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完整版)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目录
• 脑出血的概述 • 脑出血的诊断 • 脑出血的治疗 • 脑出血的康复与预后 •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的意义与影响
01
CATALOGUE
脑出血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
分类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脑出血和继发性脑出血,原发性脑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高 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继发性脑出血则常见于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等。
通过宣传和普及脑出血诊治指南,提高了公众对脑出血的认识
和健康意识。
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03
指南的实施促进了相关医疗设备和药品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了
健康产业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预后评估
评估指标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 病史、出血部位、出血量、并发
症等。
评估方法
通过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功能缺 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等方法 ,全面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评估结果
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预测患者的康复进程 和预后效果。
预防复发与二级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
针对脑出血的高危因素,如高血 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进行积
极控制和管理。
调整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 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和相关 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 能导致脑出血复发的潜在问题。
05
CATALOGUE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的意义与影响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规范诊疗流程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诊 疗流程和标准,有助于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性。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ICD-l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颅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1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心肌酶谱、血脂,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瘤、脑部感染等。
由于脑出血的发病率极高,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提高对脑出血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对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国制定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一、诊断标准《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明确了对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其诊断标准包括发病急骤、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等。
二、危险因素评估脑出血是一种潜在的致命疾病,因此,如何及时识别出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其发生。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列举出了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中风以及不良的习惯。
指南建议,对于那些存在危险因素的高危群体,应该及时进行筛查。
三、治疗方案1.急诊处理:目前,尚没有能够立即治疗脑出血的方法,但是,护理、检查和治疗应该尽早进行。
对于急性脑出血的患者,应该采用手术、药物等治疗方法。
2.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
常用的药物包括降压药、抗凝剂、抗高胆固醇药、神经保护剂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
3.手术治疗:对于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在减少颅内压的同时,将血液清除。
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开颅、冷冻治疗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老年人或者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手术治疗的风险较大,需要仔细权衡。
四、预防与护理预防和护理是脑出血疾病综合治疗的核心。
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改善饮食、管控不良习惯、定期进行体检等。
护理方面应该尽量让患者保持安静和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同时,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综合来看,《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在诊断标准、危险因素评估、治疗方案、预防与护理四个方面,为脑出血患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虽然目前尚没有一种治疗脑出血的特效药物,但是及早发现危险因素、改善饮食习惯、适当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出血,使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新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 脑出血概述 • 脑出血诊断 • 脑出血治疗 • 新版指南更新内容 • 脑出血预后与康复
01
脑出血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
分类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脑出血和继发性脑出血,原发性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继发性脑出血则常见于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等 。
04
新版指南更新内容
诊断标准的更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诊断标准更加明确
新版指南对脑出血的诊断标准进行了 更加明确的描述,包括临床症状、影 像学检查等方面,有助于提高诊断的 准确性和一致性。
重视早期诊断
诊断流程优化
新版指南对脑出血的诊断流程进行了 优化,简化了诊断步骤,提高了诊断 效率。
新版指南强调对脑出血的早期诊断, 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 和后遗症的发生。
影像学诊断
头颅CT扫描
头颅CT扫描是脑出血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明确显 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存在继发性脑损害。
MRI检查
对于某些特定部位的出血,如脑干或小脑,MRI检查可能更 敏感,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和 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异常。
凝血功能检查
脑室引流
对于脑室内出血量大、颅内压高的患 者,可进行脑室引流术,以降低颅内 压、缓解症状。
去骨瓣减压术
对于脑肿胀严重、颅内压高的患者, 可进行去骨瓣减压术,以缓解颅内压 、减少脑疝发生的风险。
血肿清除术
对于脑实质内出血量大、危及生命的 患者,可进行血肿清除术,以迅速清 除血肿、降低颅内压。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更新要点及解读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更新要点及解读一、修订及增补要点1 血肿扩大与点征《指南2019》较《指南2014》突出了监测血肿扩大(hematoma expansion,HE)的重要性(Ⅰ级推荐,A级证据)。
指南推荐“点征”作为血肿扩大预测风险的影像学标志,脑出血后数小时内如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增强CT发现“点征”是提示血肿扩大高风险的重要依据(Ⅱ级推荐,B级证据),在脑出血超急性期可选择性进行该项检查以便预测预后。
2 病因分型以往脑出血的分型通常采用出血部位进行分类,将脑出血病因分为原发性、继发性脑出血,《指南2019》摒弃了以往的分型方式,采用了SMASH-U病因分型将脑出血病因分为:血管结构性损伤、药物、脑淀粉样血管病、系统性疾病、高血压和不明原因。
这种病因分类与脑出血后期生存率密切相关,脑出血的病因诊断,有助于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个体化的诊疗。
3 早期血压管理血压升高可影响血肿扩大以及预后,《指南2019》肯定了超早期降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也推荐了降压目标:收缩压在150~220 mm Hg的病患,如无急性降压禁忌证,可于数小时内将收缩压降至130~140 mm Hg(Ⅱ级推荐,B级证据);对于收缩压>220 mm Hg的病患,可持续静脉药物降压至160 mm Hg,降压过程需要监测血压,避免降压过度(Ⅱ级推荐,D级证据)。
4 止血药物与抗栓药物相关脑出血(1)止血药物:《指南2019》特别提出不推荐重组Ⅶa因子(recombinant factorⅦa,rFⅦa)用于脑出血的治疗,推荐级别为(Ⅰ级推荐,A级证据)。
氨甲环酸能限制脑出血内血肿体积扩大、降低患者早期病死率,但其长期获益性不能确定,不建议无选择的使用(Ⅱ级推荐,A级证据)。
(2)针对口服抗凝药(oral anticoagulants,OACs)相关脑出血:《指南2019》指出在治疗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相关性脑出血(VKA-ICH)时,可考虑选择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替代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Ⅱ级推荐,A级证据),治疗的同时需给予维生素K静注(Ⅰ级推荐,C级证据)。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上消化道出血
脑出血可能导致应激性溃疡,引发上消化 道出血。
癫痫发作
脑出血可能引起癫痫发作,表现为意识丧 失、抽搐等。
03
脑出血的诊断技术
影像学诊断
CT
脑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是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MRI
对脑出血后脑组织变化和并发症的诊断更加准确
实验室诊断
血常规
脑出血急性期可出现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炎症反应
职业疗法主要通过作 业疗法、手功能训练 和认知训练等方式,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 活动能力和工作能力 。
言语疗法主要通过言 语治疗和吞咽训练等 方式,改善患者的言 语和吞咽障碍。
心理疗法主要针对脑 出血患者的焦虑、抑 郁等心理问题进行治 疗。
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是脑出血患者康复的保障,包 括体位摆放、被动活动、预防并发症和 心理支持等方面的护理。
心理支持主要包括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 相关知识的宣教,增强患者的信心,提 高其生活质量。
预防并发症主要包括预防肺部感染、预 防压疮和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体位摆放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 用适当的体位摆放,以预防肌肉萎缩和 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被动活动主要通过按摩、被动运动等方 式,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等问题。
定期复查
脑出血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 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
康问题,降低复发风险。
心理干预
脑出血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抑 郁等心理问题,应进行心理干 预,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6
脑出血的预防
一级预防
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重要的危险 因素,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 动和定期服药,可有效控制血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指南为医生提供明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规范医疗行为,确保患者 得到统一、标准化的治疗。
降低医疗成本
通过推广指南,降低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费用,减轻患者和社会的 经济负担。
指南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
适用于脑出血患者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包括综 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等 。
本指南适用于脑出血患者及其家属, 为他们提供有关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方面的指导。
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大小便护理等,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06
脑出血的预防和健康管理
健康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推广和实施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充足的睡 眠,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调整
合理搭配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 减少高脂、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 摄入。
非药物治疗原则和方法
手术治疗
对于出血量大或伴有明显脑室积 血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尽早进行 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
语言康复等。
心理治疗
对于伴有精神症状的患者,给予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
05
脑出血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的预 防和处理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肺部感染
后遗症的预防和处理
偏瘫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包 括肢体被动活动、主动 活动等,以促进肢体功
能恢复。
失语
通过语言康复训练,帮 助患者恢复语言功能。
认知障碍
通过认知康复训练,帮 助患者恢复认知功能。
情绪障碍
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 者调整情绪,减轻焦虑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促进肌肉和关节的功能恢复。
康复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01
训练患者自己穿衣、吃饭、洗澡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
量。
康复教育
02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教育,使他们了解疾病的康复过程
和注意事项。
家庭康复指导
0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家庭康复计划,指导家属对患者进
行康复训练。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Contents
• 脑出血概述 • 诊断流程 • 药物治疗 • 手术治疗 • 康复治疗 • 预防及预后
01
脑出血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 血,常见于50岁以上患者,也可 发生于年轻人。
分类
根据出血部位,可分为基底节区 出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 脑出血和脑室出血等。
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出血
如血液系统疾病、脑血管畸形等,需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进 行鉴别诊断。
03
药物治疗
降颅压
甘露醇
甘露醇是一种有效的降颅压药物 ,可通过增加血浆渗透压而促进 脑组织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从而
降低颅内压。
甘油果糖
甘油果糖是一种静脉注射药物,可 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对肾功 能影响较小。
激素
激素可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但需要注意其副作用。
调控血压
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但需注意其副作用。
卡托普利
卡托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 酶抑制体拮抗剂
β受体拮抗剂可降低血压,同时 可改善心功能。
预防感染
抗生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完整版)般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肢体运动和感觉、语言和视力等方面。
同时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如采用Glasgow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工具等。
推荐意见:对疑似脑出血患者,应全面收集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I级推荐,C级证据)。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脑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等。
头颅CT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快速诊断脑出血并评估出血范围、体积和病变类型等。
推荐意见:对疑似脑出血患者,应尽快进行头颅CT检查以诊断脑出血(I级推荐,A级证据)。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血糖、电解质等。
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可评估出血倾向和凝血状态,生化指标和电解质检查可评估肝肾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
推荐意见:对疑似脑出血患者,应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血糖、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I级推荐,C级证据)。
疾病诊断及病因分型脑出血的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是指根据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结果,确定脑出血的病因和病理类型。
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畸形、血液病、药物滥用等。
推荐意见:对脑出血患者应进行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以指导后续治疗和预后评估(I级推荐,C级证据)。
治疗脑出血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恢复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和预防并发症等。
恢复期治疗的目的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预防再发。
急性期治疗1•一般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加强监护、维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高血压和降低颅内压等。
对于颅内压明显升高的患者,可采用脑室内或硬膜外引流等手段降低颅内压。
推荐意见:对脑出血患者应加强监护、维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高血压和降低颅内压等(I级推荐,B级证据)。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降低颅内压、抗凝治疗等。
控制高血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可采用口服或静脉给药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ACEI、ARB等。
对于颅内压明显升高的患者,可采用脱水剂、甘露醇等口服或静脉给药的药物降低颅内压。
对于有抗凝治疗史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及时纠正凝血功能。
推荐意见:对脑出血患者应控制高血压、降低颅内压、纠正凝血功能等(I级推荐,B级证据)。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
开颅手术可清除血肿、减轻颅内压、控制出血等。
介入治疗包括血管内栓塞、动脉内溶栓等,可有效控制出血和预防再出血。
推荐意见:对于符合手术适应证的脑出血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I级推荐,B级证据)。
恢复期治疗恢复期治疗包括康复训练、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等。
康复训练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
营养支持可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预防并发症包括肺炎、深静脉血栓等。
推荐意见:对脑出血患者应进行康复训练、营养支持和预防并发症等治疗(I级推荐,B级证据)。
结语本指南针对中国脑出血的诊治制定,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的诊治参考。
本指南的制定过程严格遵循了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标准,但仍需在临床实践中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综合决策。
同时,本指南也为今后脑出血的诊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动静脉同时期)可提供更多信息,但需要更长的扫描时间[23]。
MRA可检测到较小的血管病变,但对于血管狭窄和动脉瘤的检测灵敏度较低[24]。
2)CTV和MRV:两者均可检测脑静脉窦血栓、狭窄和扩张等病变,但CTV对于颅底血管的显示较差,MRV对于脑室周围的病变显示较差[25]。
3)总之,影像学检查对于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同时,对于检查结果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延迟像可以更容易地检测出“点征”,因此在血肿部位、组织水肿程度或颅内静脉窦内异常信号提示静脉血栓形成时,应考虑进行MRV或CTV检查。
DSA能够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各级分支、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分布,以及畸形血管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了解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因病理解剖,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全标准”。
对于脑出血患者,应进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以了解基本状况和排除相关系统疾病。
此外,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医院条件,进行必要的专科检查以明确病因。
常规检查通常包括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氧饱和度。
必要时应进行特殊检查,如疑似脑血管淀粉样变(CAA),可进行APOE基因检测。
疑似毒药物滥用时应进行毒药物检查。
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包括急性起病、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以及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
同时需要排除非血管性原因。
根据SMASH-U病因分类,脑出血可分为血管结构性损伤、药物、CAA、系统性疾病、高血压和未知原因。
SMASH-U病因分类可行性强、接受度高,与脑出血后短期、长期生存率和致死率一致相关。
脑出血的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是否为脑卒中?第二步,是否为脑出血?行脑CT或MRI以明确诊断。
第三步,脑出血的严重程度?可根据GCS或NIHSS等量表进行评估。
第四步,脑出血的分型。
推荐意见:(1)尽早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一般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有关实验室检查,特别是血常规、凝血功能和影像学检查(I级推荐,C级证据)。
(2)对疑似脑卒中患者应尽快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I级推荐,A级证据)。
脑出血后数小时内常出现血肿扩大,加重神经功能损伤,因此应密切监测(I级推荐,A级证据)。
CTA和增强CT的“点征”(spot sign)有助于预测血肿扩大风险,必要时可进行有关评估(口级推荐,B级证据)。
如怀疑血管病变(如血管畸形等)、肿瘤或CAA者,可根据需要选择行CTA、CTV、增强CT、增强MRI、MRA、MRV、DSA、GRE-T2*或SWI检查,以明确诊断(II级推荐,B级证据)。
可应用GCS或NIHSS等量表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口级推荐,C级证据)。
脑出血的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大多数的患者以内科治疗为主。
如果病情危重或发现有继发原因,并且有手术适应证者,则应进行外科治疗。
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的最初数天病情往往不稳定,因此应常规予以持续生命体征监测、神经系统评估、持续心肺监护,包括袖带血压监测、心电图监测、氧饱和度监测。
脑出血患者的吸氧、呼吸支持及心脏病的处理原则同《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11]。
脑出血患者常常出现血压明显升高,多种因素(应激、疼痛、高颅压等)均可使血压升高,且血压升高(>180 mmHg;1 mmHg=0.133 kPa)与血肿扩大和预后不良相关[25]。
早期降压治疗的安全性观察性研究未发现血肿周围存在缺血性半暗带。
ADAPT研究发现脑出血后数小时内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不降低血肿周围的脑血流量和脑灌注压,也不增加脑缺血事件[26]。
随后的ATACH[27]和INTERACT-1研究[28]均发现脑出血后早期降收缩压至<140 mmHg是安全的。
早期降压治疗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The INTERACT-2 study included 2829 XXXXXX group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220 mmHg)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there is a lack of safety and efficacy data for active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treatment。
Because blood pressure has exceeded the upper limit of normal cerebral blood flow n。
active intravenous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treatment should be given under close monitoring。
and a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160 mmHg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target value.ns: (1) The blood pressure of patients with XXX。
the cause of blood pressure n should be analyzed。
and whether to perform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treatment should b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blood pressure n (Class I n。
Level C evidence)。
(2) For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150-220 mmHg and no acute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ns。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to 130-140 mmHg within a few hours is safe (Class II n。
Level B evidence)。
but its XXX。
XXX)。
For patients with asystolic blood pressure。
220 mmHg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continuous intravenous n of drugs to control blood pressure may be XXX。
and the target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s 160 mmHg (Class III n。
Level D evidence)。
(3) During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treatment。
the blood pressure level should be XXX blood pressure ns。
and blood pressure should be monitored every 5-15 minutes (Class I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