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堡的大师

合集下载

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

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

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
在伊萨大教堂与涅瓦河之间,有个“十二月党人”广场。

广场中央矗立着彼得大帝的纪念碑,这就是著名的“青铜骑士”雕像,它是世纪纪念性雕塑艺术最完美的作品之一。

它高5米,重20吨。

彼得大帝骑在腾越的骏马上,神情坚定。

马后蹄踩着一条毒蛇,象征打败了敌人。

普希金在自己的一篇叙事诗中将这座纪念碑称为“青铜骑士”,从此以后,“青铜骑士”就成了彼得大帝纪念碑的代名词。

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Медный всадник)
彼得大帝青铜骑士雕塑(Медный всадник)是圣彼得堡市标志性建筑之一,按照另一位俄国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吩咐制作的。

法国著名雕塑家法儿科内辛勤工作了12年完成了这一艺术杰作。

铜像被安置在一块重达1600吨的天然巨石上,头戴桂冠的彼得大帝稳骑在前蹄腾起的骏马上,显示出了所向无敌的风采。

彼得大帝炯炯有神的眼光,目视前方。

该马象征着
俄罗斯,而马匹践踏着的蛇,代表着当时阻止彼得大帝进行改革的旧势力。

从任何方向欣赏这座塑像,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

铜像底座的天然巨石,是当年在芬兰被发现,叶卡捷琳娜二世悬赏七千卢布,让数百名农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巨石拖出沼泽之后,再用几根底部挖有沟槽、装有铜球的大木梁进行运输。

这块巨石沿着一条专修的道路滑行了整整一年才拉到了芬兰湾,最后用木排从水路运到了这个广场。

来源:俄罗斯旅游中文网/CityGuide/detail_2_2_140.shtml。

论库切《耻》中身份认同的转变

论库切《耻》中身份认同的转变

论库切《耻》中身份认同的转变摘要:在后殖民主义的背景下,库切的创作与他的身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耻》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地关注殖民者身份的问题,同时也书写了南非白人的尴尬境地。

通过这部作品中两位主要人物身份的转变的分析,探讨了南非白人主体身份衰落的原因,以及他们对自身身份的迷惘、困惑以及如何适应这种转变以求得生存。

关键词:《耻》;身份;转变J.M.库切是一位出生在南非的白人作家,一直以来创作丰富,从1974年以来,先后发表了《幽暗之地》(Dusklands),《等待野蛮人》(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第一次获得布克奖),《福》(Foe),《彼得堡的大师》(The Master of Petersburg),《耻》(Disgrace),《青春》(Youth)等多部作品,也曾获过多个奖项,是南非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耻》的出版,使他成为第一个两次获得英国布克奖的作家。

库切的作品内容丰富,手法迥异,笔调冷峻,寓意深刻。

但是背景相似,都是描写二战后南非殖民地人们的生活和冲突,以及殖民主义对当地人们所造成的影响,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是“南非种族隔离矛盾现实最好的阐释者之一”[1]。

小说《耻》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讲述了52岁的白人教授戴维·卢里与其女儿露茜在种族隔离下的南非所遭受的无奈与压迫,昔日的白人主导地位在此已经消失殆尽。

卢里是南非开普敦技术大学现代语言教授,离婚之后,为了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定期与妓女索拉娅约会。

后来他又引诱了自己的学生梅拉妮,事情败露之后,来到乡下女儿的农场寻求庇护。

由于和女儿思想不一致,他和露茜的关系隔阂重重。

女儿的合伙人黑人佩特鲁斯对他态度冷淡,在他成为动物诊所的护狗员后,给黑人做帮手使他白人城里人的优越感荡然无存。

除此之外,在女儿被三个黑人抢劫强奸,自己却束手无策。

彼得保罗 鲁本斯

彼得保罗 鲁本斯
彼得·保罗·鲁本斯
佛兰德斯画家
01 艺术门类
03 作品集 05 著作
目录
02 生平经历 04 人物关系 06 评价
基本信息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教名伯多禄·保禄·鲁宾 斯,17世纪佛兰德斯画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外交使节。鲁本斯是佛兰德斯画家,是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 物。
1621年当鲁本斯未满45岁时,一位英国访客称他是“世间大师中的劳工”。鲁本斯本人也宣称:“我并非 天赋如此雄心。然而数量和题材均过多的委托迫使我毫无勇气地冒险。”
人物名言
画画是我的职业,当大使是我的爱好。
我把世界的每一块地方都看作是我自己的故乡。
参考资料 1 《莱尔马公爵骑马像》资料(西班牙语) .普拉多博物馆[引用日期2012-11-18] 2 《竖起十字 架》简介(法语) .安特卫普圣母主教座堂[引用日期2012-11-18] 3 《世界名人百科全书》释文(英语) .百 科全书[引用日期2012-11-18] 4 《卸下圣体》简介(法语) .安特卫普圣母主教座堂[引用日期2012-11-18] 5 《老扬·勃鲁盖尔一家》资料(英语) .考陶德艺术学院[引用日期2012-11-19] 6 《阿玛戎之战》简介(德 语) .老绘画陈列馆[引用日期2012-11-19] 7 《老扬·勃鲁盖尔一家》简介(英语) .考陶德画廊[引用日期 2012-11-19] 8 《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简介(德语) .老绘画陈列馆[引用日期2012-11-19] 9 《1600年11月3 日王后驾临马赛》简介(法语) .卢浮宫数据库[引用日期2012-11-19] 10 《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封神及玛 丽·​德·美第奇宣布摄政》介绍(法语) .卢浮宫[引用日期2012-11-19] 11 《美惠三女神》简介(西班 牙语) .普拉多博物馆[引用日期2012-11-19] 12 Peter Paul Rubens | Artist | ArtFacts .ArtFacts[引用日期 2022-01-26] 展开全部 收起

复义的自传——库切寓言的后殖民背景

复义的自传——库切寓言的后殖民背景

的生活和时代》 《 福》 《 铁器时代》 《 彼得堡的大 师》 《 男孩》 《 耻》 《 青春》 《 伊丽莎 白 ・ 克斯特 洛 :八堂课 》 慢人 》 《 年 日记 》 ( ,《 流 或译 《 凶年 纪事》 。其 中为库切赢得更太殊荣 的是 《 ) 迈克尔 K的生活和时代》 以及 《 耻》 这两部作 品,为 库切赢得了两次英国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 ,而 且库 切是迄今 为止 唯一两 次获得 该奖的作家 。
2 1 第 9期 0 0年
边疆经 济与文化
THE B ORDE E R CON0MY AND C J UI TUR E
N . .00 o9 2 l
( 总第 8 1期)
G n r1Nn 8 e ea . 1
【 文化论坛】

— —


库 切 寓 言 的后 殖 民背 景 ・Biblioteka 二 、关 于 “ 后殖 民”
作者简 介:徐
洁(9 0 ) 18 一 ,女,黑龙江绥化人 ,讲师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 ,从 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
圈 BJGGⅢ II JJ AA II ,NN v

洁 :复 义 的 自传— — 库切 寓言 的 后 殖 民 背景
书写放 置回 南非语境 ,放 置回后殖民语境的大背景 ,对库切 的寓言化书写就会有新的领悟 。
关 键 词 :库 切 ;后 殖 民 ;复 义 中 图分 类 号 :i 0 . 66 1 文 献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 0 (00 0 -120 625 9 2 1 )90 0 -2 4


关于库切
虽然奖项的多寡不能说明关于一个作家的什么 实质性 问题 ,但 库切所 获奖项众 多 ,而且奖项 间意 义差别很 大 ,从 中可见库 切作品 内容 的丰富性 和复 位,并在纽约州立大学获得教职。带着在美国获得 杂性 。为什么库 切在其 丰富的 内容 各有 侧重的作 品 的影响 和灵 感 ,17 9 1年库 切 回到 了 出生 地—— 不 中,都表 现 出明显 的寓 言化特点 ,这就 更多地与他 知道 库切愿不 愿意把南 非作为故 乡 ,所 以只能 称其 创 作 的后殖 民背景 相关 。 “ 殖 民 ” ( ot l i i / ot o nas 后 P s oo a s P s cl i i c n lm — o lm) 为库 切的 出生地 ——南 非开普敦 ,在开 普敦大 学英 概 念本身还 在形成 之 中,所 以并不能武 断地 给它一 语 系任 教 。由于在开普 敦的生活 和创作 并不是 很顺 个确 切 的定义 ,但在这 里首先 要明确一 下本 文所提 利 ,20 02年库 切移居澳 大利亚 。 后殖 民” 的 涵义 。 虽然对于库切移居澳大利亚的原因人们有种种 及 的 “ “ ‘ ’一 方面是 殖民 主义 之后 的时期 和历 史 它 猜测 , 但库切本人并未作出回应。我们似乎可以在 他的作 品中寻求 到一些蛛丝 马迹 ,库切几 度离开 出 状态 ,但仍然 与殖 民时期有着藕 断丝连 ;另一 方面 ” 生地 ,但其 作品 中所 描述 的那 些或清晰或模 糊 的背 又 是对 殖 民话 语 的一 种取 代 的努 力 。 ¨ 后 殖 民这 个概念 还包括 “ 三世 界 从 所 谓 后 现代 世 界 秩序 第 景依 然是有 殖 民地 经历 的南非 。澳大利亚在 这点上 又是 与南非极 其相似 的 ,曾经都是英 语 国家的殖 民 的边缘 与其 中心 的对 抗 ,以殖 民关 系定 位 来 重写 后现 代 状 况 ” 。在 这 里 ,我 们 首 先 确 定 “ 殖 ’ 后 地 ,不 同的是 ,在后殖 民主义时期 ,澳大利亚 和南 ‘ 非选择 了不 同的发展路 线 ,在这里库 切能 回忆 起 曾 民”这 个概 念 它 是 时 间上 的一 个 阶段 ,是 在 我们 通常所指 的殖 民主义时期 之后 的一个 时期 。在此之 经 的南 非 ,也 能展望到 未来的南非 。 库 切的文 学之路 始 于 17 9 4年 的第 一 部 长篇 小 上 ,它在 内 容 和 特 点 上 表 现 为 一 种 对 抗 性 ,与 世界秩序 ” 的对抗 ,与 “ 中心” 的对抗 。 说 《 幽暗之地》 。这部处女作为库切赢得了南非文 “ 而本 文提 到 的后 殖 民背 景 下 的 当代 书写 “ 它 学大奖 “ 默夫 洛— —波 洛默 奖” ,也 初次 向世 人 展 示 了库切 的文学才 华。从此库 切不断推 出风格 各异 倒并 不是仅 仅指帝 国主义 之后 才来 到的文学 ,而是 的新作 : 内陆深处》《 《 等待野蛮人》 《 迈克尔 ・ 指对于殖民关系作批判性的考察的文学。它是以这 K

走进老彼得·勃鲁盖尔,感受画作《死亡的胜利》

走进老彼得·勃鲁盖尔,感受画作《死亡的胜利》

走进老彼得·勃鲁盖尔,感受画作《死亡的胜利》老彼得·保罗·鲁本斯是17世纪的佛兰德画家,是巴洛克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以其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和对于宗教题材的深刻理解而闻名于世。

而其学生老彼得·勃鲁盖尔则是在鲁本斯之后的代表性画家之一,他延续了老师的艺术传统,同时在画风上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作品就是老彼得·勃鲁盖尔的代表作之一——《死亡的胜利》。

《死亡的胜利》是勃鲁盖尔于17世纪绘制的一幅油画,描绘了一座丰碑式的大教堂,而在教堂的入口处,一群骸骨化成的死神正在跳舞庆祝胜利。

这幅作品在画面中充满了对生与死,对宗教与信仰的思考与表达,同时也传达了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当我们走进老彼得·勃鲁盖尔的这幅画面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栋宏伟壮丽的教堂,高大的钟楼耸立在天空中,仿佛是在向人们宣告着神圣的存在。

教堂的墙壁上刻满了细致的装饰,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了当时建筑艺术的精湛工艺和精致雕琢。

而教堂前方的广场上,一群死神则正在狂欢般地跳舞,展现出一种与教堂截然相反的生动活泼与热烈喧嚣的场景。

这样一种对比使整幅画面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引发了观者对于生与死、虔诚与荒诞、宗教与世俗的深刻思考。

教堂代表了信仰与宗教,而死神的狂欢则代表了生命的躁动与无常。

通过这种对比,勃鲁盖尔似乎在表达一种哲学上的思考,即人们对于生死之间矛盾关系的思索与探讨。

而对于观者而言,面对这样一副充满象征意义与深刻内涵的作品,也将会引发出种种思考。

人们会不自觉地思考自己的生命,死亡和永恒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信仰与宗教的思考。

也会反思自己对于生命的看法,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对于宗教的信仰。

而在这样一种思考中,勃鲁盖尔的作品也为观者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窗户,引导观者去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观看与思考的过程,也让勃鲁盖尔的《死亡的胜利》成为了一幅值得品味与探究的杰作,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观者带入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专有名词的翻译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专有名词的翻译
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它在全世界已经拥有80多种语言的译本中文译本也已经超过了30种分析探讨了比较有代表性的3个中文译本中专有名词的翻译为当代的儿童文学翻译工作度的把握提供更多的借鉴关键词
重 庆科 技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6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 ciences Edition)
一 专 有 名 词 及 其 信 息 功 能 、
英 语名 词 .按其 词 汇 意 义 可分 为 两 大 类 :普 通 名 词 和专 有名 词 。专有 名词 也称 固有 名词 .相 对 于普 通 名词 而 言 。它 可 以表示 国家 、地 方 、个人 、组 织 、机构 等 的专 有 名称 ,书 写时其 首 字母通 常 大写 。专 有名 词 的 主要 功 能是传 达 信息 .即它具有 信 息功 能 。根据 Quirk 的定 义 .专有 名 词指 “具 体 的人 名 (Shakespeare)、地 名 (Milwaukee)、国名 (Australia)、月份 (September)、星 期 (Thursday)”等 等 (Quirk,1983:235)。在特定 的话 语 范 围内 .专有 名 词 一般 表 示 “独 一 无 二 ”的对 象 ,即其 所 指对 象单 一 、固定 。
3.冷杉 的《爱丽 丝梦 游仙境 》。冷 杉毕 业 于北京 外 国语 大学英 语 系 .他 在外 文局 和新 华社 从事 过 多年 的 中英互 译工 作 .迄今 已出版 了英法 德文 译著 近 60部 . 内容涵 盖文 学 、美术 、音 乐等 。作 为活 跃在第 一 线 的翻 译 家 .在 之前 “好 的译 本 的潜 移 默 化 的影 响 ”中 .冷 杉 的译 本 能够 更加 鲜 明地 反映 当下 的时代 特 征

人物彼得大帝

人物彼得大帝

人物彼得大帝2020-02-06沙皇一直都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就像是这个国家一样,看上去很牛逼,但是实际上感觉上一直都没有在历史的舞台上辉煌过,只是出现过,救过好几次,明明感觉很牛逼了,要起来了,但是实际上一次次的都落下了,都不存在了。

但是在清朝的时候,沙皇俄国却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从那个时候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一直都在历史的舞台上占领着主要的位置,而这个开端就是从彼得大帝时候开始的,甚至在这期间都废了太子甚至处死太子!彼得是俄国沙皇,但是却命运多舛,老沙皇生了很多孩子,基本上都是女强男弱,甚至男的都活不下来,一共五个儿子就活了两个,一个有疾病,一个智商还有问题,所以就娶了彼得他妈,虽然彼得并没有天赋异禀,但是算是正常孩子,对于老沙皇来说已经算是不错了。

但是好景不长,四岁时候老沙皇去世,彼得他妈就没有宠了,所以就活的比较艰难,特别是老沙皇大儿子身体不好即位之后生病又死了之后,有一个女强的公主要垂帘听政,控制了智商有问题的老二和小彼得,彼得和妈妈就被赶出了克林姆林宫。

住在了郊外,公主就垂帘听政了。

终于彼得长大了,身高将近2米,学会了很多手工技术,天天去外国区学习,有一个人教会了彼得航海,他又会木匠就自己造船,很多俄罗斯人都认为,当年彼得和小伙伴们造的船,是俄国海军真正意义上的鼻祖。

彼得小时候,很喜欢军事,天天打炮,不让别人叫沙皇,就叫他炮兵彼得。

但是,这样的岁月就过了七年,公主感觉彼得的危险越来越大,就准备杀死彼得,但是失败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彼得开始真的称为沙皇,比公主放进了修道院,不许出来,把二哥养老。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人,因为这个人也比较特殊:吃苦耐劳,销售平凡,当年他带领着几百人去欧洲学习,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次,他想有海军,但是却没有,所以就只能去学习。

他去的时候,并不是以沙皇的名义,而是以木匠的身份,去当学徒,吃了很多苦,天天学习。

而彼得一直都以平民身份出门,就像是之前说的炮兵彼得一样,很多时候,彼得都不是以沙皇的名义,都是以炮兵的身份,甚至是凯旋而归的时候,都是以炮兵身份。

追求卓越的艺术家彼得保罗鲁本斯传读后感

追求卓越的艺术家彼得保罗鲁本斯传读后感

追求卓越的艺术家彼得保罗鲁本斯传读后感艺术家彼得保罗鲁本斯是当代艺术界备受瞩目的一位天才。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技巧,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最近读了他的传记,深深被他追求卓越的精神所感动。

以下是我对这本传记的读后感。

鲁本斯的艺术作品无疑是追求卓越的杰作。

在传记中,我了解到他丰富的绘画技巧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精细入微,还展现出了对颜色和光影的敏锐感知。

他对肌肉、纹理和表情的把握令人叹为观止,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有生命般跃动在画布上。

这种追求卓越的态度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鲁本斯对自己的工艺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

他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绘画技巧,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

他不断挑战自己,在不同的创作领域中寻找突破。

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令我深受启发。

艺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实现真正的卓越。

除了鲁本斯的绘画技巧和工艺,他对艺术的热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传记中,我了解到他曾经亲历艰难的时期和不被理解的困境。

但是,他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激情和热忱。

这种对艺术的坚守令我深受感动,并让我反思了自己对追求卓越的态度。

这本传记还介绍了鲁本斯的创作过程和艺术思想。

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他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对社会、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通过他的作品,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影响力。

读完这本传记,我深深被鲁本斯所展现出的追求卓越的精神所打动。

作为一名普通人,虽然我可能无法像他那样成为一位艺术家,但我可以在自己的领域追求卓越。

这本传记给了我很多启示和鼓舞,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总结而言,艺术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传记给了我很多深思。

他的追求卓越的精神、技术和艺术思想都令我受益匪浅。

这本传记让我明白了追求卓越不仅仅是在艺术领域,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应用。

我将以鲁本斯为榜样,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卓越。

重复的他者——解读库切的作品

重复的他者——解读库切的作品

2012年第0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1,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1期)Total No .301收稿日期:2011—10—21作者简介:周黎(1975—),女,浙江宁波人,淮海工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注:基金项目:淮海工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S2009020)。

重复的“他者”———解读库切的作品周黎(淮海工学院国际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摘要:重复是文学作品中一种普遍现象,库切的作品带有明显的重复现象,重复中凸现出不同的“他者”。

在主体和他者的冲突中,库切同情的永远是弱者一方。

他希望无论哪一种文明都应放弃恐怖和暴行,保护弱者,达到文明之间真正的沟通。

关键词:库切;重复;差异;他者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93—03一、库切作品中的重复南非著名作家约翰·麦克斯韦尔·库切三次获得南非文学大奖,两次获英国文学布克奖,以及其他多种文学奖,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南非、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都生活过,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阅历常被他用作写作的原文本,如《男孩》主要追忆他从8岁到13岁在南非小城伍斯特的人生经历;《青春》则记录自己在19岁到24岁之间在开普敦和伦敦生活经历;《夏日》是假借库切死后有人为他写的传记,集中于他从32岁到37岁回到南非的一段经历。

库切还常把自己的作品置于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如《幽暗之地》平行陈述越南战争和18世纪荷兰裔即布尔人在非洲的探险;《铁器时代》《男孩》《青春》等记载着南非种族隔离。

其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或场景复现了文本外的人物、事件或场景,在这些重复中库切扩展了人物的丰富内涵,呈现了文本的多重含义。

他的小说《福》借用了英国小说家笛福的作品《鲁滨孙漂流记》的人物及其经历;《等待野蛮人》重复爱尔兰文学家贝克特《等待戈多》的“等待”主题;在《迈克尔·K 的生活与时代》中,主人公的名字直接来自于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城堡》中小人物K 和《审判》中被枪决的银行职员约瑟夫·K ,性格遭遇也颇为相似;《彼得堡的大师》以俄罗斯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为小说主人公,与其笔下的人物展开对话。

走进老彼得·勃鲁盖尔,感受画作《死亡的胜利》

走进老彼得·勃鲁盖尔,感受画作《死亡的胜利》

走进老彼得·勃鲁盖尔,感受画作《死亡的胜利》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是一位荷兰艺术家,他在16世纪创作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作品。

其中一幅著名的画作就是《死亡的胜利》(The Triumph of Death)。

这幅画作刻画了死亡的恐怖和毁灭,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走进这幅画作中,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情和人类的渺小。

当我站在《死亡的胜利》画作面前时,我被画面中所描绘的景象所震撼。

整幅画面中,充满了毁灭和死亡的元素。

贫民、贵族、僧侣、男人、女人、孩子无一幸免,被死神和骷髅所围困,展现了死神对人类的残酷统治。

在画面的左下方,是一辆骷髅马车,骷髅驱动着,载着一群无辜的人前往死亡的命运。

画面中躺着的尸体和哀嚎的人们,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死亡的真实和残酷。

我被画作中的细节所吸引。

在画面的右上方,画家细致地描绘了一座破败的城堡和一片荒芜的土地。

这些细节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沉重。

无论是城堡的破败还是土地的荒芜,都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在画面的中间,画家描绘了一群人类的凋零和沮丧,他们无助地面对死亡的威胁,展现了人性的软弱和脆弱。

这些细节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情和人类的渺小。

我被画作中所传达的主题所触动。

《死亡的胜利》通过画面中的种种元素,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画家通过描绘死神和骷髅的统治,展现了死亡的恐怖和毁灭。

整幅画作充斥着悲情和绝望,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情和人类的渺小。

这样的主题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我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珍贵。

学赏画(15):主张色彩比线条重要的画家PeterPaulRubens作品

学赏画(15):主张色彩比线条重要的画家PeterPaulRubens作品

学赏画(15):主张⾊彩⽐线条重要的画家PeterPaulRubens作品闻是书画 2019-06-17 06:55:00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6.28——1640.5.30)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28⽇-1640年5⽉30⽇,巨蟹座)弗兰德画家,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物。

上⼗字架约1610年,⽊板油画,462341厘⽶安特卫普⼤教堂上⼗字架鲁本斯作品赏析画中表现得那⼀刹那,是基督被残酷的地钉在⼗字架上,正被魁梧的⼠兵⽤绳⼦托离地⾯、拉向空中。

⼠兵们汗流浃背,基督动弹不得,但显⽰出英雄的美,他们在暴风⾬的天空下被照得鲜明。

肌⾁发达的⾝体与武⼠铠甲的⾦属表⾯形成对⽐,他们和左⾯⽑茸茸的⼩狗及右后⾯⼀簇簇的树叶都以不同的⽅式采光。

在斜线运动的顶点,舞台戏剧光及暴⼒折磨的中⼼是基督的头,他还未失败,还活着,他凝视天空,正和上帝神交,他是画上沉静的中⼼。

尽管基督被打败了,他却在精神上取得胜利。

来做礼拜的⼈跪在祭坛前,眼见这可怕的殉难景象,就可以加强他的信仰。

这幅画由于⼈物健壮、⾊彩鲜明、半透明的颜料将⼈和周围的空间联系在⼀起,整个故事也就显得格外⽣动。

配图鲁本斯对欧洲绘画产⽣过重⼤影响,包括德拉克洛⽡、康斯太勃尔和雷诺⽡等⼈,都受到过他的画风的影响。

法国⾄⼗七世纪后半开始⾄⼗⼋世纪早期,流⾏⼀种鲁本斯风格的艺术风潮,主张⾊彩⽐线条重要。

下⼗字架 1611-1614年,⽊板油画,420310厘⽶,三折屏风画中幅,安特卫普下⼗字架鲁本斯作品赏析《下⼗字架》和《上⼗字架》有相似的构图,也围绕基督的倾斜形象,背后是⼀块⽩⾊亚⿇布。

但现在基督已死,整个画⾯都与他静默的⾝体相呼应。

假如有⼈要临摹这张画,他就可以⾃⼰看出活⼈是如何绕⼫体排列的,我们完全可以问:这样排列对细⼼地放下⼫体这个动作,是否真有必要?配图17世纪欧洲出现四位⿍⽴的⼤画家:意⼤利的卡拉⽡乔、佛兰德斯的鲁本斯、荷兰的伦勃朗和西班⽛的委拉斯开兹。

伟大的冒险家彼得潘童话故事

伟大的冒险家彼得潘童话故事

伟大的冒险家彼得潘童话故事彼得潘是一个小男孩,他住在一个神奇的地方——梦幻岛。

他是一个伟大的冒险家,时刻渴望着未知的世界和刺激的冒险。

他拥有一双可以飞翔的鞋子和永远不会长大的身体。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彼得潘童话故事的世界,探索他的冒险旅程。

梦幻岛上有一个小村庄,彼得潘和他的好朋友们远离了尘世间的纷扰,和家人一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是,好奇心驱使着彼得潘越过大海,去探索更广阔的未知世界。

他带上他的忠实伙伴——一个待在水中的小精灵,他们一起踏上了冒险之旅。

彼得潘和小精灵飞越了茫茫大海,于是他们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岛屿。

这个岛屿上树木参天,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彼得潘着迷地观察着这个美丽的地方,决定探索它的每一个角落。

岛上有一个魔法洞穴,传说里面隐藏着一件神奇的宝物,它能帮助人们实现任何愿望。

彼得潘感到兴奋,他决心找到这个宝物,并为自己和他的朋友们带来幸福。

他穿过密林,攀爬悬崖,终于来到了洞穴的入口。

彼得潘小心翼翼地进入了洞穴,眼前出现了一片耀眼的光芒。

在洞穴的深处,他发现了那件传说中的宝物——一个魔法的十字架。

彼得潘拿起了魔法十字架,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他向这个宝物许下了一个愿望——希望自己和他的朋友们可以永远年轻,永远拥有冒险的精神。

不久之后,彼得潘回到了梦幻岛,他的愿望实现了。

他和他的朋友们永远年轻,永远拥有冒险的精神。

他们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冒险,探索了无数神秘的地方。

然而,彼得潘逐渐发现了问题。

他们虽然年轻,但始终无法真正长大,无法体验到成长和责任的重要性。

他开始怀念起家人和在梦幻岛上的生活。

最终,彼得潘决定离开梦幻岛,回到他的家人身边。

他告诉自己的朋友们,他们应该放下冒险的激情,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责任。

彼得潘回到了家,和家人团聚在一起。

虽然他会时常想起那些刺激的冒险,但他明白成长和责任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就是伟大的冒险家彼得潘的童话故事。

通过他的冒险旅程,我们可以领悟到冒险的乐趣和成长的重要性。

库切 课件

库切 课件

• Foe(《福》1987) • a clever reinterpretation and rerwriting of •

Daniel Defoe's classic, Robinson Crusoe. Age of Iron (《铁器时代》 1990) :Coetzee's first novel to address the South African political situation directly. The Master of Petersburg (《彼得堡的大师》 1991)
• For three years (1968–71) Coetzee was • •
assistant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in Buffalo. After an application for permanent resid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denied, he returned to South Africa. From 1972 until 2000 he held a series of posi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the last of them a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Literature.
•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内陆深处》
• •

1976): The second novel The novel is the first person account of a lonely white spinster, Magda, and of her solitude on an isolated Cape farm, sometime in the 19th century. won South Africa’s then principal literary award, the CNA Prize, and was published in Britain and the USA.

库切的聚焦:一曲坚忍、苦难与畅想的悲歌

库切的聚焦:一曲坚忍、苦难与畅想的悲歌
力。
关键 词 : 酷 ; 难 ; 象 ; 残 苦 想 伦理
中图分类号 :164 10 .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7 0 x(0 0 0 —0 7 —0 10 —9 5 2 1 )6 1 1 3
库 切 在 19 9 7至 19 度 普 林 斯 顿 大 学 举 办 的 有 关 9 8年 “ 人类价值 的泰纳讲座 ” 上所表 达的观点使熟悉 他 的人大 跌
2 1年 1月 00 1
河南社会科 学
HENAN S CI CI NC O AL S E ES
NO .2 1 V, 0 0 Vo .8 N . 1 o6 1
第 1卷 第 6 8 期
库 切 的聚 焦 : 曲坚 忍 难 与 畅想 的悲歌 一 苦
王 黎 生
( 南阳理工 学院 国际教 育 学院 ,河南 南阳
强 烈 的 自嘲 性 质 , 正 是 通 过 这 种 自嘲 的 手 法 深 刻 切 人 人 类 他 对 伦 理 问 题 认 识 的 普 遍 误 区 , 达 了 他 强 烈 的 人 文 关 怀 精 神 表 与历 史 责 任 感 。
出尴尬 困顿 的情绪 。伊丽莎 白・ 《 科斯特洛 : 堂课》 八 之所 以选 择“ 八堂课 ” 作为 主题 词 , 由于其每 章都被称为 “ 是 一堂课 ” 。 “ 每堂课 ” 都深入探讨一个有关哲学与政治 的论题 , 如对待动 物是否过于残忍的问题 , 人类 问及 人类 对其他种群所施加的 苦难所引发的伦理争议问题 , 后殖 民语境 下的南 非人 文主义
基 金 项 目: 南 省软 科 学研 究 计 划项 目(0 4 0 5 2 5 河 120 4 0 8 ) 作者简介 : 王黎 生(9 9 _ )女 , 16 _ , 河南南阳人 , 河南理 工学院 国际教 育学院副教授 。

走进老彼得·勃鲁盖尔,感受画作《死亡的胜利》

走进老彼得·勃鲁盖尔,感受画作《死亡的胜利》

走进老彼得·勃鲁盖尔,感受画作《死亡的胜利》老彼得·勃鲁盖尔(Peter Paul Rubens)是17世纪著名的佛兰芒画家,被誉为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以肉体的丰满和动感的笔触而闻名,深受当时欧洲贵族和教会的青睐。

而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一幅名为《死亡的胜利》的画作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将带您走进老彼得·勃鲁盖尔的世界,一起感受这幅震撼人心的画作。

《死亡的胜利》是勃鲁盖尔在1622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场面。

画面中,死神和骑士正在搏斗,而胜利的天使则高举火炬站在死亡的身影之上。

整幅画面充满着紧张和压抑的气氛,观者不禁会感到一种战栗和无力对抗的情绪。

勃鲁盖尔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细腻的笔触,将这场死亡与生命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产生了一种深深的震撼和共鸣。

在这幅作品中,勃鲁盖尔展现了他非凡的想象力和绘画技巧。

他精准地捕捉到了战斗场面中的每一个细节,从死神的威严和无情、骑士的英勇和顽强,到天使的高贵和神圣,每一个形象都栩栩如生,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尤其是死亡的形象,勃鲁盖尔通过细腻的表现和夸张的姿态,将其描绘得极为真实而可怕,让人感受到死亡的无情和残酷,以及面对死亡时的无助和绝望。

而胜利的天使则显现出一种温和而光明的力量,她高举火炬,仿佛在为生命的胜利欢呼,给予人们希望和勇气,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对生与死的思考和探寻。

除了形象的描绘,勃鲁盖尔的用色和构图也极具艺术感染力。

画面中使用了大量明暗对比的技巧,死神和骑士的身影被置于深沉的背景中,突显出了他们的压迫力和威胁性;而胜利的天使则被温暖的光芒照亮,使得她的形象显得更加高贵和神秘。

勃鲁盖尔还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细密的纹理表现,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和活力,让观者仿佛置身于这场生死之战中,感受到了那种深刻的冲突和纠葛。

在欣赏《死亡的胜利》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勃鲁盖尔的绘画技巧和想象力,更可以从中窥见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探索。

走进老彼得·勃鲁盖尔,感受画作《死亡的胜利》

走进老彼得·勃鲁盖尔,感受画作《死亡的胜利》

走进老彼得·勃鲁盖尔,感受画作《死亡的胜利》《死亡的胜利》是德国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创作于1610年的一幅杰作,被誉为西洋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一幅独立画作之一。

该画作现收藏在奥地利维也纳的老彼得·勃鲁盖尔美术馆中。

走进这个博物馆,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充满宗教氛围的时代,并亲身感受到了《死亡的胜利》传达出的思想和情感。

进入老彼得·勃鲁盖尔美术馆,我首先选取了第21号展厅,这里是《死亡的胜利》所在的展示区。

展厅内明亮而宁静,柔和的灯光投射在那些油画上,形成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走到《死亡的胜利》面前,我心中一阵惊叹,这幅画作展现的是复活节的主题,是一幅宗教洗礼的图画。

画面中心是耶稣基督在天使的陪同下升入天堂的场景,而周围则围绕着一系列表现人生各个阶段的人物。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画面上方的天使和被拯救者,他们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飘浮着,向着荣耀的天堂升去。

他们的表情静谧而庄重,眼中洋溢着欢喜和慈悲。

仔细观察其中一个天使的羽翼,细腻的羽毛仿佛栩栩如生,摄人心魂。

而在画面的下方,展现了人生各个阶段的人物。

从左到右,首先是新生儿,他裸露的身体象征着人类的赤贫与脆弱,小小的手掌散发着宜人的光芒。

然后是一个堕落的男子,他显得憔悴而颓废,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与迷茫。

接下来是一个壮年男子,他背对观众,象征着世俗的迷失与自私。

是一个老人,他微笑着面对死亡,透露着对生命的无悔和对来世的期待。

画面的整体氛围沉静而庄严,给人以仰视和敬畏之感。

远处淡淡的灰色与黑色勾勒出画面的深度,而温暖的色调使得人物更加立体鲜活。

鲁本斯以其精湛的写实技法和丰富的色彩运用展现了复杂的细节,他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透过笔触表达出来,使观众能够真正感受到画面所传递的信息和氛围。

站在画前,我不禁陷入了深思。

《死亡的胜利》所描绘的人生阶段代表了人类的不同经历和命运,而耶稣基督的升入天堂则象征着灵魂的救赎和超越。

这幅画作似乎在告诉我,人生虽然充满着痛苦与挣扎,但只要相信上帝的力量,最终死亡也不过是一个新的开始。

艺术大师--彼得·勃鲁盖尔

艺术大师--彼得·勃鲁盖尔

艺术大师--彼得·勃鲁盖尔
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约1525—1569)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

一生以农村生活作为艺术创作题材,人们称他为“农民的勃鲁盖尔”。

他善于思想,天生幽默,喜爱夸张的艺术造型,因此人们又赠给他一个外号叫“滑稽的勃鲁盖尔”。

他继承了博斯的艺术风格,又被誉为“新博斯”。

他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位“农民画家”。

彼得·勃鲁盖尔是自扬·凡·爱克开始的刊期荷兰画派的最后一位巨匠。

彼得·勃鲁盖尔在今日已被公认为佛兰德斯绘画的三大巨匠之一。

虽然作品数量只有五十件左右,然而勃鲁盖尔在艺术史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他是17世纪荷兰绘画的开拓者。

勃鲁盖尔借着对事物细节之忠实描绘与怪诞幻想之唐突对比,于画中创作出人世的缩影。

其深刻的观察,不论是在刻画农民生活的写实作品,抑或表达时代背景的讽刺画作中都一揽无遗。

画风古朴而率直,素有“农民画家”的美誉。

著名的《冬猎》《农民婚礼》及《盲人的寓言》等杰作,便充分流露出勃鲁盖尔惯有的多样情节安排和文学寓意;构图紧凑且喜以侧面轮廓线描摹,使得画中事物看似简单、理面,却显出极为有力的效果。

微课:名著推荐-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复习过程

微课:名著推荐-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复习过程
微课:名著推荐-爱丽丝镜中奇 遇记
故事主人翁爱丽丝的原 型——爱丽丝·利德尔。 (1859,卡罗尔摄影)
至今已经有 140多年历史, 先后被译成120 多种语言。
作者:【英】刘易斯·卡罗尔——童话大师。 他还是数学家、逻辑学家、牧师、摄影师。
精通俄文、西班牙
文、意大利文等多种外
语,他的翻译以精练、 准确、传神而著名,
丁卯中心小学四(4)班 黄静怡
精彩
丁卯中心小学四(4)班 吴代悦
读书报
封底
我相信这书的文学价值,比起莎士 比亚最正经的书亦比得上,不过又是一派 罢了。
——语言学大师 赵元任
作者在这里写儿童心理与他们脑筋 中所有的梦想,飘忽错乱,若有理,若无 理,又滑稽,又怪诞,真是一部无比的杰 作。
——文学史家、著名学者 郑振铎
我推举这部作品给心情没有完全化 学化的大人们,特别请已为或将为人们的 父母师长的大人们看——若是看了觉得有 趣,我便庆贺他有了给人家做这些人的资 格了。
——散文大家 周作人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 有何
魅力
第第一六五二章章 镜亨羊花子普毛会屋蒂和说·水话邓的普花蒂园
独具匠心 的排版
“耳边的细小声音”
独具匠心 的排版
“六条小河”卯中心小学四(4)班 孙嘉翊
神奇的 幻想
盎然的 诗情
“语言学大师”的赵元任的译本
威廉师傅你这么老, 你的头发白又白, 倒竖倾听你这么巧, 你想这样儿该不该?
王永年精通俄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种外语他的翻译以精练准确传神而著名所译成的尹甸之东彼得堡的大师十日谈等诸多外国文学巨著畅销多年历久不衰备受英美文学研究者的好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第一章镜子屋第二章花会说话的花园第三章镜子昆虫第四章特威德尔敦和特威德尔迪第五章羊毛和水第六章亨普蒂邓普蒂第七章狮子和独角兽第八章

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的艺术家老彼得勃鲁盖尔

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的艺术家老彼得勃鲁盖尔

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的艺术家老彼得勃鲁盖尔Artist resum e۞艺术家简介老扬·布鲁盖尔 (Jan Brueghel the Elder) 于 1568 年出生于布鲁塞尔,是荷兰和佛兰芒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最重要的艺术家,画家和版画家,以他的风景画和农民场景(所谓的风俗画)而闻名;他是使这两种类型的主题成为大型绘画的焦点的先驱。

他对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和后来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题材的创新选择是在宗教题材不再是绘画的自然题材时成长起来的第一代艺术家之一。

他也不画肖像,这是荷兰艺术的另一支柱。

在接受培训并前往意大利旅行后,他于1555 年返回安特卫普定居,在那里为当时的主要出版商创作版画设计。

直到十年后,他才转而以绘画为主要主要创作,他所有的著名画作都来自他早逝前不到十年的时间,当时他大概四十出头。

Artist appreciatio n۞艺术赏析除了展望未来,他的艺术还重振了中世纪的主题,例如带插图的手稿中日常生活的幽默,以及风景背景中农业劳动的场景,并将这些主题放在更大的范围内。

他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版画和书籍插图中所展现的奇幻进行升华。

他有时被称为“农民勃鲁盖尔”,以区别于他家族中后来的许多画家,包括他的儿子小彼得·勃鲁盖尔。

从1559 年起,他去掉了名字中的“h”,并在他的画作上署名勃鲁盖尔。

勃鲁盖尔本质上是一位喜剧农民场景的艺术家,这种批评一直持续到 19 世纪末,甚至在他最好的画作随着皇家和贵族的收藏变的广为人知之后也是如此。

当他的作品通过印刷和复制品为人所知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释的。

亨利·海曼斯对勃鲁盖尔学术贡献这样描述:“他的研究领域当然不是最广泛的;他的野心也很谦虚。

他将自己局限于对人类和最直接对象的了解,他的风景画以饱和的色彩还原成为他最喜爱的风格,因此他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性已为人所知。

生命短暂艺术恒久。

各位艺友如您对本文有所表达请在下方留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彼得堡的大师》:他和他的人
文/鼓润
南非小说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皇家颁奖委员会的颁奖理由为:“他的作品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在人类反对野蛮愚昧的历史中,库切通过写作表达了对脆弱个人斗争经验的坚定支持。

”虽然是南非人,但早在获奖前一年就移民澳大利亚的库切很难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非洲作家。

他的作品《耻》、《等待野蛮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无论是内容还是手法都更加西方,但所有的作品都表现出一个相同的主题:如何在逆境中获得拯救。

库切通常给予主人公沉重的打击,剥夺他们的尊严,然后再在逆境中赐予他们力量。

在《彼得堡的大师》中,他按照自己的思路重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历史上1869年的秋天,债台高筑的大师正与妻子远遁德国德累斯顿躲避那些要命的债主。

而库切却安排大师返回炼狱一般的圣彼得堡,悲痛欲绝地调查继子巴维尔的死亡真相。

如果你我单纯的认为库切试图还原陀翁写作《群魔》之前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这远远不能涵盖这部小说的真正内涵。

库切记录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苦旅,整本的《彼得堡的大师》,便也是库切自己的“穿越记”。

究竟是谁在何时从哪里又穿越到了哪里?是陀翁?是库切?是《群魔》中的斯塔夫罗金或是伊万诺夫?是大师的继子巴维尔·伊萨耶夫?还是库切23岁就死于意外的儿子?库切反复的置换着自己和陀翁的身份,将大师的作品带入自己的作品。

这不仅仅是向大师致敬。

库切复调的写作不只是文字游戏,也是他最初和最终的意图。

库切一定是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他了解大师其书其人,了解大师的欢乐与痛楚。

他要和陀翁一样熟悉彼得堡,熟悉那个年代俄国肃杀的气氛、激进而迷茫的年轻人、还有外柔内刚的女人。

他要在大师癫痫发作时同他一起躺倒在地,撕心裂肺的体验生命不由自主的痛苦,以及丧子的绝望——私以为,对于丧子,库切自己远比大师要绝望。

陀翁在彼得堡,住儿子住过的房间,穿儿子穿过的衣服,看儿子留下的文字,这更像是库切本人经历的投射。

库切大量选用了陀翁作品中惯常给人以压迫感的场景——斗室、坟场、塔楼、昏暗的工厂地下室、灯光闪烁的审讯室。

即便是对话,他也选择了大师惯用的口吻——只有在出现激烈的情感碰撞时,人物才会开口,而态度往往也是生硬的;字里行间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意识流与独白——那些不断诘问的独白,神经质的隔绝人世,以及几种人格交替主宰。

但在大师的骨骼上,库切填上了自己的血肉。

是的,大师的继子巴维尔是小说真正的局外人,但可以看作从大师的思想分裂而出的另一个他。

他之所以一直活在大师心中,是因为他既代表了自己身为激进分子的过去,又代表着遥不可知的未来。

巴维尔的死亡迫使陀翁去面对飘渺的理想与惨痛的现实之间的巨大裂痕。

他一次次试图进入巴维尔的世界去了解他的继子,但只是触摸到了一个又一个幻影。

敏感的陀翁一遍一遍回顾着继子的经历,将继子接触的一切人和事通通记住、扭曲。

世人都是朋友,世人也都是敌人,而其中最凶残的敌人是涅恰耶夫——年轻的革命者、激进青年的神
话。

革命的年轻人喊着打倒一切、怀疑一切,力求创造一个地覆天翻的新世界,涅恰耶夫则以自己的理论给予青年们足够的诱惑。

而大师的武器只有手上的笔,以及笔尖记录下的旧恶,他将涅恰耶夫之流视为革命道路上滋生的新岔路。

美好尚未到来,新恶却已诞生。

书中的明线似乎是巴维尔死亡引出大师的彼得堡之旅,以及他所遇见的人——女房东安娜、警察马西莫诺夫、涅恰耶夫、安娜的女儿马特廖娜——她对“革命”有鬼上身一般的狂热,以及相互碰撞的种种事件。

而《群魔》则是作品的暗线,从大师最初的构思到结尾斯塔夫罗金的诞生都可以与陀翁在动笔之前的际遇相吻合。

这是一部架空了真实人物和人物生平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作家和作品的小说。

结束了《彼得堡的大师》中永远走不出去的俄国秋日阴霾后,你可以翻开陀翁的《群魔》,“开始尝试那种滋味”。

“那种滋味如同苦胆。


库切附体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终在与全人类交锋。

他甚至退掉了上帝送来的天堂门票,“我不认同你的世界,所以我不认同你的天堂。

”这个类型的作家们阴郁的不招人喜欢,他们在内心世界默默地消化悲伤,反刍痛苦,过于严肃,毫无幽默感。

他们死命抓着被人们已经遗忘的东西,用文字给自己盖个窝棚,好把在人生遭遇再经历一遍。

书中的陀翁说:“我有一条贯通全身的裂纹。

开裂的钟还有什么用处?开裂的钟是修补不好的。

”但库切用自己的敬意帮助大师补好了裂痕,精钢打磨,血肉浇铸。

彼得堡的大师终于变成了一座斑驳锈蚀却依旧完整的大钟,腐朽的钟身里怀抱着世界上最深的苦难。

而所有的声音,无论好坏,都被大钟忠实的记录下来,成为他与旧恶和新恶斗争的武器。

狂风来袭时,钟响,钟痛苦地响。

而库切则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在大师的记忆和自己的记忆中肆意地挖掘,剔出毒瘤,然后切片制成标本。

手术刀先生冷眼看着世人在尘世里重复的生活、工作、大笑、恸哭。

他的刀锋尖厉、执着。

库切应该是极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在小说《凶年纪事》的最后一篇《随札》中他也曾提到陀翁。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凡让他不止一次泪流满面,正是因为陀翁借助伊凡传达了“一个人的灵魂无法承载这世界的恐惧”。

我们不能不因此想起约翰•堂恩的诗:“没有人是自成一体的孤岛,千万不要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