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中医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带下病86例疗效观察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带下病86例疗效观察
1 临 床 资 料
以上治疗每天一剂 ,5— 7天为一疗 程。 3 . 2 中药 外 洗 自拟 带 下外 洗 方 :毛 冬 青 3 0 g ,蛇床 子 3 0 g ,地 肤 子 3 0 g ,苦 参 3 0 g ,虎 杖 3 0 g ,黄 柏 3 0 g ,百 部 3 0 g ,苍 术 3 0 g ,青黛 3 0 g 。 用法 :窥器暴露 阴道 穹窿及 宫 颈 ,温度适 宜 的外 用药 液灌 洗阴道并保 留片刻 ,红外线照射 1 5分钟 ,5— 7天为一 疗程 。
中药 内服 外 洗 治 疗 带 下病 8 6例 疗 效 观 察
陈 智 清
广西壮族 自治区贵港市平 南县中医院 ,广西 贵港 5 3 7 3 0 0
【 关键词 】 中药 ;带下病 ;外洗 ;疗效观察
【 中图分类号 】R 2 7 1 . 1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 0 0 7 — 8 5 1 7( 2 0 1 3 )0 3 — 0 0 7 9 — 0 1
临 床 研 究
C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m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 7 9・
带下病是 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是指带 下量增多 ,色 、 质 、气 味发生 异常 ,或 伴全 身或局 部症 状者 ,主要 病机 为 湿邪伤及 任带二 脉 ,使任 脉不 固 ,带脉 失约 ,胞脉 气血 失 和 ,常常合并 有月经 不调 、阴 痒 、阴痛 、不孕 等 。笔者 从 2 0 1 1 年 3月至 2 0 1 2年 6月 ,在门诊采用 பைடு நூலகம்药 内服外洗 治疗 带下病 8 6例 ,取得 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

复方苦参液治疗带下病临床观察

复方苦参液治疗带下病临床观察
1 ~ 8岁 , 均 3 8 4 平 5岁 ; 生 活 史 1 2年 , 均 6 5年 ; 带 性 ~1 平 . 患
参 照《 中医诊疗 常规 》 定… : 断 依据 : 带下 量多 , 确 诊 ①
色 黄、 赤 , 白、 或黄 白相兼 , 或赤 黄相兼 。质 清稀 或粘 稠。气
味腥 、 、 臭 秽或秽浊 ; ②伴腰部酸痛 , 小腹坠痛 , 下肢酸 软或 阴
户灼热 、 痒 等症 。( 舌体 多虚 胖 , 白腻 或 黄腻 , 象多 瘙 3 ) 苔 脉
下症病史 <1 1 , 年 一 年 O例 1 3年 1 , 4例 3年以上 8例 ; 中 其
阴道炎患者 2 : O例 细菌性 阴道炎 1 , 菌性 阴道 炎 7例 , 2例 霉
滑、 濡。疗效评价标准①痊愈 : 药后带下恢复正 常, 停 全身症
用纱布过滤再浓缩 原液 1 3量 , 9 %酒精 搅拌 , / 加 5 用酒 精 比
重计测含 醇量达 7 % , 温静置 4 , 0 室 8h 用脱脂 棉过滤去 脂类 杂质 , 回收酒精 , 回收设备时 , 无 可将 滤液慢慢蒸发 至无 醇味 后, 再加入 20 l 馏水稀 释混匀 , 0 0m 蒸 分别装入 10 m 生 理 0 l 盐水瓶 内 , 用纱布扎 紧胶 塞 , 高压 灭 菌 , 力 0 7磅 ,0mi 压 . 4 n
糜烂 、 盆腔炎等急 慢性炎症 疾病 。其病 多见 带下 量多、 色质 味异常 , 常伴腰酸 小腹疼 痛 , 缠绵不 愈反 复发作 。临 床采 甚
用复方苦参 液中西药并用 治疗 , 中苦参 主要含 有苦参碱 、 其 氧化苦参碱 等成分 , 乙型链球 菌、 对 大肠杆菌 、 金黄 色葡萄球 菌等阴道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 能抗滴虫 , 并 还可镇静 、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工作规范1、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规范和各项操作规程,执行医院休、请假等规范,工作时间不准擅自离岗。

2、对伤残病人,行动困难或卧床患者,应坚持床边会诊及治疗,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所需,以极大的爱心,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3、坚持周会规范,贯彻医院工作方针。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拒收红包,不开大处方,不欺瞒病人。

加强科室各室间的协作,同志间的团结,以大局为重,不搞小团体。

4、坚持专业学习规范,定期组织业务交流,专人主讲,提出新问题,总结新方法,制定新的操作方案,以患者为本,不断提高科室医技人员业务水平。

5、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消除火、电隐患,各治疗室明确责任人,出现意外事故,按医院奖惩条例追究当事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运动治疗室工作规范1、凡需运动治疗患者,由康复科医生填写治疗申请单。

2、运动治疗室的工作人员根据患者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合适的运动治疗方案.3、对患者的功能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并做好详细记录,以确定患者的问题,拟定治疗目标修正及治疗方案.4、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了解患者的情况和反应,并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和自我观察的方法,取得患者的合作。

5、管理好运动治疗室的普通装备及功能训练器械,经常维修、保养、确保治疗安全。

6、运动治疗室工作人员要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治疗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我们的治疗水平。

7、保持治疗室清洁,不得在治疗室内吸烟、喧哗。

理疗室工作规范1、凡需理疗患者,由接诊医生填写治疗申请单,经理疗科医生检查后,确定理疗种类与疗程。

2、理疗室技术人员应严格执行查对规范和技术操作规程,治疗前交待注意事项,治疗中细心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治疗后认真记录。

3、对不能搬动的住院病人,治疗后认真记录。

4、疗程结束后,应及时作出小结,填好治疗卡并妥善保管,供临床观察总结疗效。

需继续治疗时应与理疗医生联系、确定,因故中断治疗应及时通知理疗医生。

5、进行高频治疗时,应除去病员身上的金属物(如手表等),注意地面与病员的隔离。

(完整)中医院普通外科疾病诊疗常规

(完整)中医院普通外科疾病诊疗常规

中医外科第一章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

胆囊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若与胆道感染一并统计,则在急腹症中占据第二位,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7%~10%。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一般可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临床症状等决定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胆囊结石在中医学中称为“胁痛”。

中医学认为胆为六腑之一,主贮藏与疏泄胆汁,又与肝相表里,其病因病机乃饮食失节,水湿内生,湿蕴久化热,湿热煎烁胆汁;或情志失调,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壅滞,积而成石。

治疗3.1 手术治疗将胆囊连同结石一并切除。

在并发腹膜炎、病人全身情况不允许进行较大的手术时,只宜行胆囊造口术,取出结石,留置胆囊引流管,待病情好转后再择期施行胆囊切除术。

经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个别患者有特殊要求的也可行胆囊切开取石术。

3.2 药物治疗3。

2。

1 中药内服治疗3。

2.1。

1 肝胆气滞证治法: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方药:柴胡12g,枳壳9g,木香9g,川楝子6g,黄芩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2g,清半夏9g, 白术12g,茯苓18g,生大黄9g。

院内制剂:胆病颗粒,每次10g,每日2次。

3。

2.1。

2 肝胆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排石。

方药:枳实12g,木香6g,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金钱草30g,大黄9g,芒硝15g。

常用中成药:胆宁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

2。

1。

3 肝胆瘀滞证治法:疏肝利胆,化瘀消石。

方药:柴胡12g,白芍15g,青皮6g,桃仁9g,川楝子6g,香附12g,郁金12g,元胡15g,生大黄9g。

常用中成药:消炎利胆片,每次5片,每日3次.3.2.1。

4 肝胆脓毒证治法:泻火解毒,通腑救逆。

方药: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黄连6 g,丹皮12 g,瓜蒌18 g,大黄9g,芒硝15g。

3。

2。

2 西药内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者应根据病情轻重,酌情禁食、营养支持,选用广谱抗生素,如西力欣、甲硝唑等,若感染严重宜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如舒普深等。

绿豆芽糖浆治疗带下证

绿豆芽糖浆治疗带下证
方药 应 用 中国民间疗法
CHI NA’ S NA TU R OP AT H  ̄ N o r 2 0] 4 ,Vo 2 l 2 N o 3
参、 莲子 心 清心 火 , 生牡蛎、 合欢花镇潜、 安神 , 淮 山药 、 茯苓 健 脾 。 围绝 经 期 。 肾虚是 自然 规律 使然 , 通过 辨 证用
常广 阔 的前 景 。
参 考 文 献
状 消失 为痊 愈 。症 状 减 轻 , 2 4 d内 症 状 得 到 改 善 为 有 效 。结果 痊愈 2 7例 , 有 效 1例 。 绿 豆芽糖 浆治 疗带 下证 取得 很好 疗效 , 且不 良反 应
少, 使 用方便 , 价格便 宜 , 值得 推广 应用 。
带下证多 由抗 生 素 大量 使用 导致 阴 道 内菌 群 失调 。
自身免疫性疾 病 导致 阴道 免疫 差 , 再 加 之 不 良的 卫生 习
般 资 料
选取 我 科 2 0 0 0 ~2 0 1 2年 带下 病 人 2 8例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年 龄最 小 2 6岁 , 最大 4 3岁 , 平均 ( 3 4 . 6 2 ±9 . 8 9 ) 岁 。病程 最短 1年 , 最长 1 0年 , 平均 ( 5 . 0 ±0 . 7 5 ) 年。
药调 理 , 使各 脏 腑功 能 在新 的基 础 上 达 到 阴 阳平 衡 , 进 而 消除各 种 身体 不 适 症状 。因 围 绝 经期 综 合 征 由雌 激
鱼、 冬瓜 、 丝瓜 、 葫芦、 苦瓜、 马齿苋 、 卷 心菜 、 空 心菜 。同 时配 合绿 豆 芽糖 浆 , 绿豆芽 9 0 0 g , 两大 碗 水煮 透 , 捞出 豆芽 , 余下 汤 汁放人 姜粉 1 5 ~2 0 g , 红糖 1 2 0 g , 慢 火 熬 成 像止 咳糖 浆 即可 。分 1 2份 , 每 天 早 晨 空 腹 喝 1份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38例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357-01【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银连解毒汤通过对38例带状疱疹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缩短疱疹消退时间、减少遗留神经发生,提高带状疱疹的治愈率。

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之为“蛇串疮”、“缠腰丹”。

带状疱疹皮损特点为带状分布,疱壁坚张、簇状排列,且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约有半数中老年患者于皮损消退后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近年来,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与护理本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47岁,皮疹位于躯干27例,面部者3例,颈项部5例,四肢者3例,皮疗面积平均约5-42cm2,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疼痛。

1.2 诊断标准:参考有关资料[1]疼痛:在发疹前数日局部皮肤有瘙痒、感觉过敏、针刺感或灼热痛,局部淋巴结肿痛,持续7-14天。

水疱:一般在剧烈疼痛后1-3天沿周围神经分布区皮肤部位突然出现成簇皮疹,先为红斑,很快发展成为丘疹、水疱,数个或跟多个呈集簇状或连接成片。

水疱成批发生,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簇间皮肤正常。

并在1-2周内结痂,治愈后暂时有红三斑或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瘢痕。

位置:好发于胸部和三叉神经分布区,发病部位多为以躯干中线为界限于身体单侧,病程2-4周。

2 治疗方法2.1 西医治疗: 5 %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清开灵30ml,5 %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穿琥宁20ml静滴,维生素b12500mg肌注日1次,聚肌胞 2mg3天一次。

7天为一个疗程,疼痛难忍时给予芬必得300mg口服2次每天,发热者给予药物和物理降温。

2.2 中药治疗2.2.1 内服汤药:以银连解毒汤为基本方,金银花15g、连翘15g、天花粉15g、丹皮10g、防风10g、赤芍10g、当归10g、川芎10g、大黄10g、元胡10g、乳香6g没药6g甘草6g、水煎取汁400ml、早晚温服,若皮肤红有数片红丘疹,且丘疹集簇者,加红花、桃仁,皮疹在面部加紫花地丁、天葵子,颈项部及上肢加秦艽,葛根。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

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

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二、急诊科: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1。

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五、肺病科:1。

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六、骨伤科: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其他外治法:敷贴、熏洗、涂擦、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膏摩、中药离子导入。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实施细则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实施细则

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实施细则一、中医质量管理考核(一)住院部中医质量考核1.科室中医治疗率(针对第一诊断的中医治疗)应≥60%,每降1%扣0.5分。

2.科室中医参与率≥90%,每降1%扣0.5分。

3.科室中药使用率≥90%,每降1%扣0.5分。

4.科室中医非药物使用率≥40%,每降1%扣0.5分。

5.科室中药饮片使用率≥30%,每降1%扣0.5分。

6.科室中医治疗技术开展率≥80%,使用项目需下医嘱并记录,同时进行登记,不达标每少开展一项扣5分。

科内未进行登记者按未使用处理。

7.应实施中医诊疗方案的中医病种方案实施率100%,降1%扣0.5分。

8.中、西医病历的中药(含饮片、中成药、中药注射剂)辨证使用率100%,每降1%扣0.5分。

9.所有临床科室应设置中医综合治疗室科室并按规定使用中医综合治疗室,同时如实填写中医治疗技术内容于出院登记簿中,如未进行使用或登记者扣10分。

(二)门诊部中医质量考核1.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符合《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要求。

处方格式及书写不符合要求,扣0.5分/张。

2.门诊中药用药合理配伍,符合联合用药原则。

用药不合理(不合理配伍,不符合联合用药原则),扣1分/张。

3.门诊中医、中西医结合类别医师每月处方,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70%,每降1%扣0.5分。

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30%,每降1%扣0.5分。

二、病历书写质量考核(一)基本要求(1)病历记录内容的字意、词意错误扣0.5分/处记录。

(2)时间未采用24小时制记录者,扣0.5分/处。

(3)病历资料打印后未双签名或未手签名或代替手签名者,扣0.5分/处。

(4)记录内容不整齐不规范,存在空行、空格、对位不齐、字体字号不一、无故加粗等现象,扣0.5分/项记录。

(5)病历中眉栏项目未填、填写错误或未标注页码扣0.5分/页。

(6)病历字迹书写或打印不清楚,扣0.5分/页。

(7)纸质记录修改时用双线划在错处上,注明修改时间,修改人签名。

关节病区诊疗常规

关节病区诊疗常规

关节病区诊疗常规
关节病的诊疗常规一般由病史、临床检查、中医辨证分析、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步骤组成。

一、病史
1、询问病史:主要包括发病时间、发病部位、发病途径(有无前驱病史)、病情发展及治疗经过等,同时要特别重视家族史、就诊路径、现病史等;
2、体格检查:主要是检查诱发痛的部位,检查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和活动受限,触诊疼痛、板状及其他症状;
3、功能检查:主要是衡量关节的活动度、运动程度、力度等,使用膝关节及其它关节的移动度标准作为衡量指标;
4、X光片检查:X光检查是临床必不可少的一项诊断手段,可以对关节的结构、位置等状况作出具体的诊断;
5、伴随症状:关节病的伴随症状有发热、全身性乏力、贫血等,询问是否有热痛证、发热情况及热源位置。

二、临床检查
1、手术室准备:一般情况下,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都应该先进行手术室准备,如血常规检查、心电图、血气分析等;
2、关节镜检查:关节镜检查可以清楚地查看关节的组织形态,以及关节的软组织及软骨状况,对于关节的损伤诊断有重要作用;
3、关节CT检查:CT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关节韧带的状况。

医师诊疗规范和常规

医师诊疗规范和常规

医师诊疗规范和常规篇一:中医院医师诊疗行为规范(2012)晋宁县中医院医师诊疗行为规范为加强医师临床医疗行为的管理,保证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根据国家卫生部医师行为规范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对医院各级医师的诊疗行为规范如下:一、通用规范1、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各级医师认真履行规定的职责,尽职尽责为病人服务,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方便病人就医。

2、关心、爱护、尊重病人,不泄露病人的隐私,自觉维护病人的合法权利。

3、严格依法执业,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范,积极预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医疗差错事故,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

4、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及时抢救急、危重病人。

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各负其责,把好医疗服务质量关,做到及时准确地记录病历等医疗文件。

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5、使用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

除正当诊断治疗外,不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

6、临床诊治过程中,认真落实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辩证使用中药饮片,合理应用中成药,积极应用中医非药物疗法。

7、在避免对病人产生不利后果的前提下,如实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病情。

未经医院批准和征得病人或者家属同意,不得对病人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

8、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病人涉嫌伤害以及非正常死亡时,应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实事求是地出具医学证明文件。

9、遵守医师职业道德,不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病人财物或者牟取其它不正当利益。

二、门诊医师诊疗行为规范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和会诊制度。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望闻问切全面,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辩证用药,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①建议专科就诊;②请上级医师诊治;③收住院。

中医门诊岗位职责

中医门诊岗位职责

中医门诊岗位职责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门诊部的医疗、护理、教学、科研和行政的管理工作。

2、组织制定门诊部的工作计划。

经院长、分管副院长批准后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3、负责领导组织、检查门诊病员的诊治和急诊、危重、疑难病员的会诊和抢救工作,接受大批外伤、中毒、传染病员时,要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4、定期召开门诊系统会议,协调各科关系,督促检查医务人员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医护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整顿门诊秩序,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简化各种手续,方便病员就医;做好门诊质量控制工作,不断提高门诊医疗护理质量,严防差错事故。

5、按照中医院特点,制定门诊各项工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缩短病人候诊时间。

7、监督门诊工作人员做好卫生宣教、清洁卫生,消毒隔离、疫情报告等工作。

8、协同有关工作人员组织门诊医务人员到所属地段、工厂、机关、学校建立协作关系,搞好爱国卫生运动。

9、组织所属人员的业务训练,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工作。

10、负责接待处理病人在就医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及来访,接待和处理门诊的群众来访、来信工作。

1、值班医师必须坚守各自的岗位,以便及时接诊。

3、遇疑难病例、特殊病种、特殊人物或成批中毒病人的急诊急救时,首诊医师组织在班工作人员积极诊治的同时,应立即向上级医师、医务处值班员报告。

4、对需要紧急抢救的危重病人,先抢救病人,三分钟内下达抢救医嘱;后挂号、交费、补办住院手续。

7、有重大抢救时,要听从上级医师、医务处或院领导统一指挥,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要相对分工,服从指挥,严格按技术操作常规快速准确完成各项抢救工作。

8、按医疗护理常规要求完成病历、就诊日志、抢救记录和填写危重病分度等诊疗文书。

9、落实告知制度;在抢救危重病人的同时,在上级医师到场之前要及时把病情的危重程度、预后等情况及时告知病人和(或)家属,上级医师到场之后的告知工作由上级医师负责。

对可能发生意外的有创处置,实行告知并签字。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中医科诊疗常规一、各科的诊断治疗护理均应直接应用中医中药,取中西医之长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二、运用中医传统的方药,必须按中医理论辩证施治。

三、临床治疗中,可用中西医两种理论指导实施,在中医辨证中,要充分利用西医检查工作,并尽可能明确西医诊断,使辩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治疗。

四、通过望、闻、问、切将四诊收集材料进行归纳,运用八纲辩证加以初步分析概括,分清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再根据治病的症状特点和起病情况,辨清病因,急性热病需结合卫气营血辩证或结合六经辩证,内伤杂病需结合脏腑辩证,确定治病部位在何脏腑然后综合分析,确定诊断。

五、诊断通用上述方法,综合分析疾病主证在部位,病理病因及机体的反应情况等,最后得出概括以上各项并能指示治疗方向的病证或型,即为中医的辩证结论等。

六、中医治疗原则要从整体观出发,然后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根据治疗原则确定治法,根据立法,选择恰当的方剂,经方、时方、验方等。

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加减成处方,如无适当的成方可根据法组方。

七、中药处方,掌握辩证论治,药名横写每行3味至4味,需排列整齐,以便查对。

八、中药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全国中草药汇编》最新版规定的正式名称书写,写剂量时重量单位一律使用单位g.每次处方一般3剂不宜超过7剂,限剧药2剂。

诊疗常规(2)一、运用中医中医的一般要求:(1)各种诊断、治疗、护理均应积极应用中医中药,取中西医之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并通过总结经验和开展科学研究,逐步做到理论上融会贯通,为发扬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2)运用中医结合,必须按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3)现阶段在临床诊治中,可以用中西医两种理论指导实践。

(4)运用民间传统疗法,单方、验方草药应科学观察疗效,明确适应症、禁忌。

(5)按照各科常规应用中医中药。

(6)辩证分析,初步诊断及治法亦药、方名、药味及剂量用法,医师签名。

二.中医处方(1)能掌握辩证论治的医师,应予中医处方权。

针灸科诊疗常规

针灸科诊疗常规

西安未央益龄中医医院针灸科常见病证诊疗常规目录一、颈椎病(痹症) (1)二、肩周炎(漏肩风) (7)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瘫) (10)一、颈椎病(痹症)[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⑤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证候分类:《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医证候分类:主证:①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②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③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④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⑤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证候分析:风寒湿之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颈、肩、上肢等处的痛、麻、重、僵硬及活动不利等症状,脉弦紧主寒主痛,苔白为寒邪之象;长期低头工作,久劳伤筋,以至气血不能畅通,瘀血阻于经脉,故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舌质暗为血瘀之象,弦脉主痛证;素体痰湿偏盛,或脾胃不足,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气交阻,蒙蔽清阳,则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苔厚腻,脉滑;肝肾阴虚,不能滋养头目,故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阴虚生内热则面红目赤、舌红少津;气血亏虚不能上营于头目面部及滋养四肢,故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篇一: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临床诊疗常规

临床诊疗常规

临床诊疗常规目录ICU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17)脑血管意外及重度颅脑损 (17)外科大手术后处理常规 (18)上腹部手术 (18)肝硬化门脉高压断流手术 (19)重症胰腺炎 (20)合并肺部感染 (20)合并心功能不全 (21)合并肾功能不全 (21)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23)消化道出血 (23)贲门失弛缓症 (24)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 (25)急性应激性胃炎 (25)慢性胃炎 (26)消化性溃疡 (27)胃癌 (28)功能性消化不良(FD) (28)急性肠炎 (29)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 (30)肠结核 (31)克罗恩病(CD) (33)溃疡性结肠炎 (34)肠易激综合征(IBS) (36)急性胰腺炎 (37)红细胞疾病诊疗常规 (40)缺铁性贫血 (40)巨幼细胞性贫血 (42)溶血性贫血 (44)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K) (46)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 (49)红细胞酶缺陷疾病 (52)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 (52)再生障碍性贫血 (53)白细胞减少症及粒细胞缺乏症 (5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59)急性白血病 (6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疗常规 (70)妊娠期高血压 (70)轻度子痫前期 (71)子痫 (77)HELLP综合症 (81)心血管疾病诊疗常规 (87)充血性心力衰竭 (87)心源性休克 (90)心脏骤停 (9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99)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00)心房扑动 (101)心房颤动 (102)心室扑动与颤动 (104)病窦综合征 (107)房室传导阻滞 (108)室内传导阻滞 (109)预激综合征 (111)间期延期综合征 (112)风湿热 (113)二尖瓣狭窄 (114)二尖瓣关闭不全 (116)主动脉瓣狭窄 (118)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20)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121)感染性心内膜炎 (124)病毒性心肌炎 (125)扩张型心肌病 (127)肥厚型心肌病 (129)限制型心肌病 (130)酒精性心肌病 (131)围产期心肌病 (135)克山病 (137)急性心包炎 (139)原发性高血压' (14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143)心绞痛 (144)急性心肌梗塞 (146)缺血性心肌病 (149)微血管性心绞痛 (151)多发性大动脉炎 (153)肾动脉狭窄 (154)心脏神经官能症 (155)贫血必性心脏病 (156)甲亢性心脏病 (157)甲减性心脏病 (158)血脂代谢紊乱 (159)骨科疾病诊疗常规 (162)急救固定 (162)石膏绷带固定 (163)牵引术 (164)小夹板固定术 (165)闭合性骨折 (166)锁骨骨折 (167)肩胛骨骨折 (168)肱骨骨折 (168)尺桡骨骨折 (170)距骨骨折 (177)跖骨骨折 (178)跟骨骨折 (179)颈椎骨折脱位 (180)胸腰椎骨折 (182)骨盆骨折 (183)肩锁关节脱位 (185)肩关节脱位 (186)肘关节脱位 (187)桡骨小头半脱位 (188)髋关节脱位 (188)膝关节脱位 (189)膝关节韧带损伤 (191)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192)颈椎病 (193)腰椎间盘突出症 (195)脊柱侧凸(特发性) (197)骨与关节感染 (199)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201)骨与关节结核 (204)骨性关节炎 (206)骨瘤 (207)骨软骨瘤 (208)软骨瘤 (209)孤立性骨囊肿 (210)纤维异样增殖症 (211)骨肉瘤 (214)软骨肉瘤 (216)多发性骨髓瘤 (217)尤文氏肉瘤(Ewing肉瘤) (218)骨转移瘤 (219)显微手外科疾病 (221)手部创伤 (221)手部骨折与脱位 (223)清创术 (224)截指术 (225)前臂中下1/3交界平面截肢术 (226)断指再植 (227)断肢再植 (228)肌腱损伤 (230)手部疤痕 (233)拇指对掌功能重建 (234)拇指再造术 (235)皮瓣移植术 (237)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246)脊髓前角灰质炎(小儿麻痹)后遗症 (247)脑瘫 (249)产科疾病诊疗常规 (251)产科门诊常规 (251)正常分娩处理常规 (254)流产 (265)异位妊娠 (26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270)前置胎盘 (275)胎盘早剥 (276)早产 (277)过期妊娠 (279)多胎妊娠 (281)羊水过少 (282)羊水过多 (283)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284)巨大胎儿 (286)妊娠合并症 (287)妊娠合并心脏病 (287)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 (291)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 (292)妊娠合并胆汁淤积症 (294)妊娠期合并泌尿系统感染 (295)妊娠合并慢性肾炎 (296)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 (297)妊娠合并贫血 (299)妊娠合并糖尿病 (301)妊娠期糖尿病 (303)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 (304)产科特异性感染 (305)产力异常 (307)产道异常 (309)胎位异常 (311)子宫破裂 (314)产后出血 (315)胎膜早破 (316)产褥感染 (317)羊水栓塞 (318)会阴切开及缝合术 (320)胎头吸引助产术 (321)产钳助产 (322)外倒转术 (322)毁胎术 (323)新生儿产伤 (333)新生儿呕吐 (336)新生儿惊厥 (337)儿科疾病诊疗常规 (339)高危新生儿管理常规 (339)头颅血肿与头皮水肿鉴别 (339)新生儿感染 (354)胎盘功能不全综合症 (355)新生儿呼吸暂停 (355)新生儿溶血症 (357)新生儿硬肿症 (358)新生儿低血糖与高血糖症 (36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361)新生儿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 (362)新生儿惊厥 (363)新生儿破伤风 (364)新生儿湿肺 (366)吸入综合症 (366)新生儿肺炎 (368)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 (369)新生儿败血症 (372)新生儿呕吐 (373)新生儿腹泻 (37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377)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378)新生儿颅内出血及缺氧缺血性脑病 (380)新生儿肺出血 (382)新生儿呼吸衰竭与呼吸管理 (383)新生儿贫血 (387)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 (389)新生儿出血性疾病 (390)新生儿黄疸 (392)风疹 (396)幼儿急诊 (397)麻疹 (398)水痘 (399)流行性感冒 (400)流行性腮腺炎 (401)猩红热 (402)巨细胞病毒感染 (403)细菌性痢疾 (404)反复呼吸道感染 (406)小儿热性惊厥 (407)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08)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413)支气管哮喘 (414)小儿时期常见的呕吐 (416)婴幼儿腹泻 (417)急性肾小球肾炎 (418)肾病综合征 (421)过敏性紫癜肾炎 (424)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426)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28)病毒性心肌炎 (429)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430)先天性心脏病 (431)窦性心律失常 (433)癫痫 (434)急性阑尾炎 (436)肠套叠 (438)心力衰竭 (441)呼吸衰竭 (442)感染性休克 (442)极低出生体重儿 (443)撤药综合征 (445)先天性梅毒 (446)普通感冒(common cold) (448)中耳炎(otitis media) (449)鼻窦炎(sinusitis) (450)扁桃体咽炎(tonsillopharygitis) (451)急性会厌炎(epiglottitis) (451)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viral croup) (452)细菌性气管炎(pseudomembranous croup) (453)气管支气管炎 (454)先天性呼吸道疾病 (455)心包疾病 (458)高血压 (45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61)血友病 (464)溶血尿毒综合征 (466)肾小管酸中毒 (467)急性肾功能衰竭 (469)系统性红斑狼疮 (472)幼年类风湿关节炎 (474)过敏性紫癜 (476)瑞氏综合症(Reye’s syndrome) (477)散发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 (478)多发性神经根炎(Polyraoliculoneuritis) (479)结节性硬化(tuberous silerosis) (480)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weber syndrome) (481)多发性抽动(Gilles de la Tourethe syndrome) (481)儿童多动综合征 (482)颅内压增高与脑疝(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and cerebri hernia) (483)生长激素缺乏症 (483)中枢性尿崩症 (486)性早熟 (488)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489)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 (491)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493)幼儿急疹 (495)脊髓灰质炎 (495)流行性乙型脑炎 (49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征 (499)流行性出血热 (500)婴儿肝炎综合征 (502)白喉 (50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506)百日咳 (507)霍乱 (509)急性中毒 (510)小儿心肺复苏 (512)婴儿猝死综合征 (516)泌尿外科诊断治疗技术操作常规 (518)泌尿外科影像学检查 (518)超声显像 (518)X线检查 (518)泌尿系统X线平片(KUB) (518)静脉尿路造影(IVU) (519)逆行尿路造影 (522)肾穿刺造影 (523)膀胱造影 (524)尿道造影 (525)肾血管造影 (525)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术 (526)肾静脉造影 (526)肾动脉栓塞 (527)肾脏出血肾动脉栓塞术 (527)肾脏恶性肿瘤的动脉栓塞术 (527)泌尿内腔镜应用 (529)膀胱尿道镜 (529)硬性尿道膀胱镜 (530)软性膀胱镜检查 (534)肾盂输尿管镜 (534)硬性输尿管镜 (534)软性输尿管镜 (535)经皮肾镜 (538)实验室检查 (544)尿液检查 (544)尿道分泌物检查 (547)精液检查 (547)前列腺液检查 (548)肿瘤标记物检查 (548)器官移植组织配型 (550)尿动力学 (551)上尿路尿动力学 (551)肾盂恒压灌注试验(CPP试验) (552)利尿性静脉肾盂造影及利尿肾图 (552)尿流率测定 (552)充盈性膀胱压力测定 (555)尿道测压 (559)肌电图检查 (560)膀胱尿道同步测压 (561)压力流率同步检查 (562)影像尿动力学检查 (563)肾脏穿刺造瘘术 (563)前列腺穿刺活检术 (564)睾丸活检术 (566)肾脏穿刺活检术 (566)嵌顿性包茎整复术 (567)尿道扩张术 (568)导尿术 (569)膀胱穿刺造瘘术 (570)泌尿外科临床疾病诊疗常规 (572)肾盂上皮肿瘤 (572)输尿管上皮性肿瘤 (575)膀胱上皮性肿瘤 (578)尿道肿瘤 (584)良性肾肿瘤 (588)肾细胞癌 (590)肾母细胞瘤 (593)其它肾实质肿瘤 (595)睾丸肿瘤 (596)阴茎肿瘤 (598)精囊肿瘤 (600)阴囊肿瘤 (601)精索肿瘤 (602)尿路梗阻 (604)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613)前列腺肿瘤 (616)前列腺炎 (62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634)皮质醇症 (637)肾上腺性征异常症 (640)儿茶酚胺症 (641)尿石症 (650)体外冲击波碎石 (651)肾脏结石 (653)输尿管结石 (656)膀胱结石 (658)膀胱炎 (660)肾盂肾炎 (662)肾皮质化脓性感染 (666)坏死性肾乳头炎 (667)附睾炎 (668)睾丸炎 (669)精囊炎 (670)泌尿男生殖系结核 (671)性传播疾病 (675)泌尿男生殖系滴虫病 (678)泌尿生殖系真菌病 (678)泌尿男生殖系丝虫病 (679)肾脏损伤 (680)输尿管损伤 (682)膀胱损伤 (684)尿道损伤 (686)阴茎损伤 (688)睾丸损伤 (689)阴茎纤维海绵体炎 (690)阴茎异常勃起 (691)鞘膜积液 (693)睾丸扭转 (695)睾丸附件扭转 (696)精索静脉曲张 (696)尿失禁 (697)急迫性尿失禁 (699)真性压力性尿失禁 (701)混合型急迫性压力性尿失禁 (704)不稳定尿道 (705)充溢性尿失禁 (705)完全性尿道关闭功能不全 (706)尿道狭窄 (707)前尿道狭窄 (708)后尿道狭窄 (710)输尿管瘘 (712)膀胱瘘 (713)尿道瘘 (714)肾脏畸形 (716)输尿管畸形 (720)膀胱畸形 (721)尿道畸形 (722)阴茎畸形 (724)阴囊及内容物畸形 (725)男性不育 (738)男性性功能障碍 (741)输精管结扎术 (746)输精管粘堵术 (748)染色体性别异常 (748)性腺性别异常 (750)表型性别异常 (750)肾血管性高血压 (751)肾功能衰竭 (752)腹膜后纤维化 (754)输尿管炎 (756)腺性膀胱炎 (756)间质性膀胱炎 (758)盆腔脂肪增多症 (760)膀胱异物 (761)膀胱白斑 (762)尿道肉阜 (763)女性尿道综合征 (763)尿道异物 (765)神经系统疾病 (767)多发性神经病 (767)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768)急性脊髓炎 (77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72)脑梗死 (773)脑出血 (776)蛛网膜下腔出血 (779)高血压脑病 (781)病毒性脑炎 (782)化脓性脑膜炎 (784)病毒性脑膜炎 (786)结核性脑膜炎 (787)隐球菌性脑膜炎 (790)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和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 (792)多发性硬化 (794)震颤麻痹 (796)肝豆状核变性 (799)小舞蹈病 (801)癫痫 (803)癫痫持续状态 (805)偏头痛 (809)群集性头痛 (810)运动神经元疾病 (813)颅底凹陷症 (815)遗传性共济失调 (817)重症肌无力 (818)血管外科诊疗常规 (829)髂股动脉急性栓塞 (829)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831)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832)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834)胸腔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837)肋骨骨折 (837)血胸 (838)气胸 (839)食管癌 (840)贲门癌 (842)食管癌(含贲门癌)疗效标准 (843)贲门失驰缓症 (846)食管裂孔疝 (847)肺癌 (848)支气管扩张症 (856)慢性脓胸 (857)肺结核病 (859)纵隔肿瘤 (861)胸部手术前后处理 (863)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 (865)支气管造影术 (867)胸部CT针吸活检 (868)颈部前斜角肌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869)支气动脉造影及灌注化疗 (869)经胸壁针刺吸肺活检术 (870)环甲膜穿刺术 (871)食管扩张术(SK一90型食管扩张器) (872)电化学治疗恶性肿瘤 (873)胸腔镜诊疗常规 (875)电视纵隔镜术 (879)胸腔热疗术 (883)食管功能检查 (884)食管24小时PH监测 (889)神经外科诊疗常规 (891)头皮损伤 (891)颅骨骨折 (892)脑震荡 (893)脑挫裂伤 (893)脑干损伤 (895)外伤性颅内血肿 (896)开放性颅脑损伤 (897)脑动脉瘤 (898)脑血管畸形 (901)颈内动脉-绵窦动静脉瘘 (903)高血压性脑出血 (904)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908)少枝突细胞瘤 (908)室管膜瘤 (909)髓母细胞瘤 (909)松果体区肿瘤 (909)脑膜瘤 (910)垂体腺瘤 (911)颅咽管瘤 (912)听神经瘤 (914)血管网织细胞瘤 (915)脑转移瘤 (916)小脑幕切迹疝 (917)枕骨大孔疝 (918)脊髓肿瘤 (919)脑积水 (922)脑脓肿 (924)三叉神经痛 (926)内分泌病诊疗常规 (929)垂体瘤 (929)高泌乳素血症及泌乳素瘤 (931)肢端肥大症与巨人症 (934)垂体卒中 (937)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939)垂体功能减退性危象 (942)生长激素缺乏性侏儒症 (944)尿崩症 (946)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948)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950)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955)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956)粘液性水肿昏迷 (959)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 (960)亚急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961)慢性淋巴细胞甲状腺炎 (962)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963)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966)皮质醇增多症 (968)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97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973)嗜铬细胞瘤 (976)糖尿病 (98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987)非酮性高渗性糖尿病昏迷 (989)胰岛素瘤 (99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1000)肥胖症 (1002)口腔念珠菌病 (1020)呼吸内科诊疗常规 (1029)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029)肺炎 (1030)肺脓肿 (1035)支气管扩张 (1037)支气管哮喘 (1040)慢性支气管炎 (104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046)呼吸衰竭 (1049)支气管肺癌 (1051)胸腔积液 (1055)肝胆外科诊疗常规 (1059)肝脓肿 (1059)肝脏囊性疾病 (1063)肝结核 (1064)肝脏良性肿瘤 (1066)肝脏恶性肿瘤 (1069)门静脉高压症 (1073)布—加综合征 (1076)肝脾外伤 (1077)胆石症 (1081)急性胆囊炎 (1087)慢性胆囊炎 (1089)胆囊腺肌增生病 (1090)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1091)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1093)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 (1094)胆道蛔虫症 (1097)胆道出血 (1098)胆道瘘 (1100)胆道肿瘤 (1101)急性胰腺炎 (1104)慢性胰腺炎 (1108)胰腺外伤 (1112)胰腺脓肿 (1115)胰外瘘 (1116)胰管结石 (1117)胰腺囊肿 (1118)胰腺囊腺瘤 (1120)胰腺癌 (1121)壶腹周围癌 (1124)胰岛素瘤 (1125)胃泌素瘤 (1126)胰高血糖素瘤 (1128)肠易激综合征的诊疗常规 (1133)月经不调诊疗常规 (1137)胃脘痛诊疗常规 (1142)皮质醇增多症诊疗常规 (1145)尿路感染诊疗常规 (1147)慢性肾衰竭诊疗常规 (1152)急性心肌梗死诊疗常规 (1156)急性肾衰竭诊疗常规 (1163)急腹症的诊疗常规 (1166)过敏性休克诊疗常规 (1167)中风诊疗常规 (1169)鼻咽癌诊疗常规 (1174)霍奇金病 (1176)非霍奇金淋巴瘤 (1179)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诊治常规 (1184)ARDS诊疗常规 (1188)病毒性肝炎诊疗常规 (1192)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1203)艾滋病 (1209)狂犬病 (1211)一氧化碳中毒 (1213)ICU常见疾病诊疗常规脑血管意外及重度颅脑损一.常规处理1.保证足够的氧供,机械通气维持PaCO234~38mmHg,可使用短暂的过度通气(<2min)以快速降低过高的ICP。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80例疗效观察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80例疗效观察
31局部 围刺 法 :取 2寸 2 号 毫 针 在皮 损 疱 疹 周 围 0 c . 8 . m处 进 5 针 , 损为 中心 沿 2 。 以皮 O角斜 向皮 损 基底 肌层 进针 , 气后 行捻 转 得 泻法 , 之 多少 视疱 疹 范 围 大小 而 定 , 般 4 8根 针 ,0分钟 时 针 一 — 1 行针 1 ,0 i 出针 , 针 时应 摇 大针 孔 , 次 2mn后 出 略加 挤 压 , 稍 出 令 血 。每 日治疗 1 。 次 3 - 2刺络 拔罐 法 : 人 选好 体 位 , 分露 病 灶 区 , 规消 毒 皮损 令病 充 常 部位 , 在皮损 周 围间隙 , 梅 花针 叩 击 , 灶周 围距疱 疹边 缘 约 用 在病 1 m处做 环状 刺激 。绝对 禁刺 皮损 部 , 防刺破 感染 。 叩刺 力度 c 以 穴位深 部 的各类感 受器 得 以兴 奋 , 刺激 信 息沿着 各类 神经纤 维传 到中枢 神经 , 了与 内源 性 痛觉 调制 系 统有关 的结 构和 中枢神 激活 经递 质 系统 , 伤 害性 刺激 受 到 抑 制 ; 一 方面 阻 断 了痛觉 冲 动 使 另
4 2
内蒙古中医药
针灸 治 疗 带状疱 疹 8 O例 疗 效观 察
王长 华
摘 要: 目的 : 灸治 疗8 ̄ 带状 疱疹 并进行 疗效观 察与 分析 ; 法 : 用 围刺 、 络拔 罐 、 刺华 佗 夹脊 穴 、 针 o, 1 方 采 刺 针 围灸 方法联合 治疗 ; 果 : 结 治愈 5 ̄ , 转2 例 , 2 , 效 率9 . ; 前后V S 5 ,好 1 3 未愈 例 总有 7 % 治疗 5 A 评估 疼痛 程度 对比具 有显 著性 差 异 ( <.1 ; P 0 )结论 : 灸联合 治疗 带状疱 0 针 疹 的镇痛 效果 明显 , 短 、 疗程 副作 用 小 , 遗症 少 而且 费用低 ; 后 能快速 的解 决 患者 痛苦 , 同时避 免 药物 可能 带来的 副作 用, 得推 广。 值 关键 词 : 带状疱疹 ; 灸疗 法 针

中医医师岗位职责

中医医师岗位职责

中医医师岗位职责中医医师岗位职责1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依法行医。

2、严格按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的《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书写病历,提高中医内涵治疗,病历书写合格率90%以上,处方合格率100%。

3、准时开诊,坚守岗位,不擅离职守,仪表端庄整洁,挂牌上岗,按操作流程,负责本科室的.各项工作。

4、认真负责,细心,耐心,精心,热心,力争减少差错,防治事故发生。

5、严格执行院内规章制度,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6、服从远不,职能部门,科组长调配,做好科组间的团结协作工作。

7、努力钻研业务,弘扬祖国医学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及时总结,开展社区中医药科研工作。

8、廉洁行医,不准索要收受红包、回扣,杜绝不正之风。

9、搞好室内外工作环境卫生。

中医医师岗位职责2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依法行医;2、准时开诊,坚守岗位,不擅离岗位,仪表端庄整洁,挂牌上岗,按操作规程,负责本科室的各项工作;3、严格按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的《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书写病历,提高中医内涵质量,病史书写合格率90%以上,处方合格率100%;4、认真负责,细心、耐心、精心、热心,力争减少差错,防止事故发生;5、严格执行院内规章制度,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6、服从院部、职能科室、科组长调配,做好科组间的`团结协作工作;7、努力钻研业务,宏扬祖国医学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及时总结,开展社区中医药科研工作;8、廉洁行医,不准索要收受红包,回扣,杜绝不正之风。

9、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工作。

中医医师岗位职责31、负责医院中医科看诊治疗工作,配合病区和门诊医生的中医治疗工作;2、认真检查患者病情,细心诊断,正确处方,合理用药;3、耐心、清楚地向病人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保证病人充分理解和同意;4、精通中医理论,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下病中医诊疗规范
概述
妇女阴道内有少量白色无臭的分泌物。

润滑阴道,为生理性带下。

若带下量过多,色,质味异常,或伴有腰酸,小腹疼痛者,为带下病。

带下病的主要病因为湿邪盛。

湿邪之来源有二:内虚多因脾虚失运湿浊内停,湿性重浊,下注乃至带下。

或因肾气虚弱,时其闭藏,伤及奇经带脉失约,滑脱于下,而成带下病。

外湿多因经期、产后不洁,或房事不节,或久坐湿地,久居湿室,乃到寒湿或湿邪毒热乘虚内侵,伤及任、带之经,而任脉不固,带脉失约,遂为带下。

西医诊断为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等急、慢性炎症疾病及宫颈癌等,均可出现带下病的症状。

疾病诊断依据: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学》,(马宝璋主编),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证候诊断依据
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学》,(马宝璋主编),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一、诊疗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带下量多,色黄、白、赤、或黄白相兼。

质清稀或粘稠。

气味腥、臭、秽或秽浊。

2、伴腰部酸痛,小腹坠痛,下肢酸软,或阴户灼热,或骚痒等症状。

3、舌体多虚胖,舌苔为白腻或黄腻,脉象多见滑、濡。

(二)、辨证要点(根据中医妇科第七版教材及妇产科学第七版教材)
1、脾虚湿注
带下色白或淡黄,量多,如涕状,无臭味,绵绵不断,神疲乏力,肢体困倦,脘闷纳呆,或大便溏薄等,舌苔白腻或薄白,舌体嫩胖舌边有齿痕,脉象缓弱或濡。

2、肾阳虚衰
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无异味,淋漓不断,腰部冷痛,小腹冷胀或坠痛,小便频数而情长,夜间尤甚,舌苔根部白腻,舌质淡,脉象沉迟,双尺尤著。

3、肾阴虚
带下色黄或夹血丝,质稠,味腥,或无明显异味,多见于绝经期后,要点内干涩,或灼热痛,腰腿酸软,五心烦热,头晕耳鸣等症,舌苔少或薄黄,舌质红,脉象细数,左尺弱。

4、肝经郁热
带下赤白相兼,或呈黄绿色,质粘稠,气味腥秽,伴偏头痛,口苦、性情急躁,小腹疼痛等症,舌苔薄黄,舌边红,脉象弦数。

5、下焦湿热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红相兼,或夹血或呈黄绿色。

质如米泔,或如脓状,小腹疼痛或坠痛,腰胯疼痛,阴部灼痛或痒痛,小便短赤,大便燥
结,舌苔黄或黄腻,舌质红或紫暗,脉象滑数,或弦数。

(三)、检查项目
1 盆腔超声。

2血常规。

3白带常规。

4 妇科检查。

5心电图
二、治疗常规
采用祛湿止带治疗原则,并根据证候和具体病情变化,使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一)、辨证治疗
1、脾虚湿注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方药:完带汤。

人参(党参)苍术白术山药白芍柴胡陈皮车前子甘草加减法:湿重,郁而化热者,加清利湿之品,方中减去荆芥穗,加黄柏、猪苓、泽泻。

2、肾阳虚
治法:温补肾阳,固涩止带。

方药:白带丸。

白术山药鹿角霜茯苓白芍龙骨牡蛎姜炭赤石脂
棕榈炭白芷俞白皮肉桂
服用白带丸成药,用附子。

肉桂煎汤送之,日服2次,每次6克。


肾阳虚不能行水而带下量多者,服用济生肾气丸,日服2次,每服一丸。

3、肾阴虚
治法:益肾固涩,清热止带。

方药:知柏地黄丸。

黄柏知母山药山萸肉丹皮云苓泽泻
加减法:赤带多者,加旱莲草、茜草根、白茅根。

头晕目眩者,加白芍、龟板。

服成药,日服两次,每服一丸。

4、肝经郁热
治法:清热利湿,调肝止带。

重者: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山栀黄芩柴胡木通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甘草
加减法:兼有赤带者,加红藤、白茅根、茜根草、生地榆。

小腹疼痛者,加川楝子。

5、下焦湿热
治法:清热祛湿、止带。

方药:轻者:易黄汤加椿根白皮、地丁、猪苓。

黄柏车前子栀子赤芍丹皮猪苓泽泻茵陈牛膝
加减法:发热者,加银花、连翘、薄荷;大便燥结腹痛者,加大黄、枳实;小腹疼痛者,加川楝子、元胡;湿热内结小腹有块者,加夏枯草、海藻、海蛤壳、大黄、丹参。

6、湿毒下注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祛湿。

方药:温清饮
生栀子黄柏黄连黄芩当归川芎生地白芍
加减法:湿毒重者,加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半枝莲、车前子、茵陈、生甘草。

(二)、外用药及注射剂
1、见带下色黄、质稀、泡沫状,为滴虫性阴道炎可用:
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白鲜皮20克,狼牙草20克。

煎水坐浴,每日一次。

可与灭滴灵同时使用。

2、见带下量多、色白、渣样,外阴瘙痒为霉菌性阴道炎,可用:(1)黄柏30克,马鞭草30克,白鲜皮30克,苦参30克,红花10克。

煎水冷却坐浴,每日1~2次。

外阴皮损增厚者,加明矾、皂角。

(2)将21号粉(石膏,冰片等)喷入阴道,隔日一次。

3、老年阴虚火旺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赤黄相兼,质稠为老年性阴道炎,可用:
(1)康妇洗液:(我院自制制剂)坐浴,用法:取50ml原液,加1000ml 温开水,坐浴20分钟,每日1~2次。

(2)将11号粉(雄黄樟丹儿茶冰片等)或三合粉(黄柏儿茶雄黄明矾硼砂等)喷入阴道,隔日一次。

4、宫颈糜烂:月经干净后3~7天,用微波理疗。

注意事项:
(1)、治疗后一个月禁止房事及盆浴。

(2)、于下一月经周期后3~5天复查。

5、湿热重症,高热,下腹疼痛,胀坠,带下量多,色黄,呈脓性,有臭味,显急性盆腔炎者,可用:
(1)、复方地丁注射液,每次4毫升。

一日两次,肌肉注射。

可与内服药同时使用。

(2)、高热者用清开灵,20—40毫升,加入5—10‰的葡萄糖500毫升中静脉滴注。

(3)、中药保留灌肠:我院自制制剂卵通孕液100毫升保留灌肠,一日一次。

(4)、湿热轻症,西医诊为慢性盆腔炎者,可用:
(5)、中药保留灌肠:我院自制制剂卵通孕液100毫升保留灌肠,一日一次。

(三)、针灸疗法
1、体针健脾温肾,除湿止带,湿热则清热利湿,取足太阴经、足太阳经及任脉经穴为主。

处方
主穴:带脉白环俞三阴交
配穴:脾虚加脾俞、阴凌泉、气海;肾虚加关元、肾俞、命门;湿热下注加中级、阴凌泉、行间;阴痒加蠡沟。

刺灸方法
毫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加灸。

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

其他疗法
2、耳针:取内生殖器、内分泌、三焦、脾、肾、每次选2~4次穴,中度刺激,每日一次,留针15 ~20分钟。

3、电针:取三阴交、带脉、针刺得气后接电极,用疏密波。

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
4、水针:取双侧三阴交血穴,用黄连素注射液4ml或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每穴注入药液1~2毫升,每日1次。

四、疗效评定
1、痊愈:停药后带下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

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其白带悬滴液检查,连续3个月周期转阴。

宫颈糜烂消失。

2、显效:带下基本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

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之白带悬滴液检查,偶见阳性。

宫颈糜烂面积缩小1/2以上,盆腔炎症基本消失,体征明显好转。

3、好转:带下量减少1∕3~1∕2,全身症状减轻,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之白带悬滴液可见1~2次为阳性。

宫颈糜烂面积缩小1/3以上。

盆腔炎症好转,体征有所改善。

4、无效:带下,全身症状以及体征、检查均无改善者。

五、治疗难点分析
1、40岁以上的妇女,出现赤带量多,应注意排除恶性肿瘤。

2、患者对中药的依存性差,导致疗效差。

3、患者应用大量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4、患者因房事过频,卫生不洁导致反复发病。

5、多次人流,药流、放环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病。

带下病中医诊疗规范酒泉市中医院妇产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