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35讲 望舌苔:苔质

合集下载

中医望诊-望舌

中医望诊-望舌

中医望诊——望舌望舌内容可分为望舌质与舌苔两部分。

舌质又称舌体,就是舌的肌肉与脉络等组织。

舌苔就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

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

1、望舌质(体)(1)望舌色①淡白舌:较正常舌色浅淡,称为淡白舌。

主虚寒证,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

阳虚血少,气血不荣,故舌色淡白,常见于阳虚、血虚的病症。

淡红舌:舌色白里透红,不深不浅,淡红适中,此乃气血上荣之表现,说明心气充足,阳气布化,故为正常舌色。

②红舌:舌色深于正常舌,称为红舌。

主热证。

热盛则气血壅盛,反映于舌质,故呈现红色。

可见于里实热证,也可见于阴虚内热。

③绛舌:舌色深红,称为绛舌。

猪内热深重。

外感热病,表示邪热深入营血,多见于热性病极期。

内伤杂病,常见于久病,重病之人,多属阴虚火旺。

④紫舌:舌见紫色,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色深,干枯少津,多系邪热炽盛,阴津两伤,血气壅滞不畅之证;淡紫色或青紫湿润,多因阴寒内盛,血脉瘀滞所致。

舌上有紫色斑点,称为瘀斑或瘀点,多为血瘀之证。

(2)望舌形:主要就是观察舌质的荣枯老嫩以及形体的异常变化。

①胖大舌:较正常舌体胖大,为胖大舌。

有嫩胖与肿胀之分。

若舌体胖嫩,色淡,多属脾虚阳虚,津液不化,氺饮痰湿阻滞所致;如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就是心脾热盛;若舌肿胖、色青紫而暗,多见于中毒。

苍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谓苍老舌。

不论舌色苔色如何,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

②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

就是阴血亏虚、舌体不充之象。

瘦薄而色淡者多就是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且干,多就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所致。

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其色娇嫩,其形多浮胖,称为娇嫩舌,多主虚证。

③裂纹舌:舌面上有明显的裂沟,称裂纹舌。

多因津液亏损不能荣润舌面所致。

若舌质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胜津伤,阴精亏损;舌色淡白而有裂纹,常就是血虚不润的反映。

若正常人亦有裂纹舌者,在临床上无诊断意义。

舌诊——望苔质诊病——厚薄苔

舌诊——望苔质诊病——厚薄苔

舌诊——望苔质诊病——厚薄苔舌苔的厚薄是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的。

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及舌体的,称为“见底”,属“薄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及舌体的,称为“不见底”,属“厚苔”。

正常的苔分布于舌面,一般是薄而匀称的,或者在舌的中部与根部稍为厚些,这是由于中、根部对应于中、下焦,也对应胃肠、腹部,故该处的苔会略为厚些,这是由于身体的机能、五脏六腑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相反,如果中、根部无苔,或者极少,则是体内内热加重、或者阴质匮乏之象;若见中、根部的苔特厚,常常是胃肠内有湿浊积滞的病理性反应。

一般食积、发烧中、三高者多会出现舌中后部厚腻苔。

临床上观察舌苔的厚薄,有助于了解邪气的浅深与邪正的盛衰。

中国人一直以来都秉持中庸之道,这中庸之道说的其实是一种“度”的问题,也就说“无太过,无不及”,适中、合适就是最理想最美好的状态。

苔也是一样,太厚是病、太少甚至无苔也是病。

这在乎一个度,取“中”,就是度的问题呀。

所以,就一般来说,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的,舌苔多薄;病邪传里,或内有饮食痰湿积聚的,则多见厚苔。

薄苔属正常的舌苔,在疾病当中,若见于外感病证,病邪在表,提示其病初起,病情尚浅;若为内伤疾病,提示病情较轻。

厚苔主外邪入里,或内有宿食痰浊停滞,表示胃气夹湿浊、痰浊、食浊、热邪等熏蒸积滞舌面所致,说明里滞已深,病情较重。

另外,辨其舌苔之厚薄,对于了解病势的进展及预后也很有意义。

舌苔由薄而转厚,表示邪气渐盛,或表邪入里,属病进;舌苔由厚而转薄,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属病退征象。

舌苔的厚薄转化,一般是逐渐变化的过程,如薄苔突然增厚,说明邪气极盛,迅速入里;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属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中医诊断学-教你快速记忆望舌苔内容

中医诊断学-教你快速记忆望舌苔内容

教你快速记忆望舌苔内容
望舌这一章节在中医诊断学中所占的比重不用多说,非常之大,但是很多考生认为舌诊记忆起来特别困难,今天我们来为大家提供一些舌诊记忆的小歌诀以及小技巧。

首先附上一张思维导图:
望苔质
歌诀记忆:
苔质有六各不同,厚薄润燥腻腐苔,
剥落偏全真假苔。

薄主表证与平人,
厚主里证与痰湿,有时也见于食积,
润主津足与平人,燥主津伤与阴虚,
腻腐痰湿与食积,花剥见于气血虚,
镜面多属胃阴伤,真苔有胃假苔败。

望苔色
歌诀记忆:
苔色黄白与灰黑,白主表证与寒证,
白滑寒湿干风热,黄主里证与热证,
黄腻湿热与痰热,再合食积兼化热,
灰黑热极与寒盛,苔质润燥辨寒热。

总的来说望苔色具有以下这类规律:
1、白苔→表、寒、湿、热
2、黄苔→热、里→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3、灰黑苔→寒极、热极[根据苔质润燥辨寒热]
最后,我们再来横向总结一下:
1.心脾积热:吐弄舌、肿胀而青紫、(小儿夜啼)
2.中风先兆:歪斜舌、颤动舌、强硬舌、(言謇)
3.气血不足:痿软舌、短缩舌、瘦薄舌、类剥舌
4.酒毒:舌肿胀而红绛、舌体颤动、舌色青紫、舌苔白腻
5.高热伤津:强硬舌、短缩舌、糙苔、裂纹舌
来一道练习题巩固一下今天所学内容:
舌淡嫩苔白滑提示:
A.阳虚湿盛
B.脾胃湿热
C.火热上炎
D.气阴两虚
E.瘀血内阻
【答案】A。

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诊断学-第三章望诊-望舌质的知识点。

(2)舌淡嫩苔白腻主阳虚,嫩舌多见于虚证,气血亏虚,或阳虚不化,白滑苔为湿盛的舌象,因此选A。

中医诊断:望舌质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望舌质的主要内容

(一)舌色1.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

枯白舌主脱血夺气。

若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若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多属阳虚水湿内停。

脱血夺气,病情危重,舌无血气充养,则显枯白无华。

2.红舌主实热、阴虚。

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多属外感风热表证初起;舌体不小,色鲜红,多属实热证。

舌尖红,多为心火上炎;舌两边红,多为肝经有热。

舌体小,舌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为虚热证。

3.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成。

舌绛有苔,多属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

绛色愈深,热邪愈甚。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4.紫舌主血行不畅。

全舌青紫者,其病多是全身性血行瘀滞;舌有紫色斑点者,是瘀血阻滞于某局部,或是局部血络损伤所致。

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者,多因肺气壅滞,或肝郁血瘀。

舌淡紫而湿润,可由阴寒内盛,阳气被遏,血行凝滞,血脉瘀滞所致。

紫红舌、绛紫舌多为红绛舌的进一步发展,为热毒炽盛,内入营血。

(二)舌形1.老嫩舌老舌多见于实证;嫩舌多见于虚证。

实邪亢盛,邪气壅滞于上,故舌质苍老。

气血不足,或阳气亏虚,运血无力,以致舌嫩色淡白。

2.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舌红胖大者,多属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或平素嗜酒,湿热酒毒上泛所致。

舌肿胀色红绛,多见于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舌体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者,多见于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3.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为血分热盛。

舌红而生芒刺,多为气分热盛;点刺色鲜红,多为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点刺色绛紫,为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

舌尖生点刺,多为心火亢盛;舌边有点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

4.裂纹舌舌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伤津。

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

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者,则多属脾虚湿侵。

5.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盛证。

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者,多属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舌质淡红而舌边有齿痕者,多为脾虚或气虚;舌红而肿胀满口,舌有齿痕者,为内有湿热痰浊壅滞。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中药综》望诊--望舌质、舌苔

《中药综》望诊--望舌质、舌苔

《中药综》望诊--望舌质、舌苔为了帮助广大执业药师考生备考顺利考过考过执业药师,小编为大家整理出《中药综》望诊--望舌质、舌苔知识点,相关内容1、红舌舌象特征:比正常舌色红,或呈鲜红色。

临床意义:主热证。

舌鲜红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多属实热证。

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为虚热证。

舌尖红,多为心火上炎;舌两边红,多为肝经有热。

2、绛舌舌象特征: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临床意义:主热盛证。

机理分析: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成。

其形成的原因是热入营血,气血沸涌,耗伤营阴,血液浓缩;或虚火旺盛,上炎于舌络,血络充盈,故舌呈绛色。

舌绛有苔,多属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

绛色愈深,热邪愈甚。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外感热病,表示邪热深入营血,多见于热性病极期,内伤杂病,多见于久病、重病之人,多属阴虚火旺。

3、点、刺舌舌象特征:点,指突起于舌面的红色、白色或黑色星点。

大者为星,称红星舌;小者为点,称红点舌。

刺,指舌乳头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红色或黄黑色点刺,称为芒刺舌。

点和刺相似,时常并见,故可合称点刺舌。

点刺多见于舌的边尖部分。

临床意义: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

机理分析:舌生点刺是热邪亢盛,充斥舌络所致。

一般点刺愈多,邪热愈甚。

4、裂纹舌舌象特征: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

舌上裂纹可见于全舌,亦可见于舌前部或舌尖、舌边等处,裂纹可呈现人、川、爻、等形状,严重者可如脑回状、辐射状、卵石状,或如刀割、剪碎一样。

临床意义:主阴血亏虚、脾虚湿侵。

机理分析:舌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津伤。

因邪热内盛,阴液大伤,或阴虚液损,使舌体失于濡润,舌面萎缩所致。

5、齿痕舌舌象特征: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又称为齿印舌。

临床意义:主脾虚、湿盛证。

机理分析:舌边有齿痕,多因舌体胖大而受牙齿挤压所致,故多与胖大舌同见。

亦有舌体不大而呈现齿痕者,是舌质较嫩的齿痕舌。

中医望诊-望舌

中医望诊-望舌

中医望诊——望舌望舌内容可分为望舌质和舌苔两部分。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等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

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

1.望舌质(体)(1)望舌色①淡白舌:较正常舌色浅淡,称为淡白舌。

主虚寒证,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

阳虚血少,气血不荣,故舌色淡白,常见于阳虚、血虚的病症。

淡红舌:舌色白里透红,不深不浅,淡红适中,此乃气血上荣之表现,说明心气充足,阳气布化,故为正常舌色。

②红舌:舌色深于正常舌,称为红舌。

主热证。

热盛则气血壅盛,反映于舌质,故呈现红色。

可见于里实热证,也可见于阴虚内热。

③绛舌:舌色深红,称为绛舌。

猪内热深重。

外感热病,表示邪热深入营血,多见于热性病极期。

内伤杂病,常见于久病,重病之人,多属阴虚火旺。

④紫舌:舌见紫色,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色深,干枯少津,多系邪热炽盛,阴津两伤,血气壅滞不畅之证;淡紫色或青紫湿润,多因阴寒内盛,血脉瘀滞所致。

舌上有紫色斑点,称为瘀斑或瘀点,多为血瘀之证。

(2)望舌形:主要是观察舌质的荣枯老嫩以及形体的异常变化。

①胖大舌:较正常舌体胖大,为胖大舌。

有嫩胖与肿胀之分。

若舌体胖嫩,色淡,多属脾虚阳虚,津液不化,氺饮痰湿阻滞所致;如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是心脾热盛;若舌肿胖、色青紫而暗,多见于中毒。

苍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谓苍老舌。

不论舌色苔色如何,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

②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

是阴血亏虚、舌体不充之象。

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且干,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所致。

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其色娇嫩,其形多浮胖,称为娇嫩舌,多主虚证。

③裂纹舌:舌面上有明显的裂沟,称裂纹舌。

多因津液亏损不能荣润舌面所致。

若舌质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胜津伤,阴精亏损;舌色淡白而有裂纹,常是血虚不润的反映。

若正常人亦有裂纹舌者,在临床上无诊断意义。

中医诊断-望舌-病理舌象、总结

中医诊断-望舌-病理舌象、总结

淡白舌黄腻苔者,其舌淡白多主虚寒,而苔黄腻
为湿热之征,舌色与苔色虽有寒热之别,但是舌质反
映正气,舌苔反映病邪,舌象表明本虚标实,寒热夹
杂的病变特征。脾胃虚寒而舌质淡白,复感湿热之邪
而舌苔黄腻,因此呈现如此舌象。

又如素体阴虚火旺,复感寒湿之邪,亦可出现
“舌质红绛,苔白滑腻”之舌象。所以,当舌质与舌
苔变化不一致,往往提示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病理变化,
津液的盈亏 和输布情况
糙苔 津液更伤
腻腐
特征
临床意义
腻 腻苔 湿浊,痰饮,食积 腐 腐苔 湿浊内蕴;食积胃肠
脾胃湿浊
剥脱
特征
临床意义
剥脱苔 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
剥落苔 舌象: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 主病:胃气亏虚——舌淡苔剥
胃阴枯竭——舌红绛苔剥
(二)望舌苔
望舌苔包括望苔质和望苔色两方面。 2.望苔色
师解答15分钟。
2014-03-25
图片1
问题: 1、上图为何舌象?临床意义有哪些? 2、简述红舌与绛舌主病的异同? 3、何谓舌神?有何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图片2
问题: 1、何谓舌下络脉? 2、舌下络脉的观察方法? 3、舌下络脉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图片3
问题: 1、试述舌诊的临床意义?上图为何舌象? 2、点、刺舌的形成机理是什么,其临床意义如何? 3、望舌时有哪些技巧及其注意事项?
问题:请据其舌象并结合其临床症状判断该患者 为何证。
1.舌质与舌苔变化一致
• 舌质与舌苔变化一致,提示病机相同,主 病为两者意义的综合。如:
• 舌质红,苔黄而干燥,主实热证; • 舌质淡嫩,舌苔白润,主虚寒证; • 舌体红绛而有裂纹,舌苔焦黄干燥,多

望舌苔

望舌苔

中根部厚苔
薄苔
(二)润、燥苔
舌象特征 ●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润苔; ●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滑苔。 ●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干裂——燥苔; ●苔质粗糙——糙苔。
●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 津液未伤,如风寒表证、湿邪初起、食滞、 瘀血等。 ●滑苔——主痰饮、主湿。如寒湿,阳虚 ●燥苔——津液已伤。如高热、大汗、吐泻 后,或过服温燥药物,津液不足,苔失滋润 而干燥。或阳气为阴邪所阻,不能上蒸津液 而见燥苔。 ●糙苔——燥苔进一步发展,热盛伤津重证, 湿浊内停,水液布散不利。
2、推判病势
●舌苔白→黄,黄→焦黑色,苔质润→燥, 提示热邪加甚而津液被耗。 ●舌苔厚→薄,黄→白,由燥→润, 邪热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向好的趋势转变。 ●苔突然增厚,是病邪急剧入里的表现。 ●舌色淡红→红绛,甚至→绛紫或舌上起刺, 是邪热深入营血; ●舌色淡红→淡白、淡青紫,或舌胖嫩湿润, 为阳气受伤,阴寒渐盛,病势进展。
淡黄苔
深黄苔
黄腻
焦黄
●薄黄苔——邪热未甚,多见于风热表证, 薄黄苔——邪热未甚,多见于风热表证, 或风寒化热入里。 或风寒化热入里。 ●黄白相兼苔——表证化热入里、表里相兼。 黄白相兼苔——表证化热入里、表里相兼。 ●黄腻苔——湿热蕴结、痰饮化热, 黄腻苔——湿热蕴结、痰饮化热, 或食积热腐等证。 或食积热腐等证。 ● 黄糙苔 ——苔黄燥干硬 , 颗粒粗松 , 望之如 黄糙苔—— 苔黄燥干硬, 颗粒粗松, 砂石,扪之糙手。邪热伤津,燥结腑实证。 砂石,扪之糙手。邪热伤津,燥结腑实证。 ●黄滑苔——苔淡黄而润滑多津, 黄滑苔——苔淡黄而润滑多津, 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 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 或气血亏虚感受湿热。 或气血亏虚感受湿热。 ●焦黄苔、花瓣苔——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焦黄苔、花瓣苔——邪热伤津,

望舌苔之望苔质

望舌苔之望苔质

望舌苔之望苔质舌苔,指散布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向上熏蒸胃中谷气、食浊,凝聚于舌面而形成。

正常的舌苔,一般是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舌面的中部和根部稍厚。

由于患者的胃气有强有弱,病邪有寒有热,所以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性舌苔。

望舌苔应注意苔色和苔质两方面的变化。

苔质,指舌苔的质地、形态。

临床上常见的苔质变化有薄厚、润燥、腻腐、剥落等方面。

1薄、厚苔舌苔的薄、厚以“见底”、“不见底”作为标准。

即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者,称为薄苔,也叫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称为厚苔,又称不见底苔。

舌苔薄白而均匀,或中部稍厚,干湿适中,此为正常舌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

若在病中,说明病情轻浅,未伤胃气。

厚苔是由胃气兼夹湿浊、痰浊、食浊等熏蒸,积滞舌面所致。

说明疾病在里,病情较重。

舌苔的薄厚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的深浅。

薄苔多见于疾病初起,病邪在表。

厚苔多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食积。

舌苔的厚薄变化,称为舌苔的消长。

舌苔由薄转厚,为舌苔长,提示邪气渐盛,或表邪入里,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为舌苔消,提示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的征象。

舌苔的厚薄转化一般是渐变的过程,如果薄苔突然增厚,则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舌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2润、燥苔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中,称为润苔,舌面水分过多,扪之湿滑,甚者伸舌欲滴,称为滑苔;舌苔干燥,望之干枯,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称为燥苔;舌苔颗粒粗糙如砂石,扪之糙手,称为糙苔。

润燥苔主要反映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是胃津、肾液上承,濡润舌面的表现。

疾病过程中见润苔提示体内津液未伤,如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均可见;滑苔为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主痰饮、水湿。

如寒湿内侵,或阳气虚衰,不能运化水液,寒湿、痰饮内生,聚于舌面而成;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

如邪热炽盛、大汗、吐泻后,或过服温燥药物等,导致津液不足,舌苔失于濡润而干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个,望舌苔的质,除了望厚、薄以外,要看它润滑还是干燥。润滑和干燥实际上不仅仅是讲舌苔,舌质也要看润滑和干燥。舌质和舌苔都有润滑和干燥的问题,我们在讲舌质的时候,没有讲舌苔,舌质燥,舌体干燥,舌体润滑,实际上也有舌体、舌质的润滑和干燥问题,那和舌苔一路讲。舌苔润泽有津。润泽,干湿适中,不滑不燥,正常的,我们讲舌苔薄白均匀,干湿润燥适中,应该是还有一个润燥的问题。舌质淡红,舌体运动灵活,大小适中,舌苔薄白均匀,舌干湿润燥适中,润泽,这就是润苔。适中,没有很多的津液,也更见不到干燥,适中。什么样适中?你自己去理解,显得既不干燥也不是有很多的水分在那表现。如果水分多了、水分比较多,一看上去,如果说你不知道这个舌润是什么样子,你喝一口水吧,再来看舌质,舌质上面肯定要润一些。扪之湿润,这扪上去好象显得水分多一些,那就是润滑苔,正常的是润苔,水分太多了,又变成滑苔了,但我们有时候也合起来讲,舌苔润滑、舌体润滑。润滑说明起码津液没有受到损伤。如果滑得很明显,那可能还有水湿内停。舌体如果干燥,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至有裂纹,那个叫做燥苔。干燥,有裂纹,看上去就没有津液,舌质又是暗红色,舌质又红、色暗,肯定这是一个什么证?肯定是一个热证。甚至比这个燥苔还厉害,比这个干燥的燥还厉害,变成糙粗,就是很糙粗,象沙子一样的堆积在上面,那就是这一个糙,这一个糙,粗糙的糙,比那个干燥还要厉害,干燥只是看它没有津液,粗糙是这个舌体甚至有一些象高低不平,舌苔这种情况象沙子堆在上面的,摸上去碍手的。这一个就更厉害了,裂纹,舌体、舌质紫黑色,舌质的颜色紫黑,舌苔很干燥,象那个公路上面堆了一些沙石一样,虽然是平坦的,但是象有些细小的高低不平,这是糙苔,糙苔比那个干燥的燥更厉害。那么这个润滑和燥、糙,很明显这个润燥是干什么的?是看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和水分有关系。水分多,津液没有受到损伤,就是象滑苔或者接近正常的是润苔;水分少了,津液干燥,没有水了,就显燥苔,甚至是糙苔。主要是辨别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这个机制很容易理解,就不讲了,它无非是津液、水湿,判断这个问题。如果由燥苔变成这个糙苔,病情发展,这都比较容易掌握,我不一个个讲了;由舌润而变成舌燥,那是津液在受到损伤;如果由舌质燥慢慢变得润泽,那说明津液已经气化正常了,水分的气化正常,出现正常,津液已经能够恢复了。
望舌质的内容我们就讲完了,讲了四个:舌形、舌色、舌态和舌下络脉。。
苔质。舌苔的质,什么质呢?有厚薄、润燥等等这些方面。一个是看舌苔很厚还是很薄,苔,上面长的这些苔厚还是薄,看这个问题。厚和薄怎么样区别?什么样的舌苔厚,用个尺子去量一下,多少个毫米就是厚苔,多少个毫米就是薄苔,过去没有这种方法,现在实际上有了,有一种光学断层扫描。象湖北,湖北他们现在就正在做这个研究,就象CT一样的,根据光给它分成很多层,看看舌苔有多少厚,多少个毫米来看。我们平常看这个舌苔厚、舌苔薄,用那个光学断层扫描,恐怕每个病人都来做一次扫描可能也做不起,也没有必要,而往往就是用肉眼去看。看的时候凭什么呢?凭它见底还是不见底。什么叫见底呢?透过舌苔能够隐隐地见到舌质,就是舌质上面铺了一层苔,还能不能够看到下面的舌质。这个上面有舌苔,有一个白色的苔,但是下面还是可以看到里面的红色的舌质,可以看得到,这就比如什么东西?这个地上面结霜,北方也有吧,地上面打霜,地上面散在、有了一层白白的这种结晶,但是一看里面地还是可以看得到,或者下雪,很薄的一层雪,并没有完全把这个地面盖掉,因此这样就可以见底。这个底就是讲的可以见到舌质的这种情况,那我们把这种舌苔就称为薄苔,也叫做见底苔。见底苔这是一种医学上叫它见底苔,我们叫,实际上我们写病历的时候就是薄苔,不写见底苔,不这样写。厚苔和它不同的地方就是看不到舌体了,很厚的一层雪了、结冰了,下面就看不到。你看,这个,当然这些地方还是可以看得到,是不是?这些地方,中间象这些地方,这一大片的地方就看不到,这个地方还可以看到,象这个地方还是薄,那么中间象这一片那是非常厚了,这些地方就是很厚的苔了,这就是厚苔,看不到舌体了,就象下雪了以后,地面已经看不到了,看不见地面了、路面了,这叫做厚苔,也就是不见底苔。厚苔和薄苔的表现是这样的。厚苔和薄苔主要反映什么问题呢?邪正盛衰和邪气的浅深。邪正盛衰就是说反映正气怎么样,邪气怎么样,正气亏虚其舌苔是由什么生成的?舌苔为什么会生出舌苔来?是由胃气蒸发着胃浊上潮所形成的,如果是胃气虚了,它也可以舌苔生得少、也可以薄。所以舌苔可以是正常的,淡红色,薄白苔,见于正常人。也可以见于表证,病邪不重,刚开始病情比较轻,病邪不重,病位不深,病比较轻,卫气没有明显的受到损伤,所以是薄白苔。厚苔,舌苔很厚很厚,厚是什么问题呢?可能是由于里热,热它能够加速循环、加速物质的代谢。我们讲舌苔是由什么乳头构成的?主要是什么乳头?丝状乳头。这个丝状乳头老化,老化得很快,按照现在说就是凋亡加速,细胞凋亡、坏死。这个丝状乳头它也是一种细胞,它就加速了这种情况。所以里热证,或者是有宿食、痰湿,胃里面有很多的食物停在那里面,所以这个胃气蒸发着这些食物的浊气往上熏,熏得那个舌质上面就很厚很厚,有痰湿等等,这都可以是出现于厚苔。这是一个厚苔吧,这些地方,并且还有一块块的脱落。这一个舌苔,舌象既有舌苔厚,又有舌苔的脱落,舌质这个地方,这片显青紫,病情复杂了,既有气滞血瘀,可能又有气阴亏虚,又有邪气内伏,病情可能复杂。如果舌苔由薄而变厚,说明邪气渐深了,表证入里了,病情发展了。如果由厚苔慢慢变薄了,正常人应该是薄白苔,它由厚苔慢慢变成象正常的舌苔差不多了,并且薄苔并不是厚苔一下子就整过脱掉了,它下面长了新苔,一种新的薄薄的苔,这说明邪去正复,正气慢慢恢复,邪气已经去掉了。这个厚的舌苔说明是一种邪气,厚的舌苔脱落了,慢慢长了新苔,当然是邪去正复的一种表现。如果突然脱落,舌苔很厚,一下脱掉了,下面一点新生的苔都没有了,那是正不胜邪。虽然舌苔脱落了,下面没有新苔生长出来,是胃气将绝。由薄苔突然变厚苔,那当然是邪气很快就发展入里了,和上面这个是一样,突然变厚,只是进展很快。
第三个,腐、腻(苔)。这两个舌苔是我们舌苔里面的重点。薄、厚,应该说,我们看得几次舌象,应该就可以分得出来了。润和燥,看几次也可以分得出来了。但是腐苔和腻苔,即常见,也要把它分清楚,讲清楚,比较难一点。实际上也不难,我们看看腐苔,腻苔。腻苔是什么样子呢?腻苔的表现,我们看这张舌象图,腻苔它的特点是什么呢?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腻,这个腻,有些什么东西是腻?肥肉是腻的吧?肥肉是腻的,吃肥肉有一种腻。再看我们现在不知道用洗涤剂以后可能也没什么抹布,擦碗、灶上面的抹布,如果没用洗涤剂,没用那个去,用起那个抹布是什么感觉?一种腻,为什么?里面有很多的油在里面,肥肉也是里面有很多的油。它的特点表现为什么东西?它颗粒很细,并不象那个一颗颗,你看,一片片的,很密,融合成片了,中厚边薄,中间厚一些,边上薄一些,紧紧贴在舌面上,如涂有油腻,好象上面涂了油,涂了一种膏,涂了膏一样的,涂在上面,揩之不去,你揩一下,用个棉签揩一下,不但是揩不掉,那个棉签的棉花可能都粘在上面了,那个棉花丝都粘在这个舌苔上面了,它里面的油把它粘住了。不但是舌苔没有擦掉,舌上面可能还粘上棉花,棉花都粘上去了,所以它是揩之不去、刮之不容易脱落。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湿浊痰饮内聚。反正有水分、有油腻,这种油腻在我们中医看来,就是痰湿,是痰和湿,而不是一般的水,相当于有痰湿内蕴。这种痰湿内蕴,它密密麻麻的盖着一层,说明阳气是被包围了,气化不通畅,它不能够把它蒸发出来、蒸散掉,阳气被遏,湿浊痰饮,这是腻苔。这种苔看到以后,很常见,当然不一定是白色的了,也可能黄色的,甚至是带黑色的,反正它是密密的,厚厚的一层,象涂上去的一层,看不到底。薄的也可能看得到底,但是涂上去的这么一层表现,这就是腻,有一种油腻的感觉。腐苔。腐,象豆腐渣一样的,豆腐、豆腐渣一样的。我们看看腐苔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腐苔,腐苔和腻苔相比较,腐苔它就显得什么呢?颗粒粗大、疏松,松一些,不象这密密麻麻粘在一起、成片。腐苔象豆腐渣一样的堆积在上面,一层、很厚一层,但是它比较疏松。你看中间它就没有堆满,还可以看到舌质。这个是看不到,整过盖满了一片、盖了一片。这一个堆上去了,豆腐渣一样的,揩之可以去,一揩它可以揩得掉,甚至是成片的脱落,舌底光滑。这个它揩也揩不掉,你就是擦掉了一点,它下面还有很多,它上面剥掉了一点、擦掉了一点,它底下面还有。这个一揩它很松,疏松,所以揩它可能这一片都把它揩掉了。它说明什么问题呢?阳热内盛,胃浊,蒸发胃浊上潮,里面有食积,痰浊。这个也是痰湿吧,这个也有痰浊,它有相同的地方,都有邪气。不同的地方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阳气不能够把邪气推开,所以阳气是被包围着的,痰湿包围着阳气。这一个呢,阳气是可以蒸发开了的,所以它就显得疏松,中间还有些孔、有些漏洞,所以阳气并没有完全被包围着,没有被遏制。但是也有的书上提到,腐苔是胃气衰败、湿浊上泛。湿浊也可能的,是不是?湿浊是可能的。胃气衰败,这个提法!胃气衰败可不可以?如果松得很厉害,松动,一刮了以后,它松动容易刮掉,舌苔它可以成片的脱落,一脱了以后,后面不长新苔了,没有新苔了,完全显出一个光光的肉的舌体,一点新生的舌苔都没有,那说明胃没有再生长的能力了,胃气没有再生长舌苔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它可能说它有胃气衰败。但是临床上一般这种胃气衰败的人,那恐怕不是单纯凭一个有腐苔的这种表现,应该说腐苔它还是胃气能够蒸发津液上潮的,并不是胃气衰败。胃气衰败局部就是这种舌苔,腐苔脱落以后,腐苔没有根、无根,我们以后要讲无根的时候,它没有新生的舌苔生长,那可能说它胃气已经虚了,没有继续生长舌苔的能力,从那个角度来理解可以。还有一种,脓腐苔。就是舌苔上面好象黏厚的一层脓一样的,实际上也可能就是脓排出来的时候在舌质上面还贴了有一些,象喝牛奶的时候那种奶瓣粘在舌子上面,没有吞下去,没有漱口,就是没有洗掉,那就是一种象脓一样的叫做脓腐苔。这个病人,苔黑,这边上有些黄,白色、黄色的这样一些象黏液一样的。这个要注意,我刚才讲到喝牛奶什么东西,它也可以形成这种奶瓣,你不要“哎呀,你有脓腐苔,有内痈”!不一定。脓腐苔说明多半是有脓、痈,里面反正就是有腐败,气血有腐败的现象,它才能够形成脓,有脓的这种表现,舌上面有脓一样的,这就是脓腐苔,多半是有内痈。也不能绝对,你不能(说)不是肺痈就是肝痈,不是肝痈就是肠痈,不是肠痈就是胰痈,那也不一定。但是说明这个上面它说明是有气血腐败,象有脓一样的,所以叫做脓腐苔。腐苔和腻苔,通过腐苔和腻苔测阳气与湿浊的消长,可以测到。腐苔和腻苔都是有邪气,这个邪气是什么邪气?一个是有痰浊,一个是有食积,痰湿和食积。那么腐苔和腻苔的表现上,它又有一点不相同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呢?不相同的,这个腻苔阳气往往是被包围着的,所以多见于脾虚湿困、食积,阳气没有伸张,这是腻苔的特点。腻苔里面又分好多种:白腻苔。舌苔,刚才前面见到的就是白腻苔,白腻而滑,前面是一种白腻而滑的苔。这个没有那么厚,但是还是显得是腻,润滑,并不干燥,舌质不红,舌苔润滑而腻,又不很厚,还是薄腻,不太很厚,也不显薄了,反正不是很厚,比刚才那个看来就没有那么厚,苔腻。那是什么问题?痰湿、寒湿内阻,阳气被包围了,阳气被包围着。第二种,苔黏腻而厚,口里面有甜味。口甜我们讲过,可能是湿热。你看,这是腻吧,这个地方密密的,这一块主要是显了这一片,腻,其他地方不明显,就是这一片,特别是中间这一片黏腻,好象贴在上面的,紧紧的、密密的这种舌苔。黏腻而厚,舌苔还变(成)了一点黄白相兼,看得见吗?除了这些地方白以外,中间这些地方黄,黄白相兼的舌苔。多半是什么问题?如果又挟有口甜,脾胃湿热,湿和热结合在一起,上熏出现这种舌苔。黄腻。我们前面看到的那个舌象是典型的白腻,白厚,白腻,白腻厚滑苔。如果黄厚,黄腻而厚,很厚吧、黄吧、腻吧、很致密吧,这个舌苔很致密,不是一颗颗的,还加上有一些什么东西?舌尖上还有什么?红星点,舌红点,红点舌,黄腻苔。黄腻苔,黄、厚、腻,又厚又腻的这样一种舌象,黄厚腻苔。这个舌象厚腻,黄厚腻苔,舌边有尖点,那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是有湿有热,痰和热,一方面腻,说明有湿有痰,现在又黄、又厚,厚倒不一定,这个又黄,舌质又红,甚至有红点,那说明还有热,因此是一个属于痰、一个属于热,一个属于湿、一个属于热,一个属于暑、一个(属于)热。暑也是热,是不是?所以就是湿和热,痰热两方面存在黄腻苔。如果舌苔由腐苔逐渐消失,慢慢长出新的薄白苔,腐苔、腻苔消失了,特别是腐苔消失了,后面长出了新的薄白苔,那说明邪气已经去掉了,正气在恢复,邪去正复。如果是舌苔脱落,不能够续生新苔,那是胃气衰败,属于无根苔。刚才我们前面那个地方我打个问号,就是一般来说,腐苔应该是讲的胃气并不很虚弱,它能够蒸发着痰浊、湿浊上潮,就是产生一个厚的苔,厚苔、腐苔。如果这种腐苔脱落以后,它没有新生的舌苔,那说明无根了,胃气已经没有再生的能力了,这一种属于无根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