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石对陶渊明的接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
万方数据
人物 方式
王安石
陶渊明
取用 渊明 故事
化用 其诗

《寄丁中允》“顾惜五斗米,无辜自拘囚。念彼磊 落者,心颜两惭羞。”
《题致政孙学士归来亭》“彭泽陶潜归去来,素风 千载出尘埃。”“却寻五柳先生传,薪水区区但可 哀。”
《秋枝如残人》“秋枝如残人,颜色先憔悴。微寒 吹已空,性命一何脆。宁当记畴昔,葩叶相妩 媚。岁行虽使然,好杀岂天意。”
《少年见青春》“少年见青春,万物皆妩媚。身虽 不饮酒,乐与宾客醉。一从鬓上白,百不见可 喜。心肠非故时,更觉日月驶。闻欢已倦往,得 饱还思睡。春归只如梦,不复悲憔悴。寄言少 年子,努力作春事。亦勿怪衰翁,衰强自然异。”
萧统《昭明太子集》卷四“我岂能为五斗米折 腰向乡里zJ,)L!”
萧统《昭明太子集》卷四“送一力给其子,日: ‘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一力,助汝薪水 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 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竞长叹息,持此感人 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 不久当如何?
《还家》“何以忘羁旅,修然醉梦间。”
《饮酒》其八“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万方数据
人物 方式
王安石
陶渊明
《送黄吉父三首》“我如逆旅当还客,后会有无那 得知。” 《与徐仲元自读书台上过定林》“百年同逆旅,一
壑我平生。”
《杂诗》其七“家如逆旅舍,我如当去客。”
《客至当饮酒》“浩荡与之俱。”
取其 《少狂喜文章》“良夜未遽央。”
作为一个封建文人,王安石在折腰事权贵上面 也与陶渊明产生共鸣。如他在《九日登东山寄昌叔》 中云:“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山召唬。应须绿 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 烟入夕阳桥。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 腰。”[2](P678)诗的前三联写九El登高饮酒,“应须绿 酒酬黄菊”显然化用了渊明故事,诗的尾联点明主 旨,以渊明自比,表达自己对折腰事权贵的郁愤。再 如《寄丁中允》云:“顾惜五斗米,无辜自拘囚。念彼 磊落者,心颜两惭羞。”[2](P255)也借此表达了对自己 心系仕途的惭愧之情。
云:“今日更知莱氏隐,暮年长忆武陵游。”[2](鼢’再
如《答熊本推官金陵寄酒》云:“渊明未得归三径,叔 夜犹同把一杯。吟罢想君醒醉处,钟山相向白崔 嵬。”[2](m2S):E安石以渊明自比,表达对钟山的留恋 之情。他也向往陶渊明的潇洒风神,他在《秋庭午吏 散》中说:“秋庭午吏散,予亦归息偃。岂无佳宾客, 欲往心独懒。北窗古人篇,一读三四反。悲哉不早 计,失道行蜿晚。”[2 3(9217)所谓“古人篇”即陶渊明在 《与子俨等疏》中云:“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 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 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 是羲皇上人。”[3](Piss)
渊明风度。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渊明醉后即对 客云:“我醉欲眠,卿可去”,[4](卷四’而王安石亦云: “醉眠聊自适,归梦到天涯。”[2](P417)再如王安石《昼 寝》云:“独眠窗日午,往往梦华胥。”[2](P3S9’这里的 主人公不就是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中的羲皇上人 吗?
王安石甚至会成为陶诗中的一景。如《自白门 归望定林有寄》云:“蹇驴愁石路,余亦倦跻攀。不见 道人久,忽然芳岁残。朝随云暂出,暮与鸟争还。杳 杳青松壑,知公在两间。”[1]Cm96)陶渊明在《饮酒》其 五中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归去来兮 辞》中又说:“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 还。”[3](Pi61)“云”、“鸟”意象是“自然”的表征,王安 石在自己的诗中则是为“自然”所驱使,与“云”、“鸟” 相追随,过着湖海散人式的的萧散生活。我为物乎? 物为我乎?悄然不能辨。
难分主客。学陶诗、用陶文是王安石接受陶渊明的重要方面,在遣词造句、意境营造、乃至诗歌风格等方面,王安石
都对陶渊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习和取用。王安石注意对“武陵源”这一意象的接受,他在“武陵源”中获得的快乐
不仅仅缘于对自然的亲近,及退居后轻松的心态,也有着对现实的幢憬与假设。
[关键词】分期;主客合一;学陶;武陵源
由此出发,王安石也借陶渊明及他所创造的桃
[收稿日期]2009—10—2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542194):北宋诗学批评研究。 [作者简介】宋皓琨(1976一),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唐宋文学。
万方数据
花源表达归隐情结。如《藏眷坞诗献刁十四丈学士》
王安石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以熙宁 九年(1076)罢相为界,前期王安石奔波于仕途,后期 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从王安石现存的诗文来看, 王安石对陶渊明的接受最早发生在前期,如嘉柘二 年(1057)①(晨兴望南山》诗云:“晨兴望南山,不见 南山根。”[2](P205)其“南山”意象显然取自陶渊明《饮 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王安石 对陶渊明接受的高峰则是在后期,无论是从取用陶 渊明诗文的频率还是从精神上与陶渊明的会通,都 是如此。然而相比较而言,王安石前后期对陶渊明 的接受又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王安石退居金陵,与之相往来的多是隐居于此 的隐士。而对这些人物,王安石也会联想起陶渊明 和他的武陵源,如杨德逢,与安石为邻,躬耕于此,王 安石《示德逢》云:“先生贫弊古人风,缅想柴桑在眼 中。”[2](P628)将其比作渊明。再如俞秀老,终身不娶 不仕,从王安石游,王安石《移桃花示俞秀老》云:“山 前邂逅武陵客,水际仿佛秦人逃。”[2](w06)将其比作 逍遥的武陵客。
应该说,王安石前期奔走于仕途,陶渊明对他来 说始终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对象,此时他对陶渊 明的接受终隔一层,王安石始终是借助陶渊明来表 达自己的情感,处于主客分离的状态。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罢相退居金陵, 从此无意于仕途,他才得以真正与陶渊明融为一体。 首先他融入了陶诗的意境。钟山周遭是一个绿茵如 锦,水光潋滟,人迹罕至的僻静场所,如王安石对这 里的描写,其《钟山即事》云:“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 花草弄春柔。茅丝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 幽。”[2](P846)其《钟山晚步》亦云:“小雨轻风落楝花, 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 家。”[2](PS20)这里更加接近于陶渊明的田园意境。 在这样的环境里,王安石更加有“地偏”的感受,如他 在《次韵约之谢惠诗》中说:“地偏人罕至,心远境常 寂。”[1](P91)《山慧聚寺次张祜韵》云:“地偏来客少, 幽兴祗桑门。”【1](P437)《蒲叶》亦云:“地偏缘底绿,人 老为谁红。”[2](PY53)在这样清幽的所在,王安石在居 住环境及临流而赋的风神上追步渊明。其《移柳》诗 云:“移柳当门何啻五,穿松作径适成三。临流遇兴 还能赋,自比渊明或未惭。”[2](1'773)其“移柳当门何 啻五”取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因以为 号。”[3](P175)其“穿松作径适成三”正是对渊明“聊欲 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4](卷四)的化用,而“临 流遇兴还能赋”取自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 诗”。[3](P162’而在《春日》中,其醉后的姿态更是颇具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
论王安石对陶渊明的接受
宋皓琨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王安石对陶渊明的接受大致以熙宁九年(1076)退居金陵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陶渊明是作为一个外
在的典范而被王安石接受的,后期王安石则与陶渊明融为一体,无论在居住环境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极力追步渊明,
《杂诗》其六“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 五十年,忽已亲此事。求我盛年欢,一毫无复 意。”
《题定林壁怀李叔时》“云与渊明出,回舟路已 《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迷。”
《晨兴望南山》“晨兴望南山。”
《饮酒》其五“悠然见南山。”
取其 《和吴冲卿鸦树石屏》“寒林昏鸦相与还。”
意象
《饮酒》其五“飞鸟相与还。”
王安石已经融入了这个“武陵源”,他和他的朋 友们都是武陵源中的一员,每个人都仿佛是陶渊明 一样的隐士,这里春花烂漫,意兴悠然,柴门与桑柳 对望,白云与飞鸟相随,陶渊明对于此时的王安石来 说,不知何者为主,何者是客,何者为渊明,何者是介 甫,真是“欲辩已忘言”了。
王安石对陶渊明的接受是全面的。他接受了陶 渊明高风绝尘的风流气度,他在《题致政孙学士归来 亭》中说:“彭泽陶潜归去来,素风干载出尘 埃。”[2](Pss)同时,对陶诗文的取用是王安石对陶渊 明接受的重要方面。经笔者爬梳,王安石诗用陶可 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各举数例,详见下表:
前期王安石对陶渊明的接受尚停留在主客分离 的状态,即陶渊明是作为一个外在的典范而被接受 的。如王安石借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慨社会的
治乱,他的《桃源行》[2](Pll3)先是描述了秦国暴政使 百姓来到了桃花源,云:“避世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 种桃者。”然后描述了桃花源中安乐平和的社会景 象,云:“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然后叙 述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以及同桃花源中的百姓攀 谈朝代的变更,说:“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 问。世上哪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显然这些 内容完全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最后诗云:“重 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发出了对天下治 乱的感慨。
用词
《回桡》“数家鸡犬如相识,一坞山林特见招。”
《读山海经》其一“好风与之俱。” 《杂诗》其三“枯悴未遽央。” 《和刘柴桑》“山泽久见招。”
《山行》“谁同此真意?倦鸟亦幽寻。”
《饮酒》其五“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慧聚寺次张祜韵》“地偏来客少,幽兴只桑门。” 《饮酒》其五“心远地自偏。”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对王安石诗学陶颇 有记述,云:“荆公在金陵作诗多用渊明诗中事,至有 四诗全使渊明诗者”,“荆公诗云:‘先生岁晚事田园, 鲁叟遗书废讨论。问讯桑麻怜已长,按行松菊喜犹 存。农人调笑追寻壑,稚子欢呼候出门。遥谢载醪 祛惑者,吾今欲辨已忘言。’所谓四韵全使渊明诗者 即此诗是也。”[5](前集,卷三)然而,胡仔并没有具体说 明这首《岁晚怀古》如何使渊明诗中事。粗略来说, 这首诗共用渊明六事,第二句用渊明《感士不遇赋》 “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3】(P147)第三句用 渊明《归园田居》其二“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 广。”[3】(P41’第五句用渊明《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 寻壑,亦崎岖而经丘。”[3](P161)第六句用渊明《归去 来兮辞》“僮仆欢迎,稚子候门。”[3](P161)第七句用渊 明《饮酒》其十八“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 事人,载醪祛所惑。”[1](P97)而第八句则用渊明《饮 酒》其五“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只是粗略来 看,实际“问讯”、“松菊”等都可以从陶渊明的诗文中 找到依据,这样看来,这首《岁晚怀古》四韵八句,句 句与陶相关,乃言乎确者!而全篇用陶并非只此一 首,再如《怀古》云:“长者一床室,先生三径园。非无 饭满钵,亦有酒盈樽。不起华边坐,常开柳际门。谩 知谈实相,欲辩巳忘言。”[2J(p400)其“三径”、“酒”、 “柳”、“欲辩已忘言”都取自于陶。而胡仔所述亦有 未尽处,王安石不但取陶诗,也经常将陶文中的内容 引人诗歌,如《岁晚怀古》就多用《归去来兮辞》、《感 士不遇赋》、《桃花源记》。王安石用陶也并非从退居
《径暖》“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回桡》‘‘数家鸡犬如相识,一坞山林特见招。”
《归园田居》其一“鸡鸣桑树颠,犬吠深巷中。”
《移桃花示俞秀老》“山前邂逅武陵客,水际仿佛 《桃花源记》
秦人逃。”
《和微之林亭》“中园日涉虽无趣。”
《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
《次韵酬龚深甫二首》“讲肆剧谈兼祖谢。”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12010)01—0090一06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渊明文名,至宋而 极”。[1](P88)在两宋接受陶渊明的过程中,王安石是 较为突出的一位,他从思想、人格、诗句、诗风等方面 都对陶渊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习,对这一点,学界 已有所论述(参见李剑峰《元前陶渊明接受史》)。然 而尚有未尽之处,本文试就此论之。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周生述孑L业,祖 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蜃。”
化用 其句Biblioteka Baidu
《送乔秀才归高邮县》“田园在戮力,且欲归锄 灌。”
《寄蔡氏女子二首》“临清流而长叹。”
《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 《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邀望之过我庐》“汲我山下泉,煮我园中蔬。” 《读山海经》其一“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