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换算:1 km = 1000 m ;1 m = 10 dm ;1 dm = 10 cm ;1 cm = 10 mm ;1 mm = 1000 μm ;1 μm = 1000 nm2. 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读: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 时间的单位基本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单位换算:1 h = 60 min ;1 min = 60 s4. 时间的测量测量工具:钟表、停表5. 误差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定义: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运动的快慢1. 速度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

公式:\(v = \frac{s}{t}\)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单位换算:1 m/s = 3.6 km/h2.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3. 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主要包括了物质的构成、运动和力学定律三个方面的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物质的构成
物质是构成宇宙和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的基本要素。

它由原子构成,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的核子中,电子则绕着核子运动,在原子的空间中形成一个电子云。

二、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

运动产生的物理现象有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

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而加速度则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

运动的运动状态由匀速运动和非匀速运动两种类型。

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是恒定的,速度不变;而非匀速运动则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和速度都是变化的。

三、力学定律
力学定律是物质运动中最基本的原理。

牛顿三定律是最基本的定律,它分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其中,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指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不受到外力的干扰,则会保持不变。

牛顿第二定律说明力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而牛顿第三定律则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存在和相互作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本质、变化与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虽然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不可谓不重要,但不少人都感觉物理学很难理解。

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物质的构成、运动规律和力学定律,就能够很好地理解物理学的种种知识,也能很好地应用物理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知识点是知识、理论、道理、思想等的相对独立的最小单元。

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都是需要整理的,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认识刻度尺:要做到“三看”:(1)看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

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清晰划线量起。

(2)看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

原则上测长度要求一次测量,如果测量范围小于实际长度,势必要移动刻度尺测量若干次,这样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3)看刻度尺的分度值。

分度值反映了刻度尺的准确程度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量程和分度值应从实际测量的要求出发进行选择。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使用方法:(1)会“选”,指刻度尺的选择,不同的刻度尺其精确程度不同,也就是分度值不同。

测量对象不同,所需的精确程度也不同。

例如:在安装门窗玻璃时进行的测量准确程度要求较高,要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而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时,准确程度要求不高,长度较大,选用分度值是lcm且量程较大的卷尺较合适。

(2)会“放”。

如图所示.尺要沿着所测的物体,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所谓沿着,一是指放正不歪斜;二是指要尽可能地贴近被测长度。

零刻线磨损的应以其他某一刻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点”前的数字:(3)会“看”。

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

(4)会“读”。

精确的测量需要估渎,指在读数时,除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字(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计值)。

如25.38cm中, 25.3cm是准确值,0.08cm是估计值,虽然估读的并不准确,但它对我们还是有用的,它表示该物体的长度在 25.3~25.4cm 之间而更接近于25.4cm。

(5)会“记”。

记录测量结果时,除了正确无误地记下所读出的数字外,还要标明单位,只写了数字未标明单位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3、选用合适刻度尺和正确记录数据的方法:长度测量的精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的。

八年级上册物理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一单元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一单元知识点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2、声间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6、声间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第二章光现象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5、光线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理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8、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13、平面镜的应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折射中光速必定改变,而反射中光速不变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理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4、透镜及分类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分类:凸透镜:边缘薄, 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 中央薄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6、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7、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 u ) 成像大小虚实像物位置像距( v ) 应用u > 2f 缩小实像透镜两侧 f <; v u 放大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 物远像变大;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第四章物态变化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20—100℃ 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30 —50℃ 1℃同上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7、汽化与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升华┌—————————┐│熔化汽化固体——→液体——→气体 (吸热)-- -- -- -- -- -- -- -- -- -- --气体——→液体——→固体 (吸热)│液化凝固│└—————————┘凝华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方法步骤1.模型归类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

第一单元《机械运动》单元复习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第一单元《机械运动》单元复习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解:(1)汽车的速度v=60km/h,t=0.4h,则从小明家到旅游景点的路程为: s=vt=60km/h×0.4h=24km
(2)返回时的时间为t1=30min=0.5h,小明一家从景点回家的平均速度: v1=s/t1=24km/0.5h=48km/h
答:(1)从小明家到旅游景点的路程24km; (2)小明一家从景点回家的平均速度48km/h。
再由速度公式,得汽车通过该特大桥主桥大约需要的时间为
t s 1.8km 1.8102 h 64.8s v 100km / h
答:汽车以设计时速通过该特大桥主桥,大约需要64.8秒。
二、专题突破
典例11、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汽车以60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4 h才到达旅 游景点.傍晚,他们沿原路返回,从景点到家用了30 min.求: (1)从小明家到旅游景点的路程; (2)小明一家从景点回家的平均速度.
行驶的平均速度
v1
s1 t1
306km 1.5h
204 km
h
(2)小明观察到车厢上显示的速度是300km/h,通过隧道用了整整3分钟,则该隧道的
长: s vt 300 km h 3 h 15km 1500m
60
二、专题突破
(五)利用图像分析运动情况 运动图象也是一种科学表达“语言”,图象能把抽象的物理问题形象 地表示出来,有直观、简明的优点,为解决物理问题提供思考的依据。 在物理学中,常用路程(s)-时间(t)图象和速度(v)一时间(t)图象来描 述物体的运动情况。(1)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象,它是一 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时间(t)图象,应知 道图线是否为直线反映了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图线的倾名斜程度反映 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图线越陡,说明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即运动 得越快。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章机械运动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的⼯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m),常⽤的单位有千⽶(Km),分⽶(dm)厘⽶(cm),毫⽶(mm)微⽶(um)纳⽶(nm)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单位变⼤单位⽤乘,⼤单位换⼩单位⽤除3、正确使⽤刻度尺(1)使⽤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使⽤时要注意①尺⼦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取另⼀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要垂直放置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垂直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1)只写数字⽽⽆单位的记录⽆意义(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位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的减⼩误差的基本⽅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法也可以减⼩误差6、特殊⽅法测量(1)累积法如测细⾦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3)代替法运动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都是相对于另⼀个物体(参照物)⽽⾔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静⽌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3、相对静⽌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1)速度是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公式:v= S t (4)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m/s 常⽤单位:km/h 1m/s = 3.6 km/h6、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的时间之⽐,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7、测平均速度原理:v = s / t 测理⼯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知识清单-背诵版3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知识清单-背诵版33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归纳总结第一单元机械运动01一、【长度单位与单位换算】1.长度单位(1)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单位换算(1)1km=103m=106mm=109μm=1012nm。

(2)1m=10dm=100cm。

二、【时间单位与单位换算】1.时间单位(1)国际单位是秒,符号s。

(2)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2.单位换算1h=60min,1min=60s,1h=3600s。

三、【速度单位与单位换算】1.速度单位(1)国际单位是米每秒,符号m/s。

(2)常用单位有:千米每小时(km/h)。

2.单位换算1m/s=3.6km/h。

02一、【机械运动】1.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描述物体运动时,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二、【运动快慢】2.速度:物理学上,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匀速直线运动: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变的运动。

4.平均速度: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这段路程上(或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03一、【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测量工具:皮尺、刻度尺、三角板、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时间测量工具:钟表、手表、停表等。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4.使用停表测量时间二、【运动的描述】三、【运动的快慢】2.运动图像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变化图像叫速度时间图像(v-t水平直线(平行于横轴),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是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运动),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减速4.平均速度测量第二单元声现象(教师版)01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只有正在发声的物体才能叫声源。

一个能够发声但没有发声的物体不能称为声源。

2.声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八年级上册物理每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每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长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km = 1000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刻度尺的量程;刻度尺的分度值(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时,物体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若零刻度线磨损,则与某一整刻度线)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且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时间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 = 60min,1min = 60s。

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停表等。

2.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公式为v = (s)/(t),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1m/s = 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不随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公式为v=(s)/(t)(这里的s是总路程,t是总时间)。

第二章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前言二、力的基本概念1.力的定义2.力的单位3.力的作用三、力的测量1.测力计的原理2.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四、力的分类1.接触力和非接触力2.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五、力的作用效果1.物体的形变2.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六、牛顿三定律1.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第二定律(运动定律)3.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七、练习与思考正文:一、前言在八年级上册物理中,力的相关知识是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后续的物理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篇文章将对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力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二、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形状。

三、力的测量测力计的原理: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伸缩变形来测量力的工具。

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首先,要认清量程和分度值;其次,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最后,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一致。

四、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重力、磁力等。

平衡力和非平衡力:平衡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相互抵消,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力;非平衡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不能相互抵消,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力。

五、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形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形状。

六、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对于任何物体,它对其他物体施加力的作用,一定受到等大反向的力的作用。

七、练习与思考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熟练运用牛顿三定律,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2023年人教版部编新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目录

2023年人教版部编新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目录

2023年人教版部编新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目录第一单元:力及其作用1.1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1.2 力的合成与分解1.3 物体的平衡条件1.4 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第二单元:机械运动2.1 机械运动的描述2.2 物体直线运动的速度2.3 车速和时速、船速和水速2.4 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2.5 物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和公式第三单元:力的大小和方向3.1 重力3.2 弹力3.3 内力和外力3.4 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第四单元:密度与压力4.1 密度的概念和计算4.2 测量密度的方法4.3 气体的压强和压强的计算4.4 液体压力的大小和方向第五单元:浮力与浮力平衡5.1 浮力的概念和性质5.2 浮力平衡条件5.3 潜水和上浮现象的原理5.4 浮力的应用第六单元:能量与机械能守恒6.1 能量的转化6.2 机械能守恒定律6.3 功和功率6.4 功率的计算和能量的单位第七单元:简单机械7.1 力的单位和工作的计算7.2 杠杆的原理和分类7.3 手摇钻的原理和应用7.4 做功和机械效率第八单元:热与温度8.1 热现象和温度8.2 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8.3 温度计8.4 热机械能和内能第九单元:热传导9.1 热传导现象的条件9.2 导体和绝缘体9.3 热传导的实验9.4 热传导的应用和节能措施第十单元:热膨胀与热收缩10.1 热膨胀的原因和分类10.2 定义和计算10.3 测量和应用10.4 热膨胀的应用和节能措施第十一单元:光的传播11.1 光的传播与阻挡11.2 光的传播速度11.3 光的反射现象11.4 镜面反射规律和应用第十二单元:光的折射12.1 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传播方向12.2 斯涅尔定律和折射率12.3 全反射和光的反射12.4 透镜和其应用第十三单元:电学基本概念13.1 电学和静电13.2 电荷和电场13.3 静电力和静电场13.4 电场强度和电荷分布第十四单元:导电和绝缘14.1 导体和绝缘体14.2 金属导体和电阻14.3 导体中的电流和导线第十五单元:电路和电流15.1 电流和电流计15.2 串联与并联电路15.3 电流的分布和衡量15.4 电流强度和电荷第十六单元:电阻和电阻率16.1 电阻和电阻计16.2 变阻器和电阻的变化16.3 电阻系列和并联16.4 电阻率和电阻模型第十七单元: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17.1 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17.2 电功和电功率17.3 电功率和负载的工作情况17.4 电灯泡和电路输出第十八单元:虚拟电流和安培定理18.1 虚拟电流和安培定理18.2 安培表和戴维南定理18.3 安培表和虚拟电流18.4 安培表和电流的测量第十九单元:磁学基础19.1 磁学和磁力19.2 人工磁铁和自然磁铁19.3 磁学和磁性物质19.4 磁场和磁力线第二十单元:电磁感应20.1 电磁感应的现象20.2 洛伦兹力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0.3 导体的运动和磁感应现象20.4 磁感应强度和感应电动势第二十一单元:发电原理21.1 电磁感应的应用21.2 动生电动势和静生电动势21.3 发电机和电磁感应21.4 发电机和电磁场第二十二单元:变压器和电力输送22.1 电力输送的需要22.2 变压器原理和结构22.3 变压器和功率传输22.4 变压器和电流变化第二十三单元:能源和可持续发展23.1 能源和材料的开发利用23.2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特点23.3 能源的分类和再生能源23.4 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概念和运动状态- 运动的定义:是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

- 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是两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运动的描述和描述语言- 运动的描述:路径和速度描述法、图形描述法和公式描述法。

- 描述语言:你方向我位置、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第二单元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之一,是一个矢量量。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这种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和物体所受加速度的乘积,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

力的作用- 质量、重力、表面间的力、杠杆原理等。

第三单元机械能及其转化势能和动能- 势能: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外力场或内部结构的变化。

- 动能:物体的运动状态决定。

机械能转化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一个物体在重力场中沿任意路径运动,所受的重力做功之和等于物体的势能变化和动能变化之和。

机械能守恒定律:一个物体在重力场中沿任意路径运动,所受的重力做功之和等于物体的势能变化和动能变化之和。

第四单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 声波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机械波,是一种能在介质中传播的长波。

- 发声体:能够产生声音的物体- 声源:发声体激起空气振动时,周围介质就会向四周形成一圈圈的空气压缩疏波,这个范围就是一个声源。

声音的传播- 声传播必须有介质。

- 声源、介质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空气传声、固体传声、液体传声。

第五单元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 光线和法线的关系: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当入射角为90°时,光线垂直于平面,反射角也为90°。

- 镜面反射的特点:光照在物体表面以后,总是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反射,反射出的光线有明显的方向性,是平行的。

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光线通过两种密度不同的介质分界面时,经折射后所遵守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之比常远小于1,也就是说在由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的折射中,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0
累积法
2、如何测量硬币直径
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平移法
3、如何测地图上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度
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替代法
4、如何量操场跑道的长度
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该金属片的长度是 cm。
2cm
4mm
估计值:分度值的下一位
准确值
该木块的长度是
哪个使用方法正确?
练 习
几位同学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物理书的长和宽,得到的数据如下:
小聪
小明
小华
小思
长(cm)
26.05
26.06
26.04
26.05
宽(cm)
18.43
18.42
18.45
18.41
平均值(cm)
其它测量方法:
1、如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分度值不够小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在有多个变量影响探究结果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时,每次只让某一个变量改变数值,保持其它的变量值不变,以便确定这个变量对探究结果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教学资料整理
仅供参考,
轮转法
长度=轮子周长×轮子转动的圈数
1min=60s
1h=60mi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光年=9.46 × 1015m
注意:光年是长度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s
2、时间单位的换算
时间测量
小盘: 大盘: 时间: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1章《机械运动》复习与提高答案详解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1章《机械运动》复习与提高答案详解

⑩ 某同学家住在21楼。乘坐电梯回家时,他用手表测出:电梯从1楼一直运行到5楼用时8s;在5楼时有人出电梯, 电梯停了10s;接着电梯一直运行到21楼,又用时30s。已知每层楼的高度为3m,则电梯从1楼到5楼、从1楼到 21楼运行的平均速度分别是多少?
⑦ 某老师从家步行去学校,用时25min.他手机上的运动应用程序记录的数据如图所示.他的步幅(一步的距离)约为 多少米?他步行的速度是多少?
⑧ 如图是高速公路上的区间测速提示牌。其中“100”的含义是什么?在遵守交通规 则的前提下,汽车通过该区间的时间不能少于多少分钟?
⑨ 某同学自制了一个每秒滴下2滴水的“滴水计时器”他把滴水计时器固定在玩具车上,并把玩具车放置在水平木 板上,用来测量玩具车运动的速度,如图1-4甲所示。释放玩具车后,水滴在木板上的位置如图1-4乙所示。如果 他要测量玩具车在A、D间的速度,他还需要知道什么物理量?玩具车在A、D间的速度是多少?
③ 篮球场的规格一般为28 mx15 m,边界线的宽度为5cm。要想知道自己学校篮球场的实际尺寸和 边界线的宽度是否符合标准,你应该从50m长的卷尺(分度值为1cm)、1m长的直尺(分度值为1mm) 以及三角尺中分别选择哪一个测量工具?说说你的理由。
解:要想测量学校篮球场的实际尺寸,精确到厘米即可,并且测量 工具的测量范围要尽量大一些,所以选用50m长的卷尺(分度值为 1cm).要想测量边界线的宽度,应精确到毫米,所以选用三角尺。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1章《机械运动》
复习与提高·答案详解 (PPT讲解版)
① 如何用刻度尺比较准确地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和一根铜丝的 直径?请写出你的方法。
解:一张纸厚度的测量方法;用刻度尺先测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 除以100。 铜丝直径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测出多匝紧密排绕的铜丝线圈的长 度,除以匝数,就是铜丝的直径。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全面总结一、位移、速度、加速度1. 位移: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有正负之分。

与路径无关,只与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

2.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有正负之分,也可以用向量来描述。

常用的速度单位有米/秒,千米/小时等。

3. 加速度: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物理量的单位是米/秒²。

常用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即9.8米/秒²。

二、匀速直线运动、非匀速直线运动1. 匀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相等,速度不变。

常见的有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等。

2. 非匀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不同,速度也不同。

常见的有抛体运动、圆周运动等。

三、距离、时间、速度的计算关系1. 距离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S=V×t。

其中,S表示路程,V 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2. 时间和速度与路程的关系:V=S/t。

其中,S表示路程,V 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3. 时间和路程与速度的关系:t=S/V。

其中,S表示路程,V 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四、加速度、时间、速度、位移的计算关系1. 速度和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V0+at。

其中,V表示末速度,V0表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

2. 距离、初速度、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S=V0t+1/2at²。

其中,S表示路程,V0表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

3. 末速度、初速度、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V²=V0²+2aS。

其中,V表示末速度,V0表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S表示路程。

4. 末速度和位移、初速度、加速度的关系:V²-V0²=2aS。

其中,V表示末速度,V0表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S表示路程。

五、力和牛顿定律1.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产生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牛顿第一定律:质点在静止状态下会保持静止,质点在匀速直线运动时会保持其速度和方向不变。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本文档总结了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各个单元的知识点概述。

第一单元:力和压力
- 力的概念和特点
- 力的单位和测量
- 力的合成与分解
-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二单元:机械效应和杠杆
- 机械效应的概念和分类
- 杠杆的定义和结构
- 杠杆的运动特点和计算方法
- 杠杆的应用和例题分析
第三单元:浮力和密度
- 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 物体浮沉的条件和判别方法
- 密度的计算和性质
- 密度的应用和测量方法
第四单元: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 速度与时间图像的分析
- 位移与时间图像的分析
第五单元: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 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和计算方法- 牛顿第三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各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六单元:力的合成与分解
-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原理
- 多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 平衡力和力的平衡条件
-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场景
第七单元:简单机械原理
- 斜面的概念和分类
- 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 机械优势和机械效率的计算
- 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第八单元:热传递和温度计
- 热传递的方式和规律
-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
- 温度计的原理和种类
-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误差计算
以上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程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1、汽化:①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吸热)②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八年级上物理书知识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八年级上物理书知识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八年级上物理书知识点
第一单元运动
- 运动的概念及特征
- 速度与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
-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 抛体运动的特点和计算
-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第二单元力和压力
- 力的概念和单位
- 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 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
- 杠杆原理和浮力的概念
第三单元密度和压强
- 密度的概念和计算
- 浮力和物体的浮沉
-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
- 脉搏计算和心脏的作用- 气压和大气压强的概念
第四单元热学
- 热量的概念和单位
- 导热和导电的区别
- 直热和不直热的传递方式- 物体的热胀冷缩
- 相变现象和相变过程
第五单元声音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特性和声音的音调- 声音是如何扩散的
- 如何保护听力健康
- 噪声污染的危害和预防
第六单元光学
- 光的传播和直线传播
- 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 光的成像和透镜的原理
- 镜子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 光的色散和波长的概念
第八单元电学
- 电荷和电流的概念
- 电阻和电阻的计算
- 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点- 静电场和电场强度
- 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感应规律第十单元科学与技术
-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 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
- 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应用
- 技术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
- 运用科学与技术解决问题
以上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整理,详细内容请参考教材。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2)其他常用长度单位和符号: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kmdmcmmumnm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3.标尺的使用方法:(1)能够放置:左侧标尺线与物体边缘对齐,标尺平行且靠近被测物体(2)能够读取:视线应垂直于标尺表面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3)会议记录:记录测量结果时,记下数字和单位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钟,分钟,小时,H5。

换算关系:1min=60s1h=60min=3600s6。

测量工具:秒表。

秒表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练习:①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2km=___________;m=___;m=____;cm=_____;6分40秒② 以下对象的长度填写适当的单位:(1)中学生身高1700;(2)墨水瓶的高度为0.65_2;;(3)一张课桌的高度是0.82;(4)这本物理教科书的宽度是1.85英寸。

③ 在图1中,停止时间为____________s。

图2中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mm,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cm.五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然后看:选择哪个物体作为参考;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各个单元单词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各个单元单词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各个单元单词表第一单元:物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 物理学(wù lǐ xué)- the study of physics2. 自然界(zì rán jiè)- the natural world3. 实物(shí wù)- physical object4. 研究(yán jiū)- study, research5. 发展(fā zhǎn)- development6. 科学(kē xué)- science第二单元:物理量1. 物理量(wù lǐ liàng)- physical quantity2. 表示(biǎo shì)- represent, indicate3. 方法(fāng fǎ)- method, way4. 单位(dān wèi)- unit5. 国际标准(guó jì biāo zhǔn)- international standard6. 量纲(liàng gāng)- dimension第三单元:运动的描述1. 运动(yùn dòng)- motion2. 位置(wèi zhi)- position3. 方向(fāng xiàng)- direction4. 速度(sù dù)- speed5. 加速度(jiā sù dù)- acceleration6. 时间(shí jiān)- time第四单元:力的作用1. 力(lì)- force2. 物体(wù ti)- object3. 施加(shī jiā)- apply4. 形状(xíng zhuàng)- shape5. 相互作用(xiāng hù zuò yòng)- interaction6. 弹性(tán xìng)- elasticity第五单元:能量与功1. 能量(néng liàng)- energy2. 转化(zhuǎn huà)- convert, transform3. 功(gōng)- work4. 功率(gōng lǜ)- power5. 机械(jī xiè)- mechanical6. 摩擦(mó cā)- friction第六单元:压力与压强1. 压力(yā lì)- pressure2. 介质(jiè zhì)- medium3. 液压(yè yā)- hydraulic4. 气压(qì yā)- air pressure5. 表面(biǎo miàn)- surface6. 单位面积(dān wèi miàn jī)- unit area第七单元:浮力与密度1. 浮力(fú lì)- buoyancy2. 密度(mì dù)- density3. 浮力定律(fú lì dìng lǜ)- Archimedes' principle4. 海水(hǎi shuǐ)- seawater5. (róng qì)- container6. 水平(shuǐ píng)- horizontal第八单元:电学基础知识1. 电学(diàn xué)- electricity2. 电流(diàn liú)- electric current3. 电压(diàn yā)- voltage4. 电阻(diàn zhǔ)- resistance5. 电力(diàn lì)- electric power6. 电源(diàn yuán)- power source第九单元:电能的利用1. 电能(diàn néng)- electrical energy2. 发电(fā diàn)- electricity generation3. 输电(shū diàn)- power transmission4. 变压器(biàn yā qì)- transformer5. 光能(guāng néng)- solar energy6. 风能(fēng néng)- wind energy第十单元:光学基础知识1. 光学(guāng xué)- optics2. 光线(guāng xiàn)- light ray3. 反射(fǎn shè)- reflection4. 折射(zhé shè)- refraction5. 棱镜(léng jìn)- prism6. 透镜(tòu jìng)- len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30 分)
1. 下列物体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从楼上落下的物体 B 沿跑道滑行的飞机 C
2. 关于速度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B C 物体运动的时间相同,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3•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而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

以下刻度尺,你认为不能使用的是
A.
零刻线一端已磨损的尺 B.
C.分度值不是毫米的尺
D.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比被测长度短的尺 刻度不均匀的尺
() B.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5. 天文学上光年是
6. 歌词“月亮走,我也走”,其中 “月亮
走”和“我也走”
的参照物依次是 ()
A.月亮、我
B.
我、月亮 C.天上的云、路边的景物 D.
路边的景物、天上的云
7.
在超市,一位乘客坐着电梯上升过程时 ,看到另一个电梯正在
向下运动。

那么,你认为另一个电 梯对于地面的运动
()
A.—定是上升
B.—定是下降
C.
—定是静止
D.
无法确定 8•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 ,通过的距离之比为 3:2,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2:1,则它们的速度之
比为


A.3:4
B.3:1
C.4:3
D.5:3
9. 一辆小车沿山坡滑下,在第1s 内小车通过了 2m,在第2s 内小车通过了 4m,第3s 内小车通过了 6m,……则有小车做 ( ) A.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2m/s B. 变速直线运动,但每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2m/s
C. 变速运动,在前2s 内的平均速度是 3m/s
D.变速运动,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4m/s 二、 填空题(18分)
10. 人们常把集成电路称为微电子器件,这个“微”字不只是“微小”的意思,在物理学中,微电 子器件是指芯片中的线宽在 1卩m 左右。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线宽已降到 0.13卩数年后,有可能 降至U 0.05m,合 m. 。

13.4m/s= k m/h ,720 km/h= m/s. _______________ 11. 进行百米赛跑时,观众认定跑在前面的人跑得快 ,他采用的是“相同 ____________ 比 ______ ”方法; 而裁判员则认定,到达终点计时少的人运动得快,他采用的是“相同 ____________ 比 _______ ”的方法。

物理 学中比较运动的快慢是采用第 —种方法.
12. 当你坐在正向南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上时 ,发现外边的树木向 _____ 运动,这是以 _______ 为参 照物.若你的车外正下着竖直下落的大雨 ,你将看到雨水向 _______ 落。

13. 两车同时向东行驶,甲车的速度为 54 km/h,乙车的速度为 12m/s.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运动,经过1min 两车相距 m.
14. 某同学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同一位置先后拍摄下两张照片 (如下图),由此可判断出两车的运 动状态:小车 , 大客车 ___________________ 。

三、 计算题:(每题12分,共24分) 15. 下表是大英火车站的火车时刻表 ,仔细阅读,计算回答:
C.运动速度的大小不变的物体一定作匀速直线运动
D. 以上的说法都不对 []
进站的火车D 随输送带运动的纸箱
[]
物体运动的路程越短,速度越大 D
物体运动得越快,速度越大
A.速度单位
B. 长度单位
C.时间单位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1
(2)达成(达县成都)线全程总长394.6km. 5642 次列车和5633 次列车运行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3)估计5642 次列车和5633 次列车在什么时刻,离成都多远处相遇?
实验与探究(每题7 分,共28 分)
1. 请你估计一下,你所用的圆珠笔笔芯的直径大约是多少。

如果让你实际测量一下这枝笔芯的直径,需要
什么器材?写出你的测量方法。

2.公元前300 多年前, 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认为“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比轻的落得快!2000 多年来,人们对亚里斯多德的话都深信不疑。

16 世纪末伽利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少的人讽刺嘲笑伽利略的无知与轻狂,伽利略便下决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的实验。

伽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着一个
10 磅铁球,一手拿着一个1 磅的铁球,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地。

实验的结果让原
来迷信亚里斯多德的人目瞪口呆!
(1)阅读后,你认为最深的一点体会是什么?
(2)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去作?
(3)两个同学在探究“速度的变化”时分别让一只木球和一只羽毛球同时从三楼某处自由下落,结果是木球先落地。

谁的平均速度大?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