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雨水管网设计和计算
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

30
(1)设计管段1~2的雨水设计流量
直到 t=τ 1时,F1全部面积上的雨水均已全部
流到设计断面,这时管段1~2内流量达到最大值。
Q12 q1 F1 (L/s)
式中
q1—— 管段1~2的设计暴雨强度,即相应 降雨历时 t=τ 1时的暴雨强度
也可采用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一般市区的综 合径流系数ψ =0.5~0.8,郊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 =0.4~0.6。
9.2.2 断面集水时间与折减系数 1.集水时间——指雨水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流到设
计的管道断面所需时间。(min)
2. t1 mt2
式中 —— 设计降雨历时(min); t1 —— 地面集水时间(min); t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m —— 折减系数。 21
表降雨的整个历史过程。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只能
取得一定年限内的暴雨强度值,因而n是有限的。按
上式求得的暴雨强度的频率,只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的
经验,不能反映整个降雨的规律,故称为经验频率。
因此,水文计算常采用公式
Pn
m 100 N 1
%计算
年频率,用公式
Pn
m 100 NM 1
%计算次频率。观
18
我国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的径流系 数ψ 值见下表:
径流系数ψ 值
地面种类
ψ值
各种屋面、混凝土和沥青路面
0.90
大块石铺砌路面和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
0.60
路面
级配碎石路面
0.45
干砌砖石和碎石路面
0.40
非铺砌土路面
建筑设备工程-排水

排水系统图
第三节 建筑排水管网的布置和敷设
一、横支管
1、在楼层可明装在地板上或悬吊在楼板上;尽量沿墙作平行 布置;
2、高层建筑中,底层的管道应考虑单独排出,以防止底层卫 生器具因受立管底部出现压力过大等原因造成污水外溢的现 象;
3、横管布置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转弯、曲折,作直线连接;
4、横管应尽量避免穿越伸缩缝、沉降缝。
❖ 排出管可埋在底层地下或悬吊在地下室的顶板下面。排出管的 长度取决于室外排水检查井的位置。检查井的中心距建筑物外 墙面一般为2.5-3m,不宜大于10m。
❖ 排出管与立管宜采用两个45°弯头连接。对生活饮水箱(池) 的泄水管、溢流管、开水器、热水器的排水、医疗灭菌消毒设 备的排水、蒸发式冷却器、空调设备冷凝水的排水、贮存食品 或饮料的冷藏库房的地面排水和冷风和浴霸水盘的排水,均不 得直接接入或排入污废水管道系统,采用具有水封的存水弯式 空气隔断的间接排水方式,以避免上述设备受到污水污染。排 出管穿越承重墙基础时,应防止建筑物下沉压破管道,防止措 施同给水管道。
清通设备
5、污水抽升设备
❖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下室、人防地道和地 下铁道等地下建筑物中,卫生器具的污水不 能自流排至室外排水管道时,需设水泵和集 水池等局部抽升设备,将污水抽送到室外排 水管道中去,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保护 环境卫生。
6、污水局部处理设备与设施
污水局部处理设施设置要求:
❖ 当个别建筑内排出的污水不允许直接排入室外排水管道时( 如呈强酸性、强碱性、含多量汽油、油脂或大量杂质的污水 ),则要设置污水局部处理设备,使污水水质得到初步改善 后再排入室外排水管道。
二、应符合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 排水管道不得敷设在对生产工艺或卫生有特殊要求的生产厂 房内,以及食品及贵重商品仓库、通风小室、电气机房和电 梯机房内;不得穿越住宅客厅、餐厅,并不宜靠近与卧室相 邻的内墙;不宜穿越橱窗、壁柜;不得穿越生活饮用水池部 位的上方;不得穿越卧室;不得布置在遇水会引起燃烧、爆 炸或损坏的原料、产品和设备上面。
给水排水管网课程设计说明书及计算书q

给水排水管网课程设计说明书及计算书q水是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进展的重要资源,科学用水和排水是人类社会进展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内容之一。
专门是在近代历史中,随着人类居住和生产的程式化进程,给水排水工程差不多进展成为都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成为人类生命健康安全和工农业科技与生产进展的基础保证。
给水排水系统是为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消防提供用水和排除废水的设施的总称。
它是人类文明进步和都市化集合居住的产物,是现代化都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都市社会文明、经济进展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专门是在面临全球水资源极其缺乏的今天,给排水管网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都市给排水系统在新的时期给予了新的内涵,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看似平凡的规划设计却有着不平凡的现实意义,在满足规范和其它技术要求的条件下,依照都市的具体情形,科学规划设计都市给排水管网系统是一个专门重要的课题。
课程设计是学习打算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是对前期所学基础理论、差不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
通过课程设计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我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们走向实际工作岗位,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设计为玉树囊谦县香达镇给排水管道工程设计。
整个设计包括三大部分:给水管网设计、排水管网设计。
给水管网的设计要紧包括管网的定线、流量的设计运算、清水池容积的确定、管网的水力运算、管网平差和消防校核。
排水管网设计要紧包括排水管网定线、设计流量运算和设计水力运算。
目录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4)第二章给水管网设计说明与运算 (6)2.1给水管网的设计说明 (6)2.1.1 给水系统的类型 (6)2.1.2 给水管网布置的阻碍因素 (6)2.1.3 管网系统布置原则 (7)2.1.4 配水管网布置 (7)2.2给水管网设计运算 (8)2.2.1 设计用水量的组成 (8)2.2.2 设计用水量的运算 (8)2.2.3 管网水力运算 (12)2.3二级泵站的设计 (20)2.3.1 水泵选型的原则 (20)2.3.2 二级泵站流量运算 (20)2.3.3二级泵站扬程的确定 (20)2.3.4 水泵校核 (21)第三章排水管网设计说明与运算 (23)3.1排水系统的体制及其选择 (23)3.2排水系统的布置形式 (23)3.3污水管网的布置 (23)3.4污水管道系统的设计 (24)3.4.1 污水管道的定线 (24)3.4.2 操纵点的确定 (24)3.4.3 污水管道系统设计参数 (24)3.4.4 污水管道上的要紧构筑物 (25)3.5污水管道系统水力运算 (26)3.5.1 污水流量的运算 (26)3.5.2 集中流量运算 (27)3.5.3 污水干管设计流量运算 (27)3.5.4 污水管道水力运算 (29)3.6管道平面图及剖面图的绘制 (30)3.6.1 管道平面图的绘制 (34)3.6.2 管道剖面图的绘制 (34)结论 (35)总结与体会 (35)参考文献 (36)第一章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囊谦县香达镇给水排水管网工程设计。
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1

(L/s ·ha);
t 1-2—— 管段1~2的管内雨水流行时间
(min)。
32
(3)设计管段3~4的雨水设计流量
Q34 q3 F1 F2 F3
(L/s)
式中
q3—— 管段3~4的设计暴雨强度,即相应 于降雨历时 t=τ 1 + t 1-2 + t 2-3
第9章 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
9.1 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公式 9.2 雨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 9.3 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 9.4 合流制管网设计与计算
2
雨水管渠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确定当地的暴雨强度公式或暴雨强度曲线; 2.划分排水流域,进行雨水管渠的定线; 3.划分设计管段,计算各设计管段雨水设计流
%
n——观测资料总项数 m——暴雨强度出现的次数
10
若每年只选一个雨样,称为年频率式
n = N,
Pn
m N
100 %
N——降雨观测资料的年数
若平均每年选入 M个雨样数,称为次频率式。
n
=
N·M,
Pn
m NM
100
M——每年选入的平均雨样数
11
这一定义是假定降雨观测资料年限非常长,可代
似地区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
16
9.2 雨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
9.2.1 地面径流与径流系数
1.地面径流:在地面沿地面坡度流动的雨水,称
为地面径流。
雨水管渠就是收集雨水地面径流量。
2.径流系数
径流量 降雨量
1
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和计算

4.确定各排水流域的平均径流系数值 5.确定设计重现期P、地面集水时间t1 6.求单位面积径流量q0 7.列表进行雨水干管的设计流量和水力计算, 8.绘制雨水管道平面图及纵剖面图。
5 雨水管渠设计计算举例
定线 划分管段并编号 划分汇水面积 计算径流系数ψ=0.5 确定P=1a、t1=10min 确定起点埋深h=1.30m 确定暴雨强度公式,算q0 计算
I=0.0028 V=1.02
例2 已知:n=0.013,Q=400L/s,该管段地面坡度为i= 0.002 求:D、v、i
v=1.4 I=0.004 D=600
v=1.0 I=0.0018 D=700
例3 已知:n=0.013,Q=500L/s,上游如例2 求:本段D、v、i
5 3 2
9
10
11 12
16
17
18
19 3
1
3.划分并计算各设计管段的汇水面积 各设计管段汇水面积的划分应结合地形坡度、汇水 面积的大小以及雨水管道布置等情况而划定。 地形较平坦时,可按就近排入附近雨水管道的原则 划分汇水面积; 地形坡度较大时,应按地面雨水径流的水流方向划 分汇水面积。 将每块面积进行编号,计算其面积的数值注明在图 中。 汇水面积除街区外,还包括街道、绿地。
V=1.0 I=0.0015 D=800
明渠和盖板渠的底宽,不宜小于0.3m。 无铺砌的明渠边坡,根据不同的地质按下表采 用;
用砖石或混凝土块铺砌的明渠可采用1:0.75—1:1 的边坡
4 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步骤和水力计算
步骤: (1)管道定线:根据地形特点,布置雨水管渠,雨水 应以最短的距离尽快排入水体。 (2) 划分干管和支管的服务面积,进行编号并计算 出面积的大小。 (3) 确定干管和支管的检查井位置和编号,并计算 设计管段长度和管渠总长度。 (4) 列表计算各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地面径流系 数、暴雨强度和集水面积的乘积。 (5)列表进行水力计算。 (6) 图纸绘制:根据管道定线结果绘制平面图;根 据水力计算最终结果,绘制的纵断面图。
雨水管网设计说明

雨水管网设计说明关键信息项:1、设计标准2、管材选择3、管径确定4、检查井设置5、雨水口布置6、管道坡度7、排放出口8、施工要求9、维护管理11 设计标准本次雨水管网设计遵循以下标准:111 降雨量计算采用当地暴雨强度公式,根据规划区域的性质、面积和汇水特点,确定设计重现期和降雨历时。
112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为 Q =ψ×q×F,其中ψ 为径流系数,q 为设计暴雨强度,F 为汇水面积。
113 设计应满足区域内雨水排放要求,确保在设计重现期内不发生内涝。
12 管材选择121 考虑到管材的强度、耐久性、密封性和经济性等因素,本次设计选用以下管材:钢筋混凝土管:适用于管径较大、埋深较深的管道,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承载能力。
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适用于管径较小、施工条件复杂的区域,具有重量轻、耐腐蚀、安装方便等优点。
122 管材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具备相应的检测报告和合格证书。
13 管径确定131 根据雨水流量计算结果,结合管道敷设坡度和充满度要求,合理确定管径。
132 管径的选择应考虑远期发展需求,适当预留一定的余量。
133 对于重要路段和汇水面积较大的区域,管径应适当加大,以提高排水能力。
14 检查井设置141 检查井的设置应根据管道走向、管径变化、转弯、分支等情况合理布置。
142 检查井间距一般不宜大于 40 米,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应增设检查井。
143 检查井采用砖砌或混凝土结构,井内设置爬梯,井盖应具备防盗、防坠落功能。
15 雨水口布置151 雨水口应布置在道路两侧的低洼处,间距一般为 25 50 米。
152 雨水口形式可采用平箅式、立箅式或联合式,根据道路类型和排水要求选择。
153 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不宜小于 300 毫米,坡度不小于 1%。
16 管道坡度161 管道坡度应根据管径大小、管材材质和地面坡度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小于 03%。
162 在满足排水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管道坡度,以降低工程造价。
雨水管渠的设计计算

一般在建筑密度较大、地形较陡、雨水口布置较密的地区,宜采用较小值,取 t1=5~8 min。
在建筑密度较小、地形较平坦、雨水口布置较疏的地区,宜采用较大值,取 t1=10~15 min。
同时,起点检查井上游地面雨水流行距离以不超过120~150 m为宜。
应结合当地具体条件,合理地选定 t1值。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 t2的确定
式中 Fi ——汇水面积上各类地面的面积(ha); ψ i——相应于各类地面的径流系数; F——全部汇水面积(ha)。
也可采用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一般市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0.5~0.8,郊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0.4~0.6。
9.2.2 断面集水时间与折减系数 1.集水时间——指雨水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流到设 计的管道断面所需时间。(min) 2. 式中 —— 设计降雨历时(min); t1 —— 地面集水时间(min); t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m —— 折减系数。
9.1.2 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是在各地自计雨量记录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按照我国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的方法推求出来的。暴雨强度公式是暴雨强度 i(或q)、降雨历时 t、重现期 P三者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是雨水管渠的设计依据。我国常用的暴雨强度公式为:
式中 q —— 设计暴雨强度(L/s·ha); P —— 设计重现期(a);
1
2
9.3 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
一般情况下,当地形坡度较大时,雨水干管布置在地形低处或溪谷线上;当地形平坦时,雨水干管布置在排水流域的中间,以便于支管接入,尽量扩大重力流排除雨水的范围。 分散出水口:当管道将雨水排入池塘或小河时,水 位变化小,出水口构造简单,宜采用分散出水 口。就近排放管线短、管径小,造价低。 集中出水口式:当河流等水体的水位变化很大,管道 的出水口离常水位较远时,出水口的构造就复 杂,因而造价较高,此时宜采用集中出水口式 布置形式。
l-雨水管渠相关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min)
式中: t——设计降雨历时(排水面积的集水时间),min;
t1——地面积水时间,min; t2——在沟道中流行的时间,min;
m---- 折减系数
l——集中点上游各沟段的长度,m;
v——相应各沟段的设计流速,m/s。
折减系数m
雨水在管道内的实际流行时间与计算得出的 流行时间不符,需要采用一个系数进行修正, 此系数叫折减系数.
设计流速:最小流速0.75m/s,最大流速10m/s(金 属管),5m/s(非金属管).
最小管径和最小设计坡度:雨水管最小管径为 300mm,相应的最小坡度为0.003;雨水口连接管 最小管径为200mm,最小坡度为0.01
管段衔接:一般用管顶平接,当条件不利时也可 用管底平接。 最小覆土厚度:一般不小于0.7m。
第三节 雨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Q qA 167Ai
式中:Q—— 雨水设计流量,L/s; Ψ—— 径流系数,其数值小于1; A —— 汇水面积,公顷; q —— 设计暴雨强度,L/s.公顷。
一、设计暴雨强度的确定
1.地面积水时间: 指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到第一个雨水口所需的
引入折减系数的原因有二:一是雨水管道内
不总是满流,按满流计算的流行时间小于雨水实际的 流行时间;二是雨水管道的最大流量不大可能在同一 时间发生,上游管道存在调蓄容积.
m变化范围1.8~2.2,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 范》建议:暗管m=2,明渠m=1.2。
二 雨水管段设计流量的计算
雨水管道设计的极限强度理论包括两部分内容: 1.当汇水面积最大,最远点的雨水流到设计断面时,雨水管道
的设计流量最大。 2.当降雨历时等于集水时间,雨水管道需要排除的水量是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规范规定:最小设计流速0.75 m/s;
明渠最小设计流速为0.4 m/s。 最大设计流速:金属管道为10 m/s; 非金属管道为5 m/s; 明渠按表采用。
明渠最大设计流速表
最大设计 流速 (m/s) 最大设 计流速 (m/s)
明渠类别
明渠类别
粗砂或低塑性粘土
0.8
草皮护面
1.6
v 1 n
2 1 2
R3 I
式中
Q —— 流量(m3/s);
ω —— 过水断面积(m2); v —— 流速(m/s); R —— 水力半径(m); I —— 水力坡度; n —— 粗糙系数。
(二)水力计算的设计数据
1) 设计充满度:按满流设计,即 h/D =1。
明渠则应有不小于0.20 m 的超高。
7.3
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
7.3.1 雨水管网平面布置特点
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利用地形坡度和最短距离,排入附近池塘、河流、湖泊 等水体中。 分散出水口:当管道将雨水排入池塘或小河时,水位变 化小,出水口构造简单,宜采用分散出水口。排放管线 短、管径小,造价低。 集中出水口式:当河流等水体水位变化很大,管道出水 口离常水位较远时,出水口构造复杂,造价较高,采用 集中出水口式布置形式。
t b
n
(2)设计管段2~3的雨水设计流量
t=τ
+ mt 1-2时,A 和 B 的雨水均流到断面2 ,管 段2~3流量达到最大值。即: 167 A (1 C lg P )
1
Q23 q2 F1 F2 2 式中 q2—— 管段2~3的设计暴雨强度; t=τ 1 + mt 1-2; t 1-2—— 管段1~2内流行时间(min)。
L v 60
地面集水时间 t1 的确定
地面集水时间是指雨水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流到雨水 口的地面流行时间。
地面集水时间受地形坡度、地面铺砌、地面植被情况、 距离长短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水流距离的长短 和地面坡度。 地面集水时间通常不予计算,一般采用5~15 min。
折减系数m的取值如下: 暗管的折减系数m=2; 明渠折减系数m=l.2; 而在陡坡地区,采用暗管时的折减系数 m=1.2~2。
地面种类 ψ值
各种屋面、混凝土和沥青路面
大块石铺砌路面和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 路面
0.90
0.60
级配碎石路面
干砌砖石和碎石路面 非铺砌土路面 公园或绿地
0.45
0.40 0.30 0.15
汇水面积的径流系数应采用平均径流系数,其值是按各类 地面面积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求得,即:
av
式中
Fi i
我国常用暴雨强度公式
q
167 A1 1 c lg P
t b
n
式中
确定。
q —— 设计暴雨强度(L/s·ha); P —— 设计重现期(a); t —— 降雨历时(min); A1、c、b、n —— 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计算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收录了我国若干城市的暴雨 强度公式,统计时可直接选用。目前尚无暴雨强度公式 的城镇,可借用附近气象条件相似地区城市的暴雨强度 公式。
7.2.2 雨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Q q F
设计中,通常将雨水径流从流域的最远点流到设计断面 (或称集流点)的时间称为流域的集流时间或集水时间。
在设计中采用的降雨历时等于汇水面积最远点流达集流点 的集流时间,因此设计暴雨强度q、降雨历时t、汇水面积F 都是相应的极限值,这便是雨水管道设计的极限强度理论。
部分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参数
7.1.3 降雨面积、汇水面积和小汇水面积
(1)降雨面积——是指降雨所笼罩的面积,即降雨的范 围。 (2)汇水面积——是指雨水管渠汇集雨水的面积,用 F 表示,以公顷或平方公里为单位(ha或km2)。
在城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中,设计管渠的汇水面积较小, 一般小于100 km2,其汇水面积上最远点的集水时间不 超过60 min到120 min,这种较小的汇水面积,在工程 上称为小汇水面积。在小汇水面积上可忽略降雨的非 均匀分布,认为各点的暴雨强度都相等。
n
t=τ + mt
+ mt
+ mt
2-3
3-4;t 3-4——
管段3~4内流行时间(min)。
7.2.3 雨水管道设计数据的确定
1 .径流系数ψ 值 2 .设计暴雨强度的确定 1)设计重现期P的确定 2)设计降雨历时t的确定
目前在雨水管渠设计中,通常采用按地面覆盖 种类确定的经验数值。
径流系数ψ 值(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 t 1 mt
q
1
b)
n
(3)设计管段3~4的雨水设计流量
Q34 q3 F1 F2 F3
式中
(L/s)
167 A1 (1 C lg P ) ( t 1 mt 2 mt 3 b )
n
q3—— 管段3~4的设计暴雨强度,
1
t=τ
+ mt
1-2
设计例题
7.3.3 雨水管渠断面设计
暗管:在城市市区或厂区内,由于建筑密度高,交通量大,一般采用 暗管排除雨水。 特点:卫生条件好、不影响交通,造价高。 明渠:在城市郊区,建筑密度较低,交通量较小的地方,一般考虑采 用明渠。 特点:造价低;但明渠容易淤积,孳生蚊蝇,影响环境卫生,且明 渠占地大,使道路的竖向规划和横断面设计受限,桥涵费用也增 加。 在地形平坦、埋设深度或出水口深度受限制的地区,可采用暗渠 (盖板渠)排除雨水。
各汇水面积上最远点分别流入雨水口 a、b、c、d 的地面集水时间均为τ
1
.
(1)设计管段1~2的雨水设计流量
t=τ 1时,A 全部面积上的雨水均已全部流到设计断面1,这时
管段1~2内流量达到最大值。
Q12 q1 F1
式中
q
167 A1 1 c lg P
q1—— 管段1~2的设计暴雨强度, 降雨历时 t=τ 1时的暴雨强度(L/s·ha)。
粉质粘土
粘土 石灰岩或中砂岩
1.0
1.2 4.0
干砌块石
浆砌块石或浆砌砖 混凝土
2.0
3.0 4.0
3)最小管径和最小坡度 雨水管道的最小管径为300 mm,相应的最小坡度为 0.003;雨水口连接管的最小管径为200 mm,相应的 最小坡度为0.01。 4)最小埋深与最大埋深 在冰冻地区,雨水管道正常使用是在雨季,冬季一般 不降雨,若该地区使雨水管内不贮留水,且地下水 位较深时,其最小埋深则可不考虑冰冻影响,但应 满足管道最小覆土厚度的要求。其它具体规定同污 水管道。
q = 0.001 m x 10000 m = 167 i(L/s·ha)
2
x 1000 / 60
暴雨强度
描述暴雨特征的重要指标--确定雨水设计流量的重要依
据。 在任一场暴雨中,暴雨强度随降雨历时变化。 在推求暴雨强度公式时,降雨历时常采用5、10、15、20、 30、45、60、90、120 min 9个时段。
上述公式是根据极限强度理论建立,根据这个理论来确定的 设计流量的最大值,作为雨水管道设计的依据。
结论:
只有当t= τ 0(汇水面积上最远点的集流时间) 时,全面积参与径流,产生最大径流量。 雨水管渠的设计流量用全流域汇水面积乘以汇 水面积上最远点集流时间的暴雨强度及地面平均 径流系数得到。
例题:
5.绘制管渠平面图及纵剖面图。
7.1 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公式
7.1.1 雨量分析--降雨过程分析:降雨的特征 ◇ 降雨量 ◇ 暴雨强度 ◇ 降雨历时 ◇ 降雨面积 ◇ 降雨重现期
1.降雨量
降雨量:单位地面面积上在一定时间内降落的雨水体积。用降雨深 度 H(mm)或单位面积上的降雨体积(L/ha)表示。 (1)年最大日降雨量:指多年观测所得的一年中降雨量最大一日 的绝对量。 (2)年平均降雨量:指多年观测所得的各年降雨量的平均值。 (3)月平均降雨量:指多年观测所得的各月降雨量的平均值。
在分析暴雨资料时,必须选用对应各降雨历时的最大降雨
量。各历时的暴雨强度为最大平均暴雨强度。
5.降雨频率
(1)暴雨强度的频率--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 某一特定暴雨强度的频率是指等于或大于该值的暴雨强度 出现的次数 m与观测资料总项数 n之比的百分数,即:
Pn
m n
100
%
若每年只选一个雨样,称为年频率 n = N,
一般规律: 低洼地段>高地;干管>支管;工业区>居住区;市区>郊区
2) .设计降雨历时与折减系数
集水时间——指雨水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流到设 计的管道断面所需时间(min)。
式中 t1 —— 地面集水时间(min); t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m —— 折减系数--容积利用系数。
t2
中国年平均降雨量分布
2.降雨历时
连续降雨的时段,可以指一场雨的全部时间,也可以指其中某一连续时
段。用t表示,单位以 min 或 h 计。 3.降雨强度(暴雨强度) (1)在某一连续降雨时段内单位时间的平均降雨深度,用 i 表示:
i
H t
(mm/min)
(2)在某一连续降雨时段内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 上的降雨体积:
+ mt
2-3。
q3 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4)设计管段4~5的雨水设计流量
Q4 5 q4 F F2 F3 F4 1
式中
(L/s)
q4—— 管段4~5设计
q4
1-2 1
暴雨强度;
167 A1 (1 C lg P ) ( t 1 mt 2 mt 3 mt 4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