碧辉煌(huáng)
当堂检测
2、下列画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 )
A.广大党员要身临其境地为群众着想,才能做老百姓真正的知心人。 B.我国已加入WTO,广大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对有关规则 做到胸有成竹。 C.读经典著作应该扎扎实实,不能浮光掠影,否则,所得自然不多, 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没有多少帮助。 D.聂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上常常吹毛求疵。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提出观点,即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以具体诗词为例,阐释什么是意境及为什么画山水 最重要的是意境。 以作诗、画画为例,阐述要长期观察,站得高于 现实,从而深刻认识对象,并融入强烈、真挚的 思想感情,才能获得意境。
阐述画山水画不仅需要意境,还需要意匠。
第一 部分
(1)
第二 部分
(2-4)
第三 部分
(5-8)
第四 部分
(9、10)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核心概念;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主要观点;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 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
➢文章第2段“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 为死的标本”一句中“片面”二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漓江胜境图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李可染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略有改动 。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 生”到“创作”,由“写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1954年,李可 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他提出“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的主张,“胆”就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 就是要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 《漫谈山水画》是孙美兰根据李可染的讲课笔记所做的整理稿,最初 发表在《美术》1959年第5期上。课文节选的是其中集中探讨意境的 部分。
板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
意境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 获得方法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 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第四单元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3、理清文章写作思路,领略文章以古诗词为例指导读者鉴赏山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山水画的意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山水画的意境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作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探究: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第一部分内容简要分析。
《漓江胜境图》
《万山红遍》
《井冈山》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梳理

山水画的意境【原文】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三首诗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初中语文课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文本解读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李可染和《山水画的意境》的背景。

理解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山水画的意境》中的节选文本。

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深层含义和抽象思想。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思考。

教材准备:《山水画的意境》的文本。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引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了解李可染和背景(15分钟)介绍李可染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简要介绍《山水画的意境》的作者和出处。

第三步:阅读和分析文本(20分钟)阅读《山水画的意境》的文本,了解其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与学生一起讨论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第四步:文本朗诵与讨论(15分钟)选取一些学生朗诵文本片段,然后展开讨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文本中的重要观点或论述。

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研究更多关于李可染和中国山水画的资料,或者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自然景色并尝试自己绘画。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李可染文中的山水画意境。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李可染的《山水画的意境》节选文本以及其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画的意境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⑤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⑥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⑦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三首诗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⑧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⑨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⑩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

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11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

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

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

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
势和宇宙的力量。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

四川人说:“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这话是有道理的。

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12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13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