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讨论内容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桂枝汤证 大青龙汤证 麻黄汤证 小青龙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 葛根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去芍药汤证 3.症(状) ① 病、证的诊断标准,多是由“症”组 成。如“中风”。 ② 症的辨析,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了 基础。如四诊。 ③ 辨症多蕴含在辨病、证之中。
(三)《伤寒论》以症为主要目标的论治法 阳明 1. 三急下证:252、253、254;320、 少阴 321、 322。 2.四逆汤证:323 (四)结论 以上辩证、辨症的诸多标准,均为网目,病(纲领) 与证、症(网目)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疾病诊断和 论治的有机整体。这些经典标准若能掌握、领会、 贯通,临床当可思过半点,我们应继承发扬。
病性 阳
病势 初起
阳
极期 (盛阳+热邪) 后期
阳
阴
初期
阴
危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肝、心包。
复杂 (寒热)
复杂
三、六经传经学说 (一)六经的含义
(二)三阴三阳的含义
(三)三阴三阳在《内经》中的含义
(四)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含义非生理而是病理。
病名 太阳 (病) 阳明 (病) 少阳 (病)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病经 足太阳经、腑。体表。 根于膀胱、肾。 手、足阳明经。肠胃。涉及症状广。 主要突出足经。 胆经、胆腑、三焦。 (在经恶寒,入腑化热) 脾经、脾脏。 太阴肺的病变见于太阳变证。 心、肾、肾经。
病:病程全过程的根本性 矛盾。 (四)病、证、症 之间 证:疾病某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的关系
症:是病和证的表象,是确诊疾 病、分析证候的依据;也是 判断疗效的依据。
<二>《伤寒论》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 二 《伤寒论》辨病、辨症、 结合的体系 六经辩证: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结合 的有机体系 (一)从篇名看: 1.理论论述、操作方法等命名:辨脉法、 平脉法、伤寒例等——非以辨病、证、命名。 2.涉及治疗的均以“辨××病脉证并治”命 名。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a;中医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 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 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下面就是带来的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 希望能帮助大家!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1《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
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
《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 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 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
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
但还好, 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 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
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 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 舍证从脉以认病。
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 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
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 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 或依原文而解, 或有所补益, 但于临床较为实用, 讲得很是朴实的, 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 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 无累赘之言, 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
近日再读《伤寒论》时, 突有所感, 现书写于此。
近日坐门诊, 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 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 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 如无并发症, 一般经5-7d痊愈。
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 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加重原有心脏疾病, 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
《伤寒论》汤方辨证探析(理论探讨)
《伤寒论》汤方辨证探析(理论探讨)《伤寒论》中六经辨证,历代医家阐幽发微,立论精详,然书中鲜明的汤方辨证内容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阐明,甚至悖逆于仲景本意。
兹将《伤寒论》汤方辨证的旨意及其具体运用探析如下。
1 汤方辨证的主旨要义汤方辨证,就是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着重辨识各个方剂所主治的证候。
有是证用是方,其运用有关方剂治疗的特定证候,通常称为方证。
如第34条说:“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
”第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这里所说的“桂枝”、“柴胡”乃非指药物名称,而属病证范畴,桂枝证即太阳中风证之互辞,柴胡证系少阳病的代名词。
太阳病包括麻黄汤证、桂枝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等;阳明病主要由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三承气汤证、麻子仁丸证、茵陈蒿汤证等所组成。
这种每一病证与每一汤方的直接对应,互为约束限定的证用方名、方因证立、方证一体的内在联系贯穿于整个《伤寒论》之中。
根据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分析,太阳病为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乃系风寒外束,邪客于表,法宜解表透汗,达邪外出。
但究竟是用峻汗的麻黄汤?缓汗的桂枝汤?还是小汗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呢?再如阳明病为里热炽盛的峰极阶段,阳明热证宜清,实证宜下,但在热证治疗中,是用清宣的栀子豉汤?还是用清滋的白虎汤?抑或是清滋益气的白虎加人参汤呢?基于六经、八纲辨证过于概括而不够具体,故务必将六经辨证与汤方辨证相结合,始能辨证确切,施治有据。
由是足见六经病证的具体辨证论治必须落实到汤证上来。
临床上只有认真辨识各个汤方的具体脉症,才能使辨证和论治得到最终的统一,方可使方药切中病机,收到预期效果。
一言以蔽之,汤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最终环节,探究汤方辨证要义及其运用,即意在研求仲景本意之举。
否则,尽管六经分证井然有序,若汤证不明,亦不能使疴疾得瘳,奏效卓著。
2 汤方辨证的应用2.1 典型证《伤寒论》计112方,其相当一部分的汤方都有着详细的主治证候记述。
郝万山伤寒论70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70讲稿郝万山是中国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他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这部书详细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是对郝万山的《伤寒论》的一些观点的总结和讨论。
1. 伤寒病的病因与病机伤寒病是一种由外邪入侵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根据郝万山的观点,伤寒病主要由外邪(如风寒、风热等)侵袭人体引起,同时还与人体的正气、卫气、营气、气血等方面的功能失调有关。
他强调了外邪与内因的相互作用,认为只有在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外邪才能入侵体内引发疾病。
2. 伤寒病的诊断方法郝万山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他强调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方面的变化,通过闻诊患者的声音、嗅觉等感觉来判断病情,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了解病情,最后通过切脉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变化。
3. 伤寒病的治疗方法郝万山在《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治疗伤寒病的方法。
他主张用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他还提出了温病辨治法,即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此外,他还强调了治疗过程中的饮食调理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4. 伤寒病的预防措施郝万山提出了一些预防伤寒病的方法。
他强调了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包括保持室内清洁、勤洗手、避免与患者接触等。
他还强调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推荐患者多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兴奋。
郝万山的《伤寒论》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通过详细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的论述,为中医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他的观点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治疗伤寒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对郝万山的《伤寒论》的讨论,能够增加对于中医学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
对伤寒论的认识
对伤寒论的认识一、引言《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为汉代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奠基之作。
该书系统总结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医辨证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伤寒论》进行深入探讨。
二、病因病理《伤寒论》认为外感病的主要病因是寒邪,故名伤寒。
寒邪侵袭人体,导致营卫不和,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其病因病理可概括为"六经辨证",即根据不同症状表现,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分别进行辨证施治。
三、脉证分析《伤寒论》对于脉证的分析十分详尽,每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脉象和证候表现。
通过对脉象和证候的观察,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从而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
这种脉证分析的方法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治则治法《伤寒论》提出了"扶正祛邪"、"调理气血"、"调和阴阳"等治疗原则,并根据不同疾病制定了相应的治法。
例如,太阳病的治疗以解表散寒为主,阳明病的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
针对不同疾病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五、方剂组成《伤寒论》中的方剂组成多采用复方形式,药物配伍严谨。
每一种疾病都有其对应的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剂经过了千百年临床实践的验证,疗效确切,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同时,《伤寒论》对于药物用量、用法和煎服方法也有明确规定,以确保治疗效果。
六、用药规律《伤寒论》在用药规律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强调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及药物的配伍与剂量调整。
书中还提出了许多经典的药对和药组,如桂枝与芍药、麻黄与杏仁等,这些配伍使得方剂功效更加协调,能够更好地治疗疾病。
七、辩证思想《伤寒论》强调辩证施治的思想,主张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书中提到的六经辨证是一种典型的辩证方法,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表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位所在,从而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伤寒论》的独特见解
对《伤寒论》的独特见解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由张仲景所著。
本文
将提出对《伤寒论》的独特见解,并探讨其中的一些观点。
观点一:《伤寒论》中的疫病观
《伤寒论》对疫病的观点非常独特,将其归结为外感邪气所致,主张以清邪扶正的治疗方法。
这一观点与传统的疫病观有所不同,
强调了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观点二:《伤寒论》中的辨证施治
《伤寒论》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别病情的方法和
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中的个体化治疗思想相
契合,注重根据个体的病情特点进行调整,提高治疗效果。
观点三:《伤寒论》中的草药运用
《伤寒论》中提到了许多草药的运用,这些草药在治疗寒热病
时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这些草药的功效和运用方法,对于现代药
物研发和治疗寒热病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观点四:《伤寒论》中的饮食调理
《伤寒论》中强调了饮食调理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饮食上的注意事项。
这些观点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治疗思想相吻合,对于改善病情、提高康复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结论
《伤寒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具有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对《伤寒论》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对疫病观、辨证施治、草药运用和饮食调理等方面的启示,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一)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一)1、《伤寒论》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前哲徐灵胎曰: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
然《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故《伤寒论》一书,乃学医者第一功夫也。
陈修园曰:医门有仲景,犹儒门之有孔子也。
其著述伤寒、金匮,集汉代之前之大成,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以六经铃百病,为不易之定法。
从此可见,《伤寒论》中之理法方药与运用规律,完全是祖先之经验总结。
故《伤寒论》一书,乃中医重点学习之书也。
2、伤寒论讨论什么。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
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
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我对六经之认识《内经》中到处都是四时阴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等等中医一直强调法天地四时而动。
《内经》中有很多很多篇章都是在谈论四时的。
张仲景的六经就源于此。
《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
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谈之必要,大抵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
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伤寒论讨论内容
《伤寒论》课堂讨论内容目录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太阳伤寒证兼证 (2)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桂枝加葛根汤证解析与启示 (2)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太阳病变证 (2)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热证、阳虚证 (3)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热证、阳虚证 (3)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阴阳两虚证 (3)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痞证 (3)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太阳蓄水证 (3)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太阳蓄血证 (3)第三章辨阳明病脉证--阳明病热证 (4)第三章辨阳明病脉证--阳明腑实证 (4)第三章辨阳明病脉证--阳明发黄证 (4)第四章辨少阳病脉证--小柴胡汤证 (4)第四章辨少阳病脉证--少阳阳明合病 (4)第五章辨太阴病脉证--太阴病概述 (5)第五章辨太阴病脉证--太阴病传变 (5)第六章辨少阴病脉证--少阴兼变证 (5)第六章辨少阴病脉证--少阴咽痛证 (5)第七章辨厥阴病脉证--厥阴病概述 (6)第七章辨厥阴病脉证--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6)《伤寒论》课堂讨论内容1、桂枝汤证应用分析桂枝汤是否仅应用解表?应用其他杂病的依据所在不是。
桂枝汤不仅应用于解表,还可以应用于调和营卫,内调脾胃。
只要是营卫不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
2、应用其他杂病的依据所在是:有是证则用是方,治病必求于本。
具体体现在条文第53条,第54条。
关于35条的诸痛。
请回顾《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九篇《举痛论》,思考寒与痛的关系。
寒气客于脉外,血少气虚,经脉失养,不荣则痛,寒气客于脉中,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寒邪克体,寒气凝滞,寒性收引,经脉失养,不通则痛。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太阳伤寒证兼证2.葛根汤为何不是麻黄汤直接加葛根?A.葛根汤,其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为辛温解表剂。
具有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效。
是风寒束表、太阳经输不利(或内迫大肠)证的常用方剂。
《伤寒论》学习体会3篇
《伤寒论》学习体会 (2)《伤寒论》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一)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一、老中医宝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尊称为“老中医宝库”。
通过学习《伤寒论》,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于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中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治疗原则:《伤寒论》主要讲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导治疗的原则,即“疏表宣肺,清里达腑”。
这一原则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醒临床医生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病机、辨证施治,从整体上调理机体,达到治愈的目的。
三、值得学习的临床经验:《伤寒论》中记载了王叔和、张仲景等许多古代医学家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临床医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学家在对待疾病时注重患者的整体情况,倡导个体化治疗,且注重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避免过度依赖药物,对于今天的临床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四、文化传承:《伤寒论》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可以加深对中医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学习《伤寒论》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一次深入了解和学习,不仅对医学专业人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对于普通人了解和保护中医文化都是有益的。
《伤寒论》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二)学习《伤寒论》让我触摸到了中医经典的魅力,也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1. 经典可贵:《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
通过学习这部经典,我深刻感受到这些古代医师的智慧和临床经验。
他们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症状进行分类,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 病理分析:《伤寒论》中对病理的分析令我受益匪浅。
经典中将伤寒分为六经,每一经都有各自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病理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该书主要关注伤寒病的治疗和预防,以及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等方面,其内容十分丰富,对我国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伤寒论》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病因及病机的阐述。
张仲景在书中认为,伤寒的主要病因是邪气入侵人体内部,使得正气不足,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他在《伤寒论》中还详细阐述了病机的发生及其变化规律,其中包括病邪的属性、病邪的演变、邪气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病机的明确阐述,为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
《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例如四诊法、辨证论治、方剂应用等等,这些方法都成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理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
通过对身体状况、病机变化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以及对药物的规定和应用,来实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张仲景在书中还提到,治疗既要严格遵循疗程,同时也要执行四不用原则,即不过疗、不留病、不复发、不致伤。
三、方剂的应用。
《伤寒论》中介绍了大量的方剂应用方法,包括补益和滋阴消渴类方剂、利水祛湿类方剂、解表和清热类方剂、消食化积类方剂等。
其中以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金银花汤等方剂最为著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
总之,《伤寒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阐述了众多有关天人合一、辩证论治、方剂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借鉴对象。
东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相较于其他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多元化趋势。
首先,汉朝的文化基础非常深厚,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的中原特色。
诸如古典文学、史学、天文学、兵法学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学术体系。
同时,此时期的儒学风潮也开始逐渐兴盛,孔子的思想和道家学说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
《伤寒论》学习提要
随证治之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 状,灵活运用经方和药物,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治疗方法
经方治疗
根据《伤寒论》中的经方, 选用适当的药物组成方剂, 以治疗各种疾病。
针灸治疗
采用针灸的方法刺激经络 穴位,以达到调和气血、 平衡阴阳的作用。
按摩治疗
通过按摩手法调理脏腑、 舒筋活络,以缓解症状、 改善病情。
其理论体系。
THANKS
感谢观看
《伤寒论》的内容与结构
内容
主要论述了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同时也涉及内、外、妇、儿等科疾病的诊治。
结构
全书共10卷,22篇,397条,113方。
《伤寒论》的影响与价值
影响
作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历代 医家所推崇。
价值
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至今仍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治疗案例
太阳病案例
选用桂枝汤治疗太阳病初期,以解表散寒、调和营卫。
少阳病案例
选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以和解少阳、疏利气机。
阳明病案例
选用白虎汤治疗阳明病热证,以清泻实热、生津止渴。
04
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与传承
学术思想
整体观念
注重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的相互关系, 强调整体调节。
扶正祛邪
注重扶助正气,祛除病邪,以达到邪去正安 的治疗目的。
现代研究
《伤寒论》在现代得到了广泛 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中医临床
的重要经典之一。
现代应用与发挥
临床应用
《伤寒论》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 应用,对于多种疾病具有良好疗效。
科研进展
现代医学对《伤寒论》的方药、治法 等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 成果。
《伤寒论》主要内容简介及鉴赏
《伤寒论》主要内容简介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伤寒论》主要内容简介及鉴赏【导语】:《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著作。
简明伤寒论讲解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主要讨论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方法。
以下是对《伤寒论》的简明讲解:
1. 疾病概述:《伤寒论》主要讨论了“伤寒”这一疾病,该病属于中医学的“外感热病”范畴,常见于春秋季节。
病因包括外邪侵袭、饮食失调等。
2. 病理变化:《伤寒论》详细描述了伤寒病的病程演变和病理变化,包括发热、恶寒、汗出、脉象等症状表现。
3. 辨证施治: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表里辨证”、“阴阳辨证”等治疗原则,指导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4. 治疗方法:根据《伤寒论》,治疗伤寒病主要采用辛凉解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并强调“辨证用药”和“标本兼治”的治疗思想。
5. 临床意义:《伤寒论》对中医诊疗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医防疫学和外感病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经典之一,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
料和临床经验。
深度解读《伤寒论》的心得
深度解读《伤寒论》的心得前言《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由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本书以伤寒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深度解读《伤寒论》,分享个人心得。
《伤寒论》的病因与病机《伤寒论》认为,伤寒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寒邪,病机为寒邪侵袭人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这一观点揭示了伤寒病的根本原因,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伤寒论》的诊断方法《伤寒论》提出了详细的诊断方法,包括观察病人的外貌、询问病史、分析病情等。
其中,尤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根据不同经脉的病变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这一诊断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伤寒论》的治疗原则《伤寒论》提出了“汗、吐、下、和、温、清”的治疗原则,针对不同病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其中,汗法为治疗伤寒病的首选方法,适用于表证;吐法适用于里证;下法适用于实证;和法适用于半表半里证;温法适用于阳虚证;清法适用于阴虚证。
这些治疗原则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的药物应用《伤寒论》记载了大量药物的性能、功效和用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书中强调药物的配伍和剂量,认为药物的配伍可以增强疗效,降低副作用。
这一观点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心得深度解读《伤寒论》,让我对古代医学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经典之作所蕴含的丰富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对现代医学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深入学习中医学的信心。
《伤寒论》所倡导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理论和实践,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现代医学工作者,我们应当继续挖掘《伤寒论》等古代医学经典的价值,将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伤寒论》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医学经典,深入学习其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拓展医学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
《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
一《伤寒沦》是中医讲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好书,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辨证论治,首重八纲,《伤寒论》首先说明了八纲辨证的方法。
虽然它并没有明文提到八纲,但实际上处处都是讲八纲辨证,而且讲得非常具体,一一都出诸实践,有理、有法、有方、有药,不落空谈;是中医书籍中最切合实际的一部著作,所以历代中医师都非常重视,注释者亦最多,这些注家,对仲景的精义各有发挥;但也正因注家繁多,人自为说,因而莫衷一是,反晦原意,致有注释看得越多反使人有糊涂之感,我认为这是得失相等的。
其实,《伤寒论》的原文,除个别句文外,一般还是很好懂的,与《内经》不同。
《内经》是古代韵文,例如“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等。
《伤寒论》则是古代白话文,譬如“啬啬恶寒,浙渐恶风,翕翕发热”等句,都可能是当时的俗语、形容辞,都给保留下来了。
可见作者的本意,就是要使人易于了解,而不是故意使人费解。
当然,其中也有部分是韵文式,那是另一回事。
因此我主张读白文,不读注解本,尤其是西医师学习中医,对医学与文学都有一定的基础,不看注解,多读原文,不为一家之言所拘,则更能发挥独立思考的作用。
读的方法,可拣为数约占十之六七的、容易看得懂的先读;然后拣约占十之二三的、不易懂的读;最后再读那些很难读的条文,为数不过占十分之一;老实说,这些难读的条文,实在已属可有可无的了。
这是一。
二《伤寒论》的八纲辨证方法,是以六经为基础的。
讲到六经,就必须承认两点:第一点是承认经络学说,《伤寒论》的六经,是与经络学说分不开的,详言之则分手足十二经,合之则为六经。
第二点是承认《伤寒论》六经与《内经热论》六经的一致性。
有些中医同道,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思想上很混乱,他们似乎承认经络学说,又似乎不承认经络学说;似乎承认《伤寒论》是《内经》之发展,又似乎与《内经》不同,这是不对的。
尽管《伤寒论》中在某些枝节地方与《内经》有些不同,但它的思想发源、理论指导,是与《内经》一贯的。
《伤寒论》病病机探讨2
《伤寒论》病病机探讨2《伤寒论》病病机探讨2风寒外袭肌表,正气应激而卫阳外发可能导致机体的异常变化是非线性的。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是一种抽象的要素,落实到临床具体病人,与具体的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等相联系,特定内涵不同。
太阳伤寒病病机的特定内涵就是卫阳外发受阻,肌表营阴郁滞,风寒独甚于肌表。
用“开、合、枢”理论解释,就是太阳“开”的机制发生了问题,当“开”不“开”而表现出“合”大于“开”的反常现象,因此,畅达卫阳外发之通路,疏散肌表郁滞之营阴,使太阳“开”的机制恢复正常,卫阳通达无碍,营阴畅行如常,令风寒之邪从表而出,是太阳伤寒病的治疗原则。
病机要素的标本因果关系是指谁始动、谁后起,错杂相兼关系是指在病的某一阶段不同质的要素同时出现,主要反映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说明病的一般证候特点。
伤寒病的证候表现最常见有五种可能:⑴卫阳外发、阻滞不畅、影响太阴逆肺而喘。
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该证不仅阳这个层面的“开”发生问题,而影响到阴这个层面的“开”,使卫阳外发通路双层受阻,反映病位要素由太阳肌表累及太阴肺,故仲景用七十枚杏仁开通太阴肺气,而特别指出服药后“不须啜粥”。
这是太阳伤寒病的基本证候。
⑵卫阳外发、升发不及、太阳经输不利。
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此证不仅卫阳外发肌表受阻,而且引起津不外输上润,太阳经脉失养,外周卫阳和阴津都相对不足,故仲景特别点出“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
这里的无汗,并非表实,而是津亏于表。
其津亏和卫阳的相对不足,主要是风寒困表、通路阻碍不达所致,故病性是由实致(表)虚、肌表虚实相兼。
太阳伤寒病出现这种情况,于个人体质不无关系,故仲景用葛根汤,以葛根姜枣芍药和胃气生津液,并要求服如桂枝法,啜粥以养津气。
⑶卫阳外发、外邪内陷阳明、太阳阳明合病。
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该证病位错杂,太阳之“开”和阳明之“合”在风寒外袭的作用下,皆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所以既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失“开”之症,又有“必自下利”阳明失“合”之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课堂讨论内容目录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太阳伤寒证兼证 (2)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桂枝加葛根汤证解析与启示 (2)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太阳病变证 (2)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热证、阳虚证 (3)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热证、阳虚证 (3)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阴阳两虚证 (3)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痞证 (3)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太阳蓄水证 (3)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太阳蓄血证 (3)第三章辨阳明病脉证--阳明病热证 (4)第三章辨阳明病脉证--阳明腑实证 (4)第三章辨阳明病脉证--阳明发黄证 (4)第四章辨少阳病脉证--小柴胡汤证 (4)第四章辨少阳病脉证--少阳阳明合病 (4)第五章辨太阴病脉证--太阴病概述 (5)第五章辨太阴病脉证--太阴病传变 (5)第六章辨少阴病脉证--少阴兼变证 (5)第六章辨少阴病脉证--少阴咽痛证 (5)第七章辨厥阴病脉证--厥阴病概述 (6)第七章辨厥阴病脉证--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6)《伤寒论》课堂讨论内容1、桂枝汤证应用分析桂枝汤是否仅应用解表?应用其他杂病的依据所在不是。
桂枝汤不仅应用于解表,还可以应用于调和营卫,内调脾胃。
只要是营卫不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
2、应用其他杂病的依据所在是:有是证则用是方,治病必求于本。
具体体现在条文第53条,第54条。
关于35条的诸痛。
请回顾《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九篇《举痛论》,思考寒与痛的关系。
寒气客于脉外,血少气虚,经脉失养,不荣则痛,寒气客于脉中,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寒邪克体,寒气凝滞,寒性收引,经脉失养,不通则痛。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太阳伤寒证兼证2.葛根汤为何不是麻黄汤直接加葛根?A.葛根汤,其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为辛温解表剂。
具有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效。
是风寒束表、太阳经输不利(或内迫大肠)证的常用方剂。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项背强,无汗恶风,或自下利,或血衄;痉病,气上冲胸,口噤不语,无汗,小便少,或卒倒僵仆。
B.本方是桂枝汤加入葛根、麻黄而成。
方中葛根解肌散邪,生津通络;辅以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脾胃生发之气。
诸药配伍,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经之功效。
C.因为麻黄汤发汗力强,再加入葛根来升阳发表,恐怕汗出太多。
虽然这个证为经输不利,应发输经之汗,但也应该看到筋脉失滋,拘紧不柔,用麻黄汤加葛根容易造成汗多津伤,达不到滋津润燥,缓和筋脉拘挛的目的。
因此,不直接选用麻黄汤加葛根。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桂枝加葛根汤证解析与启示3、葛根在桂枝加葛根汤证的理解与拓展视频中谈及葛根升津濡筋,结合教材及本草资料,分析葛根升津,升哪里津?升达津液到颈项濡养筋脉,请问颈项与人体哪一脏腑相关联?这些与葛根的其他作用,如解酒、治疗消渴等之间有什么关联?葛根升的是脾胃的津。
颈项从经脉循行来看,与脾胃,大肠等相关,其中与肝,脾胃相关较为密切,脾主肌肉,肝主筋,脾强则颈项能活动自如。
因其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渴,止泻痢,而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
故常用于治疗内热消渴,麻疹透发不畅,腹泻、痢疾等病症及解酒。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太阳病变证4、寒热真假判断。
案例一:陈某,患者高热半月有余,神昏也已一周.诊见:四肢厥冷,过肘过膝,面向床里倦卧,重衣厚被,包裹严实,呼吸急促微弱,声音低微,神昏谵语;肛门时有青黑液体自流,已不食者六七日,自然无物可下;舌边尖淡白,舌苔灰黄而厚,但不燥不腻,极微极细。
假热真寒。
脉微欲绝,舌白,高热半月有余,却“重衣厚被,包裹严实”,应是寒在骨髓,一派无阳症状,宜回阳救逆。
与案例一比较,对案例二寒热真假进行判断,并说出相应理由。
案例二:杨某,始因感风寒,身热头痛,进某医方十余剂,皆以苦寒凉下并重加犀角、黄连等,愈进愈剧,殆至危在旦夕,始延余诊视:病者目赤,唇肿而焦,赤足露身,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身热似火,渴喜水饮,小便短赤,大便已数日不解,食物不进。
与案例一比较,对案例二寒热真假进行判断,并说出相应理由。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热证、阳虚证芍药的作用?小建中汤证中重用芍药,其作用有哪些?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方中白芍,性酸甘,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
与其他五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养阴,柔肝缓急止痛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热证、阳虚证5、从生活现象体会心阳虚顿服法A、心阳虚桂枝甘草汤证顿服的概念B、想象下生活中火柴或火机生火,看火苗或火势从小到大过程C、将火势大小类比心阳虚强弱,从加柴多少、快慢思考顿服意义“顿服”一词源自中医,是指“一次较快地将药物服完”。
急证重证,应快速救治,否则,错失良机,于病人极为不利。
因为如此,所以,“顿服”采用一次性服用,一次性给药,才符合急病急治之原则也。
心阳虚桂枝甘草汤证因而属急证重证,用此方意在急复心阳。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阴阳两虚证《伤寒论》治疗“心病”的治疗学思想。
论中治疗心病都用到哪些汤方?体现出仲景怎样的治疗学思想?伤寒论中治疗心病用到如下汤方: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猪苓汤、黄连阿胶汤、茯苓甘草汤、茯桂术甘汤、炙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桂汤、苓桂枣甘汤等。
体现出张仲景善补脾以治心的治疗思想。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痞证6、痞证临床表现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临床除可见心下痞、呕而肠鸣、下利外,还可见及什么表现?三个泻心汤证,除见心下痞、呕而肠鸣、下利外,还可见及如下表现: 1.半夏泻心汤:满而不痛。
2.生姜泻心汤:胃中不和,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
3.甘草泻心汤:谷不化,心烦不得安。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太阳蓄水证7、仲景如何鉴别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证。
现今临床还有哪些鉴别要点?二者主要是从小便、口渴与否以及饮停的部位加以鉴别。
五苓散证表现为:小便不利、口渴、饮停下焦;茯苓甘草汤证表现为:小便正常、口不渴,饮停中焦。
71条方后注提出“白饮和服”以及“多饮暖水”意义何在老师参与对我们以后临床有怎样的启示。
白饮和服即与米汤水同服,便于散剂吞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说明五苓散不是以利小便为目的,而是以恢复人体的气化功能为目的。
多饮暖水在于助其气化,汗出为气化功能恢复的征象。
临床启示:除了要用药正确外,为了让病人更好的康复,用药的方法也要注意,不能和药性相反,最好能帮助药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太阳蓄血证8、试从剂型和药量的变化分析抵当汤和抵当丸针对的病证的异同来自课件“太阳蓄血证课后思考题”相同点:两者药物组成相同,均可破血逐瘀,活血泻热。
不同点:抵当汤为汤剂,药效快,破血逐瘀药用量大,效力强,说明病势重而急;抵当丸为丸剂,水蛭和虻虫的用量减少三分之一,桃仁用量减少五分之一,且大黄不用酒洗,变汤剂为丸剂,峻药缓攻,说明病势重而缓。
9、蓄血三证的鉴别。
如何从临床表现,辨治思路和用药分析桃核承气汤证,抵挡汤证和抵当丸证的异同。
临床表现:相同点:均有神志病变和少腹不适。
不同点:(1)桃核承气汤,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舌红苔黄,脉陈涩。
属于淤初结。
(2)抵挡汤,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其人发狂或如狂,舌质紫或有瘀斑,脉沉涩或陈结,瘀势较重。
(3)抵挡丸,少腹满,小便自利,发热,脉沉涩或陈结,瘀势较缓。
二、辩证思路相同点:先分辨清轻重缓急,里病较轻,先解其表;里病较重,先治其里。
不同点:(1)桃核承气汤,血热初结,蓄于下焦,蓄血轻证,先解其表。
(2)抵挡汤,血热互结,病在下焦,蓄血重证,先治其里。
(3)抵挡丸,瘀热互结,病情虽重然病势较缓,先治其里。
三、用药:相同点:化瘀泻热,都有桃仁、大黄。
不同点:(1)桃核承气汤,桃仁(去皮尖)、大黄、甘草(炙)各12g,桂枝(去皮)、芒硝各6g。
(2)抵挡汤,水蛭、虻虫各30个、桃仁20个、大黄三两(酒)。
(3)抵挡丸,水蛭、虻虫各20个、桃仁25个、大黄三两。
第三章辨阳明病脉证--阳明病热证10、阳明篇栀子豉汤证与太阳篇栀子豉汤证鉴别老师参与首先,二者形成原因不同,太阳篇栀子豉汤是由于伤寒表证汗吐下后,余热未尽,留扰胸隔所致;阳明篇栀子豉汤是由于阳明热证误治后的诸种变证及热扰胸隔的证治。
其次,二者描述症状不完全相同,太阳病篇栀子豉汤侧重于心肺,阳明病篇栀子豉汤则侧重于胃。
但因都表现为热郁胸隔的证,故治法一致。
第三章辨阳明病脉证--阳明腑实证11、阳明篇下法辨证答:调胃承气汤证:热盛结浅,表现为蒸蒸发热,心烦;小承气汤证:热轻结深,表现为潮热、微汗;大承气汤:热重结深,表现为日哺潮热,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绕脐痛、心烦懊恼。
第三章辨阳明病脉证--阳明发黄证12、如何区别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的异同?茵陈蒿汤:湿热并重,兼腑气雍滞,为湿热发黄重者;栀子柏皮汤:热重于湿,为湿热发黄稍轻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湿热发黄兼风寒郁证。
第四章辨少阳病脉证--小柴胡汤证13、如何理解“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一证是主证,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呕吐,不欲饮食,神情淡漠"等,而不是指或然证。
一证应当与不必悉具两相对照理解,不要机械地认为一个症状,可以是二个,也可以是三个,只要其部分症状已经能反映出少阳病病变特点,便可使用小柴胡汤。
第四章辨少阳病脉证--少阳阳明合病14、少阳阳明治疗策略根据邪气偏胜及正气情况治疗:少阳偏胜,阳明不胜时,用小柴胡汤;少阳为主,内有阳明无形之燥实,小柴胡加芒硝;少阳阳明均盛,内有燥实,大柴胡汤主之。
根据邪气偏胜及正气情况治疗:少阳偏胜,阳明不胜时,用小柴胡汤;少阳为主,内有阳明无形之燥实,小柴胡加芒硝;少阳阳明均盛,内有燥实,大柴胡汤。
第五章辨太阴病脉证--太阴病概述15、为何太阴病篇内容包括哪些?是否包含手太阴肺的内容?请阐述是否包含的原因。
答:太阴病篇内容包括太阴寒化证,太阴燥化证。
太阴病篇内容不包含手太阴肺的内容,因为手太阴肺经的内容在讲述太阳经的时候多提及。
《内经》中说:五脏六腑皆令肺咳。
故太阴肺经的内容多参杂于其他经中讲述。
第五章辨太阴病脉证--太阴病传变16、思考题:279条中说到腹满时痛时加芍药,而280条又说“宜减之”,那么该如何理解呢?要考虑脾阳盛衰若脾阳盛,可用芍药;若脾阳虚,宜减之,饮芍药为酸甘收涩之品,易致中满,脾喜燥,芍药过多而脾阳不足,易敛湿而使脾不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