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世界历史》专题复习(俄罗斯历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苏联时期(1922——1991)
下册P7—10、P34—43、P60—63、P84—94
•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①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 家,国防实力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 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 ②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 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片面强调产值和 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严 重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 停滞不前;④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 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主要措施 特 作 点 用
苏联时期(1922——1991)
下册P34—43
•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著名战役:
莫斯科战役)(又称莫斯科保卫战)
• 华盛顿会议 1942年,建立反法西斯联盟(《联合国家
宣言》)
•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打败德国、对德军事占领、消灭法
西斯主义、决定成立联合国)
苏俄时期(1917——1922)
下册P7—10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实施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3)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3、.实施 (1) 时间:1921年开始实施。 显著特点(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内容:农民在向国家交纳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除大型工业企 业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废除生活必需品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大 力发展商品经济。 5、结果::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 前1913年的水平。 6、.意义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 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指明了 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下册P3—4
苏俄时期(1917——1922)
•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下册P3—4
苏俄时期(1917——1922)
• 补充、 1、十月革命的几个特点: ①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革 命的胜利; 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 ③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 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2、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俄国起了什么作用?” 让学生思考,概括归纳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 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而十月革命的爆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 止了战争。 3、十月革命说明什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 必须用暴力革命夺取胜利”这一原理的正确性。 4、1917-1918年俄国存在的几个政权。 A、沙皇专制政权、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工人士兵代表苏 维埃D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政 治 领 域
在报刊上开始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 某些观点,如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 越来越尖锐等;平反冤假错案; 允许揭露斯大林时期社会阴暗面的文学 作品公开发表。
4、.结果和影响 ⑴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 ⑵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 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背
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反 动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 权发动了进攻
国家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 权面临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
目
的
为了集中一切力量战胜敌人, 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探 巩固苏维埃政权 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 化和统一配给制 实行共产主义制 保证苏维埃政权反击内外敌 人的各种力量 实行粮食税和自由贸易中小工业私 有化 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恢复了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 奠定基础
下册P2—5
下册P3—4
苏俄时期(1917——1922)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⑴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 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列宁当选为主席。经过短时期的斗争,苏维埃政权在全俄范围内 建立起来了。 ⑵苏维埃政府的措施: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经济上, 将银行、铁路和大型工业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 颁布《土地法令》,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外交上,同德国、 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注意: ⑶苏维埃政权的巩固:①军事上:加强红军的建设,经过三年 (1918—1920)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 力的进攻,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 级的政权。②在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 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企业实行国有 化;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食品。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协约国集团的主要成员(三国协 约—英国、法国、俄国) • 沙俄统治的结束
1917年3月(俄历二月),俄国爆发了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苏俄时期(1917——1922)
• 起止时间 1917——1922。 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③革命任务———推翻沙皇统治;④结果(革命的形势)——— 两个政权并存。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 个并存的政权;⑤掌权者———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⑥措施: 继续 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2、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 时间:1917年11月 地点:彼得格勒 人物:列宁、斯大林、工人、士兵 经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等 特点: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性质:无产阶级革命 革命任务———推翻临时政府 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 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 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经济领 域 (主 要是 对经 济管 理体 制进 行改 革)
工业方面: 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把一万多家中央直 属企业交给地方管理; 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 长的经营权。 农业方面: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 ; 改组农业拖拉机站; 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 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初中《世界历史》专题复习
俄罗斯历史
上册P117—118
一、沙俄时期
• 起源 16世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 1、时间:1861年2、根本原因或背景 ①根本原因:19世纪中期,农 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②直接原因:农奴暴动频繁,沙 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3、面临社会问题、障碍、阻碍: 俄国面临着农奴制危机 4、主要任务 :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统治 5、领导阶级 :封建统治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6、解决方式途径: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最后废除农奴制 7、性质: 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社会性质发生 变化) 8、经过或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目的:为了维护贵族地主利益。 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 们的生活;②农奴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这块份地。 ※列宁评价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千二净 9、影响:①局限性: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残余;②积极性:有利于资本 主义发展,加快了俄国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 大转折点。
三、苏联时期(1922——1991)
下册P7—10、P34—43、P60—63、P84—94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重点发展重工业,加 快实现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1)1928-----1937年,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2)重点-----发展重工业。 结果-----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 大为加强。 2.农业集体化 (1).目的---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2).方法----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打击富农。 (3).1937年完成。
•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
力发展商品经济,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联盟,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
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苏联扩 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3.苏联成立的基础:自愿、平等。 4、成立目的: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加强团结 力量。
下册P7—10、P34—43、P60—63、P84—94
三、苏联时期(1922——1991)
1、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两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 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沙俄时期
• 知识链接 1、1689年,与中国清政府签署《尼布 楚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 约。 2、 1812年,拿破仑率军远征俄罗斯 失利,元气大伤。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从中国掠夺了 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与美国一起是第 二次鸦片战争的幕后支持者。
沙俄时期
上册P131—132
苏联的改革下册PΒιβλιοθήκη 0—62• 勃列日涅夫改革
接替赫鲁晓夫上台的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 改革,其经济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苏联的综合 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没 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 僵化。
•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先进行经济改革, 没成功,后转到政治方面,主要是由一党制变为 多党制。结果是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 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 新经济政策的启示: ①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坚 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要不断调整 经济发展战略。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 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才能取得经济建设成 功;列宁具有创新精神;不同社会制度的 国家,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
苏俄时期(1917——1922)
下册P7—10
苏联时期(1922——1991)
• 战争结束 欧洲战场,1945年5月8日 亚太战场,1945年9月2日(也是二战结束) • 知识链接 欧洲战场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太平洋战场转折:中途岛战役
四、苏联的改革
下册P60——62
• 赫鲁晓夫改革 1.前提 (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担任苏联 党和国家领导人 2、目的:改革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 3.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 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 施。
三、苏联时期(1922——1991)
下册P7—10、P34—43、P60—63、P84—94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 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 形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 (2).背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 下形成的。 (3)特点: 经济方面特点,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货币关 系,否认市场的作用;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做法, 实现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 政治方面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 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透析1】为了推进改革,1956年苏联共产党召开 “二十大”。赫鲁晓夫在会后召集的内部会议上, 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史 称“秘密报告”。错误地对斯大林进行了全盘否 定。 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根本原因:为苏联的改革扫清道 路。 【透析2】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找到问题 的根源,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补充:【透析3】赫鲁晓夫的改革失败的原因:是改 革不彻底,因为这次改革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 础上小修小补,并没有打破这一陈旧的模式,而 且赫鲁晓夫的改革急躁冒进,缺乏正确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