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清明》课文知识点复习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清明》原文、知识及练习题
【原文】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知識點】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注釋: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
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
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紛紛:形容多。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斷魂:神情淒迷,煩悶不樂。
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
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
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賞析:這一天正是清明節,詩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
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
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
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
詩人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
“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
但是用來寫雨,卻是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
這種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於夏天的傾盆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
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淒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麵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
“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
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裏,“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
“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三年级下册语文《清明》
三年级下册语文《清明》一、原文。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字词解析。
1. 清明。
- 节气名,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
这个时候,天气清澈明朗,草木繁茂,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但在古诗中,也常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
2. 雨纷纷。
- “纷纷”形容多而杂乱的样子。
这里描绘出清明时节细雨连绵不断的景象,这种细雨如丝的天气,也为后面行人的惆怅心情做了铺垫。
3. 欲断魂。
- “欲”是好像、将要的意思。
“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愁苦的样子。
路上的行人在这样的天气里,心情低落,好像失魂落魄一般。
4. 借问。
- 敬辞,用于向人打听事情。
在诗中体现出行人想要寻找酒家来排解忧愁的急切心情。
5. 牧童。
- 放牧牛羊的儿童。
诗中牧童的出现,给画面增添了一种质朴纯真的感觉。
6. 遥指。
- 远远地指着。
“遥”字写出了杏花村距离行人有一定的距离,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7. 杏花村。
- 杏花深处的村庄。
这里可能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村庄名,也可能是泛指有杏花开放的村庄。
在诗中,杏花村代表着可以让行人暂避忧愁、饮酒解闷的地方。
三、诗句翻译。
清明节的时候,细雨纷纷扬扬地下着,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借问一声哪里有酒家?牧童远远地指着杏花村。
四、诗歌赏析。
1. 意境营造。
-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了时间和天气状况。
纷纷细雨营造出一种朦胧、哀伤的氛围。
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往往会触景生情,思绪万千。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将镜头聚焦在行人身上,他们在雨中赶路,心中充满了愁苦。
这种愁苦可能是因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因为清明是祭扫祖先坟墓的节日),也可能是旅途的艰辛等。
2. 问答结构。
- 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采用问答的形式。
行人想要寻找酒家来慰藉自己的心灵,他向牧童询问,而牧童指向杏花村。
这种问答形式简洁明了,使诗歌富有生活气息。
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仿佛能看到行人在得到牧童的指点后,朝着杏花村的方向走去的画面。
三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词解读:《清明》 部编版
《清明》诗词清明(唐)杜牧(m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导读译文清明节这天下起了毛毛细雨,孤身赶路的行人心境凄凉,好像断魂一样迷乱。
向牧童询问哪里有酒馆,牧童伸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这是为了和李白、杜甫的“大李杜”区别开。
杜牧生于世代当官、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才华横溢,很年轻就入朝当官。
但是,杜牧生不逢时,在晚唐时代,唐朝盛世已经一去不返,皇帝平庸,宦官专权,边疆战事不断,杜牧再有才华也无处施展,只好以喝酒、写诗来抒发自己的苦闷。
杜牧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与政治见解,尤其擅长七言绝句,风格明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创作背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最早的时候,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这时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慢慢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人们在清明节祭祀先祖、清扫墓碑,除此之外,人们还有在清明节游览山水的习俗,称为“踏青”。
清明节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了。
关于清明节的诗歌,自古代以来数不胜数,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杜牧所写的《清明》,后来的人们只要一过清明节,首先吟诵的诗歌就是它。
因为这首诗影响太深,杏花村的酒家也声名远扬。
据说到了清朝,在杏花村已有二百余家酒店,而且在别的地方,也有很多人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诗词赏析在清明佳节时,恰逢春雨濛濛,给世上万物滋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这应该是非常美好的,但是诗人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令人大感意外。
“纷纷”二字,形容了雨的状态,不是大雨,而是绵绵细雨,平添了几分忧愁的情绪。
小学语文 三年级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 清明》(教学课件)
你觉得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
遥
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
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
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
诗人有了祈盼而变得振作起来。
归纳总结
《清明》这首古诗描绘了一幅 清明烟雨图,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 的愁苦和望见酒家想借酒浇愁的期 望,进而重新振作起来的情感。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
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 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 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 作酒店名。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 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笑而不答,用 手指向远处的杏花山村。
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
因为作者独身在外,触景伤怀至极,又 被雨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于是 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二来可以 饮点酒,驱驱春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
思乡之情
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呢?
清明时节雨纷纷
时间 环境 渲染悲凉气氛
对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深切怀念 诗人远离故乡的孤寂思想之情
方法总结
借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
景
描写客观景物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自
抒
己的心情寄寓在景物中种,通过描写景物予以
情
抒发情感,这种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
拓展延伸
清明节和寒食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 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 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 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 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和寒食节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 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后来,由于清明与 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 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 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清明》精品教学课件
背景资料
清明节在仲春(农历二月)与暮 春(农历三月)之交,也就是每年 的4月4日——6日之间。清明本是是 二十四节气中“春雨惊春清谷天” 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则是中国传 统节日。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踏青 出游、祭祖扫墓、缅怀先人。
会写的字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诗人远在他乡,是怎样知道家乡的兄弟“登 高”“插茱萸”?
这是诗人的想象,并非实际描写。诗人只是联想 到以前在家中时,每逢重阳节,都会和兄弟们进行 一样的活动,然而如今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加了, 更添内心的愁闷思绪。
课堂小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 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背景资料
此诗系诗人离开家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 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 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 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 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 在茫茫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即想念、思念的意思。 山东,在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区别于今天 的山东省。在这首古诗中,山东指华山以东,诗人 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县)。
课文解读
1.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诗人还会 感到孤独呢?
诗人孤身在外,在氛围浓厚的节日里,看到身 边的人都有亲友相聚,联想到自己不过是“独在 异乡”,更添心内愁绪,于是在节日里就倍感孤 独而遥想家乡亲人了。
课文解读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说说你从“清明时节雨纷 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中,品读出行人怎样的 心情?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清明》
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远离家乡,无法祭祖 孤身赶路,阴雨绵绵 春寒料峭,全身湿透
诗人的情感
无限感伤 寂寞纷杂 寒意阵阵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
指向远处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
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yù
欲
这一笔是“丶”。
诗意,感受诗情
1.清明时节的天气是怎样的? 2.最能体现当时人们特点的词是什么?
多而杂乱。
极度悲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季节
将要
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时间
地点
天气
人物
心情
清明
路上
雨纷纷
行人 欲断魂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诗人看见路上行人吊 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初读古诗
1.跟着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不懂的 字词画出来,标上节奏。
2.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 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清明
清 明/时 节/雨 纷 纷,
hún
路 上/行 人/欲 断 魂。
jiǔ
借 问/酒 家/何 处 有?
mù 牧
童/遥
指/杏
花
村。
认读字词
何处
断魂
借问
牧童
酒家 遥指
易错字
拓展提高
农历五月初五 四月五日 农历八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
吃粽子、赛龙舟 赏月、吃月饼 看花灯、吃元宵 登高、插茱萸
拓展提高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人教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9 古诗三首——《清明》品读释疑课件ppt
2021年春季部编版
4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 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清明
[唐]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欲断魂:形容伤感至极,好 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诗意: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那些扫墓人冒雨前
行,心里更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
2021年春季部编版
5
借问:请问。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的后两句:一个“借问”,一个“遥指”,话不多, 动作也不多,却写得极富韵味,同时兼具人物情态。牧童俏 皮一指,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言语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回 答了作者,抹去了诗人心中的阴云,使全诗的气氛豁然明快。
2021年春季部编版
9
清明
雨纷纷 ——欲断魂 问酒家——杏花村
愁闷
振作
2021年春季部编版
10
《清明》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节诗人 孤身行路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失落 的情绪和对生活的希望。
2021年春季部编版
11
此PPT课件下载后 可修改编辑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2021年春季部编版
7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遥”是“遥远”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远远 地就能看见”,意思是诗人顺着牧童手指的方 向,可以看见远处的林梢,有酒旗招展,这让 愁闷的诗人因有了企盼而变得振作起来。
2021年春季部编版
8
语文要素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以及路上那 些扫墓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心情,渲染了一种悲愁、哀伤的氛围。
诗意:请问哪里才有酒家(可以借酒浇愁)?牧童用 手指向远处杏花盛开的山村。
2021年春季部编版
6
三年级语文下册《清明》知识点整理
三年级语文下册《清明》知识点整理三年级语文下册《清明》知识点整理三年级语文下册《清明》知识点整理原文: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清明:24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千,嫔妃做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
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三年级下语文课件 第9课 《清明》(11人教部编版
清明百科
清明,时间点在4月4 ~6日之间,是反映 物候现象的节气。清明有天清地明的意思, 这个节气开始,天气清澈明朗,百鸟啼鸣, 柳绿花红,树木开始生长,整个大地的生物 都活跃起来了。清明不仅是节气,也是中国 人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 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令食品
子福
青团
炒螺狮
诗词名篇
晚春
唐·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回顾梳理
1.通过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你都 知道了哪些关于清明的知识呢?
2.假期,请根据今天的学习,与 爸爸妈妈一起进行扫墓活动,制作节 气美食,创作节气作品。
1.不会围绕中心论点多侧面、多角度 、多层 次地展 开分析 说理
清明三候
初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 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 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 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清明习俗
1.荡秋千
2.蹴鞠
3.踏青放风筝
清明习俗
4.打马球
5.插柳
6.斗鸡
寒食
清明节前一两日为寒食节,是为了 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而设立的。 相传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 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 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文公焚山 逼迫,子推却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 一起抱树而死。文公把他葬在绵山,修 祠立庙,并下令在子推亡故这天禁火, 只吃冷食,后相沿成俗。
三年级下语文课件 第9课 《清明》(11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古诗 文言文 日积月累背诵汇总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背诵资料一、【古诗词】《绝句》[唐]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宋]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宋] 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解释】: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元日》[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唐]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日积月累】(一)《忆江南》[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另外两首)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二)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
[学步]:学习走路。
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
[盗]偷。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
[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三年级语文下册《清明》课文知识点复习
三年级语文下册《清明》课文知识点复习原文: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
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2020人教部编语文三年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小结 附复习要点梳理
写清楚。
6. 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第三单元复习要点: 一、复习课文 1.《元日》这首诗通过描绘过春节时人们燃放爆竹、饮屠苏美酒、 开门迎日、更换桃符等一系列的风俗, 表达了人们欢度佳节、辞旧迎 新的美好愿望。 2.《清明》这首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 路图。借清明时的景物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诗一 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 到佳节良辰,倍加思念。接着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 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 有致。 4.《纸的发明》写了纸的发明和发展过程,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 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中国的悠久文化传承,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造 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5.《赵州桥》通过介绍闻名世界的赵州桥雄伟坚固和美观的特点,赞 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6.《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面内容 的描绘,高度赞扬了我国的艺术瑰宝《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 史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形近字 何(何处) 河(河水) 阿(阿拉伯) 啊(啊呀) 计(设计) 汁(果汁) 历(历险) 厉(严厉) 择(选择) 泽(恩泽)
伟(伟大) 纬(纬度) 欧(欧洲) 鸥(海鸥) 慧(智慧) 惠(惠民) 栏(栏杆) 拦(拦住) 摊(摊贩) 滩(沙滩)
录(记录) 碌(忙碌) 洲(欧洲) 州(自治州) 智(智慧) 知(知识) 贩(贩卖) 饭(吃饭)
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照例应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
此刻自然想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祛祛寒,也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2.“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酒馆的标帜。
1。
9《古诗三首》 第2课时清明 课件-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
助读资料
杜牧文武双全,却遭到了当朝宰相的排挤,被迫离开京 城,在安徽池州做刺史的这年清明,他看到人们纷纷为祖 先扫墓,自己却远离家乡,不能亲自为亲人扫墓,祭奠祖 先,愁绪万千。孤身在外的杜牧在雨中触景伤情,写下了 《清明》这首诗。
学习任务二
课文解析
课文解析
1.跟着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不懂的字词画出来,标 上节奏。
字词通关
jiǔ
部首: 氵 笔画: 10 组词:酒精 白酒 造句:酒精有杀菌的作用。
字词通关
hé
部首: 亻 笔画: 7 组词:任何 何物 造句: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课文解析
mù
部首: 牜 笔画: 8 组词:牧民 牧童 造句:牧民在草原上尽情地放声歌唱。
课文解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
细雨不停地下 诗意: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此句点明 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了解中国优秀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彰显文化, 弘扬传统。 语言运用: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思维能力:能想象节日情景,感受节日气氛,体悟作者情感。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了解节日风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学习目标
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借”等5个字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 复杂的情绪。
2.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复杂的情 绪。
字词通关
yù
部首: 谷 笔画: 11 组词:食欲 求知欲 造句:家长要培养儿童的求知欲。
字词通关
hún
部首: 鬼 笔画: 13 组词:灵魂 魂魄 造句:知识能够充实人们空虚的灵魂。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件-9 清明9-部编版
这首诗描写 清明 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 了 孤身三年级下册第9课
清明
难点名称: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 意境,体会诗人沉痛悲伤的心情。
目录
CONTENTS
导入
初读古诗
理解诗意
巩固练习
小结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在 公历的4月5日前后。这一天 ,人们或合家团 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在清明节里,唐代大诗人杜牧有着怎样 的经历呢?让我们读一读他的作品《清明》 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遥指:指向远方。
诗意: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 花村。
(在美丽的杏花深处,有一间小小的酒 家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古诗到 这里戛然而止,但我们可以想象到,诗 人是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加把劲地走 过去,怎样欣慰地避雨、喝酒、消 愁 …… 这 就 是 艺 术 的 “ 言 有 余 而 意 无 尽”。)
试一试,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生动的独幕剧:
时间:清明时节 天气:雨纷纷
清 主要人物:路上行人 明 精神状态:欲断魂
台词:借问酒家何处有? 另一主要人物:牧童 动作:遥指 台词:杏花村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朗读这首诗的前两句时,要读出细雨纷纷而下 的凄凉感;读后两句的时候,要注意“借问”要轻 声读,“遥指”重读,“杏花村”要读得清晰。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想一想:为什么 诗人在这个时候 要问酒家在哪里?
借问:请问。
诗意:向人打听酒家在哪里。
(春寒料峭,诗人冒雨赶路,衣衫尽湿, 满怀愁绪。他想寻一个小酒家,一来歇 歇脚,二来解解寒,最重要的是,他希 冀借酒消愁。于是,他向人问路了。)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清明》人教部编版 - (共14张PPT)
杜牧(803—852),字牧之 ,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 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 主要作品:《江南春》《泊 秦淮》《清明》《山行》等。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想象当时的情节 ,写出行人的话 和牧童的动作。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结构梳理
清明——雨纷纷 触景 行人——欲断魂 伤怀
清明 酒家——何处有 借酒 牧童——杏花村 消愁
排解愁闷
振作精神
主题
《清明》这首诗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烟雨迷
蒙,以及诗人内心忧伤欲借酒消愁的心境,
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时内心的孤寂,以及对 亲人的怀念之情。
字词解释
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 月五日左右。 2、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 一样。 3、借问:请问。 4、遥指:指向远处。 5、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思考:“雨纷 纷”与“欲断魂 ”有什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是上坟扫墓,对逝去的亲人寄予哀思的日 子,再加上天气阴沉沉,细雨绵绵,更加增添凄凉 哀伤之感,不禁让人“欲断魂”。
诗意: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 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意: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 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触景伤怀酒家何处有牧童杏花村借酒消愁排解愁闷振作精神结构梳理清明这首诗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烟雨迷蒙以及诗人内心忧伤欲借酒消愁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时内心的孤寂以及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清明》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清明》。 2、积累有关清明的诗句。
拓展阅读
夺粮呀,颗粒归仓呀,那属于昨天,也属于明天。今天呢?只见个个笑脸,炕头已经烧热,穿开裆裤 的小孩子却宁愿呆在家门外边。
⑤这时候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游人与过客已经不那么拥挤。大地、花木、池塘和亭 台也显得悠闲,她们已经没有义务为游人竭尽全力地显示她们的千姿百态。当她们完全放松了以后, 也许会更朴素动人。而这时候的造访者,才是真正的知音。连冷食库里的啤酒与雪糕也不再被人排 队急购,结束了她们大红大紫的俗气,庄重安然。
课堂总结
《清明》这首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 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这首诗通过描 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 的情绪和希望。
板
书
设
清明
计
唐 杜牧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 点明环境、背景。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 -- 表达诗人自己内心的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
行人心情更加愁闷,好像
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意: 向牧童询问哪里
有酒家可以歇脚,他 指了指远处杏花盛开 的小村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情景交融:“雨纷纷”写的是当时春雨 淅沥的意境。清明节是与亲友游玩踏青或扫 墓的日子,可是诗人却孤身独行,触景伤怀, 复杂的情感可想而知。诗歌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用“雨纷纷”形容雨中行路人复杂的 心情。
识字解词
我会读
yù
hún jiè
jiǔ
hé mù
欲 魂 借 酒 何牧
(1)根据拼音读一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清明PPT课件2
我国流传至今的有八大传统节日,那其它节日时, 天气怎样?人们的心情怎样?人们又会做些什么事情呢?我 们也来写写诗吧!
_____时节_____,(天气) 路上行人 _____ 。(心情) 借问_____ 何处有? 牧童遥指_____ 。
1.认识“鹭、嫌”等8个生字,会写“ 素、宜 ” 等11个字。掌握“精巧、配合 ”等18 个词语 。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 句子的 深刻含 义。 3.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 法体现 白鹭的 美,体 会作者 对白鹭 的喜爱 、赞美 之情, 激发.学 生对鸟 类,对 大自然 的热爱 。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 通过对 比的手 法和从 多角度 描写白 鹭的美 。理解 “白鹭 实在是 一首诗 ,一首 韵在骨 子里的 散文诗 ”的含 义。 5.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 法体现 白鹭的 美,体 会作者 对白鹭 的喜爱 、赞美 之情, 激发学 生对鸟 类,对 大自然 的热爱 。 6.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内容, 学习本 课通过 多角度 描写白 鹭的美 的方法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上河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读准字音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年级下册语文素材- 古诗三首《清明》知识教学
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知识教学9.古诗三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二十四节气之一。
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纷纷:形容多。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诗意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
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
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
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
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下册《清明》课文知识点复习
原文: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
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
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
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
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
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
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
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
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
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
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遥”,字面意义是远。
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
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
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
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
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
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
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请你用“严”字组成四个不同的词语后再填空。
__________的后果
__________的神情
__________的批评
__________的考验
二、填空
唐朝诗人
写过一首题为《清明》的绝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杜牧《清明》诗,回答问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但有人认为原诗啰嗦,完全可以在保持意思不变的条件下改成五绝:
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你认为原诗好还是改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