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谢谢观赏!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模式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从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研究中认识苏联模式是怎样从成功走向失败中国是怎样从学习苏联模式到突破苏联模式而形成自己的模式实现纵向突破和横向超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
第二组 组员:张宇刚、陈晓宁、林薇、 王彦容、王昕彤、陈达瑞
一、多样性:国情与实践的差异(不同之处) ※1、政治 ※2、经济 ※3、文化 ※4、外交 ※5、党的建设
二、统一性:科学社会主义(相同之处)
1、政治
苏联 政党制度:一党独裁 国体: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割裂民主和专政, 强调专政,忽视民主 党和国家关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权力结构:权力高度集中在各级党委书记手里
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中国 国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断扩大民主范畴, 避免无产阶级专政的滥用 党和国家关系:党政分开 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我国最高权力机 关
2、经济
第一,经济体制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排斥市场,完全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
的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体制。
第二,对外经济政策的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具有封闭性与僵化性。
2、经济
第三,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不同。
2、思想教育 中国既要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调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教育,忽视个人利益,混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界限,坚持
批判个人主义。
3、文化
3、学术领域 中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权力干预学 术。 苏联以权力干预学术,扼杀学术自由。 4、文化战略 中国文化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年 代所创造的主流文化为主体,纵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精华,横向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苏联通过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了大批工农知识分 子,在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苏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 社会的统治思想,但对其他文化和社会思潮多持否定态度,缺少文
化宽容和文化自由。
2、思想教育 中国既要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又要关
心和照顾个人利益。
苏联强调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教育,忽视个人利益,混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界限,坚持
二、统一性:科学社会主义(相同之处)
第一,两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二,两者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方面是相同的。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都坚持无产阶级
专政。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都坚持生产资料公有 制、实行按劳分配。
总结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模式,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从中国模式 和苏联模式的比较研究中,认识苏联模式是怎样从成功走向失败, 中国是怎样从学习苏联模式到突破苏联模式而形成自己的模式, 实现纵向突破和横向超越。 中国模式取得巨大成功,但并不十全十美,需要在深化改革中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突破,前 者与后者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 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 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 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正确 认识、科学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就要把它放在世界历史进程 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要用唯物史观来科学评价,要 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
第二组 组员:张宇刚、陈晓宁、林薇、 王彦容、王昕彤、陈达瑞
一、多样性:国情与实践的差异(不同之处) ※1、政治 ※2、经济 ※3、文化 ※4、外交 ※5、党的建设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异同新中国前夕,国家领导人就已经在研究中国将来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抗战胜利的我们已经向前迈进了一步,所以今后的要走的道路就更加至关重要。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那一刻我们抬起了头,挺起了胸,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二战以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空前鼎盛深入人心,同时,在苏联的帮助下,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其中也包括中国。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解放以前,我国借鉴苏联模式,从实践发展中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模式虽然很好,但是有很多不适合我们的地方。

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形成于苏联模式不同的制度,我们将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苏联模式进行分析对比,来体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苏联的社会主义初期实行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苏联必然会走向一个极端,即使每一任国家领导人都进行不同程度的经济政治改革,都没有挽救回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其原因是多面。

第一,列宁时期,苏俄退出世界大战,放弃战时共产,实行新经济政策,但是,经济上改对了,政治上却是失败,高度的共产主义蓝图使苏联与欧洲“左翼”分道扬镳,而且长期无法解决的民族内部问题只能通过暴力解决,注定苏联的集权道路会被瓦解。

第二,采取高度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统一的模式,极大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和发展,忽视客观规律,极权与个人崇拜虽然令苏俄走过了二战,但令共产主义与世界主流越走越远。

第三,后苏联时期,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流弊,全面否定斯大林,社会秩序虽然一定程度地稳定了,然而面临苏联的道路问题与权力流向问题日益严重。

第四,军备竞赛,政治夺权都导致苏联人心日失。

长期流弊日积月累,苏联自由化呼声高涨。

第五,末代总统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开了极权却最终导致苏联的灭亡。

这些挫折都注定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苏联一起走到尽头。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之比较----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展望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之比较----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展望

中苏社会主义道路改革比较1459020 艾子夜摘要:中国与苏联作为20世纪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将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在上个世纪中后期两个国家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最终却是"同途殊归"----苏联走向解体,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却生机勃勃,方兴未艾.关键字:改革对比中国苏联异同经验与教训引言:比较中苏社会主义改革历程, 分析两者的异同,探寻其中的深层原因,进而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继续推进具有非常意义.(一)苏联改革的历程1、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斯大林病逝,赫鲁晓夫经过斗争取得并巩固了在苏联的领导地位。

为了在国际上加强与美国的竞争,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国内各项政策,对原来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平反冤假错案,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二,改革党的领导和组织体制;第三,改革干部制度,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第四,关注农业的改革和发展;第五,进行了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适应了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触及了传统体制的弊端,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但总体上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分集中的模式,执政后期,改革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某些做法简单轻率,注定了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只能是一次不成功的试验。

2、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第一,推行新经济体制,主要内容为恢复部门管理,减少给企业的经济指标,提高经济杠杆在管理中的作用,对企业和职工进行物质刺激,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第二,在农业方面制定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提高的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等。

第三,在干部体制方面,采取措施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实现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第四,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良。

加强的集中领导,确立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扩大党内外民主等;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对促进苏联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有一定成效。

社会主义探索之路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研究

社会主义探索之路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研究

社会主义探索之路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研究社会主义探索之路: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研究社会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在20世纪,苏联和中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社会主义国家,他们分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文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不同方面,探讨两个国家的共同点和差异。

一、经济模式比较1. 集体所有制和国有制度苏联强调集体所有制,通过国家统一管理和分配资源。

国家掌握经济领域的主导权,以五年计划为指导,实行计划经济管理。

而中国则更加注重国有制度,国家通过直接或间接掌握大部分生产要素,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此外,中国逐渐开放经济,引入了市场机制。

2. 农业合作化和农村改革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通过合并小农户的土地,建立大规模的农业合作社。

农民失去了土地的私有权,农民实际上成为国家的雇员。

而中国则采取了不同的道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农村改革,鼓励农民发展家庭经济,在保留集体经济基础上,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增收。

二、政治模式比较1. 党的领导和国家体制苏联实行了一个单一政党制度,由共产党领导一切,政府机构和军队受党的指导。

而中国则采取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扮演着领导核心的角色,同时允许其他政党存在,并参与国家的政治决策。

2. 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苏联在政治和经济决策上集中了大部分权力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作用被相对削弱。

而中国则注重中央与地方的合作与协调,实行了分权制度,鼓励地方政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改革和创新。

三、社会模式比较1. 文化和教育苏联政府致力于推行共产主义思想,强调全民义务教育和普及文化的重要性。

但是在苏联时期,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较少,引发了创新力不足的问题。

中国也高度重视教育和文化建设,通过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2. 社会保障和福利苏联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广,提供免费医疗、教育和住房等福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区别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相对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的突破和发展,并走出了属于中国的特有的发展道路。

前者与后者相比较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

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

正确认识、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区别,就要把它们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分析,要用唯物史观来进行科学评价。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辩证区别一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区别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科学评价,是一个重大而又疑难的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

有的在斯大林在世时,神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的在斯大林去世后,完全否定其所有的历史贡献和作用。

然而,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评价,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

我国与苏联改革异同之比较研究

我国与苏联改革异同之比较研究

我国与苏联改革异同之比较研究作者:孙连杰来源:《活力》2010年第08期[关键词]中国与苏联;改革异同;研究我国与前苏联同是地域广阔的社会主义大国,在进行了长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后,为何前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后者却以失败告终,最终引发解体,这不能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但需要明确的是,苏联改革的失败并不是因为社会主义本身不具有生命力,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们违反了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这是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的。

首先谈政治路线的问题。

总体来看,苏联改革的路线是“左”多于“右”,最初9年,即从1921年至1929年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40年代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路线也基本正确,最后4年转向右倾,其余大约半个世纪都是“左”。

1921年起,执行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一部分资本主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经济,逐步改造小农经济。

这政策是正确的,但包括列宁在内,也会同苏共及其他领导人一样存在一种倾向,即过高估计社会主义革命在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从而往往低估为社会主义事业进行斗争的困难和挫折。

1930年,斯大林急剧地转向对资本主义的全面进攻,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而1939年斯大林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

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斯大林于1946年又提出一国可以建成共产主义。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反映在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便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对资本主义缺乏客观的认识,强调与资本主义的对抗和斗争,而对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不仅经济上的,而且特别是政治上的成果一味地否定、排斥。

第二,对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任务,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困难估计不足,往往在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优越性的同时,忽视了基本制度优越与实际状况落后之间的差距,不能始终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制约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中苏改革之比较

中苏改革之比较

中苏改革之比较胡廖琪众所周知,1991年苏联的解体不仅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也为1 9 8 5 年开始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划上了句号。

面对苏联剧变这一现代历史上的空前变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却依然生机勃勃、方兴未艾。

总结中苏两国改革的经验教训, 对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对于发展研究, 都是弥足珍贵的。

一中苏两国在改革的起点、环境等诸方面均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1中苏启动改革的初始阶段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点。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 是一个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

而70 年代末期开始改革事业的中国, 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相对闭塞的发展中国家。

在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改革是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二位一体、同时发生; 而苏联改革的主要任务则是后者。

2 . 改革前两国承继的历史、社会和文化遗产有别。

中国的改革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苏联历史序列中已是第三波;距离两国改革的最近的历史: 苏联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近20 年的“停滞”时期。

中国则是刚刚结束十年动乱的文革之后。

3 . 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在中苏两国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就中国而言, 它不仅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的资本积累手段, 也是推动新旧体制易位的现代管理方式。

对苏联来说, 它的意义则更侧重于后者, 侧重于生产集约化的实现。

4 . 民族关系的基本面貌有差异。

中苏两国虽然都是多民族的国家。

但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在中国各民族中占有绝对优势。

少数民族进入中国版图的时间较长, 凝聚力较大。

而俄罗斯族在苏联国家中不占有优势。

与中国封建统治者“羁糜”归化的统治手法相比, 帝俄时代对异民族的控制手段更加僵硬, 后者的离心倾向更大。

在国家体制上, 中国是一个单一制的国家。

苏联则是一个保持了联邦制许多特点的事实上的单一制国家。

两国体制改革中都有一个核心问题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

苏联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异同

苏联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异同

论中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与苏联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他们的改革背景,过程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探索过程的差异又使中国与苏联有了不一样的命运,在现在看来,苏联最终已解体,中国还在发展社会主义并已步入稳定状态,最终将会成功。

但这并不意味苏联的社会主义整个都是错误的,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都是对的,他们各个的探索道路曲折而艰辛,都为现代社会主义的探索总结了经验。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讨论一下中国与苏联泰索社会主义的相同与相异之处。

首先,中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的比较。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险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这要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其实是在二月革命的基础上爆发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农民革命运动。

在之前的二月革命中,俄国沙皇的封建统治已经被推翻,但是由于工人和农民的力量比较弱小,加上缺乏革命警惕性,想当然的认为资产阶级会和他们分享胜利果实,结果却受到排挤,压迫,迫不得已的工人、农民发动了世界史上最伟大的革命,诞生了社会主义。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所处的国际形势十分险峻,一直处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国际反共战争逼近的状态中。

而中国的背景是二战刚结束,由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刚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苏联改革背景里资本主义的实力还是很大的,所以很多资本家并不配合社会主义的改造而,中国几乎是从封建社会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势力不大,有点甚至把自己的资产对政府拱手相让以支持国家。

中苏改革不同结果的原因

中苏改革不同结果的原因

中苏改革不同结果的原因1. 历史背景说到中苏改革,咱们得先聊聊历史。

中国和苏联的改革真是一条各走各路的道路。

两国在同一个时间段内,都想改变现状,但结果却截然不同,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就像两个人在同一个马路上走,一个左转,一个右转,最后走到了完全不同的地方。

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启了繁荣的新时代,而苏联则走上了崩溃的道路。

这其中的原因可不少,咱们一起来捋一捋。

1.1 领导人决策首先,领导人的决策简直是个大头。

中国的邓小平啊,真是个精明的角色。

他把“改革”二字当成了口号,把“开放”当成了心中的目标。

邓小平不仅鼓励市场经济,还允许外资进入,真是一种开放的姿态。

相比之下,苏联的戈尔巴乔夫虽然也想改革,但他的想法却有点“天马行空”。

他提倡“公开性”,结果反而引发了很多不必要的争论和混乱,大家一时间无所适从,最终改革成了“乱糟糟”。

领导人的风格和思路,直接影响了改革的方向和效果。

1.2 改革路径再说改革的路径。

中国的改革简直就像走在平坦的马路上,稳扎稳打。

而苏联的改革呢,简直就是一场没有方向的冒险。

中国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先在农村试点,等成功了再推广。

而苏联呢,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结果搞得人心惶惶。

大家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改革就像一场没有剧本的即兴表演,大家都在看,最后却只看到混乱。

2. 社会环境2.1 民众反应社会环境也是个大因素。

在中国,大家对改革的期待高涨,心中充满了希望。

就像小孩期待过年一样,盼着能吃到好吃的、穿上新衣服。

改革开放后,大家都忙着挣钱,生活水平飞速提高,幸福感爆棚。

然而,苏联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民众对于改革的态度复杂,心里充满了不安。

他们既想要改变现状,又害怕失去原有的保障,结果就成了一种“既想要又怕”的纠结。

2.2 社会稳定此外,社会的稳定程度也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相对稳定,相关部门也能控制局势,防止出现大规模的动荡。

而苏联的改革过程中,经济的崩溃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各种抗议接连不断,像打翻了的五味瓶,谁也无法掌控局面。

我国与苏联改革异同之比较研究

我国与苏联改革异同之比较研究
经 济 和 社 会 危 机 的 有 效解 决 办 法 。理 不 出党 和 国 家 未 来 发 展 的 战 略思 路 ; 出现
我 国 的改 革 也 经 历 了长 时 期 的 左 倾 路线 , 于反对 右倾 。 致 反右扩 大化 。 急 导
结果只能是往“ ” 左 的路 线 上 更迈 进 了 一
反 。正 是 因 为 它 们 违 反 了 社 会 主 义 的 基
济 则 成 为 整个 社会 、经 济 的 转 型 的 支撑 点 。 而事 实证 明 我们 的 做 法 是 完 全正 确 的 . 因 为 如 此 。 国的 改 革 才取 得 了举 正 中 世瞩 目的成 就 和 巨 大 的成 功 。
我国与苏联改革异 同之 比较研究
孙 连 杰
( 圳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深 深圳 5 8 0 ) 10 0
【 关键词】 中国与苏联; 改革异同; 研究
我 国 与 前 苏联 同是 地 域 广 阔的 社 会
主义 大 国 。在进 行 了 长时 期 的社 会 主义
能 过 渡 到共 产 主 义 ,但 在 6 7 年 代 , 0、O 他
认 为苏 联 已经 建 成 “ 达 的社 会 主 义 ” 发 。 1 8 年 之 后 安 德 罗 波 夫 对 “ 达 社 会 主 92 发
农 村 这 个 旧 体 制 最 薄 弱 的环 节 通 过 实 行
家 庭 联 产 承包 责任 制进 行 改 革 ,国有 经
改 造 后 。为 何前 者取 得 了举 世 瞩 目的成 就 。而后 者 却 以失 败 告 终 ,最 终 引 发 解 体 。 不 能不 是 个 值 得 探 讨 的 问题 。 需 这 但 要 明确 的是 .苏 联 改 革 的 失 败 并 不 是 因 为社 会 主义 本 身 不 具 有 生 命 力 .恰 恰 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辨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辨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辨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式和方法。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进行辩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同时,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科学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不能因为其最终走向败亡而全盘否定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更不能因此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悲观。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进行辩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

1956年,中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此时的中国社会主义借鉴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由于中苏两国的历史条件和国情的差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经过艰苦探索,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式上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命题,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式和方法。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形成于斯大林时期,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始于列宁,成于斯大林。

当时的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是苏联生存的保证。

经过“一五”和“二五”计划,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创造了令资本主义国家叹服的发展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区别姓名:杜田田班级:13 级4班学号:2013102203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与后者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1]。

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正确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改革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称为“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宗旨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带动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而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1.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表现①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②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③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④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就是说,主要的计划指标由国家自上而下地、集中制定,它囊括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一旦制订出来,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就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1.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政治体制特征:贾文华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领导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有法不依,长官意志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党和国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2]。

张伟垣等认为,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是: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权利过分集中于个人,总书记专权;联邦制国家结构的高度中央集权化;践踏法制,漠视民主制度;干部委任制盛行。

对比苏联改革结果看社会主义中国改革的伟大成就

对比苏联改革结果看社会主义中国改革的伟大成就

对比苏联改革结果看社会主义中国改革的伟大成就第一部分(1500字)首先,介绍80年代的国际背景(冷战末期,里根上台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拖垮了苏联,资本主义阵营开始从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武装对抗转向文化渗透瓦解)其次,介绍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分两部分。

1、苏联方面:重、轻、农工业发展不平衡经济陷入严重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后遗症无力恢复、国内民族问题丛生民族离心倾向严重、中苏关系恶化远东局势不稳。

2、中国方面:历经10年的文革终于结束,但是继任者继续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中苏关系破裂、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穷困潦倒看不见希望)第二部分(2500字)中苏同样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改革造就了不同的结果。

1、苏联方面: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一心要改变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僵化的政治、思维体系。

提出了后人看来臭名昭著的“新思维”。

实行政治思维多元化,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举例: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各个方面戈尔巴乔夫的做法以及结果)2、中国方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要求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但是,不同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邓小平的解放思想是要人们开动脑筋,努力的把经济水平搞上去。

但是绝不是要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对于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的一度的思维混乱,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四项基本原则”,紧紧的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牢牢的巩固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部分(1000字)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描述当今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巩固了共产党执政地位之后,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何种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区别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相对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的突破和发展,并走出了属于中国的特有的发展道路。

前者与后者相比较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

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

正确认识、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区别,就要把它们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分析,要用唯物史观来进行科学评价。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辩证区别一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区别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科学评价,是一个重大而又疑难的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

有的在斯大林在世时,神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的在斯大林去世后,完全否定其所有的历史贡献和作用。

然而,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评价,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 本文是在“十月革命与东方社会主义”国 际学术研讨会大会发言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本文 的写作深受与吴恩远教授等专家讨论的启发, 特 此致谢。另外, 戈尔巴乔夫时期已改变体制, 不 是本文所指级斗争的表现和结果, 反复强 调社会主义愈是取得胜利, 阶级斗争就愈尖 锐。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
□ 冯颜利(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重庆 400715)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突破, 前者与后者有诸多方面 的不同, 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 的 “ 彻 底 否 定 ”, 后 者 也 并 非 “ 死 路 一 条 ”。 在 正 确 路 线 指 引 下,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 发展与创新, 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正确认识、科学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就 要把它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 要用唯物史观来科学评价, 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曾在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 影响下, 作出了“时代主题仍是战争与革命”的 判断, “以阶级 斗 争 为 纲 ”, 经 济 建 设 围 绕 备 战 进行, 大搞”三线”建设, 致使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遭受重大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领 导人在对时代主题进行实事求是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和平与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逐渐上升为 时代主题。“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 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 题 或 者 说 发 展 问 题 。”⑨在 和 平 与 发 展 的 时 代 主 题 下, 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最为迫切的是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据此, 中国政府确定了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任务, 并要求今 后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邓小平指出: “抓住时 机, 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⑩加速生产力 发展又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中国国情的要 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 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 终达到共同富裕 ”# $ %, 全国“各 项 工 作 都 要 有 助 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都要以是否有助 于人民的富裕幸福, 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 达, 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 %。

苏东改革VS中国改

苏东改革VS中国改

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实
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的政策
苏东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区别
一、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侵蚀的不同
苏东在进行改革的过程其实是民主社会主义不断侵
蚀共产社会主义的过称。而中国共产党非但没有社会民主
党化,反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以全新的姿态带领 中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经济发是对社会 主义宪法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在彻底推倒原有的宪 法制度的基础上引入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法制度
结果

中国没有沿着苏联的老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而是建 设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所以中国改革成功了,而苏东改革失败 了。
谢谢观赏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 行的社会主义模式。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忽视了轻工业和 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不协调,农业的落 后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困难。中国是农民众 多,以农业发展为主,但也不忽视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 工业的发展。
三、改革策略的不同

中国是渐进式的改革,我国的改革是一场全面 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和发展。
苏东改革
VS
中国改革
13工管4班 组员:刘鑫、熊燕、毛蕊、李韵霞、罗可、 马阳、郑勇、邱润
苏东改革

苏联和东欧出现危机而进行 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就是 苏联和东欧的共产党纷纷丧失 政权所引发的政治地震。
中国改革
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 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 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 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之比较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之比较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构想阶段(1985.4--1987.6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构想阶段(1985.4--1987.6 前) 戈尔巴乔夫改革总体方案实施阶段(1987.6-戈尔巴乔夫改革总体方案实施阶段(1987.6-1988.6)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先行阶段(1988.6-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先行阶段(1988.6-1990.7) 苏共内部政治力量决战阶段(1990.7-苏共内部政治力量决战阶段(1990.7-1991.8.19)和八· 1991.8.19)和八·一九事件
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 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 的增长速度出现下降态势: 的增长速度出现下降态势: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产值 (单位:年平 单位: 均增长速度%) 均增长速度%) 19511951-55 10.8 11.3 13.1 19561956-60 9.1 9.0 10.4 19611961-65 8.5 6.6 8.6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之比较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
1、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 两对矛盾: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两种运动形式革命:1.(质变)一天等于20年 2.改革(量变)20年等于一天 2、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决定 恩格斯在1890年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 恩格斯在1890年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 3、由社会主义实践中苏联模式带来的弊端初步认识。
2.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1964~ 2.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1964~ 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 1982年 1982年)
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赫鲁晓夫的 经济改革的继续和修正、扩大, 经济改革的继续和修正、扩大,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遵循下列原则: 市场由国家计划来调节, 遵循下列原则: ①市场由国家计划来调节, 国家计 划无所不包; 划无所不包; ②国家所有制是今后唯一的社会主义 所有制形式, 集体所有制应向国家所有制过渡, 所有制形式, 集体所有制应向国家所有制过渡, 不 能独立发展个体所有制, 限制存在私有制经济; 能独立发展个体所有制, 限制存在私有制经济; ③ 管理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 经济方法为辅, 管理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 经济方法为辅,企业自 主权限于国家指令性范围内; 主权限于国家指令性范围内;④生产资料原则上不 是商品。

中苏80年代行政改革的异同

中苏80年代行政改革的异同

中苏80年代行政改革的异同[摘要]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1978年底,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建设经验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作出了实行经济改革,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

上任伊始,他也举起了改革的大旗,在全国各地宣扬改革理论,引导苏联走上改革之路。

中苏两国在改革之初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都是尽快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跟上时代的步伐。

但是,两个有着如此多共同点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最后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中国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成功令中国的经济腾飞,使中国这只沉睡的东方雄狮开始醒觉。

[关键词]中国;苏联;行政改革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1978年底,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建设经验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作出了实行经济改革,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

上任伊始,他也举起了改革的大旗,在全国各地宣扬改革理论,引导苏联走上改革之路。

中苏两国的改革,都是在社会主义的框架内起步的,改革之前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有它的历史由来,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条件的变化,时代的前进,它已经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

除上述外,中苏两国还有一个共同点。

70年代末期,中国刚刚从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摆脱出来,国民经济十分脆弱,近十亿人民还在为温饱而奋斗。

而苏联则由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和发展重工业,造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严重落后的畸形经济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
在我看来苏联和中国虽都是社会主义改革但确实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改革包括:1.改革社会主义理论。

2.改革经济体制。

3.改革政治体制,在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的思想指导下,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4.调整对外政策,实行对外关系的"新思维"。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的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刚开始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但是我国和苏联的国情不同,所以完全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对我过来说是弊大于利,所以说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打倒“四人帮”、再度复出后邓小平便从体制模式上考虑问题,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改革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同点:都存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都是社会主义改革,都加强了市场调节作用。

中国的改革和前苏联的改革的区别: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同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改革失败。

主要是因为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苏联以戈尔巴乔夫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中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苏联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主。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并不符合国情,然而苏联并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列宁时期,苏俄退出世界大战,放弃战时共产,实行新经济政策,但是,经济上改对了,政治上却是失败,高度的共产主义蓝图使苏联与欧洲“左翼”分道扬镳,而且长期无法解决的民族内部问题只能通过暴力解决,注定苏联的极权道路。

史达林时期,采取高度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统一的模式,极大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和发展,忽视客观规律,极权与个人崇拜虽然令苏俄走过了二战,但令共产主义与世界主流越走越远。

后苏联时期,为了解决史达林模式的流弊,全面否定史达林,社会秩序虽然一定程度地稳定了,然而面临苏联的道路问题与权力流向问题日益严重。

军备竞赛,政治夺权都导苏联联人心日失。

长期流弊日积月累,苏联自由化呼声高涨。

末代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开了极权却最终导致苏
联的灭亡。

这些挫折都注定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苏联一起走到尽头,最终的结果是使苏联解体。

而中国虽然前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并没有符合国情,但是国家意识到这一点,纠正错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

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通过改革渐进性的完善社会主义,在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前提下,不断的提升综合国力。

还有一点就是在沿海一些地区先进行试验,降低乐全面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

苏联进行的是全方位的改革,严重的偏离了社会主义,在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时,又把重心转移到政治改革,使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难解决。

结果中国的国力飞速发展,取得了许多的成就,成为世界强国之一,至今还在发展当中
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几乎崩溃。

这说明只要符合国情,找对方法,就可以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