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党项西夏世系表 (1)

合集下载

中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格模板

中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格模板

精心整理中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夏世系表(约公元前21—16世纪,姒姓)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杼)—槐—芒—泄—不降—扁—廑(胤甲) -孔甲-皋-发-桀(履癸)商世系表(约公元前16—11世纪,子姓)大乙(汤)—大丁—外丙—中壬—大甲(太宗)—沃丁—大庚—小甲—雍已—大戊( 中宗)—中丁—外壬—河禀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小辛—小乙—武丁(高宗)—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 辛(纣)西周世系表武王(发)燮)—孝王东周世系表平王(宜臼)王(壬臣)东周世系表元王(仁)威烈王(午)嵬)—桓公(惠公(秦世系表(始皇帝(政)西汉世系表高帝(太祖,彻)—昭帝()—孺子(东汉世系表光武帝(恭宗,祜)王,辩)三国世系表(一)魏国(祖,睿)—齐王(芳)—高贵乡公—陈留王(奂,禅于司马炎)(二)蜀国(公元221---263年,刘姓)昭烈帝(备)---后主(禅,为魏所灭)(三)吴国(公元222---280年,孙姓)大帝(权)—会稽王(亮)—景帝(休)—末 帝(皓,为西晋所灭)西晋世系表(公元265---316年,司马姓)武帝(世祖,炎)—惠帝(衷)—怀帝(炽,为匈奴族所俘)—吴王(晏)—愍帝(邺,为 匈奴族所灭)东晋世系表(公元317---420年,司马姓)东晋十六国简表元帝(中宗,睿)—明帝(肃宗,绍)—成帝(显宗,衍)—康帝(岳)—穆帝(孝宗,聃) —哀帝(丕)—废帝(海西公,奕)—简文帝(太宗,昱)—孝武帝(曜)—安帝(德宗)—恭帝(德文,禅于刘裕)南朝世系表(公元420---589年)(一)宋(公元420---479年,刘姓)武帝(高祖,裕)—少帝(义符)—文帝(太祖,义隆)—孝武帝(世祖,骏)—前废帝(子业)—明帝(太宗)—后废帝(昱)—顺帝(禅于萧道成)(二)齐(公元479---520年,萧姓)高帝(太祖,道成)---武帝(世祖,赜)—昭业—海陵王(昭文)—明帝(高宗,鸾)—东昏侯(宝卷)—和帝(宝融,禅于萧衍)(三)梁(公元502---557年,萧姓)武帝(高祖,衍)—简文帝(太宗,纲)—元帝(世祖,绎)—敬帝(方智,禅于陈霸先)(四)陈(公元557---589年,陈姓)武帝(高祖,霸先)—文帝(世祖)—废帝(伯宗)—宣帝(高宗,顼)—后主(叔宝,灭于隋)北魏世系表(公元386---534年,鲜卑族拓跋部,孝文帝时改本姓拓跋为元)世祖,焘)元宏))—安定王(五代世系表十国简表后梁(公元灭)后唐(公元923--936年,沙陀部,李姓)太祖(克用)-庄宗(存勖)-明宗(嗣源,李克用养子)-闵帝(从厚)-末帝(从珂,李嗣源养子,为后晋所灭)后晋(公元936--946年,沙陀部,石姓)高祖(敬瑭)-出帝(重贵,石敬瑭养子,为契丹所灭)后汉(公元947--950年,沙陀部,刘姓)高祖(知远)-隐帝(承佑,为后周所灭)后周(公元950--960年)太祖(郭威)-世宗(柴荣,郭威养子)-恭帝(柴宗训,禅于赵匡胤)辽世系表(公元916--1125年,契丹族,耶律姓)太祖(阿保机)-太宗(德光)-义宗(倍)-世宗(阮)-穆宗-景宗(贤)-圣宗(隆绪)-兴宗(宗真)-道宗(洪基)-天祚帝(延禧,为金所灭)北宋世系表(公元960--1127年,赵姓)太祖(匡胤)-太宗(光义)-真宗(恒)-仁宗(祯)-英宗(曙)-神宗(顼)-哲宗(煦)-徽宗(佶)-钦宗(桓),(徽、钦均为金人所俘)西辽世系表(公元1131--1211年,契丹族,耶律姓)德宗(大石)-感天后(塔不烟)-仁宗(夷列)-承天后(普速完)-末主(直鲁古,亡于蒙古族乃蛮部)西夏世系表(公元1038--1227年,党项族,赵姓)景宗(元昊)-毅宗(谅祚)-惠帝(秉常)-崇宗(乾顺)-仁宗(仁孝)-桓宗(纯估)-襄宗(安全)-神宗(遵顼)-献宗(德旺)-末主(为成吉思汗所灭)金世系表(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完颜部,完颜姓)北逃沙漠)附表: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西夏王朝历史与天干地支纪年表

西夏王朝历史与天干地支纪年表

西夏王朝历史与天干地支纪年表(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

唐朝中和元年(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

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

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西夏历代君主:夏太祖 ( 李继迁 991-1004 ) 夏太宗 ( 李德明 1004-1031 ) 夏景宗 ( 李元昊1038-1048 ) 夏毅宗 ( 李谅祚 1048-1067 ) 夏惠宗 ( 李秉常 1067-1086 ) 夏崇宗 ( 李乾顺 1086-1139 ) 夏仁宗 ( 李仁孝 1139-1193 ) 夏桓宗 ( 李纯祐1193-1206 ) 夏襄宗( 李安全 1206-1211 ) 夏神宗 ( 李遵顼 1211-1223 ) 夏献宗 ( 李德旺 1223-1226 ) ?夏末主 ( 李睍 1226-1227 )注:太祖李继迁、太宗李德明为追尊,并未实际统治。

西夏: (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西夏末主李睍保义二年公元 1227年丁亥年西夏献宗李德旺乾定四年公元 1226年丙戌年西夏末主李睍保义元年公元 1226年丙戌年西夏献宗李德旺乾定三年公元 1225年乙酉年西夏献宗李德旺乾定二年公元 1224年甲申年西夏献宗李德旺乾定元年公元 1223年癸未年西夏神宗李遵顼光定元年公元 1211年辛未年西夏襄宗李安全皇建二年公元 1211年辛未年西夏襄宗李安全皇建元年公元 1210年庚午年西夏襄宗李安全应天五年公元 1210年庚午年西夏襄宗李安全应天四年公元 1209年己巳年西夏襄宗李安全应天三年公元 1208年戊辰年西夏襄宗李安全应天二年公元 1207年丁卯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十三年公元 1206年丙寅年西夏襄宗李安全应天元年公元 1206年丙寅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十二年公元 1205年乙丑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十一年公元 1204年甲子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十年公元 1203年癸亥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九年公元 1202年壬戌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八年公元 1201年辛酉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七年公元 1200年庚申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六年公元 1199年己未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五年公元 1198年戊午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四年公元 1197年丁巳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三年公元 1196年丙辰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二年公元 1195年乙卯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二十五年公元 1194年甲寅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元年公元 1194年甲寅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二十四年公元 1193年癸丑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二十三年公元 1192年壬子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二十二年公元 1191年辛亥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二十一年公元 1190年庚戌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二十年公元 1189年己酉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九年公元 1188年戊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八年公元 1187年丁未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七年公元 1186年丙午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六年公元 1185年乙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五年公元 1184年甲辰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四年公元 1183年癸卯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三年公元 1182年壬寅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二年公元 1181年辛丑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一年公元1180年庚子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十年公元 1179年己亥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九年公元 1178年戊戌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八年公元 1177年丁酉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七年公元 1176年丙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六年公元 1175年乙未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五年公元 1174年甲午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四年公元 1173年癸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三年公元 1172年壬辰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二年公元1171年辛卯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佑元年公元 1170年庚寅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二十二年公元 1170年庚寅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二十一年公元 1169年己丑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二十年公元 1168年戊子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九年公元 1167年丁亥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八年公元 1166年丙戌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七年公元 1165年乙酉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六年公元 1164年甲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五年公元 1163年癸未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四年公元 1162年壬午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三年公元 1161年辛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二年公元1160年庚辰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一年公元 1159年己卯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十年公元 1158年戊寅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九年公元 1157年丁丑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八年公元 1156年丙子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七年公元 1155年乙亥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六年公元 1154年甲戌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五年公元 1153年癸酉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四年公元 1152年壬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三年公元1151年辛未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二年公元 1150年庚午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元年公元 1149年己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人庆六年公元 1149年己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人庆五年公元1148年戊辰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人庆四年公元 1147年丁卯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人庆三年公元 1146年丙寅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人庆二年公元 1145年乙丑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人庆元年公元 1144年甲子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大庆五年公元 1144年甲子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大庆四年公元 1143年癸亥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大庆三年公元 1142年壬戌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大庆二年公元 1141年辛酉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大德六年公元1140年庚申年西夏仁宗李仁孝大庆元年公元 1140年庚申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大德五年公元 1139年己未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大德四年公元 1138年戊午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大德三年公元 1137年丁巳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大德二年公元 1136年丙辰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大德元年公元 1135年乙卯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正德八年公元 1134年甲寅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正德七年公元 1133年癸丑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正德六年公元1132年壬子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正德五年公元 1131年辛亥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正德四年公元 1130年庚戌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正德三年公元 1129年己酉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正德二年公元 1128年戊申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九年公元 1127年丁未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正德元年公元 1127年丁未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八年公元 1126年丙午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七年公元 1125年乙巳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六年公元1124年甲辰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五年公元 1123年癸卯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四年公元 1122年壬寅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三年公元 1121年辛丑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二年公元 1120年庚子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元年公元 1119年己亥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十五年公元 1118年戊戌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十四年公元 1117年丁酉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十三年公元 1116年丙申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十二年公元 1115年乙未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十一年公元 1114年甲午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十年公元 1113年癸巳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九年公元 1112年壬辰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八年公元 1111年辛卯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七年公元 1110年庚寅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六年公元 1109年己丑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五年公元 1108年戊子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四年公元1107年丁亥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三年公元 1106年丙戌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二年公元 1105年乙酉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雍宁元年公元 1104年甲申年西夏崇宗李乾顺贞观三年公元 1103年癸未年西夏崇宗李乾顺贞观二年公元 1102年壬午年西夏崇宗李乾顺贞观元年公元 1101年辛巳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永安三年公元 1100年庚辰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永安二年公元 1099年己卯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戊寅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天佑民安八年公元 1097年丁丑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天佑民安七年公元 1096年丙子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天佑民安六年公元 1095年乙亥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天佑民安五年公元 1094年甲戌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天佑民安四年公元 1093年癸酉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天佑民安三年公元 1092年壬申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天佑民安二年公元 1091年辛未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天佑民安元年公元 1090年庚午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天安礼定元年公元 1086年丙寅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十一年公元 1085年乙丑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十年公元 1084年甲子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九年公元 1083年癸亥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八年公元1082年壬戌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七年公元 1081年辛酉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六年公元 1080年庚申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五年公元 1079年己未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四年公元 1078年戊午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三年公元 1077年丁巳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二年公元 1076年丙辰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元年元年公元 1075年乙卯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天赐礼盛国庆五年公元 1074年甲寅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天赐礼盛国庆四年公元 1073年癸丑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天赐礼盛国庆三年公元 1072年壬子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天赐礼盛国庆二年公元 1071年辛亥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天赐礼盛国庆元年公元 1070年庚戌年西夏惠宗李秉常乾道二年公元 1069年己酉年西夏惠宗李秉常乾道元年公元1068年戊申年西夏毅宗李谅祚拱化二年公元 1064年甲辰年西夏毅宗李谅祚拱化元年公元 1063年癸卯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奲都七年公元1063年癸卯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奲都六年公元 1062年壬寅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奲都五年公元 1061年辛丑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奲都四年公元 1060年庚子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奲都三年公元 1059年己亥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奲都二年公元 1058年戊戌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奲都元年公元 1057年丁酉年西夏毅宗李谅祚福圣承道三年公元 1055年乙未年西夏毅宗李谅祚福圣承道二年公元 1054年甲午年西夏毅宗李谅祚福圣承道元年公元 1053年癸巳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天佑垂圣元年三年公元 1052年壬辰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天佑垂圣元年二年公元 1051年辛卯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天佑垂圣元年元年公元 1050年庚寅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延嗣宁国二年公元 1050年庚寅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十二年公元 1049年己丑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延嗣宁国元年公元 1049年己丑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公元 1048年戊子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十年公元 1047年丁亥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九年公元 1046年丙戌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八年公元 1045年乙酉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公元 1044年甲申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六年公元 1043年癸未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公元 1042年壬午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公元 1041年辛巳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公元 1040年庚辰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二年公元 1039年己卯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公元 1038年戊寅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广运三年公元 1036年丙子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广运二年公元 1035年乙亥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广运元年公元 1034年甲戌年西夏景宗李元昊显道三年公元 1034年甲戌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开运元年公元 1034年甲戌年西夏景宗李元昊显道二年公元 1033年癸酉年西夏景宗李元昊显道元年公元 1032年壬申年编辑:湘西北谭氏二十一世 TanXiaoPing资料源于: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历史,汉典旧版万年历。

党项建国

党项建国

党项建国西夏(公元1038-1227年)是羌族的一支党项所建的国家。

党项又称党项羌,原居于今青海及四川西北部,八、九世纪时受吐蕃压迫,逐渐徙居至今宁夏、甘肃和陕北地区。

早期党项分为八部,以拓跋部最强。

唐代,拓跋部又分为东山、平夏两部。

东山部居住庆州(今甘肃庆阳),平夏部分布在夏州(今陕西靖边)、银州(今陕西绥德北)。

唐末,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因助唐平黄巢有功,被授以定难军节度使,赐姓李,统辖夏、银、绥(今陕西绥德)、静(今陕西米脂西北)、宥(今陕西靖边西)等五州之地。

是为西夏之始祖。

北宋建立后,拓跋思恭之后李继捧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入朝,以所领夏、绥、银、宥(治今陕西靖边西)、静(治今宁夏永宁东北)五州之地归宋。

而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却逃往夏州东北的地斤泽(在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境),反宋自立。

宋雍熙二年(985年),李继迁袭据银州(今陕西米脂),杀死守将曹光实。

并向辽国称臣,被封为夏国王。

以后,屡与宋争夺西北之地,先后攻府州(今陕西府谷)、清远军(今甘肃环县北)、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等地,并击败宋五路大军。

至道二年(997年),与宋议和,被任为夏州刺史等职。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又反宋,攻占灵州,改为西平府,定为都城。

次年,领兵攻西凉府,遭吐蕃族六谷部突袭,负伤而死。

李继迁死后,其长子李德明嗣夏王位。

对外采取「依辽和宋」方针,同时向辽、宋称臣,接受两国封号,并伺机向西发展。

数年间,西攻吐蕃和回鹘,夺取西凉府(今甘肃武威)、甘州(今甘肃张掖北)、瓜州(今甘肃安西东)、沙州(今甘肃敦煌东)等地。

其势力范围扩展至玉门关及整个河西走廊。

对内重视发展经济,使辖区内农业有较大的发展。

又利用有利时机,积极进行称帝建国的各项准备。

天禧四年(1020年),统治机构由西平府迁怀远镇(原属灵州,今宁夏银川),改名兴州,正式建都。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李德明死,其长子李元昊嗣夏王位,宋朝使其袭定难军节度使,封西平王。

中国历代帝王介绍——西夏

中国历代帝王介绍——西夏

中国历代帝王介绍——西夏世系介绍●西夏【1038——1227】【李姓】【元昊仿汉制称皇帝至夏主遣使请降,历经九世十帝一百九十年。

西夏前期与辽、北宋鼎立,后期同金、南宋并存。

西夏历史可谓:三皇盛世,两后专权。

】●西夏世系表【1038-1227】一世二世三世四世01夏景宗李元昊─02夏毅宗李諒祚─03夏惠宗李秉常─04夏崇宗李乾順────┐【1038-1048】【1048-1067】【1067-1086】【1086-1139】┌───────────────────────────────────┤│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九世├05夏仁宗李仁孝─06夏桓宗李純佑│【1139-1193】【1193-1206】├─越王李仁友──07夏襄宗李安全│【1206-121 1】└───□──────李彥宗───08夏神宗李遵頊┬09夏獻宗李德旺【1211-1223】│【1223-1226】└──清平郡王──10夏末帝李睍【1226-1227】【一】夏景宗李元昊【1003-1048】,在位16年【1032-1048】,年号【广运、天授、礼法、延作】。

1032年继承父亲帝位,1036年用离间计消弱吐蕃,控制河西走廊。

即为当年下达秃发令,穿耳带重环,不服者处死,创党项文字,1038年登基建西夏,1039年见宋仁宗软弱,南侵,历经四年停战议和。

又挑起辽夏战争,取得胜利后与辽议和,宋、辽、夏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其实一个凶暴的暴君,为防止外戚专权,实行“浚诛杀”政策,对皇太后的家族卫慕氏大加杀戮。

其又猜忌和多疑,中了宋朝离间计,杀掉了被宋恨之入骨的利仁荣和遇乞兄弟。

其荒淫无耻,他为太子纳娶没藏氏,又见没藏氏生得好,竟自纳为妃,称“新皇后”。

后来没藏氏为其生下一子,即李谅祚,李元昊更宠爱没蔵氏,封其兄没藏讹庞为国相,没藏氏兄妹阴险歹毒,想立李谅祚为太子,便策划废除原太子的阴谋。

原太子因李元昊将原为自己所纳为妻的没藏氏夺去,气愤难忍,结果被没藏氏兄妹以借刀杀人计利用,没藏讹庞假意帮助原太子发动政变,刺杀李元昊,原太子轻信,1048年元宵节李元昊与大臣们宴饮到深夜,回宫后,见原太子执剑挥来,鼻子被削掉,这时没藏讹庞预先埋伏的士兵,救出李元昊,将原太子乱刀砍死。

历史皇帝朝代顺序表

历史皇帝朝代顺序表

上古时代(没有权威的在位时间记录)1、炎帝神农氏2、黄帝轩辕氏3、少昊金天氏4、颛顼高阳氏5、帝喾高辛氏6、帝挚高辛氏7、唐尧放勋8、虞舜重华中国朝代顺序表:夏:建都:安(今山西雯县(约公元前2100----1600年约500年)夏朝一共17帝1、禹 2、启 3、太康 4、仲康 5、相 6、少康 7、杼 8、槐(芬) 9、芒(荒) 10、泄(世) 11、不降 12、扃(局、禺) 13、廑(胤甲) 14、孔甲 15、皋(吴、皋苟) 16、发(发惠)17、履癸(桀)商:建都:殷(今河南安阳)约公元前1600----1028年约550年以上子姓,历32王1、子(商)汤13年2、太乙 1年3、外丙 3年4、仲壬 4年6、沃丁 29年7、太庚 25年8、小甲 36年9、雍己 12年10、太戊 57年11、仲丁 11年12、外壬 15年13、河亶甲 9年14、祖乙 19年15、祖辛 16年16、沃甲 25年17、祖丁 32年18、南庚 25年19、阳甲 7年20、盘庚 28年21、小辛 21年22、小乙 21年23、武丁 59年24、祖庚 7年26、祖甲 33年27、廪辛 6年29、武乙 35年30、太丁 13年31、帝乙 26年32、商纣 52年周:分西周、东周,姬姓约公元前1027----256年共772年历12王建都:镐京(西安)1、武王发7年2、成王诵37年3、康王钊26年4、昭王瑖51年5、穆王满55年6、共王紧扈 12年7、懿王囏25年8、孝王辟方 15年9、夷王变16年10、厉王胡 37年--共和时代14年11、宣王靖 46年12、幽王宫湼11年。

【注:1,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2,西周共和时期是指周厉王逃离镐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个时期,即约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之后,由共伯和摄行王事,称为共和。

西夏皇帝世系表及历代皇帝铸行钱币赏析(公元1038年-1227年)

西夏皇帝世系表及历代皇帝铸行钱币赏析(公元1038年-1227年)

西夏皇帝世系表及历代皇帝铸行钱币赏析(公元1038年-1227年)西夏为党项人所建立,其先祖原世居松潘高原(今四川),唐时,吐蕃崛起,党项人内附唐朝,迁居陕西,唐末因助唐帝国平叛有功,其首领被封为夏州节度使,历代臣服于唐、五代诸国、宋;宋太宗时,宋预吞并夏州政权,党项人中的李继迁(李姓为唐皇赐姓)带领不愿屈服的族人采取联辽抵宋的策略,再次立国(没有称帝,受辽册封)。

至李继迁孙子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称帝,西夏建立,从李元昊算起,西夏历代共计十位皇帝,历时189年(李继迁和李德明为追封,算上就是十二位)。

西夏皇帝世系表及其铸行的钱币:夏太祖:李继迁(963-1004)银州防御使李光俨之子,在宋太宗时,联辽抵宋,在位时未称帝(未有铸币)。

夏太宗:李德明(981-1032)李继迁长子,其在位时,依辽和宋同时向辽、宋称臣,接受两国封号,并伺机向西发展。

数年间,西攻吐蕃和回鹘,夺取西凉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

其势力范围扩展至玉门关及整个河西走廊。

由于“依辽和宋”能麻痹辽、宋,“国家”得以和平,对内也能专注于经济发展,使辖区内农业有较大的发展(未有铸币)。

夏景宗:元昊(1004-1048)李德明之子,即位时弃“李”姓,并于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造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

李元昊在位期间与辽,宋之间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并取得了胜利,形成宋,辽,夏鼎立局面(未有铸币)。

夏毅宗:谅祚(1047-1067)元昊之子,即位时才1位,朝政为其母掌握。

铸有面文为西夏文“福圣宝钱”的小平钱,为其年号福圣承道(1053-1056)年间所铸。

夏毅宗铸币“福圣宝钱”小平钱夏惠宗:秉常(1060-1086)谅祚之子,即位时才8岁,死时26岁。

铸有面文为西夏文“大安宝钱”的小平钱,以及汉文“大安通宝”小平钱,为其年号大安(1075-1085)年间所铸。

夏惠宗铸币“大安宝黔”夏惠宗铸币“大安通宝”夏崇宗:乾顺(1084-1139)秉常之子,在位54年,即位时3岁;亲政后,采取联辽抗宋的策略,辽被金灭后,又联金抗宋。

宕昌党项羌与西夏的关系

宕昌党项羌与西夏的关系

宕昌党项羌与西夏的关系宕昌党项羌与西夏王朝的关系是一种三因关系, 即族团关系、血缘关系、联姻关系。

宕昌羌人在宕昌这块土地上已经生存了一万余年。

史前文化遗址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存在, 且内存尤为丰富。

时至南北朝时期, 宕昌羌王梁勤建立了羌人政权——宕昌国, 共历十二代国王142 年之久, 曾一度依靠北魏势力以固王位。

西魏面临死亡, 宕昌国国王梁弥定又投靠吐谷浑, 引吐谷浑攻打金城, 侵扰武都, 进攻北周边境, 于是,北周武帝天和元年, 武帝派大将田弘率兵攻打宕昌, 获其25 王, 拨其75 寨, 遂破平之。

宕昌国灭, 其地党项羌兴。

宕昌国虽被北周所灭, 但宕昌的党项羌又兴盛了起来, 这支羌人族团历来以武力大行天下, 喜骑射, 善武功, 争强好胜, 是宕昌党项羌的一大优势。

从北周武帝时代直至唐朝广德以来, 党项羌的骑兵师踏遍大江南北, 经历了无数次的征战, 近至甘肃各地, 远至新疆、青海、宁夏、云贵高原一带。

因此, 宕昌党项羌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强大族团。

其中, 有相当一部分宕昌党项羌势力远征宁夏定居了下来,这一支羌人世居在宕昌县的将台乡。

该乡总面积50 平方公里, 辖8 个行政村, 30 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271 户, 8000余人。

境内以两大姓氏为主流, 一是党姓, 二是李姓。

党姓是取于党项羌之党, 李姓是取于皇族赐姓,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述宕昌党项羌与西夏王朝的关系问题。

一、宕昌将台乡姓氏与西夏的缘源关系宕昌党项羌是宕昌羌的一支, 是同宗异支的族团关系。

虽然在上下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尚未提及宕昌党项羌,但并不能说它不存在, 只不过它是较小的一个族团分支,习惯上称宗源, 而不提及分支, 这是一个民族风俗。

就风俗习惯而论, 党项羌与宕昌羌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诸如饮食、起居、饲养、服饰、信仰等等, 同出一辙。

从姓氏上来看, 又与西夏王朝有着一定的密切关系。

宕昌县将台乡8000 多人口的主要姓氏有两类, 党和李。

「历代王朝皇帝世系」西夏王朝皇帝即位顺序和世系图

「历代王朝皇帝世系」西夏王朝皇帝即位顺序和世系图

「历代王朝皇帝世系」西夏王朝皇帝即位顺序和世系图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政权,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西夏与辽(金)、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一)西迁建国唐朝僖宗时期,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因平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李,封夏国公。

从此成为独霸一方的藩镇势力。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削藩。

夏州节度使李继捧愿意归顺宋朝,其族弟李继迁不肯归顺,带兵西逃。

985年,李继迁诱杀宋将曹光实,占据银州、会州,与辽国勾结,向大宋发难。

截断宋朝与西域的联系,禁止西域马匹进入大宋。

大宋与之交战,互有胜负。

1038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二)外戚专权夏毅宗去世,夏惠宗即位,其母梁太后掌握大权。

夏惠宗推行汉法,遭到梁太后极力反对。

夏惠宗想拉拢宋朝来削弱外戚势力,不料机密泄漏,梁太后幽禁夏惠宗。

1086年,夏惠宗忧愤而死,3岁儿子李乾顺即位,即夏崇宗。

西夏政权又落入崇宗之母小梁太后手中。

辽朝对小梁太后极度反感,认为辽夏战争是由她挑唆而起。

辽道宗派人潜入西夏,用药毒死小梁太后,夏崇宗得以亲政。

(三)内忧外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准备灭掉金朝。

西夏与金朝结盟,蒙古派军队攻打西夏,夏襄宗向金朝求救,被金朝拒绝。

夏襄宗转而依附蒙古,讨伐金朝。

夏襄宗附蒙伐金,对金朝进行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使双方损失很大。

1211年,李遵顼发动宫庭政变,废夏襄宗自立为帝,即夏神宗。

因西夏不肯帮助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队进攻西夏。

夏神宗李遵顼逃走,太子李德旺向蒙古乞和。

1223年,夏神宗禅位太子李德旺,即夏献宗。

(四)国破家亡1226年,成吉思汗兵分两路夹击西夏。

西夏军民顽强抵抗,但抵挡不住蒙军的攻势。

夏献宗忧患而死,其侄李睍继位,即夏末帝。

1227年,蒙军攻陷中兴府后展开屠杀毁城,夏末帝投降被杀,西夏灭亡。

中国历代王朝世系表夏世系表

中国历代王朝世系表夏世系表

西晋世系表 (公元265---316年,司马姓)
武帝(世祖,炎)—惠帝(衷)—怀帝(炽,为匈奴族所俘)—吴王(晏)—愍帝(邺,为匈奴族所灭)
东晋世系表 (公元317---420年, 司马姓)
东晋十六国简表
元帝(中宗,睿)—明帝(肃宗,绍)—成帝(显宗,衍)—康帝(岳)—穆帝(孝宗,聃)—哀帝(丕)—废帝(海西公,奕)
大乙(汤)—大丁—外丙—中壬—大甲(太宗)—沃丁—大庚—小甲—雍已—大戊(中宗)—中丁—外壬—河禀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高宗)—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
西周世系表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 姬姓)
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恭王(繄扈)—懿王(燮)—孝王(辟方)—夷王(燮)—厉王(胡)—宣王(静)—幽王(宫涅)
(二) 齐(公元479---520年,萧姓) 高帝(太祖,道成)---武帝(世祖,赜)—昭业—海陵王(昭文)—明帝(高宗,鸾)—东昏侯(宝卷)—和帝(宝融,禅于萧衍)
(三) 梁(公元502---557年,萧姓) 武帝(高祖,衍)—简文帝(太宗,纲)—元帝(世祖,绎)—敬帝(方智,禅于陈霸先)
(一) 魏国(公元220—265年,曹姓) 武帝(太祖,操)—文帝(世祖,丕)—明帝(烈祖,睿)—齐王(芳)—高贵乡公—陈留王(奂,禅于司马炎)
(二) 蜀国(公元221---263年,刘姓) 昭烈帝(备)---后主(禅,为魏所灭)
(三) 吴国(公元222---280年, 孙姓) 大帝(权)—会稽王(亮)—景帝(休)—末帝(皓,为西晋所灭)
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恭王(繄扈)—懿王(燮)—孝王(辟方)—夷王(燮)—厉王(胡)—宣王(静)—幽王(宫涅)

西夏君主世系,传10帝189载,其中两者就占去108年

西夏君主世系,传10帝189载,其中两者就占去108年

西夏君主世系,传10帝189载,其中两者就占去108年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一直追溯到唐代,经累次内迁,党项族最终落脚于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旧地,即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区域。

唐僖宗时,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因功赐李姓,封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

1.景宗李元昊1038年,李元昊建国称帝,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同宋廷决裂。

此时的西夏早已兼并了以甘州为中心的回鹘政权和占据凉州的吐蕃政权,连下瓜州、沙州、肃州后,整个河西走廊均纳入西夏版图,可谓“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

凭借黄河上游两岸富庶的银川平原及畜牧甲天下的河西走廊甘、凉地区,李元昊屡次争雄宋辽。

1044年宋夏庆历和议,北宋以“岁赐”银7.2万两、绢15.3万匹维护了大国体统,使西夏去帝号,并称臣奉正朔。

由此,宋辽夏鼎足之势形成。

晚年的李元昊陶醉于自己的赫赫战功而沉湎酒色,竟谋夺其子宁令哥之娇妻。

宁令哥冲冠一怒为红颜,加之佞臣挑唆便持戈弑君,其父元昊被削去鼻头,痛极血尽而亡。

下图(图1)——西夏简图2.毅宗李谅祚1048年,没藏讹庞杀太子宁令哥,拥立其外甥、出生仅11个月的李谅祚为帝。

1061年,没藏讹庞密谋弑君,然其儿媳梁氏告变,渐通世事的李谅祚遂在大将漫咩等支持下诛杀擅权跋扈之没藏讹庞。

后纳梁氏,立为后。

亲政的李谅祚尊汉礼以改蕃俗,求儒经以慕华化,皆元昊数十年草创经营所未能及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惠宗李秉常1067年,时年7岁的毅宗长子李秉常在父皇暴毙后登位,由其母梁氏摄政,梁氏之弟梁乙埋则擢升为国相辅政。

梁氏母党集团恢复蕃礼,以笼络党项贵族,且在惠宗亲政后,仍紧握政权,处处掣肘。

1080年,帝后决裂,李秉常遭囚禁,后虽复位,然其仍深处梁氏阴影而不得畅言抒志,终忧愤难耐而亡,仅26岁。

4.崇宗李乾顺1086年,幼龄即位(4岁),母后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同辅政,西夏再次出现梁氏母党专权局面。

期间,梁氏推行穷兵黩武策略,频繁对宋用兵,以转嫁国内矛盾。

西夏简史——党项的兴起

西夏简史——党项的兴起

西夏简史——党项的兴起党项的兴起党项是我国古代羌族中的一支,又称党项羌。

南北朝末期,已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

他们按姓氏结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互不统属。

以畜牧为生。

没有法令、赋税,也没有文字、历法。

其时党项社会大约处于氏族社会的父权制阶段。

隋末唐初,党项羌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在“东距松州(今四川松潘北),西叶护(今新疆境),南舂桑、迷桑等羌(今青海南部),北吐谷浑(今青海北部)的广大地区内,散居着大大小小无数个部落,著名的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八部。

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大,后来建立西夏的就是拓跋氏。

隋开皇四年(584)党项羌有千余家归附隋朝。

次年,党项拓跋部大首领拓跋宁丛率部落内迁到旭州(今甘肃庆阳境),被授予大将军称号。

唐贞观三年(629),党项细封部首领细封步赖率部落附唐,唐朝在其住地设立轨州(今四川松潘境),授步赖为刺史。

同时在其他内附的部落地区,分别设立崌、奉、岩、远四州,各以其部落酋长为刺史。

到贞观六年,党项居住的河曲一带已设有州,人户30万口。

贞观九年(635),在唐朝不断施加的政治诱逼与军事压力下,党项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也率部落降唐,唐朝在其原居地,分别设立了懿、嵯、麟、可等32个羁縻州,以松州为都督府,拓跋赤辞被封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

唐玄宗时期,地处青藏高原的吐蕃强盛起来,不断袭击党项诸部,迫于吐蕃的威胁,拓跋部首领请求内徙。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党项拓跋部辗转经历了从原居地松州向今甘肃和陕西北部一带的大迁徙。

一支迁到夏州(今陕西靖边境)的部落,被称为平夏部。

西夏就是在平夏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末农民大起义时,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帮助唐朝廷镇压黄巢起义,被任为夏州节度使,爵夏国公,再赐李姓,建夏州为“定难军”,统辖夏、绥(今绥德)、银(今榆林境)、宥(今靖边境)、静(今米脂境)五州地区。

从此开始出现以夏州为中心的党项李氏藩镇割据势力。

中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格模板

中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格模板

中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夏世系表(约公元前21—16世纪,姒姓)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杼)—槐—芒—泄—不降—扁—廑(胤甲) -孔甲-皋-发-桀(履癸)商世系表(约公元前16—11世纪,子姓)大乙(汤)—大丁—外丙—中壬—大甲(太宗)中宗)小辛—小乙—武丁(高宗)辛(纣)西周世系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姬姓)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燮)—孝王(东周世系表(一平王(宜臼)阆)—襄王(郑)—顷王(壬臣)(贵)—敬王东周世系表(二元王(仁))—考王(嵬)—威烈王(午))—赧王(延)—考王( 嵬)—桓公(揭,封于河南)—威公—惠公(斑)—西周武公(封于河南,即洛)—东周惠公(封于巩)秦世系表(公元前221---207年,赢姓)始皇帝(政)—二世胡亥—子婴西汉世系表(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刘姓)高帝(太祖,邦)—惠帝(盈)—吕后雉—文帝(太宗,桓)—景帝(启)—武帝(世宗,彻)—昭帝(弗陵)—宣帝(中宗,询)—元帝(高宗)—成帝—哀帝(欣)—平帝(衎)—孺子(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公元8—23年)东汉世系表(公元25---220年,刘姓)光武帝(世祖,秀)—明帝(显宗,庄)—章帝(肃宗)—和帝(肇)—殇帝(隆)—安帝( 恭宗,祜)—顺帝(保)—冲帝(炳)—质帝(缵)—桓帝(志)—灵帝(宏)—少帝(弘农王,辩)—献帝(协,禅位于曹丕)三国世系表(公元220---280年)(一)魏国(公元220—265年,曹姓)武帝(太祖,操)—文帝(祖,睿)—齐王(芳)—高贵乡公—陈留王(奂,禅于司马炎)(二)蜀国(公元221---263年,刘姓)昭烈帝(备)---后主(禅(三)吴国(公元222---280年,孙姓)大帝(权)—会稽王(亮)帝(皓,为西晋所灭)西晋世系表(武帝(世祖,炎)(晏)—愍帝(邺,为匈奴族所灭)东晋世系表(元帝(中宗,睿))—穆帝(孝宗,聃) —哀帝(丕)(曜)—安帝(德宗) —恭帝(德文,禅于刘裕)南朝世系表(公元420---589年)(一)宋(公元420---479年,刘姓)武帝(高祖,裕)—少帝(义符)—文帝(太祖,义隆)—孝武帝(世祖,骏)—前废帝(子业)—明帝(太宗)—后废帝(昱)—顺帝(禅于萧道成)(二)齐(公元479---520年,萧姓)高帝(太祖,道成)---武帝(世祖,赜)—昭业—海陵王(昭文)—明帝(高宗,鸾)—东昏侯(宝卷)—和帝(宝融,禅于萧衍) (三)梁(公元502---557年,萧姓)武帝(高祖,衍)—简文帝(太宗,纲)—元帝( 世祖,绎)—敬帝(方智,禅于陈霸先)(四)陈(公元557---589年,陈姓)武帝(高祖,霸先)—文帝(世祖)—废帝(伯宗)—宣帝(高宗,顼)—后主(叔宝,灭于隋)北魏世系表(公元386---534年,鲜卑族拓跋部,孝文帝时改本姓拓跋为元)高祖成帝什翼犍—拓跋实—道武帝(珪,太祖)—明元帝(世祖,焘)—景穆帝(见)—文成帝(高宗,睿)—献文帝(显祖,元宏)—宣武帝(世宗,恪)—孝明帝(肃宗,诩)—孝庄帝()—安定王(朗)—孝武帝(修).)-废帝(钦)-恭帝(廓,禅于北周)北齐世系表(公元550--557年,鲜卑族,高姓)唐世系表(公元618--906年,李姓)高祖(渊)-太宗(世民)-高宗(治)-中宗(显)-睿宗(旦)-武则天(称制,即帝位改国号为“周”晚年去位。

党项悲歌-西夏西夏(一)

党项悲歌-西夏西夏(一)

党项悲歌-西夏西夏(一)一笔真的能写出俩“拓跋”公元1227年,是人类战争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

对蒙古人来说,这一年的春天格外寒冷,在中国西北高原的六盘山深处,他们有史以来最杰出的领袖,伟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这一年,成吉思汗六十六岁,历史记载了他无比荣耀的一生,他带领的蒙古军队征服了从漠北高原到黑海的大片土地,他拥有的帝国版图相当于四倍的亚历山大帝国,两倍的罗马帝国,他是人类战争史上征服足迹最远的人。

然而他所有的梦想止步在六盘山,这次南征,一个国家让他和他的军队受到重创,人类战争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倒下了,带着不甘和仇恨。

是什么人能够重创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抵挡成吉思汗征服脚步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成吉思汗波斯人拉施特在《史集》中记载了成吉思汗的遗嘱:“我死后不要为我发丧举哀,好叫敌人不知我已死去。

当他们从城里出来时,勇士们你们就将他们全部消灭掉”。

《蒙古秘史》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成吉思汗命令他的军队每次饮酒前必须高喊“灭绝唐古特!’’没有任何一个对手在历史的记载中能让成吉思汗如此仇恨。

在他征战的历史上,包括西征几乎都是所向披靡,欧亚大陆上所有国家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一支游牧部队。

所以,遭受前所未有重创的成吉思汗,要让每一个蒙古人都记住他们仇人的名字叫唐古特!风一样的党项人蒙古语管党项人或他们建立的这个国家西夏叫做“唐古特”!蒙元时期将归化了的党项残部编入“色目人”种类,称之为“唐兀”或“唐兀惕”。

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长眠后六个月,愤怒的蒙古大军对他们的仇敌唐古特进行了史上最为残忍的灭国、灭种。

之前蒙古人屠城,比车轮矮的男子不杀而征为奴这是规矩。

这次,一律杀!尤其皇族和贵族。

也正因如此这个民族、这个民族建立的高度文明和这个国家的所有记忆也就像风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蒙元立国后按照惯例为前朝修史,分别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唯独选择性忘记和无视这个民族,这个国度。

可想而知,不止是不为其修史导致二十四史中唯独没有西夏史。

西 夏 简 史

西 夏 简 史

西夏简史建立民族:党项来源:《旧唐书》载:“党项羌……汉西羌之别种也。

”唐朝以前的发展:《旧唐书》载:“魏、晋之后,西墙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

自周氏灭宕昌(tàn chāng)、邓至后,党项始强。

”民族特点:①兵力以骑兵为主。

②十分重视复仇,在除掉仇人前,“必蓬头垢面跣足蔬食”③党项人尚武好利的特点,有助于对我们理解其对唐、宋、辽、金等政权或降或叛、反复无常的态度。

北周及隋朝时期:时归时叛,常有边患。

在唐朝时期的发展:一、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党项多个部落相继归附唐朝。

唐太宗在党项设臵四个州,分别拜授各部首领为刺史。

后来,唐朝在党项地区设臵了32个州,大约有34万党项人处于唐朝统治之下;二、唐高宗统治时期(650-683年),由于采取了姑息吐蕃的政策,使吐蕃势力不断壮大,乃至最终吞并了所有党项人的领土;三、从公元692年开始,有20万党项人内迁唐境,武则天朝廷不得不设臵朝州、吴州、浮州、归州等十个州进行安顿;四、在安史之乱期间(755-762年),党项人经常与吐蕃人勾结,时不时地进行反叛;五、到了765年,吐蕃完全占据陇右(河西和甘肃东部),党项的威胁越来越大;六、公元787年12月,唐朝禁止国内商人“以牛、马、器械与党项部落贸易。

”;七、公元799年,六州党项从石州(今山西吕梁)逃往河西。

原因:不堪忍受唐朝永安镇(今山西汾西)守将的骚扰。

八、到了唐文宗当政时期(827-840年),藩镇统领贪婪横行,导致党项部落困苦不堪。

为了报复,党项人在吐蕃的帮助下侵扰唐朝边境州县。

九、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唐军大败吐蕃军队。

之后,吐蕃王朝又深陷内乱之中,以至全面崩溃。

于是,吐蕃原先占领的河西地区,又重新被党项人统治。

十、黄巢起义期间(875-884年),唐僖宗李俨年幼,宦官田令孜把持朝政。

朝廷想倚重党项人的力量平叛,于是任命党项平夏部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州、绥州(今陕西绥德)、银州(今陕西米脂县)节度使。

西夏帝王世系(1032年—1227年)

西夏帝王世系(1032年—1227年)

西夏帝王世系(1032年—1227年)西夏王朝,1032-1227,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国,以夏为国号,定都兴庆府,称“大夏”。

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1038年西夏立国时,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

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占地两万余里。

西夏东北与辽朝西京道相邻,东面与东南面与宋朝为邻。

金朝灭辽宋后,西夏的东北、东与南都与金朝相邻。

西夏南部和西部是吐蕃诸部、黄头回鹘与西州回鹘相邻。

国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沙漠地形,水源以黄河与山上雪水形成的地下水为主。

唐中和元年(881年),党项族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夏国公,赐姓李,拜夏州节度使。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

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

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

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

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

并派大军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今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

这样,元昊已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今甘肃张掖)、凉(今甘肃武威)、瓜、沙、肃数州之地,即今日的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

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都城为兴庆府(今为宁夏银川市)。

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

西夏王朝建立和,于宋辽以及蒙古发生过几次较大的战争。

1048年,元昊被其长子宁令哥杀害。

此后西夏政局开始动荡。

西夏仁宗李仁孝时期,西夏一度中兴,西夏国力达到全盛。

1193年,仁宗驾崩,西夏开始由盛转衰。

西夏皇族拓跋氏家族(今人吴忠礼)

西夏皇族拓跋氏家族(今人吴忠礼)

西夏皇族拓跋氏家族吴忠礼李彝兴(?-967年),北宋地方割据首领,原名李彝殷,党项族,拓跋思恭之族孙,李仁福之子,李彝超之弟。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李彝超卒,其弟李彝兴袭位,加定难军(治夏州)节度使。

后晋初,加同平章事,后又授契丹西南招讨使。

后汉初,加兼侍中。

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李彝殷遣银州防御李光日严奉表入贺,为避宣祖(赵弘殷,赵匡胤之父)讳,改名为李彝兴,太祖非常高兴,嘉奖他为太尉。

北汉(即后汉)刘钧联络代(今山西省代县)北诸部攻打宋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北),李彝超遣部将李彝玉会同诸镇兵马,帮助宋军击退了刘钧。

后来,刘钧又数次遣使带着钱财联络李彝兴出兵帮助后汉攻打宋,李彝兴都没有接受。

李彝兴听说北汉兵常袭扰麟州,知中原需要马匹,于是遣使送给宋朝良马300匹。

宋太祖大喜,于是召来使者问道:“你们的元帅腰围有多少?”使者答:“彝兴腰腹相当大。

”太祖说:“你们元帅真是有福之人。

”于是遣使赠送玉带给李彝兴。

宋乾德五年(967年),李彝兴卒,宋太祖废朝三日,赠其太师,追封夏王。

李光睿(?-978年),又名李克睿。

宋乾德五年,李光睿权知州事。

不久,宋即授其为定难军节度使加检校太保。

宋开宝五年(972年),李光睿听说宋太祖要解除诸将兵权,罢藩镇节度,感到不安全,立即遣使上表,请求入朝觐见皇上,以此试探虚实。

宋太祖下诏不许,以安定人心。

宋开宝七年(974年),李光睿以其族侄继迁善骑射、饶智数,授予其管内都知蕃落使。

次年,北汉遣使招诱李光睿共同攻宋,李光睿没有听从。

北汉遣兵万余渡河掠银州,李光睿抵御使之退却。

宋开宝九年(976年),李光睿率兵攻破北汉吴堡砦(今陕西省绥德西),斩首700级,获牛羊千余,俘获砦主侯欲献给宋,宋加封李光睿为检校太尉。

同年,宋太祖卒,宋太宗赵光义即位,李光睿为避宋太宗名讳,改名为“克睿”。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光睿卒,宋太宗废朝二日,赠侍中。

李继筠(?-980年)。

西夏大事记

西夏大事记

西夏大事年表公元纪年干支纪年西夏纪年相关各朝纪年大事记585 甲辰隋开皇五年党项族先祖拓跋宁丛等各率部众到旭州内附,被隋文帝授为大将军,其部下各有所差。

629 乙丑唐太宗贞观三年细封氏部落细封步赖举部内附,唐太宗亲自下诏安抚,列其地为轨州。

634 甲午唐太宗贞观八年拓跋赤辞归唐,唐将其地分为32州,以松州为都督府,命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

756 丙申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拓跋守寂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有功,擢容州刺史领天柱军使。

765 乙巳唐代宗永泰元年李豫徙党项于银州以北,夏州以东,并将静边州都督府迁至银州境内。

拓跋启梅居庆州,号东山部;拓跋朝光居银夏,号平夏部。

881 辛丑唐僖宗中和元年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授夏绥银节度使,赐军号定难,夏州政权始建。

883 癸卯唐中和三年拓跋思恭晋爵夏国公,复赐姓李。

895 乙卯唐昭宗乾宁二年唐昭宗诏拓跋思恭讨嗣襄王煴之乱,兵不出,思恭卒,弟思谏继位,此为拓跋氏世袭节度之始。

唐将王行瑜反,思谏、思孝讨之,思孝趁乱取鄜州,遂为节度使。

908 戊辰后梁太祖开平二年思谏卒,思恭孙彝昌继为留后。

909 己巳后梁开平三年二月,彝昌为部将高宗益所害。

三月,夏州众杀宗益,推彝昌族父李仁福为帅,后梁朱温授其为检校司空、定难军节度使。

913 癸酉后梁末帝乾化三年后梁封仁福为陇西郡王,此为夏州拓跋氏封王之始。

916 丙子后梁贞明二年,契丹神册元年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元神册。

攻破党项于天德军,尽掠吏民而去。

924 甲申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后唐晋封仁福为朔方王。

契丹西攻党项,大俘掠。

927 丁亥后唐天成二年,契丹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即位。

河西党项朝贡与契丹。

后唐明宗赐李仁福功臣号,加食邑。

天显二年930 庚寅后唐长兴元年党项折氏家族附后唐。

折氏为云中大族,自五代晋、汉以来居府州,为中原五朝守边。

933 癸巳后唐长兴四年仁福卒,子彝超嗣位。

后唐调彝超为彰武留后,移镇延州,彝超拒不奉命,后唐发兵攻夏州,不克而还。

西夏(党项拓跋部)皇帝或部落首领世系名录表

西夏(党项拓跋部)皇帝或部落首领世系名录表

西夏1038年-1227年庙号谥号与城号汉名西夏名常用名称在位时间年号夏太祖(追尊)神武皇帝(夏景宗追尊)继迁─李继迁991年-1004年夏太宗(追尊) 光圣皇帝(夏景宗追尊)德明─李德明1004年-1031年夏景宗武烈皇帝(城号)风角城皇帝元昊嵬名曩霄李元昊1032年[注14]-1048年显道 1032年-1033年开运 1034年-1034年广运 1034年-1035年大庆 1036年-1037年天授礼法延祚 1038年-1048年夏毅宗昭英皇帝(城号)平城皇帝谅祚宁令两岔李谅祚1048年-1067年延嗣宁国 1049年-1049年天祐垂圣 1050年-1052年福圣承道 1053年-1056年奲都 1057年-1062年拱化 1063年-1068年夏惠宗康靖皇帝(城号)白城皇帝秉常─李秉常1067年-1086年乾道 1069年-1070年天赐礼盛国庆 1071年-1075年大安 1076年-1085年天安礼定 1086年-1086年夏崇宗圣文皇帝(城号)明城皇帝乾顺─李乾顺1086年-1139年天仪治平 1087年-1089年天祐民安 1090年-1098年永安 1099年-1101年贞观 1102年-1114年雍宁 1115年-1119年元德 1120年-1126年正德 1127年-1134年大德 1135年-1138年夏仁宗圣德皇帝(城号)珠城皇帝仁孝─李仁孝1139年-1193年大庆 1139年-1143年人庆 1144年-1148年天盛 1149年-1170年乾祐 1171年-1193年夏桓宗昭简皇帝(城号)护城皇帝纯祐─李纯祐1193年-1206年天庆 1194年-1205年夏襄宗敬穆皇帝安全─李安全1206年-1211年应天 1135年-1137年皇建 1206年-1209年夏神宗英文皇帝遵顼─李遵顼1211年-1223年光定 1210年-1210年夏献宗兴德皇帝德旺─李德旺1223年-1226年乾定 1223年-1225年夏末帝─睍─李睍1226年-1227年宝义 1226年-1227年附:。

中华大地整体消失的民族——西夏党项族后裔

中华大地整体消失的民族——西夏党项族后裔

中华大地整体消失的民族——西夏党项族后裔中华大地整体消失的民族——西夏党项族后裔2009-05-03 12:01:28| 分类:古代民族西夏灭亡后,其立国的主体民族———党项族如同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人们再也听不到关于他们的消息。

人们不免要追问:他们究竟到哪里去了?他们还有没有后裔?寻找这个失踪的民族,成为一个诱人的历史之谜。

西夏文石刻惊现河北保定1975年9月,西夏学者白滨听说在河北保定发现的两个八棱经幢(经幢是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旁或寺院内)上刻有一种不认识的奇怪文字。

翻译过程中,白滨惊奇地发现经幢上刻的助缘随喜的近百个人名中竟有80多个党项人姓名,包括建幢者、寺院住持、西夏文书写者、死僧名姓、供养人,他从中得出了保定有西夏后裔存在的惊人论断。

一般认为,西夏文使用年代只限于西夏、元300年间,完成于至正五年(1345年)的居庸关过街塔洞壁的西夏文石刻被认为是现存最晚的西夏文资料。

保定韩庄出土的西夏文经幢有确切年代可考,西夏灭亡后西夏后裔的活动及西夏文字的使用下限,比过去至少推迟了150年。

这说明西夏灭亡后,有一大批西夏人迁到河北保定并定居于此。

迟至明代中叶,即西夏灭亡的270余年之后,在保定一带党项人作为单独的实体依然存在,并且仍在继续使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根据有关史书记载,从考古资料和调查访问的材料看,史学界推测党项人的命运大致有4种,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投元为官西夏亡国后,元朝称西夏为河西,或称唐兀。

在划分4个民族等级时,元朝将他们划为第二等,视同“色目人”,政治上给予优厚待遇。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以西夏子弟多俊逸,欲试用之”,起用党项贵族上层进入元朝中央与地方统治机构中任要职:元朝初期比较著名的有湖广行省平章李恒,他是西夏皇室李惟忠之子;侍御史斡玉伦徒,是西夏仁宗仁孝的宰相和学者斡道冲的曾孙;翰林学士高智耀,是献宗德旺时期的右丞相高良惠的孙子高智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睍(徳旺弟) 清平郡王子 ( 1226-1227 年)
黨項西夏世系表
思泰(赤辭子) 唐開元九年( 721 年) 靜邊州都督
(乾暉子)
仁祐(思恭子) 早卒
彝超(仁福子) 後唐長興四年至清 泰二年( 933-935 年) 定難軍節度使
繼筠(光睿子) 宋太平興國三年至五 年( 978-980 年) 定難軍留後
徳旺(遵頊子) ( 1223-1226 年) 廟號 獻宗
仁顏(思忠子) 銀州防御使
繼遷(光子) ( 991-003 年) 廟號 太祖 謚號 神武皇帝
諒祚(元昊子) ( 1049-1068 年) 廟號 毅宗 謚號 昭英皇帝
仁孝(乾順子) ( 1140-1193 年) 廟號 仁宗 謚號 聖徳皇帝
遵頊(安全族子) ( 1211-1223 年) 廟號 神宗 謚號 英文皇帝
思忠(思恭弟) 唐中和元年卒 ( -881 年) 贈宥州刺史
光曮(彝景子) 銀州防御使
元昊(徳明子) ( 1032-1048 年) 廟號 景宗 謚號 武烈皇帝
乾順(秉常子) ( 1086-1139 年) 廟號 崇宗 謚號 聖文皇帝
安全(仁孝從子) ( 1206-1211 年) 廟號 襄宗 謚號 敬穆皇帝
繼捧(繼筠弟) 宋太平興國五年至景德 元年( 980-1004 年) 定難
彝景(仁顏子) 銀州防御使
徳明(繼遷子) ( 1003-1032 年) 廟號 太宗 謚號 光聖皇帝
秉常(諒祚子) ( 1068-1085 年) 廟號 惠宗 謚號 康靖皇帝
純祐(仁孝子) ( 1194-1206 年) 廟號 桓宗 謚號 昭簡皇帝
世系:拓跋赤辭 朝代:唐貞觀八年 (公元 634 年) 官爵:西戎州都督
乾暉(守寂孫) 唐貞元中 銀州刺史
思諫(思恭弟) 唐乾寧二年至後梁 開三年至後唐長 興四年( 909-933 年) 定難軍節度使 朔方主
光睿(彝殷子) 宋乾德三年至太平興國 三年( 965-978 年) 定難
守寂(思泰子) 唐開元中 天寳 靜邊州都督 西平公 容州刺史 天柱軍使
思恭(乾暉裔孫) 唐中和元年至乾寧二年 ( 881-895 年) 定難軍節度使 夏國公
彝昌(思恭孫) 後梁開平三年( 909 年) 定難軍節度使
彝殷(彝超弟) 後唐末帝清泰二年 至宋乾德三年 ( 935-965 年)定難 節度使 西平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