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词曲知识梳理及练习
最新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精讲精练 知识梳理之表达技巧(练习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3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精讲精练(全国通用)解析版考点02 知识梳理之表达技巧一、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本诗前两句写景,请展开想象,描绘诗句中所展现的画面。
【参考答案】画眉鸟千啼百啭,随着自己的心意在林间飞翔,在那姹紫嫣红的山花间和高高低低的枝头自由自在地穿梭。
【解析】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词“百啭”“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发挥想象,从鸟鸣、鸟飞、山花开放、树林浓密四个角度描绘出林间美好的景象即可。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画眉鸟。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桎梏性灵的憎恶之意。
【解析】结合诗句“百啭千声随意移”“始知锁向金笼听”可知,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两种画眉鸟:-种是在山林中自由鸣叫、飞翔的,一种是被锁在笼子里的。
前者自由,故鸣声婉转;后者受束缚,故鸣声“不及林间自在啼”。
显然,本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赞美,以及对被束缚的憎恶。
二、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说说诗人笔下白梅的特征。
【参考答案】耐寒、清高、清香、报春。
【解析】从“冰雪林中著此身”中可以看出梅耐寒(或:坚韧),从“不同桃李混芳尘”中可以看出梅清高,从“忽然一夜清香发”中可以看出白梅清香“散作乾坤万里春”中可以看出白梅能够报春。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体会诗歌前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前两句诗运用了比、衬托、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赞扬白梅冰清玉洁、傲雪斗霜、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或现了诗人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质)。
【解析】雪林中”写白梅生长在严寒的环境里,用恶劣的环场托其高大的形象;“不同桃李混芳尘”运用对比的手将白梅与“桃李”对比,表现了白梅耐寒高洁、不流的品质;另外,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对白梅的赞亦是对诗人自己高洁品性的歌颂。
专题13《黄鹤楼》(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13.中考必背古诗词之《黄鹤楼》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全唐诗》卷一三○。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
《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②〔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③〔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④〔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⑤〔历历〕分明的样子。
⑥〔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⑦〔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⑧〔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⑨〔乡关〕故乡。
2.文题解读《黄鹤楼》题目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内容。
3.写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二、主题思想《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三、写作特色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受。
后四句转而实写登楼的所见所感,由此引发诗人浓浓的乡愁。
尾联以日暮思归之情作结,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意境相一致,从而使全诗一气呵成,意境开阔,思接千载,贯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
四、考点梳理五、基础检测(一)重点字词检测昔人..。
..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江上使人愁。
..乡关何处是?烟波..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二)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中,又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的诗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黄鹤楼》中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晨读手册教材古诗词曲85首原文及理解鉴赏梳理 八年级(上)
编者按:①标※的为课标篇目。②易读错字注音,难写易错字加黑。③画横线句子为常考默写句。
八年级(上)
27.野 望 唐·王绩
诗词原文
理解鉴赏
东皋薄bó暮望,
徙xǐ倚yǐ欲何依。
[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徘徊。]
内容:以“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
29.使至塞上※唐·王维
诗词原文
理解鉴赏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内容: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单车”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暗示心中的孤寂感;“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过居延”表现关塞迢雁入胡天。
内容、情感:诗人行至萧关,得知前线大捷,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参考译文】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守军,我作为使者经过辽远的边塞地区。(我)恰似飘飞的蓬草随风飘转出汉塞,又像振翅北飞的归雁飞入胡天。浩瀚沙漠中一柱烽烟直上云天,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遇到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前线。
修辞:运用比喻,写映入水中的明月如同明镜,表现江水的澄澈和平缓;写江上的云霞如同海市蜃楼,表现了云霞的变幻多姿。
情感:这两联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仍怜故乡水,
猎马带禽归。
描写:特写牧人日落而息、猎人满载而归的画面,是动态的近景。
情感:“返”“归”两字进一步反衬诗人忧郁、孤独无依的心情。
链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专题03 《次北固山下》(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03.中考必背古诗词之《次北固山下》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
次,停宿。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②〔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③〔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④〔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⑤〔江春人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⑥〔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2.文题解读《次北固山下》“次”,停宿。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诗题交代了写诗的地点。
3.写作背景《次北固山下》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
王湾长期漂泊异乡,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二、主题思想《次北固山下》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无比热爱和对家乡亲人十分怀念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特色❶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本诗写景富有特色,尤其是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既描写了江南早春特有的景色,又蕴含着因光阴似箭而引发的思乡愁绪。
另外,在景中还蕴含着一种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四、考点梳理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答:首联:点题。
“青山”指北固山。
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夜雨寄北》(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专题05 《夜雨寄北》(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05.中考必背古诗词之《夜雨寄北》原文诗意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定归期日。
今晚巴山下雨,雨水涨满了池子。
何时能够与你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再叙我独居巴山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
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②〔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
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却话]回头说,追述。
2.文题解读《夜雨寄北》,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夜雨寄北”就是在雨夜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3.写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
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的,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二、主题思想《夜雨寄北》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以及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三、写作特色1.借景抒情。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抒情诗,也是一封写给妻子的回信,诗人用问答的形式,将眼前景与想象相结合,表达了游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2.运用想象。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作者运用想象,使“(魂)预飞到归家后”(《李义山诗集笺》),然后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一个来回。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赤壁》知识点梳理
赤壁【唐】杜牧一、课文助读【文题解读】本诗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
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字牧之,自号“樊川居士”,世称“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诗、文均有盛名,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咏史抒怀。
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著有《樊川文集》。
【写作背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而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乃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只是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
二、课文解析三、文章结构四、课后习题细读《赤壁》,想一想: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答案】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五、知识拓展六、核心命题解读1.请从运用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冼认前朝”。
【答案】借物起兴。
战戟折断沉入沙中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引发诗人的联想,为后两句的议论作铺垫。
(意思对即可)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最后两句。
【答案】化用典故。
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反映了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揭示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的道理。
(意思对即可)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意思对即可)4.“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示例:断折的战戟沉到泥沙中,(历经岁月)铁还没有完全被销蚀,诗人把它拿起来又磨又洗,认出它是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5.请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的妙处。
【答案】“将”“磨”“洗”“认”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注,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专题08《望岳》(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08.中考必背古诗词之《望岳》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卷一。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②〔岱宗〕指泰山。
③〔齐鲁青未了〕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
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④〔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⑤〔阴阳割昏晓〕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⑥〔荡胸生曾云〕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
曾,同“层”。
⑦〔决眦(zì)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眦,眼眶。
⑧〔会当〕终当,终要。
⑧〔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
凌,登上。
2.文题解读《望岳》“望”即远远地看,“岳”指高大的山。
杜甫的《望岳》共三首,一首咏东岳泰山,一首咏西岳华山,一首咏南岳衡山。
本诗咏东岳泰山。
3.写作背景《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西岳。
这是第一首。
此诗写于诗人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的朝气。
二、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三、写作特色描写层次清晰。
《望岳》首先由远望总写泰山形象“齐鲁青未了”,到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秀美、高大;再写细望之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泰山的幽深、神奇;最后由望到感,抒发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考点梳理1.首联为什么不直接描写泰山,而要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呢?答:用设问句激起人们对泰山的敬意,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你认为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好在何处?答:“钟”字用得好。
“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含有拟人的意味,诗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2024年深圳中考语文专题 古诗词曲梳理与巩固训练——七年级上册(原卷板+答案版)
2024年深圳中考语文专题 古诗词曲梳理与巩固训练七年级上册1 观沧海 〔东汉末〕曹操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dàn )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 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庆幸得很,我要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关键句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展现出博大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教材原文参考译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鸟不住地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到那夜郎以西!关键句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借景抒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3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教材原文参考译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轻快的航船追逐着碧波。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分外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挂。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家书什么时间才能送到啊?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去。
关键句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和“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着旧事物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2024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默写鉴赏专题(练习带答案)
2024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默写鉴赏专题(练习带答案)一、篇目一览课文:《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唐诗三首石壕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卖炭翁/ 白居易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诗经·邶风》子衿/《诗经·郑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送友人/ 李白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卜算子·咏梅/ 陆游二、理解性默写考点解析1.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角度:比兴手法、声音描写、地点描写、起兴理解:以雎鸠鸟的鸣叫声起兴,点明地点,引出下文对“窈窕淑女”的描写,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氛围。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角度:比兴手法、人物描写、爱情主题理解:以“窈窕淑女”引出君子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角度:比兴手法、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理解:用“参差荇菜”起兴,并以“流”这一动作,写出男子对心仪女子的追寻。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角度:人物描写、爱情主题、心理描写理解:写出男子对“窈窕淑女”日夜思念、追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角度:爱情主题、心理描写理解:写出男子求而不得的苦闷。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角度:爱情主题、心理描写理解:描写了男子因相思而产生的焦躁不安。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角度:比兴手法、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理解:用“参差荇菜”起兴,并以“采”这一动作,进一步写出男子对心仪女子的追寻,以及求之不得的苦闷。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角度:人物描写、爱情主题、乐器、心理描写理解:写出男子想象用琴瑟来表达自己的爱意。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角度:比兴手法、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理解:用“参差荇菜”起兴,并以“芼”这一动作,进一步写出男子对心仪女子的追寻,以及求之不得的苦闷。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角度:人物描写、爱情主题、乐器、心理描写理解:写出男子想象用钟鼓来取悦心爱的女子,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2.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专题04《天净沙秋思》(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专题04《天净沙·秋思》(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04.中考必背古诗词之《天净沙·秋思》原文诗意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全元散曲》。
天净沙,曲牌名。
思,思绪。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②〔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③〔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④〔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2.文题解读《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秋”是特定季节,“思”是题眼,“秋思”概括了全曲的内容,透露出游子思乡的愁绪。
3.写作背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在外,难免有渡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
作品情调低沉,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主题思想《天净沙·秋思》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达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三、写作特色有机组合意象,营造苍茫悲凉的意境。
这首小令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特色的意象,有机组合成一个意象群,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营造出一个孤寂、凄凉的令人动容的意境,对天涯游子的孤寂和羁旅愁思起到了烘托渲染作用,恰到好处。
四、考点梳理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答:(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梳理5、即事抒怀类(9首)
五、即事抒怀类(9首)
特点
就某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感悟
常见
①抒发落寞、凄凉的情感;②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理
情感
想境界的追求;③展现博大的胸襟和乐观积极的心态
常见
意象
常见写
作手法
花、酒、雪、月、笛、燕、蛙声等
比喻、拟人、反问、用典等,以动衬静、象征等
1.画面描述类:①找意象;②析意境(常用词:欢快、
目及表
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我们)最好不要为眼前的顺境
达情感
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
七下
难,履险如夷。
《约客》(P61):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
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时诗人的怅惘、无奈。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P58):隐含着词
具体篇目及
表达情感
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表现出她对理想
船。⑨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
【作品主旨】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
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含着词人对社会现实
的不满与失望,表现出她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和向往。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 【理解探究】
• 1.(主旨情感)“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
• 写作背景 北宋灭亡后,李清照随难民南
渡,后来只身漂泊江南,孤寂困窘。南渡之
后,李清照的词作大多沉痛愁苦,而此作却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
54
55
56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九年级下学期《诗词曲五首》知识点复习梳理
部编版课内古诗知识点复习梳理作品常识|内容理解|考点分析|重点难点《十五从军征》同步品读全文十五从军征/佚名〔两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创作背景本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后人加的。
汉朝时,北部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
《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不见亲人的悲苦经历。
作者简介《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
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出现的又一种新诗体,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译文年少时就从军出征,老了才得以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哪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现在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内容梳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得归:说明从军时间之长,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道逢乡:就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人的现状,同乡人:暗示人亡“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见家景:白描手法,到家后看到的景象:凄凉破败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做饭羹:进一步表现出老兵孤独凄苦的处境和心情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东门:动作描写,刻画老兵的形象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泪沾巾:无以言状的心境,叫人痛苦至极,怆然泪下中心思想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几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
2024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专题《夜雨寄北》(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05:《夜雨寄北》2024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诗歌成就很高,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很有名。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之病。
有《李义山诗集》。
【创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人寄给妻子的。
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作品赏析】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
读者可以猜测到,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诗人眼前之景。
秋山夜雨,总能唤起离人的愁思。
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倚床前。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雨夜的孤独。
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从眼前之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展开对未来团聚幸福时刻的想象,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中考课外古诗赏析指导及习题训练
中考课外古诗赏析指导及习题训练班级姓名(一)知识指导1.了解古代诗歌分类。
(1)从体裁分:古典诗歌首先分为诗、词、曲。
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包含有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和乐府诗(题目上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
近体诗包括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和绝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律诗:共八句,1、2句为首联,3、4句为颔联,5、6句为颈联,7、8句为尾联或末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偶句都押韵。
绝句:一共四句,又叫“截句”,是律诗的一半。
词:句子长短不一,词牌限定了词的字数、音韵、文字的形式,词中用典较多。
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分为豪放派(XXX和XXX)和婉约派(XXX、XXX和XXX)。
(2)从题材分: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咏史诗、送别诗、边塞诗。
此外还有爱情诗、说理诗、感怀诗等。
送别诗: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怀古诗: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思乡诗: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战争诗: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田园诗: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写景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体现不肯与世俗与世浮沉的品格,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咏物诗: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格,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等。
(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标古诗词曲分篇梳理课件
第19首 赤壁 〔唐〕杜牧
作家作品 杜牧,字牧之,世称“杜樊川”。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其诗多为讽喻时政之作,以七绝最为出色,《过华清宫》《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诗,语言精练,情思含蓄。有《樊川文集》传世。
诗歌精讲(讲解依据教参)
全诗主旨 这首咏史怀古诗借助三国时英雄成败之事,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同时又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激愤。
诗歌精讲(讲解依据教参)
全诗主旨 本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第12首 泊秦淮 〔唐〕杜牧
作家作品 诗人夜泊秦淮,看到秦淮河畔浮靡豪奢的景象,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代表作有诗歌《泊秦淮》《江南春》,散文《阿房宫赋》等。
诗歌精讲(讲解依据教材)
全诗主旨 本诗通过有关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第6首 木兰诗 北朝民歌
作家作品 这是一首乐府民歌。《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书共一百卷,分十二类,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诗歌精讲(讲解依据教参)
全诗主旨 诗人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宿时所看到的两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4首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作家作品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创作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其散曲最为有名的当属《天净沙·秋思》,其杂剧代表作为《汉宫秋》。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 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中考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考点透视中考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
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简要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近年来中考对古诗词(曲)的考查,一般有:1.理解、鉴赏诗句内容及表达效果;2.感知诗句中的艺术形象;3.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4.评析诗词凝练的语言。
因此,考生平常就要注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古典诗词鉴赏题目的特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或元明清的曲,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二、历年的试题多为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少量律诗和词曲,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歌。
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四、鉴赏的诗歌多选自课外,有少数选自课内。
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曲知识梳理(一) 情感主旨(二) 艺术手法(三) 语言风格古诗词曲分类训练第一类写景抒情一、一材多设问 (2022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4分)江山秋色图①胡行简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图偏在野人④家。
【注释】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
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
③万迭:万重。
④野人:山野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2.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2分)拓展设问3.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连山缥缈树槎牙,江上西风雁影斜”所描写的画面。
(3分)二、(万唯原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5分)池上絮韩愈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①凌②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
【注释】①纤质:纤小的身躯。
②凌:渡过,逾越。
1.诗歌对柳絮飘飞这一细节做了细致的描绘,柳絮在诗中指的是什么?诗人通过描绘柳絮传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2.本诗与《爱莲说》都借物咏志,两文分别是如何表达志向的?请简要分析。
(2分)三、(万唯原创)一材多设问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4分)岳阳楼元稹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①。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②。
【注释】①赤玉幢(chuáng):玉幢犹玉楼,指神仙居处。
②西江:这里指长江。
1.结合诗歌内容,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所展现的画面。
(2分)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本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拓展设问3.元稹登楼远望,其览物之情属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哪一种?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3分)四、(万唯原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4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北山①王安石北山输绿②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①北山:即王安石晚年寓居的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
②输绿:形容涧水向下流灌。
1.《钱塘湖春行》颔联中的“争”“啄”二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2分)2.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第二类思乡怀人五、(2022湖北天门)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4分)秋霁①寄远杜牧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高树下山鸟,平芜②飞草虫。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平芜:平旷原野。
1.本诗写“烟”着一“横”字,《使至塞上》写“烟”着一“直”字。
请简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2分)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六、(万唯原创)一材多设问阅读下面两首词曲,完成题目。
(5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浣溪沙·梦中作①王磵②林樾③人家急暮砧,夕阳人影入江深,倚阑疏快北风襟。
雨自北山明处黑,云从白鸟去边阴。
几多秋思乱乡心。
【注释】①梦中作:此篇为作者梦醒后记录梦中场景之作。
②磵(jiàn):古通“涧”。
③林樾(yuè):指成荫的树。
1.《浣溪沙》和《天净沙》两作品以相同的意象“人家”和“______”营造了凄凉愁苦的氛围,传达出了两位作者______的情感。
(2分)2.两首词曲虽运用了相同的写作手法,但在传情达意时却有不同之处,请具体分析。
(3分)拓展设问3.“林樾人家急暮砧”中“急”字用得极好,请简要赏析。
(3分)七、(万唯原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4分)过燕支寄杜位①岑参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注释】①杜位:杜甫的堂弟,李林甫的女婿,曾任考功郎中、湖州刺史。
1.请简要赏析“北风吹沙卷白草”这句诗。
(2分)2.请简要分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本诗最后两句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2分)第三类田园生活八、(2022甘肃省卷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5分)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从“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王维____________的心境。
(2分)2.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你最喜欢上面哪首诗中的“诗画”之境?请简要分析。
(3分)九、(万唯原创)一材多设问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6分)阙题刘昚虚①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刘昚(shèn)虚:字全乙,号易轩,盛唐著名诗人。
②每:每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颔联紧承首联,细写途中所见的春色,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B.颈联既写居所的光景,又刻画出一位爱好观山、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诗人形象。
C.前三联诗人选取一些特写镜头,描述诗人从登山到进门的过程。
D.尾联使用“衬托”的修辞手法,借眼前之景,凸显居住环境的娴静舒适。
2.颔联中“至”“随”二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4分)拓展设问3.颈联中诗人没有正面写人,但我们却能够感受到居所主人好学、喜静的形象,请你分析诗人是如何做到的。
(2分)第四类爱国忧民十、(2022江苏宿迁)朗诵小组选定下面这首诗参加校古诗朗诵大赛,请你参与。
(10分)度关山[唐]李端雁塞日初晴,狐①关雪复平。
危楼缘广漠,古窦②傍长城。
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③鸣。
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注释】①狐:一作“孤”。
②窦:沟渠。
③羽:箭尾上的羽毛,即箭翎,引申为箭。
1.文博找到下面两幅图,你认为哪幅图更适合作为朗诵时的背景?请说明理由。
(3分)选择________图,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朗诵颈联时,文栋想要增强诗歌感染力,请你为他配上适宜的表情、动作。
(4分)表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朗诵尾联时,文博对重读词语把握不准,请你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
(选择一个词语即可)(3分)十一、(万唯原创)一材多设问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完成1~2题。
(4分)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一二五)①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①一说为第二百二十首。
1.这两首诗比喻奇特,请简要分析。
(2分)2.龚自珍的这两首《己亥杂诗》都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但在文中具体表现有何不同?(2分)拓展设问3.结合诗歌内容,完成填空。
(4分)在历史的长河中,奉献精神一直熠熠生辉。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献礼剧《功勋》中的老英雄张富清在新中国成立后深藏功名,主动转业到偏僻贫困地区,默默地工作生活。
他这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的奉献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为祖国科研事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用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来形容,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类咏物抒怀十二、(万唯原创)一材多设问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6分)冬柳陆龟蒙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柳树的位置在江边,柳树的形态是零落萧条。
B.诗的三、四句写霜风劲吹、枯枝断落、鸥鸟惊飞的情景,富有画面感。
C.诗人用精练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具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D.诗中写景动静结合,一、二句是静景,三、四句是动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拓展设问3.本诗中“零落衰条傍晓江”中“傍”字用得好,请你简要分析。
(3分)十三、(万唯原创)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1~2题。
(6分)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本诗没有直接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你从哪里可以读出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请简要分析。
(4分)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白玉条”“经冬雪未销”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
B.“迥临村路傍溪桥”中的“迥”和“傍”,写出了“一树寒梅”独自盛开的凄清景象。
C.第三句是转折句,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
D.第四句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写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与品格。
第六类送别离愁十四、(万唯原创)一材多设问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4分)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其二) 苏轼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
一色杏花①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注释】①杏花:有“及第花”之称。
1.首句“云龙山下试春衣”中“试”字用得极为精妙,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2分)2.请简要赏析“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两句。
(2分)拓展设问3.同为赠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这首诗都借助花来表情达意,简要分析两诗的不同。
(2分)第七类边塞征战十五、(2022湖南长沙)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6分)舟师[明]俞大猷①倚剑东冥②势独雄,扶桑③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④。
队火⑤光摇河汉⑥影,歌声气压虬龙宫⑦。
夕阳景⑧里归篷近,背水阵奇⑨战士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