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来自积极心态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动来自积极心态
许多人,懂得的道理很多,说起来也是一套一套的,可一到实际去做的时候,就没戏了。肚子里有没有知识是一回事,能不能用于行动是另一回事,真正去做是另一回事。说一千道一万,动真格就付诸行动。心理能力,最最重要的是行动力。
由认知倒行为,只是人类活动的一种途径。认得行为并不仅仅由头脑里的意识决定。都认同某一个道理的两个人并不一定采取同一行动;即使是同一个人在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未改变的情况下,也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行为。因此决定人的行为的,除认知外,还有别的因素,如:心态或当时的心情。意志力是新的力量。说意志不属于大脑,如同说电脑不具有意志。
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运用去学心理学的普通人,都有同感:书上那些知识不管用。心理学说,大脑左半球是管这个的,右半球是管那个的;还有什么皮层、丘脑、垂体起这个那个的作用。这些知识除非是脑外科医生,否则关我们什么事?现代心理学重视认知,而且当他们认识某个规律之后,不是说理解就是“动刀”。东方传统的人学讲觉悟,讲修炼、修持、修养的功夫。东方人学是真正关心人性、要人活得自然高尚有神采、教人“变换气质、陶冶心灵”的智慧。
《易经》有“君子以果行育德”一说。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1],更提出“知行合一”。近代陶行知[2],由于认识到“行”的重要,将自己的名字“文浚”改为“行知”,后来觉得还不够明确,便又将“行”字放在前面,改为“行知”。
提升行动力,孺子是我们的老师。看他摇摇晃晃,刚能站立,大人一放手,便勇敢往前冲。哪管他歪歪扭扭,哪管他跌跌撞撞。从不灰心丧气,像大人那样的半途而废,他想都没想过。
1行动来自积极心态
拿破仑·希尔的成功法则十七条中,把“积极心态”放在第一条。积极的心态,能将个人一切潜在的魅力,借着人与人之间的感应,吸引他所接触的人,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增加事业成功的机会。
如果把积极心态比作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有两大特性:
第一:不讲条件。乐观、进取、勇于尝试等等,是不需要讲条件。无论你身处何等恶劣的环境,常遇到何等难堪的事情,都有可能继续保持积极的心态。环境和遭遇对人的心态有直接的影响,但是,你仍然拥有是消极逃避还是积极应对的抉择权。
日本最有名的推销员原一平,在刚走上推销岗位的头7个月,没有拉到一分钱保险,当然也拿不到一分钱薪水。只好上班不坐电车,中午不吃饭,每晚睡在公园的长凳上。但他依旧精神抖擞。每天清晨5点左右起来后,就从这个“家”徒步去上班。一路走得很有精神,有时还吹吹口哨,还热情的和人家打打招呼。有一位很体面的绅士,经常看见他这副模样,很受感染,便于他寒暄:“我看你笑嘻嘻的,全身充满干劲,日子一定过得很痛快啦!”并邀请他吃早餐,他说:“谢谢您!我已经用过了。”绅士便问他在哪里高就。当得知他是保险公司推销员时,便说:“那我就投你的保险好啦!”听了这句话,原一平猛觉“喜从天降”。原来这位先生是一家大酒楼的老板,他不仅自己投保,还帮助原一平介绍业务。从此,原一平彻底“转运”了。
照一般人的看法,原一平当时那样的状况,是最没有资格充满朝气和喜悦的。在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里,他有足够的资格自怨自艾;怪父母没有给自己好的条件,怪命运不公,怨社会冷漠,后悔选择了这份工作,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没用的人。但他没有这样,而是朝阳精神抖擞地迎接每一天,照样热情友善地对待每一个人。积极心态本藏于每个人内心,
你可以随时决定要不要,只需拿出即可。
第二:越用越多。积极心态这种内在资源只要你去使用,它能源源不断再生。随取随有,再取再有,而且越用越多。与此相反的是负面心态。对于一个早上出门工作的推销员来说,负面心态不仅不能让他愉快地投入工作,反而会制造敌人、失去顾客;有负面心态的律师在踏进法庭的时候,将会发现法官甚至书记员、证人都在和他作对,虽然法庭调查的事实对他是有利的;医生如果以负面心态对待病人,他对病人的伤害要比给予病人的好处更大。所以,我们必须要牢记:面临低谷、遭遇挫折,如果你不是习惯于逃避,而是永远微笑面对,积极行动,你的内心就会生成更多的自信,你就能生活的更轻松、更快乐,你就能更受欢迎、被人尊敬,你的行动就会更积极、更富有成就。
一个人行动的力量,主要来自内在。只要首先从自己的内心找到力量,任何外在的困难都不难克服。真正从内心想要成功的人,挡都挡不住。
孙中山留学归来,途径武昌总督府,想见湖广总督张之洞。他递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片,门官将名片呈上。张之洞很不高兴,问门官来者何人?门官回答是一儒生。张总督拿来纸笔写了一行字,叫门官交给孙中山:持三字贴,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这分明是瞧不起人。孙中山只是微微一笑,对出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做王侯。张一见,不觉暗暗吃惊,急命大开中门迎接这位风华正茂的读书人。
对这样的追求成功者,或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是什么样的障碍和挫折能抵挡它创建伟业呢?!
缺乏行动力的人,必定有一种习惯:向外部环境寻找安于现状、逆来顺受的借口:消极分析际遇,不相信未来是今天的努力创造的。缺乏行动力的人必定难做成一件事,这样的人会有一个“自圆其说”的逻辑:不是我不想去做,而是我肯定做不了、做不好。在这种逻辑下,他来拿去试一试的念头也被扼杀。
《圣经》中有个人物叫约拿,由于躲避自己的使命而受到上帝的惩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一种奇怪的心理,名之为“约拿情结”:不仅躲避自己的低谷,也躲避自己的高峰。不仅畏惧自己最低的可能性,也畏惧自己最高的可能性。“约拿情结”进一步发展,就是“自毁情结”:面对机会、成功、幸福等好的东西时,总是浮现“我不配”、“我承受不了”、“这种好事肯定轮不上我”、“弄不好要被人家耻笑”的念头。
“让我试试看!”这句话代表积极心态,代表行动力,是所有可能走向成功之路的人的常用语,是成功者的标识。
2未来成为拉动力
行动力,不仅与现实实际有关,而且与过去、未来也有密切关系。
人们过去的生活经验,是今天行动的基础。它对今天的行动可能构成一种局限或惯性,也可能够成激发力、推动力。一个人面对某一类事物的挑战,如果没勇敢正视过、战胜过,而是退缩了、逃避了。生活中若再次出现此类事物,他会习惯于消极。这样的经历正是人的行动力的溶解力。同样,如果面对挑战,他曾经有过胜利的经历,这样的经历正是人的行动力的激发剂。这样就像心理“马太效应”:已经有的让他更多,没有的还要再剥夺他。
跳蚤实验:把跳蚤放在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跳起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的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是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会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科学家于是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改变成“爬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