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二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教案一:新闻报道分析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新闻报道,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新闻报道的能力。
3. 增加学生对时事新闻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2. 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3. 分析和评价新闻报道的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闻报道特点和结构(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内容和结尾等部分。
3. 阅读新闻报道(15分钟)教师将准备好的新闻报道分发给学生,让其阅读并标出标题、导语、主体内容和结尾等部分。
4. 分析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
5. 讨论并评价新闻报道(2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享给全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拓展学习(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新闻报道,扩大对时事信息的了解,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讨论。
7.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继续进行新闻报道的阅读和分析。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对新闻报道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闻报道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在拓展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讨论,增加了对时事信息的了解,提升了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定义和特点;2.学习如何分析和理解新闻报道;3.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新闻信息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新闻的定义和特点;2.新闻报道的结构;3.新闻写作的要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新闻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的来源、内容以及对社会的作用。
2.新闻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场景,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内容。
接下来,教师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的信息是否具有新闻的特点,比如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等。
3.新闻报道的结构(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特点。
教师讲解新闻报道的常用结构,包括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帮助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组织方式和写作技巧。
4.新闻写作的要点(3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和分组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闻写作的要点。
教师讲解新闻标题的撰写规范,包括简洁明了、能够概括新闻内容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新闻素材,撰写简短而准确的新闻报道。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闻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点。
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多了解各类新闻,提高自己的新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学生完成的新闻写作任务的质量。
教师还可以通过口头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访和报道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提高其新闻写作的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媒体或新闻社团的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能力。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2.图片素材;3.新闻报道的样本。
《新闻二则》最新优秀教案
《新闻二则》最新优秀教案
新闻二则最新优秀教案
本文档介绍了两则最新的优秀教案,包括如下内容:
教案1:利用新闻报道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目标
通过分析新闻报道,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执行步骤
1. 选择一条适合年龄的新闻报道,并提供给学生阅读。
2. 引导学生讨论新闻报道中的关键信息,包括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
3. 让学生尝试对新闻报道进行简要总结,包括标题和主要内容。
4. 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新闻报道,包括事
实和观点之间的区别。
5. 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的看法,并引导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案2:以新闻报道为切入点进行写作训练
目标
通过分析新闻报道,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提高写作能力。
执行步骤
1. 选择一条引人入胜的新闻报道,并提供给学生阅读。
2. 引导学生分析报道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3. 让学生选取新闻报道中的一个方面或观点作为写作的主题。
4.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写出一篇与主题相关的文章或作文。
5. 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两则最新优秀教案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任何未经确认的内容不得引用,且请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进行决策。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 消息二则教案
1 消息二则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新闻(1)概念: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以简洁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的及时、客观的报道。
,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
引标题,用充分的事抵(dǐ)抵抗【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教学过程2.结果:到21切数字,不够严谨。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形象地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的情况,满含讽刺之意;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预示着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不到二十四小时”写出了人民解放军速度之迅猛,突出了渡江时间很短。
【把握文章主旨】这则新闻及时地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渡江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快速默读本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新闻的结构: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百万是实数。
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
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3.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文。
【品味亮点词语】1.西起九江(不含..)不包括,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7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7篇《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1探究式教学2分小组讨论学习重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流程图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②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新闻:即消息③,也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特点:④及时、准确、生动结构:⑤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主体层次⑥小结及作业:⑦讲解链接① 板书标题,稍微提一下作者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② 板书学习目标,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文。
③ 简介新闻的概念,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回答新闻的第一个特点,及时性,强调一个“新”字。
结合课后第一题,使学生明确阅读新闻就要抓住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一致。
④ 准确、生动这两个特点先不说,在分析课文的主体部分时有学生总结。
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⑤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课后第二题,找出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并理解各自的作用。
标题:概括全文导语:提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详细阐释导语的内容背景、结语:往往暗含在主体中为使学生掌握,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前一个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来,后面的学生按顺序说出后一个,强化记忆。
⑥ 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中路军『抓住“首先”一词,明确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二、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提示了为什么接着写西路军』三、东路军在分析层次的基础上,揭示新闻的语言特点,同时结合课后第三题,理解语言简洁、生动的表现手法。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经过了激烈的战斗;“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语义丰富;“二十四小时既已”时间明确,速度快,作战顺利。
新闻两篇教案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重难点】1.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2.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朗读复述,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
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2.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3.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
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适时板书。
)二、探讨比较,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明确: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小结: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
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
《新闻二则》教案四
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 教学目的:1 .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 .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二. 教学重点、难点1.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学生初次接触这种文体,要让学生对这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区别有明确的认识。
通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
2. 如何理解消息中的议论?消息中的议论是记叙的必要补充,代表着作者的主要观点,使消息具有了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有倾向性。
3. 体会语言见解、准确,对于本文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1. 导入:同学们,如果大家看过无锡电视台市民咨询频道的话,一定会知道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节目——《无锡消息》,通过我们的常识,你是如何理解无锡消息的呢?其实,这无锡消息就是无锡新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消息?2. 了解新闻的相关常识:消息,有称新闻,是用来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一种文体。
教师选读一篇新闻或让学生听一段新闻录音,要求学生用“我听说。
”的句子说出自己所听的内容。
选出几位同学进行交流,点明新闻要抓住内容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特点:1.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2. 报道迅速及时;3. 简明扼要。
刚才说要简明扼要,不是说新闻字越少越好,一条消息,通常包含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个部分。
那么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1.标题消息一般采用多行标题,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
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
2.导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
2. 学习阅读消息,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3. 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4. 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
(2)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准确性和简洁性。
2.教学难点:(1)理解消息中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情感表达。
(2)学习消息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
而新闻就是及时报道这些事情的一种文体。
今天,我们将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消息二则》,来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
二、检查预习1. 请同学们说说对新闻这种文体的了解,包括消息的特点。
明确:新闻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狭义上新闻即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消息的特点是时效性和真实性,前者要求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后者要求用事实说话,真实是消息的生命。
2. 阅读课文,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思考这则消息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标题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是“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是“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诸城进击中",结语是“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3. 积累重点字词。
明确: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八上新闻二则
第一课:《新闻两则》学习要点:1、新闻的定义-----分类名称: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2、导语为什么要放到前面?3、第一则新闻的主体部分按什么顺序安排内容?六要素内容列举4、东路军为什么要单独列写?5、感受新闻语言的魅力。
(毛泽东的大气)(几个词语的准确运用)6、理清第二则新闻的六要素内容及结构。
一、教学目标:I、巩固新闻的基础知识。
2、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明、准确、生动、精辟的特点。
3、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难点:1、具体让学生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体会语言的准确,对本文的语言要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三、教学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开头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孤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毛主席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彻底打倒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而写的一首七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年毛主席写的两则新闻,具体了解当时的情况,感受一下解放战争的恢宏气势,接受革命教育,学会感恩爱业。
二、复习新闻知识I、什么是新闻?有几个结构部分?什么是电头?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文字、图片、视频)----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最新的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事件。
2、新闻标题有哪些类型?阅读课文之后,叫学生完成以下内容的问题。
①本则新闻的电头是哪一处?导语是哪些句子?主体部分是哪些?②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标题”,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地把所要报道内容的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导语”。
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翔实地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主体。
《新闻两则》教案
重点
重点一: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学生 需要掌握这些要素在新闻报道中的作 用和意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要素构 建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
重点
重点二:新闻结构和写作技巧
新闻报道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正文和结 尾等部分。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结构的特点和 作用,学习如何运用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此外,学生还需要 学习如何运用引语、数据和事实等材料来支
拓展作业
阅读相关新闻报道,了解 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
要求
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客观、准确、简明、生动。
06
教师自我反思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在教授《新闻两则》时,我采用了讲解、讨 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新 闻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我反思后认为,这些 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 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难点
难点二:新闻背景的理解与分析
新闻报道往往涉及到复杂的背景信息,如政治、经济、文 化等因素。学生需要具备分析新闻背景的能力,理解新闻 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意义 和价值。
难点
难点三: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
VS
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写作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如 何结合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 自己的观点和见,并学会如何写出有说服力的 评论。
详细描述:设计相关练习题,如新闻改写、新闻评论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新闻写作和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词:回顾总结
详细描述: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 调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 中运用所学知识。
新闻二则教案
新闻二则教案
《新闻二则教案》
嘿,同学们!今天咱来聊聊这“新闻二则”的教案哈。
先来说说这第一则新闻,那可是相当有意思。
就好比是咱生活中的一场小惊喜,突然就冒出来了。
你想想,每天都有那么多新鲜事儿发生,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都数不过来。
咱要做的呢,就是像个好奇的小侦探,去把这些有趣的事情给挖出来。
怎么挖呢?那当然得有双敏锐的眼睛啦,还要有个会思考的脑袋瓜。
看到一个事儿,不能光“哇”一声就过去了,得想想这背后有啥故事,有啥意义。
就像看到一个人在街上跑得气喘吁吁,咱就得琢磨琢磨,他是为啥跑呀,是赶时间还是在追啥东西呢?
再来说说这第二则新闻,那可就像一场冒险啦!有时候新闻里的事情复杂得很,就跟迷宫似的,咱得一点点去摸索,找到出路。
比如说一个大事件,有好多人好多方面都牵涉其中,咱就得像理线头一样,把这些关系都给理清楚。
在学习新闻的过程中呀,咱可不能马虎。
要像个认真的小工匠,一点点去打磨。
读新闻的时候,要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写新闻呢,更得用心,把事情说清楚,可不能含糊。
哎呀,说了这么多,其实学新闻就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就像打开了一扇窗户,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
咱不能只是在窗户边看看就算了,得走出去,亲自去感受,去体验。
好啦,同学们,今天这“新闻二则教案”就说到这儿啦,希望大家以后都能成为优秀的新闻小达人哟!就像那句话说的:世界那么大,咱得去看看新闻里的精彩呀!哈哈!
这就是咱这轻松有趣的新闻二则教案啦,大家觉得咋样呢?是不是感觉学新闻也没那么难啦?那就赶紧行动起来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培养读写新闻的能力。
3.认识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掌握阅读新闻的一般方法;培养阅读写作新闻的能力。
学情分析《新闻两则》是初中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新闻作品,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新闻作品常识。
同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乃至写作短消息的能力,从而既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体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学法上,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采用此种学法,并举一反三,便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自我阅读、写作的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了解新闻特点1.美国著名的报业人士霍·格里利曾经这样说过:“为新闻欢呼吧!它是精选的自由卫士,是正义的利剑,是真理的灿烂阳光!”那么新闻值不值得被如此高地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闻。
2.学生阅读并交流近日在报纸中看到的感兴趣新闻,初步感知新闻特点。
(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归纳)明确:①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②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③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④新闻语言:准确、真实。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新闻的初步认知来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新闻两则》中的第一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交流汇报,掌握重点字词1.课前同学们针对自己预习的情况,归纳文中的重点字词(音、形、义)。
2.课上语文课代表对大家整理的情况进行汇总,带领同学们运用展台进行强化指导。
三、复述新闻,把握内容、结构1.听读课文,筛选、概括出本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六要素。
明确六要素: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经过:中、西、东分三路击破防线顺利横渡长江;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初中语文新闻两则阅读教案
初中语文新闻两则阅读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新闻的格式和特点,能够编写简单的新闻报道。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合作学习的习惯。
(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新闻素养。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发展的意识。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品质。
教学重点:1. 新闻的格式和特点。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培养学生编写新闻报道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新闻的语言表达和报道技巧。
2. 针对不同新闻事件,如何进行合理的报道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新闻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特点和格式。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新闻报道,激发学生对新闻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新闻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筛选信息的过程,交流如何把握新闻的关键信息。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新闻的语言表达和报道技巧。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新闻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和差异。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编写新闻报道,锻炼新闻写作能力。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闻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新闻素养。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编写一篇新闻报道,关注社会热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总结拓展等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特点和格式,培养学生编写新闻报道的能力。
1.《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2.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课文导入】图片导入: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2.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2.背景透视: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1:文章讲述了什么事情?表现了解放军的什么品质?导思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来展现主题内容?(二)听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教学案(精编版)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教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新闻常识。
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常识。
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辨字形,读准字音芜湖()阻遏()阌乡()襄阳()绥靖()鄂豫区()高屋建瓴()荻港()歼灭()溃退()杜聿明()阻塞()要塞()锐不可当()负隅顽抗()2、解释词语:(1)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强盛,声音浩大(2)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惊心动魄:形容(故事、人物)非常感人。
(4)绥靖:安抚,平定。
(5)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3、文学常识填空:(1)新闻的六要素是()()()()()()(2)新闻的结构分五部分,即()()()()()。
(3)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二.指导学习•研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⑴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并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投影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新闻知识。
⑶检查预习情况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⑴朗读课文,找出这两篇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选一篇完成下面的填空)标题:导语:主体: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3)学生交流。
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提示:导语往往是一则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3.理清文章的主体层次顺序。
⑴摘读全文,找出第一则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熟读、感悟思考:第一则新闻按什么顺序来报道三路大军的渡江作战的?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3)感悟思考第二则新闻主要内容是写南阳,可文中写了许多地方的战况,为什么?4.语言实践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认为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两则新闻?学生讨论、交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教材分析:这篇教案是针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新闻两则》的。
该文选自《解放日报》,共分为两则新闻,分别为《浏阳河的“细菌”问题》和《妙笔生花绽放青春》。
第一则新闻主要讲述了浏阳河因污染而遭受“细菌”问题的困扰,而第二则新闻则是介绍了一名高中生的文学创作,弘扬了青春正能量。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新闻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了解新闻选题、新闻撰写的要点;2.让学生了解浏阳河的水污染问题,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3.通过阅读和讲解第二则新闻文章,让学生了解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与热爱;4.通过对新闻语言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新闻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平时读新闻吗?你们知道如何阅读新闻吗?”让学生讨论并作出回答。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教师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文章发到课堂屏幕上,让学生按照顺序粗略地浏览两篇新闻,然后问一下学生它们讲了什么内容。
2.教师提取新闻的要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正确理解新闻的核心内容。
3.通过分析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文采,让学生了解新闻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4.提取新闻中的知识点,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内容。
三、小组合作(1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一位代表将自己组的意见介绍给大家,讨论浏阳河的问题如何解决、保护环境应该做什么、个人如何参与环保等话题。
2.让学生分组朗读新闻,模仿新闻语言,自主编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新闻,然后轮流在小组和全班分享。
四、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新闻两则》一文的阅读理解题,让学生练习对新闻语言的熟练使用和了解。
2.让学生模仿新闻样式,写一篇新闻稿,可以是实时新闻、校园新闻、文学新闻等。
教学反思:《新闻两则》一文涵盖了教育、环保、文学等多个方面,对于学生的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滥用术语和词汇,应该尽量简单明了的呈现,增加学生的接受性。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版部编1《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
《新闻两则》名师教案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见学习目标详解):二、合作探究1、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2、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3、“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电”在新闻中叫什么?有何作用?4、“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中,“风平浪静”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吗?5、找出文章的时间副词,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6、理解新闻语言准确性的特点a、“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b、“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三、问题探究:如何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见学习目标详解)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看导语。
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看主体。
①划分层次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②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四、品味语言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
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1)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新闻二则》教案六
1.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基本能力。
2.通过”为新闻拟标题”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有关新闻的知识点,并初步学习写作新闻。
3.由文章的语言特点,引入文章的战争中心,使学生正确认识战争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第一课时一.导入:(请一位同学阅读一则奥运新闻)请同学们就听到的这则新闻来说说,新闻具备哪些基本要素?它由哪几部分组成?明确: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练习一、二两题,一起朗读一遍其中的知识点。
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新闻两则之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板书)二.认真阅读,细心标画。
1.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分别是什么?2.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把握新闻内容。
(通过自主,合作讨论后明确)1略2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与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路军?(生说)东路军?(生说)3.再读新闻,它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生读后说)师明确:简洁、准确。
(板书)你读时感觉到哪些语言既简洁又准确?(生说后)请同学们看课后练习三,并把你的理由写在书上。
(生做完练习并交流后,师明确)师点明:新闻有其三大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板书)三.感知文中思想。
1.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渡江战役为什么能够胜利?(生说后)师小结:孟子说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争的正义性,再加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虽然条件异常艰辛,中国革命依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2.请同学们一起把课前导读读一遍。
四.总结。
在这堂课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生说后,师板书新闻六要素及五个基本结构)五.拓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二则》教案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新闻二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练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议论的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1、了解单元提示内容。
2、导入新课: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3、新闻知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3)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5)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二、新课内容1、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l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掌握字词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读、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3、整体感知(1)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请同学们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第二课时一、检查上节课制作的主体部分内容表格情况。
二、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3、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结合课后练习)(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
(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
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
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
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
三、课文小结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
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
表现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
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第三课时一、了解《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作背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掌握字词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读、讨论、交流。
!三、整体感知(1)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和结果: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电头: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导语:第一句主体:从“南阳为古宛县”至文末。
((3)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
(结合课后习题第三题)同学进行讨论并划分层次。
四、合作探究1、为什么开始介绍与南阳有关的历史资料作者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就有重要战略地位,说明我军攻克南阳的重大意义。
2、蒋介石“放弃南阳”说明了什么与上文“蒋介石极重视南阳”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蒋介石正一步步走向失败,突出形势的迅猛变化和发展,体现蒋军的狼狈,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也暗示了蒋军全军溃败的必然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