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夏的历史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西夏的历史地位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国家。党项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
以刻苦耐劳著称于吐,他们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辛勤一地开发着祖国的边疆地区。这个民族朝气蓬勃,庄重自强,奋发进取,富有革新精神和务实精神,充满着爱国主义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个民族建立的西夏国家,绵延五代,终始辽金,如果从唐末拓跋思恭建立夏州地方割据政权算起,其立国时间为347年(公元881年--27年),差不多经历了三个半世纪。如果自元昊称帝建国,至末主观被蒙古所灭,首尾也有190年(公元1038年--27年),将近两个世纪。
具备了诸多优点和民族特色的党项族,建立了如此长久的国家,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中究竟应该占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呢?对此,存在着两种绝然相反的看法。一种观点,对于西夏的历史地位持否定态度。如宋末元初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云:盖河西之地,自唐中叶以后,一沦异域顿化为龙荒沙漠之区,无复昔之殷富繁华矣。......虽骁悍如元昊,所有土地过于五凉,然不过与诗藩部落,杂处于早海不毛之地,兵草之犀利,财货之殷富,俱不能如曩时。是以北事辽,南事宋,仅足以自存。马氏在这里不仅从经济上完全否定了西夏的历史地位,而且全盘否定了中唐以后所有统治过河西地区的一切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作用。这种站在大汉族主义的立场,带有严重民族偏见的评价,显然是既不公正,又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的。
清人吴广成在论述西夏历史时指出:考其立国三百四十余年,专事诈虞,不崇信义,然能周旋五代,终始辽金,岂瞬息之萤光,乃霸图之翘楚。倘有良史,悉其遗事,勒为成书,果纪传表示俱详,则礼乐典章具在,容可作千秋之法戒,岂特备列国之史乘已哉!吴氏虽然从总结封建统治经验的角度,认为应给西夏修一专史,以作千秋之法戒,但在评价西夏的所作所为时,却认为专事诈虞,不崇信义,对其历史地位基本予以否定。这种评价也是不可取的。
与上述观点相反,当代的一些史学工作者,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评价西夏的历史地位,程度不同地肯定它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如王忠先生在其《论西夏的兴起》一文中指出:西夏的兴起并不完全是消极和反动的历史逆流。在祖国各族人民互相融合为一个民族大家庭的过程中,党项族作为一个历史的力量是有贡献的。蔡美彪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六册前面所写的说明云:契丹、党项、女真等族人民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力这些评价因为坚持了民族平等的原则,无疑是正确的。
列目前为止,大多数史学家对于肯定西复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意见似乎是一致的,但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去进行肯定,则仍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我认为对该问题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试析:
第一,西夏所进行的局部统一,为祖国西北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文教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并为元朝的大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西夏对祖国西北地区的统一,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疆域从不断扩展到最后定型,大体上经历了六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自唐末拓跋思恭建立夏州地方割据政权,到宋初李继捧归宋。在这期间,夏州统治者僻居一隅,仅有数州之地。正如后唐明宗所指出:夏、银、绥、宥等州,最居边远,久属乱离,多染夷狄之风,少识朝廷之命。而且这数州之地,还因李继捧奉献于宋而一度化为乌有,夏州地方政权也因此而暂时中断。
第二个时期,为李继迁统治时期。李继迁叛宋自立后,经过二十年的惨淡经营,终于迫使宋真宗归还银、夏、绥、宥等州故土,同时伺机用武力夺取了宋朝的一些地区,使重建的夏州地方政权统治范围有所扩大。这时李继迁实际控制的地区,东薄银、夏,西并灵、盐,南趋鄢、延,北抵丰、会,迤逦平夏,幅员千里。
第三个时期,为李德明统治时期。李德明继位之后,由于他推行了一条对宋、辽友好,竭尽全力统一河西地区的方针,先后用武力夺取了甘州和凉州,从而使夏州地方政权的势力范围扩大为银、夏、绥、宥、灵、盐、甘、凉等八州之地。韩琦、范仲淹在追述德明开疆扩土时指出:从德明纳款之后,经藻不息,西击吐蓄、回鹘,扩疆数千里。曾巩在其《隆平集.西夏传》中对惠明拓疆后的统治范围谈得更为具体。至德明攻陷州,拔西凉府,其地东西二十五驿,南北十驿,自河以东北十有二驿而达契舟之境。这些,说明德明基本上统一了河西,将势力范围扩大了几倍,为元昊的立国奠定了基础。
第四个时期,为景宗元昊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元昊进一步降附了沙州和肃州,彻底完成了河西地区的统一,从面使疆土扩大为二十个州。元昊既悉有夏、银、绥、宥、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而洪、定、威、怀、龙,皆即旧堡镇,伪号州,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这是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有关记载。《宋史·夏国传》记载与此大体雷同,仅在威、龙二州之间少一怀州。此为元昊称帝建国之后所领诸州,反映了西夏疆域的初步奠定。
第五个时期为崇宗乾顺统治时期。乾顺利用宋金战争激烈的大好时机,先后用武力攻占了宋朝的震或城、西安州、定边军、府州、西宁州等地,同时,通过外交途径,迫使金朝把陕西北部地区,以及青海东部地区的乐州、积石、廓州等地,割让给西夏,从而把西夏疆域扩大到建国以来从未达到的规模。
清人吴广成在评论乾顺开疆扩土时指出:乾顺当绍圣乖方,靖康厄运,始则谋生豕突,继则利享渔人,不特义合葭芦,侵疆尽复,而西宁、湟、鄯亦入版图,盖摧坚者难为功,拉
朽者屠为力也。概括地叙述了乾顺利用宋金矛盾,抓住有利时机,开疆扩土,从中渔利的实况。
第六个时期为仁宗仁孝统治时期。这是西夏疆域最后定型时期。这时西夏比较稳定地直接统治着二十二州,面积约二万余里。二十二州的具体分布情况是:河南之州九:日灵、日洪、日宥、日银、日夏、日石、盐、日南威、日会。河西之州九:日兴、日定、日怀、日永、日凉、日甘、口肃、日瓜、日沙。熙秦河外之州四:日西宁、日乐、日廓、日积石。
以上是西夏比较牢固地长期领有的基本地区。此外,西夏还实
际领有静州、胜州、龙州、韦州、西安州、府州等地。据吴天.墀先生考证,至少实际领有三十二州,但究竟实际领有多少州,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西夏之所以能逐步统一西北的大部地区并非偶然,而是蕃汉杂处的西北各族经过近两百年的长期自然同化,不断冲突融合的结果。自唐末开始,一直到明朝初年,为我国第三次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分裂走向统一,而世居西土恩信孚部落的西夏王族--鲜卑拓跋部,利用党项羌的力量,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顺应着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在这一带经济文化发展接近内地的基础上,逐步消灭异已而最后完成的。西夏的局部统一,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它不仅为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教的倡盛,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而且为元王朝的大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历史的实践表明,没有唐末五代的大动荡,大分化及其局部统一,就不可能有宋初的统一。同榉。没有辽、米、西墓、鑫的局部绽一。及其及冷褒黑融合,以及漠北草原上的强大的蒙古部落,异军突起,去打破宋、西夏、金三足鼎立的割据均势,也就不可能有元朝的空前大统一。
第二,西夏的立国对祖国西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西夏对祖国西北地区的开发,突出表现在西夏农业的发展上。农业是西夏重要经济部门之一。西夏在中央设农田司去专门管理农业,反映其统治者对农业的关和重视。西夏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为兴、灵、凉、肃诸州。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其次为同宋毗连的沿边的一些山区。东则横山,西则天都、马衔山一带。其中尤其是横山,宜农宜牧,是西夏赖以为生之地。横山延袤千里,多马宜稼,人物劲悍善战,且有盐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
西夏农业上的成就概括地说,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采用汉族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知识。其生产工具,西夏《文海》和骨勒茂材《蕃汉合时掌中珠》均有记载。据《文海》记载,其农业生产工具有犁、耙、锹、耧、镰等。《蕃汉合时掌中珠》则记载有犁、铧、锄、耙、镰、锹、镬、软(音谦)、子耧等等。这些农具均为木柄铁器所构成,与宋朝统治下的汉族农民所用生产工具基本一致,说明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宋朝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