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系统

合集下载

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
2 、补体系统的其它成分以英文大写 字母表示,如D因子、B因子、P因子 等。 3、补体调节蛋白多按其功能命名, 如 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衰变加速因 子 等。
3
4、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i表示, 如iC3b。 5 、具有酶活性的成分,在其符号上划一横 线表示,如C1、C4b2b(有的教科书没有)。 6 、补体裂解后产生的碎片另加英文小写字 母表示,a表示小的碎片,b为大的片段,如 C2a(例外)、C4b。
28
2、C5转化酶(C3bnBb)的形成
C3bBb+nC3b C3bnBb
3、攻膜复合体( C5b6789 )的形成
C5C3bnBb来自C5a+C5b C5b6789
29
C5b+C6、C7、C8、C9
图 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示意图
30
31
三、MBL激活途径
㈠ MBL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激活途径。
43
四、 清除免疫复合物
1、在免疫复合物(IC)形成早期,C3 和 C4 结合在 IC 上,可阻碍它们相互结合形 成网络。 2、补体可使IC溶解。 3 、通过 C3b 使 IC 粘附到具有 C3b 受体 的红细胞、血小板上形成较大的聚合物,易 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即为免疫粘附作用。
44
第五节 补体异常与疾病
(二)激活物质:细菌细胞壁成分;凝 集的IgA、IgG4、IgE;病毒及病毒感染细 胞、肿瘤细胞;蛋白水解酶等。
27
(三) 活化过程 1、C3转化酶(C3bBb)的形成
C3
蛋白水解酶
C3a+C3b
Mg
2+
C3b+B C3bB C3bBb C3
、活化物质
C3bB
D
P C3bBbP

4补体系统

4补体系统

细菌
中和毒素 溶解细菌
动物
血清
不溶解细菌 加热 血清 中和毒素
第一节 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补体成分的命名 固有成分:用C后加阿拉伯数字表示, 如:C1,C4,C2等; 其他成分: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 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等; 裂解片段:小片段用a表示 --- 如:C3a; 大片段用b表示 --- 如:C3b。 酶活性成分:符号上划一横线,如: C3bBb。 灭活补体片段:符号前加 i 表示,如:iC3b。
第二节
补体的活化
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按照补体激活物质 及激活反映的顺序不同)
经典激活途径 MBL激活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是指免疫复合物经C1q、C1r、C1s、C4、C2、C3 成分,形成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的活化过程。 (一)激活条件 激活物: Ag-Ab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 1.IgG、 IgM 2.C1需同时与2个抗体单体分子结合 结合CH2,IgM结合CH3 3.IC形成之后,才激活。 IgG
C2a 小片段 C3a 释放入液相
C4b+ C3
大片段为 C3b 大部分 C3b 与水分子作 用 , 不再参与补体级联反应; 10% 左右的 C3b 分子可与 细胞表面的C4b2a结合,形成复合物 , 后者即是经典途径 中活化 C5成分的 转化酶。
二、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
细菌和病毒表面的甘露糖蛋白与血清中 的MBL结合,进而激活C4、C2、C3的 活化途径。 • 特点:起始成分为C4,无C1成分参与。 (一)活化物质:甘露糖蛋白
(4)P因子 又称备解素。在正常血清中有两种构象, 活化与非活化的P。 P因子能使C3b与Bb紧 密结合,起着稳定转化酶的作用。以水解 C3产生更多的新C3b分子。 (5)CVF 即蛇毒因子,能活化替换途径。其作 用类似于C3成分,能与Bb结合成CVFBb,具 有抗H和I因子的作用。 CVFBb可以连续活 化C3而产生C3b,因此,导致补体成分的大 量消耗。

补体系统的名词解释

补体系统的名词解释

补体系统的名词解释补体系统,又称补体级联反应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免疫酶系统。

它能够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子相互作用,参与调节和增强多种免疫反应,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异常细胞增殖的侵害。

补体系统的产生和激活补体系统的产生主要依赖于肝脏和胸腺等器官,通过基因转录和翻译而生成一系列的补体蛋白质。

这些补体蛋白质在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中广泛表达,包括免疫细胞、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等。

补体系统的激活可以通过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半替代途径三种不同的途径实现。

经典途径是由特异性抗体与病原微生物表面的抗原结合而激活补体系统,替代途径则是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与补体系统中的成分相互作用而启动级联反应,半替代途径则是说明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协作。

补体系统的主要功能补体系统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包括增强免疫细胞的吞噬和溶解能力、直接杀伤病原微生物和异常细胞、调节免疫反应的类型和程度、参与免疫调节、清除免疫复合物等。

首先,补体系统能够增强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吞噬和溶解能力。

在感染过程中,病原微生物会被特异性抗体结合,并通过补体系统进行识别和标记。

这样一来,免疫细胞就能更快速地识别并吞噬这些标记物,从而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

其次,补体系统可以直接杀伤病原微生物和异常细胞。

激活的补体蛋白质能够形成穿孔复合物,使微生物和异常细胞的细胞膜受损,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

此外,补体系统还起到调节免疫反应的类型和程度的作用。

在炎症和免疫反应过程中,补体系统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状态和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对免疫反应的程度进行调控。

另外,补体系统也参与免疫调节的过程。

通过与其他免疫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补体系统能够调节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活性,从而对免疫反应的平衡和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补体系统还能够清除免疫复合物。

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过程中,由于大量的抗原和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如果不及时清除将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第三章 补体系统

第三章 补体系统

第三章补体系统学习指导一、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或动物新鲜血清中的具有酶活性的一组球蛋白,它包括多种因子,故称为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由补体组分的11种蛋白质、旁路途径组分、攻膜复合体及调节因子等近30多种不同的血清蛋白所组成。

参与经典途径的补体组分用“C”表示,分别称为C1、C2……C9。

其中Cl由C1q、C1r、C1s三个亚单位组成。

参与替代途径的组分和调节因子中某些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或英文缩写符号表示,如B、D、P因子及CR等。

补体激活后在其代号或数字上方加一横线,如C 1、C 3、B等。

裂解后产生的碎片,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如C3a、C3b等。

血清中补体蛋白约占血清球蛋白的10%,含量相对稳定,化学成份为糖蛋白,多数是β球蛋白,少数是γ和α球蛋白。

补体的性质很不稳定,许多理化因素均可破坏补体,因此在使用补体时应采用新鲜血清。

二、补体系统的活化补体系统在体液中以非活性状态存在,当其被激活物激活后,发生连锁的酶促反应,表现出其生物活性。

补体有两条激活途径:①经典途径②替代途径。

经典途径的主要激活物是抗原抗体(IgG1、IgG2、IgG3、IgM)复合物。

参加成分是C1到C9各组分。

激活过程分识别、活化和膜攻击三个阶段。

替代途径激活时没有Cl、C2、及C4参加,C3首先被活化,然后完成C5~C9激活的连锁反应,故又称旁路途径或C3途径。

本途径的激活物质主要是脂多糖、酵母多糖及凝集的IgA、IgG4等。

参与成分主要是C3、B因子、D因子和P因子,以及攻膜复合体组分。

补体两条激活途径的比较(见表3一1)。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补体系统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参与特异性免疫,其主要作用如下:①溶菌和溶细胞作用:细菌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在细菌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而溶解细菌;另外,革兰阴性细菌脂多糖是良好的旁路途径激活物,这在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

补 体 系 统

补 体 系 统

3.补体受体(CR):CR1-CR5、C3aR、C5aR、等
补体成分命名:
固有成分:用C后加阿拉伯数字表示, 如:C1,C4,C2等; 其他成分: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 如:B因子、D因子、P因子、 H因子等; 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 酶活性成分:符号上划一横线,如: C3bBb。 裂解片段:小片段用a表示 --- 如:C3a; 大片段用b表示 --- 如:C3b。 灭活补体片段:符号前加 i 表示,如:iC3b。
实际意义:抗感染。
2. 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
Ag-Ab复合物 C3b或C4b 与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CR结合 在肝中被吞噬清除。 实际意义: a. 清除免疫复合物,如抗病毒感染; b. 引起免疫性疾病,如免疫复合物沉 积,引起肾小球肾炎。
3. 炎症介质作用
A. 过敏毒素作用: 过敏毒素(anaphylatoxin): C5a、C3a和C4a C5a、C3a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 细胞(C5aR、C3aR) 释放活性介 质(如;组胺、白三烯及前列腺素等) 过敏反应性病理变化。
A. C3b 促吞噬细胞;
B. C3b 与B细胞表面CR1结合 促系统包括30余种可溶性和膜蛋白,是体内重要 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 补体各固有成分可分别经经典、旁路、MBL途径活 化,通过共同的末端途径,最终形成MAC参与特异 性和非特异性免疫; 补体活化过程中还产生多种活性片段,发挥广泛的 生物学作用; 可溶性蛋白和膜蛋白调控补体的活化; 补体活化也可导致病理性免疫损伤。
MBL途径
旁路途径
LPS, 葡聚糖,凝聚的IgA C3,C5~C9,B因子, D因子, P因子
Ag-Ab复合物 MBL,CRP C1~C9 C2~C9

补体系统的概念

补体系统的概念

补体系统的概念补体系统的概念简介补体系统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免疫防御系统,包括一系列蛋白质组成的系统,能够参与免疫反应的各个层面,起到调节免疫功能和清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组分组成:•补体蛋白:包括C1~C9,以及其他辅助因子;•补体受体:存在于机体各种细胞表面,与补体蛋白结合,介导相关生理功能;•调节因子:包括补体抑制剂、解除膜攻击复合物等,对补体系统的活化和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补体系统的功能补体系统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包括:1.免疫反应的激活:补体蛋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激活免疫反应的级联过程;2.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补体蛋白与微生物表面的抗原结合,促进微生物的吞噬和杀伤;3.炎症介导:补体成分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与介导。

补体系统的作用补体系统在免疫系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包括:•进行体液免疫应答•参与细胞免疫应答•清除已死亡和受损细胞•调控免疫反应的平衡补体系统的疾病和应用补体系统的异常功能或过度激活与多种疾病相关,如:•免疫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感染性疾病(例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其他疾病(例如肾炎、视网膜母细胞瘤等)在临床上,补体系统的检测和调节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是对补体系统的概念及相关内容的简要介绍,补体系统在机体免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起到重要作用。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补体系统可以通过三种激活途径来启动免疫反应,分别是:1.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涉及C1q、C1r和C1s等组分的参与。

2.替代途径:在缺乏抗原-抗体复合物时,特定结构或反常细胞表面的识别能力参与激活。

3.透过途径:通过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糖脂或脂肪酸结构与C3分裂产物结合激活。

补体系统的级联反应补体系统的激活会引发一系列级联反应,包括:1.C1激活:C1q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激活C1r和C1s,进而激活C4和C2。

2.C4和C2激活:C4和C2的活化会形成C3转化酶(C3转化酶主要由C4b2a形成)。

补体系统名解

补体系统名解

补体系统名解1. 什么是补体系统?补体系统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系统,在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是由一系列的蛋白质分子组成,这些蛋白质能够与抗原结合并诱导炎症反应和杀伤病原体。

2. 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系统由许多蛋白质组成,其中最重要的蛋白质有C1至C9(C表示补体),还包括补体相关的调节蛋白、受体和控制因子等。

这些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2.1 补体的活化途径补体系统有三个主要的活化途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

经典途径是通过抗体和抗原的结合来激活补体,而替代途径则是通过病原体的表面结构直接激活补体。

凝集素途径与糖蛋白相互作用来激活补体。

2.2 补体的主要功能补体系统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溶解病原体:补体可以直接破坏病原体的细胞膜,导致其溶解。

•引导免疫细胞:补体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引导这些细胞消化和杀伤病原体。

•诱导炎症反应:补体激活后会释放多种化学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吸引免疫细胞到达炎症部位。

•清除废物和免疫复合物:补体能够与废物和免疫复合物结合,促进其被巨噬细胞摄取和降解。

3. 补体系统的疾病与治疗补体系统的异常功能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补体缺陷病是由于补体蛋白产生缺陷或缺乏而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包括大多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此外,补体过度激活也与自身免疫病、炎症性疾病和某些感染病相关。

目前,针对补体系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补体替代治疗:通过给予缺乏的补体蛋白来补充机体的免疫功能。

•补体抑制剂:抑制过度激活的补体系统,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和炎症性疾病。

•补体调节剂:调节补体系统的活性,用于平衡机体的免疫反应。

4. 补体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补体系统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机体的免疫机制、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补体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包括:•补体与疾病关联的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补体系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13.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

13.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

补体二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2)
经典激活途径 激活物质 抗原抗体复合 物 C1、C4、C2、 C3、C5-C9 Ca2+Mg2+ C4b2b、 C4b2b3b 替代激活途径 肽聚糖、酵母多糖、脂糖、 凝聚的IgAIgG4 C3、C5-C9、B因子、D因子
C3a
C5a
C3
C5
C3b
C5b + C6-C9
终末途径
C3
C3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蛋白。
同时因为它本身的活性,具有放大反应
的作用。
1.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质
由C1启动激活的途径 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 效应方式。
激活物与激活条件
主要激活物: 抗原-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触发C1活化的条件为: C1只能与IgM 或某些IgG亚类(IgG1、 IgG2、IgG3)的结合才能活化;
补体激活的调节蛋白
主要以可溶性和膜结合两种形式存在: 可溶性:包括C1抑制物、P因子、I因子、 H因子、C4结合蛋白、S蛋白等; 膜结合:包括促衰变因子、膜辅助蛋白、 同种限制因子和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等。
补体受体(CR)
补体受体可与相应的补体活性片段或调 节蛋白结合,介导补体生物学效应。 包括CR1-CR5、C3aR、C2aR、C4aR、C5aR 等
补体系统
概 述
概念: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正常人 和动物体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 白质。目前已知补体是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 膜结合性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多分子系统, 故称为补体系统 生物学效应:在补体系统激活过程中,可产生 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扩大体液免疫效应, 调节免疫应答。同时,也可介导炎症反应,导 致组织损伤。

免疫学第4章补体系统

免疫学第4章补体系统
C4
C4a + C4b
甘露糖苷
甘露糖苷
MBP
+ MASP
MBP MASP
C4b2b
C3 convertase
C2
C2a + C2b
MASP:MBP-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
MBL Pathway
MASP
MBL
C4b2a is C3 convertase;
it will lead to the generation of C5 convertase
游离或可溶性抗体不能激活补体
IgG分子结合抗原前后的构象变化
结合抗原之前
结合抗原之后
Fc段
CH1
C1q 结合
CH2
位点被屏

IgM CH3区,IgG CH2区
暴露的 C1q结 合位点
C1q和C1rC1s结构
C1的结构
补体攻膜单位
细胞膜表面的C3b5b 与C6、C7、C8依次结合 形成C5b678复和物。该 复和物诱发C9在细胞膜 表面共聚,形成膜表面 的通道结构MACs,造成 胞膜的穿孔损伤。
经典途径 MBL途径 旁路途径
活化的前期阶段
活化的后期阶段
经典途径
Classical pathway
凝集素(MBL)途径
Lectin pathway
替换(旁路)途径
Alternative pathway
补体的溶膜途径 形成溶膜复合体
补体活化途径过程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激活物及激活条件 免疫复合物(抗原-抗体)是经典激活途 径的主要激活物质。 C1仅与IgM的CH3区或IgG1-3的CH2区结 合才能活化; 每一个C1分子必须同时与 两个以上Ig的Fc段(固定相)结合才能被 激活;

医学免疫学—补体系统

医学免疫学—补体系统
• 细胞膜上形成孔道,胞内大分子外漏,胞外水内 流,细胞溶解。
二、MBL激活途径 • (一)激活物: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 (二)激活过程:
• MBL-细菌甘露糖-丝氨酸蛋白酶→MASP→C4、 C2→C4b2b→C4b2b3b→C5b6789。
• 三、旁路激活途径 • (一)激活物: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等 • (二)激活途径: • 1.生理阶段(C3转化酶形成): • 蛋白酶→C3→C3b+B因子→C3bB • D因子→C3bB→C3bBb(C3转化酶),量少,
径;②参与MBL激活途径;③参与旁路激活途径 • 2.补体调节蛋白 • 参与补体激活的调节。 • 3.补体受体 • 存在细胞表面,和相应补体结合产生效应。
• (二)命名 • 用C(complement)命名的:C1~C9 • 用大写字母命名的:B因子,D因子。 • 按功能命名的:C1抑制因子,C3b灭活因子等。 • 片段:C3a、C3b • 有酶活性:上方加一横线(C1、C3bBb)表示。 • 灭活的:符号前面加i(iC3b)表示。
• 三、补体的性质 • 主要由肝细胞、巨噬细胞产生。 • 补体多数是β球蛋白,多为糖蛋白。 • 补体系统约占血清球蛋白的10%,C3含量最多。 • 补体性质不稳定,56℃30min失活,0~10℃条
件下活性只能保持3~4天。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与调节
• 一、经典激活途径 • (一)激活物:Ag-Ab(IgG,IgM)复合物 • (二)激活过程(以RBC和溶血素结合为例) • 1.识别阶段 • Ag-Ab→Ab变构(T→Y)→CH2暴露→C1q首先
受抑制调节。
• 2.活化阶段(C5转化酶形成):
• 脂多糖保护C3b和C3bBb(C3bBbp),C3b量增 多,形成C3bnBb(C5转化酶)。

第五章 补体系统

第五章 补体系统


5、膜辅助蛋白(MCP):可促进I因子 裂解C3b 的作用。 6、I因子:可将C3b 裂解为C3c与C3dg, 从而抑制 C4b2b活性或阻断C4b2b形成。
二、调控旁路途径C3转化酶与C5转化
酶 I因子:可裂解C3b; H因子:可直接作用于C5转化酶或间接辅
助I因子的作用; CR1: 可与C3b牢固结合; MCP:可促进I因子裂解C3b的作用; P因子:可与C3bBb牢固结合而形成稳定 的C3bBbP,从而加强C3bBb裂解C3的作用。

二、补体的命名

1.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和终末成分按其发现先 后依次命名为C1、C2……C9; 2.补体旁路途径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如B因子、D因子、P因子; 3.具有酶活性的补体分子在其上加一横线表 示,如C1、C4b2b ; 4.补体在活化过程中被裂解为若干片段,分 别以该补体成分后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 C3a、C3b、C5a; 5.补体调节蛋白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 物、C4结合蛋白、衰 变加速因子等。
一、补体的生物功能 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效应是在细胞膜上组 装MAC所介导细胞溶解效应;同时,补体 活化过程中产生多种裂解片段,通过与细 胞膜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介导多种生物学 功能。
Hale Waihona Puke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
作用
补体激活后,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攻膜 复合体,使细胞膜表面出现许多小孔, 最终导致靶细胞溶解。 MAC的生物学效应是:溶解红细胞、血小 板和有核细胞;参与宿主抗细菌和抗病 毒防御机制。

三条途径的区别

比较项目 经典途径 替代途径 激活物 抗原-抗体(IgM, 聚合的Ig, IgG1,2,3)复合物 脂多糖等 参与成分 C1~C9 参与离子 Ca2+,Mg2+ C3转化酶 C4b2b C3,C5~C9, BF,PF,DF等 Mg2+ C3bBb

补体系统名词解释

补体系统名词解释

补体系统名词解释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是一组血浆蛋白和细胞表面受体的综合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补体系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酶活化反应,包括级联激活和破坏酶活性,参与炎症反应、免疫细胞杀伤和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免疫反应过程。

补体系统由约30多种蛋白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C1至C9,以及其他一些补体调节蛋白。

补体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也可以在其他细胞中产生。

补体蛋白大都以稳定的非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当遭遇到病原体或其他免疫刺激时,会被激活并发挥作用。

补体系统的激活可以通过三种途径:经典途径、选择性途径和替选途径。

经典途径是由抗体与病原体表面抗原结合引发的,其中的C1酯酶会激活其他补体蛋白。

选择性途径主要是由细菌和病路径衣膜表面的糖蛋白识别所引发的,其中的C3会激活其他补体蛋白。

替选途径则是通过直接识别病原体表面特定结构(如朊烯酸)的补体成分进行激活。

补体系统的激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C3分裂生成的活化片段C3b和C3a。

C3b可以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通过激活C5-C9,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在病原体上形成孔道,破坏了抗原表面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

C3a则是由补体的分解过程中生成的肽,具有促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趋化作用,介导及增强炎症反应。

除了参与病原体清除外,补体系统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免疫细胞结合,调节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功能。

例如,补体系统可以与巨噬细胞结合,提高其吞噬和破坏病原体的能力。

此外,补体系统还可以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免疫细胞,增强其抗原递呈和免疫调节能力。

补体系统的功能异常与多种疾病相关,如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等。

一些遗传性和获得性缺乏补体蛋白的疾病,或导致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均会造成机体免疫平衡紊乱,导致免疫功能异常。

总之,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的酶活化反应和功能分子的激活,参与炎症反应、病原体清除和免疫细胞调节等多种免疫反应过程。

第三章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第三章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二)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又称替代激活途径,其不依赖于抗体,而由微生物或 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在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参与 下,形成C3 转化酶和C5转化酶,启动级联酶促反应 过程。在微生物进化的种系发生上,旁路途径是最早 出现的补体活化途径,是抵御微生物感染的非特异性 防线。
(八) C9分子

C9是形成膜攻击复合体(MAC)的最后一个分子, 为一单 链糖蛋白,分子量79kDa。 C端37kDa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C9b, N端34kDa由亲水性 氨基酸组成称C9a。因此,C9以其羧基部分嵌入细胞膜 的脂质双层中。 而N端则为与C5b~8相结合的功能区。 12~16个C9分子聚合形成的多聚体C9, 可形成内径 10nm、壁厚2nm的中空穿膜孔道嵌入膜内
(三)命名




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q、 r、s)、C2、……C9;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字 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 MBL等; 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 C4结合蛋白、衰变加速因子等; 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面 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等; 活化的补体在其符号上划一横线表示,灭活的 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 iC3b。
1、C1q
C1q为各种补体分子中分子量最大(410kDa)的 球蛋白。其分子结构较特殊和复杂,由6个亚单 位组成,每个亚单位由A、B、C三种不同类型 的肽链所组成。
2、C1r和C1s


C1r和C1s均为单一多肽链分子,又都是丝氨酸 蛋白酶(原)。C1r和C1s多肽链均由接近700个 氨基酸所组成。电镜下观察表明,C1r和C1s的 分子构型极为相似,均呈一端大一端稍小的哑 铃状分子。 目前C1r和C1s的cDNA克隆均已成功,并进行了 全部序列分析。编码C1r的基因定位于人的第 12号染色体短臂,与编码C1s的基因相连。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

疾病治疗策略的制定
通过对补体系统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某些免疫相 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疾病治 疗策略的改进和创新。
药学教育与研究生的培养
加强对补体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培养具备 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药学专业人才,为药学领 域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5 展望与结论
补体系统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深入探索补体系统的分子 机制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未来将更深入地揭示补体系统 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 机制,为药物设计和治疗提供 理论支持。
补体系统与疾病关联的研 究
进一步研究补体系统在不同疾 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助 于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策 略,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 更多可能性。
补体系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补体系统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补体系统在肿瘤免疫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杀伤肿瘤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另一方面也可 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因此,如何利用补体系统的抗肿瘤作用是肿瘤免疫治疗中的重要研究 方向。
补体系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目前,针对补体系统的抗肿瘤免疫治疗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例如,通过抑制补体系统的过度激 活来减轻其对肿瘤细胞的保护作用,或者通过激活补体系统来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等。这些研究为补 体系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基于补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药物设计 和结构优化,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
补体系统与药物代谢和药效的关系
药物代谢
补体系统参与药物的代谢过程,影响药物的吸收、分 布、代谢和排泄。
药效发挥
补体系统在药物发挥药效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影响 药物的疗效和作用强度。

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

参与成分:MBL、MASP、C4、C2、C3 激活物:病原体表面的糖结构
活化过程: 病原微生物感染M和中性粒细胞产生IL-1、 IL-6、TNF 急性期反应肝脏产生MBL等急 性期蛋白MBL与细菌甘露糖残基结合 激活 MASP(MBL associated serineprotease)水 解C4和C2(类似活化的C1q的功能)形成C3转 化酶形成C5转化酶。
Fc段
C1q 结合 位点被屏 障
暴露的 C1q结 合位点
IgM CH3区,IgG CH2区
C1q分子的C端球形结构是与Ig上的补体 结合位点相结合的部位,它的启动可使 C1r构型改变,成为具有活性的C1r并诱 导C1s的活化,成为具有酯酶活性的C1s, 在 Mg++存在下可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 径。
参与成分 : MBL、 MASP、C4、C2和C3 MBL (mannan binding lectin, 甘露糖 结合的凝集素) MASP(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MBL相 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与C1q结 构类似
与 C1s活 性类似 MASP1 激活MASP 直接切割C3 水解C4、C2
活化过程: ① Ag和Ab结合后,Ab发生构象改变,使Fc段的补 体结合部位暴露,C1q与之结合并被激活; ② 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 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5转化酶。
IgG 分 子 结 合 抗 原 前 后 的 构 象 变 化
结合抗原之前 结合抗原之后
CH1 CH2
调节蛋白:
C1-INH、C4bp、
DAF、MCP、
H因子、I因子、 C8bp、CD59
补体固有成分

(完整版)第五章补体系统

(完整版)第五章补体系统

第五章补体系统第一节补体概述补体(complement,C)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其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血浆中补体成分在被激活前无生物学功能.多种微生物成分、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其他外源性或内源性物质可循三条既独立又交叉的途径,通过启动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而激活补体,所形成的活化产物具有调理吞噬、溶解细胞、介导炎症、调节免疫应答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等生物学功能。

补体不仅是机体固有免疫防御的重要部分,也是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主要机制之一,并对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补体缺陷、功能障碍或过度活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血浆及细胞膜补体调节蛋白等蛋白组成。

1.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固有成分是指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构成补体基本组成的蛋白质,包括:①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2、C4;②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properdin,P因子); ③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MBL途径)的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④补体活化的共同组分C3、C5、C6、C7、C8、C9。

2.补体调节蛋白(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指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包括血浆中H因子、I因子、C1INH、C4bp、S蛋白、Sp40/40、羧肽酶N(过敏毒素灭活因子)、H因子样蛋白(FHL)、H 因子相关蛋白(FHR);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衰变加速因子(DAF)、膜辅助蛋白(MCP)、CD59等。

3.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目前已发现CR1、CR2、CR3、CR4、CR5及C3aR、C4aR、C5aR、C1qR、C3eR、H因子受体(HR)等.(二)补体的命名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和终末成分按照其发现先后,依次命名为C1、C2、C3~C9。

7 补体系统

7 补体系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七章补体系统一、名词解释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不耐热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按照生物学功能可分为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补体系统的激活/补体级联反应(complement cascade):在某些激活物质的作用下,各补体成分按一定顺序,以连锁的酶促反应方式依次活化,并表现出各种生物学活性的过程。

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的激活途径。

旁路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开始激活的途径。

MAC:攻膜复合体,是由多个C9分子环抱C5b678形成的管状复合物。

MAC插入细胞膜,使得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中央孔道自由蔓延,细胞不能保持其渗透稳定性,水分的流入和电解质的损失而导致细胞溶解。

细胞溶解(cell lysis):补体活化后产生的MAC可以溶解一些微生物,病毒,红细胞和有核细胞的作用。

免疫粘附:笼罩C3b的颗粒结合到含有补体受体的细胞上的过程。

二、简答题1.补体系统是如何命名的?简述补体的理化性质?(1)补体系统的命名:1)参加经典途径活化的补体固有成份:按其发现的先后命名为C1、C2、C3、C4、C5、C6、C7、C8和C92)参加旁路途径活化的补体固有成份:以因子命名,如B因子、D因子3)补体调节蛋白:按照其功能命名,如C4结合蛋白4)补体受体:以其结合对象来命名,如C1qR、C5aR5)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在成分后加小写字母,如C3a、C3b6)被激活的补体成分:在符号上加横线,如C1,C3bBb7)已失活的补体成分:在其符号前加“i”,如iC3b第1页/共3页朽木易折,金石可镂。

(2)补体的理化性质:1)对热不稳定,56°C、30min即被灭活2)补体成分均为糖蛋白,多数为β球蛋白3)体内多种组织细胞均能合成补体,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4)补体含量稳定,与抗原刺激无关,不受免疫影响5)补体被激活后才干产生效应2.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激活过程和主要特点?(1)激活过程:①识别阶段:C1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并活化成为C1酶②活化阶段:C3转化酶的形成,C5转化酶的形成③攻膜阶段:攻膜复合体(MAC)的形成和发挥作用(2)主要特点:①反应顺序为:C1qrs-C4-C2-C3-C5-C6-C7-C8-C9②产生3个转化酶:C1酶,C3转化酶,C5转化酶③产生3个过敏毒素:C3a,C4a,C5a3.补体旁路激活途径过程和主要特点?(1)激活过程:①C3b与B因子、D因子互相作用,形成C3转化酶②C3转化酶与C3b结合形成C5转化酶③C5转化酶转化C5产生C5b并和C6,C7,C8,C9结合形成MAC溶解细胞(2)主要特点:①C1, C4 和C2不参加,C3、B因子、D因子、P因子参加②在早期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③可识别“自己”和“非己”④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5转化酶
C4b2b3b
C4b2b3b
非特异性免疫 发挥作用居中
C3bBb3b
非特异性免疫 感染早期
抗感染作用 特免效应阶段 感染中晚期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
一、补体自身调控 1、自身衰变调控 2、补体必须结合在固相表面,才能激活补体 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 主要围绕酶及MAC进行调节。 • 主要有调节级联反应、调节补体活性片段功能。 • 按其作用特点分为三类: • *防止或限制补体在液相中自发激活的抑制剂; • *抑制或增强补体对底物正常作用的调节剂; • *保护组织细胞免遭补体破坏作用的抑制剂。
一、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
(一)激活物与激活条件 1、免疫复合物(IC) 触发C1活化的条件: ① C1仅与IgM或IgG1、2、3结合才能活化 ② 每个C1分子须同时与2个以上Ig的Fc段结合。 Ag:多价Ag; Ab:IgM:理论上,单个分子即可激活补体。 IgG1、2、3:至少两个IgG分子以上。 ③游离或可溶性Ab不能激活补体。 2、非免疫物质 某些多聚分子也能激活补体。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一)补体系统固有成分 组分: 经典途径——C1(q、r、s)、C4、C2 MBL途径——MBL、MASP 旁路途径——B因子、D因子 共同末端通路——C3、C5、C6、C7、C8、C9 分布:可溶性,存在于体液中。 功能:参与补体激活的级联反应。
(二)补体调节蛋
组分: 多种成分:备解素、C1抑制物(C1TNH)、 C4结合蛋白(C4bp)、促衰变因子(DAP)、 膜辅因子蛋白(MCP)、 H因子、 I因子、蛋白S(PS)、血清羧肽酶、S蛋白等 分布:可溶性或膜结合性存在。 功能:调节与控制补体系统活化。
(二)调理作用 补体最重要的功能(机体抗全身性细菌/ 真菌感染的主要天然防御机制) 具有调理作用的调理素: C3b及其降解产物、C4b、C5a。 C3b 共价结合 C3b
补体激活 → 产生 → 大量结合在靶细胞————吞噬细胞 大量C3b 或微生物表面 C3bR
C4b C5a
具类似调理作用,但量极少,重要性不大。 尤其在破坏补体和IgM覆盖的病原微生物中更重要。

中间产物结合在激活物质表面,不被灭活,级联得以进 行下去。 • C3bBb大量裂解C3,产生大量C3b,形成C3bBb3b(C5转化 酶)
2、旁路途径的重要特点 (1)识别自己与非己 • *自己细胞表面结合有调节蛋白,自发产生的C3b随 机结合上后可被迅速灭活,并终止级联反应; • *激活物质表面缺乏调节蛋白,因而能激活旁路途径。 (2)补体激活的放大机制 • *不论自发、经典途径或(替代途径)产生的C3b, 均可与B因子结合启动替代途径扩大补体效应。
共价结合 抗原:抗体Fc段——————C3、C4——改变Ig空间构象: 抑制其结合新的抗原表位, 继而抑制新的IC形成;
补体借此插入IC的网络结构,在空间上干扰Fc段相 互作用,从而溶解已沉积的IC。
二、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一) 清除免疫复合物
2、清除循环IC (免疫粘附)
• 抗原:抗体—————活化的C3b、C4b——-红细胞→ 共价结合 CR1 ——→肝、脾 → 巨噬细胞除去IC并降解之
(三)补体受体
组分: C1q-R C3R——CR1、CR2、CR3、CR4、CR5 C3a-R、C5a-R能:介导补体活化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效应。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1、补体固有成分 参与经典途径和共同末端通路——按发现的先 后顺序用C命名 如 C1(q、r、s)、C2、C3、…… C9。 其余成分——用英文大写字母命名 如 B因子、D因子。 2、调节蛋白 用英文大写字母命名:如I因子、H因子等。 以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等。
参与的补体成分 C3: 生理情况下,可以被血清中蛋白酶裂解, 产生C3b。 B因子(C3激活剂前体): 结构和功能均与C2同源。 D因子(C3激活剂前体转化酶): 体液中同时存在活性、无活性形式。 P因子(备解素): 特性同D因子。稳定转化酶, 30℃ 时半衰期从4′→30′。
(三)激活过程 1、激活过程 (1)自发产生C3b,与血清中B因子结合——C3Bb。 (2)结合的B因子对D因子敏感。 (3)P因子稳定C3bBb。 (4)当激活物质出现时,旁路途径即被激活。
(三)引起炎症反应 3、 趋化因子——C5a、C3a、C567: 能吸引炎症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游 走到补体的激活部位;
C5a增强吞噬细胞对血管壁的粘附与渗出;吞噬 功能↑;表面CR1、2 表达↑。
二、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一) 清除免疫复合物(C3、C4、C3b/C4b) • 体内IC持续少生成是正常现象;但中分子IC可以致病; 1、抑制致病性IC形成
(三)引起炎症反应
具有加速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破坏的协同作用。 小肽片段——炎症介质,主要有三种: 1、补体激肽——C2a:
进一步裂解后具有激肽样作用; 引起血管通透性↑,炎症性充血,甚至广泛性水肿,气管 肿胀可致窒息。 2、 过敏毒素——C3a/C4a、C5a: C3a/C4a、—肥大细胞 活化、脱颗粒、 C5a—嗜碱性粒细胞上R 释放血管活性胺—— 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 作用强度:C5a > C3a > C4a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生物学功能包括: • 攻膜复合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 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各种生物学功能。 调理作用: C3b ,C4b, iC3b 引起炎症反应: C3ba,C4a, C5a 清除免疫复合物: 免疫调节作用:
一 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 (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 杀菌及细胞毒作用 • 补体系统激活最终在靶细胞上形成MAC——靶细 胞溶解。 参与的补体成分: C1~C9、B、D、MBL 主要的靶细胞:革兰阴性菌;寄生虫。 免疫效应: 杀菌及细胞毒作用—— 抗菌、抗其他微生物、抗寄生虫 免疫病理:C1~C9缺陷:对奈瑟菌属易感性↑ 溶解宿主细胞: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1. C3↓:抗G-菌能力↓
• •
红细胞是清除循环IC的主要细胞,可以不受损伤;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也具有清除IC的功能。
(二)清除凋亡细胞
• 凋亡细胞(表达自身Ag) C3b、iC3b C1q、
被吞噬细胞清除
三、参与适应性免疫 • 补体还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效应和维持。 (一)补体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 • C3:参与对抗原的网罗、固定,使抗原易于被提呈; • C3d:参与BCR共受体的组成,促进B活化; • 补体调节蛋白CD55、46、59: 介导细胞活化信号,参与T活化。 (二)补体参与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 • 调节细胞增殖分化: C3b—CR1(B):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 C3d、iC3b、C3dg—CR2(B):助B活化。
C1分子结构模式图
C1q : 有 6 个 亚 单 位 N 端 束状平行排列,C端卷 曲成球形头部,放射 状排列酷似一束花蕾 。
C1r 、 C1s : 分 子 构 型 呈 哑 铃 状 , 以 C1s-C1rC1r-C1s顺序缠绕在C1q 头部中间。
经 典 途 径 识 别 阶 段
(二)固有成分及激活顺序
补体系统
complement system
补体系统
学习要求: • 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及组成;三条补体 活化途径的异同;补体的生物学效应。 • 熟悉:三条补体活化途径激活过程。 • 了解:补体系统的命名;补体活化的调控。
第一节 概述
• 补体系统 complement system,C 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 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多 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被称为补体 系统。广泛参与机体抗微生物防御反应以及 免疫调节,也介导免疫损伤,是体内具有重 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3、补体裂解产物 英文小写字母命名:小片段为a,大片段为b。 激活及具有酶活性的用横线表示:如C4b2b。 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名称前加I表示:如iC3b。 4、补体受体 用相应补体成分加R表示,如
C1q-R、 C3R(CR1、CR2、CR3、CR4、CR5)等
补体的理化性质
1、化学特性 化学性质:均为蛋白质(或糖蛋白),多是β球蛋白。 分子量:悬殊。 2、血清含量 总含量: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 %。相对稳定。 各补体含量:悬殊 3、补体活性的稳定性 很不稳定,很多理化因素均可使之灭活。 保存条件:冷冻干燥后长期保存;或保存在—20℃以下。 4、存在形式 C1q 无酶活性,识别抗体上补体结合点; 其余均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
4、 旁路途径医学意义 (1)在感染早期发挥重要抗感染作用。 (2)为无免疫力(无Ab)的个体提供一个 高效能抗感染能力。
(四)共同末端效应
三条途径形成的C5转化酶,均可裂解C5,产生共同末端 效应 形成两类末端产物: 脂质双层上补体激活——C5b~9(MAC) 血清中补体激活——结合S蛋白形成SC5b~7、 SC5b~8、SC5b~9 1、参与的补体成分:C5~C9 2、末端通路激活 :又称膜攻击阶段。 MAC的效应机制 * MAC形成10nm穿膜孔道,—— 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 细胞溶解。 *末端补体成分插入胞膜,—— 致死量钙离子被动向胞 内弥散,导致细胞死亡。
1、参与经典途径的补体固有成分 * 识别单位:C1(C1q、C1r、C1s)、 活化单位:C4、C2、C3 膜攻击单位:C5~C9 * C1复合体(C1qr2s2,借Ca2+连接而成) 2、激活顺序 C1q → C1r → C1s → C4 → C2 → C3 → C5 → C6 → C7 → C8 → C9
激活过程 三个阶段、五个步骤。 1、识别阶段 从C1q识别到C1酯酶形成。 步骤一:C1酯酶形成 2、活化阶段 从激活C4到C5转化酶形成。 步骤二:C3转化酶形成 步骤三:C5转化酶形成 3、膜攻击阶段 从C5裂解到靶细胞溶解。(共同末端效应) 步骤四:C5b67形成 步骤五:膜攻击复合物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