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什么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02
03
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理念
04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
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
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 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
四大类
件。
对应条文:《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
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冰雹、雷电等气象灾害;破坏性地震,山体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森林灾害和重大生 物灾害。
(二)什么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为了预防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 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 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 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 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 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1 2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 该法律共七章、七十条。
2007年1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效实施,这是 中国公共危机立法从单项治理过渡到综合治理的历史 性标志,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应急行为的合法性、正 当性和合理性问题。
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体制
意识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PPT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应对的自然灾害、事 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 件。
对应条文:《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
四大类
突发 事件
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冰雹、雷电等气象灾害;破坏性地震,山体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森林灾害和重大生 物灾害。
2007年1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效实施,这是 中国公共危机立法从单项治理过渡到综合治理的历史 性标志,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应急行为的合法性、正 当性和合理性问题。
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1体制
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 敏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尚未形成
2意识
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 危机意识不够高,同时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 处置措施也不够充分、有力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二)什么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为了预防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 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 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 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 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 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一部“基本法”
预防
恢复 重建
预备
建立了一个完备、系 统的应急框架体系, 是与应急管理的全过 程相适应的
处置
监测
预警
从内容上看,它覆盖 了“预防、预备、监测、 预警、处置、恢复重建” 的全过程,实现了“从 预防开始到重建结束” 的整体覆盖,提供了一 个系统、完备的权利、 义务框架。
3制度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 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制度、机制不完善,导致 一些能够预防的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 全应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应对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通过规范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行 为,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分 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应当在各自的职责 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部门、本系统突发事件 应对工作。
地方政府有关部门
根据地方政府的统一部署,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 本系统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突发事件应对的咨询机构及其职责
专家委员会
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专业咨询和建议,包括但 不限于风险评估、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方面。
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法律责任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若违反本法规定,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行政处罚、刑 事责任等。
行政机关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行政机关和责任人未依法履行应急管理职责,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的,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应 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突发事件应对法》还规定了社会监督和救济制度,为受害人提供必要的法律救 济和保障。
智库机构
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平台,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及时、准确、全 面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03
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制保障
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制度
突发事件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
突发事件应对法律制度通常包括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 事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等内容。
适用范围与对象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PPT课件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含义
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指一定数量的人 们为了实现某一目的,采取的诸如群体 上访、请愿、集会游行甚至冲击党政机 关、封桥堵路、拦截列车等突发现象, 它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矛盾。
“上访打横幅穿状衣拦车喊冤首要分子要重罚”
• 2009年11月12日,华媒网对深圳中级人 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联合发布 《关于依法处理非正常上访行为的通知》的 报道。
(四)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1、法治原则; 2、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的原则; 3、比例原则; 4、人权保障原则。
四大原则的关系
法治原则是前提,预防为主、预防 与应急相结合原则是核心原则,比 例原则是手段性原则,保障人权原 则是最终目的。
(五)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 厅6月30日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 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对群体性、突 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 成恶劣影响的”将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 问责。
(三)突发事件的分类
1、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 机理、过程、性质和危害对象,突 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分为四 类。
威尼斯
“东方威尼斯”
少林功夫
“真功夫”?!
2010年1-3月云贵川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 旱灾。
2010年10月下旬以来江西遭遇大旱,造成23万人 用人困难
沙尘暴
②地质灾害
“3.15”双汇瘦肉精事 件
“4.11”毒馒头事
(4)社会安全事件。由一定的社 会问题诱发,主要包括恐怖袭击 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 全事故、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 性事件等。
9.11恐怖袭击
2010年8月菲律宾劫持人质事件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突发事件往往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应对法可以规范政府和社会 各方面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03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应对突发事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对法可以规范政府
和社会各方面的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应对法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意义上的 应对法是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开始制定的。
监测与预警
监测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预警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避免事态扩大。
应急处置与救援
处置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应急处置。
救援
根据需要,及时调拨救援物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救援,全力控制事态发展。
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应急管理 中的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提高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和演 练,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实战能力
。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应
急救援体系。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 ,明确应对突发事件 的具体措施和流程。
恐怖袭击事件
在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政府迅速启动了反恐应急机制,调动了公安、武警等力量进行 处置,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群体性事件
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疏导和处置,保障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
06
总结与展望
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总结评价
完善了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体系
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明确的 指导和规范,完善了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解析
主页 上页 下页
二、立法宗旨和适用范围
立法宗旨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 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 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 安全和社会秩序。 适用范围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 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 建等应对活动。
(一)突发事件的内涵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 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 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 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主页
上页
下页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 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目的是加强有效管理。 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过程和机理的不同进 行区分,分为四类:
一是自然灾害 二是事故灾难 三是公共卫生事件 四是社会安全事件
主页
上页
下页
(七)法律责任制度
1、不作为的责任。 2、乱作为的法律责任。 处理: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 改正;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 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主页
上页
下页
谢谢大家!
主页
上页
下页
(三)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后应当采取的措施: 最重要的有三项: ①风险评估措施,即做好突发事件发展态势的 预测; ②向公众发布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 识,公布咨询电话; ③对相关信息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四)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后应当采取的措施。
主页
上页
下页
(五)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制度
(三)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1、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①信息收集制度。 ②信息的分析、会商和评估制度。 ③上下左右互联互通和信息及时交流制度。 2、建立健全监测网络。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ppt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
02
完善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
及时研判和发布预警信息
03
根据监测和预警信息,及时研判和发布预警信息,采取必要措
施防范风险。
应急处置与救援
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应急处置。
积极开展救援工作
根据救援方案,积极开展救援工作,全力救治伤员、搜救被困人员等。
在法律框架内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遵 循科学决策程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针对 性和有效性。
02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背景
应对法的立法过程
2003年至2007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 作,建立健全了应急预案、体制和机制,并不断完善。
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 施行。
应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对应对法的修订和完善,推进相关 法律法规的衔接和协调。
加强预防和预警
注重预防和预警,加强对应对全过程的 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强化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推进科学决策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应对突 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决策的科学性。
应对法的配套法规与政策
制定实施细则
强化资金投入
根据应对法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和相关配 套规定,明确具体操作流程和责任主体。
增加对应对法实施和应急管理的资金投入, 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推进政策落实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对应对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各 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应对原则和责任
应对原则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 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 合作的原则。
VS
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突 发事件应对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 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应的突发事件应 对工作。企事业单位应当落实主体责任, 制定应急预案,并按照规定报当地人民政 府或者有关部门备案。公民应当增强应急 意识,依法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行政处罚
针对不同的违法行为,分别课 以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吊销许可证、撤销荣誉称号
等行政处罚。
刑事处罚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民事赔偿
因突发事件应对不当而给个人和组 织造成损失的,应予以民事赔偿。
THANKS
制定恢复重建计划
在突发事件应对结束后,政府部门应制定恢复重建计划,明确重建目标、措施、 时间和资金等。
资金保障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基金或通过其他方式筹集资金,保障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
恢复生产和重建工作
生产恢复
政府部门应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生产,包括农业、工业、 服务业等。
基础设施重建
应加快道路、桥梁、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的修复和重建工 作,以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突发事件应对法总则 • 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 •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救援 • 事后恢复和重建 • 法律责任
01
突发事件应对法总则
立法目的和依据
目的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 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 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环 境安全而制定的法律。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市卫生监督所 罗贵武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背景和总体思路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在党和国家推动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深 刻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 望,顺应了党和政府工作与时俱进的要求 和政府管理特点新变化,集中体现了我们 对应急管理工作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一)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 的位臵。 (二)坚持有效控制危机和最小代价原则。 (三)对公民权利依法予以限制和保护相统一。 (四)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和综合协调的 突发事件应对体制。
4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 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所谓统一领导,是指在各级党委领导下, 在中央,国务院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在地方,地方各级 政府是本地区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 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 理工作,是负责此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在 突发事件应对中,领导权主要表现为以相 应责任为前提的指挥权、协调权。
(二)加大培训力度。根据政府工作人员、 有关专业人员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 的培训。培训工作重在提高有关人员应对 突发事件的能力。
11
三、关于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应当抓紧做好的工作
(三)完善制度和机制。根据这部法律规 定对相关的法规、规章和规定进行清理, 同时抓紧制定相关的配套规定,如预警的 分级标准、城市规划如何落实突发事件应 对的要求等。实施好突发事件应对法还要 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对的领导体制和工 作机制,为应对好突发事件提供组织保证。
23
突发事件应对法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 造成的危害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的规定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解读与反思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解读与反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也日益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和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加强突发事件的应对和管理,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突发事件应对法进行解读,并对其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定义和意义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指用来应对和管理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体系。
它主要包括了突发事件的发生预警、组织指挥、救援处理、善后处理等方面的规定和措施。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对于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现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应急管理和救援力量的组织和协调,减少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它为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了明确的权责边界和操作指南,促进了突发事件的及时、科学、有序处理。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内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预警机制、组织指挥、救援处理和善后处理等方面。
1. 预警机制预警机制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及时发现和预测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的支持。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预警,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2. 组织指挥组织指挥是突发事件应对的核心环节。
它包括了指挥体系的建立和应急指挥中心的组织和运行。
指挥体系的建立需要明确各级指挥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各个参与单位的职责和协作关系。
应急指挥中心的组织和运行需要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专业的指挥人员。
3. 救援处理救援处理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救援和处理工作。
救援处理需要依靠专业的救援队伍和装备设备,对受灾人员进行救援和抢救,并及时组织疏散和安置。
同时,对于涉及到污染和危害的突发事件,还需要进行应急环境保护和治理。
4. 善后处理善后处理是指突发事件结束后的后续工作。
它主要包括了事故调查、责任追究、赔偿救助和重建工作等方面。
善后处理需要依靠专业的调查和评估机构,对突发事件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彻底的调查和分析,对受灾人员进行合理的赔偿救助,对受灾区域进行重建和恢复。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应急保障和恢复工作
应急保障和恢复工作是突发事件 应对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物资保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 系,确保应急物资的充足供应。 在事件发生时,及时调配物资,
满足应急处置和救援需求。
资金保障:设立应急专项资金, 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顺利开 展。资金用于应急处置、救援、
恢复等方面的支出。
3
事后恢复与重建
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后,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灾 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应急管理中的角色与责任
社会组织参与
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发挥自身优势,为政府提供支持和 补充,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公众自救互救
公众应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掌握基本应急技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能够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现场救援与医疗救治 :组织专业救援力量 ,迅速展开现场救援 行动,搜救被困、受 伤人员。现场设立医 疗救治点,对伤员进 行初步救治和转运。
交通管制与运输保障 :对受影响区域实施 交通管制,确保应急 车辆通行畅通。同时 ,调动运输资源,保 障应急物资和人员的 运输需求。
基础设施抢修与恢复 :组织专业力量对受 损的基础设施进行抢 修,尽快恢复供水、 供电、通信等基本服 务功能。
等。
监督和检查机制
政府监督
上级政府应当对下级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确保资源得 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社会监督
公众、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对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 督,促进信息的公开透明。
专业监督
建立专门的监察机构或委派专业人员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 估,确保应对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法律责任追究和救济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简要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简要版一、前言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引起或可能引起重大社会影响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
为了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2007年8月1日正式施行。
该法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利益和文明秩序。
本文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二、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基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该法共分9章83条,主要包括了总则、预防和准备、应急救援和恢复等内容。
根据该法,还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应急预案,以更好地指导和规范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三、主要内容1. 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了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即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应对、社会救助、综合施策、保护生态环境、人民军队、民兵参与、国际合作等原则。
该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的应对体系,统一指挥、科学决策,确保应对措施的及时、科学和有效。
2. 预防和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了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准备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建立健全预警、监测、预测、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突发事件应对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 应急救援针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该法规定了相应的应急救援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还要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和器材,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救援工作。
4. 恢复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了突发事件后的恢复重建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协调受灾裙众的生产和生活,加强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促进受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适用客体
本法适用于突发事件预防 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 、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 恢复与重建等全过程。
适用例外
国家安全、军队等特殊领 域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不 适用本法。
02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内 容
预防与应急准备
预防措施
制定预防突发事件的策略,包括 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制定应急 预案等,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
的法律责任。
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突发事件 应对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问责制度
实行问责制度,对在应对突发事件 中失职、渎职的公职人员进行问责 处理。
04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案例分 析
案例一:某市地震应对案例
总结词
科学有序、高效协同
详细描述
某市在应对地震时,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各部门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科学有序地开 展抢险救援工作。救援队伍高效协同,充分利用资源,确保了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灾后重建的有序 进行。
社会参与与支持
社会力量动员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的 应对工作,提高社会整体应对能力。
志愿服务体系
信息公开与透明
及时公开突发事件相关信息,保障公 众的知情权,提高社会信任度和支持 度。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规范志愿者 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参与和支持。
法律责任与监督
法律责任追究
对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违反法律法 规的行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
03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与 监督
政府职责与协调机制
政府主导
各级政府在《突发事件应 对法》实施中承担主导职 责,负责组织协调各方资 源应对突发事件。
跨部门协调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2. 限制和保护相统一:最大限度保护公民 权利和自由
以人为本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目的,就是 使宪法民主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 由,在非正常情况下得以保持和维系, 使宪法基本价值不陷入危机。
《突发事件应对法》秉承一个原则:突 发事件发生后,保护人民的生命与财产 安全、救助百姓,是政府的第一要务。
3. 着眼应急管理合法性:提高应对突发事 件的法律能力
有效性
兼顾
合法性
政府的应急能力分为危机克服能力和法律能力。危机克服能力。是在面 对突发公共事件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和威胁,采 取有效措施控制、减轻和消除社会危害,尽快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 主要内容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原则
人类进行有效率的生产和持续 性生活所必需的社会秩序状态 可以称为常态,国家的民主决 策制度和人民的自由权利在很 大程度上都是为常态社会安排 的。因此各国在宪政之初,于 制宪时都会规定“非常状态” 的条款,以便回答常态法律制 度失灵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常 态立法称为“晴天法案”,大 多数立法属于“晴天法案”。 一般而言,有关公民权利和国 家制度的现行法都是按常态在 经常性秩序的前提下设计制定。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一部“基本法”
预防
恢复 重建
预备
建立了一个完备、系 统的应急框架体系, 是与应急管理的全过 程相适应的
处置
监测
预警
从内容上看,它覆盖 了“预防、预备、监测、 预警、处置、恢复重建” 的全过程,实现了“从 预防开始到重建结束” 的整体覆盖,提供了一 个系统、完备的权利、 义务框架。
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法律、法规、规章和应急预案规定的其它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5、建设灾害信息共享及发布平台。
2009年11月
28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 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国
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 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 案。
2009年11月
36
(三)提高全社会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制度
• 1、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将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安 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 2、县级政府及其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等基层行政机关应当 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 3、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机关工 作人员应急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制度,定期开展培训,目的是提 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应急能力。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
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 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 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
时修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由国务院规 定。”
2009年11月
29
全国 应急 预案 体系 框架
• 3、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基层组织应当及时调 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
2009年11月
40
(五)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制度
•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 者确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 2、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 职应急救援队伍,及时处置本单位发生的突发事 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详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详解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或正在发生,并且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正常秩序等方面造成或者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为了保障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安全,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而制定的法律。
本文将详细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内容。
一、突发事件的分类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影响,可以将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几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政策。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原则1. 预防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强调预测、预警、预防和控制,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2. 协同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3. 社会共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强调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号召全社会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和防范。
4. 依法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突发事件应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应对,依法处置突发事件,并为相关责任追究提供依据。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内容1. 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机制: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监测、预测、评估、应急管理等机制,并加强突发事件监测和预警能力的建设。
2.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应急处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提高救援能力,确保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突发事件的救援工作。
4.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要及时、准确地发布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加强舆情监测和应对,防止谣言的传播,保持社会稳定。
5. 突发事件后续处理与救助: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要加强事后处理和救助工作,对受灾人员进行及时的救助和安置,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正常社会运行。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组建心理援助队伍,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减轻其心 理压力和创伤。
06
后期恢复重建及总结评估工作 安排
受影响区域恢复重建规划编制
评估损失与需求
全面评估突发事件对受 影响区域造成的损失, 明确恢复重建的需求和
优先级。
制定重建策略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 对性的重建策略,包括 重建目标、时间表和资
基本原则与方针
以人为本,减轻危害
预防为主,防控结合
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 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 人员伤亡和危害。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 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 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 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01
02
03
应急预案体系
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 和现场处置方案,明确应 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基本流 程和措施。
预案制定与更新
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风险 评估结果,定期制定和更 新应急预案,确保其针对 性和实效性。
应急演练实施
定期组织各类应急演练, 包括桌面推演、实战演练 等,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应急物资储备与调配机制
立法目的
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 ,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 、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适用范围与对象
适用范围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 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 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适用对象
国家、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 组织和公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测 网络
建立实时监控 建立跨区域监控 建立流动监控 配备专兼职人员
(三)突发事件的预警制度
预警级别制度
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 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 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 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 用红、橙、黄、蓝色标示。
预警警报发布制度
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级人 民政府享有警报的发布权, 但影响超过本行政区域范 围的,应当由上级人民政 府发布预警警报。确定预 警警报的发布权,应当遵 守属地为主、权责一致、 受上级领导三项原则。
树立预防为主、防治 结合理念
树立应急行政理念
(一)树立依法应对理念
规范权 力依法 应对 Nhomakorabea预防为 主
应对突发事件可能需要特事特办,但不能以此为理由而背离法治的轨道和 原则。依法行使危机管理权,是现代民主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危机事件
属于非常规决策和非程序性问题,因此,在危机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政府
危机管理权力运作的合法性就显得特别关键。
(二)什么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为了预防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 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 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 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 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 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1 2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 该法律共七章、七十条。
什么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02
03
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理念
04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
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
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 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
四大类
件。
对应条文:《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
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冰雹、雷电等气象灾害;破坏性地震,山体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森林灾害和重大生 物灾害。
预警级别
警报发布
一、二级警报措施
发布一级、二级警报, 意味着事态发展的态势 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 全即将面临威胁。因此, 这时采取的措施应当更 全面,更有力,但从措 施性质上仍然属于防范 性、保护性的措施。
预警 制度
高级别警报 低级别警报
三、四级警报措施
旨在强化日常工作,做好 预防、准备工作和其他有 关的基础工作,是一些强 化、预防和警示性的措施。
(二)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理念
依法应 对
预防 为主
规范权 力
居安思危,预防第一,防治结合。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能力的有效性,最根 本的不在于结束公共危机能力的有效,而是预防公共危机能力的有效,以
最合理的资源配置尽早的发现危机,对可能引起、演变成突发公共事件的
事件作出先期反应,对具有公共危机性事件的演变方向、条件和影响作出 预警。防范原则是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最根本、最优化原则。
结束语
危机管理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和各级官员履行职责的 效果和效率,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核心和领导作用,承担着主要责 任,负有积极责任,而不是消极责任。也就是说,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 不是仅仅做到不做出违法侵权行为就可以了。如果不作为,或者不积极作为, 也要受到责任追究。
涉及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 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的法律 规范。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一部“非常态法”
非常态法
国家和社会也会遭遇不测风云,主要 表现为社会基本安全利益遭受威胁或 者危害,原来的法律安排就得改动, 按照平时那样按部就班地工作和生活 就不行了。因此国家有必要在突发事 件的应对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种立 法可以称为“雨天法案”。突发事件 应对法规制的对象,也就是正常的社 会生产、生活遭受突发事件影响时, 着眼于非常状态下国家与公民活动规 则的基本原则与框架。
2007年1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效实施,这是 中国公共危机立法从单项治理过渡到综合治理的历史 性标志,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应急行为的合法性、正 当性和合理性问题。
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体制
意识
制度
1 2 3 4
公众
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
敏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尚未形成 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 危机意识不够高,同时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 处置措施也不够充分、有力
事故灾难:交通事故;工矿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及职业中毒事故;环 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重大电力、通讯和供水、供电、 供气等市政公用设施事故。
突发 事件
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疾病以及 重大动物疫情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时间;重大食 品、药品中毒事故等。
社会安全事件:各类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社会治安案件、恐怖袭击 事件以及因企业改制、城市拆迁、土地征用、工程 移民、金融“三乱”以及学校安全事故等问题引发 的各类冲击党政机关和要害部门,阻断交通那个、 非法集会和集体静坐、上访情愿等群体性事件。
(三)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2003年以前
政府对于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还没有上 升到全面和理性地长期应对的高度,预防机 制薄弱,危机发生后多半只能被动应对。
2006年1月
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此为标 志,我国形成了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总纲, 以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以及全国31个省级突发公共事 件总体应急预案为主体的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
人类进行有效率的生产和持续 性生活所必需的社会秩序状态 可以称为常态,国家的民主决 策制度和人民的自由权利在很 大程度上都是为常态社会安排 的。因此各国在宪政之初,于 制宪时都会规定“非常状态” 的条款,以便回答常态法律制 度失灵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常 态立法称为“晴天法案”,大 多数立法属于“晴天法案”。 一般而言,有关公民权利和国 家制度的现行法都是按常态在 经常性秩序的前提下设计制定。
政府的应急能力分为危机克服能力和法律能力。危机克服能力。是在面
对突发公共事件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和威胁,采
取有效措施控制、减轻和消除社会危害,尽快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 主要内容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原则
预防和应急 准备制度
监测制度
预警制度
应急处置 原则
事后恢复与 重建制度
(一)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
提高全社会危机意识 和应急能力
建立应急救援 队伍的制度
隐患调查和监控制度
预防和应 急准备
突发事件应对 保障制度 城乡规划要满足 应急需要的制度
应急预案制度
(二)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信息报送 信息收集 信息分析 信息会商 信息评估
完善已有网络
信息 系统
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 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 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 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煤气、电力、 水的供应进行控制 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没限制有关公 共场所内的活动 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 警卫,设置临时警戒线
社会安 全事件
2. 限制和保护相统一:最大限度保护公民 权利和自由
问
提
答 疑
Question and answer
Question and answer
规范应急管理 保障公民权益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
杨昌军
目 录 / contents
1
2 3 突发事件应对法基本理论 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内容 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 基本理论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 基本理论
01
什么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一部“基本法”
预防 恢复 重建
建立了一个完备、系 统的应急框架体系, 是与应急管理的全过 程相适应的
从内容上看,它覆盖
预备
了“预防、预备、监测、
预警、处置、恢复重建” 的全过程,实现了“从
预防开始到重建结束”
的整体覆盖,提供了一
处置 预警
监测
个系统、完备的权利、
义务框架。
一句话概括,《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一 部“非常态法律秩序”的“基本法”, 是行政应急管理基本法。
(三)树立应急行政理念
预防为 主
规范 权力
依法应 对
在紧急情况下,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保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政府 可以根据宪法或法律的授权,不顾法律的平时规定,采取必要的应变措施。
但应急权力的行使,不仅意味着权力的集中与扩大,也同样意味着公民权
利的限制与缩减,必须对政府行政应急权力进行规范或限制。
个国家社会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失控, 国家需要运用行政紧急权力,从制
度层面上提供保障。应急法律规范
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调整突发事件应
着眼应急管理合法性
对过程中,国家权力之间、公民权
利之间、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
的各种社会关系。
1. 坚持效率优先:赋予政府多项应急权力
人员救助措施
危险源控制措施
抢修公共设施,提供生活必需品、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措施 禁止或限制使用相关设施设备,关闭相关场所、中止相关活 动等保护措施 启用本级政府预备资金、应急救援物资等措施 征调特定公民或具有特定专长人员提供必需的服务 对生活必需品、相关资金实行特殊的销售购买、周转制度, 征调特定物资 稳定、维护市场价格、秩序,严惩扰乱市场秩序行为 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法律、法规、规章和应急预案规定的其它措施
突发事件特点
突发事件的特点是具有“社会性、危害性、 严重性”。首先是“社会”的。突发事件只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