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

合集下载

古代年龄的描述

古代年龄的描述

1111
1. 总角:指幼年,通常是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儿童。

2. 垂髫:指儿童,通常是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儿童。

3. 豆蔻:指少女,通常是指十三四岁到十五六岁的少女。

4. 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5.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6. 而立:指三十岁,意思是人到了三十岁应该能够自立了。

7. 不惑:指四十岁,意思是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不为外物所迷惑。

8. 知天命:指五十岁,意思是人到了五十岁应该知道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了。

9. 耳顺:指六十岁,意思是人到了六十岁,听到别人的话,能够分辨真假,明辨是非。

10. 古稀:指七十岁,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1. 耄耋:指八九十岁,出自曹操的《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12. 期颐:指百岁之人,出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的描述方式,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不同年龄段的划分和认知。

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呼一、0 1岁1. 赤子含义:刚生的婴儿。

因婴儿皮肤呈赤色得名。

2. 襁褓含义:本意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泛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二、2 3岁1. 孩提三、女孩7岁1. 髫年含义:古代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髫”指古时小孩头上扎起来的下垂头发。

所以女孩7岁称髫年。

四、男孩8岁1. 龆年含义:“龆”也是指儿童换牙。

男孩8岁开始换牙,所以称龆年。

五、10岁以下1. 黄口含义: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六、12岁(女)1. 金钗之年含义:女孩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所以称为金钗之年。

七、13 15岁(男)1. 舞勺之年含义:“勺”是一种乐舞。

古代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的是男孩子13 15岁期间学习勺舞。

八、13 14岁(女)1. 豆蔻年华含义:豆蔻是一种植物,初夏开花。

二月初含苞待放时,豆蔻梢头的嫩叶卷而未舒,非常像少女的样子。

因此用来比喻少女13 14岁时的美好年华。

九、15岁(女)1. 及笄之年含义:“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发髻的簪子。

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表示到了结婚的年龄。

十、15 20岁(男)1. 束发含义: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一般认为15岁为成童之年,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所以15 20岁之间的男子称为束发。

十一、16岁(女)1. 破瓜之年含义: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十二、20岁(男)1. 弱冠含义: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弱冠”。

十三、20岁(女)1. 桃李年华含义:形容女子二十岁正像桃李盛开的时候一样艳丽动人。

十四、24岁(女)1. 花信年华含义:花信,花开时期。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十五、30岁(男)1. 而立之年含义:人到三十岁应该能够自立于社会,有所成就。

年龄称谓古代文化常识

年龄称谓古代文化常识

年龄称谓古代文化常识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
人生各个年龄段,用古语称呼:
一、年龄段为童年: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7岁(女)——髫年;8岁(男)——龆年;幼年泛称——总角;童年——垂髫;10岁以下——黄口;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青少年——束发。

二、年龄段为少年:
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20岁(男)——弱冠;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

三、年龄段为中年:
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四、年龄段为老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

老年——皓首,又称“白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

五、百岁以上:
100岁——期颐、上寿;120岁——花甲重开;140岁——古稀双庆。

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

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

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一、不满周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二、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三、2岁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儿童。

四、3-8岁垂髫:指三至八岁的儿童。

五、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始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

六、9岁九龄:为九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七、10岁幼学:十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八、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九、13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至十四岁。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十、14岁将笄之年:指女子十四岁。

十一、15岁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十二、16岁二八:为16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十三、20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又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十四、24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十五、30岁而立:孔子曰:“三十而立”。

始室:三十岁。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十六、40岁不惑:孔子曰:“四十而不惑”。

十七、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均指五十岁。

十八、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十九、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二十、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古代的年龄称谓

古代的年龄称谓

古代的年龄称谓
古代的年龄称谓是一种特殊的称呼方式,用来表示一个人的年龄阶段。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根据年龄的不同,有不同的称谓。

下面是一些古代的年龄称谓:
1.赤子(出生至一岁)
赤子是指新生儿到满一岁之间的婴儿,这个阶段的婴儿很小,需要父母的照料和保护。

2.葱郁(一岁至六岁)
葱郁是指青春的年龄,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学走路和说话,渐渐有自己的思维和行动能力。

3.少年(七岁至十四岁)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古代的少年需要接受教育和培养,开始接触社会和学习知识。

4.弱冠(十五岁至二十岁)
弱冠是指年满十五岁到二十岁的年龄段,这个阶段的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并且开始步入成年社会。

5.耳顺(二十岁至三十岁)
耳顺是指年龄在二十岁至三十岁之间的人,这个阶段的人往往是学有所成,开始步入社会并展现才华的时期。

6.古稀(六十岁)
古稀是指年满六十岁的老年人,这个阶段的人已经经历了人生大部分的阶段,享受晚年和孝顺子孙成为生活的重心。

7.杖国(七十岁)
杖国是指年满七十岁的老人,这个阶段的人已达到高龄,家人和社会都会尊重和尊敬他们,给予充分的关爱和照顾。

8.耄耋(八十岁以上)
耄耋是指年龄在八十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这个阶段的人已经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光,经历了许多风雨,被人们尊重和崇敬。

以上是一些古代的年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尊敬和重视,也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称谓已经逐渐淡出,但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年龄顺序表

古代年龄顺序表

古代年龄顺序表0~1岁——孩提;襁褓
2~3岁——孩提
7岁(女)——髫年
8岁——童龀;髫龀;总角
8岁(男)——龆年
9岁——九龄
10岁以下——黄口
10岁——幼学
童年——总角;垂髫;始龀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3~15岁(男)——舞勺之年
14岁(女)——二七年华
15岁(男)——成童;束发;志学之年
15岁(女)——及笄之年
15~20岁(男)——舞象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18岁(女)——二九年华
女子成年待嫁——待年,又称“待字”
女子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
20岁(男)——冠;加冠;始冠;及冠;弱冠;冠岁;七尺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男)——始室;壮室;而立之年
30岁(女)——半老徐娘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及艾;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1岁——开六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下寿
61岁——开七;华甲
64岁——破瓜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中寿71岁——开八
77岁——喜寿
80岁——杖朝之年;望八;伞寿
88岁——米寿
80~9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望九;上寿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又称“人瑞”
108岁——茶寿
老年——皓首,又称“白首”。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年龄的称谓非常讲究,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既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人对年龄的尊重和礼貌。

以下是古代年龄称谓的大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襁褓,出生至一岁的婴儿。

2. 孩提,一岁至三岁的幼儿。

3. 童子,三岁至七岁的儿童。

4. 童女,三岁至七岁的女童。

5. 童蒙,七岁至十岁的儿童。

6. 童男,七岁至十岁的男童。

7. 童女,七岁至十岁的女童。

8. 少年,十岁至十五岁的青少年。

9. 少女,十岁至十五岁的女青少年。

10. 青年,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

11. 青年男子,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男子。

12. 青年女子,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女子。

13. 壮年,三十岁至五十岁的成年人。

14. 壮士,三十岁至五十岁的成年男子。

15. 壮妇,三十岁至五十岁的成年女子。

16. 中年,五十岁至七十岁的中年人。

17. 中年男子,五十岁至七十岁的中年男子。

18. 中年女子,五十岁至七十岁的中年女子。

19. 老年,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20. 老者,七十岁以上的老年男子。

21. 老妪,七十岁以上的老年女子。

古代的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对年龄的简单称呼,更是对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尊重和关怀。

在古代社会,年龄和地位、尊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不同年龄段的人使用不同的称谓,也是对其社会地位和尊严的一种体现。

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谓,也反映了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从小孩到老者,每个年龄段都有着相应的责任和角色,这些称谓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些古代称谓已经不再普遍使用,但是对年龄的尊重和关怀却是永恒不变的。

我们可以借鉴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谓,来更加尊重和关爱不同年龄段的人,让我们共同建设一个和谐、尊重的社会。

总结,古代年龄称谓的大全,不仅仅是对年龄的简单称呼,更是对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尊重和关怀。

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人对年龄的尊重和礼貌。

古代各年龄段的雅称

古代各年龄段的雅称

一、幼年时期1.赤子:刚出生的婴儿。

因婴儿皮肤呈赤色而得名。

2.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

3.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幼儿。

此时幼儿开始提抱,故称孩提。

4.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二、少年时期1.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

3.舞勺之年:指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少年。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三、青年时期1.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2.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3.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故称弱冠。

四、中年时期1.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2.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因称四十岁为“不惑之年”。

3.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后因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

五、老年时期1.耳顺之年:指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后因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2.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从甲子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3.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4.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后因以“耄耋”泛指老年。

古代年龄与现代年龄的的标准

古代年龄与现代年龄的的标准

古代年龄与现代年龄的的标准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古代年龄与现代年龄的对比:
1.现代年龄划分:
1.0-17岁:儿童或青少年
2.18-60岁:成年或壮年
3.60岁以上:老年
2.古代年龄划分(以中国为例):
1.0-10岁:孩提
2.11-20岁:少年
3.21-30岁:壮年
4.31-40岁:成熟期
5.41-50岁:中年
6.51-60岁:老年
7.60岁以上:长寿或晚年
古代和现代年龄的划分有一些重叠和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古代的年龄划分更加细致,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特点和责任有不同的强调。

现代划分则相对简化,主要基于生理和社会的角度。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 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 年; 70岁——古稀、杖朝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 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 90岁鲐背tái 之年; 100岁——期颐(jīyí )之年。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 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 • “视而不见”本意是睁着眼睛却没看见.形容 不注意,不重视.引申为故意不理睬,看见了 当做没看见. • “熟视无睹”是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 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 • “熟视无睹”关键在于“熟”,“熟视”有看 了多次的意思.对事物“熟视”却当做没看 见自然比偶尔睁着眼睛却没看见程度深.所 以,“熟视无睹”确有贬义,而“视而不见” 则褒贬皆用.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古代年龄的称谓(称呼)可谓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在文言文中经常遇见。

为了方便查阅,特收集整理了中国古代对0岁-100岁的35个年龄称谓,并对每个年龄的不同称谓作出解释,仅供大家参考学习!序号年龄古代称谓、称呼解释及出处备注10-1岁孩提、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22-3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37岁(女) 髫(tiaoˊ)年幼童时期。

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48岁童龀[chèn]、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59岁九龄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

语出《礼记》。

610岁黄口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

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

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12岁(女) 金钗之年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813岁(女) 豆蔻年华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

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也用于比喻处女。

913-15岁(男) 舞勺之年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1014岁(女) “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115岁(女) 及笄或笄年“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215(男) 束发、成童、志学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古代中国的年龄称谓根据年龄段的不同,有着丰富的称谓。

以下将按照年龄由大到小的顺序,简要介绍一些常用的古代年龄称谓。

1. 景岁(尊龄)在古代,把一个人活到80岁以上的称之为“景岁”。

这是最高的尊龄称谓,表示这位老人享受了大寿和长寿之福,也代表着长寿的祝福。

2. 耆龄“耆龄”是指活到70岁到79岁之间的年龄段,表示对老者的尊重和敬意。

3. 卒岁“卒岁”一词原指年已终了,人的一岁已经过去了。

后来泛指活到60岁到69岁之间的年龄段,这个阶段人们可以享受退休、晚年生活。

4. 及中“及中”指的是人已达到50至59岁的年龄段。

这个年纪正好是中年时期,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奋斗和积累,开始享受努力的成果。

5. 壮岁“壮岁”是指人处于40岁到49岁之间的年龄段。

这个年纪是体力尚旺、精力充沛、事业发达的黄金年华。

6. 不惑“不惑”是指处于30岁到39岁之间,也就是三十而立的年龄段。

在这个年纪,人们已经开始具备较为成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对于人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洞察力。

7. 二八“二八”指的是人已经到达20岁到29岁的年龄段。

这个时期的人正值青春年华,身体健康,精神活跃,面对的是人生的起点和新的挑战,对于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8. 弱冠“弱冠”的意思是二十岁,是中国古代少年即将成年而成为男子的年纪。

在这个年纪,人们开始承担起家族和社会责任,并且标志着男子正式成年。

9. 嘉肩“嘉肩”是指15岁到19岁的年龄段。

这个年纪的人已经长成了少年,开始有一定的独立性,也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

10. 弱年“弱年”指的是12岁到14岁的年龄段。

此时的孩子已不再幼稚,开始接触和学习社会知识和道德规范。

11. 童年“童年”是指6岁到11岁的年龄段。

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天真可爱,无忧无虑,开始接受基础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12. 赤子“赤子”是指初生婴儿的年龄,也就是新生儿到5岁之间。

这个阶段的孩子完全依靠父母照料,无任何责任和义务。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滕王阁序目录•• 【简介】•• 【原文】•• 【译文】•• 【写作背景】•• 【结构】•• 【评价】【简介】《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篇名。

唐王勃作。

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

唐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

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作者“无路请缨”的感慨。

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chān)帷暂住。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古代对年龄的称呼排序

古代对年龄的称呼排序

古代对年龄的称呼排序
古代对年龄的称呼排序大致如下:
1.子:指未满七岁的儿童。

2.童:指七岁到十三岁之间的儿童。

3.少年:指十四岁到二十岁之间的年轻人。

4.青年:指二十一岁到三十岁之间的年轻人。

5.壮年:指三十一岁到四十岁之间的成年人。

6.中年:指四十一岁到五十岁之间的成年人。

7.老年:指五十一岁以上的人,通常又分为“老”、“叟”、“长者”等阶层。

这些称呼在古代社会中经常被使用,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份象征,也反映了社会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生命阶段的区分和尊重。

古代年龄

古代年龄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古代年龄段划分标准

古代年龄段划分标准

古代年龄段划分标准古代年龄段划分标准: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

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

耄耋: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古代的年龄称谓

古代的年龄称谓
6、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稀又十年-------80
添闰当称百岁人------90
半甲-----一花甲是60半花甲是30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豆蔻一词,典出唐朝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意思是说,姿态轻盈举止优雅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看尽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人,卷起珠帘故作娇俏的美女没有人比得上她。

这是杜牧在扬州期间,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一位歌女。

诗中用早春二月初树梢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喻十三岁的少女。

因此,豆蔻后来就被用来专以形容十三、四岁的年轻美少女。

豆蔻,也可写作“豆蔻”。

另外,古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女子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特殊叫法。

女子十三、四岁称为“豆蔻年华”,典出唐朝杜牧诗中之意。

十五岁称为“及笄”,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而束发加笄,表示成年,又称笄年。

据《礼记·曲礼上》载∶“女子许嫁,笄而字。

”是说,女子成年许嫁才能命“字”,故女子尚未有婚嫁之约,称为“待字”。

女子十六岁称为“二八年华”、“破瓜”、“瓜字初分”。

二八是指“二个八的年纪”,又“瓜”字在隶书及南北朝的魏碑体中,可拆成二个八字,八加八就是十六。

而女子到了出嫁年龄称为“摽梅之年”,取自《诗经·召南·摽有梅·序》:“摽有梅,男女及时也。

”摽梅,原意是指梅子成熟后从树上掉落。

女子二十岁称为“双十年华”、“桃李年华”。

双十就是二个十,即二十;又二十岁正如桃花、李花盛开时的艳丽动人。

另女子二十四岁称为“花信”,每年春天,花开季节所吹的风称为“花信风”。

小寒至谷雨,四个月共有八气二十四候,每气有三番,每候有一种花的信风,故又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

因此,古人认为要吹过“二十四番花信风”才会进入夏季。

“豆蔻年华”,出自唐人杜牧《赠别》诗。

杜牧年轻时曾随丞相牛僧孺在扬州供职,后来离开扬州赵长安,临行时写了两首七绝给一位女子,其中一首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稍头二月初”之句。

豆蔻,草木植物,春末开花,色淡红,极鲜艳。

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稍头二月初”来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年少而体态柔美,自后人们便常以“豆蔻年华”一词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

另附: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杨权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也谈古代年岁的别称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

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

《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

《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

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

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

《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

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不满周岁---襁褓;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H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j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2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