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曲赏析
德彪西梦幻曲作品简介
德彪西梦幻曲作品简介
德彪西的《梦幻曲》出版于1890年,是他早期的作品之一。
这首作品虽然短小,只有101小节,但已经展现出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神秘莫测和变幻万千的和声色彩,以及飘逸奇美的调性特征。
全曲以F大调二级和弦第一转位开始,经过g小调、C大调、c小调、F大调等数次起承转合,半音化的推动方式使乐曲调性愈加模糊,如漾在银河里万般星辰的迷离轨迹,似明似暗难以琢磨。
悠长的旋律线条如同蜿蜒隽秀的叠嶂峰峦绵延不绝,无数不稳定的音程与和弦缀于绵长飘逸的乐句里,营造出轻雾笼罩迷蒙万状的幻梦。
此外,这首作品的触键力度整体极轻极弱,但在乐曲的三分之一处出现了明显的强弱对比,紧接着出现了突强的力度变化,将悬而未决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这种力度变化与乐曲的篇幅形成了倒置的黄金分割点,体现了逻辑数学与艺术创作之间关于美的高度契合。
德彪西在《梦幻曲》中展现了他对东方音乐的热爱,乐曲中流淌着东方美学中重“意”不重“象”的隽永与洒脱。
同时,这首作品也预示了德彪西后期作品的风格,突出了音乐的冥想性质。
总的来说,德彪西的《梦幻曲》是一首短小精悍、充满梦幻气氛的钢琴作品,展现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独特魅力。
钢琴曲《梦幻曲》鉴赏
钢琴曲《梦幻曲》鉴赏
《梦幻曲》是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舒曼于1838年创作的钢琴独奏曲,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以其华丽、梦幻、浪漫的特点,在钢琴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梦幻曲》钢琴曲的鉴赏。
(1) 曲式结构:《梦幻曲》采用自由曲式,无明显的乐章划分,全曲约13分钟。
其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快速的弹奏,缓慢的演奏,快速的弹奏。
这种结构特点体现了作曲家对于情感的反复表达,从而更好地达到了情感表达的效果。
(2) 曲调和调性:《梦幻曲》采用G小调,曲调极具感染力和渲染力。
通过这种调性的运用,作曲家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演奏技巧和艺术特色:《梦幻曲》在演奏技巧方面极为高超,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技巧和音乐素养。
同时,作曲家采用了许多特殊的演奏技巧,如跳音、音阶等,来表达出曲子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氛围。
(4) 音乐表达的内涵:《梦幻曲》是一首充满着浪漫主义情感的钢琴曲,它所表达的是对于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曲家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和对于未来的美好期望。
(5) 音乐效果的呈现:《梦幻曲》的音乐效果极为出色,通过其华丽、梦幻、浪漫的特点,使听众在音乐的魔力下产生深深的共鸣和情感。
《梦幻曲》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钢琴曲,通过其华丽、梦幻、浪漫的特点,传递了作曲家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演奏者需要在演奏时,充分理解曲子的内涵和情感,通过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将曲子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氛围完美地表现出来。
同时,听众也需要仔细聆听,感受这首曲子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和情感体验。
从对舒曼《梦幻曲》的分析看其风格特征
引言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浪漫主义音乐有以下四个特征:民族性、抒情性、幻想性和新精神,如舒伯特、门德尔松等作曲家都在这几个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评论家,浪漫主义艺术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富于幻想的艺术风格深受钢琴家及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与古典纯音乐不同的是,舒曼的创作更加注重灵感与诗化,并富有文学性。
他第一个将若干首独立的钢琴小品以统一的构思组织起来,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创立了新的音乐体裁——钢琴套曲。
《童年情景》创作于1838年,是这一体裁的经典之作。
全曲由13首个性鲜明的小曲组成,灵感主要来自舒曼对幼年克拉拉的回忆,音乐创作极具欣赏和研究价值。
《童年情景》从各个侧面描写儿童生活,有的是孩子的心理活动,有的是游戏的场景,有的是一种神态的描写,合起来便组成一个生动的儿童世界。
生动的形象是整曲的主要特点,最为著名的《梦幻曲》,它以简单的旋律,多声部的构思,给人富于浪漫的幻想,给你带到一个梦幻的世界。
以下对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第六首《梦幻曲》进行分析,从而对舒曼钢琴套曲中的浪漫主义特征进行阐述。
一、创作背景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可以说是一部私人化的作品,是舒曼以书信的形式寄给远方的克拉拉,提醒她不要把爱人遗忘,是钢琴艺术史上极为独特的一部作品。
它创作于1838年,起初共有30余首迷人精致的小作品组成。
舒曼怕克拉拉感到不满意,就从中选出13首作品,合成一集,命名为《童年情景》。
《梦幻曲》曲式结构分析
《梦幻曲》曲式构造剖析
要点剖析:(17章格局)
曲式构造:再现单三部曲式 F大调
1、第一部分(1—8末节):由乐段重复组成一部曲式.F大调开端,第一乐句以属的半终止停止.第二乐句转到C大调的美满终止停止,两个乐句以雷同主体材料组成,为平行乐句段.这个部分的2个乐句都是4末节长度,是以是方整性构造.中部为比较性中部,主体材料与第一部分完整雷同.
2、第二部分(9—16末节):由两个四末节乐句组成的平行方整性转调乐段,成长型中部.第一乐句凋谢于四级部属功效和弦.第二乐句开端部分是第一乐句的上行四度模进,调性转入降B大调.14末节转入d小调并收拢于b小调的主和弦.中部经由过程一系列的调性转换,为了加强作品的比较性,加强其成长动力.在11和12末节处采取复调模进的手段,加强了比较性.
3、第三部分,再现部(17—24):是简略的变更再现,停止于主调收拢性主和弦,加强了音乐的终止感.
图示:。
诗词赏析梦幻曲春江花月夜吟诵技巧初探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诗词赏析:梦幻曲《春江花月夜》吟诵技巧初探吟诵是中国古代文人吟咏诗文并创作诗文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也是古人常用的悦读法及教学法。
古人用吟诵法做出来的古典诗词文赋,在没有背景音乐和器乐伴奏的情况下,也只有借吟诵的腔调才能巧妙地再现其深邃的艺术魅力。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张若虚首次将它改造成长篇七言歌行体。
这首有淡淡忧伤的中国式梦幻曲,“孤篇横压全唐”,被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近十多年来,在赵敏俐教授的指导下,笔者一直秉持“中国人唱中国人自己的歌”[1]这一诗教理念,致力于吟诵教学及国学教育的传承与推广。
在采录当代知名学者及文化大师的过程中,笔者也以标准纯正的普通话吟咏录制了很多各================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具风格特色的吟诵调,可以参看近年来再版多次的《我爱吟诵》[2]系列音像丛书。
南京师范大学著名吟诵专家陈少松先生以唐调吟咏《春江花月夜》,抒发了自然美好但人生别离的惆怅伤感,寄寓了人生短暂而宇宙永恒的深沉慨叹,体现了大雅君子风范。
下面重点分析一下笔者在吟录及教学《春江花月夜》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音韵分析运用普通话新吟诵的规则来吟咏古诗词,首先要全面把握诗歌的文体结构、音韵特征以及意象、意境;然后依据诗歌思想情感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平直调、上行调、下行调或曲折调,平长仄短,疏缓音拍,吟足节奏点上平声字的时值;最后是切合诗情的起伏顿挫入声, 平底仄高,一唱三叹,吟出顿挫悠扬,连绵不绝的古典韵味。
[3]《春江花月夜》全诗二百五十二字,共三十六句,由9首绝句构成。
描绘了九幅优美的春江花月夜图。
诗体结构如================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下:月生——春江图;月照——花林图;问月——悠远图;待月——江水图;追月——相思图;月移——镜帘图;月华——光影图;月落——潭花图;月沉——梦幻图。
舒曼《梦幻曲》的调性色彩与和声分析
舒曼《梦幻曲》的调性色彩与和声分析曲式为再现单三部曲式ABA’呈现部A,展开部B和再现部A均为方整型二部式乐段调式为F大调,再B段进行转调(三次).A段(一次)主题由弱起开始,由调式属音上行到主音a 动机工Ⅰ为:①一②,动机Ⅱ为:③-④动机Ⅰ律声部采用迂回式进行,随后上行跳进行成分解主和弦,左手:和声采用低音延续,由长时值的主和弦上行六度跳进,随后下行度级进进入下一动机的主和弦。
③-④动机Ⅱ旋律声部,进入动机开始属到主的上行进行动机的神随后下二度进行模进上行旋律,采用均分型结构,最终停留在调式主和弦五音上(属音)形成正格半终止,a2句⑥一⑦开始再现动机Ⅰ,⑦采扩现形成同头挽尾(扩展再现)⑧-⑨旋律先采用和弦分解进行,随后进行下二度(小二度)级进最终下行三度小跳停留在调式五音上。
调式在⑧最后一个和弦上进行转调,将乐段结束在主调属音C大调上,随后进入B段开始再次转调。
总结:呈现段(A)整体结构平行,平衡方整,和声主要采用T-D的进行,和声比较简单,调性比较稳定,没有出现较多离调只是在调尾转向属调,符合呈现段的特点。
发展部B段(9-16小节)b1:9-12小节b2:13-16小节调式上,⑨一⑩,采用单音导入(C),将调式从F大调转向近关系g 小调上,在11小节将g小调转向关系大调降B大调。
b.一16小节是a句的移调再现,在四调式转向d小调,将乐曲推向高潮。
最终停留在调式F大调上。
B段总结:中段的主题材料均来源于呈示段,结构也比较单纯没有什么大发展,没有运用栽截、分裂、模进等乐曲展开手法,织体采用四部和声为基础的合唱型织体。
从调性布局来看(F-g-降B-d)主要为二度三度关系的转调,为浪漫派的调性转换特征,同时属于近关系调的转调。
再现部A':(17-24小节)A'段为A段的完全再现,只有结尾由原来的转向C大调改为转回主调F 大调,用不圆满的完全终止结束乐曲。
本曲结构上非常典型规模调性和声的运用也比较传统,但舒曼用十分规整平衡的结构、传统的和声谱写出了十分浪漫、梦幻的情感确实不失为一首短小精悍的音乐精品。
舒曼《梦幻曲》的音乐分析
…对舒曼《梦幻曲》的音乐分析摘要:《梦幻曲》选自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第七首,是全套作品中最为经典、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
乐曲有着宽广如歌的旋律,如诗如画的意境。
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作曲家,他的每一首作品都是用心构造,用灵魂创作的,所以在对舒曼《梦幻曲》进行诠释时,要必须与作曲家的心路息息相关。
只有用心与之沟通,才能发现他的作品中鲜明的主题性格、清晰的曲式条理和独特而优美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舒曼《梦幻曲》曲式演奏一、舒曼的生平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人,是19世纪浪漫派集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
舒曼是第一个将独立的钢琴小品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钢琴套曲。
《童年情景》就是他创作的钢琴套曲中的一首。
舒曼短暂的一生都在为争取幸福而进行斗争,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他的生平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简单介绍一下。
(一)舒曼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舒曼于1810年6月8日出生在德国萨克逊州茨维考小镇的一个书香家庭,父亲从事编辑出版文艺书籍工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舒曼从小爱好文学、诗歌、音乐。
7岁学习作曲,11岁创作了合唱以及管弦乐作品,13岁指挥中学的管弦乐队和合唱队演唱自己创作的赞美诗。
之后,他接触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并拜弗里德里希·维克为师,学习钢琴,正式开始他的专业音乐生涯。
并在跟维克学习期间,结识了维克当时只有9岁的女儿克拉拉,因此舒曼感到非常的欣喜,他说:“我的灵魂和精神焕然一新,我周围的生活就像是成千的喷泉在喷涌、沸腾。
”(二)舒曼的创作前期——三十年代…1830年,舒曼20岁的时候,听到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激动万分,使他对演奏艺术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决意要当一名钢琴家。
由于迫切地想完善自己的演奏技术,导致练习不当损伤了手指,造成终生遗憾,打破了他要当一个钢琴家的愿望。
他的精神也因此受到极大打击,开始出现了精神疾病的征兆。
舒曼_梦幻曲_的曲式与演奏分析
2010年第8期 总第267期和声以外乐曲中最重要的部分了,你可以到处看到俄罗斯式的连绵悠长的宽广的抒情旋律,以及还有与此对比的带有谐谑描写性的旋律主题。
B﹒B﹒阿萨菲耶夫曾这样说:“克服为装饰而装饰的技艺与浓重的和声,到处占优势的是丰富的旋律线条,而这线条又是如此温柔、生动、有弹性、切合实际、活泼、尖锐、清晰并且往往性格鲜明,富有深刻的表情,仿佛还是由雕刻工的钢针描画出来似的”。
第一首第一旋律主题不是那种温柔的线条,而是一种有棱有角的略显机械的旋律。
与此相比第二主题就多少带有幻想性和稍许的恐怖性。
第二首作品却是以柔和悲伤的歌唱性旋律与娇弱的音色而迷人,这是普罗科菲耶夫抒情的最诚挚、最温柔和最自然的篇章之一,显然这同俄罗斯民族抒情诗有着直接的联系。
结语总之,套曲中这四首小品非常的出色,它们的旋律构造都同俄罗斯民歌相近,和声则别具一格,一会儿是在白键上的森严的古体,一会又是精美的半音体系。
虽然它们与传统和声、调性等方面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也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对传统古典音乐形式与创作手法上的突破,它到处都显示出普罗科菲耶夫的个性风格。
在这四首小品中,细致的抒情与稍许的怪诞结合在一起,从深沉、阴暗的低音与独特的旋律线条 ——有各种装饰音和可怕的跳跃——中可以听到童年时代熟悉的“幻想故事的回声”。
参考文献:[1][俄]M.阿兰诺夫斯基编,张洪模等译.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M][2][英]大卫•古特曼.普罗科菲耶夫[M][3]徐月初,孙幼兰译.普罗科菲耶夫文选•回忆录•评传.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版[4]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作者简介:1.单士锋,作曲理论硕士,主要从事作曲理论及其教学研究。
2.韩雪菲,钢琴演奏硕士,毕业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现为重庆文理学院专职钢琴教师。
罗伯特•舒曼(1810~1856)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善于把文学融入到音乐中,强调音乐是感情的体现,并主张艺术来源于生活。
浅谈舒曼钢琴作品《梦幻曲》的音乐特点与演奏要点
浅谈舒曼钢琴作品《梦幻曲》的音乐特点与演奏要点作者:徐芳凯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1期摘要:罗伯特·舒曼是浪漫派的代表性人物,他在钢琴作品的创作方面彰显了其个人风格,处于浪漫主义大背景下的舒曼更加注意灵感与诗情画意的融合,同时,舒曼把文学与自己的生活也渗入音乐,造就了舒曼独特的音乐风格。
本文意欲以舒曼钢琴套曲《童年即景》中脍炙人口的《梦幻曲》为例,从创作背景、和声、旋律、演奏技法等方面来解析此曲的音乐特点。
关键词:梦幻曲音乐特点一、《梦幻曲》的创作背景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自幼在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显现出杰出的才华。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性格敏感多情,具有民主主义思想。
1834年,舒曼创办《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舒曼音乐语言独特,极富于梦幻色彩,他的音乐创作注重灵感与诗化,并富有文学性及自传性的特色。
舒曼创立了一种新的音乐体裁——钢琴套曲,在套曲中,他将若干首独立的钢琴小品以统一的构思组织起来,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通过这种音乐体裁,舒曼的音乐思想得到进一步彰显。
《童年情景》(Kinderszenen Op.15)钢琴套曲作于1838年,该作品并没有以纪实的手法直接去白描儿童生活,而是从成年人回忆儿时的情景加以创作。
舒曼以准确的笔触,精炼的手法,深入刻画出成年人对儿时生活的回忆与感叹,但也流露住一种因为青春年华的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感与忧郁。
《童年情景》之中的《梦幻曲》,完成于1838年,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也是全世界妇孺皆知的名曲,经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
《梦幻曲》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
《梦幻曲》能让人不禁忆起孩童时代的各种景象,但是对于舒曼,可能有具体的事件,在他多情善感的影像里,可能有次维考小镇上某个午后池塘的林荫和日影,抑或有端坐钢琴前还是小女孩的纯真的克拉拉。
舒曼:《梦幻曲》弦乐四重奏曲谱
舒曼:《梦幻曲》弦乐四重奏曲谱1838年,热恋中的舒曼写信告诉克拉拉:“记得有⼀回你对我说:'有时在你⾯前我真像个孩⼦。
’⽆论是不是这句话的影响,总之,我突然有了灵感,即席写了30⾸有趣的⼩品。
”在其中,就有《梦幻曲》。
在《梦幻曲》中,可以够明显觉察到诗歌般层层递进但⼜有些微妙变化的律动感。
乐曲⽤单主题三部曲式写成。
⼀般三部曲的第⼆段,在曲调、性格、节奏上都有所变化,以便前后形成对⽐。
⼈们对那四个⼩节旋律既熟悉⼜喜爱,那些轻盈融情的歌,是每个聆听此曲的⼈⼼中的旋律。
它叙述着⼈们⼉时的美丽的梦,也抒发着理想世界的温暖、深远与甜蜜。
⼀⽀简短的旋律包容了⼈们对⽣活、对爱情、对幻想的追求与希冀,也表达⼈们对已逝去或将来到的美好的梦幻的热望与挚爱。
这⽀旋律可以响在孩⼦的摇篮边,也可以在庄严的凯旋⾏列中奏响,它所具有的⾼度的概括⼒和⽆限宽⼴的适应性,显⽰出这个梦幻主题是永恒的,也是不朽的,细腻的⾳乐表情,丰富的和声语⾔,引⼈⼊胜的表现⼒,使这⾸短诗充满了诗情画意,令⼈百听不厌。
舒曼《梦幻曲》曲式分析
舒曼《梦幻曲》
该曲为变化再现的三段曲式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呈示部。
中间段,再现段。
第一部分(呈示段)由两个乐句构成,都是四个小节,属于方整型结构,第二个乐句与第一个乐句结构相似,主题相同,因此两个乐句构成平行关系,该乐段为F大调,第一个乐句从主功能开始在属功能上结束,第二个乐句也是,结束在属功能上,为开放型乐段,为第二个部分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更好的引入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结构简单,和声稳定,材料单一,调性统一,属于呈示型陈述类型。
第二部分(中间段)的出现引入新材料,与第一部分不一样,在调性上也有很大的该改变,引入移调,显示g和声小调,准到降B大调上再转到d和声小调上,属于移调中段,有更强的独立性,不过中段两歌乐句都保留原主题的句型,但两句的关系与呈示段的不同。
它们在织体中加入复调因素,从而有变化的移调模进关系,引入更多的转调,并在织体中加入复调因素,从而加强中段的中间陈述的功能,使音乐更富有展开性,还有在中间段部分有属准备,属功能持续。
第三部分(再现段)与第一部分相似,属于再现段,它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变化重复,清晰地在线呈示段的旋律,再现段的旋律与呈示段基本相同,中间假如了一些变化,有移饰音的出现,另外伴奏试题也更有色彩性,另外第二乐句运用了扩充结构,使乐曲更加完整。
浅析《梦幻曲》的“梦幻性”
念 :音乐是感情 的表现 。也就是 “ 情感 萦注到什么地 方 ,什么 地方
就 会 涌 出音 乐 ” 。 由此 可 见 ,舒 曼 同 浪 漫 主 义 美 学 原 则 的渊 源 关 系 。
梦幻 情怀 。
幻想在 音乐中 的地位 何等的重要 。这种思想 不仅体现在他 的音乐评 论 ,更渗透在他 的音乐作 品中。
调, 在 经 过 一系 列 的离 调 、 转调 。 之后, 最 终 回 归主 调 。 节拍是4 / 4 拍。
《 梦 幻 曲》是 由带再 现 的三部 曲式 结 构组 成 , 作 品主 调为 F 大
6 d , 节 时 , 高 点a z 音及 D / T s 6 声 的出现将A 乐 段 推 向高 潮 ,之 后 采 用
的跳进开 始,略带沉 思,犹如梦幻 的引导者将 听众带入 已逝去 的童
年 。之 后 ,连 续 上 行 到 达 第 一 乐 句 的高 点 ,后 经 过 3 次 波 浪 式 的 下行
停在D 上 ,为聆听者勾 勒出一幅烂 漫天真 且富有诗情 画意 的童 年景
致 。第二乐句是第 一乐句的变化重复 ( 谱例一 ) 。 但 ,旋律进行到第
《 梦幻 曲》进行音乐学分析 。阐述该曲作品的梦 幻特征 。
【 关键词】: 舒曼 ;钢琴 曲 ; 《 梦 幻曲》
“ 德 国哲学家 尼采 将古典主义 和浪漫主义 比作 阿波罗和狄俄尼
之 一的舒曼 ,在 其大量 的音 乐批评 当中常 以贯穿这样 的一个基本 概
品味朗朗――听《梦幻曲》有感-文档资料
品味朗朗――听《梦幻曲》有感-文档资料品味朗朗――听《梦幻曲》有感摘要:朗朗是一位有着“首位”、“唯一”、“音乐史上的奇迹”、“中国的名片”等等这些有着光鲜字眼的艺术家,他的音乐是透漏的、是欢快的,是不羁的风格,听他的音乐会是一次心灵洗礼,这首《梦幻曲》是全世界妇孺皆知的名曲,经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
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
以朗朗的演奏风格演奏舒曼这首《梦幻曲》我感觉可算是天作之合!听后就像是看一场电影,他是编剧而自己是导演般,可以随心去刻画想象中的场景。
本文从朗朗演奏风格入手,结合作曲家舒曼的创作背景,以及曲目风格特点,阐述聆听朗朗演奏的《梦幻曲》后给欣赏者的感受及体会。
朗朗这个名字听过好久了,不过一直没有很在意。
最初感觉只是和李云迪差不多,直到听到他演奏那首被无数人演奏过的梦幻曲,才真正认识了他。
朗朗也是自幼开始学琴师从过很多名师,连续二次获沈阳钢琴比赛第一名,9岁获全国星海钢琴比赛第一名,11岁获德国第四届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并获杰出艺术成就奖。
13岁获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金牌)。
2002年在施坦威公司150周年庆典上,郎朗获得了该公司颁发的首枚艺术金牌。
郎朗同时也是施坦威艺术家。
2002年8月31日,由已故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命名的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在德国汉堡颁布。
这项大奖旨在奖励全世界“对艺术最有贡献的艺术家”,郎朗是其第一位得主也是该年唯一得主,“一部钢琴的发电机”、一位“将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中国的莫扎特”、“中国的名片”看看这些殊荣,最先映入眼帘的应是“首枚”“唯一”这些字眼了。
首枚荣获大赛一等奖啊!某某比赛第一名啊l这些都是每年都会应任而生的,我想“首枚…唯一”才是一名钢琴家、艺术家最大的荣耀。
说到朗朗可能会想到同样是青年钢琴演奏家的李云迪,可是,朗朗和李云迪的音乐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浅谈舒曼钢琴作品《梦幻曲》的音乐特点与演奏要点
浅谈舒曼钢琴作品《梦幻曲》的音乐特点与演奏要点前言《梦幻曲》是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罗伯特·舒曼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自由、神秘、梦幻的特色,是钢琴爱好者们喜爱并且经常演奏的名曲。
本文将从音乐特点和演奏要点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音乐特点1.自由、优美的旋律《梦幻曲》的旋律自由灵动,充满了优美的旋律感,这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旋律的变化非常的丰富,既有悲伤哀怨的哀乐相生,又有轻松愉快的欢快旋律,特别是在高潮部分,旋律变得激情热烈,音乐的情感表达非常生动真切。
2.曲式完美《梦幻曲》的曲式非常完美,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节奏欢快轻松,演奏需要表现出灵巧、优美的感觉。
第二部分是一段悲伤的旋律,非常的痛苦,演奏中需要表现出哀颓、沉郁的情感。
最后一个部分是高潮部分,需要演奏者在音乐中表现出极度激动的情感,展现出一种奔腾激昂的音乐形态。
3.大量运用乐曲主题变奏《梦幻曲》运用了大量的主题变奏,在整个乐曲中贯穿着这个主题。
旋律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有着相似的旋律和情感表达。
这种运用既增加了音乐的听感,又让听众对主题的印象更深刻,使整个乐曲更加的生动和有趣。
4.动态的概念《梦幻曲》在表达音乐的动态变化上做得非常出色,在音乐中使用了巧妙的动态变化,其中的音乐动态非常自由、生动,从深情沉静的低音演奏到激昂奔放的高音,整个曲子犹如一次音乐之旅。
演奏要点1.弹奏技巧《梦幻曲》的弹奏技巧比较繁琐,需要演奏者具备非常好的技巧和驾驭能力才能完美演绎。
在弹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变换的速度和力度,避免过度的力度控制和速度快慢的不协调,让旋律流畅起来。
2.音乐情感的表达在演奏《梦幻曲》的时候,需要演奏者深入了解乐曲中表达的情感,并将其有效的传递给观众。
对于不同的部分,需要用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来呈现不同的情感,正确地传达给观众。
3.音乐动态的表现在演奏《梦幻曲》的过程中,音乐动态要求非常高,需要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控制能力。
在演出中要根据音乐旋律的强度和情感变化场景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速度和力度来进行演奏,使旋律更加地流畅自然。
舒曼钢琴曲《梦幻曲》的音乐演奏分析
| 海外艺术9舒曼钢琴曲《梦幻曲》的音乐演奏分析□屠梦妍 严乐/文作曲家舒曼是浪漫主义时代最具代表的音乐家之一,他开创了标题性的钢琴小品也为那时期的钢琴创作增添了新的色彩。
《梦幻曲》作为经典的浪漫主义钢琴小品,也是舒曼钢琴音乐的精髓,本文将通过多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演奏者演奏该作品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1 作品作曲家简介以及创作背景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从小的时候便开始弹钢琴,但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学习了他并不热爱的法律,后来在他不断恳求下终于重新走上了音乐的道路,但不幸的是让他放弃钢琴的原因是手指受了伤,没有办法继续弹琴的他选择了作曲,并在多个不同的领域如声乐套曲、钢琴小品等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舒曼是浪漫主义时代的代表音乐家之一,他的钢琴作品有叙事能力很强,能表达出人内心深处的声音,为发展浪漫主义因为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另外,舒曼的歌曲的创作上在舒伯特的基础上丰富了钢琴伴奏,被世人誉为“诗人音乐家”的舒曼常常以诗作为歌曲的歌词,注重歌曲的意境。
舒曼所创作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一共有13首标题性钢琴曲组成了这部套曲,这13首钢琴曲既能单独演奏,但连在一起又十分的和谐,《梦幻曲》是这13首中的第7首,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童年情景》的创作与舒曼的恋人克拉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他们的恋爱遭到了克拉拉父亲的坚决反对,在各种困难的情况下舒曼和克拉拉也没有放弃彼此,在两人分开的那段时间里,他才思泉涌,虽然见不到克拉拉,但他在音乐里进行了想象,自己和克拉拉如同两个孩子,在童年世界的美好中快乐嬉戏。
2 曲式结构分析《梦幻曲》调性为F 大调,曲式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节奏为4/4拍,整首曲子共有24小节,由呈示段(A )、中段(B )、再现段(A ‘)组成,曲式结构分析图示如图1所示。
图1 曲式结构分析图2.1 呈示段(1—8小节)F 大调,分为a (1—4小节)、a ’(5—8小节)两个乐句,每个乐句4小节的方整性结构。
浅析舒曼钢琴作品《梦幻曲》的艺术特点
摘要钢琴曲集《童年情景》可以说是舒曼在音乐创作中的重大突破,《梦幻曲》作为其中的一首,广为流传。
在《梦幻曲》中,舒曼将文学渗入到了音乐当中,并且在自己浪漫主义创作的基础上,融合丰富多样的织体、突破传统的和声理念创造出了一系列简单的旋律,这种简单中却糅杂了自己丰富的情感,情感中既有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和感叹,又有对年华逝去的悔恨,正是音乐中渗透着的这股情感将听者带入一个梦幻的世界,引发一系列的想象与沉思。
而对于一百多年后的我们,细腻的情感以及打破常规的勇气正是我们这些学习者创作过程中所缺乏的,本文将通过对《梦幻曲》作曲特点以及曲式的探讨来深入了解舒曼在《梦幻曲》所运用的音乐学原理,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努力达到更好的突破。
关键词:舒曼;《梦幻曲》;曲式特点AbstractPiano album "childhood scene" can be said to be the schuman in amajor breakthrough in music creation, "nocturnes" as one of thewidely circulated. In reverie, schumann will permeate musicliterature, and on the basis of his romantic creation, rich andvaried texture,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harmony to create a series of simple melodies, simple is a melting pot of their emotion and feelings in both memories of childhood life and exclamation, and regret for time passing, it is saturated with the emotional in music will be the listener into a fantasy world,triggered a series of imagination and thinking. 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after we, emotional and the courage to break theroutine is what we lacked for the learner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nocturnes" compos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ing the form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schuman in "nocturnes" by using the principle of musicology, and efforts to achieve betterin the future learning process.Key words: schumann; "Nocturnes"; The buckling characteristics目录TOC \o "1-3" \h \z \u 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一、《梦幻曲》的创作背景 1(一)19世纪流派简述 1(二)作者当时的简况说明 2二、《梦幻曲》的艺术特点 2(一)作曲特点 2(二)和声突破 3(三)曲式分析 4(四)演奏分析 5三、《梦幻曲》的历史意义 6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引言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德国作曲家、钢琴家,也是杰出的评论家,浪漫主义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独特的作曲技巧以及如诗一般的文学修养让它以简单的旋律,多声部的构思,给人富于浪漫的幻想,将人带到一个梦幻的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卓越人物之一。
梦幻曲分析报告
梦幻曲分析报告1. 引言梦幻曲是一首由知名音乐家创作的乐曲。
本篇报告旨在通过对梦幻曲的分析,探讨其音乐元素、曲式结构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进一步了解这首乐曲的特点和魅力。
2. 音乐元素分析2.1 节奏与节拍梦幻曲采用了一个独特的节奏感,以及多变的节拍。
通过使用复杂的节奏变化,乐曲在不同部分展现出强烈的节奏冲击力,同时也给人一种流畅而迷人的感觉。
2.2 和声与和弦进行梦幻曲的和声是其音乐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通过巧妙地运用丰富多样的和声进行,乐曲在不同部分呈现出不同的和弦进行,从而营造出多变的音乐氛围。
和声的运用使得乐曲更加丰富和生动。
2.3 主旋律与旋律发展梦幻曲的主旋律是其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
乐曲中主旋律幽默而飘逸,通过细腻的旋律发展,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旋律的起伏变化和动听的乐句使得梦幻曲在听众中产生深刻的印象。
3. 曲式结构分析3.1 前奏部分梦幻曲的前奏部分以柔和的音色和简单的旋律引入乐曲。
前奏部分有着独特的和声进行和节奏感,为整首乐曲的发展打下基础,并为后续的音乐元素交织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氛围。
3.2 主部主部是梦幻曲的主要部分,也是整首乐曲的重点所在。
主部部分通过运用复杂的和声和旋律发展,展示了梦幻曲的核心思想和情感。
这一部分的音乐表达激情澎湃,充满活力和魅力。
3.3 尾声尾声是梦幻曲的结束部分,通过逐渐减弱的音乐元素以及渐渐消失的和声进行,为整首乐曲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尾声的音乐效果缓解了主部的紧张氛围,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4. 情感表达分析梦幻曲通过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和曲式结构,成功地表达了丰富多样的情感。
乐曲在不同部分表达了欢快、悲伤、温柔等多种情感,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整首曲子通过音乐的力量,将作曲家的情感带给了听众,同时也引发了听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5. 结论梦幻曲是一首充满魅力和情感的乐曲。
通过对其音乐元素、曲式结构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欣赏这首乐曲。
吉他版的梦幻曲点评
吉他版的梦幻曲点评
1、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
吉他指弹非常优秀。
2、《梦幻曲》吉他指弹很优秀,虽然按内容来说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
作品手法洗炼,形象刻画生动准确,心理描写逼真,欢快动人,饶有情趣,但也流露出一种因为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感。
3、《梦幻曲》吉他指弹很优秀,叙述着人们儿时理想世界的温暖、深远与甜蜜。
它包容了人们对生活、爱情、幻想的追求与希冀,和对已逝去或将来到的美好的梦幻的热望与挚爱。
4、在《梦幻曲》中,可以明显觉察到诗歌般层层递进但又有些微妙变化的律动感。
乐曲用单主题三部曲式写成。
一般三部曲的第二段,在曲调、性格、节奏上都有所变化,以便前后形成对比。
吉他指弹也很优秀充分体现层次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曼音乐风格:注重于人物内在感情的描写,他喜欢标题音乐,并经常描写一些梦幻的世界。
宣扬“用艺术理想来代替现实的理想”。
舒曼在音乐方面深受舒伯特的影响。
他的钢琴作品形式短小。
但在旋律、和声上、节奏上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到之处,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音乐诗人”。
梦幻曲》是舒曼钢琴组曲《童年情景》中最动人的一曲,舒曼说:“没有任何作品像《童年情景》那样,是真正从我的心中流出来的。
”第一篇:认识舒曼
罗伯特·舒曼(Schumann.gardiner,1810-1856)生于德国撒克逊州的茨维考城,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文化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自幼显露出对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舒曼的作品充满着生命的激情,富有深邃而浪漫的诗意,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感情细腻,作品显示出其对钢琴的音色及特性有与生俱来的直觉,彻底利用平台式钢琴的响亮声音、结构上的丰富感及音调的份量来表现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他生性热情敏,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感,追求浪漫、自由和独立,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
舒曼1830正式开始了音乐家的生涯,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梦幻曲》的创作背景
舒曼的钢琴曲《梦幻曲》,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常单独演奏。
《童年情景》是作者于1838年创作的一组音乐小品的总题目,是钢琴艺术史上的一部极为独特的作品。
虽然按内容来说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与眷恋。
钢琴家维尔纳说过:“《童年情景》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为成人保持心灵的年轻化而写的曲集。
”
《童年情景》的全部十三首乐曲都有标题,分别是:"异国和异国的人民"、"奇异的故事"、"捉迷藏"、"孩子的请求"、"无比的幸福"、"重大事件"、"梦幻曲"、"炉边"、"竹马游戏"、"过分认真"、"惊吓"、"孩子入睡"、"诗人的话"。
“梦幻曲”标题为作曲家所标,并无具体含意。
关于这部套曲的创作动机,作者曾在给未婚妻、钢琴家克拉拉的信中写道:“由于回忆起你的童年时代,我写下了这部作品。
”
作品手法洗炼,刻画形象,心理描写逼真,欢快动人,饶有情趣,流露出对那已逝的童年时光和美好未来的热恋与挚爱!
第三篇:解析《梦幻曲》
舒曼的《梦幻曲》,F大调,是世界著名钢琴作品中篇幅最小的钢琴曲。
全曲仅有一个主题,不计反复,总共才4个乐句。
曲子每一句的第一小节的旋律完全相同,但作者巧妙地运用和声,把每一句后面旋律进行做的非常丰富多彩:第一乐句的旋律四度跳进,落在主音上,作者使用主和弦与属和弦,使之显出较为平静的情绪。
第二乐句的旋律是六度跳进的,落在三音上,比前一句显得开阔明亮。
第三乐句旋律是小三度进行,落在降七级音上,作者使用了小七和弦,并将中声部半音下行,低声部则上行了二度,使整个感觉不但紧缩了,而且显得更含蓄。
第四句的旋律再次六度跳进,但和声用的是重属,色彩明亮,向外扩张。
舒曼就是这样,以他天才的乐思和高超的作曲技巧,将这首小曲写得非常动听、极具色彩又耐人寻味,把钢琴的硬朗的声调与浪漫主义的梦幻有机结合,引人进入一个充满童趣的孩提时代,那一幅幅充满童真、无邪的童话故事在乐曲中上演……
《梦幻曲》主题异常简洁,只是追求童年的那份天然纯粹的自然之美,她充满了浪漫梦幻的旋律。
娴熟的浪漫主义手法,把我们带进了温柔优美的梦幻境界。
曲子动人的抒情风
格、起伏变幻的旋律、婉转的格调,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
《梦幻》在这首言简意赅的乐曲中,我们能够明显觉察到诗歌般层层递进但又有些微妙变化的律动感。
用单主题三部曲式写成。
一般三部曲的第二段,在曲调、性格、节奏上都有所变化,以便前后形成对比。
人们对那四个小节旋律既熟悉又喜爱,那些轻盈融情的歌,是每个聆听此曲的人心中的旋律。
它叙述着人们儿时的美丽的梦,也抒发着理想世界的温暖、深远与甜蜜。
一支简短的旋律包容了人们对生活、对爱情、对幻想的追求与希冀,也表达人们对已逝去或将来到的美好的梦幻的热望与挚爱这支旋律可以响在孩子的摇篮边,也可以在庄严的凯旋行列中奏响,它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力和无限宽广的适应性,显示出这个梦幻主题是永恒的,也是不朽的,细腻的音乐表情,丰富的和声语言,引人入胜的表现力,使这首短诗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百听不厌。
第四篇:聆听《梦幻曲》
在空旷无人的原野,一个人独坐,仰望天空中点点繁星,一束月光静悄悄的搭在我的肩旁,这时拿起录音机,换上磁带,按下播放键,聆听曲子曼妙的旋律,这是一种怎样的惬意……闭上眼睛,用心感受……
仿佛此时此刻我已然是一个蹦跳着、背着书包哼着小曲的孩子,童年时代的种种涌现在眼前:偷了同桌的半块橡皮然后一脸坏笑、荡漾在耳畔的陀螺的声音、充满喜悦的把钓钩甩入河中而后的期待、用浆糊和同伴一起为了捉一只蝉的争执、为了那场流星雨呆呆的傻等的那个夜晚,还有月夜偷瓜的那份惧怕与刺激,还有孩子们一起大谈特谈的理想、渴望长大的那份期待与欣喜,思绪沉浸在梦幻的音乐中……
猛然间一丝凉风吹过,声调回转,仿佛从梦中惊醒,望望身边的一切,原来橡皮、陀螺、小溪、蝉、流行雨,还有那个傻傻的天真的理想都已不再……
但这种念头一闪而过,站起身,关掉音乐,放眼四周,空旷的大地上只身一人,仿佛我已融入其中,就是这自然的一份子,任梦想与憧憬在大自然的血液中流淌……
那些轻盈融情的歌,唱响在我的耳畔,而那旋律也萦绕在每个聆听此曲的人的心中!
梦幻在这一刻定格,也在这一刻成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