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夏的历史地位
试论武威在西夏王朝的历史地位
试论武威在西夏王朝的历史地位2009年第14期总第159期,绸三黪THESILKROAD史地研究I试论武威在西夏王朝的历史地位于光建(武威市博物馆,甘肃武威733006; 张吉林武威市建设委员会,甘肃武威733000) [摘要】武戚是两夏时期的陪都,是保障两夏京畿地区的西部门户,是西夏的军需民用物资的供给后方,也是西夏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巾心,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转站.本文对武威在西夏王朝兴亡中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两夏;西凉府;武戚[中图分类号]K2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l5(2009)14—0023—0311,13世纪.在我周西北大地上曾经崛起过一个由党项族建立的"大白高国",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肖关,北控大漠,地方二万余里",与宋,辽, 金鼎足而立长达近两个世纪.但由丁蒙元对这一政权文物典籍的毁灭性打击,这个显赫一时的王朝被无情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鲜为人知.这个王朝就是被称为神秘王国的两夏王朝.据文献记载和武威出土文物表明,作为西夏陪都的西凉府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在西夏兴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武威是西夏右厢地区的政治中心1036年即元吴占领河西走廊以前,党项族虽然也又写作庖羲等,传说他出生于东方的华胥族,是雷神的儿子.《周易?系辞》日:"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伏羲一生做了很多好事,八卦是他发明的,结绳为网,教人打渔,钻木取火也是他创造的,古人将伏羲誉为"百王之先",后来成为天上五帝中的东方上帝.传说女娲是伏羲之妹, 是古代治理天地的女神.她创造了人类,还制定了婚姻. 伏羲和女娲是兄妹而后结成夫妻.画像中伏羲,女娲两条蛇体的尾巴紧紧交缠着,手执规矩,寓开天辟地之意. 在临沂画像石中还见有许多身上长有毛羽的人物.此类图像反映出汉代人的羽化登天,灵魂升天的观念,说明了汉代人们时刻幻想着能像鸟一样展翅飞翔. 升入仙境,以求长生不死.同时,还见有仙人骑羊,骑虎,乘龙,骑兽等.均反映出人们想借用这些升天丁具建立了夏州政权,初步形成了与宋辽相对峙的另一势力,但其势力仅仅局限于夏,绥,银,宥,灵,兴,环,庆等州,且纵观宋初西北时局,夏州政权所活动的上述几个州多为与宋或辽政权长期处于战争争夺的活动性战区.可以说,夏州政权此时虽有根据地,但却没有一个牢固的后方.再则,凉州吐蕃六谷部与甘州回鹘与宋王朝保持贡使联盟关系,常抄掠夏州政权灵,环,庆等州, 为其后患,终使德明"与回鹘有世仇".故具有东进关陇,西通西域,南连河湟,北控大漠的重要战略地位.处于中西交通要道,历代畜牧农耕屯田之地的河西走廊就进入了德明,继迁,元昊祖孙三代霸王基业的战略意图.宋咸平六年(1003),当继迁谋划从银夏迁都西平道升入仙境,企望实现梦寐以求的理想.四,装饰性图案的题材内容这类图案主要有平行凿纹,三角纹,菱形纹,穿壁纹,连环纹,垂帐纹,水波纹,绳索纹曲线纹,卷草纹,卷云纹等.另外,在汉画像石中还见有各种式样的树木, 如常青树,三株树,连理树等.五,石阙画像的题材内容临沂保存有四座墓上实体石阙.即莒南东兰墩孙氏阙一座,平邑功曹阙一座和黄圣卿阙两座.阙,也称为观.《说文解字》:"阙,门观也."阙是建造在宫殿,祠庙,陵墓,庭院等前面的两个对称建筑物.从四阙所建造的年代来看,莒南孙氏阙建于汉章帝元和二年(85), 平邑皇圣卿阙建于元和三年(86),功曹阙建于章和元年(87),这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地上实体门阙建筑. .舞ri23出了其王者之业:"从古成大事者,不计苟安;立大功者,不徇庸众.西平北控和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 扼西陲要害.若缮城浚濠,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处,关中莫知所备……我将藉此为进取之资,成霸王之业,岂乎夏偏隅可限哉!"此论虽为阐述西平战略地位之重要,但其"南引庆凉"之语却无不流露出终图凉州的谋略.经德明数伐凉州,1028年,元吴从回鹘手中夺回了凉州.1036年,元吴又相继攻占了甘,瓜,沙,肃四州, 而尽有河西之地,党项夏州政权的领土逐渐拓展,活动范围也渐次扩大,西夏疆域轮廓大体上已形成.及至 1038年,元吴见大势已成,遂改元称帝建立夏周,与宋,辽成鼎足之势而割据于西北一域.基本形成了"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肖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 的辽阔疆域.西夏占领武威后,在行政区划上设置了凉州,西夏建国后鉴于凉州对其京畿地区的重要性,随后升格为西凉府,定为西夏的陪都,是为"大夏开国,奄有西土,凉为辅郡,亦已百载".据《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记载,元吴于称帝的当年十月就率领文武百官亲自到西凉府祭神拜祖,足见武威当时对西夏王朝战略地位之重要.在军事区划上.武威属于西夏右厢地区,并在武威设置了右厢朝顺监军司.成为整个右厢地区军事部署以及军令发出的指挥中心.由此武威成为西夏京师兴庆府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二,武威是西夏的经济都会西夏王朝地处中国西北内陆.深居亚欧大陆腹地. 其领土多为沙漠戈壁,无论人口还是经济实力都无法与宋,辽相比.然其之所以能与宋,辽以及金相抗衡,且享国200余载,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西夏政权占据了物资富庶的武威绿洲为其后方.自西汉武帝在河西地区设郡制县,移民屯田初次开发以来,经魏晋南北朝时期"五凉政权"的着力经营,武威相对于战乱频繁动荡不定的中原地区已成为理想的避难之地.所谓"天下方乱,避难之国,惟凉土耳",以至于"中州避乱来者,日月相继,不绝于耳".又迨至隋唐王朝的开发经营.至唐天宝十二年 (753)"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间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武威绿洲的开发达到了历史时期的黄金阶段唐末五代.河西虽一度处于割据分裂状态之中,但自西夏统一河西之后, 社会相对安定.右厢河西战事亦较少.加上武威地区自身亦耕亦牧的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历代开发的坚实基础, 经济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成为西夏畜牧业和农业的后方基地."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甘凉之间皆以诸河为溉","遂取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郡地,南界横山,东距河西土宜三种,善水草,以畜牧.所谓凉州畜牧甲天下是也.土坚腴,水清冽,风气广莫,民俗强梗尚气,重然诺,敢战斗.自汉唐以水利积谷食边兵,兴州有汉,唐二渠,甘,凉亦各有灌溉,土境虽小,能以富强,地势然也". 武威绿洲依赖祁连山冰雪融水所形成南北走向的六条河流的滋润,"水草丰美,畜牧孳息",为西夏王朝源源不断地提供赖以生存的粮食,马匹,牛,羊,骆驼等军需和民用物资.正如清人顾祖禹所言,"宋时河西没于夏,夏以富强","夏得凉州,故能以其物力扰关中,大为宋患". 又如,宋元丰八年,西夏大安十一年(1085),秋七月银, 夏等州遭遇大旱,三月不雨,颗粒无收,民大饥,"群臣咸请赈恤,秉常令甘,凉诸州粟济之".清人吴广成在其《西夏书事》一书中对此亦有论述:"况其府库积聚,足以给军需,调民用,真天府之国也,嗣后保吉身亡,德明终能保守灵夏,其非凉州畜牧甲天下,借以养成锐气哉?"再者,就西夏商业贸易而言,主要就是与宋,辽,金之间的朝贡贸易和边境的榷场贸易,其主要贡品和交换商品为马,牛,羊,驼等畜产品,而这些畜产品的主要产地则主要还是集中于此.武威地区农牧业的繁荣对西夏立国, 与诸强分立并存的重要意义于此即可管窥.考古发现的大量西夏时期流通的货币以及银锭表明,西夏铸造的货币虽然数量极少,但在丝绸之路重镇武威与其他民族政权及中亚各国贸易往来频繁,商业贸易繁盛.武威出土的西夏文卖地文契,典麦残卷及"辰日买卖吉","戌日得利倍"的经商占卜辞等,都有力地说明当时武威"当四冲地,车辙马迹,辐辏交会,日有数千"的盛况.反映了当时武威是重要商业都会.在手工业方面.武威塔尔湾遗址是西夏重要的瓷器手工业加工场所.塔尔湾瓷器是西夏进行区域商业贸易的重要商品.出土的铜炮,铜锭,金碗以及其他金银器表明西夏精湛的冶炼铸造技艺三,武威是西夏的佛教中心西夏的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由于西夏历代统治者皆笃信佛教,所以佛教在西夏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本文由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心提供.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心是隶属于中国城科委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的一个非营利性学术机构,致力于研究,弘扬丝路文化,提供学术交流和城市宣传平台.本文作者于光建,张吉林为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24脬毳分重要的位置.在西夏统治者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下,作为历代北中国佛教传播中心之一的武威,佛教继续保持着空前发展的局面.成为西夏重要的佛教中心.考古发现的西夏,汉,藏文佛经,碑刻都反映了西夏佛事活动和崇信佛教的盛况.据《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载:"近自畿甸,远及荒要,山林溪谷,村落坊聚,佛宇遗址,只椽片瓦,但仿佛有存者,无不必葺."西夏皇家寺院护国寺规模宏大,僧侣众多.香火旺盛.此外,还有金刚亥母洞石窟寺,天梯山石窟寺,小西沟岘修行洞等也是西夏重要的佛教传播寺院.武威发现的大量汉文和西夏文佛经说明武威还是西夏重要的译经场所.由于佛教为西夏国教,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寺院经济相当发达.到西夏中后期,藏传佛教盛行,翻译的西夏文大藏经是我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的雕版大藏经.西夏还首次封宗教领袖为帝师.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对元,明,清政治及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夏藏传佛教的发展.为蒙元时期"凉州会盟"的成功举行及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坚实的宗教基础.四,武威是西夏的交通枢纽西夏控制河西走廊后,凉州在西夏的对外贸易,军需物资转运,政令传达,内部交流等方面扮演着交通枢纽的角色.无论是进关陇,走灵武,亦或是通西域,连河湟,接漠北无不由此而过.右厢地区形成了以西凉府和甘州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凉州为中心的线路有凉州一长安南道,凉州一长安中道,凉州一长安北道,凉州一西域道,凉州一黑水城道等多条交通线路.总之,西夏控制河西走廊时期.虽然以河西走廊为干线的丝绸之路曾一度受到影响.但就整个西夏一朝来说.武威仍然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交通枢纽和中转站作用,所谓"地当四冲之区".五,武威是西夏制驭西蕃,回鹘,鞑靼等民族势力的战略要地,屏蔽灵兴京畿的西部门户纵观西夏一朝,其主要战争集中于东部,相对于 [1]吴广成.西夏书事[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2]戴锡章.西夏纪[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3]张澍.凉州府志备【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此,右厢地区的战事相对较少.但是,吐蕃势力,回鹘势力,北部鞑靼以及后来的蒙古政权都成为西夏在右厢地区所面临的主要敌对势力.就宋政权来说,在无法遏制或有效抵抗西夏对其领土的不断侵略蚕食后.开始执行了一种"以夷制夷"的战略方针.即积极联络两凉六谷部及其他吐蕃势力,河西回鹘,两域的西州回鹘, 于阗等与宋结成反夏联盟.政治上不断册封这些民族部落首领;经济上密切保持高馈赠的朝贡贸易,使这些存在于西夏西部的民族势力紧密团结在宋的周围.结成反夏统一战线,不断地劫掠或侵袭西夏,构成了对西夏西部的威胁.宋咸平四年(1001),吴淑上言宋帝对付夏人的论述则最能体现这一政策.日:"古人云:'以蛮夷伐蛮夷.'计之上者也.宜示之以中国强盛,喻之以中国富厚,待之以至诚,临之以威众,夷落其敢不从服哉! 其善水草之地,或开屯田,或置城邑,若汉之置都护,所谓断匈奴之右臂.如此,则灵武不忧匮乏,继迁不足殄灭.抚诸戎而启西夏,以平荡逋寇.此亦帝王之美略." 西夏一朝.由于宋政权采取了"以夷制夷"的对夏战略, 存在于凉卅l的吐蕃各部落,回鹘势力以及西域诸国与宋结成政治联盟,构成了对西夏右厢地区的侵袭,进而对西夏京畿地区造成了战略上的威胁.所以说,武威是西夏政权制驭西蕃等反夏民族势力,屏蔽灵兴京畿,南接河湟,北通漠北的西部战略要地,是为"盖平夏以绥, 宥为首.灵州为腹,西凉为尾,有灵州则绥,宥之势张, 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凉州"今德明得之,恃其形势, 制驭西蕃.灵,夏之右臂成矣".作为西夏右臂和保障京畿的西凉府的这种险要形胜在蒙古灭夏的最后关键时刻显得尤为突出.蒙古军队数伐西夏,围困中兴府数月不下.即便是决河灌之也难以克夏.西征的蒙古军队挥师东戈,攻陷了西凉府后,河西走廊其他州县也相继失陷,使西夏京师地区完全暴露于蒙古军队的西部前锋, 切断了对京师中兴府的军事物资供给,也割断了西夏的退守之路.这样一来,使整个西夏京师便处于四面包围之中.这也就决定了西夏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命运. 【参考文献】[6]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甘肃镇[M】.上海:上海书店,1998 [7]陈炳应.西夏探古[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74. [8]张澍.凉州府志备[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9]戴锡章.西夏纪[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皲|{.25。
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勤建学校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2024.9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显示,近年发掘的一座陶寺文化大墓中一具船型木棺安放在墓室底部正中,并且棺椁周围散布着猪牛羊以及陶器、骨箭头、木弓、玉器甚至奴隶等陪葬品。
由此可以看出( )A.陶寺遗址中墓穴陪葬品丰富 B.当时已经出现阶级分化C.当时社会贫富差距过大 D.陶寺居民手工技术较为高超2.周昭王时期,周天子连续南征,周疆域向南大幅度扩张,直抵汉水。
在周昭王、周穆王时期,周又在汉水以北建立了一批诸侯国,称为“汉阳诸姬”,到宣王时期,周又对“汉阳诸姬”进行了强化管理。
西周的这些举措客观上( )A.遏止了楚国扩张 B.促进了文化传播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刺激了诸侯争霸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的“商业新城市”,如图中的中山、临淄、邯郸、安邑、洛阳、咸阳、大梁、郢等。
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城市的出现与繁荣( )A.促进区域内经济的交流 B.有助于南北文化的互补C.形成义利并重的价值观 D.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4.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即按田亩数征税。
公元前538年,郑国子产以丘为单位按田征发军赋。
井田制破坏和新赋税的推行( )A.源于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B.标志着周朝制度陷入全面瓦解C.导致各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 D.表明以土地为标准的税制确立5.战国时期的部分秦简中,户主名前均冠以“荆”,表明其为荆地遗民;秦统一后,六国遗民通过重新登记户籍,成为“新黔首户”,已然不见“故六国”的标记。
这是因为秦朝( )A.推行严刑峻法 B.移民地位低下 C.强化国家认同 D.户籍体系成熟6.秦统一后,秦始皇否定分封子弟的提议而全面推行郡县制。
汉初“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
这说明秦汉时期( )A.地方行政机构设置趋于合理 B.对地方治理方式存在认知分歧C.郡县制度削弱了皇帝的权力 D.分封制有利拱卫王室以安天下7.西汉初年,汉朝的政治方针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较多采取无为而治,配合人民自然的动向,采取较为宽松的政治政策。
中国古代的西夏
中国古代的西夏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世袭国家和民族,其中一个重要的国家就是西夏。
西夏又称为夏国,是唐朝末年的一个独立政权。
它位于今天的中国西北地区,曾经辖地广大,国力强盛。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的西夏进行全面的介绍,包括其起源、疆域、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方面。
一、起源与疆域西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当时的吐蕃地区开始出现了强大的族群,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政权。
公元1038年,吐蕃的部族统一了各部落,并正式建立起国号西夏。
西夏的疆域非常广大,主要包括今天的宁夏、甘肃、青海和陕西等地区。
二、政治制度西夏朝廷采取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被称为“君王”。
君王拥有极高的权力,掌握着军事、政治和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权力。
除了君王之外,西夏还设立了宰相、尚书等官职,辅助君王进行国家治理。
在政治上,西夏受到了唐朝和宋朝的影响,吸收了中原王朝的一些制度和文化。
三、经济发展西夏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人们种植小麦、黄豆、马铃薯等作物,养殖牛、羊等家畜。
此外,西夏地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
由于地理优势,西夏与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之间的贸易非常繁荣,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文化艺术西夏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
在书法方面,西夏的字体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称为“夏体”,它是以楷书为基础演变而来。
在绘画艺术方面,西夏继承了唐朝和吐蕃的传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西夏的绘画多以佛教题材为主,充满了西北地区特有的草原气息。
五、宗教信仰西夏主要信奉藏传佛教,佛教在西夏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君王和官员们常常修建佛塔、佛寺以示虔诚,还发起过一些重要的佛教活动。
佛教对西夏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灭亡尽管西夏在其历史上曾经一度强大,但终究不敌外敌的侵略。
金朝和宋朝对西夏频繁发动战争,使得西夏国力日渐衰弱。
最终,在1227年,西夏被蒙古帝国征服并彻底灭亡。
总结:中国古代的西夏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国家,它的存在与发展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纪录片 神秘的西夏 解说词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解说词神秘的西夏:一部纪录片解说一、引言纪录片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和自然的重要途径,而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更是在展现我国古代文明中独具魅力的西夏王朝。
本文将以此纪录片为蓝本,深入探讨神秘的西夏这一主题。
西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神秘而又不为人熟知的王朝,通过纪录片的解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段被遗忘却又充满魅力的历史。
二、西夏-历史与文化西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其成立于唐代晚期,延续至宋金时期。
西夏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党项族的奋斗和智慧。
纪录片中对西夏历史的介绍,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西夏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夏在文化和宗教方面的特色,也是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的重要内容。
通过纪录片的解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西夏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神秘的西夏-考古与发现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夏的城址、墓地、文物等大量的考古发现。
这些发现为我们了解西夏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
通过对这些考古发现的解说,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西夏这一历史时期的繁荣与兴旺。
考古发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又神秘的西夏王朝,使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为真实、深入的了解。
四、西夏的未解之谜西夏在我国历史上地位特殊,其神秘性也充满了许多未解之谜。
纪录片中对于这些未解之谜的解说,让我们更为关注和好奇。
诸如西夏文字、宫殿结构、统治者的名号等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解答的谜团。
对这些未解之谜的探索,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神秘的西夏王朝。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在观看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的过程中,我对西夏这一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西夏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在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西夏这一历史时期的考古发现和未解之谜,让我对这段历史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的解说,不仅为我解答了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对这段历史的深入思考。
西夏简介
西夏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西夏亦可指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下辖的西夏区。
西夏(1038年-1227年),又称邦泥定国(西夏文:)或白高大夏国(西夏文:)[注 1],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建立的一个征服王朝,主要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族、回鹘族与吐蕃族等民族在内的国家。
因位于中国地区的西北部,史称西夏[3]。
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时迁居陕北。
因平乱有功被唐帝封为夏州节度使,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朝与宋朝。
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后,由于李继迁不愿投降而再次立国,并且取得辽帝的册封。
李继迁采取连辽抵宋的方式,陆续占领兰州与河西走廊地区。
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即夏景宗,西夏正式立国。
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大致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夏景宗去世后,大权掌握在皇帝的太后与母党手中,史称母党专政时期。
西夏因为皇党与母党的对峙而内乱,北宋趁机多次伐夏。
西夏抵御成功并击溃宋军,但是横山的丧失让防线出现破洞。
金朝崛起并灭辽、北宋后,西夏改臣服金朝,获得不少土地。
两国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
夏仁宗期间发生天灾与任得敬分国事件,但经过改革后,到天盛年间出现盛世。
然而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后拆散金夏同盟,让西夏与金朝自相残杀。
西夏内部也多次发生弑君、内乱之事,经济也因战争而趋于崩溃。
最后于1227年亡于蒙古[3]。
西夏属于番汉联合政治,以党项族为主导,汉族与其他族群为辅。
制度由番汉两元政治逐渐变成一元化的汉法制度。
西夏的皇权备受贵族、母党与权臣等势力的挑战而动荡不安[4]。
由于处于列强环视的河西走廊与河套地区,对外采取依附强者,攻击弱者、以战求和的外交策略[5]。
军事手段十分灵活,配合沙漠地形,采取有利则进,不利则退,诱敌设伏、断敌粮道的战术;并且有铁鹞子、步跋子与泼喜等特殊兵种辅助[6]。
经济方面以畜牧业与商业为主力,对外贸易易受中原王朝的影响,垄断河西走廊与北宋的岁币为西夏经济带来很大的帮助[7]。
西夏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西夏文化的特点与影响西夏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它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和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西夏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西夏文化的特点1. 文字系统西夏文化的文字系统是一个特殊的写法,它有一种独特的形态和结构,被称为“八角形笔画”。
这种书写方式是为了适应礼仪、军事和官方文件的需求而诞生的。
与传统汉字不同的是,八角形笔画可以垂直、水平、倾斜进行书写,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2. 艺术表现西夏文化的艺术表现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西夏人在服饰、建筑、壁画和青铜器上发挥了他们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建筑造型上,他们追求宏伟、高大和富丽堂皇,同时注重雕刻和绘画的细节。
在壁画创作上,西夏人善于表现生动的战争、军事场景和佛教题材的内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 语言特色西夏人的语言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他们主要使用的是藏缅语系的西夏语,它在音韵、语法和词汇等方面都与汉语有所不同。
比如,在音韵上,西夏语有许多曲折的声调和重音,使得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和感染力;在词汇方面,西夏语借用了许多蒙古语、突厥语和回鹘语的单词,使得其语言特色更加鲜明。
4. 宗教信仰西夏人的宗教信仰以藏传佛教为主,同时融合了汉传佛教和道教的元素。
西夏人在建筑、壁画、佛像和经书上都表达了他们对佛教信仰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这种宗教信仰不仅是一种精神信仰,也是一种文化体现和表达。
二、西夏文化的影响1. 文化传承西夏文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当时的时空范围,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传承。
在文字系统上,西夏文化的八角形笔画为后世的汉字书法创作提供了启迪和范本;在艺术表现上,西夏文化的宏伟建筑、绚丽壁画和精美青铜器都对后世的中国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宗教信仰上,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交融和融合,在后世的宗教文化传承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2. 民族认同西夏文化对于西部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西夏王朝的建立和稳定,极大地提高了当时西部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认同感。
试论武威在西夏王朝的历史地位
试论武威在西夏王朝的历史地位作者:于光建张吉林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14期[摘要]武威是西夏时期的陪都,是保障西夏京畿地区的西部门户,是西夏的军需民用物资的供给后方,也是西夏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转站。
本文对武威在西夏王朝兴亡中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西夏;西凉府;武威[中图分类号]K2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023-0311~13世纪,在我国西北大地上曾经崛起过一个由党项族建立的“大白高国”,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肖关,北控大漠,地方二万余里”,与宋、辽、金鼎足而立长达近两个世纪。
但由于蒙元对这一政权文物典籍的毁灭性打击,这个显赫一时的王朝被无情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鲜为人知。
这个王朝就是被称为神秘王国的西夏王朝。
据文献记载和武威出土文物表明,作为西夏陪都的西凉府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在西夏兴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武威是西夏右厢地区的政治中心1036年即元昊占领河西走廊以前,党项族虽然也建立了夏州政权,初步形成了与宋辽相对峙的另一势力,但其势力仅仅局限于夏、绥、银、宥、灵、兴、环、庆等州,且纵观宋初西北时局,夏州政权所活动的上述几个州多为与宋或辽政权长期处于战争争夺的活动性战区。
可以说,夏州政权此时虽有根据地,但却没有一个牢固的后方。
再则,凉州吐蕃六谷部与甘州回鹘与宋王朝保持贡使联盟关系,常抄掠夏州政权灵、环、庆等州,为其后患,终使德明“与回鹘有世仇”。
故具有东进关陇、西通西域、南连河湟、北控大漠的重要战略地位,处于中西交通要道,历代畜牧农耕屯田之地的河西走廊就进入了德明、继迁、元昊祖孙三代霸王基业的战略意图。
宋咸平六年(1003),当继迁谋划从银夏迁都西平道出了其王者之业:“从古成大事者,不计苟安;立大功者,不徇庸众。
西平北控和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
若缮城浚濠,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处,关中莫知所备……我将藉此为进取之资,成霸王之业,岂乎夏偏隅可限哉!”此论虽为阐述西平战略地位之重要,但其“南引庆凉”之语却无不流露出终图凉州的谋略。
西夏历史上的独立政权
西夏历史上的独立政权西夏(1038年-1227年),也被称为大夏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
它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少数民族创立并长期存在的独立政权。
西夏政权在北方地区崛起,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西夏建国与夏国盛世西夏政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038年,当时党项族的首领李元昊在西部边境地区宣布独立,并自称“夏国皇帝”,建立了西夏政权。
初期的西夏政权面临诸多困难,但凭借李元昊的智慧和领导能力,逐渐稳定了国内局势。
李元昊秉持着仁政,鼓励农耕和水利发展,加强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联盟,使得西夏逐渐繁荣起来。
在李元昊及其继任者的努力下,西夏政权进入了夏国盛世。
二、西夏政权的政治制度西夏政权采用了类似中国封建制度的政治制度,但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西夏政权的君主自称为“皇帝”,标志着其独立自主的地位。
其次,政权内设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各级机构,形成了完整的政务体系。
西夏政权的军事制度也较为完备,设有将军府和兵部等机构,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此外,西夏政权还实行了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才俊。
三、西夏政权与外交关系西夏政权在建立初期处于较为孤立的状态,但随着其国力的逐渐增强,西夏能够自主开展外交交往。
西夏政权与金朝、宋朝、辽朝以及西藏、西夏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外交关系,进行了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
西夏政权还与阿拉伯世界保持了通商关系,促进了西夏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四、西夏政权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西夏政权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西夏政权积极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提倡商业贸易,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西夏政权还重视文化建设,发展了党项族的语言文字,兴修水利和建设工程,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西夏政权在石窟艺术和民族音乐等方面也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五、西夏政权的衰落与消亡西夏政权经历了辉煌的盛世,但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最终走向衰亡。
内部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领导能力不足等问题加剧了西夏政权的衰落。
西夏文化的兴衰与影响
西夏文化的兴衰与影响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政权,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独特的地位。
西夏文化的兴起、发展、衰落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西夏文化的兴起开始,逐步探讨其兴衰与影响。
西夏文化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唐朝晚期,当时唐朝内部政治动荡,各地藩镇割据,其中河西地区的吐蕃部落逐渐壮大。
吐蕃部落后来建立了党项政权,开创了西夏政权的雏形。
西夏政权建立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其中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西夏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在政治方面,西夏政权实行了一系列独特的制度,如设立了“三省六部”等官制,建立了独特的官员选拔制度。
在经济方面,西夏政权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如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建立了独特的货币制度等。
在文化方面,西夏政权注重教育,兴办学校,推广佛教、道教等宗教,创制了西夏文,开创了西夏文学等。
西夏文化的兴起得益于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
首先,西夏政权地处边疆,受到外族入侵的威胁,这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西夏政权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复杂,时而合作,时而对抗,这也影响了西夏文化的发展。
再次,西夏政权内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官员腐败、民生困苦等,这也制约了西夏文化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夏文化逐渐走向衰落。
西夏政权在与金朝的战争中节节败退,最终被金朝所灭。
西夏政权灭亡后,西夏文化也逐渐式微,但其影响却并未消失。
西夏文化的衰落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西夏文化的衰落加剧了中国北方的分裂局面,使得北方地区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其次,西夏文化的衰落也加速了中国北方的汉化进程,使得西夏地区的文化逐渐与中原文化融合。
再次,西夏文化的衰落也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西夏文化的兴衰与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课题。
西夏文化的兴起得益于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
试论武威在西夏王朝兴亡中的历史地位
试论武威在西夏王朝兴亡中的历史地位于光建1,张吉林2(1,武威市博物馆甘肃武威 733006;2 武威市建设委员会甘肃武威 733000)内容提要:武威是西夏时期的陪都,是保障西夏京畿地区的西部门户,是西夏的军需民用物资的供给后方,是西夏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继站。
关键词:西夏、西凉府、武威、历史地位公元11至13世纪,在我国西北大地上曾经崛起过一个由党项族建立的“大白高国”,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肖关,北控大漠,地方二万余里”,①与宋、辽、金鼎足而立,长达近2个世纪。
但由于经历了蒙元对这一政权文物典籍的毁灭性打击,使这个显赫一时的王朝被无情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鲜为人知,这个王朝就是被称为神秘王国的西夏王朝。
据文献记载和武威出土文物表明,作为西夏陪都的西凉府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在西夏兴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武威是西夏右厢地区的政治中心1036年即元昊占领河西走廊以前,党项族虽然也建立了夏州政权,初步形成了与宋辽相对峙的另一势力,但其势力仅仅局限于夏、绥、银、宥、灵、兴、环、庆等州,且纵观宋初西北时局,夏州政权所活动的上述几个州多为与宋或辽政权长期处于战争争夺的活动性战区。
可以说,夏州政权此时虽有根据地,但却没有一个牢固的后方。
再则,凉州吐蕃六谷部与甘州回鹘与宋王朝保持贡使联盟关系,常抄掠夏州政权灵、环、庆等州,为其后患,终使德明“与回鹘有世仇”。
故具有东进关陇,西通西域,南连河湟,北控大漠重要战略地位,处于中西交通要道,历代畜牧农耕屯田之地的河西走廊也就进入了德明、继迁、元昊祖孙三代霸王基业的战略意图。
宋咸平六年(1003年),当继迁谋划从银夏迁都西平道出了其王者之业:“从古成大事者,不计苟安;立大功者,不徇庸众。
西平北控和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
若缮城浚濠,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处,关中莫知所备。
……我将藉此为进取之资,成霸王之业,岂乎夏偏隅可限哉!”1作者简介:于光建(1981——),男,汉族,甘肃武威人,硕士,武威市博物馆助理馆员。
西夏王朝的历史与文化
西夏王朝的历史与文化西夏王朝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建于1038年,绵延至1227年,历时近两百年。
其疆域包括今天的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区,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的一支重量级军事政治势力。
西夏王朝的历史与文化不仅有着独特的地位,更是中华文化和边疆文化的交汇点之一。
一、西夏王朝的历史西夏王朝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末年,当时河西走廊一带的吐蕃王朝势力已经衰落,多个部落相互争斗。
公元983年,李元昊在兴庆(现今宁夏银川)一带聚集了一批士兵,开始打下一方势力。
公元1038年,他自立为西夏王,建立了一个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了大约两百年。
西夏王朝在建立之初就充分发挥了军事优势,尤其是能够在战斗中灵活运用骑兵,形成功夏的特色兵种,其雷霆之势常令敌人望风而逃。
同时,西夏王朝的民族关系非常复杂,不仅有当地各个少数民族,还有以汉族、藏族为主的移民群众,这种复杂的社会结构为王朝的统治增添了难度。
西夏王朝的强盛时期大致分为两段,一是1048年至1227年前期,史称“大西夏”;二是1227年至1253年后期,史称“小西夏”。
在1048年前后,西夏国威达到了顶峰,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王朝先后两次进攻东南的宋朝,收复了陕西、河南等地的部分区域,促使宋夏两国的长期激烈对峙。
直到1227年蒙古军队入侵,西夏被迫投降。
虽然李元昊之后的大部分西夏皇帝都不如先祖辉煌,但到1253年,西夏仍然存在,这个建立在中国西北的王朝才正式结束。
二、西夏王朝的文化西夏王朝的文化主要分为语言文字、艺术、建筑等几个方面。
语言文字: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国家的文字都源于汉字,因此,西夏王朝的文字也是以汉字为基础,辅以西夏语,编制有《大書》、《小書》、《把字》等几部著作。
其书法风格独特,多数是用小篆或草书形式,书法简洁明了,线条又略显粗壮。
艺术:西夏王朝的艺术包括了音乐、演奏、绘画、雕刻等多个方面。
其中以壁画和石雕最为重要,现保存在宁夏、甘肃等地的寺庙、古塔和岩壁上。
试论武威在西夏王朝的历史地位
建 立 了 夏 州 政 权 ,初 步 形 成 了 与 宋 辽 相 对 峙 的另 一 势 力 , 其 势 力 仅 仅 局 限 于 夏 、 、 、 、 、 、 、 等 但 绥 银 宥 灵 兴 环 庆
州 , 纵 观 宋 初 西 北 时 局 , 州 政 权 所 活 动 的 上 述 几 个 且 夏
[ 关键词】 两夏 ; 西凉府 ; 武戚
[ 图 分类 号 ] 2 63 中 K 4. [ 献 标 识 码 ] 文 A [ 章 编 号 ]0 5 3 l (0 9 1— 0 3 0 文 1 0 — 1 5 2 0 )4 0 2 — 3
1 ~ 3世 纪 .在 我 周西 北 大 地 上 曾 经 崛 起 过 一 个 11 由 党 项 族 建 立 的 “ 白 高 国 ” 其 疆 域 “ 尽 黄 河 , 界 大 , 东 西 玉 门 , 接 肖关 , 控 大 漠 , 方 二 万 余 里 ” 与 宋 、 、 南 北 地 , 辽 金 鼎 足 而 立 长 达 近 两 个 世纪 。但 由 丁 蒙 元 对 这 一 政 权
就 进 入 了德 明 、 迁 、 昊 祖 孙 三 代 霸 王 基 业 的 战 略 意 继 元 图 。 咸 平 六 年 (0 3 , 宋 1 0 ) 当继 迁 谋 划 从 银 夏 迁 都 西 平 道
13 0 6年 即元 吴 占领 河 西 走 廊 以前 , 项 族 虽 然 也 党
又 写 作 庖 羲 等 , 说 他 出生 于 东 方 的 华 胥 族 , 雷 神 的 传 是
五 、 阙 画 像 的 题 材 内 容 石
临 沂 保 存 有 四 座 墓 上 实 体 石 阙 . 即 莒 南 东 兰 墩 孙 氏 阙一 座 、 邑功 曹 阙一 座 和 黄 圣 卿 阙两 座 。阙 , 称 平 也 为 观 。《 文 解 字 》 “ , 观 也 。” 是 建 造 在 宫 殿 、 说 :阙 门 阙 祠 庙 、 墓 、 院 等 前 面 的两 个 对 称 建 筑 物 。从 四阙 所 建 陵 庭
西夏历史简介概述
西夏历史简介概述西夏,简称夏,源于地名,又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西朝。
同时亦有河西之称,是因位于中国地区的西北部,史称西夏。
西夏历史概述: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
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
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
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夏毅宗与夏惠宗时期,夏廷对内大兴儒学,提倡汉文化与技术,废行蕃礼,改用汉仪,对外常与宋辽两国处于战争与议和的状态,国势开始衰弱。
夏惠宗时宋朝正值王安石变法而国力增强,并在1071年由王韶于熙河之战占领熙河路,对西夏右厢地区造成威胁。
西夏与宋朝贸易中断使经济衰退,战事频繁又大耗国力。
夏崇宗时期,宋廷执行绍盛开边政策。
1114年童贯经略西夏,率领六路宋军(包含永兴、秦凤两路)伐夏。
宋军攻陷不少西夏堡垒。
夏崇宗再度向宋朝表示臣服,此时西夏国势大不如前。
1115年金朝兴起,三国鼎立的局面被破坏,辽朝、北宋先后被灭,西夏经济被金朝掌控。
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并拆散金夏同盟,让西夏与金朝自相残杀。
西夏内部也多次发生弑君、内乱之事,经济也因战争而趋于崩溃。
最后于公元1227年亡于蒙古。
发生在西夏的历史事件:1、割据夏州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
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隋书上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
《旧唐书》载:党项羌汉西羌之别种也。
魏、晋之后,西墙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
自周氏灭宕昌(tnchāng)、邓至后,党项始强。
唐朝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吐蕃。
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大唐安置于松州,后党项羌逐步繁衍成数个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占据今天的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等地。
唐开元年间,居于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的党项羌非常恐惧四处劫杀的吐蕃军队,向唐玄宗求救,被迁至庆州安史之乱起后,郭子仪怕这些异族闹事,建议唐代宗将当时在庆州的拓跋朝光部迁至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地区,[21]这一地区即是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旧地,当时称为平夏,所以这部分党项羌就成为平夏部,即日后西夏皇族的先人。
西夏文化简介
西夏文化简介西夏文化简介西夏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它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西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西夏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对西夏文化进行简要介绍。
历史西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1038年。
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是党项族的李元昊,他在西北地区建立了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的政权。
西夏王朝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建立时期、壮大时期和衰落时期。
在西夏王朝的统治下,西夏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文化西夏文化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它融合了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
在文化方面,西夏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注重文化建设,他们在教育、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西夏王朝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西夏王朝使用的是西夏文,它是一种汉字和党项字母相结合的文字。
西夏文的出现,标志着西夏王朝文化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2.教育:西夏王朝注重教育,设立了太学、书院等教育机构,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3.文学:西夏王朝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散文、史书等方面。
其中,以《西夏文大藏经》和《西夏文史料》最为著名。
艺术西夏王朝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
西夏王朝的建筑风格独特,以木结构为主,建筑风格受到了汉族和藏族的影响。
西夏王朝的绘画和雕塑也有着独特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壁画、佛像等方面。
宗教西夏王朝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藏传佛教和道教。
西夏王朝的统治者对佛教和道教十分尊重,他们在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西夏王朝的佛教艺术成就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总结西夏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它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西夏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为西夏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西夏文化在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夏历史简介概述
西夏历史简介概述
西夏历史简介概述
西夏,又名党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
始于1038年,终于1227年。
它的疆域涵盖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四川、山西等省份。
西夏历史上,经过几个王朝的更替,最终形成了西夏国。
1038年,由金朝安抚使梁九功的弟弟梁夫人领兵自陕西进攻
党项,并在狄道打败李元昊,将其割据地西夏暴露在梁家的控制之下。
1048年,梁九功的曾孙梁绍被封为西夏国王,建立
起西夏第一代政权。
之后几代王朝的变迁,直至1227年,不
丹火星修的一脚拆掉了白马宫的木结构,使西夏国王李睍等人遇难而灭亡。
西夏王朝在统治期间,曾经取得了许多战争和游牧民族
间的争雄胜利,它的统治下,在文化、军事、经济和政治上都有的显著的进步。
贺兰山碑文、尖山文献等重要文物的获得,推进了中国古代铜版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的进步;战争技术尤其在对抗金朝和南宋时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和应用。
然而,西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并不完善,王朝末期
尤其凝聚了动乱和腐败的趋势,使西夏日趋衰落。
西夏灭亡后,其领土逐渐被中国的元朝进行统治。
总的来说,西夏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对抗游牧民族、保护中原地区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
西夏王朝在中国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西夏王朝在中国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独特的王朝,其中一个相对较为鲜为人知的王朝就是西夏王朝。
西夏王朝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却对中国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西夏王朝在中国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西夏王朝的历史背景。
西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西夏族建立的一个独立的政权,存在于10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
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泾州部落的李元昊,成功地将地方的游牧民族组织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建立了西夏王朝。
西夏王朝的国土范围横跨中亚和黄土高原,是当时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一环。
西夏王朝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其次,我们来看看西夏王朝对中国历史的地位与影响。
首先,西夏王朝在政治上起到了一定的桥梁作用。
虽然西夏王朝并没有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一统王朝,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存在,有着自己的统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
西夏王朝与宋朝、辽朝等大国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关系,使得西北地区得到了较好的治理和管理。
尤其是在西夏王朝的最鼎盛时期,其疆域不仅包括今天中国的陕西、宁夏等地,还涵盖了今天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
这对于维护中国的疆域安全和边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西夏王朝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
西夏王朝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其地理优势成为了贸易的枢纽所在。
西夏王朝通过发展贸易、促进交流,使得文化艺术、农业生产、手工业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西夏王朝对汉族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汉文化在西北地区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西夏王朝还通过向南推进,与南方的大国进行贸易往来,使得中国的经济海外贸易得以增长。
最后,西夏王朝对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西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纸币的王朝之一,其在经济上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铸币、印刷、纸张等工艺的发展。
在文化上,西夏王朝对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西夏王朝师法唐朝的建筑风格,修建了许多寺庙和塔,形成了独特的西夏建筑风格。
西夏知识点总结
西夏知识点总结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立政权,它的兴起和灭亡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方面来总结一下西夏的知识点。
一、西夏的起源西夏建立于公元1038年,由李元昊建立,是一个由党项族人统治的政权。
李元昊在中国北方辽朝的威胁下,以及党项族的力量支持下,成功建立了西夏政权。
二、西夏的国土西夏的国土范围较为狭小,大致包括今天的宁夏、甘肃、陕西、青海等地。
尽管领土不大,但西夏政权在其短暂的历史中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力。
三、西夏的政治制度西夏采用的是封建制度,政权由皇帝统治,官员由封建贵族担任。
西夏政权的建立使得党项族在政治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也是西夏政权的一大特点。
四、西夏的文化特征西夏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宗教和艺术等方面。
党项族拥有自己的语言,西夏还创造了一种称为党项文字的文字系统。
在宗教方面,西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和道教。
在艺术方面,西夏石窟艺术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作品。
五、西夏与其他政权的关系西夏与辽朝、宋朝、金朝等政权都有过交战和和平共处的历史。
尤其是与宋朝的关系,西夏曾多次与宋朝进行战争,对宋朝南部的统治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然而,西夏最终在1127年被金朝灭亡。
六、西夏的灭亡原因西夏的灭亡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西夏与周边政权的战争削弱了国力,导致了内外交困。
其次,西夏政权内部的腐败和贵族之间的斗争也削弱了政权的稳定性。
最后,金朝的崛起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也是导致西夏灭亡的重要原因。
七、西夏的历史意义西夏政权的兴起和灭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夏政权的建立使得党项族在政治上具有了一定的地位,对中国北方民族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西夏政权的灭亡,则标志着辽、宋、金三个政权在北方地区的格局稳定下来,金朝逐渐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势力。
总之,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短暂的政权。
它的兴起和灭亡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民族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夏的建立与西夏文化的独特性
西夏的建立与西夏文化的独特性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但较为被忽视的王朝,它的建立和独特性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讨论西夏的建立背景及其统治制度,以及西夏文化的独特性。
一、西夏的建立背景西夏建立于10世纪末11世纪初,其建立与西北地区的政治局势、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当时,北方的中国北宋朝疲于应对辽、夏等民族的入侵,而西北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空间。
党项族是当时西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在该地区逐渐扩大势力,最终建立了西夏王朝。
在政治上,西夏采用了世袭制,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统治制度。
西夏王朝共历经九位皇帝,世袭制有助于维持王朝的稳定统治。
此外,西夏王朝注重外交,与北宋朝等周边政权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为西夏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西夏文化的独特性西夏文化在政治、经济和艺术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与西夏的地理位置、民族背景和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在政治上,西夏王朝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僚制度,从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到各级官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
这使得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和统治王朝的领土。
同时,西夏王朝还实行了一种称为“均田制”的土地分配制度,实现了对土地的合理分配和社会公正。
经济上,西夏王朝充分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和陶瓷业。
纺织业的发展为西夏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而陶瓷业的繁荣则体现了西夏在艺术和技术方面的成就。
在艺术方面,西夏文化融合了汉、藏、回等多个民族的艺术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例如,西夏的壁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而闻名于世。
这些壁画以宗教和历史题材为主题,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此外,西夏在文字和语言方面也有独特的表现。
西夏王朝创造了一种称为“夏字”的文字,这种文字以党项族的语言为基础,通过汉字的模仿和创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
虽然夏字在历史上演变为今日的“党项文字”,但它依然承载着西夏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西夏王朝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西夏王朝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西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它是由党项族人李元昊于1038年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
西夏王朝历时约200年,经历了建立、壮大、衰落、灭亡等历史阶段,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西夏王朝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一、西夏王朝的建立和壮大西夏王朝的建立始于公元1038年,当时唐朝已经灭亡,五代十国国家的割据状况依旧持续,北方地区政治动荡,主要少数民族藩镇相对独立。
这个时候,党项人李元昊在固原建立了西夏政权,以抗衡当时的南宋和辽朝。
随着西夏王朝的不断壮大,其疆域逐渐扩张,包括今天的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省份。
西夏王朝采用了汉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实行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尽管被周边的大国所视为“野蛮”,但一些方面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已经“汉化”。
二、西夏王朝的文化特点西夏王朝的文化是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
由于西夏书院失火,因此现在能够留存下来的文献非常有限,大多数资料都是在远古时期通过传说和传统的口头文学得以保留下来。
西夏王朝的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方面:西夏王朝的语言是以党项话为基础,融入了汉语、藏语、蒙古语等多种语言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
2.文学方面:西夏王朝的文学以诗歌为主,包括诗、歌、赋、散文等多种文体。
其中以《西夏箴言》、《西夏新乐府》、《党项乐府》等代表作品最为著名。
3.艺术方面:西夏王朝的艺术主要包括壁画、雕塑、绘画等多种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是出现在兴庆宫裙带关壁画,顶部是用砖雕刻成的天花板和天鹅感人,底部是壁画,画面丰富、内容瑰丽。
4.建筑方面:西夏王朝的建筑充满了民族风情,建筑形式以木石结构为主,城墙、寺庙、皇宫等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
其中著名的兴庆宫建筑群是西夏王朝文化遗产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其中包括了宫廷、寺庙、神道等建筑,体现了西夏王朝的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
云南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二)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5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中国和古希腊的学者们在教育上有很多相似的见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先秦中国古希腊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育方法“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苏格拉底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
身体教育先秦儒家“六艺”之学,射、御这两项重点落在身体素质的培养上智者学派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多能的人,而且还关注人的身体健康,鼓励体育训练。
A.古代中西方教育均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的特征B.学者们注重引导启发学生,解放思想C.古代教育学家培养了众多复合型人才D.学者们对身体教育的重视是为了满足战争需要2.汉高祖刘邦从白登脱困后,汉匈双方的对抗问题并未解决。
为应对被动局面,西汉采取了应对匈奴的全新政策:其一,与匈奴缔结和亲;其二,每年向匈奴“赠送”大量财物;其三,通过“喻以礼节”实现匈奴德化;其四,短期内建立汉匈的“子婿”亲戚关系,逐步形成长期的“外孙单于”血缘关系。
关于西汉对匈奴的政策,解读正确的是()A.汉匈称“子婿”而非华夷表明华夏认同开始形成B.是在长期交往交融中坚持独尊观念的政治选择C.为中央政府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提供思路D.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为后世照搬沿用3.图1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龙首柄立凤式铜熏炉,铜熏炉的龙凤元素是指将龙、凤作为引导墓主人升仙的使者,顶部均有仙人造像,这些仙人均深目高鼻,与西域胡人形象极其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西夏的历史地位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国家。
党项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吐,他们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辛勤一地开发着祖国的边疆地区。
这个民族朝气蓬勃,庄重自强,奋发进取,富有革新精神和务实精神,充满着爱国主义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个民族建立的西夏国家,绵延五代,终始辽金,如果从唐末拓跋思恭建立夏州地方割据政权算起,其立国时间为347年(公元881年--27年),差不多经历了三个半世纪。
如果自元昊称帝建国,至末主观被蒙古所灭,首尾也有190年(公元1038年--27年),将近两个世纪。
具备了诸多优点和民族特色的党项族,建立了如此长久的国家,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中究竟应该占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呢?对此,存在着两种绝然相反的看法。
一种观点,对于西夏的历史地位持否定态度。
如宋末元初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云:盖河西之地,自唐中叶以后,一沦异域顿化为龙荒沙漠之区,无复昔之殷富繁华矣。
......虽骁悍如元昊,所有土地过于五凉,然不过与诗藩部落,杂处于早海不毛之地,兵草之犀利,财货之殷富,俱不能如曩时。
是以北事辽,南事宋,仅足以自存。
马氏在这里不仅从经济上完全否定了西夏的历史地位,而且全盘否定了中唐以后所有统治过河西地区的一切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作用。
这种站在大汉族主义的立场,带有严重民族偏见的评价,显然是既不公正,又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的。
清人吴广成在论述西夏历史时指出:考其立国三百四十余年,专事诈虞,不崇信义,然能周旋五代,终始辽金,岂瞬息之萤光,乃霸图之翘楚。
倘有良史,悉其遗事,勒为成书,果纪传表示俱详,则礼乐典章具在,容可作千秋之法戒,岂特备列国之史乘已哉!吴氏虽然从总结封建统治经验的角度,认为应给西夏修一专史,以作千秋之法戒,但在评价西夏的所作所为时,却认为专事诈虞,不崇信义,对其历史地位基本予以否定。
这种评价也是不可取的。
与上述观点相反,当代的一些史学工作者,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评价西夏的历史地位,程度不同地肯定它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
如王忠先生在其《论西夏的兴起》一文中指出:西夏的兴起并不完全是消极和反动的历史逆流。
在祖国各族人民互相融合为一个民族大家庭的过程中,党项族作为一个历史的力量是有贡献的。
蔡美彪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六册前面所写的说明云:契丹、党项、女真等族人民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力这些评价因为坚持了民族平等的原则,无疑是正确的。
列目前为止,大多数史学家对于肯定西复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意见似乎是一致的,但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去进行肯定,则仍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我认为对该问题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试析:第一,西夏所进行的局部统一,为祖国西北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文教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并为元朝的大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西夏对祖国西北地区的统一,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其疆域从不断扩展到最后定型,大体上经历了六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自唐末拓跋思恭建立夏州地方割据政权,到宋初李继捧归宋。
在这期间,夏州统治者僻居一隅,仅有数州之地。
正如后唐明宗所指出:夏、银、绥、宥等州,最居边远,久属乱离,多染夷狄之风,少识朝廷之命。
而且这数州之地,还因李继捧奉献于宋而一度化为乌有,夏州地方政权也因此而暂时中断。
第二个时期,为李继迁统治时期。
李继迁叛宋自立后,经过二十年的惨淡经营,终于迫使宋真宗归还银、夏、绥、宥等州故土,同时伺机用武力夺取了宋朝的一些地区,使重建的夏州地方政权统治范围有所扩大。
这时李继迁实际控制的地区,东薄银、夏,西并灵、盐,南趋鄢、延,北抵丰、会,迤逦平夏,幅员千里。
第三个时期,为李德明统治时期。
李德明继位之后,由于他推行了一条对宋、辽友好,竭尽全力统一河西地区的方针,先后用武力夺取了甘州和凉州,从而使夏州地方政权的势力范围扩大为银、夏、绥、宥、灵、盐、甘、凉等八州之地。
韩琦、范仲淹在追述德明开疆扩土时指出:从德明纳款之后,经藻不息,西击吐蓄、回鹘,扩疆数千里。
曾巩在其《隆平集.西夏传》中对惠明拓疆后的统治范围谈得更为具体。
至德明攻陷州,拔西凉府,其地东西二十五驿,南北十驿,自河以东北十有二驿而达契舟之境。
这些,说明德明基本上统一了河西,将势力范围扩大了几倍,为元昊的立国奠定了基础。
第四个时期,为景宗元昊统治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元昊进一步降附了沙州和肃州,彻底完成了河西地区的统一,从面使疆土扩大为二十个州。
元昊既悉有夏、银、绥、宥、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而洪、定、威、怀、龙,皆即旧堡镇,伪号州,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
这是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有关记载。
《宋史·夏国传》记载与此大体雷同,仅在威、龙二州之间少一怀州。
此为元昊称帝建国之后所领诸州,反映了西夏疆域的初步奠定。
第五个时期为崇宗乾顺统治时期。
乾顺利用宋金战争激烈的大好时机,先后用武力攻占了宋朝的震或城、西安州、定边军、府州、西宁州等地,同时,通过外交途径,迫使金朝把陕西北部地区,以及青海东部地区的乐州、积石、廓州等地,割让给西夏,从而把西夏疆域扩大到建国以来从未达到的规模。
清人吴广成在评论乾顺开疆扩土时指出:乾顺当绍圣乖方,靖康厄运,始则谋生豕突,继则利享渔人,不特义合葭芦,侵疆尽复,而西宁、湟、鄯亦入版图,盖摧坚者难为功,拉朽者屠为力也。
概括地叙述了乾顺利用宋金矛盾,抓住有利时机,开疆扩土,从中渔利的实况。
第六个时期为仁宗仁孝统治时期。
这是西夏疆域最后定型时期。
这时西夏比较稳定地直接统治着二十二州,面积约二万余里。
二十二州的具体分布情况是:河南之州九:日灵、日洪、日宥、日银、日夏、日石、盐、日南威、日会。
河西之州九:日兴、日定、日怀、日永、日凉、日甘、口肃、日瓜、日沙。
熙秦河外之州四:日西宁、日乐、日廓、日积石。
以上是西夏比较牢固地长期领有的基本地区。
此外,西夏还实际领有静州、胜州、龙州、韦州、西安州、府州等地。
据吴天.墀先生考证,至少实际领有三十二州,但究竟实际领有多少州,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西夏之所以能逐步统一西北的大部地区并非偶然,而是蕃汉杂处的西北各族经过近两百年的长期自然同化,不断冲突融合的结果。
自唐末开始,一直到明朝初年,为我国第三次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时期。
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分裂走向统一,而世居西土恩信孚部落的西夏王族--鲜卑拓跋部,利用党项羌的力量,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顺应着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在这一带经济文化发展接近内地的基础上,逐步消灭异已而最后完成的。
西夏的局部统一,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
它不仅为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教的倡盛,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而且为元王朝的大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历史的实践表明,没有唐末五代的大动荡,大分化及其局部统一,就不可能有宋初的统一。
同榉。
没有辽、米、西墓、鑫的局部绽一。
及其及冷褒黑融合,以及漠北草原上的强大的蒙古部落,异军突起,去打破宋、西夏、金三足鼎立的割据均势,也就不可能有元朝的空前大统一。
第二,西夏的立国对祖国西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西夏对祖国西北地区的开发,突出表现在西夏农业的发展上。
农业是西夏重要经济部门之一。
西夏在中央设农田司去专门管理农业,反映其统治者对农业的关和重视。
西夏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为兴、灵、凉、肃诸州。
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
其次为同宋毗连的沿边的一些山区。
东则横山,西则天都、马衔山一带。
其中尤其是横山,宜农宜牧,是西夏赖以为生之地。
横山延袤千里,多马宜稼,人物劲悍善战,且有盐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
西夏农业上的成就概括地说,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采用汉族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知识。
其生产工具,西夏《文海》和骨勒茂材《蕃汉合时掌中珠》均有记载。
据《文海》记载,其农业生产工具有犁、耙、锹、耧、镰等。
《蕃汉合时掌中珠》则记载有犁、铧、锄、耙、镰、锹、镬、软(音谦)、子耧等等。
这些农具均为木柄铁器所构成,与宋朝统治下的汉族农民所用生产工具基本一致,说明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宋朝差不多。
(二)牛耕的普遍使用。
西夏牛耕的广泛使用,有如下史料佐证:《蕃汉合时掌中珠》明确记载了牛耕;安西榆林窟西夏壁画有二牛抬杠,一人扶犁进行耕田的牛耕图;贺兰下的西夏皇陵已发掘的101亨陪葬墓内有鎏金铜牛。
这些说明西夏人已普遍使用牛耕,其二牛抬杠,一人扶犁的耕作方法,与内地汉民完全相同。
(三)重视和发展水利灌溉。
西夏统治者在发展水利事业方面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对过去保存下来的古渠进行疏浚和修复。
西夏古渠主要分布在兴州(今宁夏银川市)和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带。
其中最有名的古渠是兴州的汉源渠和唐徕渠。
汉源长320里,唐徕长250里,有几十条支渠与之相连,皆支引黄河。
支渠大小共六十八,计田九万余顷。
在灵州则有秦家、汉伯、艾山、七级、特进等古渠与兴州的汉源、唐徕相连,也有支渠数十,构成了兴、灵二州的水利灌溉网。
此外,在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北)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一带,则利用祁连山雪水,疏浚河渠,引水溉田。
甘、凉之间则以诸河为溉。
在修复古渠的同时,还开凿了新渠。
相传在今宁夏青铜峡至平罗一带修筑一条著名的新渠--吴王渠,也叫李王渠。
西夏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管理好水利灌溉事业,还专门制定了声关水利灌溉的规章制度。
如仁宗仁孝年间的《天盛年改定新律》就具体规定了水利设施和水的使用办法。
(四)开垦荒地。
西夏统治者鼓励人民开垦荒地,凡开垦荒地受到法律保护。
仁宗《天盛年改定新律令》明文规定。
生荒地归开垦者所有,并可以出卖。
但西夏开垦荒地,见于记载的多数在宋夏沿边毗邻之处,即用侵耕宋地的办法,去达到扩大耕地面积的目的。
夏人既称臣,而并边种落数侵耕为患。
这种侵耕之事,时有发生,其中以宋河东路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北)屈野河遭受侵耕最为严重,时间也较长。
景宗元昊建国之后,鉴于宋麟州(屈野)河西田腴利厚,开始插木置小寨三十余所,发动老百姓耕垦寨旁大约十余里范围内之田。
毅宗谅祚时,没藏讹庞为国相,发动几万人,在军队的保护下,继续侵耕这一带的土地,并将收获之物攫为已有,宋朝对此感到十分恼火,甚至不惜采用经济制裁措施去阻止其发生。
嘉裙初,西人侵耕屈野河地,知并州庞籍谓非绝其互市,则内侵不己且闻出兀臧讹庞之谋,若互市不通,其国必归罪讹庞,年岁间然后可与计议,从之。
除了侵耕屈野河地之外,崇宗乾顺时还侵耕了大理河东一带的土地。
夏国近边二三百里,人户众多,资粮易集,乾顺令蕃部扬言:城里是汉家,城外是蕃家,常于夜间直至大理河东葭芦境上,侵耕旷地,昼则却归本界,经略使禁之不能止。
同侵耕屈野河地不同之处是前者明火执仗,依靠武力强行耕种,后者乘着夜间月色朦胧,越过边界偷偷耕种,使宋人无法禁止,只好听之任之。
上述侵耕事件的发生,虽然起了激化宋夏矛盾的作用,但也反映了西夏统治者对开垦荒地,增加生产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