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概述
中国文学史概述中国文学史分期一中国文学史分期:1、中国古典文学史:(先秦至1840)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东汉建安年代至隋统一)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1644至1840)2、中国近、现代文学史(1840至1949)3、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至今)二、各阶段的主要文学成就和现象(一)先秦文学1、总体特点:从萌芽到初步发展阶段①、没有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②从本质上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2、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①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诗歌305篇,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初步开创诗歌创作的艺术传统。
②历史散文:以记事记言为主,主要有《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等③诸子散文: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庄子》的文学性最强。
④楚辞:其明显的特征是具有楚文化的独特风采,以六、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
屈原运用楚辞体创作了《九歌》、《九章》,其代表作《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长篇抒情诗,与《诗经》并称“风骚”。
(二)秦汉文学1、总体特点: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1)出现完全以文学的感染力为目标的文学样式:赋(2)文学创作的兴盛(3)出现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4)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2、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1)辞赋:汉赋经过了骚体赋、大赋、小赋几个发展阶段。
(2)乐府诗: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乐府本是建于西汉武帝时的官方采诗机构,其所采集的民歌即为乐府诗。
乐府诗长于叙事,五言、杂言为主,奠定了中国叙事诗的基础。
(3)文人五言诗: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与乐府诗长于叙事不同,五言诗长于抒情。
评价“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4)《史记》:代表两汉散文文学的最高成就的是《史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1.先秦时期:-《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学创作集合,包括《风》、《雅》、《颂》等三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和源头。
-《楚辞》是楚国的文学作品集合,以辞章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和政治抱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被称为《论语》,内容主要是经典言论和政治思想,是中国古代镜鉴之作。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世说新语》是唐·刘义庆编纂的散文,以短篇记事形式描写魏晋时期的文化名流和事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青年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表达了对乱世的失望与对宁静农村生活的向往。
3.唐宋时期:-唐代的诗歌达到了巅峰,唐诗流派主要有初唐、中唐、晚唐三个阶段。
其中,杜甫和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深远的影响。
-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两位杰出的女才子,她们的诗歌以清新、细腻的表达著称。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巨著,描写了贾宝玉一家的兴衰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
4.宋元明清时期:-宋代诗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多样丰富,从山水田园到政治理念皆有涵盖。
-元曲是元代的戏剧形式,以《西华山》、《窦娥冤》等著名作品闻名于世。
-明代诗人杨雄和吴兆兰在女才子的传统上成为前人后辈的典范,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坠》是杨雄的代表作。
另外,为了探究中国古代文学史,还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文学流派:如唐代的豪放派、婉约派,宋代的词派,元代的辽东派等。
-诗体:主要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词等。
-诗歌创作技巧:包括押韵、对仗、象征等。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充满辉煌和变革的历史,通过对不同朝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演变。
中国文学史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形体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缎带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著作——钟嵘,诗品第一步文学理论和评论著作——刘勰,文心雕龙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梦溪笔谈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西游记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部个人创作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文学源头是上古神话和原始歌谣。
原始歌谣的特点:劳动生活是原始诗歌的主题;宗教仪式和巫术祭祀;诗乐舞结合(核心)原始歌谣:候人歌,弹歌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四大神话保留在淮南子中)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文献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最具神话学价值。
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始祖神话:女娲补天洪水神话:大禹治水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发明创造神话与抗争神话神话的民族特点: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抗争精神。
神话的文学意义: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的气概作为民族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源头,其想象、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成为我国浪漫主义的基本特质,为历代作家广泛运用;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庄子、楚辞、唐传奇和明清小说都广泛借用了神话素材和形象。
神话的思维特征:神话是一种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维特征;神话是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神话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编订成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始称诗经。
诗经的编订:献诗说,公卿列士对朝政有所不满,献诗以陈,所献之诗,既有自己所作,又有采集而得。
采诗说,汉代认为周朝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与朝廷,编订成册删诗说,汉代人认为孔子周游列国,把收集来的诗经残本按照合乎礼仪的标准去其重杂,删成305篇。
最全中国文学史
最全中国文学史历史概述中国文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文学之一。
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史书记载。
中国文学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
文学起源与古代文学中国文学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生活和宗教。
最早的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
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要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诗经》。
此外,古代史书和哲学著作也被视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宋兴盛与古文运动唐代被视为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
著名的唐诗诗人包括杜甫、李白等。
宋代则是中国散文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家。
古文运动在宋代兴起,以提倡纯正的古文为特点。
官方文学与民间文学中国文学中存在着官方文学和民间文学两个不同的传统。
官方文学主要是指与官方有关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史书、官方编纂的诗集等。
民间文学是指从基层社会涌现出来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故事、谚语、民歌等。
现代文学与当代作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新运动和五四运动密切相关。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新兴作家,他们以自由探索和反映社会现实为特点。
近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当代作家,如莫言、余华等。
结论中国文学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而且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最全面的了解中国文学史,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
中国文学史(全)
在传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中国文学将更加注重 创新发展,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推动 文学的进步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唐宋古文运动及其影响
要点一
唐宋古文运动的兴起
唐宋时期,古文运动逐渐兴起。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 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反对骈文浮华的 文风。
要点二
古文运动的影响
古文运动对唐宋及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 方面,它推动了散文创作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它也 促进了诗歌、词曲等文学样式的变革和创新。同时,古文 运动所倡导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标准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学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态,吸引了大量读者和作者的参与。
网络文学的特点
网络文学具有创作自由度高、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出版和传播方式,为作者提供了更 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更多的读者群体。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影响
网络文学的兴起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另一方 面,它也对传统文学的出版和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传统文学需要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读者需求,不断 创新和发展。
魏晋玄学与文学观念转变
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哲学思潮,强调自然无为、任性放达的人生态度。这种思想 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
文学观念转变
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文学作品从过去的注重教化功能转变为注重审美功 能,追求形式美和艺术性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目标。
传统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 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可 以启迪人们的思想,提高 人们的文化素养。
《中国文学史》教案
《中国文学史》教案教案:《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本内容,能够概述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2.了解并分析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特点,掌握相关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和价值观念;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和解读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发展概述;2.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特点;3.先秦两汉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及其价值。
三、教学流程安排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史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
2.正片(30分钟)2.1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发展概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文献的记载、神话传说的描述、诗歌的创作等方面。
2.2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特点详细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特点,包括思想性强、表现形式多样、语言简练等特点。
通过分析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对这些特点有更直观的理解和感受。
2.3先秦两汉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及其价值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包括《尚书》、《诗经》、《楚辞》、《离骚》等。
对于每一部作品,分析其风格特点、艺术特色和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3.文学鉴赏与批评(40分钟)3.1分析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部代表性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讨论其风格特点、艺术手法和表达意义。
每个小组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向全班呈现分析结果。
3.2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对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独立评价,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分析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肯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将具体的历史数据和文学作品融入到课堂中,提高学生对于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理解和认知;2.分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对于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深入思考和理解;4.影音资料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影音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艺术魅力。
中国文学史全
❖ 第二段,诗人发挥想象力,进行了大量超现 实的描写。上天入地,涉水登山,来表达自 己的愿望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路漫漫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24页,共267页。
❖ 5、《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 位
❖ 《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 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 就,是我国文学发达较早的标志, 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 高的地位。
第25页,共267页。
《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 政治背景:
先秦北方
史官文化同南 方巫官文化融 汇、交流的产 物,是春秋以 来楚国形成的 独特地方文化 的结晶。
第22页,共267页。
《关雎》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 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23页,共267页。
❖ 总的来看,诗经里的爱情诗,昵而不亵,谑而不 虐,乐而不淫,洋溢着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 《宾之初筵》具体描写了贵族宴饮的 场面;《鸣鹿》“呦呦鹿鸣,食野之 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通过喜 迎嘉宾,欢天喜地,表现了社会景象 的繁荣太平。
❖ 另外《大雅》中的一些诗篇叙述周族 历史的一些片段,如《公刘》叙述周 的远祖公刘率领部族迁移到幽的经历。
第16页,共267页。
❖ “雅颂”有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 “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 “商颂”的全部则是平王东迁以 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中国文学史课件
上古神话演变的显著结果为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
1、历史化 这可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曲解、改造神话有关系。"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儒家后学也多讲究经世致用之学,所以煞费苦心的改造神话,使之化为历史。例: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
月亮神话的演变: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东汉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张衡《灵宪》:"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唐·李冗《独异志》:"羿烧仙药,药成,其妻姮娥窃而食之,遂奔入月中。"
《诗经》的分类
风 15國風共160篇,「風土之音曰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民歌。 雅 大雅31篇,小雅74篇,「朝廷之音曰雅」,是宮廷正樂,用於典禮。 颂 周(31)、商(5)、魯頌(4)共40篇,「宗廟之音曰頌」,是宗廟祭祀時唱的讚歌。
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
《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
孔子论《诗》(1)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
中国文学史分段
中国文学史分段一、古代文学时期古代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大致从先秦时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中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先秦时代,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其中《离骚》《国风》等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诵。
汉代文学以史书为主,其中以《史记》最为著名,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融入了大量的文学艺术元素。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文化多元的影响,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代表作有《世说新语》等。
二、唐宋文学时期唐宋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文学成就最高的时期之一。
唐代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诗人李白、杜甫、王之涣等名家纷纷涌现,他们的作品以豪放、浪漫和抒情为特点,被誉为唐诗的巅峰之作。
宋代文学以词为主要表现形式,宋词以婉约、含蓄的风格为特点,代表作有苏轼、辛弃疾等名家的作品。
此外,唐宋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杂剧和小说,如《长恨歌》《红楼梦》等,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
三、元明清文学时期元明清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后期时期。
元代文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戏曲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如《西游记》《红字》等都是元代的重要作品。
明代文学以小说为主要表现形式,杨慎、冯梦龙等作家的作品描写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代文学则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以四大诗人(黄宗羲、袁枚、龚自珍、郑板桥)的作品最为著名。
四、现代文学时期现代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后一个阶段,大致从清末到现代。
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各种新的文学形式和思潮纷纷涌现。
五四运动后,现代文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代表作有鲁迅、茅盾等。
新时期的文学则更加多元化,涌现了大量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总结起来,中国文学史可以分为古代文学时期、唐宋文学时期、元明清文学时期和现代文学时期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这些不同的时期和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的宝贵遗产,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食粮。
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阶段
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阶段
中国文学史上可以分为六个重要阶段:
一、古代:以先秦为盛况。
先秦时代,诗文已经达到顶峰,商朝时代流传下来的诗歌和战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二、隋唐:可谓文学家的盛况。
隋朝诗歌形式完善,唐朝文学传统创新,诗文繁荣昌盛,是文艺复兴的阶段。
三、宋元:写实为主,形式多样化。
宋代的世俗小说和元曲艺术发展壮大,使得中国文学发展更加完善。
四、明清:文学形式多变,语言表达丰富。
明清小说已十分完善,而明清诗文依然彰显着浓郁的语言色彩,更令中国文学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五、近代:新文字语言迅速发展,结合现实社会。
近代中国新文字语言迅速发展,诗歌和小说不断创新,以一种全新的语言形式反映社会现实,是中国文学不可缺少的阶段。
六、现代:以小说、诗歌、戏剧为主的文学发展。
现代中国文学体裁以小说、诗歌、戏剧为主,集多种精神传统于一身,探索现实社会内涵,推动了中国文学发展进入新时期。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 文学史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发展变化的学科,通过对文
学作品的系统整理和分析,探讨文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规律。
2. 名词解释
2.1 文学
文学是人们通过语言艺术表达情感、思想和体验的创造性活动,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
2.2 文学史
文学史是对一定时期内的文学发展进行总结和研究的学科,它
关注文学的演变和作品的特点。
2.3 文学现象
文学现象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下的文学作品、风格或潮流等表
现形式,它可以反映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变迁。
2.4 发展变化
发展变化指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演进和变化过程,包括创作思潮、艺术风格、主题内容等方面的转变。
2.5 历史变迁
历史变迁是指文学在历史发展中所经历的变迁和演化过程,包括社会背景、文化影响和时代特征等方面的变化。
2.6 发展规律
发展规律是指文学发展中的一系列普遍规律或趋势,反映了作品的发展轨迹、艺术特征以及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 结论
文学史名词解释了文学史、文学、文学现象、发展变化、历史变迁和发展规律等相关概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中国文学史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中国文学史 1-4册 所有名解
名解: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2.四家诗:指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三个学派: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侧有毛公得名,四家诗在民间广泛流传。
3.风、雅、颂:《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河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4.“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5.《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后人的追述,不是当时人的记录。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记言文之祖,《周书》主要是诰和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
《商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6.《春秋》: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定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地记事意识,但其记事都很简略。
7.春秋笔法:是指孔子作春秋,在修史叙事上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具有明确的思想倾向而采用的一种深微屈折的写作手法。
用一字喻褒贬,挫词严谨,在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的爱憎和思想倾向,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左传》: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三部。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例如:“烛之武退秦师”。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1.先秦文学: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点,古代文人主要以诗歌和骈文为主要形式。
《诗经》是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它由300多首民歌组成。
《楚辞》是楚国的文学作品,以抒发痛苦和思念为主题。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
2.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诞生了一些重要的文学流派,如乐府诗、陶渊明的田园诗和琴谱诗。
乐府诗是一种流行的民间诗歌,描述了战争、恋爱和社会问题。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描绘自然和田园生活为主题,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琴谱诗是以琴谱形式写成的诗歌,通过琴曲传达情感和思想。
3.唐代文学:唐朝文学素有“盛唐”之称,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
唐代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坊间流传的古代诗人有杜甫、李白、白居易等。
杜甫是“诗圣”之称,他的诗歌着重抒发社会不公和个人苦难。
李白则以其豪迈的风格和奇特的想象力而闻名。
白居易则以写人、风景和感情为主题,他的诗歌通俗易懂。
4.宋代文学:宋代文学以散文和词为主要形式。
宋代散文注重语言的优美和思想内容的深度。
陈亮、苏轼、欧阳修都是杰出的散文家。
宋代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短小精练的形式表达丰富的情感。
李清照是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描绘了她个人的苦闷和对逝去的青春的思念。
5.元代文学:元代文学以戏剧为主要形式,被称为“元曲”。
元曲包括才子佳人、历史剧和民间故事,在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实甫和关汉卿是元代最重要的戏剧作家,他们的作品被后世奉为经典。
6.明代文学:明代文学以小说为主要形式,小说成为大众文学的代表。
《水浒传》描绘了宋朝波澜壮阔的江湖故事,《西游记》则揭示了佛教的传世神话,《红楼梦》是一部描写封建家族的家族矛盾和妇女悲惨命运的巨著。
杨慎的《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晋朝文化与风俗的文学杰作。
7.清代文学:清代文学以纯文学为主,以小说和戏曲为代表。
小说《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描绘了贾府的衰败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1.文学的起源:劳动说,游戏说,宗教说2.没有文字的传说文学:原始歌谣,古代神话{远古歌谣he 神话,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字}3.远古歌谣:诗乐舞三位一体4.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夏商时代he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着《》有受教育的权力,文化为贵族所垄断。
随着贵族阶段的衰落,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生,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式的手里。
5.先秦文化大致可以划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夏商:巫史文化西周春秋:礼乐文化战国:多种文化同时兴起6.诸子十家: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家,墨,道,儒,名,法等六家。
西汉末,刘歆与于六家之外增加了:纵横,杂,农,小说四家第一章上古神话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是通过对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学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具有的特征:现实性,幻想性,不自觉性(神话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如西游记不是神话,它是作者自觉地创造,是神魔小说2.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的不同中国神话记载零散,记载在不同的书籍上;西方神话有固定的故事集3.《山海经》最具有神话价值的著作,《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其内容驳杂,出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有地理,历史,医学等方面的资料。
4.上古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5.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②具体,形象③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④象征性和隐喻性6.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先民们的反抗精神7.影响: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或直接载录,或利用神话情节和神话形象再创造;直接影响文学的创造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效果等。
第二章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总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中国文学的历史
中国文学的历史
中国文学是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在
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学从最初的祭祀诗歌、史书纪传,到
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再到现代文学作品,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下面我们将中国文学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 古代文学(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900年)
古代文学的主要作品包括《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等。
这些作品是中国文学的奠基之作,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2. 唐宋文学(公元618年-1279年)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诞生了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诗宋词。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以及宋代词
人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3. 古典小说(公元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
其中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4.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开端,这一时期作家以真实、现实为主题进行创作,代表作品有鲁迅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
5. 1949年以来的现代文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学开始迈向现代化。
作家们带着创作的责任和社会的现实感开始创作。
代表作品有钱钟书的《围城》、杨绛的《家》等。
总的来说,中国文学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成为了世界文学的宝库之一,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文学史(1)
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在其中舒卷;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
悠久的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为中国文学发生以后不断的发展,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学,而使其传统文学发展到其顶点的时期,就是中国文学最光荣的时期。
“近代”为中国的传统文学受某种势力的压力,失去自己的传统,不能再向上发展,由其顶点日趋下坡的时期。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分明而极重要的事实。
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一、史家记述:1.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2.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3.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
4.(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1.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2.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
(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1.(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2.(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3.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4.(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5.白居易《与元九书》,《诗》、《骚》以来诗歌发展历程作总结。
中国文学史·目录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文学史与文学史学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文学史史料学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俗与雅各种文体的渗透与交融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双视角绪论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传说时期的文学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诗乐舞紧密结合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文史哲不分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由巫到史贵族文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具体、形象的思维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征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神话历史化神话发展为仙话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编定风、雅、颂用诗和传诗第二节《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诗经》的现实精神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的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抒情诗传统风雅与文学革新比兴的垂范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左传》的成书《左传》的叙事特征《左传》的记言文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成书及体制记言为主记事为辅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成书过程纵横家思想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第五节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散文创作的楷模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对话体和寓言体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孟子和《孟子》一书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气势浩然的文风第三节《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和《庄子》一书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严谨详密的论证犀利峭刻的议论植根现实的寓言第五节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多种文化的交融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屈原的生平和思想“楚辞”的含义楚辞的编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第三节《离骚》《离骚》解题忠君与爱国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形式和语言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的巫祭文化背景缠绵哀婉的风格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九章》的记事、抒情与写景《天问》和《招魂》第五节楚辞的流变和屈原的地位宋玉等楚辞作家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绪论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辞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赋的多源性辞赋的分工与合流从《史记》到《吴越春秋》五、七言诗的孕育汉代文学的分期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第一节《吕氏春秋》成书过程及体例平实畅达的文风丰富多彩的寓言第二节李斯的散文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体制独特的刻石文第三节贾谊的政论文从陆贾到贾谊《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从贾谊到晁错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淮南子》的铺张扬厉和浪漫风格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西汉散文的演变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一节骚体赋及“九体”贾谊与汉初骚体赋大赋与骚体赋的相辅相成依傍屈原的系列九体之作《招隐士》和《长门赋》第二节枚乘和“七体”梁园文人群体枚乘独步《七发》奠定汉大赋体制“七体”作品的陆续出现第三节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文学中心由地方向中央的转移《子虚赋》、《上林赋》的创作帝国形象、一统观念和时代精神浪漫的巨丽之美第四节扬雄四赋扬雄四赋的创作理性精神和人文意蕴讽谏意图与实际效果的疏离景物描写的主题趋靠和多维铺陈骚体功能的拓展第五节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设辞类作品的出现及流脉宣帝朝有关辞赋价值的讨论《洞箫赋》的生命感应观念以悲为美的风尚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第二节《史记》的叙事艺术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第三节《史记》的人物刻画闾巷之人的入传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第四节《史记》的风格特征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的传奇色彩第五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传记文学的开端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会人文精神的弘扬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第四章两汉乐府诗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乐府与太乐乐府的兴废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第二节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苦与乐的深刻揭示爱与恨的坦率表白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第三节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生活镜头的选取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叙事详略得当寓言诗的创作第四节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楚声与三言、七言体北狄、西域乐与杂言体从四言到五言第五章东汉辞赋第一节班固、张衡的京都赋京都赋的崛起《两都赋》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劝百讽一结构模式的突破空间方位调遣的别具匠心《二京赋》与《两都赋》的同异瑰颖独标的《鲁灵光殿赋》第二节述行赋和抒情小赋抒发历史沧桑感的述行赋衰世、乱世和治世之叹空间位移、时间顺序和感情脉络的契合抒情小赋的出现汉末小赋的批判精神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第一节《汉书》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家族兴衰史的展示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精密的笔法对起始事件的交待篇末的轶闻逸事第二节《吴越春秋》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性格刻画和外貌描写《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异同及其与吴越文化的关系第三节《论衡》和《潜夫论》《论衡》的选材疾虚妄的写作宗旨王充的论辩方式《论衡》的局限性《潜夫论》的批判精神和文风特征东汉碑文和游记第七章东汉文人诗第一节班固、张衡、秦嘉的诗班固诗与张衡诗:质朴和典丽秦嘉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第二节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诗坛新风的出现怀才不遇的感慨对比鲜明的批判全身远害的忧患意识衰世文学第三节《古诗十九首》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人生哲理的揭示痛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起兴发端艺术审美境界和语言技巧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乱世与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士族与庶族的对立寒士的不平文学家族宗教与伦理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自然与真言意与形神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从玄言到理趣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文人与佛教佛教对文学的影响: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四声的发现、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一节曹操与曹丕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曹丕与七言诗第二节曹植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五言诗的发展后世诗人的认同第三节王粲、刘桢及蔡琰“七子之冠冕”王粲仗气爱奇的刘桢陈琳、阮籍等蔡琰与《悲愤诗》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苦闷与旷达渊永的滋味与隐约曲折的风格稽康与应璩的诗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政治旋涡中诗人们的浮沉逞才成为创作的目标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第二节左思、张协与刘琨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典以怨的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再现张协兄弟的诗刘琨的诗第三节郭璞的游仙诗游仙诗溯源乖远玄宗与坎堞咏怀文采富艳寄托高远第四节王羲之与兰亭唱和《兰亭集序》与兰亭诗兰亭诗的文题及审美价值文人雅集、诗酒唱和及其对后代的影响第五节孙绰、许询与玄言诗东晋文人的心态玄释合流心隐与适意:因循自然与玄理的阐发第三章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以辞彭泽令为界的前期与后期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战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魏晋风流的代表第二节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陶诗题材的分类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发展行役诗中表现的苦闷赠答诗中表现的深情第三节陶诗艺术及其渊源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日常生活的诗化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的艺术渊源第四节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第五节陶渊明的典型意义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不为五斗米折腰酒与菊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吴歌与西曲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女性的吟唱清丽缠绵的情调修辞特点《西洲曲》第二节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北方的景色与以鲜卑为主的各民族风习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直率朴素、刚健豪放《木兰诗》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地位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第二节鲍照及其创新寒士的呼声奇矫、凌厉、险俗的风格对七言诗的贡献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一节沈约、谢朓与永明体永明体的兴起声律:诗歌创作中新的追求沈约的诗歌谢朓的诗歌阴铿、何逊等第二节齐梁诗人集团门阀制度下的家族文学士族优势的衰落与皇权中心的形成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形成诗人集团的三个中心: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萧纲诗人集团的活动方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第三节从市井到宫廷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流行音乐的变化对诗风的影响宫体诗: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女性生活、容貌、体态、服饰与器物的描写爱情心理的刻划辞藻与声色感官的刺激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一节北朝文化与文学北魏孝文帝与北朝文坛的复苏仿古与趋新:西魏、北周文坛概况第二节南北文风的交融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第三节庾信文章老更成前期诗艺的养成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承前启后的地位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以气质为体”与“以情纬文”曹操的教令曹丕兄弟的书札《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盛论辩文的勃兴第二节南朝美文的衍化世重文翰元嘉三大家范晔史论《文心雕龙》的骈文艺术齐梁新变之风诗体赋与写景文第三节《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水经注》:不以南北为鸿沟“集六朝地志之大成”尽自然之趣《洛阳伽蓝记》: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故都伽蓝的双重象征性整饬与散行兼美的文风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关于“小说”小说的起源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第二节志怪与志人志怪与志人志怪小说兴盛的背景志怪小说的内容志人小说兴盛的背景志人小说的内容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色第三节《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的编撰世说新语与名士风流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节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国力的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士人的人生信仰、文化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第二节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幕府生活与文学唐人读书山林的风气贬谪生活对于文学的影响第三节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唐代儒、释、道的融合佛教对文学的影响道家、道教对文学的影响第四节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唐代文学的繁荣唐诗的发展轨迹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一节隋代文学统一国家的建立南北文学的合流第二节初唐诗坛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四杰”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第三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第四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张若虚、刘希夷对盛唐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王维的诗孟浩然的诗以王、孟为中心的其他诗人第二节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诗人的创作第三节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创作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生平李白的思想与人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与歌行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李白歌行的价值第三节李白的绝句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主观色彩想象特色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第五节李白的地位与影响李白的地位李白的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自天宝中期开始的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元结和《箧中集》作家杜甫坎坷的一生诗歌题材的大转变杜诗的诗史性质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度成熟第二节杜甫的律诗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以律诗写组诗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杜诗风格的另一面:萧散自然杜诗风格与杜甫处境、心境的关系第四节杜诗的地位与影响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对后代诗人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风第一节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馀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落寂寞情调第二节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第三节顾况与李益顾况诗歌的俗与奇李益的边塞诗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第一节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韩孟诗派的形成“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第二节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韩愈、孟郊、卢仝、刘叉等人诗中的怪奇之美诗歌的散文化倾向第三节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李贺的苦闷情怀凄艳诡激的诗风与意象营构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刘诗的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冷峭简淡的柳诗及其他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第一节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与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元稹的诗歌创作第二节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主张讽谕诗与《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第三节《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中唐诗人的交往之风和唱和诗高潮第四节白居易的闲适诗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闲适诗对后代的影响第八章散文的文体与文风改革第一节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文体文风改革第二节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唐代的骈文从萧颖士、梁肃、柳冕到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古文理论的政教目的杂文学观念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第三节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自初唐起散体文的缓慢发展过程韩、柳的开拓韩愈的论说文、杂文与碑志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游记第四节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古文的衰落晚唐小品李商隐等人的骈文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一节唐传奇及其嬗变由发轫到高潮再到低潮的发展过程《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作品的基本内容第二节唐传奇的表现艺术作意与虚构性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修辞第三节俗讲与变文俗讲与讲经文转变与变文第十章晚唐诗歌第一节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社会衰败中士人的心理变化怀古咏史诗中的悲凉情绪杜牧的诗歌创作许浑等人的创作第二节苦吟诗人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徘徊吟哦的心境与殚精竭虑的态度与方法第三节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温庭筠、韩偓等诗人第四节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诗人的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淡泊境界第五节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郑谷、韦庄的乱离诗罗隐的讽世诗第十一章李商隐第一节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李商隐的思想诗歌内容: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写照第二节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中唐后期以来的诗歌走向诗歌情调的幽美朦胧与亲切可感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及其成因第三节凄艳浑融的风格凄艳浑融风格的分析李商隐诗与齐、梁诗歌以及与李贺、杜甫诗歌的对照李商隐对诗歌发展的推进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第一节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燕乐的兴起词的起源早期民间词早期文人词第二节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花间集》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第三节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绪论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崇文抑武的国策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文以载道说的盛行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爱国主题的弘扬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的转变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中国文学史资料
中国文学史资料
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在其中舒卷;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
悠久的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为中国文学发生以后不断的发展,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学,而使其传统文学发展到其顶点的时期,就是中国文学最光荣的时期。
“近代”为中国的传统文学受某种势力的压力,失去自己的传统,不能再向上发展,由其顶点日趋下坡的时期。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分明而极重要的事实。
中国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
它的产生一直要追溯至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
原始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动用的配合,自然地发生劳动的呼声。
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规律之后,就产生了节奏。
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
在远古时代的村落中,每当春天到来,准备开始农耕之际,为了祈求丰盛的收成,要举行祭祀之类的活动。
秋天收获之后,也要举行类似的活动、仪式,从中便产生了歌谣,这些歌谣就成了中国文学的源泉之一。
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
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这些远古歌谣和神
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下)
请在下列各题中任选一题,字数不少于二千。
1.略谈北宋词的发展。
2.与唐代相比,宋代诗歌的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试分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1.元代散曲前后期有什么不同?
2.《水浒传》为什么能得到数百年来读者的喜爱?
3.怎样评价“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4.从《西厢记》到《牡丹亭》,爱情描写有什么新的发展?
5.吴敬梓《儒林外史》对古代小说艺术有怎样的贡献?
6.简述清代词的发展演变。
10.这样评价桐城派?
11.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吴敬梓《儒林外史》对古代小说艺术有怎样的贡献?
《汉书》以来许多官修的史书中大都有“儒林外史”,那是写“儒林”(知识分子群)的“正史”。
吴敬梓用小说形式描写“儒林”,所以取名“外史”,《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长篇现实主义讽刺小说,以高超的讽刺艺术名垂青史。
《儒林外史》也是有着思想家气质的文化小说,有着高雅品位的艺术品。
它与传统的通俗小说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它的出现,标志了中国小说艺术的重大发展。
《儒林外史》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但以写“儒林”为中心,旁及当时的官僚政治和社会风尚。
小说抨击以八股取土的科举制度,从而揭示出封建末世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严重危机,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对古代小说艺术作出了诸多杰出的贡献,其讽刺艺术更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从传奇性到现实性——小说进一步接近现实人生;二、从故事性到性格化——小说艺术发展到更高峰;三、从类型化到个性化——小说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四、从评述法到叙事法——小说形象更贴近读者;五、从累积型到独创性——小说创作主体性的空前加强;六、“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模式——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七、杰出的讽刺艺术成就。
这里权且对小说最为成功、影响最大的讽刺艺术略谈一二。
我国讽刺文学来源悠久,从先秦的诸子寓言开始,中国古代文学主要局限于封建皇权的政治讽喻;白话小说《西游记》的讽刺多以调侃出之;明末清初的部分世情小说,如《金瓶梅》和《醒世因缘传》讽刺只是其中附带使用的手法;《西游补》等神魔小说中的讽刺已经上升为主导风格,但主要是嬉笑怒骂,是喜剧的讽刺。
明代拟话本和清初《聊斋志异》中都有讽刺科举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成功的讽刺作品。
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吴敬梓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爱憎,写出了《儒林外史》,“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儒林外史》,它犹如一面照妖镜,讽刺和暴露以科举制度为中心的种种社会黑暗现象和实质。
这是其他任何文学作品无法代替的。
小说还讽刺了一大批所谓的达官贵人,名流绅士,揭露出他们污浊丑恶的灵魂。
《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
以范进为例,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八股制度如何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人格的堕落,作者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
《儒林外史》的讽刺最显著的特点是从现实生活中来,叙述的往往都是“儒林”中的平常生活,发生的三两事而己。
并没有设置多少精彩的矛盾冲突情节和悬念,却显示出非常强烈的讽刺力量。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绵庄等。
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
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不作主观的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
它所写的事情是众所周知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自然也是毫不注意的。
但事情在小说描写的当时情境下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是可恶的。
正因为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所以虽在大庭广众之间,但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突
然特别的写出来,就很动人,讽刺味更足。
比如马二先生游西湖时,西湖的秀丽景色没有引起他的兴趣,而酒店里挂着的透味的羊肉,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等却使他羡慕得喉咙里咽唾沫。
仁宗皇帝的御书又使他马上磕头下拜。
他见了游西湖的女客就低头不敢仰视。
在书店里看到自己的八股选本就打听它的销路。
在这些看来似乎漫不经心的很平常的,近乎流水账似的描写里,马二先生思想的迂腐和精神的空虚,已相当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当然艺术的真实也需要适度合理的夸张,从而突出某些社会现象的荒谬,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一喜而死;严监生临死前因点了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严贡生发病闹船家等都属这样的精彩例子,都因合理的夸张,而取得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起着深刻的批判作用。
作者的讽刺方式与程度还因对象差别而有所不同。
如对汤知县、严氏兄弟等贪官劣绅是严厉地揭露与鞭挞;对善良而迂腐的马二先生既同情又讽刺;对鼓励女儿殉节,女儿死后又禁不住伤心落泪的王玉辉,则通过对其矛盾心情及其变化的真切细致描写,既展示人物性格复杂性,又将批判矛头直指吃人的封建礼教。
对讽刺程度的把握还表现在随人物性格发展变化而有所改变上。
作者开始时对范进、匡超人虽也讽刺,但主要是对其境遇表示同情。
而这两人随着科举发达而变得虚伪、圆滑,描写也随之变为辛辣的讽刺。
作者并非只展示笔下人物道德品质方面的原因,而是更致力于引导读者思索那些人物变化的原因。
于是社会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弊端便显得更为突出,通过那些人物形象所提出的社会批判就有格外深刻的意义。
《儒林外史》里常带着“含泪的笑”这样以喜写悲的讽刺手法,在这个主导倾向下,作者将其讽刺艺术的天才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地,小说的主要讽刺艺术手法有:
一、以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强化了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儒林文士,它以对待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的态度为中心,建构起一个中心对称的基本结构框架,正反两类人物分居对称的两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边是迷信八股、笃信礼教的无智迂儒,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王玉辉等;装腔作势、厚颜无耻的无聊名士,如湖州莺脰湖高士,杭州西湖斗方诗人、南京莫愁湖“定梨园榜的名士”等;以权谋私、虚伪狡诈的无耻官绅,如南昌太守王惠、高要县知县汤奉、乡绅张静斋、严贡生等。
对于这些人,作者不掩饰自己的憎恶,对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道德,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与讽刺。
另一边是与上述三类人形象相对照的三种人:一是贤人,如虞博士、庄绍光、迟衡山等;一是奇人,如杜少卿的形象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又如“奇”女子沈琼枝、“市井四奇人”等;一是下层人,如开小香蜡店牛老儿与开小米店卜老爹,戏子鲍文卿和倪霜峰等,凡此种种,都表现出温润的人情美,包含着对淳朴淡远的生活意趣和朴实敦厚的道德品性的向往和追求。
二、以白描手法和精彩的细节描写精心刻画人物行动,增强了讽刺魅力。
如第六回严老大“省中乡试回来,见两套衣服.二百两银子,满心欢喜”,两套衣服.二百两银子的心理细节描写,是因为此时严老大心中之所求不过如此,既然已心满志得,还求什么呢?而如果说此时严老大胸中已算定要白占二奶奶家产,不仅世上无此事,亦无此性情之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了讽刺对象也应是有毛病的正常人。
又如严监生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这是小说中
最为精彩的细节描写之一。
辛辣的讽刺了严监生的吝啬性格和复杂心理,也成为小说史上的经典细节描写。
三、借用人物自己言行之间的矛盾,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它的不合理,这是《儒林外史》经常运用的讽刺手法。
如严贡生正在吹嘘自己“为了率真,在乡里之间,从来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时,小厮就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再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骂得狗血喷头;中举后就说他是“天上的星宿”,开口“贤婿”、闭口“老爷”,就活画出这个市侩小人的丑恶嘴脸。
作者冷静客观地描述人物言行,不动声色,让人物自我暴露,加强了讽刺力量。
另外稍想一提的还有《儒林外史》的结构。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实际上作品中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上一回中的主要人物到了下一回就经常退居次要,甚至不再出现。
这种组织情节的方式虽有利于较自由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但作品结构却也因此而显得松散。
晚清大批出现的谴责小说都受其影响,采用了同样的结构。
《儒林外史》,它的讽刺艺术可以说己上升到一种讽刺美学的境界:一种滑稽美与崇高美的融合。
与那些将讽刺当作单纯的滑稽调笑而流于浅薄,流于低级趣味的作品有着本质的不同。
总之《儒林外史》对古代小说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它奠定了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后来晚清的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等作品中讽刺手法的运用显然是一种仿效,而且它们又明显地沿用了吴敬梓的诸多艺术手法和结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