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带下病种
带下病古训
病因病机
历代多数医家认为湿为带下病主因,与脾肾二脏功能失常、任带二脉失于固约等有极密切的关系。
1病因《脉经》曰:“大风邪入少阴,女子漏白下赤。”《张氏医通》曰:“带下之症,起于风气寒热所伤,……或因六淫七情,或因醉饱房劳,或膏粱厚味,或服燥剂所致;脾胃亏损,阳气下陷,或湿痰下注,蕴积而成。”《妇科玉尺》曰:“……亦有湿痰流注下焦,或肝肾阴淫之湿,或缘惊恐而木乘土位,浊液下流。或色欲太甚,肾经亏损之故。”巢元方强调说:“劳伤过度,损动经血,致令体虚受风冷,风冷入于胞络,搏其血之所以成也。”或因“阴阳过度,则伤胞络,故风邪乘虚而入于胞中,损冲任之经,伤太阳少阴之血,致令胞络之间秽液与血相兼,连带而下。”(《诸病源候论》)吴昆在《医方考》中曰:“下焦虚损,督任有亏,则中焦气血乘虚而袭之,陷于带脉之下,气病为白,血病为赤,名曰赤白带下也。”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将带下之症与脏腑相联系;“妇人带下,其名有五,因经行产后,风邪入胞门,传入脏腑而致之。”刘完素对带下之病因有较大的突破,指出:“……故下部任脉湿热甚者,津液涌溢,而为带下也。”(《素问玄机原病式》)以后张子和、李蓇、张洁古、汪石山等均从湿热立论。朱丹溪《丹溪心法》主湿痰下注,“胃中痰积流下渗入膀胱”。戴思恭认为:“赤白带下皆因七情内伤,或下元虚冷。”《傅青主女科》曰:“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在带脉不能约束而病此患,故以名之。”《妇科玉尺》曰:“带下之因有四:一因气虚,……一因胃中湿热及痰,……一因伤于五脏,……一因风寒入于胞门,或中经脉,……”《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概括带下的病因“总不外湿火、相火、阴虚不守三途而已。”至此,对带下病病因的认识已逐渐完善,提出了湿、痰、风寒、七情、房室劳伤、五脏内损及体质因素等在致病中的作用。
带下病
非特异性外阴炎
西医治疗
• 慢性期皮肤增厚或已有苔癣样变时,除上述治
疗外,应加用去炎松尿素软膏或复方康纳乐霜,
于清洗外阴后将药膏涂于病变处,每日1~2次。
• 如外阴脓肿形成,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者, 可全身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等。 • 手术治疗:如外阴脓肿形成,应予切开排脓术。
非特异性外阴炎
非特异性外阴炎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根据临床表现可作出本病的诊断。
• 慢性期皮肤增厚或苔藓样变,应作病理活检,
以排除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外阴癌。
•
非特异性外阴炎
–
中医病因病机
• 湿热下注:脾虚湿盛,积久化热,湿热蕴结,注于下
焦而发病。 • 湿毒蕴结: 经行产后,感染邪毒,湿热毒邪,蕴结下 焦而发病。 • 阴虚血燥:素体阴亏,或病久耗伤精血,阴液不足,
中医病因病机及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和鉴别诊断。
学习要求
• 掌握前庭大腺炎、前庭大腺囊肿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熟悉非特异性外阴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熟悉非特异性外阴炎、前庭大腺炎、前庭大腺囊肿的 治疗。 • 了解非特异性外阴炎、前庭大腺炎、前庭大腺囊肿的
中医病因病机及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和鉴别诊断。
中西医结合思路
• 对于非特异性外阴炎,急性期应用中药内服配
合中药药液熏洗坐浴效果良好;若外阴脓肿形
成,应手术切开排脓。全身症状明显时,可中
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辨证内服外用,配合西药 抗炎抗过敏。
•
前庭大腺炎
• 定义:病原体侵入前庭大腺引起炎症称之。
• 部位:前庭大腺位于两侧大阴唇下l/3深部,腺
管开口于处女膜与小阴唇之间。
中医辨证主要应辨其属实、属虚。
带下病
带下病带下病是什么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产后带下病是产后女性朋友容易发生的妇科疾病。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妊娠期及产后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
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
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
但也有带下过少者,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
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疾病。
产后的女性因为在生育后消耗不少的体力,容易感染湿邪,因此,产后女性朋友们要重视带下病预防。
产后带下病的原因产后带下病发病原因,从西医的角度解释说,这是由阴道炎、子宫颈炎、骨盆腔发炎、子宫颈癌、子宫肌瘤、子宫体腺癌、阴道异物等诱发产生的妇科疾病,致病原因还是以子宫颈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为多见。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产后带下病主要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二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因所形成。
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温邪;内湿,多因脾虚失运,肾虚失固所致。
1、湿热:湿热(毒)因摄生不洁,或久居阴湿之地,或因手术损伤,以致湿热、病菌入侵带脉,发为带下。
亦有肝经湿热下注,或因热毒蕴腐,损伤血络,导致带下赤白。
2、脾虚: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牌运失健,湿浊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
3、肾虚:素体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封藏失职,亦有肾阴偏虚,相火偏旺,灼伤血络,任带失因而带下赤白者。
傅青主女科原文和译文
傅青主女科原文和译文《傅青主女科》中部分病症的原文、注释及译文示例:1.白带下:1.原文:夫带下俱是湿症。
而以“带” 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
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
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
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胎胞不固,故曰带弱则胎易坠,带伤则胎不牢。
然而带脉之伤,非独跌闪挫气已也,或行房而放纵,或饮酒而颠狂,虽无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则气不能化经水,而反变为带病矣。
故病带着,惟尼僧,寡妇,出嫁之女多有之,而在室女则少也。
况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故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
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
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於地中,则地气自升腾於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
方用完带汤。
2.注释:1.“带脉”:奇经八脉之一,环绕腰部,有约束诸经的作用。
2.“任、督”:任脉和督脉,也是人体的重要经脉。
3.“胎胞”:即子宫。
4.“完带汤”:傅青主治疗白带的方剂,由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等组成。
3.译文:凡是带下的病症都是湿邪导致的。
之所以用“带”来命名这种病,是因为带脉不能约束而产生了这种病,所以这样命名。
带脉与任脉、督脉相通,任脉、督脉有病,带脉才会发病。
带脉是用来约束胞胎的系带。
带脉无力,就难以提系胞胎,必然会导致胎胞不稳固,所以说带脉弱则胎儿容易坠落,带脉受伤则胎儿不牢固。
然而带脉的损伤,不只是因为跌打闪挫等外力所致,有的是因为行房时放纵,有的是因为饮酒后癫狂,虽然没有疼痛的痛苦,但有暗中消耗的危害,这样就会导致气不能转化为经水,反而变成了带病。
所以患带下病的人,只有尼姑、寡妇、出嫁的女子多有,而未出嫁的女子则很少。
带下病(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带下病(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病因】本病主要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二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因所形成。
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温邪;内湿,多因脾虚失运,肾虚失固所致。
1.湿热(毒)因摄生不洁,或久居阴湿之地,或因手术损伤,以致湿热、病菌入侵带脉,发为带下。
亦有肝经湿热下注,或因热毒蕴腐,损伤血络,导致带下赤白。
2.脾虚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牌运失健,湿浊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
3.肾虚素体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封藏失职;亦有肾阴偏虚,相火偏旺,灼伤血络,任带失因而带下赤白者。
【症状】1.妇女阴道内流出的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可诊断为本病。
2.赤带与经间期出血、经漏有别。
赤带,带下色赤,与月经周期无关;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中间,有周期性;经漏为月经点滴而出,淋漓不尽。
3.脓浊带下质黏如脓样,且有臭味,为热毒损伤任、带二脉血气所致,但与阴疮排出的脓液有别,阴疮则为妇人阴户生疮,初起阴户一侧或双侧肿胀疼痛,继则化脓溃疡,脓液量多,臭秽而稠,两者可通过妇科检查而鉴别。
4.带下如五色夹杂,如脓似血,奇臭难闻,当警惕癌变。
应结合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饮食保健】带下病食疗(仅供参考,具体需要询问医生)温热型临床表现带下量多、色黄白、质粘腻、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粘如豆腐渣状、阴痒等,纳食较差,小便黄,舌苔黄腻厚,脉弦数。
食疗药膳1.白果豆腐煎:白果10个(去心),豆腐100克,炖熟服食。
2.三仁汤:白果仁10个,薏苡仁50克,冬瓜仁50克,水煎,取汤半碗,每天1料。
3.藕汁鸡冠花汤:藕汁半碗,鸡冠花30克,水煎,调红糖服,每日服2次。
脾虚型临床表现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缓。
食疗药膳1.鱼鳔炖猪蹄:鱼鳔20克,猪蹄1只,共放砂锅内,加适量的水,慢火炖烂调味食,每日1次。
2.鸡肉白果煎:鸡肉200克(切块),白果10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淮山30克,茯苓15克,黄芪30克,煮汤,去药渣,饮汤食肉。
中医妇科学2带下病概述
带下医 妇科医生
如《史记·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下 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这里的 “带下医”即指女科医生。
《金匮要略》:“妇人之病、因气、积冷 、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 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此皆带 下,diseases
中医学院 刘英莲
LOGO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 带下过多的定义、病 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 熟悉 阴道炎、宫颈炎的临 床表现和治疗。
一、概述 定义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 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 少者称为带下过少。
在临床上常见的有白带、黄带、赤带、赤白 带几种。
预后
带下病的预后一般良好,但若病情迁延日久 不仅消耗体质,影响健康,而且影响生育。
因此,并非是一种无足轻重的疾病。尤其对 赤带、赤白带、杂色带更应引起足够重视,做到 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作业—查阅资料
1.带下病的中医治疗特色 2.带下病与不孕症及宫颈癌的关系,如何诊治?
Click to edit company slogan .
LOGO
狭义带下
又有生理性带下和病理性带下之别。
生理性带下: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 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 味的液体流出。 见于:经间期、经前期以及妊娠期带下量 稍有增多,使阴道保持湿润。
正如张山雷著《女科读》又名《沈氏 女科辑要笺正》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
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病理性带下
带下量过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 则属带下病。
《诸病源候论》中记载青、赤、黄、白、黑 五色带下。
中医护理常规
五、盆腔炎盆腔炎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
多因产后、流产后、宫腔内手术出之后,或经期卫生保健不当,邪毒乘虚侵袭,稽留于冲任及胞宫脉络所致。
病位在胞宫、胞脉。
中医属“带下病”、“妇人腹痛”、“热入血室”、“产后发热”、“癥瘕”等范畴。
【临床表现】1.少腹部疼痛,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拒按,食欲不振,腹胀。
2.可伴恶寒发热,甚则寒战高热3.带下量增多,色黄质稠,脓样,有秽臭。
4.阴道可有充血,穹隆有明显触痛。
5.辨证:热毒炽盛证、气滞血瘀证、湿热瘀结证、寒湿凝滞证、气虚血瘀证。
【临证护理】1.按妇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观察腹部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诱发因素,观察有无腹膜炎的症状等。
3.观察患者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及全身情况,以及神色、血压、脉象的变化。
嘱病人保持会阴清洁,勤换内裤及经垫,每天用温开水清洗外阴1~2次,忌盆浴。
4.取半坐卧位,以利炎症及脓液局限于盆腔低位,以达到体位引流的效果。
5.腹痛剧烈者绝对卧床休息,勤巡视,做好生活护理;恢复期病人可适当下床活动。
6.热毒炽盛者衣被不宜过厚,定时测量体温,如高热持续不降,遵医嘱行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注意观察降温后的效果,及时记录。
7.湿热瘀结者病室忌潮湿。
8.手术病人按妇科围手术期护理。
【饮食护理】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食含水分较多的食物,忌辛辣、煎炸、燥热等刺激之品。
2.高热口渴者,多饮水及鲜果汁,如西瓜汁、雪梨汁等以利尿降温。
3.口干苦者,可用菊花、银花各10g,煎水代茶饮。
4.热毒炽盛大便燥结难解者,每天早、晚服蜂蜜一匙或麻仁丸6g,以利润肠通便;或予生大黄6g或番泻叶9g开水泡服。
5.湿热瘀结者,可多食清热利湿之物,如山药、白果、莲子、茨实、薏苡仁粥等。
口干者,多吃西瓜、黄瓜、番茄、白菜等。
【用药护理】1.遵医嘱输液,按时应用抗生素。
2.寒湿凝滞者遵医嘱予小茴香热敷下腹部,中药硬膏贴敷下腹部、中药直肠滴入及微波治疗,注意观察治疗部位的皮肤情况及疗效。
带下过多
带下过多一.脾虚型:带下量多,色白,质稠粘,无臭气。
全身症状:面色苍白或萎黄,四肢欠温,颜面及足跗浮肿,精神倦怠,纳少或便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濡弱。
完带汤或参苓白术散。
或渗湿消痰饮加减二.肾虚型:1.肾阳虚证:带下量多,色白如鸡蛋清,或清冷如水,绵绵而下无休止,甚则滑不禁。
全身症状:腰脊酸楚,形寒畏冷,小腹冷坠,或脑转耳鸣,小便清长,夜尿增多,大便溏薄。
舌质淡嫩,苔白,脉沉弱。
鹿角菟丝子丸或金锁固精丸。
肾阳虚证临床见证:白带量多,质稀清冷,终日淋漓,腰酸腰痛,小腹冷感,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小便频数清长夜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①内补丸②补宫丸。
2.肾阴虚证:一般带下量虽不多,但色呈淡红或赤白相兼,质或粘稠,或感阴道干涩灼热。
全身症状:心烦少寐,手足心潮,咽干口燥,腰酸耳鸣,或头昏眼花,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可用知柏地黄丸或愈带汤。
三.温热型:带下量多,色黄或赤,或赤白相兼,质稠,有臭味,或少腹疼痛拒按,或阴中灼热,或有月经增多或经期延长。
全身症状:小便黄热或淋涩,大便或溏,或有低烧(37.5C左右),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可用止带汤或龙胆泻肝汤。
四.湿毒型: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黄绿如脓,或挟血色,臭秽,阴部灼痛,或浑浊如豆渣,阴部搔痒,或并见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阴痒,阴疮等病。
全身症状:或见发热(38C 以上),小腹疼痛,拒按。
烦渴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
如病变仅局部好无发热的。
可用银甲丸或萆薢渗湿汤。
五.血瘀证带下量多,质正常或稍稠,腰腹疼痛,喜温拒按,或痛引腰骶,小腹胀满,或有下坠,舌淡黯或紫,舌苔白,脉弦或涩。
①桃核承气汤②少腹逐瘀汤③桂枝茯苓丸。
带下病系湿邪影响冲任,带脉失约,任脉失固,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包括西医的炎症性白带增多,如阴道炎、宫颈炎非炎症性白带增多,如全身多种虚弱性疾病、服用避孕药后等。
中妇-带下病
三、带下病:带下一词首见《素问。
骨空论》,隋代《诸病源候论。
妇人杂病诸侯》明确提出了“带下病”之名。
13、带下过多:主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治疗:以除湿为主。
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肾阳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阴虚夹湿—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14、带下过少: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四、妊娠病:发病机理—阴血虚;脾肾虚;冲气上逆;气滞。
安胎之法,以补肾健脾,调理气血为主。
用药原则: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用药以“衰其大半而止”为准,免伤胎气15、妊娠来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亦称子病、病儿、阻病。
隋。
巢元方《诸病源侯论》首次提出恶阻病名。
冲气上逆,胃失和降致。
治疗以调气和中,降逆止呕。
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16、妊娠腹痛: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以病势较缓的小腹绵绵作痛,或冷痛不适,或隐隐作痛,或小腹连及胁肋痛多见),亦名“胞阻”。
病名最早见于《金匮》。
血虚证—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气滞证—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虚寒证—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血瘀证—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17、异位妊娠:宫外孕不包括宫颈和子宫残角妊娠。
病机本质是少腹血瘀实证。
治疗始终以活血化瘀为主。
未破损期—活血化瘀,消?杀胚—宫外孕II号方;已破损期:休克型—益气固脱,活血祛瘀—生脉散合宫外孕I号方;不稳定型—活血化瘀佐以益气—宫外孕I号;包块型—活血祛瘀消?—宫外孕II号方18、胎漏胎动不安:晋代《脉经》首载胎漏,隋《诸病源侯论》首载胎动不安。
张锡纯创制寿胎丸,成为安胎首选方。
绝经后的带下病是什么
绝经后的带下病是什么文章目录*一、绝经后的带下病是什么*二、带下病的症状*三、带下病吃什么好绝经后的带下病是什么1、绝经后的带下病是什么带下病其实就是指的一种白带异常的现象。
主要表现的就是白带很多,而且一直感觉绵绵不绝的,白带除了量大以外味道也是有腥臭味的,而且颜色也有问题,常常会出现黄色或者脓青色等。
而且白带很稀,不是粘稠的质地。
治疗的时候要避开经期的时候用药,要使用阴道的清洁液,而且有带下病的患者在治疗的时候是不能做爱的,内裤等都要进行严格的杀菌消毒。
部分女性在绝经期前后,出现一些与绝经有关的症候,这些都是在女性生命过程中的多事之秋,阴阳二气不平衡,脏腑气血不协调而发病。
2、带下病如何诊断妇女阴道内流出的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症状者,这可诊断为本病。
赤带与经间期出血、经漏有别。
赤带,带下色赤,与月经周期无关;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中间,有周期性;经漏为月经点滴而出,淋漓不尽。
脓浊带下质黏如脓样,且有臭味,为热毒损伤任、带二脉血气所致,但与阴疮排出的脓液有别,阴疮则为妇人阴户生疮,初起阴户一侧或双侧肿胀疼痛,继则化脓溃疡,脓液量多,臭秽而稠,两者可通过妇科检查而鉴别。
带下如五色夹杂,如有脓似血,奇臭难闻,当警惕癌变。
这些都应该结合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3、带下病的偏方验方组成有:向日葵茎30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附注:此症指妇女阴道流出一种粘性液体,连绵不断,其状如带,有白带青带、黄带、赤带、黑带、赤白带下五色带下等,而白色粘液,绵绵如带。
在经期前后或妊娠期时,量可能会比较多,这都是属正常生理现象,若过多有味并伴有腰酸腹痛乾,则属病态,多因脾虚、肾虚、湿注于下引起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血失所藏,挟湿下注于带脉,症见阴道流出色红似血非血的粘液、淋漓不断;赤白带下;多因肝郁犯脾,湿热下注冲任带脉所致,症见阴中流出赤白夹杂的粘液,连绵不断。
此为带下病偏方。
带下病的症状正常妇女阴道内有少量白色无臭味的分泌物,如分泌过多、过少,或色质异常,并伴有其他症状,则为白带异常,统称带下病。
带下病
2、阴道纳药法:洁尔阴泡腾片、保妇康栓等用于
各种阴道炎,双料喉风散、珍珠层粉等用于宫颈 糜烂及老年性阴道炎。
3、热熨法:火熨、电灼、激光等,治疗宫颈炎。
白带增多,白带异味或白带夹血
仔细询问病史,了解诱因
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肿瘤 其它治疗 非肿瘤 中医诊疗 辨证论治
带下病患者就诊流程图
4、湿热下注型
辩证论治
带下特点 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气
伴有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口苦咽干, 全身情况 纳食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 舌脉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方药
清热利湿止带 止带方《世补斋· 不谢方》
止带方
方药组成:
茯苓、猪苓、栀子、黄柏、茵陈、
车前子、赤芍、丹皮、牛膝、泽泻
头晕耳鸣,腰痠如折,畏寒肢冷,面色 全身情况 晦暗,小腹冷感,小便频数,夜尿多, 大便溏薄
舌脉 舌质淡润,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治法
方药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内补丸《女科切要》
内补丸
方药组成:
鹿茸、紫苑(茸)、熟附子、菟丝子、
白蒺藜、潼蒺藜、黄芪、肉桂、肉苁蓉、桑
螵蛸
方歌:内补丸为补益剂,
两茸两子两蒺藜,
素有痼疾
邪毒损伤任带二脉
损伤任带 带下过多
诊 断 要 点
一、病史
二、症状
三、检查
1)妇科检查:见阴道白带增多 2)辅助检查:白带检查发现念珠菌等
一、病史
经期产后余血未净之际,忽视卫生,
不禁房事。
妇科手术后感受邪毒病史。
二、症状
量:带下量多
色:白或淡黄,或赤白相兼,或黄绿如脓, 或浑浊如米泔 质:或清稀如水,或稠粘如脓,或如豆腐渣 凝乳,或如泡沫状 气味:无臭,或有臭气,或臭秽难闻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ppt课件
5、热毒蕴结
妇科主证: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 质粘稠,臭秽难闻。 全身兼症:热毒蕴结证 治 法:清热解毒。 方 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土茯苓 败酱草 鱼腥草 薏苡仁 蒲公英 银花 野菊花 青天葵 紫花地丁
四
外治法
1、外洗法:用洁尔阴、肤阴洁或清热利湿解毒 中药煎水来熏洗。 滴虫性阴道炎:3%硼酸液 念珠菌阴道炎: 3%苏打水 2、阴道纳药法:洁尔阴泡腾片、保妇康栓等用 于各种阴道炎,双料喉风散、珍珠层粉等用 于宫颈糜烂及老年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用灭滴灵 念珠菌阴道炎抗真菌药 3、热熨法:火熨、电灼、激光等,治疗宫颈炎。
转归与预后 预防与调摄
特 别 强 调
因为本病相当一部分有传染性,故病 人的性伴侣要同时治疗
!
以下部分图片可能引起部分人的不安 与反感,请注意!
第二节 带下过少
目的与要求
掌握 带下过少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熟悉 带下过少的病因病机。
一、带下过少的定义
பைடு நூலகம்
带下过少指带下量减少,导致阴中干涩
钩藤
4、湿热下注
妇科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样,质粘稠有臭 气,或带下色白质粘,呈豆渣样,外阴瘙 痒,阴痒明显。 全身兼症:湿热中阻证(弥漫三焦) 治 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方 药:止带方《世补斋· 不谢方》 二苓车前茵陈泻,丹栀赤芍牛柏苍 猪苓 茯苓 泽泻 车前子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肝经湿热明显者,用龙胆泻肝汤 湿浊偏盛者,用萆薢渗湿汤
广义: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多种妇科疾病 带下 生理 狭义
病理(本章讨论)
二、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 骨空论》首见 “带下”之名。 《金匮要略》 “妇人经水闭不利,· · · · · · 下白物,矾石 丸主之” 《诸病源候论》专列“带下候”,明确提出带下病 之名,并论述其病因病机。 《傅青主女科》列为首卷,并按五色带分别论述, 并认为“带下俱是湿证”。
中医妇科:带下病
中医妇科:带下病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带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
如《金匮要略心典》说:“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赵)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所谓带下医,即女科医生。
狭义带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别。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
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
《女科证治约旨》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
”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有五色带下的记载,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脏俱虚损者,为五色带俱下。
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
但也有带下过少者,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这里不予赘述。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
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瘕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应予重视。
带下病中医妇科学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丸
知母 黄柏 山茱萸 熟地 山药 丹皮 泽泻 茯苓 加减:失眠多梦+柏子仁 酸枣仁 咽干口燥甚+沙参 麦冬 五心烦热甚+地骨皮 银柴胡 头晕目眩者+女贞子 旱莲草 白菊花 钩藤 舌苔厚腻者+薏苡仁 扁豆 车前草
4、湿热下注
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样,质粘稠有臭气,
损伤任带 带下过多
热甚化火成毒 热毒损伤任带二脉 湿热遏久成毒
带下过多
二 诊断要点
病史: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摄生不洁或不禁
房事,或妇科手术后感染邪毒史。
临床表现:带下增多,伴有带下的色、质、
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或 有尿频、尿痛等症状。
检查:妇科检查:急性期有明显的体
征(见表)
3、热熨法:火熨、电灼、激光等,治疗宫颈炎。
转归与预后 预防与调摄
五色带
多由内脏素虚,久积湿热,热毒损伤胞脉所致。属湿 毒损伤内脏之症。 症状:带下五色,恶臭难闻,阴内灼痛坠胀,心烦不 宁,口苦咽干,便秘或溏糜,尿赤,手足心热,面色 无泽,舌苔粘腻,脉弦滑而缓。 治则:清热解毒化湿 基础方药:《临床经验方》解毒止带汤 双花12 连翘9 苦参9 茵陈12 黄柏6 黄芩9 白芍12 椿皮9 牛膝9 生地 9 丹皮9 贯众9 黄连9 炒地榆12 外用药:(治阴内外肿痛或疡糜) 洗药方:苦参15 蛇床子15 鹤虱 15百部15 黄柏9 枯矾6 雄黄9 外涂药:枯矾 儿茶 雄黄 龙骨 冰片 黄柏。 ————选自《百灵妇科》
辅助检查:明确病原体。
鉴别
1· 带下呈赤色时与经间期出血、经漏 2· 带下呈赤白带或黄带淋漓时与阴疮、子
中医妇科名词解释
带下:俗称白带,是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其量适中,无腥臭气。
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
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居经:身体无病而定期3个月一潮。
避年:身体无病而定期一年一行者。
并月:尚有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
天葵:男女皆有,是肾精肾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以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臆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3个月经周期者。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有称“经行腹痛”。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胎漏: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产后病: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
癓瘕: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癓瘕。
不孕症: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称为不孕症。
阴痒:妇女阴部瘙痒不堪,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有带下增多等证。
流产: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
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先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无妊娠物排出,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
难免流产:指流产不可避免。
在先兆流产基础上,阴道流血量增多,阵发性下腹痛加剧,或出现阴道流液。
【不全流产】难免流产继续发展,部分妊娠物排出宫腔,且部分残留于宫腔内或嵌顿于宫颈口处,或胎儿排除后胎盘滞留宫腔或嵌顿于宫腔口,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大量出血,甚至发生休克。
带下病古训
带下病古训病名溯源“带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
《金匮要略心典》云:“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产宝》及《千金要方》指出带下三十六疾有:十二瘕、九痛、七害、五伤、三痼。
可以看出广义带下包涵范围广泛。
而狭义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粘稠滑腻液体,如带绵绵而下。
本文主要论述狭义带下,其有生理、病理之别。
1生理性带下《灵枢》说:“五谷之津液和合为而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景岳全书》说:“盖白带出于胞中,精之余也。
”明确指出液为肾精所化,润滑如膏,流于阴股而为带下,充养和濡润前阴空窍。
王孟英云:“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2病理性带下如带下量过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则属于病理性带下。
“带下”名首见于《素问》:“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神农本草经》称带下为“沃”。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称带下为“下白物”。
晋?王叔和《脉经》称带下为“漏白下赤”,并提出“五崩”之名:“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如蓝色,黑崩者如形羦血也。
”晋?《针灸甲乙经》称带下为“沥”。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带下病”的名称,指出带下有青、黄、赤、白、黑五色各候,配属五脏。
宋?《妇人大全良方》指出带下病生于带脉,指明了病位。
金?刘完素对带下之因提出湿热郁结冲任。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已认识到带下病缠绵难愈、容易复发的特点。
清?《傅青主女科》曰:“夫带下俱是湿症。
”突出了带下病的主因。
清?《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指出若胞宫内溃则所下之物杂见五色;若有脏腑败气,时下不止而多者,是危证也。
症候与辨证对带下病症候及辨证的论述,历代诸医家所著极为丰富,但多以带下颜色立论。
1白带《诸病源候论》曰:“肺脏之色白,带下白者,肺脏虚损,故带下而挟白色。
”陈自明认为:“若伤手太阴肺经,形如鼻涕。
”《傅青主女科》曰:“妇人有经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
女人妇科带下有五种
女人妇科带下有五种,如:白带、黄带、青带、黑带、赤带等,最为常见的是白带(带下白色者),其次是黄带(带下钠色者),青带西医称之宫颈糜烂一度(带下青色如绿豆汁),黑带称之宫颈糜烂二度(带黑色者),赤带称之宫颈糜烂三度,(带下红者,似血非血),以此别之。
有些医生称之于霉菌性阴道炎等。
还有一些医生说是内分泌失调,但是,内分泌失调抱括很多,如:月经不调(有八种),西医说的白带也抱括女人带下的五种症状。
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也不可能把病治好。
其实上述的妇科五种带下用中药几天就治愈,也不可能超过十天,可现在的医生就单说白带,在治疗都束手无策,要治疗几个月,甚至几年也无法治好,而且,有些女人治疗几十年也无法治好,这样的治疗方法太让人失望,真是不可思忆。
妇人带下六极之病,脉浮则为肠鸣腹满,紧则为腹中痛,数则为阴中养,痛则生疮,则阴户制痛,带下脉浮。
妇人下折而不甚粘者,曰:“白淫”,与男人白浊同也,系出於相火,如龙雷之授而不澄清,属於足少阴太阳,治当清补为主。
其下赤白粘者,谓之带下,属於心胞手厥阴少阳,既若男了自遗之精,甚至如砂石之淋,原乎心胞系於脊,络於带脉,下抵涌泉,上至泥丸。
古曰:崩中日久,为白带下也,多时骨髓枯也。
白带:带下之病皆属於湿,谓之带者,以带脉而名也,带脉者,甩以约束胞胎之紧,其脉通於任督,任督病则脉无力,难以提紧,必致胞胎不固,故带弱者,胎易堕焉,至於气不化经,造成带病则凡脾气之虚,肝气之郁结,湿热之侵,皆能致之。
故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甚则气有臭味,所谓白带也,带下之病,白带为多,此盖由於肝郁乘脾,脾精不守,既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则湿土之气,既下陷而病也。
治法宜大补肝气,而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於地中,则地气自升腾於天上,气健湿除,自带无患矣。
方用完带汤:白术山药党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等。
水煎服,二剂轻,四剂止,六剂则白带全愈,此药脾胃肝三经同治之法,写补於散,寄消於升,开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无脾土,补益脾土之元,则脾气不湿,何难分消水气,至於实脾而并补胃者,由衰以及表也,且非胃气之强,则脾气不旺,是补胃正所以补脾也。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带下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
带下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
发挥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关于中医证病基本概念
“带下”
以供大家了解和掌握。
带下
病证名。
①指女子带下病。
出《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
”
指妇女阴道内流出一种粘稠液体,如涕如唾,绵绵不断,其形如带,故名带下。
多因脾虚,肝郁,湿热下注,肾气不化,感染湿毒等所致。
症见白、黄、赤等带下淋漓。
无臭,或臭秽难闻,时有瘙痒。
临床所见,白带为多。
②泛指带脉以下病。
见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
义指带脉以下的所有妇科病,如经、带、胎、产等疾病。
因这些疾病均发生于束带以下的部位,故古称看妇科
病者为带下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人带下病种
妇人带下病种 黄带下
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任脉本不能容水,湿气安得而入而化为黄带乎?不知带脉横生,通於任脉,任脉直上走於唇齿,唇齿之间,原有不断之泉下贯於任脉以化精,使任脉无热气之绕,则口中之津液尽化为精,以入於肾矣。惟有热邪存於下焦之间,则津液不能化精,而反化湿也。夫湿者,土之气,实水之侵;热者,火之气,实木之生。水色本黑,火色本红,今湿与热合,欲化红而不能,欲返黑而不得,煎熬成汁,因变为黄色矣。此乃不从水火之化,而从湿化也。所以世之人有以黄带为脾之湿热,单去治脾而不得痊者,是不知真水、真火合成丹邪、元邪,绕於任脉、胞胎之间,而化此黅色也,单治脾何能痊乎!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则庶几矣。方用易黄汤。
白芍(一两,醋炒) 当归(一两,酒洗)、生地(五钱,酒炒) 阿胶(三钱,白面炒)、粉丹皮(三钱) 黄柏(二钱)、牛膝(二钱) 香附(一钱,酒炒)、红,四剂全愈,十剂不再发。此方但主补肝之血,全不利脾之湿者,以赤带之为病,火重而湿轻也。失火之所以旺者,由於血之衰,补血即足以制火。且水与血合而成赤带之症,竟不能辨其是湿非湿,则湿亦尽化而为血矣,所以治血则湿亦除,又何必利湿之多事哉!此方之妙,妙在纯於治血,少加清火之味,故奏功独奇。倘一利其湿,反引火下行,转难速效矣。或问曰:先生前言助其脾土之气,今但补其肝木之血何也?不知用芍药以平肝,则肝气行得舒,肝气舒自不克土,脾不受克,则脾土自旺,是平肝正所以扶脾耳,又何必加人参、白术之品,以致累事哉!
{病愈后当节饮食,戒辛热之物,调养脾土。若恃有此方,病发即服,必伤元气矣,慎之!}
赤带下第五
妇人有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沥不断,所谓赤带也。夫赤带亦湿病,湿是土之气,宜见黄白之色,今不见黄白而见赤者,火热故也。火色赤,故带下亦赤耳。惟是带脉系於腰脐之间,近乎至阴之地,不宜有火。而今见火症,岂其路通於命门,而命门之火出而烧之耶?不知带脉通於肾,而肾气通於肝。妇人忧思伤脾,又加郁怒伤肝,於是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於带脉之间;而肝不藏血,亦渗於带脉之内,皆由脾气受伤,运化无力,湿热之气,随气下陷,同血俱下,所以似血非血之形象,现於其色也。其实血与湿不能两分,世人以赤带属之心火误矣。治法须清肝火而扶脾气,则庶几可愈。方用清肝止淋汤。
山药(一两,炒) 芡实(一两,炒)、炒黄柏(二钱,盐水炒) 车前子(一钱,酒炒)、白果(十枚,碎)
水煎。连服四剂,无不全愈。此不特治黄带方也,凡有带病者,均可治之,而治带之黄者,功更奇也。盖山药、芡实专补任脉之虚,又能利水,加白果引入任脉之中,更为便捷,所以奏功之速也。至於用黄柏清肾中之火也,肾与任脉相通以相济,解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矣。
{凡带症多系脾湿。初病无热但补脾土兼理冲任之气其病自愈,若湿久生热必得清肾火而湿始有去路。方用黄柏,车前子妙!山药,芡实尤能清热生津。}
黑带下第四
妇人有带下而色黑者,甚则如黑豆汁,其气亦腥,所谓黑带也。夫黑带者,乃火热之极也。或疑火色本红,何以成黑?谓为下寒之极或有之。殊不知火极似水,乃假象也。其症必腹中疼痛,小便时如刀刺,阴门必发肿,面色必发红,日久必黄瘦,饮食必兼人,口中必热渴,饮以凉水,少觉宽快,此胃火太旺,与命门,膀恍,三焦之火合而熬煎,所以熬干而变为炭色,断是火热之极之变,而非少有寒气也。此等之症,不至发狂者,全赖肾水与肺金无病,其生生不息之气,润心济胃以救之耳,所以但成黑带之症,是火结於下而不炎於上也。治法惟以火为主,火热退而湿自除矣。方用利火汤。
违之法,譬如救火之焚,而少为迁缓,则火势延燃,不尽不止。今用黄连、石膏、栀子、知母一派寒凉之品,入於大黄之中,则迅速扫除。而又得王不留行与刘寄奴之利湿甚急,则湿与热俱无停住之机。佐白亢以辅土,茯苓以渗湿,车前以利水,则火退水进,便成既济之封矣。
大黄(三钱) 白术(五钱,土炒)、茯苓(三钱) 车前子(三钱,酒炒)、王不留行(三钱) 黄连(三钱)、栀子(三钱,炒) 知母(二钱)、石膏(五钱,煅) 刘寄奴(三钱)
水煎服。一剂小便疼止而通利,二剂黑带变为白,三剂白亦少减,再三剂全愈矣。或谓此方过於迅利,殊不知火盛之时,用不得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