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带下病”的中医辨治
带下病
内补丸
鹿茸、肉苁蓉
菟丝子
温肾阳,生精髓,益血脉
补肝肾,固任脉
肉桂、熟附子
潼蒺藜
温命门,补真火
温肾止腰痛
白蒺藜
紫苑(茸)
疏肝泄风
温肺益肾
黄芪
桑螵蛸
补气
收涩固精
内补丸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内补丸 【处方】 黄连30克(去须,微炒)当归 22.5克(锉,微炒)干姜15克(炮裂,锉) 阿胶22.5克(捣碎,炒令黄燥) 【功能主治】治冷热气不和,腹痛,下痢 不止。
脓液出自肿物。
黄带:无阴户肿痛,黄
带出自阴道内。
白带与白浊
白带:从阴道流出的白色粘性液体,或 白色质稠的秽物。 白浊:尿道流出混浊如脓之物。
辨证论治
带下的量、色、质、气味为辨证要点。 色淡、质稀 、腥气 虚、寒 色深、质稠 、秽臭 实、热
治则:除湿为主 治脾——宜运、宜升、宜燥 治肾——宜补、宜固、宜涩 湿热和热毒——宜清、宜利
2 、生理性带下 3 、带下病(带下量,色,质,气味异常的疾病)
带下含义
古代称妇科疾病。中医学以为带脉环绕人 体腰部一周,犹如腰带。凡带脉以下,名 曰“带下”,故妇科病统称之为“带下”。 《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症并治》:“妇人 之病……此皆带下,非鬼神”。 尤在泾 纂注:“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 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 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这就是说,傅山用引血归经,意在疏肝顺气。对于“引 血”与调气的关系,傅山在解释引气归血汤时说:“此 方名引气。其实仍是引血也,引血亦所以引气,气归于 肝之中。血亦归于肝之内,气血两归”(<傅青主女科一 女科)下卷),傅山辨证地看待和调整气血关系,由此可 见一斑。联系完带汤的立法“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 肝之品” 和方中重用白术、山药均达一两。而柴胡、 陈皮和黑芥穗的用量均不过数分,可以看出傅山使用黑 芥穗的本意是引血和血以舒肝理气。
妇科疾病中医如何辨证论治
妇科疾病中医如何辨证论治在中医理论中,妇科疾病的诊治有着独特而系统的方法。
中医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舌象等多方面的综合观察和分析,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妇科疾病的发生多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经络阻滞、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因素有关。
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这些病因病机,将妇科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首先,气血失调是妇科疾病中常见的病因之一。
气血相互依存,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若气血不足,可导致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等病症。
此时,患者多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
治疗上应以益气养血为主,常用方剂如归脾汤、八珍汤等。
若气血瘀滞,则会出现痛经、经行不畅、产后腹痛、癥瘕等症状。
患者常见经行腹痛拒按,经血中有血块,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如桃红四物汤、少腹逐瘀汤等方剂常被应用。
脏腑功能失常也是引发妇科疾病的重要因素。
例如,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
若肾气不足,可出现月经初潮推迟、月经量少、闭经、不孕等。
患者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小便频数等症状,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宜补肾益气,如肾气丸、右归丸等是常用的方剂。
而肝郁气滞在妇科疾病中也较为常见。
现代女性生活压力大,情志不畅,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表现为月经先后不定期、经前乳房胀痛、痛经、闭经等,患者常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痛,舌红苔薄,脉弦。
治疗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
再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胃虚弱,可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出现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等。
患者多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缓弱等表现。
治疗应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主,常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除了上述内因,外感六淫之邪也会侵袭人体,引发妇科疾病。
如风邪善行而数变,可导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等;寒邪凝滞,易致痛经、闭经、宫寒不孕等;热邪易耗气伤津,可引起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带下黄稠等。
傅青主女科之带下病
一旦确诊为带下病,应积极配合医 生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傅青主女科之带下病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带下病概述 • 傅青主女科治疗特色 • 常见证型及方剂介绍 • 现代医学对带下病认识与治疗进展 • 傅青主女科在现代临床中应用体会 • 预防与调护建议
01
带下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带下病是指妇女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 症状者,是妇科常见病证之一。
肾阳虚衰型
症状表现
带下量多,色白清冷,质稀如水,淋漓不断,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夜尿多, 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功效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阴虚夹湿型
症状表现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 有气味,阴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 头晕目眩,腰酸肢软,五心烦热,咽 干口燥,或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 或黄腻,脉细数。
情志护理也是傅青主女科治疗带下病的重要方面,通过心理疏导、情志调节等方 法,帮助患者缓解压力、改善情绪,从而促进病情好转。
03
常见证型及方剂介绍
脾虚湿困型
症状表现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稠无臭味,绵绵不断,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神倦乏力,足跗时肿,舌淡,苔白或腻 ,脉缓而弱。
功效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中医对带下病认识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带下病的发生与脾肾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湿内停, 下注胞宫而致带下增多;肾虚则封藏失司,精液滑脱而下致带下绵绵。湿热、热 毒之邪侵袭胞宫,与血搏结,损伤任带二脉,也可导致带下病。
治则治法
中医治疗带下病以健脾益气、补肾固涩、清热利湿、解毒杀虫为基本原则。根据 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同时 ,还可配合针灸、艾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炼以增强体质。
妇科肿瘤合并带下病风险评估
肿瘤性质评估
综合评估
明确妇科肿瘤的性质(良性或恶性), 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评估带下 病的风险。
结合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身体状况 等因素,综合评估妇科肿瘤合并带下病 的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带下病症状评估
观察带下病的症状(如带下量是否增 多、色质是否异常等),以评估其对 妇科肿瘤的影响及预后。
间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
输入 治标疗方题法
症状表现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常用方剂
宜食温补肾阳之品,如羊肉、韭菜、核桃、生姜等。
饮食调理
内补丸、右归丸等加减。
阴虚夹湿型带下病
症状表现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 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头晕目眩,腰酸肢软, 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失眠多梦,舌质红,苔 少或黄腻,脉细数。
01
02
03
04
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和性生活 前后要特别注意外阴清洁。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避 免偏食或暴饮暴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 夜、烟酒等不良行为。
定期检查与随访重要性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带下 病等妇科疾病。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 时就医检查,避免病 情加重。
常用方剂
知柏地黄丸、左归丸等加减。
治疗方法
滋阴益肾,清热祛湿。
饮食调理
宜食滋阴清热之品,如绿豆、冬瓜、赤小豆、鸭 肉等。
湿热下注型带下病
症状表现
治疗方法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样,有臭味 ,或夹血液,阴部瘙痒,小便短赤,口苦 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白淫【概述】夜间梦交而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或白天耳闻目睹淫秽之事而不自止地流出黏液,与男子梦遗或滑精相似,均称妇女白淫。
相当于妇女性功能异常。
【病因病理】1.相火亢盛多因情欲不遂,思念太过,相火亢盛而致。
2.心肾两虚房劳太过,心肾虚弱,精关失固,津液下流而注。
【诊断要点】1.根据定义进行诊断,常有梦交或淫念之病史。
2.与白崩、炎性带下相鉴别。
【辩证分型】1.相火亢盛梦交后阴道内流出黄色或淡黄色黏液,心烦急躁,口渴咽燥,目赤头痛,尿赤便艰,腰酸乏力。
苔黄,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2.心肾两虚无梦而阴道流出白色黏液,头晕目眩,心悸怔仲,神志恍惚,烦热盗汗,腰膝酸软。
苔薄,舌淡胖。
【分型治疗】1.相火亢盛治法:清火宁心止带。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太子参15克元参15克丹参12克云茯苓10克五味子9克远志9克当归9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柏子仁9克黄芩9克山栀9克生甘草3克加减:性欲亢盛者,加龙胆草12克、丹皮9克、生地30克,去麦冬;阴道黄色分泌物多者,加知母9克、黄柏9克、芡实12克、椿根皮10克。
2.心肾两虚治法:清心益肾,宁神止浊。
方药:交泰丸合清心莲子饮加减。
川黄连3克肉桂1.5克(后下)石莲肉12克皮尾参3克(另煎冲)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地骨皮9克炙甘草5克浮小麦30克红枣15克山栀12克煅龙骨18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灵磁石30克(先煎)【中成药】1.金樱子膏每日2~3次,每次1匙,开水冲服。
有收敛止涩作用。
2.天王补心丹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两型白淫都有效。
3.知柏地黄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阴虚火旺者。
【简便方】1.磁石30克(先煎)、灯心草3克、柏子仁9克,水煎服。
2.芡实30克、枸杞子10克、薏苡仁15克、莲子肉,共煮成羹服食。
【其它疗法】【注意事项】1.本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还须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2.气功治疗对本病有帮助,以静功为宜。
3.禁读淫乱书刊,禁看淫乱影视剧。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产后缺乳
产后哺乳期内乳汁量少或无乳可下 者,称缺乳。又称乳汁缺乏、乳汁 不行。
病因病机
[方 药] 内补丸加减。
呕下吐乳酸 涌水泉,散口组苦成者:,当多归属川实芎证天、素 花热粉体证白。脾芍胃 药 生虚地弱黄 柴胡 青皮 漏芦 桔梗 木通 白芷 通草 穿山甲 王不留行 甘草
[代表方]知柏地黄气汤加当归、栀孕子、期白产鲜后 皮。调摄失宜 带带又下下因量 量 脾多多虚,,可色色致黄黄痰血 虚绿绿湿如如内脓脓生,,,恶恶冲臭臭气难难可产闻闻夹后,,痰属属湿思湿湿上虑毒毒逆蕴蕴,过结结亦度。。可而 致恶伤心脾呕吐。
完带汤组成: 白术(30克)山药(30克)人参 (6克)白芍(15克)车前子(9克)苍术(9克) 甘草(3克)陈皮(2克)黑芥穗(2克)柴胡(2 克)
二、肾阳虚衰
[证 候] 带下冷如蛋清,淋漓不断,头晕 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尿频 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治 法]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辨证论治】
呕吐清水,口淡者,多属虚证、寒证。 呕吐酸水,口苦者,多属实证、热证。
一、脾胃虚弱
[证 候] 妊娠早期恶心呕吐,脘腹胀满,食 入即吐,神疲思睡,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治 法]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一、脾胃虚弱
[方 药]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脾胃虚寒者, 加丁香、白豆蔻;血虚头痛者,加当归、白芍、 枸杞子。
【病因病机】
3. 湿热下注
若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肝气内郁,郁久 化热,热与湿蒸,均可导致湿热互结,流注下焦, 损及任脉而成带下病。
4. 湿毒蕴结
如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加之下阴忽视清洁, 或房室不禁,或手术受损,均能使湿毒乘虚内侵, 损伤任带,秽浊之液下注,而成带下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带下病
治法
方药
风阳上扰
眩晕,遇烦劳郁怒而加重,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天麻钩藤饮
肝火上扰
头晕且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肝泻火,清利湿热
龙胆泻肝汤
痰浊上蒙
眩晕,头重昏蒙,舌苔白腻,脉濡滑
燥痰祛湿,健脾和胃
半夏术天麻汤
气血亏虚
眩晕,动则加剧,唇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涕稀如蛋清,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缓。
温肺补气、疏风散寒。
温肺止流丹
脾气虚弱
倦怠懒言,食少腹胀,便溏尿清。舌质淡,舌苔白润,脉缓弱。
健脾益气,渗湿利窍。
补中益气汤
口疮
口疮★口疮分为实证(脾胃积热、心经火热)和虚证(心血不足、肾阴亏虚、脾肾阳虚)。
(一)实证
分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脾胃积热
每于过食煎炒辛辣而发,口疮多发于口颊唇部。
寒湿凝滞
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苔白腻,脉沉紧
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
湿热下注
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
气血虚弱
经后一二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舌质淡,脉细弱。
益气补血止痛。
圣愈汤
肝肾虚损
经行后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酸胀,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
治法
方药
肺经热盛
涕黄而量多,间歇或持续鼻塞,发热,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芳香宣窍,祛风清热
苍耳子汤
胆经郁热
鼻涕黄浊黏稠如脓样,口苦,咽干,目眩,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清胆泻热、行气通窍
带下症中医护理方案
带下症中医护理方案引言带下症,也称为阴道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异常。
中医认为,带下症属于湿热病邪侵袭下焦所致,常伴有脾胃虚弱的情况。
因此,在中医中,带下症的治疗主要以调理脾胃、清除湿热为主要治疗思路。
本文将介绍带下症中医护理方案,供参考。
中医诊断和辨证带下症的中医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
常见的辨证有湿热蕴结、寒湿凝滞、气滞血瘀等。
根据具体的辨证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中医护理方案。
方案一:清热利湿这一方案适用于湿热蕴结型的带下症。
治疗思路是通过清热利湿,消除湿热蕴结的病邪。
药物•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功效。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
•生地黄:具有滋阴清热、补肾益精的作用。
•熟地黄:具有滋阴清热、补肾养血的作用。
•泽泻:具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作用。
穴位•关冲穴:位于腹股沟部凹陷处,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作用。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七棘突下,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方案二:祛寒化湿这一方案适用于寒湿凝滞型的带下症。
治疗思路是通过祛寒化湿,消除寒湿凝滞的病邪。
药物•艾叶:具有温经散寒、祛湿止痛的作用。
•羌活:具有祛寒散湿、活血止痛的作用。
•附子:具有温中散寒、祛湿止痛的作用。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祛湿止痛的作用。
穴位•关元穴:位于肚脐中央,具有温经散寒、祛湿止痛的作用。
•气海穴:位于脐中,具有益气温补、祛湿止痛的作用。
这一方案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的带下症。
治疗思路是通过理气活血,消除气滞血瘀的病邪。
药物•当归:具有活血补血、调经止痛的作用。
•川芎: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止痛的作用。
•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止痛的作用。
•桃仁: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穴位•曲池穴:位于指头指甲根缘旁凹陷处,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作用。
•血海穴:位于足踝内侧,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
无论带下症的辨证是什么类型,脾胃的调理始终都是重要的一环。
脾胃虚弱往往导致湿热等病邪侵袭。
带下病的护理
在局部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病情变 化,如出现过敏反应或症状加重等情 况,应及时停药并就医。同时,要保 持外阴干燥、清洁,避免性生活和盆 浴等刺激性行为。
口服药物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口服药物使用方法
根据医嘱选用适当的口服药物,如中成药、抗生素等。要按照正确的用药方法进行操作,注意服药时 间和剂量。
关注月经变化
注意观察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等变化,如有异 常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卵巢早衰等风险。
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 习惯,有助于预防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远期并发症 。
定期检查及随访安排
定期检查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包括白带常规 、宫颈细胞学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 带下病及其并发症。
辨证论治方法
根据带下病的不同证型,中医采用相应的治 疗方法,如健脾益气、补肾固涩、清热利湿 等。同时,还可配合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 疗技术进行综合治疗。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技术应用
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和气 血来达到治疗带下病的目的。常 用穴位包括关元、气海、三阴交 、足三里等。
拔罐治疗
随访安排
对于已经治愈的带下病患者,应定期随访观 察,如有复发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
紧急情况处理流程
01
突然出现大量脓性、血性分泌物 或伴有恶臭味道时,应立即就医 诊治,排除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 的可能。
02
出现剧烈腹痛、高热等全身症状 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以免 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
PART 06
理需求,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03
生活起居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如勤换内裤、保持外阴清洁
传统中医药辩证治疗带下过多
传统中医药辩证治疗带下过多摘要:阴道炎是妇产科患者最常见疾病,每年约有500~1000万女性罹患此病,而75%的妇女在一生中至少患病1次[1]。
阴道炎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在缺乏实验室确诊依据时,依据患者主诉和其他检查难以确诊。
西医对阴道炎的治疗手段有限,传统中医药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关注与重视。
寻求西医妇科疾病与中医带下过多的关系,为临床阴道炎的治疗寻求新的思路及诊断依据。
关键词:带下过多;妇科疾病;诊断[中图分类号]R27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1-YS 带下过多,是指女子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本病与西医妇科疾病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性疾病及生殖器良性肿瘤引起的带下过多可相互参照。
《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傅青主女科·上卷》[2]云:“夫带下俱是湿症”。
中医认为带下病乃湿邪为患,湿邪黏腻,故带下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经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癥瘕等疾病。
带下过多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因此困扰着广大女性,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妇人杂病诸候》:“带下者,由劳伤过度、损动经血,致另体虚,受风冷,风冷入于胞络,搏其血之所成也。
冲脉、任脉为经络之海,任之为病,女子则带下。
”故带下病由脾阳虚、肾阳虚、阴虚夹湿、湿热下注和湿毒蕴结所致。
《校注妇人大全良方》中提出:“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
”因此,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病的核心机制。
带下过多患者多有经期、产后余血未净之时,忽视卫生,不禁房事,或妇科手术后感染邪毒的病史。
临床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或赤白相兼,或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质或清晰如水,或粘稠如脓,或如豆渣凝乳,或如泡沫状;气味无臭,或有臭气,或臭秽难闻;可伴有外阴、引道灼热瘙痒,坠胀或疼痛等。
中医妇科:带下病
中医妇科:带下病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带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
如《金匮要略心典》说:“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赵)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所谓带下医,即女科医生。
狭义带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别。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
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
《女科证治约旨》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
”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有五色带下的记载,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脏俱虚损者,为五色带俱下。
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
但也有带下过少者,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这里不予赘述。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
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瘕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应予重视。
带下病辩证
带下病辩证带下病的病因主要与湿有关,并受任脉和带脉的影响。
湿又分为内湿与外湿。
内湿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外湿多由湿邪入侵,流注下焦,任带失约而致。
带下病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肾、肝,以及外湿、湿毒秽浊等。
或因脾气受损,脾运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失于输布反聚为湿,湿浊下注,任、带失约而成;或肾阳不足,下元亏损,带脉失约,任脉不固,精液滑脱不能固摄而成;或肝气郁滞,肝气失于条达,阻碍脾运,湿浊下注而成;或久居阴湿之地,或湿毒秽浊内侵,损伤冲任之脉,而成带下病。
然病因之关键乃水湿之邪,病机关键是最后必致冲任损伤,带脉失约。
一、辨治要点柴浩然对带下病非常注重辨证论治与舌脉分析,整体调治冲、任、带脉。
尤其强调从白带的质、量、色、状,以及气味进行分析,认为临床虚实相杂者多,全实者少,全虚者亦不多。
治疗着眼于湿,调治注重以脾、肾、肝为主,必须兼顾冲、任、带脉。
柴浩然临床常根据“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用经方治疗妇科疾病,疗效卓著。
二、病案举例病例一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裴某,女,45岁,1978年10月18日初诊。
平素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如水,屡经治疗两年不愈。
伴有晨起眼睑微肿,面色虚浮,两足不温微肿,腰酸胀坠,双下肢困软,大便溏薄,小便频数,怯寒神疲,舌质淡嫩,脉沉细迟。
此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不能化气行水,水湿下注为带。
治当温肾扶阳,健脾利湿。
方用真武汤加味。
处方:茯苓30g,炒白术24g,生姜15g,炒白芍10g,熟附子(开水先煎)12g,炒山药30g。
5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10月23日二诊:药后白带尽除,且浮肿消失,小便利,大便调,怯寒神疲诸症亦除。
继用原方以干姜9g易生姜。
5剂,隔日1剂,痊愈停药。
按:真武汤是治疗少阴病阳虚水停之方,然柴浩然认为:只要谨守病机,可广泛用于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多种病证。
本案虽为带下病,但乃一派脾肾阳虚、水气不化之象,水湿内停,下注为带,故取真武汤温肾扶阳,健脾利水。
肾主水,脾主湿,水湿并治,俾肾阳恢复,水气得化,脾湿得除,水湿不复为带,则其效可期。
中医护理之常见症状及辨证施护(带下病)
带下病一、概述(一)概念带下病是因湿热、湿毒,或脾虚、肾虚等所致,以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局部、全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讨论范围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生殖器肿瘤等疾病以带下量增多,伴有带下的色、质、气味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属本病证的讨论范围,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一)病因多与脾阳虚、肾阳虚、阴虚夹湿、湿热下注、湿毒蕴结等因素有关。
(二)病机总结1.病位:阴道、胞宫,与脾、肾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2.基本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两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3.病理因素:湿。
4.病理性质:脾虚失运,水湿内生;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水湿内停。
或久居湿地,涉水淋雨,或经期产后摄生不慎,湿邪侵袭以致带下病。
三、诊断(一)诊断1.症状: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或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或稠黏如脓,或如豆渣凝乳,或如泡沫状;气味有臭气,或臭秽难闻;可伴有外阴、阴道灼热瘙痒,坠胀或疼痛等。
2.脉象:脾阳虚见脉缓弱;肾阳虚见脉沉迟;阴虚夹湿见脉细数;湿热下注见脉濡数;湿毒蕴结见脉滑数。
3.诱发因素: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摄生不洁,或不禁房事,或妇产科手术后感染史。
4.相关检查:妇科检查、辅助检查。
四、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辩寒热虚实、辩脉象变化、辩病情轻重。
(二)护治原则带下病以除湿为主的护治原则。
健脾除湿、滋阴升阳、清热散寒、疏肝固肾等方法。
治脾宜升、宜燥;治肾宜补、宜涩;治湿热与湿毒宜清、宜利。
护理随证随型,在生活起居、情志、用药等方面调护。
(三)证治分类1.脾阳虚证症状: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黏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㿠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证候分析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
2.肾阳虚证症状:白带量多,清冷,质稀薄,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
带下病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刘 某 , ,5岁 。3个 月 前 因丈 夫 突 发 猝 死 后 , 女 3 悲
脏 躁 病 最早 见 于《 匮要 略 》 仲 景 以养 心 润燥 缓 金 ,
急 之 法 治 之 , 张 用 甘 麦 大 枣 汤 。 但 本 病 单 纯 因 心 肝 主
血虚 , 燥 肝 急引起 者较 少, 数 患者 有 气郁 痰 湿 , 血 多 肝
脾 失 调 之 证 , 气 郁 湿 聚 , 而 化 热 以 致 痰 热 互 结 于 胸 且 郁
光明 中医2 1 0 0年 1 2月 第 2 5卷 第 l 2期
C G M D cmbr 0 0 V l 5 1 J MC ee e 2 1. o 2 .2
・2 9 2 9・
解 郁 安神 。 方 用 小 陷 胸 汤 加 味 治 疗 : 蒌 1 g 黄 连 瓜 8, 9, g 清半 夏 1 g 大 黄 6 , 壳 1 g 淡 豆 豉 1 g 栀 子 2, g枳 2, 0, 1 g 柴 胡 1 g 黄 芩 1 g 当归 1 g 日 1剂 , 煎 分 2 0, 2, 0, 0。 水
所致 , 因伴 有 胃脘 部 痞 闷 不 舒 按 之 则 疼 , 选 用 小 陷 胸 故 汤加味 以治之 , 肝 气疏 , 热 清 , 神 定 , 症 皆除 。 使 痰 心 诸 3 脏躁 ( 经官 能症 ) 神
而 发作 , 服药 后 缓 解 。2周 前 , 经 因过 食 辛 辣 和 生气 , 遂感 咽 干灼 痛 , 咽部似 有物 阻塞 , 常需 清 嗓 , 感痛苦 , 实 胸脘 部痞 闷 , 之 疼痛 , 按 大便 干 。查 诊 :咽部 充血 呈 暗 红 色 , 后壁 呈现 淋 巴滤 泡 , 质 红 , 黄腻 , 浮滑 。 咽 舌 苔 脉
《傅青主女科》带下病辨治浅析
【 9 】 李瑞 芝 , 郭 建友 , 李昌煜 , 等. 焦虑症 ^ y 一 氨 基 丁 酸 受 体 机
制 与 药物 干 预 研 究 进展 .中 国 药理 学通 报 , 2 0 1 0 , 2 6 ( 9 ) :
11 3 5
【 l 8 ] 苏 建峰 , 袁岳鹏 , 剡晓莉. 健 脑 养 心 丸 治 疗 焦 虑 症 的 临床
《 女科》 十分 重 视 肝 、 脾、 肾 三 脏 在 带下 病 发 生
则 脾 土受 伤 , 脾 土 之气 下 陷 , 是 以脾 精 不 守 , 不 能 化
化, 致湿 热 之气蕴 结 于带 脉之 间 ” 而致 。可 见凡 带 下 发 展 中的作 用 。其 云 : “ 夫 白带 者 … …肝 郁 而气 弱 ,
研 究. 中 医药现 代 远 程 教 育 , 2 0 1 0 , 8 ( 1 6 ) : 8 0
f 1 0 ] 刘惠芬, 周文华. 焦虑的生物学机制. 中 国药 物 滥 用 防 治
杂志 , 2 0 0 0 ( 6 ) : 6
[ 1 9 】 姜硕 , 符文彬. 符文彬从心、 胆、 肾论 治 焦虑 症 经 验 . 中医
S O D 活 性 和 MD A含 量 的 变化 .康 复 与 疗 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杂 志 .
1 9 9 7, 1 2( 4) : 1 5 7
【 1 5 ] 唐 启盛 , 孙 文军 , 曲淼 , 等. 基 于关 联 规 则 的 焦 虑 症 中 药 配伍 规 律 . 中华 中 医药 杂 志 , 2 0 1 2 , 2 7 ( 7 ) : 1 9 4 1
[ 1 6 】 朱磊. 滋 肾 养 血 丸 治 疗 广 泛 性 焦 虑 障 碍 临床 研 究 . 河南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带下病 (带下过多、带下过少)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带下病(修订)带下过多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带下过多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带下过多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带下病leucorrhea diseases带下过多profuse vaginal discharge带下病是以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者称为带下过多。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1][8]妇产科术后感染史,盆腔炎性疾病史,急、慢性宫颈炎病史,各类阴道炎病史,房事不节(洁)史。
3.1.2临床表现[1][4][8]带下量明显增多,伴带下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
3.1.3体征[3]具有各类阴道炎、或急慢性宫颈炎、或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局部体征。
妇科检查:①滴虫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呈黄绿色、脓性或泡沫状,有臭味,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
②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分泌物多呈灰白色、稀薄、腥臭味,阴道黏膜无明显异常。
③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分泌物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阴道黏膜及外阴充血或红肿。
④萎缩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呈稀薄状,色淡黄,甚者可见脓血性白带,阴道黏膜充血,有散在出血点或点状出血斑,严重者见浅表溃疡。
⑤急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可伴外阴瘙痒及灼热疼痛。
⑥慢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黄色或脓性,可伴性交后出血,或外阴瘙痒。
⑦盆腔炎性疾病:宫颈举痛或子宫体压痛、附件区增厚压痛,可伴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黄色或脓性。
3.1.4辅助检查[1]3.1.4.1阴道分泌物检查了解阴道清洁度,或明确炎症病原体。
3.1.4.2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根据病情选作此项检查,有助于了解宫颈病变。
3.1.4.3电子阴道镜检查根据病情选作此项检查,以助了解阴道和宫颈病变。
3.2鉴别诊断[1][2][4][8]3.2.1排卵期出血带下赤色时应与排卵期出血相鉴别。
中医辨证治疗带下病——附140例临床观察
婚未育 1 例 , 8 年龄最小 1 5岁, 最大 6 0岁。以 2 岁一 4 5 5岁已婚中年妇 女居 多 。其 中农村 妇女 9 , 镇妇 女 4 5例 城 。 5例 1 2 病例选择 . 本组病例 大多数经妇科 检查 , 白带涂片镜检排 除滴虫 , 霉菌性 阴道 炎 及生 殖 器 肿 瘤 。 13 诊 断与病例 纳入标准 . 本病 中医 辨证 参照 国家 中医 药管 理局 医政 司的 中 医内 、外 、妇 儿科诊断疗效标 准 “ 带下有 色 、质、气 味等改变 , 可伴有 腰酸 、腿软 、 小腹坠胀等症状 者”进 行诊断 。临床表现 :1虚寒( () 脾肾 阳虚) : 型 带下 量多 、色白 、质清 稀或粘稠 无臭 味 , 淋漓不断 , 面色少华 、倦怠 乏力 、 腕闷纳 差、腰膝 酸软 、疲惫 、肢体沉 重 、少 腹冷 感、微痛 喜按 , 或大 便溏泻 、小便 清长或 夜尿 、舌质淡 、苔 白或腻 、脉沉迟 无力 。 ) ( 湿热 2 ( 型: 毒) 带下量多 、色黄如 茶、或赤 白相兼 、粘稠 、气味秽嗅 或阴痒 、 阴 中 自 灼热不适 、腕 闷胁胀 、 口苦 咽干 、或大 便干燥 、小便 短赤 、 感 灼 热 、舌 质 红 、 苔 黄 腻 、脉 濡 数 或 弦 数 。 符合 以上诊断 辨证分 型标准 , 排除 生殖 系统器 质性 病变 及全身 并 性 疾病 所致带 下病 患者 , 可为 本病 治疗 观察 对象 , 均 进行 中医辨 证治 疗。 1 4 治疗方法 . () 寒( 肾 阳虚) 1虚 脾 型治则 : 脾除湿 、 温 肾止带 , 用 《 青主 健 , 方 付 女 科 完带汤 加减 , 药物 : 党参 白术 、苍 术 、山药 、白芍 、柴 胡、车 前 子、荆芥碳 、苑丝子、熟地 、鹿角霜 、续断 、准牛 膝。如 白带 日久 滑 脱不尽者 , 金樱子 、腹 盆 予、芡实 、乌贼骨 、桑螵 蛸 。小 腹冷痛 加 者加 良姜 、吴萸等 。 () 2湿热 ( ) : 毒 型 治则 : 清热( ) 毒 利湿 , 方用加减 逍遥散加 味( 青主 付 女科 ) , 药物 : 柴胡 、白芍 、茯苓 、陈皮 、枝子 、甘草 、黄 柏、泽泻 、地 丁草 , 白带夹有 血丝 或淋漓 不尽加 茜草炭 、仙鹤 草 、青 泽兰 、益母 如 草, 口苦 甚者 加 龙胆 草 。 1 5疗效 标准 . 治愈 : 停药 后 白带恢 复正 常 , 身症状 消失 , 全 妇科 检查炎 症消 失 。 有 效 : 身症 状和 妇 科检 查均 有 不 同程度 的 改善 。 无效 : 改善 。 全 无 1 6治 疗结果 . ( ) 4 例 患者 中 , 110 治愈 5 例 , 4 %, 9 占 2 显效 7 例 , 5 %, 5 占 4 无效 6 例 , 4 总 有效率 9 %。 占 %, 6 () 2 典型病 例 患者 , x 女 ,2岁 , 民 , 庆符镇 白通村 二组 。2 0 年 7月 邓 x, 3 农 住 01 1 6日初 诊 , 主诉 : 下量 多 2 月。病 史 : +月来带 下量较 多 , 带 + 2 色黄 , 质粘稠 , 时有 秽嗅味 。因忙于 农活未 及时治 疗 , E来病情加 重 , 进 l 故前 来求 治 , 证见 脘 闷胁 胀 、 1苦 纳差 、小便 短 数 、量 少 、舌 质 红 , 3 苔 黄腻 。脉 弦数 。末次 月经 2 0 年 7月 1 — 7月 9E。婚 育 史 : 01 1 03 t 2 岁结婚孕 2 1 妇科检 查 : 阴阴道 已婚经产 型 , 2 产 . 外 阴道 通肠 , 膜充 粘 血, 内有较多脓性分 泌物 , 颈轻度糜烂 , 宫 子宫 前位 白带涂 片镜 检 , 细 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女“带下病”的中医辨治
*导读:俗话说:十女九带,当妇女阴道内,常有分泌物绵绵不断地流下来,称为白带……
俗话说:十女九带,当妇女阴道内,常有分泌物绵绵不断地流下来,称为白带或带下。
有带下病者常感觉到下体不舒适或瘙痒难耐,严重者常伴随身体疲倦感,进而影响生活作息。
古人将带下分为青、赤、黄、白、黑5种,临床上,并不能只凭色泽而定其寒热属性,仍应结合分泌物的质地清稀或浊黏、病程多久、有无腥臭味而定。
带下病常见分型如下:
1.脾虚型:多见带下色白质薄、多无臭味、胃口消化呆滞、大便多不成型,身体浮肿样,舌苔水滑或厚腻,脉缓弱。
常用完带汤、苓桂术甘汤、参苓白术散;可配合山药、赤小豆、薏仁等食疗。
2.肾阴虚型:多见带下色黄或兼白,有时伴随阴部瘙痒或灼热感,口干、心烦、失眠、腰部疼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常用知柏地黄丸;可配合黑豆、莲子、山药等食疗。
3.肾阳虚型:多见带下稀白、量多、质稀薄,伴随腰痛、频尿、精神痿靡,舌淡苔白、有齿痕、脉沉。
常用八味地黄汤;可配合核桃、覆盆子、白果等食疗。
4.肝经湿热型:多见带下黄绿、或黄白相兼而稠黏臭秽,甚为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常
用龙胆泻肝汤、白头翁汤、八味带下方;可配合绿豆、薏仁、蒲公英、败酱草等食疗。
带下病多兼湿气,健脾除湿是一般性治则,寒甚者需合热药;热甚者需合凉药;虚甚者需合补药;病久者需合升提药;量多、久者不止者需合收涩止带药;时发时止者需合理气疏肝药。
一般多能治愈。
如果配合生活作息正常、情绪起伏不要太大、饮食节制,就可远离扰人的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