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与扬弃(一)
从宋词看宋人对陶渊明的接受
收稿日期:2003-04-10作者简介:周期政(1964—),男,湖南嘉禾人,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从宋词看宋人对陶渊明的接受周期政(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摘 要:陶渊明作为意象在宋词中的广泛使用,说明陶渊明在宋代已被广泛接受。
宋人主要是从人格认同上来接受陶渊明的,他的真淳、自由、达观、傲世、安贫的人格深受宋人的喜爱。
他机智风趣、潇洒飘逸、超脱闲雅的魏晋风度也让宋人叹服,而对他愤世情怀的忽视与对艺术创新的漠视在词中也是显而易见。
关键词:陶渊明;接受;人格;风度;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4)01-0112-05 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深受后世文人士大夫的景仰与爱慕,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高尚的人格精神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立身行事的楷模,其优秀的诗文创作也为后世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然而,陶渊明在其生活的年代并不为人们所重视。
虽然《宋书》《晋书》《南史》都为其立了传,但都是入在《隐逸传》中,把他当做一位隐士高人来看待。
钟嵘的《诗品》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仅仅把他列在中品。
而《文心雕龙》则只字未提到陶渊明。
只有到萧统时,因其喜爱陶渊明的诗文并推崇他任真自得的个性,为其集作序,为其人作传,在其所编的《文选》中选录陶诗文9篇(而选录谢灵运的诗文达40篇,颜延之的诗文也达18篇)。
然而,他在当时仍未得到应有的地位。
唐以后,陶渊明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其诗歌的恬淡风格与田园题材对唐代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孟、韦、柳四大山水诗人都明显受到了他的陶染。
故沈德潜有云:“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1](207页)白居易写出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已开始把他的诗歌当做一种诗体加以效法,说明陶渊明已开始广泛地为唐人所接受,无论在诗歌风格上,还是在题材方面,还是精神品格上,他都受到了唐人的喜爱。
从宋词看宋人对陶渊明的接受
从宋词看宋人对陶渊明的接受
周期政
【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35)001
【摘要】陶渊明作为意象在宋词中的广泛使用,说明陶渊明在宋代已被广泛接受.宋人主要是从人格认同上来接受陶渊明的,他的真淳、自由、达观、傲世、安贫的人格深受宋人的喜爱.他机智风趣、潇洒飘逸、超脱闲雅的魏晋风度也让宋人叹服,而对他愤世情怀的忽视与对艺术创新的漠视在词中也是显而易见.
【总页数】5页(P112-116)
【作者】周期政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从年谱、本事等看宋人的诗文接受意识 [J], 薛宝生
2.从宋代闲适词看宋人的闲情文化及其对陶渊明的接受 [J], 王慧刚
3.从宋人词集的名称看宋词的几个问题 [J], 杨海明
4.略论宋型文化背景下宋词的时代特征与宋词呈现的宋人社会生活特征 [J], 周必正;冷浩南
5.从宋词看宋人心态 [J], 王雅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辛词中看辛弃疾对陶渊明诗的接受与革新-2019年文档
从辛词中看辛弃疾对陶渊明诗的接受与革新近代以来对辛词的研究,成就十分突出,出版专著、论文甚多。
但是笔者认为关于辛弃疾还有一些空白的地方有待进一步研究。
如辛词与陶诗对比的研究,辛弃疾对陶诗风格接受与革新的研究。
本文将试着从这方面着手对辛词进行更近一步的研究。
一、辛弃疾对陶诗闲适风格的接受有着“词中之龙”称号的南宋词人辛弃疾以慷慨激昂的豪放词闻名于世。
但大凡优秀的作家其作品风格都是多样的,辛弃疾也不例外,除了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他还有一些闲适旷达的词,那么他词中的闲适风格是从哪里接受的呢?通过辛词与陶诗的对比,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2}前首词上片,作者写了乡野之夜深邃的安静,用“明月”与“清风”、“惊鹊”与“鸣蝉”两两相对的词,突出夜归时的闲适。
由蛙声喧闹,知道稻田水分充足,感到丰年临近,并且又被稻花散出的浓郁香味所证实,表明了作者的喜悦和闲适。
下片用“七八个星”、“两三点雨”表明由安闲到急迫的心情变化。
又用“旧时茅店”就在溪头突出了作者的惊喜和欣慰。
全词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态以及对大自然的喜欢之情。
后首诗对田园景象的勾勒采用的白描手法是诗中最为精绝的地方。
诗人从揭示归隐的原因乃“性本爱丘山”写起,回顾了官场中不堪回首的日子,描写了归隐后愉快的生活,表达了由樊笼返自然,重获自由的闲适生活,更收获了愉快的心情。
通过辛词与陶诗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陶诗中呈现出闲适的风格,辛词也是如此。
难道这两者是巧合吗?当然不是。
论谪居时期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
论谪居时期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
向俊
【期刊名称】《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1)1
【摘要】辛弃疾南归后长期谪居,壮志难酬,在受疑忌排挤,而后罢官闲居的愤懑中,辛弃疾产生了慕陶思想,并对陶渊明有了逐渐深入的接受和认同。
辛弃疾虽视陶渊明为千古知音,但在追求个体自我实现的价值选择上,即使在谪居期间,辛弃疾仍保持着积极入世的心态,对理想和气节的坚守,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主体意识。
辛弃疾师陶颂陶,既是其谪居期间自我调适、自我实现的价值选择,也使得稼轩词中的这种独特的主体意识千百年来深入人心,给予人精神启示和力量。
【总页数】6页(P21-26)
【作者】向俊
【作者单位】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及辛化的陶渊明
2.南朝时期陶渊明的升格文运——南朝时期陶渊明接受史的研究
3.论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
4.辛弃疾谪居上饶时期的词作思想
5.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与扬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辛弃疾的陶渊明情结
论辛弃疾的陶渊明情结09中本一黄春凯090101115 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其深远的隐逸田园诗人,他地位的提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东晋六朝时期,陶渊明在文学史上是寂然的,到了唐代,虽然受到多数文人的关注,但却“绝无知其奥者”,直到宋代才真正备受推崇,对当时文人的情感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辛弃疾正是其中的一个。
辛弃疾诗文属豪放派,和陶渊明的悠然冲淡相去甚远,然而在辛弃疾所作的六百多首诗词中,就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和陶渊明有关。
特别是在辛弃疾闲居带湖和退隐瓢泉时期,更是以陶渊明及其诗为师为知己,对陶渊明不断的感悟,也使辛弃疾无论是从情感还是从诗文上都得到了升华。
这其中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且其在对陶诗的接受程度上也较为复杂。
陶渊明之所以在宋代颇受瞩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轼的发掘和推崇,“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在苏轼的影响下,诸多诗人紧随其后亦加唱和,这势必会对辛弃疾造成一定影响。
且辛弃疾的挚友朱熹和陆游对陶渊明的评价也极高,朱熹称赞陶渊明“每逢高士传,独叹渊明贤”,而陆游则写道“人生念念皆堪悔,敢效渊明叹昨非”。
身边这些友人的推崇也间接地影响到了辛弃疾的文学创作。
但这仅是辛崇陶的根源之一。
细看陶诗,特别是归隐后之作,不难发现其中处处闪现着道家思想的光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诗中处处可见“鸟、菊、酒、山、林”这样的自然意象,而这些正体现他对道家返璞归真的信仰,对大自然的依恋。
同样的,辛弃疾对道家思想也是情有独钟,他曾自称“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
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
”他在诗词创作上也时常体现了他对老庄思想的接受和认同,这大概是出于以下几点缘由:思想情感上,他因家国、时势的悲慨与庄子的“天下”、“万世”之悲悯共鸣共振;处世态度上,他力图以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来看待世界和自己的处境,“齐物我”以求解脱;处世方法上,他吸取庄子“安时处顺”的生存智慧以应对孤危的处境;闲退之后,庄子崇尚自然、“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观念又对他的山水词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论辛弃疾归隐时期的陶渊明情结(1篇)
论辛弃疾归隐时期的陶渊明情结(1篇)论辛弃疾归隐时期的陶渊明情结 1【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追赠少师,谥忠敏。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__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陶渊明】东晋时著名诗人。
因其诗作主要在田园领域且成就颇高,故被后人奉为“田园鼻祖”。
陶渊明曾入仕,做过江州祭酒、彭泽令一类的小官,也曾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极大政治热情,但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主动辞官,归隐田园。
陶渊明为人景仰,起初只是因为他是一个高洁的隐士,他的躬耕道路和平淡诗风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陶渊明真正被推崇是在宋代。
宋人认为“作诗须从陶、柳门中来乃佳。
不如是,无以发萧散冲淡之趣,不免于局促尘埃,无由到古人佳处”。
当时的文坛巨子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更是以陶诗为诗之最佳。
苏轼曾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生活在这样一个推崇陶渊明的时代,辛弃疾受到陶的影响是理所当然的。
陶渊明在宋代被空前接受原因之探究(一)
陶渊明在宋代被空前接受原因之探究(一)【内容提要】陶渊明在宋代被空前接受并非凭空而起,而是由作为享乐性文化气候之“反动”的淡泊精神、复古革新运动中产生的平民心态及高风绝尘之诗风追求、思想感情上的禅定和老大心态、诗歌审美上推尊萧散简远之趣四个主导因素促成的。
【关键词】陶渊明;淡泊;平民心态;高风绝尘;禅定;“老大”;潇散简远宋代前的几百年中,陶渊明是寂寞的。
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和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皆论及以前及当代的重要作家,但都没有提到陶渊明。
钟嵘在《诗品》中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但只把他的诗列为中品。
北齐阳休之汇录陶诗,并在《陶集序录》中称“颇赏陶文”,但却认为陶文辞采未优。
尽管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以“余素爱其文,恨不同时”、“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
跋宕昭彰,独超众类”等高评陶渊明,但他却在《文选》中只录陶诗八首,而陆机的录了四十九首,谢灵运的录了三十九首,张协、左思的也比陶渊明的多录三首,可见萧统对陶渊明的“素爱”是打折扣的。
到了唐代,王绩、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韦应物、柳宗元等都追慕陶之为人及其诗作,但对陶并非全无芥蒂地接受。
王维早年时责难陶渊明守小而忘大,杜甫认为“陶潜避俗翁,未必能大道。
观其着诗集,颇亦恨枯槁”,〔1〕(P35)白居易认为陶诗“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2〕(P107)陶在唐的情况正如《蔡宽夫诗话》中所言:“渊明诗,绝无知其奥者。
”南北朝、唐朝言及陶者虽有几十位之多,但这几十位中可以说无陶之知音可言,可真真寂寞了这一大家。
宋代与南北朝、唐朝对陶的冷淡相反,而空前地喜爱起来,并贯穿宋朝始末。
文字上论及陶者仅《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所录就有八十五家,他们尊陶、赞陶、学陶诗、和陶诗,并多以陶为知音,陶的接受史因此而热闹起来。
历史对一过客有时旁置冷落,有时亲近非常,乍看是历史的闹剧,其实里面有不可更替的历史原因在左右。
中国历代对陶渊明的评价[整理]
历代对陶渊明的评价生活在士族秉政,门第观念压倒一切的时代的陶渊明,他那高尚的人品是受到人们尊敬的,可是,他那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学创作却很不被理解和接受。
就连他的崇拜者、好友颜延之在《陶征士诔》里,对他的诗文创作也仅仅以“文取指达”四字而轻轻带过。
身世寒微,才俊人杰的鲍照,首先以诗人的眼光注意到陶诗的价值,他曾经写过《学陶彭泽体》诗歌,并且标明是“奉和王义兴”的。
王义兴即王僧达。
诗歌抒写幽居之乐,闲逸之情,有意识地规步陶渊明的艺术风格。
这是迄今为止最早注意陶渊明的诗歌并且以之为楷模的效仿之作,说明陶诗的价值已经有人注意了,这大约离陶渊明辞世已经20多年。
钟嵘《诗品》把陶渊明作为重要诗人进行评价,不管他的评论是否准确、是否符合今人的标准,但是陶渊明作为重要诗人的地位已经被确认(前文已有论及)。
萧统出于对陶渊明作品和人品的敬重,广事搜求陶渊明的作品,辑成了第一部《陶渊明集》,并且写了《陶渊明传》和《陶渊明集序》,不仅高度推崇陶渊明的人格,而且对他的诗文创作也极为赞赏,还在他编纂的《文选》中辑入陶渊明的诗8首的同时,对他称颂不已。
沈约在《宋书。
陶渊明传》中不仅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还把《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与子俨等疏》和《命子》诗辑入《宋书》,只是令人遗憾地是他基本上没有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作出评价。
令人惊异的是陶渊明这样潦倒坎坷的文人竟同时被《宋书》、《南史》和《晋书》列传记载,这在历史上和文学史上是较为罕见的。
唐代对陶渊明的评价是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
无论李白、王维,还是杜甫、白居易等人对陶渊明的隐逸既理解又不太赞同,而对他的文学创作倒是基本肯定和赞扬的。
李白一方面欣赏“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戏赠郑溧阳》),“梦见五柳技,已堪挂马鞭。
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寄韦南陵冰??》)。
却对陶渊明的归隐未必赞同,“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登巴陵道酒??》)。
杜甫和王维几乎也是如此。
辛弃疾眼中的陶渊明
辛弃疾眼中的陶渊明辛弃疾眼中的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眼中的陶渊明,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乍一看题目,许多人不免疑问,一个在西晋一个在南宋;一个是文人一人是武将;一个似乎平淡自然一个似乎刚烈豪放,陶渊明与辛弃疾有何关系?但在我看来,两人颇有相似之处。
第一,幼时立志。
幼时丧父,使得两人都饱尝命运的捉弄与社会的阴暗,并立志以自己的力量报效国家,陶渊明,博览群书,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在而立之前就任江州祭酒;辛弃疾,驰骋疆场,可谓“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二十出头便聚众三千投归宋帝,奇袭金营生擒叛徒。
第二,壮志难酬。
可是随后两人均没有逃出壮志难酬的怪圈,在坎坷的仕途上滴下血泪,却不肯低下坚韧的头颅,西晋门阀制度森严,可叹元亮出身庶族,思想理念与权威相左,不得已辞谢回家;南宋昏君避战,可怜稼轩革除积弊积极备战,却被三十七次调任折磨。
第三,归隐田园。
不惑之年,两人又同样开始归隐田园的生活,直至离世,陶渊明从玉京山到南村又回到宜丰,成为田园归隐诗的第一人;辛弃疾隐居江西农村,创作了大量的农村田园诗词,成为自陶渊明后的又一田园诗的高标。
冥冥中辛弃疾与七百多年前陶公有一种共鸣与呼应,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对陶公的感叹,惺惺相惜,甚或是灵魂的激烈碰撞。
(以下是对含有陶渊明饮用的辛弃疾诗作的分析)洞仙歌(访泉於期师,得周氏泉,为赋)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
孤负平生弄泉手。
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
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
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且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
这首词写于1175年,此时辛弃疾罢局带湖,文韬武略,正值三十壮年,空怀一腔报国之志,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被蹂躏与金人的铁蹄之下。
他无奈,他愤恨,它将十余年的期望与失望化作滴血之刀,刻下这首《洞仙歌》。
居高声自远历代文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居高声自远历代文人对陶渊明的评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并序》,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也成为了介绍陶渊明的第一人。
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
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
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
《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
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在《戏赠郑溧阳》诗里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
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
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
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道: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论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及辛化的陶渊明
河南社会科学
H ENAN S0CI AL S CI ENCES
J u n . , 2 0 1 5
Vo 1 . 23 No. 6
第2 3 卷 第6 期
论辛 弃疾对 陶渊 明的接 受及辛化 的陶渊 明
王 慧 刚
( 河 南师 范大学 文 学院 , 河南 新乡 4 5 3 0 0 7 )
辛弃疾闲居生活对陶渊明的认同从辛弃疾淳熙八年1181第一次被罢官算起到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去世在这25年中辛弃疾出任官职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5年也就是说他有整整20年的时间都闲居在江西农村在闲居的时光中辛一步步走近了陶渊明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和渊明有所相似把陶渊明引为同道
2 0 1 5 年6 月
辛 词 在 内容 上 最 大 的特 点 就 是 好 用 典 , “ 据 粗 略 统 叶 》 词 中写 道 : “ 知音弦断 , 笑渊明 、 空 抚余 徽 。 ” 借 渊
计, 一部 《 稼 轩 词 》, 能 明 确 看 出用 了典 故 的 有 5 6 9
明抚 琴 之事 感 叹世无 知音 , 他 在后 来 的《 淳熙 乙亥 论 首, 占稼轩词总数的9 0 . 3 %” ” 。在典故 的运用 中, 辛 盗贼札子》 中说 : “ 臣孤危一人久 矣……生平 刚拙 自 弃疾 “ 尤 好称 渊 明” 。为什 么辛 弃疾 “ 好称 渊 明 ” , 辛 信 , 年来不为众人所容。 ” 从“ 久矣” 二字可 以看 出, 这
此之前 , 他 在 南 宋 朝廷 度 过 了整整 二 十年 的游 宦 生 可佩 , 留待先 生手 自栽 。 沈吟 久 , 怕君 恩 未许 , 此 意徘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一 l 1
基金 项 目: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 划项 目( 2 0 1 2 一 G H一 1 3 5 ) ; 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 目; 河南师范大学青年 骨干教 师资助计 划项 目 作者简介 : 王慧刚, 男, 山西潞城人 ,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文学博 士, 主要从事唐宋词研究。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原文赏析辛弃疾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原文赏析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原文赏析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是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辛弃疾的作品大多以豪放著称。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是一篇怎样的豪放之作呢?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
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
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赏析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
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
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
此词上片开头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句法就有点特别。
陶渊明与作者,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
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强烈的印象,令人玩味。
“老来”二字是特指,说明作者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的年轻时代,与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与排斥,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
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既有些突然,又让人感到十分自然。
而作者也以平静的语气叙述,益发显得深沉。
接下去的“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
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
这是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个白发老翁怎能在西风萧瑟中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词的下片紧随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东山再起!先讲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是相通的。
论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
V0 .3 N . 1 . o4 2
延 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J u n l fY na o ain l& T c nclIsi t o n a a "n V c t a o o e h ia n tue t
20 0 9年 8月
Au .0 9 g2 0
云 自无 心 出 岫 。 准 备 、 诗 几首 。欲辨 忘 言 当 年 意 。 遥 遥 、 腊 新 慨
(水调歌头>“ < )爱酒 陶元亮 , 无酒正徘徊 。”《 (水调歌头 再用
韵 呈 南 涧》 “ ) 我愧 渊 明久 矣 , 借 此翁 湔 洗 , 壁 写 《 来 》 ” 犹 宿 归 。 (水 调 歌头 ・ 用 韵 答 李 子永 提 干 》 等作 品 中 , 《 再 ) 辛弃 疾 分 别 使 用 陶 渊 明 的字 、 和 官 职 , 方 面是 以 “ 县 令 , 吾 师 ” 达 号 一 陶 是 表
f 中图分类号】I6 . 2 02
【 文献标识码】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文章编号】17 — 18 2 0 ) 4 0 3 -3 64 6 9 (0 9 0- 0 4 0
辛 弃 疾 是我 国著 名 的 爱 国词 人 . 苏轼 一 同 被视 为 豪 放 与
中 ,飞 鸟 ” “ ” 已为 我们 日常 所 熟悉 。 须 赘述 。 三 径 ” “ 、菊 等 务 “ 最 早 见 于 《 辅 决 录 》 西 汉 末 年 , 州 刺 史 蒋 诩 辞 官 归 隐 , 院 三 , 兖 于
“ 忘 设 醴 抽 身 去 。 曾得 米 弃 官 归 。穆 先 生 、 县 令 , 吾 暂 未 陶 是
样 的道 理 , 弃 疾 正 因报 国无 门 , 不 得 不 向 自然 、 辛 才 山林 、 菊
浅析辛弃疾对陶渊明受容的原因及过程
浅析辛弃疾对陶渊明受容的原因及过程指导老师:张海鸥作者:陈忠惠[摘要] 近年已有论者论及辛慕陶的问题,但未关注辛慕陶的过程。
本文着眼于辛慕陶数十年的心灵历程,以全面、细致的检索和统计为基础,以辛弃疾词作为背景,从辛与陶的社会背景、历史现状、个人际遇等角度来阐明辛慕陶的原因、过程及其所达到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 辛弃疾陶渊明慕陶过程[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ome scholars have discussed the issue of the influence of Tao Yuanming on Xin Qiji, but the course of the influence hasn’t be mentioned. The process which Xin Qiji follows the example of Tao Yuanming step by step in his life is specially emphasized here. Based on the entire and detailed list of allusion about Tao, the paper expounds the cause and the course of the influence and the spiritual realm which Xin attended to from the angle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Xin and Tao, the history situation and individual lot etc.[Key words] Xin Qiji Tao Yuanming Influence of Tao Process辛弃疾去官隐居,几近二十年,才志难抒,在这段无缘尽展其雄才大略的赋闲时分,他呈现出明显的慕陶倾向:钦慕陶渊明,以陶自居,以陶的一举一动为模范式样,学其处世风范。
试论辛弃疾词与陶渊明诗两者的关系
试论辛弃疾词与陶渊明诗两者的关系作者:陈志蕊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5期摘要:陶渊明的诗,人人都称它平淡,辛弃疾的词,人人都许它豪放。
两者好似风马牛不相及,不能相提并论。
其实,这些都是世俗之见,并非真正识得陶渊明与辛弃疾也。
实际上,陶渊明、辛弃疾的诗和词有共性,也有个性。
首先,辛弃疾的词与陶渊明的诗中都有一种排忧适性意识。
其次,辛弃疾慧眼识得陶渊明,他大力论陶,学陶。
最后,陶诗对辛词有着很深刻的影响,但是,辛弃疾学陶而不似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辛弃疾;陶渊明;诗;词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213-02一、辛词继承陶诗的排忧适性意识排忧适性意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同时代的作家,往往有着大体相同的思想历程。
他们青少年时代奋发向上,至君尧曛舜,为民造福;但是,他们的思想和作为,为封建社会所不容,现实挫钝了他们的人生追求的锋刃,到了壮年或晚年,希望隐退,于是,在自己的创作中强烈地表现出一股浓重的排忧适性意识。
公元4世纪的陶渊明与公元十二三世纪之间的辛弃疾相隔八百多年,但他们的排忧适性意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敏锐地感受了时代的重压之后,潜心追慕山水田园的恬适,在对大自然的美的享受中陶醉,从而使自己在现实中受创伤的心灵得到慰藉。
陶渊明与辛弃疾的时代相距很远,个性与生活遭遇的差别也很大,但他们之间有一种隐藏的神交,有一种无形的思想意识笼罩着他们。
魏晋文坛,兴起了一种对自然山水的新的感受,陶渊明的诗,是这种思潮的一种突出的表现,他诗呈现出一种平易冲淡的自然主义色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用苏东坡的话说。
这是“景与意会”。
“陶公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这完全是追求一种悠然忘情的闲趣,寄寓作者的自然幽逸的心境。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其一),描绘了农村幽静、淳朴的生活环境,运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将田园风光写得栩栩如生,诗意昂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归田园后欢快愉悦的情绪。
论唐代诗人对陶渊明的接受
On the Reception of Tao Yuanming of Tang Poets 作者: 韩达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19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 陶渊明;唐代;接受史;吏隐观
摘要:由于诗人本身的志趣不同,唐代诗人对于陶渊明的接受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赞赏其隐逸出世的独立精神,另一种则不满于其远祸避世的消极姿态。
而不同时期的文人则根据时代背景和个人境遇的不同扬弃式地接受陶渊明的影响,这使得唐代的陶渊明接受史呈现出强烈的个体差异性特征。
本文通过梳理唐人诗文中的陶渊明形象,揭示这种褒贬共存的复杂感情背后"仕与隐"的深层矛盾,并从类书对于陶渊明的征引情况入手,探讨唐人对于陶渊明普遍理解不深的弊病及其原因。
二分梁甫一分骚--辛弃疾认同陶渊明的辨析
——辛弃疾认同陶渊明的辨析
赵晓岚
(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81)
内窖提要本文辨析辛弃疾屡称陶渊明的原因和意义,论述在归臆的人生道路上,两人在稼穑、饮酒、交 友的生活方式以及闲适与愤悲的思想情怀诸方面的同异,指出辛氏对陶氏的认同最终在于“二分粱甫一分 骚”.不自觉地造就出从闲适文化八、从载道文化出的移位,这在陶渊明接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关键词辛弃疾认同 陶渊明辨析
159
万方数据
二分粱甫—分骚
志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 子》),躬耕只是无可奈何的生活,并非人生的归 宿。因此,他就时有牢骚:“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 卖剑酹黄犊。”(《满江红》)“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 东家种树书。”(鹧鸪天)而这种情绪在陶集中是找
不到的。
趣。”(《蓦山溪》)“倾白酒,绕东篱,只于陶令有心 期。”(《鹧鸪天》)但他也并没有真正品尝出酒之 “理”与“趣”,而是激愤难去,恨意潜出,常有酒后 牢骚:“掩鼻人问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鹧 鸪天》)“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 中、碗磊未全平。”(《江神子》)“怎消除?须黯酒, 更吟诗。”(《最高楼》)因为“人间路窄酒杯宽”(《鹧 鸪天》),他的借酒浇愁,终不能上升到陶渊明饮酒 存真的佳境。所以他叹道:“饮酒巳输陶靖节。” (《读邵尧夫诗》)这“输”的并非是酒“量”,而是酒 “境”、酒“味”、酒“趣”,他清醒地认识到:“待学渊 明,酒兴诗情不相似。”(《洞仙歌》)这无疑是有自 知之明的“供状”。 再看友情。陶渊明笃于友情,《停云》诗云“良 朋悠邈,搔首延伫”,“安得促席,说彼平生”,“岂无 他人,念子实多”,此中所表达者,稼轩不乏会心。 他退隐时所建的停云堂即取自于陶诗思亲友之 意。除《声声慢》全词粱括陶《停云》诗外,另还有 11首诗词关涉停云诗意。 陶之于友,多追求生活情趣之同:“有客赏我 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答 庞参军》)“邻曲时时来,抗盲谈在昔。奇文共欣 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之一)“春秋多佳日,登 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之 --)稼轩却多是追求政治上的志同道台.此在与陈 亮唱和词中最可见之,其《贺新郎》序“意中殊念 念”,“怅然久之”等语令人想见与战友的难分难舍 之情,其词云:“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 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我最怜君中宵舞,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词的慷慨激烈与序的缠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与扬弃(一)
【内容提要】
辛弃疾在被迫闲退期间以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这与文化背景、时代气候相关,也与他们相似的经历有关。
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是从陶的闲适入手的,但因为他的性格、气质等因素和南宋的思想潮流使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产生了扬弃,由最初的在山水田园的恬静中与陶隔世唱和转而追慕陶的豪放气概。
区别于以往对陶静穆的接受,辛弃疾以英雄词人的立场树立了接受史上陶渊明豪放的新形象。
【关键词】辛弃疾;陶渊明;接受;扬弃
被称为词中之龙的南宋英雄诉人辛弃疾是以慷慨而有金石声的豪放词为人所接受的,但是大凡优秀的作家其作品的风格都具有多样性的特色,辛弃疾也不例外。
除了豪放词,他还有一些闲适旷达词,其中咏赞陶渊明或是涉及到陶渊明的作品有很多。
据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和《辛弃疾诗文笺注》的统计,辛词中咏陶或是涉及陶渊明共计92首,占629首词的1/7多,另外辛诗中有19首涉及陶渊明,占140余首诗的1/8多。
这样高的比例足见辛弃疾对陶渊明的关注程度,在有些诗词中他甚至直接以“渊明”自居,但是陶渊明的形象在辛弃疾的笔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辛弃疾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
钟嵘在《诗品》中将陶渊明冠以“古今隐逸之宗”的称号,这之后陶便多以隐士的形象为人认可和接受,而辛弃疾“是一位忠贞的民族志士”“亲冒矢石的战士”“又是一位战略家”①,是怀着“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鹏翼垂空》)的壮志豪情奋起于南宋的英雄。
时刻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为己任。
有着如此强烈用仕之心的辛弃疾竟会在自己的作品里称颂陶渊明,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时代文化的影响。
陶渊明在他所生活的时代里并没有多少影响力。
有关他的记载较为详细的只有他的好友颜延之所作的《陶渊明诔》。
对于陶渊明的文学作品,尽管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所持的是肯定的态度,但在《文选》中收录的却很少;钟嵘在《诗品》中虽然称他为“隐逸之宗”,却只将他归入了中品的行列,可见陶的品行和诗文在当时没有被人们广泛的接受。
直到唐代陶诗才为人所重视,但让陶的形象在士人心中崇高起来的是宋代人。
宋人对陶渊明进行了高度褒扬,苏轼在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辛弃疾在当时被人看作“坡少公子”,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领军人物,苏轼极力推崇陶德做法不能不影响到辛弃疾。
此外,宋代理学家朱熹、爱国诗人陆游与辛弃疾是挚友,他们在自己的作品里对陶渊明的评价也很高。
辛弃疾身边友人对陶的推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他的思想和创作。
二是由于辛弃疾与陶渊明有着一段非常相似的生活经历。
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的功利观都曾是他们二人青年时期的精神支柱,但是在实现这一理想的实践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入世的路途发生了转折,于是二人都在42岁的中年时期闲退到了田园之中,有了二十余年的归隐生活。
陶渊明在归隐后过的是荷杖田间、寄情山水、观菊品酒的日子,这种悠然的生活方式是他在理想破灭后对生命的重新解读。
陶的人生境界使身在田园但内心痛苦的辛弃疾拓宽了视野,在农耕、赏菊、饮酒的过程中缓解了心中的愤懑,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同时,这种重新解读后的生活状态也成为了他们在田园文学作品的创作上有共鸣的前提和基础。
促成辛弃疾穿越时空与陶渊明隔世唱和的关键因素在于“回归”。
陶在仕途上经历了三仕三隐的反复,最终因为自己“性刚才拙,与时多忤”(《与严子等疏》)并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田园居》之一),而毅然辞去了彭泽县令。
但是陶渊明的回归并不只是缘于自身的原因,他所处的政治环境也是促成他归隐的重要条件。
陶渊明形容当时的环境是“真疯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尔虞我诈、党同伐异、相互残杀的事情几乎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此的世道已经不是大丈夫可以仕的环境了,从这个角度看,陶的回归也是出于不得已。
这种由政治环境所带来的不得已也是辛弃疾归隐的情绪反映,他曾经和皇帝在金銮殿上共商国事,亲历过“壮岁旌旗拥万夫”(《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的征战岁月。
但是
南宋与金在隆兴议和之后长期处于相对安定的状态,孝宗皇帝的锐气在身边大臣的劝说下渐渐消退了,朝廷中蔓延出一股士情寡淡、偏安一隅的颓废风气,朝廷里到处都是阿谀献媚的“甘国老”“秦吉了”(出自辛词《千年调》)。
而此时仍旧恪守并实践着自己爱国理想、复国主张的辛弃疾就显得与现实“格格不入”了。
没有人理会他的良苦用心,忠肝义胆换来的却是被人冷落和皇帝的一纸弹劾,这很能让人想到陶渊明对“真疯告逝,大伪斯兴”时代的感受。
陶渊明吟唱着《归去来兮辞》离开了令人失望和无奈的官场,辛弃疾也领会了陶与官场决裂的意图。
他在诗词中最常化用的就是《归去来兮辞》中的词句和典故,这表明了他与陶渊明的惺惺相惜,也是他们相契合的初衷。
二、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扬弃
辛弃疾选择陶渊明作为他在被迫归隐时期的精神老师,在闲退中他时时向陶靠拢,与陶一样农耕、饮酒、赏菊等等。
归隐的人生选择和相似的生活固然是辛弃疾将陶渊明引为同道的契合点,但这不是辛弃疾认同陶渊明的最本质的原因。
宋代推崇陶渊明成为风尚,大多数认同和接受陶是着眼于他的平淡与自然,不过陶渊明是多元而多彩的,一个“古今隐逸之宗”的称号并不能涵盖他人生的全部。
在隐居时期,仍有清醒的怀天下的念头在他心中萦绕,使他不可能一味的沉浸在那个美好的田园里。
在《咏荆轲》《读山海经》《咏三良》《读史述九章》等篇目中,他歌颂的是古代志士和神话人物身上的那种顽强不屈、战斗不息的精神,陶渊明诗在借这些斗士的口重申自己那并未熄灭的进取心。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被论客们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飘逸得太久了……就是诗,除了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地飘飘然。
”②也就是说,陶渊明的身上不只有静穆,还有金刚怒目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